语文常用修辞手法的辨识与作用整理

语文常用修辞手法的辨识与作用整理
语文常用修辞手法的辨识与作用整理

语文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的其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4)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对偶的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6)对比的作用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7)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8)借代的作用是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9)设问的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10)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常见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又名激问、反诘、诘问)、引用、反语、对比、反复、双关、联想、顶真、通感、互文、回环、移情、呼告等。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事物间有相似性)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

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

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

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

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

落下万千条瀑布。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2)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4.排比: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增强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臧克家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7..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即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8、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

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9.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即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10.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其它修辞手法:

11.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2〉暗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2.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

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3.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谐音双关。

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

〈2〉语音双关。

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

例如:

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嘴倒不出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颜色瞧瞧

14.联想:

看到某事物,从而联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象。

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着了火。

15、衬托(正衬、反衬、映衬)、烘托

反衬,指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相反的特点或不同的情况,用衬体从反面衬托本体。作用:通过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主题。

例如:

①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②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有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熏熏地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鲁迅《祝福》)

③他把手放在小宝宝的"和尚头"上摩挲着,他的被穷苦弄麻木了的老心里勃然又生出新的希望来了。(茅盾《春蚕》)

④吴天宝人小,气量可大,看出姚大婶气色不善,也不介意……(杨朔《三千里江山》)

⑤空间无限辽阔,时间飞快流逝,然而苏冠兰精神上的痛楚并不能排遣和消除。(张扬《第二次握手》)

上面例①中,用"悬崖百丈冰"衬托"花枝俏",把梅花(真正的马列主义者)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蔑视假马列主义者的精神,形象地表现出来;例②中,用描绘鲁镇除夕"祝福"的气氛和声响,强有力地衬托出祥林嫂的悲惨

命运;例③中,用"他(老通宝)的被穷苦弄麻木了的老心里"衬托"新的希望"不可能实现;例④中,用"吴天宝人小"来衬托他"气量可大";例⑤中,用"空间无限辽阔,时间飞快流逝"来衬托"苏冠兰精神上的痛楚并不能排遣和消除",巧妙地说明了他对琼姐怀有永不褪色的真挚情谊。以上这些衬托都是以旁体事物从反面来衬托本体事物。

注:反衬与对比的区别

1 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2 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语文阅读赏析中,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语文赏析中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附例) 在语文阅读赏析中,“文章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意义?”类似的话题常常把同学们搞的焦头烂额。 今天我把相关知识点归纳如下: 一、三者的定义及作用不同 1.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修辞手法一共63 大类,78 小类。中学阶段,常用的修辞手法共有12 种,稍后一一介绍 2. 表现手法指的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3. 描写手法: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二、常用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借代互文反复用典双关 常用修辞手法 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境。可细分为明喻、隐喻、借喻和博喻。 它的作用是使语言精练、形象,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能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却又像画在荷叶上。 ——朱自清《荷塘月色》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张爱玲《天才梦》 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孙犁《荷花淀》手如柔夷,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卫风?硕人》 注意事项: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2. 拟人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拟人化的写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有拟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 女人坐在小院子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孙犁《荷花淀》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 用等着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它的作用是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揭示本质,予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创造意境。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那么长的愁,这辈子愁不完了)——李白《秋 浦歌十七首》 要说渴,真有点渴,嗓子冒烟脸冒火。我能喝他一条江,我能喝他一条河。—— 民谣《一壶水》 大虫见掀他不动,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施耐 庵《水浒传》

常见修辞手法及运用训练

常见修辞手法及运用训练 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 答题方法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A、明喻,特点:甲像乙,常见比喻词: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例句: A1、晓明跑得如离弦的箭。 A2、幸福像花儿一样。 A3、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 A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A5、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A6、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A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8、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造句: B、暗喻,特点:甲是乙,暗喻没有比喻词,比喻词有:是、成为等。例句:B1、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B2、孩子是祖国的花朵。 B3、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 B4、玩累了的女儿就是贪睡的小猫,习惯性地躺在了外面的小床上。 造句: C、借喻,特点:甲代乙,不出现主体,无比喻词出现。例句: C1、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C2、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C3、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C4、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C5、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欧仁·鲍狄埃《国际歌》) 造句: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

高考语文常见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高考语文常见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学案博苑 12-05 0547 高考语文常见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

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抛,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5)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常见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理解常见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首先要能辨别修辞手法的类型,掌握其基本特点与表达作用;其次是能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理解该修辞手法所表达的内容与表达效果。 关于常见修辞手法的基本特点与表达作用,简要列述如下: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比喻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形象生动,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例句: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 例句: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例句: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比喻的表达作用主要有:①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②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③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并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感情,表明作者的立场。 2.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拟人可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拟人的表达作用主要有:①可以增加叙述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抒发强烈的感情;②可以对静态的事物作动态的描写;③可以有利于创造气氛,表现主题。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排比:是用三个(或以上)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句子(或词组)来表达较复杂意思的一种修辞。排比的表达作用主要有:①可以增加语言的节奏感、旋律美;②可以加强语势,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 ③可用以抒发强烈的感情。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4.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反复的种类有: 连续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反复的表达作用主要有:①可以强调、突出重点、渲染气氛;②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③可以增强叙述的条理性和生动性,可以起到标明层次、段落的作用;④可以加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 5.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

常见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关于常见修辞手法基本特点与表达作用,简要列述如下: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比喻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形象生动,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例句: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 例句: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例句: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比喻的表达作用主要有:①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②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③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并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感情,表明作者的立场。 2.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拟人可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拟人的表达作用主要有:①可以增加叙述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抒发强烈的感情;②可以对静态的事物作动态的描写;③可以有利于创造气氛,表现主题。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排比:是用三个(或以上)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句子(或词组)来表达较复杂意思的一种修辞。排比的表达作用主要有:①可以增加语言的节奏感、旋律美;②可以加强语势,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 ③可用以抒发强烈的感情。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4.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反复的种类有: 连续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反复的表达作用主要有:①可以强调、突出重点、渲染气氛;②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③可以增强叙述的条理性和生动性,可以起到标明层次、段落的作用;④可以加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 5.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 对比的表达作用主要有:突出差异、强化矛盾,使褒贬、好恶之情表达得更为鲜明。 例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小学语文常用的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常用的修辞手法 一、比喻(俗话叫打比方) 一种是明显地打比方。常用的比喻词有:象、好像、似、好似、若、如、如同等。 如: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另一种是暗暗地打比方,常用的比喻词有:是、成为、变为等。 如: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像”字句非比喻句的五种情况:表示比较;表示举例;表示猜测;表示联想;表示说明。怎样识别“像”字句是否是比喻句呢?这就要看句子是否同时具备了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像”字前后要有两个不同类的事物;二是这两个事物要有相似点。如果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就是比喻句;否则,那就不是比喻句。 二、拟人 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的方法。运用拟人的方法可以使人觉得生动、形象、亲切。 如:花儿在向我招手。 三、夸张 运用丰富的想象,把所要描写的事物故意夸大或缩小的写法叫夸张。 如:同学们在巴掌大的操场上做操。 四、排比 用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一些句子或词组排列起来,表达意义密切相关的内容,借以增强语气。 如:下课了,同学们有的在打球,有的在做游戏,有的在看书。 五、对偶 对偶句结构整齐匀称,读起来琅琅上口。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六、反问 明知答案而问,答案在问话之中,用疑问的语气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义,只为加强语气。 如:如此好的佳作,我怎能不喜欢呢? 七、设问 明知答案而问,答案在问话之后,即自问自答,用疑问的语气引人思索,强化语气。 如:学语文难吗?不难。 八、疑问 有疑而问,不知道答案。 如:今天会下雨吗? 九、对比 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完整版)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地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地方式或方法. 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又名激问、反诘、诘问)、引用、反语、对比、反复、双关、联想、顶真、通感、互文、回环、移情、呼告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地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地事物或情境地一种修辞方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本体、〈〉喻体、〈〉比喻 (比喻和拟人最大地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地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地印象,根据事物地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地事物对深奥生疏地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事物间有相似性)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地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地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比拟:借助丰富地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地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地词来描写物.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地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拟物(借物喻人):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地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地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作用:突出事物地本质特征,增强语言地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地效果.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方法: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地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地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地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地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地人或事物地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地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夸张:对事物地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地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地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地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地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地说成后出现.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地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地意思.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语文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语文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章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章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中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白描:用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细节描写:突出事物的主要特点,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便于表达感情。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以小见大、侧面烘托、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等 好词 万世一时孑然一身统一口径统一战线铁板一块昙花一现聪明一世惯一不着一枕邯郸一介之使一脉香烟一命鸣呼一片丹心齐心一力一片宫商一吹一唱一元木公一肩两锄一枕槐安一之为甚一枝之栖一劳久逸一塌括仔一丘一壑一人有庆一字连城一言中的一个半个 闭花羞月沉鱼落雁出水芙蓉明眸皓齿美如冠玉倾国倾城国色天香鹤发童颜眉清目秀和蔼可亲心慈面善张牙舞爪愁眉苦脸冰清玉洁雍容华贵文质彬彬威风凛凛老态龙钟虎背熊腰如花似玉容光焕发落落大方弱不禁风大腹便便面黄肌瘦卓约多姿其貌不扬蓬头垢面瘦骨嶙嶙翩翩起舞沉鱼落雁出水芙蓉明眸皓齿美如冠玉美如冠玉倾国倾城国色天香鹤发童颜眉清目秀和蔼可亲心慈面善张牙舞爪愁眉苦脸冰清玉洁雍容华贵文质彬彬威风凛凛老态龙钟虎背熊腰如花似玉倾国倾城国色天香鹤发童颜眉清目秀

高考必备:语文22种修辞手法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12;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4、夸张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精选.)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 深圳市布吉中学王泽中 (请大家一定妥善保管,今后不再重复印发,初三也同样有用)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当然,教材中还出现的修辞格有借代、引用、反语等。这里,我现在给大家讲解并一一举例。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词。(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则没有。) A、明喻,特点:甲像乙,常见比喻词: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例句:A1、晓明跑得如离弦的箭。 A2、幸福像花儿一样。 A3、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 A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句把“白雪”比作“梨花”。 A5、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A6、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A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8、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B、暗喻,特点:甲是乙,暗喻没有比喻词,比喻词有:是、成为等。例句: B1、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B2、孩子是祖国的花朵。 B3、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 B4、玩累了的女儿就是贪睡的小猫,习惯性地躺在了外面的小床上。 C、借喻,特点:甲代乙,不出现主体,无比喻词出现。例句: C1、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C2、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C3、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本体是巨浪喻体是翡翠,这句话还用了拟人) C4、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 C5、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欧仁·鲍狄埃《国际歌》)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C、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分三种: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例句: A、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D、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 E、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缩小夸张: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例句: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例句: 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例句: A、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B、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C、春天用母亲般温暖的怀抱把世间万物叫醒;春天用父亲般的大手扶持着万物生长;春天用少女般的笑脸让世人感受美丽;春天用儿童般的天真让我们感受心灵的呼唤。 D、为了我的爸爸,为了我的妈妈,为了我的亲人,我一等要好好学习。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如: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C、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对偶的种类: 第一,正对:从事物的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或相补或相衬的对偶叫做正对。例如: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第二,反对:上下文的意义相反或者相对。例如: 满招损,谦受益。 革命家赤胆忠心,虽死犹生;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 第三,串对:上下文意思上相关联(承接、连贯、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这叫做串对。例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对偶从形式上可分为两种。 第一,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例如:

语文中常用修辞手法

语文中常用修辞手法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修辞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所谓好的表达,包括它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并且是符合自己的表达目的的,适合对象和场合的得体的、适度的表达。修辞运用语言(包括它的书面形式即文字)的特点,同时也受语言特点的制约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针。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 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比喻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甲像乙(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例: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是、成为)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借喻甲代乙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A: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拟人可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B:拟物:把人当物写拟物。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 种修辞方法。夸张可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我家门前只有巴掌大的地方。 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010-6-72010-6-7 15:42:47心情:幸福天气:雨温度:22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又名激问、反诘、诘问)、引用、反语、对比、反复、双关、联想、顶真、通感、互文、回环、移情、呼告等。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事物间有相似性)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 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 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

高中语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高中语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 反问。 修辞手法1、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示例: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修辞手 法2、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 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示例:①满招损,谦受益。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③欲穷千 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修辞手法3、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 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 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示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修 辞手法4、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 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 代通称等。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示例: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大 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 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练习题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练习题 (一)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比喻排比) 2、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拟人) 3、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排比)4、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夸张) 5、海底有声音吗海底有各种动物发出的细微的声音。(设问) 6、生我养我的故乡,我怎么能忘怀呢(反问) 7、四海皆春春不老,九州同乐乐无穷。(对偶或者对仗) (二) < 1、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比喻) 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反问) 3、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拟人) 4、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拟人) 5、芦苇,一片片,一蔟蔟,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了一道风景。(比喻) 6、工人叔叔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夸张) 7、是什么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志气。(设问) 8、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记(反问) 9、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比喻) ; 10、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拟人) 11、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对偶) 1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 1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 1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偶比喻) 15、姑娘一闪身向外跑,屋子里连扫帚也在欢笑。(拟人) (三) 1、蟋蟀在平台上弹琴。(拟人) ! 2、水帘落下来,犹如片片锦鳞,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比喻) 3、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拟人)

语文常用修辞手法实例解析

语文常用修辞手法实例解析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比喻的三要素 (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好像、若、似乎、似的、好似、如、犹如、放佛、好比、一样、成了、变成、是…… 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比喻句? 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句,但未必就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典型例句 (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山水》 (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美丽的小兴安岭》 2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判断要点 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拟人的作用 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将什么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典型例句 (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舞蹈。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5)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3夸张 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一定要注意:对某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毫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夸张的种类 (1)扩大夸张对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2)缩小夸张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及作用(精选.)

修辞手法 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装,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又名对偶、队仗、排偶),反复,反问,反语 有互文,借代,设问,排比,夸张,双关,用典,引用,移用,象征,镶嵌,通感。 1 常用修辞作用特点: 1.比喻: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 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2)拟物 ①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朱自清)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特点例句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 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 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 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 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 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