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对活性炭的改性及再生研究
不同微波条件对活性炭微波再生效率的影响研究

使用前用蒸馏水浸泡 2 ,过滤后烘干 5h 4h ,置于 干燥器 中保存 。所用 化学 试剂 均为 分析纯 。微 波仪 器采用 德顺格 兰仕 电器 有 限公 司的 WD80 微波/ 0S
烧 烤炉 。
吸附实验 : 将活性炭研磨过 20目筛 , 0 采用分 批 式振 荡吸 附处理 废水 ,每 20g活性炭 吸 附 2 0 . 0 mL 废水 。抽 滤 收集废 活性 炭和 滤液 。测 定吸 附前 的废 水样 C D 浓 度 为 2 01 -~ O 8 .1mg ,吸 附后 的水 L 样 ( 滤液 )的 C D浓度 为 5 . ・~ O 40 mgL ,则 活性 炭 0 吸 附量 为 2 .1 ・ 。 2 6 mg 微 波再 生 活性 炭条 件 实 验 :微波 功 率 ( P)取 微波 炉最 大三 个档位 ,由微 波炉使 用说 明得 知 四个 档位分别为最大功率的 10 0 %、8%、5 %和 3%. 1 8 6 即微 波功率 为 80 4 、44和 2 8w ;微波 辐 照 0 、6 8 6 8 时 间 ( )取 3 、6 、9 、1 0 4 。在上述 不 同 f 0 0 0 8 、2 0s 条 件下 进行 活性 炭微 波再 生 ,并测定 再 生前活性 炭
附处 理 配 制 高 浓 度废 水 的 处理 效 果 及 影 响 因素 研 究, 配制废水 成分 单一 , 实际生 产废 水差 别很 大 。 与 因 此 本 实 验 以 活 性 炭 吸 附 低 浓 度 制 药 废 水 中 的 C OD,并研 究 不 同微 波 条 件 对 废 活性 炭 再 生 的影
蚀 、氧化 的时间越 长 ,损 耗质 量越大 。 23 再 生条 件对性 能恢 复率 的影响 .
—
’
4
—— 一 ——
微波改性活性炭及其脱硫特性研究

微波改性活性炭及其脱硫特性研究本文研究了微波改性活性炭及其在脱硫中的应用。
介绍了活性炭和微波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环保领域中的应用,然后着重探讨了微波改性活性炭的方法及其在脱硫过程中的性能。
本文的核心问题是研究微波改性活性炭能否提高其脱硫性能。
为此,通过实验分别制备了未改性和微波改性的活性炭,并对比了它们在脱硫过程中的性能。
为了制备未改性活性炭,将椰壳炭进行破碎和研磨,然后进行活化处理。
而微波改性活性炭则是在活化处理过程中,将活性炭置于微波场中照射一定时间。
在照射过程中,微波的能量可以促进活性炭表面的官能团发生反应,从而改善其吸附性能。
在脱硫实验中,我们发现微波改性活性炭具有更好的脱硫性能。
具体来说,当微波改性活性炭的照射时间为30分钟时,其脱硫率达到了95%,而未改性活性炭的脱硫率仅为80%。
这一结果表明,微波改性活性炭对二氧化硫的吸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微波改性活性炭的脱硫性能提升主要归因于其表面官能团的增多和孔结构的改善。
这些变化提高了活性炭的吸附容量和吸附速率,从而使其在脱硫过程中表现出更好的性能。
本文的研究成果表明,通过微波改性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活性炭的脱硫性能。
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研究活性炭在环保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也为开发高效、低成本的脱硫材料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包括深入研究微波改性活性炭的作用机理以及优化微波改性条件等方面。
本文旨在探讨活性炭吸附微波再生方法对典型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特性和效果。
我们将概述活性炭吸附和微波再生的原理和背景,然后针对有机污染物吸附的问题进行陈述。
接着,将介绍活性炭吸附微波再生方法的研究过程,包括实验设计、活性炭选择、微波条件优化等。
我们将分享实验结果,并从效率、影响因素和环境影响等方面评估此方法的实际应用潜力。
活性炭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吸附剂,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吸附性能。
微波再生方法利用微波能量对活性炭进行加热,以解除吸附的有机污染物并恢复其吸附能力。
活性炭的再生及改性进展研究

活性炭的再生及改性进展研究活性炭是一种具有高度孔隙度及表面积的多孔材料,其具有很高的吸附能力。
因此,活性炭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净水、净气、废气处理、污水处理和脱色等领域。
然而,随着活性炭的使用,由于其吸附能力逐渐减弱或饱和,活性炭需要进行再生或改性。
活性炭的再生是指通过物理、化学或热处理,将吸附到表面上的有害物质或离子从活性炭上去除,使其恢复到吸附能力较好的状态。
目前,常用的再生方法有热再生、物理再生和化学再生。
其中,热再生是最常用的再生方法之一,其过程是将饱和的活性炭样品装入炉中,用高温热气流清洗,使活性炭中被吸附的污染物脱离并流出,再冷却后即可再次使用。
对于吸附有机污染物的活性炭,物理再生方法可以采用水蒸气、氮气、空气、超声波等来使吸附分子从孔隙中脱离。
而针对吸附无机离子的活性炭,采用酸碱洗脱法可以有效地去除吸附的离子。
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活性炭再生方法,如电弧放电再生、微波再生和超声波再生等。
电弧放电再生是将饱和的活性炭样品放入放电装置中,在高压电场的作用下,电弧在活性炭粉末中产生,使活性炭重新激活;微波再生则是利用微波加热的特点和活性炭的特殊吸波性能进行再生;超声波再生则是在超声波作用下,开启活性炭孔道,使有害物质脱离表面,再用气流进行清洗。
这些新型的再生方法在能耗、工艺和效率方面都较传统方法有一定的优势,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除了再生方法,还有一些改性方法也可用于提高活性炭的吸附性能或重复利用性能。
其改性方法包括物理改性、化学改性和生物改性等。
物理改性是通过改变活性炭形态或结构、特别是孔径大小和形状来提高其物理性能和吸附性能。
这种方法一般通过氮气吸附-脱附技术或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实验手段进行表征。
化学改性则是通过对活性炭表面进行化学修饰或添加化学物质来改善其吸附性能。
这种方法可以采用化学还原、酸处理等方法来实现。
而生物改性则是利用生物分子或细胞来对活性炭进行表面修饰,以达到改善吸附性能的效果。
活性炭的再生研究

活性炭的再生研究活性炭是一种具有高度孔隙结构和吸附能力的吸附剂,广泛应用于环境治理、水处理、空气净化和化工等领域。
然而,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活性炭的吸附能力逐渐降低。
为了延长活性炭的使用寿命和节约资源,研究人员开始对活性炭的再生进行深入研究。
活性炭再生主要包括物理和化学两种方法。
物理方法主要包括高温热解、蒸汽再活化和微波再活化等。
高温热解是通过加热活性炭,使其内部的吸附物质脱附,从而恢复吸附性能。
蒸汽再活化是在高温高压下,将活性炭暴露在水蒸气中,通过水蒸气的氧化作用来修复其吸附性能。
微波再活化是将活性炭放置在微波辐射场中,通过微波的加热作用来提高吸附性能。
这些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特点,对环境友好。
化学方法主要包括酸洗法、碱洗法和氧化法等。
酸洗法通过使用酸性溶液,可以去除活性炭表面的有机物和无机盐,以恢复其吸附性能。
碱洗法则是使用碱性溶液,通过碱性溶液的碱解作用,将吸附在活性炭表面的有机物脱附出来。
氧化法则是使用氧化剂将活性炭表面的有机物氧化分解,从而恢复吸附性能。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去除活性炭表面的污染物,并恢复其吸附能力。
除了物理和化学方法,还有一些新兴的再生技术正在逐渐应用于活性炭再生。
例如,电化学再生技术利用电化学反应,通过电解活性炭表面的污染物,从而使活性炭恢复吸附性能。
此外,超声波再生技术利用超声波的机械振动作用,破坏活性炭表面的吸附层,从而实现活性炭的再生。
活性炭再生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增加再生效率和降低能耗。
首先,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优化再生条件,选择适当的温度、压力和时间来提高再生效率。
其次,可以考虑多种再生方法的组合应用,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的联合使用,来增加再生效果。
此外,也可以探索新材料和新技术,在活性炭再生中实现更高效、更节能的方法。
总之,活性炭的再生研究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新兴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可以延长活性炭的使用寿命,减少资源浪费。
今后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入,解决再生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为活性炭再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更好的支持。
活性炭再生及新技术研究

活性炭再生及新技术研究活性炭是一种多孔材料,其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广泛应用于水处理、空气净化、化工等领域。
然而,随着活性炭的使用,其吸附能力会逐渐降低,因此活性炭的再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活性炭再生的方法以及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活性炭的再生主要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包括高温再生和低温等离子体再生。
高温再生是将已经失活的活性炭暴露在高温下,通过热解和氧化作用恢复其吸附性能。
低温等离子体再生是通过等离子体的活化作用,将已经饱和吸附的活性炭再次激活。
这些传统的再生方法虽然有效,但存在能耗高、设备复杂等问题。
近年来,新技术在活性炭再生领域得到广泛研究。
一种是基于微波辐射的再生技术,通过微波的加热作用,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将活性炭加热至高温,从而实现快速再生。
这种方法具有能耗低、速度快、效果好等优点。
另一种是基于超声波的再生技术,通过超声波的振动作用,能够提高活性炭的孔隙结构,从而增强其吸附能力。
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效果显著等特点。
此外,纳米材料在活性炭再生中也有广泛应用。
例如,将纳米金属颗粒引入活性炭中,可以提高其吸附性能。
此外,纳米材料还可以用于活性炭再生废液的处理,通过纳米材料的催化作用,将废液中的有机物降解分解,从而实现循环利用。
不仅如此,还有一些新兴技术在活性炭再生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例如,基于生物降解的再生技术,通过利用微生物降解活性炭饱和吸附的有机物,从而恢复其吸附性能。
此外,基于电化学的再生技术,通过电极对活性炭进行再生,具有能耗低、效果好等优点。
总之,活性炭再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传统的再生方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新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推进。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活性炭再生的机理,优化再生方法,并开发更高效、节能的再生技术,以提高活性炭的再生利用率,推动活性炭再生技术的发展。
微波再生活性炭的研究

微波再生活性炭的研究摘要:由于废气和废水处理过程中大量使用,产生了大量危废,本论文考察利用微波再生废活性炭,分别从活性炭量、微波功率、微波时间、溶剂配比来找到最优的再生方法,该方法能最大化除去活性炭吸附在表面和微孔中有机物和无机物;产生的再生物可以循环利用。
能提高活性炭的再生速度和再生活性炭的质量,进而减少活性炭再生的成本,提高活性炭再生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活性炭再生微波活性炭具有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的特点。
作为吸附剂,活性炭广泛用于工业生产、环境保护以及人民生活中,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吸附材料。
绝大多数活性炭产品都是一次性使用,由于回收成本高,大多使用后都被丢弃,因而造成了二次污染,所以将吸附饱和的废活性炭的再生具有极其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活性炭再生是将吸附饱和的活性炭通过各种方法恢复其吸附性能,达到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目的。
再生方法主要取决于活性炭吸附的物质性质,目前国内外较为成熟的再生方法有三种,即热再生、化学再生、和生物再生。
目前使用最多最成熟的再生活性炭的方法是传统热再生法,但热再生过程耗能大,炭损耗较多,成本较高。
溶剂再生,条件温和,对活性炭结构无影响,再生效率高,但活性炭孔中有机物并不能完全除去,多次再生后,炭孔被堵,活性炭就无吸附效果;生物再生成本较低,对活性炭影响小,但是适用性较低,有些有毒有害难降解物质就难以使用此种再生方法。
由于活性炭是一种极性介质,而微波对极性物质加热,相对于传统加热方法由外向内加热,它是由内向外加热,减少加热时间,降低再生过程的炭损耗。
但此种再生由于急剧升温,在炭孔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容易碳化,堵塞炭孔,影响再生后的活性炭吸附效果。
用微波法再生处理过焦化废水的干燥活性炭,其影响因素有很多。
由于微波再生实质还是一种热再生方法,而热再生方法在再生活性炭时候均要考虑用碱性物质进行造孔,同时考虑有机溶剂的解析作用,选取碱性物质和有机溶剂对其进行再生预处理,使活性炭中吸附的有机质更容易脱附,因此本实验将活性炭用量、微波功率、微波时间以及预处理时溶液的碱性物质和有机溶剂的配比作为微波再生活性炭过程中的4个主要因素考虑。
活性炭的再生及改性进展研究

活性炭的再生及改性进展研究活性炭是一种具有高表面积、强吸附能力和多孔性的吸附材料,广泛应用于环境治理、化学工业、生物医药等领域。
然而,长期的应用和多次使用后,活性炭的吸附性能会逐渐降低,需要进行再生或改性。
活性炭的再生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化学、物理处理手段,使其恢复吸附能力的过程。
目前常用的再生方法主要包括热再生、化学再生和微波再生。
其中,热再生是最常用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高温下将吸附物从孔隙中蒸发出来,并将炭表面氧化还原,以去除表面的致密层,提高孔隙度和孔隙径。
化学再生是指通过酸、碱等化学试剂来去除活性炭表面的吸附物和残留物质,但这种方法会导致炭的孔结构和形貌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吸附性能。
微波再生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再生方法,它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再生,保持了炭的微观结构和形貌,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验证。
除了再生,改性也是提高活性炭吸附性能的重要手段。
活性炭的改性主要包括物理改性和化学改性两种方式。
物理改性包括高温炭化、氧化、表面修饰等方法,可以改变炭的孔隙度、孔径分布和表面活性位点等特性,从而提高其吸附性能。
化学改性则是通过在炭表面引入一些功能基团来扩展其吸附范围和吸附能力。
目前许多研究表明,通过铁、锰等过渡金属的离子交换或化学吸附改性可以增强炭对重金属、有害气体的吸附特性。
总之,活性炭的再生和改性可以有效提高其吸附性能和延长使用寿命,为实现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更加高效、可持续和环保的方法来进行活性炭的再生和改性,为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微波活性炭再生技术介绍

微波活性炭再生介绍1一、概述本章将专门介绍微波在非通信领域中的应用。
所谓非通信领域,指的是仅仅利用微波功率和能量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使该物质产生物理或状态上的变化,如加热、脱水、干燥、发泡、膨化、煮白、固色、烧结、焊接、焙烧、熔融、改性、沉积、烧蚀、杀菌、消毒、冶炼、脱蜡、硫化、脱硫、萃取、消解……技术领域,即利用微波功率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高新科技领域、医疗卫生事业等方面的非常广泛的应用。
在本章中将不涉及信息的交换、存储、传输或传播、信息的转换等有关内容,因此纯粹是一种微波功率的应用。
由于电磁波频谱资源的有限性,20世纪初人类发明了真空二极管和三极管后,从20~30年代开始,人们利用电磁波相继发明了无线电通信、无线电广播、电视、雷达、卫星通信、移动通信、互联网等,这些发明给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20世纪是无线电电子学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前半叶是真空电子学和电子管时代,后半叶则是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迅速发展的微电子时代。
最后20年中,微机和光通信技术的兴起,形成了两个极具规模的庞大产业。
从此,个人电脑和移动通信进入了空前高速发展的新时期。
为了使这些应用互不干扰,“世界无线电大会”(一个国际性组织)对每一种无线电应用技术所使用的电磁波的频率都规定了具体的范围,不得超越。
对于微波在非通信领域中的应用,1966年在加拿大成立的“国际微波功率协会”规定了工业、科学、医疗(ISM)可使用的频率。
1979年,世界无线电大会正式公布了这一国际标准,详见表4-1。
表4-1 工业、科学、医疗(ISM)使用的频率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其中的915MHz和2450MHz两个主要频率标准,我国也是如此;只有英国采用896MHz,俄罗斯及东欧一些国家则采用2375MHz的频率。
回想一下世界上第一台微波炉不正是使用915MHz和2450MHz这两个工作频率吗?也许IMPI正是考虑到这个历史事实,才制定了上述国际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洳专:j~嗜硕士学位论文⑧论文题目堂丝盟插壁越曲区丝丝妥生盟珏作者姓名————韭鞋——————一指导教柳———生盛挂—J生j生——一学科(专业)——J弛赵显———一所在学院————珏蓝生蓝监皇盛——一提交E『期—————土鲤亟L————一第二章.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内容活性炭材料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吸附剂,在环境保护领域被广泛用于污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等方面.2.1活性炭的表面特性活性炭作为一种吸附催化材料,己在化工、石油、轻工、食品、环境保护、国防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J,它的性能是由其孔隙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两方面决定的。
大部分关于活性炭气相吸附的研究表明,活性炭的孔形态(表面积和孔径分布)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其表面化学特性不显著,而对活性炭的液相吸附或活性炭作为催化剂载体,炭表面的化学特性对吸附性能产生显著影响【5~。
2.1.1活-性炭的孑L隙结构活性炭的孔隙结构是指孔隙容积、孔径分布、表面积和孔的形状。
活性炭的孔径分布范围很宽,孔的形状也多种多样(图2.1)。
通常把半径小于2nm的孔叫微孔,2<r<100.200nm之间的孔叫中孔(过滤孔),r>200nm的孔叫大iL[8】0图2.1活性炭的孔隙结构不同孔径的孔在吸附催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
大孔的内表面积可以发生多层吸附,但它在比表面积中所占比例很小。
大孔容积一般O.2一O.8cm3/g,比表面积O.5.2.Om2/g,大孔在活性炭中常常成为吸附质分子的通道。
中孔既是吸附质分子的通道,支配着吸附过渡,又在一定相对压力下发生毛细管凝结,它对大分子的吸附有着重要的作用,孔容一般为O.02.O.10c一/g,比表面积20.70m2幢。
微孔是吸附作用最大的,它对活性炭吸附量起着支配作用,微孔容积一般O.2.O.6低,但由于热处理后产生的炭骨架的收缩对各个孔径的微孔和中孔的影响是一致的,不同孔径的孔都发生收缩,从而使孔容下降,孑L径分布向小孔的方向稍微的移动,因此,平均孔直径有所减小。
要想了解微波处理前后活性炭的孔径分布,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
4.3.2微波处理对活性炭微结构的影响用扫描电镜观察活性炭微波辐照前后的微观形貌,结果见图4.11。
由图可见,活性炭经微波处理后,孔的微孔结构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处理后呈现出不同的微观外貌特征。
比较样品的形貌可以发现:原样活性炭表面微孔结构不充分,随着微波处理,表面有微晶生成。
图4.7微波改性前后的sEM图4.3.3微波处理对活性炭表面基团的影响(1)活性炭表面官能团的含量分析‘删11活性炭表面碱性官能团的总量分析准确称取1.Og活性炭样品放入具塞250mL的碘量瓶中,加入25mLO.1mol几的盐酸溶液,振荡片刻,于25℃下的恒温槽中静置48h后,过滤。
精确量取滤液lOmL,加入40.50mL无二氧化碳的水,用标准O.1m01/LNaoH溶液滴定浸泡前后盐酸溶液浓度的变化,测定出样品吸附HCl的数量,计算出单位质量的样品所消耗的盐酸的量,作为其表面碱性官能团的数量。
即Q(mmol/L)=(C1-c2)+25/Mc,cl为浸泡前盐酸溶液的浓度,m01/L:c2为浸泡后盐酸溶液的浓度,mol/L;Mc为活性炭质量,g。
面微观结构更丰富,孔隙结构更明显。
微波处理活性炭使附着物之所以能短时间从细孔四周除去,其原因估计是与微波接触的粒子界面形成带电状态,与此同时产生了粒子间的静电排斥,微小附惹物由此从活性炭表面瞬间脱离,为2,4.二氯酚的吸附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因此,可以认为在微波改性活性炭的过程中,除了微波的热效应之外,还存在有微波的非热效应。
这些效应包括某些活化过程速率增强、化学反应途径改变、降低反应活化能以及物质的性能改变等。
微波非热效应的机理可能有:由于物质对微波选择性吸收而使部分物质活性增加;由于微波使物质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过程发生的路径;由于微波产生的附加驱动力(电势梯度)使过程得到加强。
4.8微波和电加热改性活性炭的SEM图4.6本章小结1.经过微波加热和电加热改性后的活性炭的吸附量有较大增加,相同条件下,微波改性活性炭具有更高的吸附能力。
2.活性炭经微波加热处理后,表面微观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化学基团发生了分解,碱性特征增强,表面含氧量减少,这有利于2,4-二氯酚吸附量的增加。
3.在微波改性活性炭的过程中,除了微波的热效应以外,还存在有微波的非热效应,使含氧官能团更易分解,使2,4-二氯酚更易吸附。
微波对活性炭的改性及再生研究作者:张群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1.学位论文赵凯摇蚊幼虫在水厂的孳生规律及臭氧-活性炭对其的去除2005水源水中,摇蚊幼虫的大量出现,已对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威胁。
已经证明,摇蚊在供水系统全流程均能孳生,其中在沉淀池、滤池、清水池和供水管网都有爆发的报道,其孳生原因与水质、水处理工艺、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紧密相关。
其危害主要在于它不仅影响人的感官效果,更是许多传染性疾病的中间传播者,给人们的用水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国内外对摇蚊幼虫的研究主要限于生物范畴以及常规处理范畴,而常规的水处理工艺和方法对其难以有效地去除,生物去除亦有其优缺点,结合水的深度处理角度解决该问题尚缺乏专门的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清楚摇蚊幼虫的实验室培养和生活习性的基础上,掌握摇蚊在水厂的孳生规律,了解影响摇蚊幼虫在水厂孳生的主要因素,以便从水的深度处理角度解决摇蚊幼虫影响饮用水水质的问题,以氧化能力强、环境污染小的臭氧作为杀虫剂展开研究,结合活性炭工艺,以期待臭氧-活性炭技术能从根本上解决出厂水的安全性保障问题。
实验中,根据摇蚊幼虫的生理和生活特性,通过实验室小试了解余氯和温度等因素对沉淀池摇蚊幼虫的影响,并对低龄摇蚊幼虫在滤池的穿透作了研究,考察了多种化学药剂如液氯、二氧化氯、臭氧对摇蚊幼虫的灭活能力,确定臭氧是一种有效的灭虫剂,具有投量小、适应性强等多种优点;同时对低龄摇蚊幼虫活性炭穿透机理也进行了初步探讨。
研究结果表明:低龄摇蚊幼虫具有极强的游动性,它可以穿透滤池,使常规水处理工艺不能对其实现有效截除。
摇蚊幼虫的体壁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需要有强氧化能力的化学药剂或氧化方法、并且有足够的作用时间,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灭活。
臭氧-活性炭联合作用的效果较为理想,可作为有效的杀虫剂。
利用臭氧-活性炭技术针对水厂出现的问题进行中试实验,最终确定在现实生产中臭氧投加量为1.0mg/L,EBCT为6min的情况下,可以完全去除摇蚊幼虫。
同时对经过臭氧-活性炭处理的水样进行了副产物分析,Ames实验最终证明臭氧-活性炭工艺使得致突变物质得到较大程度的去除。
2.期刊论文芮旻.高乃云.徐斌.李富生.赵建夫.乐林生饮用水处理工艺去除两种典型内分泌干扰物的性能-给水排水2006,32(4)研究了水中两种典型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BPA)和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在饮用水常规处理、臭氧活性炭和微曝气活性炭深度处理中试工艺中的去除性能.研究发现,饮用水常规处理工艺对BPA和DMP的去除效果有限,进水浓度为200~300 μg/L条件下经过混凝、沉淀和砂滤后,BPA和DMP的去除率分别仅为25.38%和13.29%.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能有效去除BPA和DMP,但二者在该工艺中的去除特性有所不同:水中BPA经过臭氧氧化后几乎被全部去除,后续的生物活性炭处理单元作用较小;但臭氧氧化仅可部分去除DMP,大部分靠后续生物活性炭柱去除.微曝气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也能有效去除BPA和DMP,对二者的去除主要靠微曝气活性炭柱的作用,其效果略优于臭氧投加量为0条件下的臭氧活性炭柱,这说明微曝气活性炭柱存在较多的特定降解菌.通过静态吸附试验发现,臭氧活性炭柱和微曝气活性炭柱内活性炭对BPA和DMP的最大吸附容量均远小于新炭,同时臭氧活性炭柱内活性炭吸附容量略高于微曝气活性炭柱.3.学位论文王磊磊饮用水深度处理活性炭工艺水质安全性研究2007饮用水水源的污染是全球范围的主要问题之一,常规水处理工艺已经难以应对当前严重的水体微污染问题,提供更加优质和安全的饮用水、更好地与国际饮用水标准接轨已迫在眉睫。
活性炭技术以其显著的优势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去除有机污染物最通用和有效的深度净化技术之一。
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和蓄积在活性炭表面微生物的生物降解作用大大的提高了除污染效率,臭氧的使用强化了活性炭技术的吸附和生物降解作用。
尽管如此,活性炭工艺出水的安全性并未受到很大关注,因为就生物安全性来讲,依然有诸多待解决和完善的内容。
本研究旨在以活性炭技术为中心,对生物安全性的主导原因、影响因素、评价指标等问题进行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活性炭工艺进出水中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和变化规律;不同活性炭柱型及工艺出水中颗粒物的影响因素;活性炭工艺出水中炭粒的粒径分布、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炭菌分离技术的原理、操作条件、解絮剂的组合等;保障活性炭出水效果的前提下普通消毒剂对炭菌消毒的抑制作用,以及生物量、生物活性、颗粒物等对活性炭出水中细菌总数的影响。
通过对活性炭工艺进行的为期10个月左右的净化效能考察表明,过滤周期内砂滤池出水中粒径大于21am颗粒物的数量平均为25个/mL,但有时仍会高于50个/mL,其粒径主要分布在2~15μm之间,超出美国参考标准。
砂滤池初滤水中粒径大于21am颗粒物含量较高,前10min内其数量高于50个/mL水平,活性炭柱运行周期内颗粒物呈现先下降后增长的趋势,运行初期和后期出水颗粒物会高于进水,BAC出水颗粒物是进水的3-6倍,GAC出水颗粒物是进水的2-5倍。
颗粒物中以≤2岬最多,为颗粒总数的70%以上,2-5μm的颗粒物决定了出水的主要效果:活性炭进出水颗粒物受温度影响明显,与水温相关性较好,同时不同水温下活性炭出水颗粒物一般比进水高。
活性炭进水中的颗粒物对出水的颗粒物含量影响仍很大,相关系数平均在0.9以上;比较不同的反冲洗方式作用效果后发现,使用气冲方式对小粒径的颗粒物去除率很低,采用低强度长历时的水反冲方式,出水颗粒物能够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
活性炭柱出水中的炭粒粒径主要分布于0.45-5μm,数量在400-600个/L之间。
比较两种活性炭柱的出水炭粒,认为GAC与BAC出水的炭粒MPN基本相当。
通过对比炭柱相同运行阶段的出水情况可以看出,大于51μm的炭粒数量上差别不大,均在相同的数量级上,最大相差47个/L;而小于5μm的炭粒数量差别很大,炭粒数最大的差值将近100个/L。
接触时间和反冲洗方式对出水的炭粒影响较大,采用较长的接触时间和低强度长历时的反冲洗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出水炭粒数量。
炭粒所占颗粒物的比例较小,≤2μm的炭粒只有颗粒物的1%以下,≥31μm的细小炭粒只占颗粒物的3%,炭粒数量不随颗粒物增加而增加,但活性炭滤柱出水中的细菌多与细小炭粒一起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