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

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第一节对比分析

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

对比分析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二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

1.对比分析假设的理论阐释包括三个方面,即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分析方法以及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

2.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是语言迁移。包括三个方面:

1)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会把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连同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2)当学习者的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相似时,就会产生正迁移,学起来比较容易;当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有差异时,就会产生负迁移,也就是母语干扰,学起来比较困难。母

语干扰是引起困难和偏误的主要原因或者唯一原因。

3)差异=困难,差异与困难相对应,差异越大困难越大,这种差异构成了语言习得的难度等级。

3.对比分析的分析方法,顾名思义是对比和分析,系统对比学习者的母语系统和目的语系统。对比的内容主要是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系统,而且语音、语法的对比较多。

4.对比分析的目的可以是预测学习者的难点,也可以是对学习者的偏误进行解释。

5.“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是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原因,过高估计了对比的预测功能。

6.“弱势说”:把重点放在事后错误的分析上,通过对比来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目的是在偏误出现后通过对比来解释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

三对比分析的步骤和难度等级

对比分析包括描写、选择、比较、预测四个步骤。

描写:是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两个语言系统进行细致描写。

选择:结合偏误找出造成学习者学习困难的语言项目。

比较:对选择好的语言项目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对比,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

预测:在对比的基础上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在哪些方面出现错误进行预测。

第二节偏误分析

一偏误分析产生的背景

1.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

2.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理论,并提出了对学习者语言系统进行描写和分析的系统方法。

3.偏误的四种类型(Dulay&Burt):语际偏误(两者之间,母语对目的语的影响);语类偏误(目的语内部);类型混淆;特殊类型的偏误。

4.失误指口误、笔误等语言运用上偶然的错误。偏误不是偶然发生的,是有规律的系统性偏误。

二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

偏误分析一共包括五个步骤:收集资料、鉴别偏误、描写偏误、解释偏误、评价偏误。(一)收集资料:进行偏误分析的第一步

目标是收集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自然条件下产生的语料,通常要考虑三个问题:收集方式、收集范围、影响偏误的因素。

1.偏误的收集方式。

(1)按照收集时间长短,收集方式分为横向、纵向两种。

(2)采取诱导的方法收集语料,一种是比较自然的方法,像面谈、作文等方式;另一种是实验的方法,如“双语句法测量”等。

2.偏误的收集范围。

收集范围按大小分为大规模、特定规模、个案三种。

3.影响偏误的因素。

外部因素:学习者的母语背景,学习者的偏误是口语的还是书面语的,是自由交谈中出现的偏误还是书信中的偏误,会话的主题和内容等等。

内部因素:被试语言水平、语言习得环境、学习经历等。

(二)鉴别偏误

首先是偏误的标准问题;

其次是偏误和失误的辨别问题;

第三是隐性偏误和显性偏误的鉴别问题。

第四是“得体性”问题。

(三)描写偏误

1.“描写偏误”是对可以观察到的偏误现象进行语言表面特征的描写。

2.对偏误进行归类的三种主要方法:

1)表层特征分类法,指按照目的语范畴对学习者的偏误进行描写和分类。

2)表层策略分类法,根据学习者偏误产生的方式对偏误进行描写和分类,包括省略、附加、类推、错序。

3)Corder认为学习者的偏误可以分成“前系统偏误”、“系统偏误”、“后系统偏误”。该分类方法需要研究者对学习者进行访谈,才能知道他们的偏误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以及他们是如何运用目的语规则的,这种描写方法比较笼统,操作性不强。

(四)解释偏误

1.解释偏误是要对偏误的来源进行分析。

2.Richard将偏误分为三类:“干扰偏误”,主要由母语干扰形成;“语内偏误”,指过度使用目的语规则,也称过度泛化;“发展偏误”,指因为语言知识有限所以建立了错误的假设。(五)评估偏误:偏误分析的最后一步

1.这一步是对偏误分析的标准进行评估。

2.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1)哪类偏误问题更严重。

2)作为评估者,他们对偏误的评估是否相同。

3)评估标准问题。有学者提出了三个标准:“可理解程度”,“可接受程度”,“冒犯程度”。

第三章中介语研究

第一节中介语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Corder(科德),Nemser(奈母塞尔)和Selinker(塞林克)这三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先驱的主要理论贡献。

第二节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

1.Selinker被称为“中介语之父”。

一Cord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一)“过渡能力”和“过渡方言”

1.Corder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称为“过渡能力”系统或“过渡方言”。

2.所谓的“过渡能力”指的是学习者现时的心理规则系统。这种规则系统是处于逐渐的变化之中,这种变化是由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不间断地进行假设检验,从而逐步更新这个系统所造成的。

3.“过渡方言”是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群体出发来描述其语言系统。学习者的语言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方言,因此Corder也将其称为“特异方言”。

(二)“假设检验”

1.学习者进行假设检验的前提是其内部有一个“系统生成器”,这个系统生成器对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材料进行处理,从而建立起“过渡系统”,即包括一系列“假设”的规则系统。

2.“系统生成器”将新的语言材料和原有的“假设”进行比较,当两者不一致的时候,“系统生成器”便会对“过渡系统”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引导其不断更新。

3.“系统生成器”并不是一旦发现差异就会对已有的规则系统进行调整。

(三)“内在大纲”

1.“内在大纲”指的是学习者具有的一种控制学习目的语规则的程序化序列,它控制着学

习者的目的语学习过程。

2.教学大纲和“内在大纲”相吻合的情况下,教学才会有效。

(四)“输入”和“吸纳”

1.“输入”指的是外在的环境所能提供给学习者的语言材料。

2.“吸纳”则是由学习者的内在大纲决定的从外在的语言材料中真正“吸收的东西”。(五)“失误”和“偏误”

1.失误并不能反映学习者现时的“过渡能力”。

2.“偏误”是系统性的,是学习者现时心理规则系统的外在表现,因此对于研究习得过程有着重大的意义。

3.Corder的中介语假设是建立在其偏误分析的基础上的,因而带有较强的偏误分析的色彩。

二Nems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一)“近似系统”:指的是学习者在试图使用目的语时实际运用的偏离的语言系统。

几层含义:

1.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一个独立的系统。

2.“近似”说明“近似系统”是以目的语为参照的。

3.“近似系统”的不断演化说明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

(二)“近似系统”的本质:学习者的近似系统是一个内部结构化的系统,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性和系统性。

三种“定型产物”的表现:移民语言,个体方言,学习者的洋泾浜。

(三)“稳定的中介系统”

其实说的就是Selinker的“僵化”现象。这种“僵化”现象主要表现在相同母语背景下的学习者在理解和生成目的语时所产生的带有固定模式的错误。

三Selink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一)“中介语”的定义: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定义包括三个方面:

1.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言语输出。

2.中介语是高度结构化的。所谓“结构化”指的是中介语内在结构的系统性。

3.中介语是独立的语言系统。

(三)“僵化”

“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

僵化的一种典型表现就是所谓的“回退”现象,即在早期出现的错误有重复出现。

第三节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及后续研究

一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

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中介语具有独立性。

三位学者首先都认为中介语系统是一个独立于母语和目的语的系统。

2.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语言系统。

3.中介语具有系统性。

4.中介语具有动态发展的特征。

中介语系统的动态性可理解为两个方面:

①可塑性,即学习者的整个语言系统是变化发展的。

②开放性,即中介语系统内部的语言规则会同时受到母语和目的语的影响。

5.关于“僵化”产生的心理机制。

6.关于学习者的策略。

学习者的策略指的是学习者所从事的旨在学习和运用第二语言的行为或行动。

第四节中介语语用研究

一中介语语用学的定义

1.作为第二语言运用的研究,中介语语用学考察非母语者如何理解和产出目的语行为。

2.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中介语语用学研究非母语者如何发展理解和产出目的语行为的能力。

3.“狭义的”中介语语用学研究的是非母语者第二语言言语行为的理解和表达,以及与第二语言言语行为相关的知识是如何获得的。

三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会语用能力

(一)语用语言能力

1.语用语言层面关注的是一种语言当中形式和功能的映射问题,即哪些语言材料可以用来实施特定的语言行为。

2.语用能力包括两个维度:

(1)学习者需要能够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诸如请求、道歉、拒绝等等;

(2)学习者还需要能够把自己的意图通过一定的方式恰当地表达出来,以免引起误会。3.语用语言能力包括关于规约性手段和规约性形式的知识和实际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1)规约性的手段指的是人们惯常用来表达交际意图的方式。

(2)规约性的形式指的是具体实现规约性手段的语言形式。

(二)社会语用能力

1.社会语用层面研究的是某一特定语言文化社团的成员在特定的语境中如何实现和解释特定的语言行为,研究的是得体性的问题。

2.社会语用能力包括如下知识:关于交际行为和权势、社会距离以及强加度之间关系的知识,关于交际双方权利义务、禁忌以及规约性行为的知识。

第四章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的缘起

一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语言本身就是一组刺激——反应。

例如,两人见面时的问好,甲首先说出“你好”,这就是刺激,激起乙作出反应:“你好!出去啊!”

2.语言是一种习惯,是人类所有行为的基本部分,是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逐步形成的。

这种习惯和其他任何习惯一样,实实在在,完全可以看得见。

3.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外部影响是内因变化的主要因素。

语言行为和语言习惯是受外部刺激的影响而产生变化,而不是受内在行为的影响。

4.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是:发出动作—获得结果—得到强化。

二心灵主义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习得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具有遗传属性,为人类独有。

正常人从出生到十二岁,语言习得机制发生作用,因此所有正常人都能学会自己的母语。

2.能使儿童加工语言材料,判断语言体系的发展,建立抽象规则。

3.可能已经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在所有人类语言中找到,因此许多语法属性可能是先天存在于人的大脑中,无需学习。

第五章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

第一节语言监控模式的五个假说

二自然习得顺序假说

1.“自然习得顺序”是指儿童在习得母语规则和语言项目时遵循一种相似的习得顺序。

2.自然习得顺序自然反映的是“习得”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受学习者内在大纲支配的,因而是可以预测的;课堂语言知识的学习反映的是“学习”的过程,是受外在大纲支配的,因而这种知识的运用所表现出的顺序与自然习得顺序不同。

三监控假说

1.“监控”即注意、留心、纠正语言形式,是对学习者“学习”知识的作用或功能而言的。

2.学习者的言语输出是依靠习得的知识生成的。

3.“学习”的知识只是用来监控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过程,在成人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相当于一个监控器和编辑器,能起的作用很有限。

4.通过“习得”获得的语言能力使学习者可以把表达的意思流利的说出来,而通过“学习”获得的语言知识使学习者在说话之前有意识地判断和调整语言形式。

5.根据监控的程度,克拉申还把学习者分成了三类:

(1)监控过多者:时刻用学到的知识“监控”自己的语言输出。

(2)监控不足者

(3)监控合理者:在适当的时候和场合,以不影响语言交际为前提运用监控手段。

6.使用监控的三个条件:

1)充足的时间

在阅读、写作中,在事先准备的正式发言中,人们有充足的时间斟酌措辞,检查语言形式,提高语言的准确性。

2)注意语言形式

只有当第二语言学习者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到第二语言的形式上,集中到第二语言使用的准确性上,“监控”才能发挥作用。

3)懂得语法规则

语言结构极其复杂,使“监控”运用的范围和质量都受到了很大限制。

四输入假说

1.输入的语言难度要略高于学习者的现有能力,即“i+1”。

2.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其实包含了四个要素:

1)输入数量。

语言习得需要大量语言输入,必须为学习者提供足够数量的语言输入。

2)输入质量。

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输入必须是“可理解的”,必须含有“i+1”结构。

3)输入方式。

语言材料主要是在语言环境中自然接受,注重语言意义的粗略调整输入。

4)输入条件。

学习者必须在情感焦虑低,情感屏障弱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接收输入。

第六章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异研究

第一节语言变异的基本含义与研究范式

一语言变异的含义

“语言变异”是指说话者的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

第七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

第一节文化适应模式

二文化适应模式的具体内容

1.文化适应模式的核心内容是:

第二语言习得只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学习者始终处于从不适应过渡到适应的连续统中,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的文化适应程度将决定其习得目的语的水平;其中,“文化适应”指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两方面都能融入目的语群体之中。

2.Schumann通过“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来分析和阐述文化适应程度。

(一)社会距离: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和目的语群体之间的关系,影响着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水平的提高。

“社会距离”主要包括八个因素:

1)社会主导模式: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与目的语群体的平等程度。

2)融入策略: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面对目的语群体文化时可能采取的态度和做法,包括“通话策略”、“保留策略”、“适应策略”。

3)封闭程度: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和目的语群体共同享有社会设施、共同工作的程度。

4)凝聚程度: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内部成员间的密切程度。

5)群体大小: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人数的多少。

6)文化相似性: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的文化与目的语群体文化的相似程度。

7)态度:指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对目的语群体的整体态度。

8)打算居住时间: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是否打算在目的语群体所在国长期居住。(二)心理距离:从个人与群体间的关系出发,考察作为个体的学习者由于情感因素造成的与目的语群体的距离。

心理因素由以下相互关联的四项因素构成:

1)语言休克:指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时的恐惧感。

2)文化休克:指学习者进入目的语群体时的一种焦虑。

3)学习动机:指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动机。分为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两种类型。

4)语言疆界渗透性:指学习者是否能够打开语言屏障,以开放的态度接受语言输入的意识。

第八章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

第一节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产生的背景

一语言输入与互动的含义

1.语言输入:指为学习者提供的单向的语言信息,如听广播、看电视、听讲座等。

2.互动:指双向的语言沟通和交流。

3.语域风格

(1)母亲对学说话的幼儿说话时会对自己的语言进行调整,如使用简单的词句、采用夸张和重复的方法等。这种话语被称作“儿语”、“母亲语言”、“保姆语言”或“儿向语言”。(2)当母语者与第二语言学习者交流时,母语者使用的语言也具有“保姆语言”的某些特点,如放慢语速、使用简单的词汇、简化的句子结构等,但与保姆语言有许多差别,因此被称作“外国人话语”。

二三种不同的语言输入观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语言输入是由外在的语言刺激和反馈构成的。

2)语言输入通过正面的反馈和纠正得到强化。

3)通过语言形式的操练可以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

2.心灵学派认为,学习者的内在因素,即语言习得机制,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们把语言习得机制看做语言习得的决定性因素。

3.“互动论”的观点: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认知互动理论”和“社会互动理论”。

第二节语言输入与互动的前期研究

一语言输入与语言形式调整的研究

(一)“外国人话语”的特点

所谓“外国人话语”是指对外国人说的话语,是指“说某语言的人对该语言能力有限者或者根本没有该语言能力者所使用的一种简化的语体”。

“外国人话语”与标准的英语有三个方面的不同:

1)在语音方面,具有放慢语速、发音清楚、停顿、重音以及夸张等特点;

2)在词汇方面,偶尔使用来自其他语言的词汇、近义词替换、释义等方式;

3)在句法方面,有三种不同的调整方式,即省略、扩展、替换或重置等。

(二)合语法的与不合语法的“外国人话语”

合语法的外国人话语通常采取三种方式对语言输入形式进行调整,即简化、规则化和繁化。

1)简化:指母语者在与非母语者交流时,为了使语言输入的形式简单易懂所进行的话语调整。

2)规则化:指母语者选择那些对非母语者来说最基本、最简明的结构以减轻非母语者语言加工的负担。

3)繁化:与简化过程相反,由于采取迂回或附加的方法,使语言输入中增加了过多的冗余成分。

(三)语言形式的调整与可理解输入

1.语速是影响语言输入信息可理解性的重要因素。

2.“繁化”调整也是促进语言输入可理解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1)“繁化”调整始终对提高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具有重要作用。

2)一种繁化调整类型是冗余度,如句子成分的重复、解释、利用同义词、左位错等方式;另一种繁化调整类型是明确主位结构,如成分外移、分裂结构等。

3)如果语言输入的难度超过了学习者的水平,这种调整将无助于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

3.语言输入形式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即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

第九章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

普遍语法是迄今为止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影响最大的理论。

第一节普遍语法

一普遍语法的性质

1.普遍语法是一系列规定和限制人类语言可能语法形式的原则和运算程序。根据该假设,普遍语法的原则和运算顺序专属于语言官能,是由其基因决定的。

2.普遍语法的性质:

(1)普遍语法是由一些普遍的原则、条件和规则组成的。而原则系统是普遍的、抽象的,适用于所有的语言。

(2)普遍语法是先天的、是一种生物遗传属性,人类只要具备这些基本原则和特性,语言习得就会自然发生。

二普遍语法的构成

1.普遍语法主要是由规则系统和原则系统构成。

2.普遍语法中的“原则”是指适用于任何语言的高度抽象的语法构成,是恒定不变的,适用于所有的语言。

3.“参数”,是一组设置在普遍语法广义原则上的句法选项,使得语言呈现多样性。

“参数”是由有限的数值构成的,不同的参数设置形成了语言之间的差异。

4.按照乔姆斯基的最简方案,人类语言的核心是词库,词库由词汇语类和功能语类构成。普遍语法的“参数”属于“词库”范畴,包括在“功能语类”中。

第二节与第二语言习得相关的理论问题

一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

1.“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的提出源于儿童母语习得机制的探讨。

2.儿童如果没有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的帮助,是不可能在贫乏的语言输入的基础上发现目的语规则的。

3.语言对儿童来说是最为抽象的知识,如果没有天赋的普遍语法这种生物遗传属性,儿童是学不会语言的。这就是所谓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

二普遍语法的可及性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主要有三种观点:完全可及观、不可及观、部分可及观。

第十二章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研究

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的研究,即所谓“个体差异研究”已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第一节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的一般因素不变因素指那些不被外部环境控制的因素,如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年龄、性格、语言学能等;可变因素指那些因外部因素影响而变化的因素,如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态度、动机等。还有一些因素介于二者之间,如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认知风格。

一年龄

(一)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1.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首先表现在其对习得速度方面的影响。

Krashen,LongandScarcella认为成人在第二语言习得速度方面优于儿童,年长儿童比年少儿童习得更快。这些结论在SnowandHoefnagel-Hohle的研究中得到支持。

她们在10个月里调查了96名英语母语者

按年龄分组:儿童(8-10岁),青少年(12-15岁)和成人

三次测验的时间:3个月、6个月、9-10个月

测试内容:发音、形态、模仿、翻译

研究结果:在词法和句法方面,青少年学得最好,成人次之,儿童最差;发音方面,差异很小;语法方面,成人开始学习时有优势,但一段时间后儿童会赶上来。

2.年龄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另一表现是年龄对第二语言熟练程度的影响。这个问题涉及“关键期假说”。

(1)所谓关键期,又称“临界期”,是指人生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在这个阶段,人可以在没有外部干预、不需要教授的条件下,轻松、快速地习得一门语言。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Penfield。

(2)Lenneberg发展了该观点,他认为自然语言习得的关键期是2岁开始至青春期(约

十二三岁左右)到来之前。

(3)支持关键期假说而且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JohnsonandNewport的实验。

3.学习者年龄与第二语言发音准确性有关。

(二)年龄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原因

1.生理原因常被用来解释第二语言习得年龄选择问题,它的依据就是关键期假说。

2.社会原因。

儿童更容易接受外部信息,成人即使在短期的外语学习中也会受到自我认识方面的威胁而影响外语学习。

儿童的情感屏障弱于成人,一般不像成人那样过于计较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所以儿童愿意练习使用所学的语言。

3.认知原因。

儿童和成人的二语习得可能涉及不同过程,前者使用语言习得机制,第二语言习得如同母语习得,后者使用一般的问题解决能力。

成人抽象思维能力可能非常有利于成人解决抽象问题,但他们不能使用语言习得机制来习得第二语言。

成人比儿童更自觉地去学习语言。

儿童在认知上对另外一门语言持“开放”态度。但由于儿童认知水平有限,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形成,学习第二语言时一般不能利用所学的语言规则监控语言输出。

二性格

1.性格,一般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稳定、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性格因素中诸如焦虑、抑制、自尊、冒险精神等会对二语习得有一定影响。

2.心理学上把性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

内向型的特点是心理能量常常指向内心世界。这种类型的人缄默、害羞、不好动、缺乏自信、不善交际,比较难以适应环境。

外向型的特点是心理能量指向外部世界。这种类型的人开朗、热情、自信、勇于进取、富于冒险、容易使用环境的改变。

3.第二语言习得与外向/内向性格的关系主要有两个假说。

一是外向型学习者在交际能力上优于内向型学习者。

二是内向型学习者在认识、学习语言能力上优于外向型学习者。

4.焦虑也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性格因素。

5.影响二语习得的性格因素还有歧义容忍度、移情、冒险精神、自尊等。

歧义容忍度主要指学习者对具有歧义性、陌生性、异质性的学习材料或对象所持有的一种态度。

所谓移情就是能够体会他人的情感。其根本问题是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而达到情感方面的沟通并预测相互间某种行为可能对他人带来的影响。

三认知方式

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对信息和经验进行加工时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是个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态度和方式。

(一)“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的认知方式

1.倾向场独立型认知方式的人认识事物时,很少受环境和他人影响;而倾向场依存型认知方式的人认知事物时受环境和他人影响较大。

2.场独立的个体倾向于以分析方式看待事物,场依存的个体则倾向于以整体方式看待事物。

(二)“审慎型”与“冲动型”认知方式

1.“审慎型”与“冲动型”认知方式有被称为“概念化速度”,是指在不确定条件下个体作出决定时速度上的差异。

2.“概念化速度”分为两个不同类型:

(1)认知冲动型:在简短地考察各种可能性后迅速作出决定。

(2)认知审慎型:在进行反应前深思熟虑,仔细考虑所有可能性。

3.“审慎型”与“冲动型”认知方式用“熟悉图案配对测验”进行测量的。

四语言学能

(一)语言学能的内容和特征

1.Carroll和Spaon被认为是现代语言学能测试的先驱。

2.语言学能是整体智力中负责语言学习的一个特殊部分,由几个相互独立的能力构成,其中最为明显的是:

(1)语音编码能力:辨别语言声音或音串的能力,并将其存储于长期记忆中,这也包括拼写能力和处理语音文字材料的能力。

(2)语法敏感性:指对句子模式和句子成分语法功能的敏感程度。

(3)归纳能力:是一种仔细观察语言材料,并从中辨认语言意义和语法形式联系的能力。(4)机械记忆能力:将刺激同反应联系在一起的能力。

(二)语言学能的测量

1.现代语言学能测试

2.皮姆斯纽语言学能测量表

3.其他语言学能测试

第二节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态度与动机研究

一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态度及其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1.态度主要通过动机影响语言学习过程。

2.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得以组织,在与此经验有关的所有目标和情形中,对个人所作出的反应产生方向性和动态的影响。

3.学习者的态度是由三个方面构成:

(1)认知:学习者对所学内容价值方面的认识,对某一目标的信念。

(2)情感:学习者在感情和情绪上对所学内容的反应,对某一目标的好恶程度。

(3)意动:认知和情感在行动上的表现,即学习者的行为倾向,对某一目标的行动意向及实际行动。

4.态度作为一种情感因素,它对某一目标的具体实施和最终达到的成功程度是极为重要的。

5.语言学习中的三种态度:

(1)对目的语社团和本族语者的态度

(2)对学习目的语的态度

(3)对语言和学习语言的一般态度

6.态度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语言态度是人类语言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常常通过语言使用来体现;而语言使用,又往往对语言能力的大小发生决定性的影响;语言能力转而影响到人们使用语言的频率。通过使用语言的效果,不知不觉地改变着人们的语言态度。学习态度就是学习者对学习的认识、情绪、情感、行为的倾向。

态度与学习者的价值观密切联系,也与学习情绪有关,情绪本身就是态度。态度与学习表现是一致的,态度是内心的倾向,表现是外显的行为,学生的内心态度是如何,唯有通过他们的学习表现去推知和了解。

二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动机及其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一)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1.内在动机是为了从参与活动本身获得愉快和满足,它取决于外语学习者个体的内在需要。

2.外在动机则是达到某一目标的途径,如获得外在奖励(父母的赞同、奖赏,考试取得高分等)、避免惩罚等。

3.相对而言,内在动机与长期成功有联系,外在动机与短期成功相关。

(二)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

1.融合型动机是指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有所了解或有特殊兴趣,希望与之交往或亲近,或期望参与、融入该社团的社会生活。

例如对某个国家的文化兴趣浓厚,渴望了解该国历史文化及社会知识都会促使语言学习者抱着积极天都努力学习该国语言。

2.工具型动机是指学习者的目的在于获得经济实惠或其他好处。

如通过一次考试、获得奖学金、胜任一份工作、提职晋升、出国、在学业上进一步深造等。

3.受融合型动机驱动的学习者多运用功能练习。会话等学习策略,受工具型动机驱动的学习者更倾向于使用语言形式等练习策略。

(三)Gardner的经典社会教育模式

1.Gardner和Lambert是二语/外语学习动机研究领域的开拓者。

2.除了语言学能优势这一不可控因素外,还有人的能动因素——社会性动机。

3.融合型动机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语言学习动机,与语言成绩关系最为密切。

4.语言学习动机调查表,即态度/动机测验量表从动机、融合性、对学习环境的态度、语言焦虑及其他因素等五个维度进行实证测量。

5.对于Gardner等人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的批评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局限性。社会教育模式是在加拿大二语学习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大量实证研究也主要是那里进行,该模式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外语学习环境。

(2)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社会教育模式中,语言态度、动机是因,学习成绩是果。但不少研究者认为成绩有可能是态度的原因而不是结果。

(3)对教学关注的缺乏。社会教育模式虽然强调了学习环境的重要性,但不足以为教学提供实际指导意义。

(四)Trambley和Gardner的扩展动机理论

1.该模式反映了Gardner等人的对语言态度、动机行为、学习成绩三大因素之间线性关系的一贯立场,同时又在态度与动机之间增加了目标显著性、效价及自我效能三个中间变量。

2.目标显著性是一个便于测量的概念,主要涉及目标理论,包括目标设定理论和目标倾向理论。

(1)目标设定理论:认为在像语言学习这样长期、持续的活动中,近期目标的设定有利于达到最终的远期目标,提高学习者的自我效能。

(2)目标倾向理论:主要用来解释学校教育情境下学习者个体的学习成绩。

3.效价是价值的一种标志,包括成就价值、内在价值、外在使用价值、付出代价四个部分。(1)成就价值:指学习者根据自身基本的价值标准与需要完成某项任务的主观重要性。(2)内在价值:指任务给学习者带来的快乐。

(3)外在使用价值:指任务完成时对将来目标实现的实效价值。

(4)付出代价:指消耗的精力、体力、时间以及为此付出的情感代价(如对焦虑、失败的恐惧)。

(五)Dornyei的外语学习动机三层次说

1.该模式从语言、学习者和学习情境三个层面来界定和测量外语学习动机。

2.该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体现了语言学习动机与教学情境的有机结合,包含了Gardner模式中没有涉及的一些因素(如对学习者所在学习集体内部凝聚力的评价等),为在学校教育情景中动机研究的效度提供了实证支持。

第三节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策略

一学习者学习策略的含义和特点

(一)学习策略的含义:指学习者在整个语言习得或语言使用过程中,与某个特定阶段相关联的心理行为或行动。

(二)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特点

1.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包括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使用的普遍的方法和具体的行为或技巧。

2.学习者既可以利用语言行为学习策略(要求被告知物体的名称),也可以利用非语言行为学习策略(身势语)。

3.由于学习策略可能是行为的也可能是心理的,所以有些可以被直接观察到,而有些则不能被直接观察到。

4.学习策略对第二语言学习的作用可能是直接(背诵词汇或语法规则),也可能是间接的(提供材料)。

二研究学习策略的方法

(一)结构化的访谈和问卷

(二)日记研究

(三)边想边说

(四)小组讨论

(五)内省和回忆方式的结合

三学习策略的分类

(一)Skehan的分类

1.根据学习者处理学习情景的能力来分

(1)主动参与策略:学习者主动寻找学习机会,并参与练习活动,反应积极。

(2)解释与确认策略:学习者利用查字典和意译的方法,获得词语等的应用实例,并从句子里确认词语等的意义。

2.根据学习者的方法素质来分

(1)跨语言比较策略:学习者把母语和目的语进行对比,推论出二者的同和异。

(2)归纳策略:对语言形式进行归纳分析,找出一定规律。

3.根据学习者的评价能力来分

(1)监控策略:学习者验证自己的假设,自我纠正,注意错误产生的原因。

(2)自我评价策略:根据精确性和完整性来验证自己语言学习的成果。

(二)O’Malley等的分类

1.认知策略:学习者对学习材料进行直接的分析、转换或综合以解决问题。这些策略都具有认知处理的功能。

(1)重复策略:学习者通过练习和不出声的复述,反复模仿语言结构。

(2)记笔记策略:学习者把口头呈现的重要的语言点记录下来。

(3)关联策略:学习者把新信息和记忆里的旧信息相联系。

2.元认知策略:学习者利用认知处理知识,通过计划、监控和评价来管理语言学习。这类策略具有执行功能。

(1)直接注意策略:学习者对语言输入里某些方面进行集中注意,从而忽略干扰事物。(2)自我管理策略:学习者了解哪些条件可以有助于学习,并可以自己创造安排这些条件。

3.社会/情感策略:学习者自己选择其他学习者或目的语母语者进行接触的方式。

(1)合作策略: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合作学习,以获得更多的反馈,并共同分享信息,模仿语言行为。

(2)要求解释策略:学习者向教师或目的语本族语者要求重复、意译和解释某种语言现象。(三)Oxford的分类

1.直接策略:直接影响语言学习,需要对语言进行心理操作。

2.间接策略:通过集中注意、计划、评价自我、控制焦虑感和增加与他人合作机会等间接影响语言学习。

四影响学习策略选择的因素

学习者使用学习策略的频率和类型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影响学习者学习策略选择的因素较多也较复杂。学习者的个人差异和不同的情景因素决定学习者对学习策略的选择,并最终影响习得速度和习得水平。

(一)学习者个人差异

1.对语言学习的看法

2.学习者个人因素:(1)年龄;(2)语言学能;(3)学习风格(直接学习策略,演绎推理的策略,社交策略,合作策略和解释策略);(4)动机

(二)学习者个人背景

(三)情景社会因素

1.情景因素:(1)所学的语言;(2)学习环境;(3)学习任务

2.社会因素:性别因素(女性比男性使用更多的谈话输入诱导策略)

五成功学习者学习策略的运用

(一)既关注语言形式,也关注语言意义

成功的学习者把语言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将目的语和母语进行跨语言研究,并监控自己和他人的语言表达,常常进行自我纠正。

(二)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学习

1.善于自己设立目标,自己管理语言学习。

2.在与他人的谈话中不断地产生新的话题。

3.注意倾听教师和目的语母语者的谈话,并进行复述和不出声的练习。

(三)意识到语言学习的过程

1.可以清楚明白地谈论自己的学习

2.可以有意识地采用自己所偏爱的学习风格

3.可以利用元认知知识来评价自己语言学习的需要和进步,指导自己的学习

4.可以更好地控制语言学习

(四)灵活的运用学习策略

1.成功的学习者所使用的学习策略多种多样

2.可以根据具体的任务来选择学习策略

3.学习策略的使用目的性很强

4.利用大量的第二语言知识和一般知识对语言意义和语言形式进行监控

小学二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归纳

2019小学二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归纳 查字典数学网小学频道为各位同学整理了2019小学二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归纳,供大家参考学习。更多小学各年级知识点请关注查字典数学网小学频道。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第1---3页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能用给定的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3)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4)能用厘米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 2、第4---5页 (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用米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2)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初步认识线段,能辨别,能测量线段的长度,能画定长的线段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不进位加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位加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知识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一、数据收集整理 1、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会用“正”字记录数据。会数“正”,知道一个“正”字代表数量5。 2、用统计图表来表示数据的情况。 3、根据统计图表可以做出一些判断。 4、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表格。 例:气象小组把6月份的天气作了如下记录: (1) 把晴天、雨天、阴天的天数分别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 (2)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这个月中( )的天数最多,( )的天数最少。 (3) 这个月中阴天有( )天。 (4) 这个月中晴天比雨天多( )天。 (5) 这个月中阴天比雨天多( )天。 (6)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表内除法(一) 一、平均分 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有两种情况: (1)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总数÷份数=每份数 例:24本练习本,平均分给6人,每人分多少本?列式: (2)包含除(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把一个数量按每份是多少分成一份,求能平均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总数÷每份数=份数 例:24本练习本,每人4本,能分给多少人?列式: 二、除法 1、除法算式的含义: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2、除法算式的读法:通常按照从前往后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读法不变。 3、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例:42÷7=6 42是(被除数),7是(),6是();这个算式读作()。 4.一句口诀可以写四个算式。(乘数相同的除外)。 例:用“三八二十四”这句口诀解决的算式是() A、24÷6= B、4×6= C、24÷3= D、24÷4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100 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 ①相同数位对齐,加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 ②从个位加起。 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 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 ①相同数位对齐,减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作10 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3、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 用减法计算,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 4、多几、少几已知的问题。比谁少几,就用谁减去几;未知数比谁多几,就用谁加上几。例题 二、米和厘米、角和直角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时:把尺的“ 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这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1米=100厘米100 厘米=1米。 5、线段的特点: ①线段是直的

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6、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它的两条边是射线不是线段。射线就是只有一个端点,不能测量出长度。 7、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 成一个角。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 8、三角板上的3个角中,有1 个是直角。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 个角,都是直角。 9、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10、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张开的宽度有关。 三、表内乘法 1、乘法的初步认识 (1)结合数一数、摆一摆的具体活动,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知道写法、读法,并能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2、乘法的初步认识 1、几个相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乘法表示。用乘法表示更加简捷。 2、相同加数相加写成乘法时,用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或相同加数的个数×相同加数。如:5+5+5+5表示: 5×4 或4×5 3、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指导 一、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及三个组成部分 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主要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义。 3、恩格斯提出的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区别:唯物辩证法是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而上学是以静止不变的眼光看问题。 1、内涵不同 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领域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在坚持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的运行状况、形态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究竟“怎么样”的问题。 2、二者所对应的哲学范畴不同 唯物论是与唯心论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对立的根源在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

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都是唯物论的观点;反之,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的观点则属于唯心论。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所做出的不同回答。其中,承认矛盾,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属于辩证法;否认矛盾的存在,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则属于形而上学。 3、二者的基本观点不同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而承认矛盾、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并由此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所包含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4、方法论要求不同 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 唯物辩证法从承认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出发,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对立统一,就要反对形而上学。 5、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数一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 知识点: 1、认识计数单位千”万”。 2、了解万以内计数单位间的关系: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3、掌握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从右起第一位开始依次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4、结合具体情景,对』千”和』万”有具体的感受。 5、初步感受满十进一”的十进制计数法。 拨一拨(万以内数的读写) 知识点: 1、会数数:一个一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一百一百地数等。 2、会读万以内的数:从高位起,依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末尾有零都不读,中间有一个或两个零只读一个零。 3、会写万以内的数:从高位起,依次写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哪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位上写零。 4、初步感受满十进一”的十进制计数法。 xx (万以内数比较大小) 知识点: 1、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方法:先比较数位的多少,数位多的数比较 大,如果数位相同,先比位,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

2、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3、能结合实际进行万以内数的估计。 【篇二】 除法 分苹果(竖式除法) 知识点: 1、掌握表内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2、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和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 分橘子(有余数的除法(一)) 知识点: 1、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会用竖式表示有余数的除法,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分草莓(有余数的除法(二)) 知识点: 1、掌握正确的试商方法。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而又比被除数小。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租船(有余数除法的应用(一)) 知识点: 灵活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派车(有余数除法的应用(二))

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要点归纳

1 第一单元除法 1、横式 2、竖式 3、注意 ①余数和除数的关系:除数>余数 ②验算方法: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③试商方法: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而又比被除数小。 4、有余数除法应用题可分为两种类型:

类型一:商需要加1才能得到答案的情况 题目特征:需要把人或东西装完、运完或凑齐等 字眼特征:至少、最少等 典型题目情境:租船、租车、分组、分桌子、存钱、装物等 例题: ① 21个人去划船,每条船限乘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 ② 有23个同学参加赛跑,每5人一组,至少分为几个小组? ③ 小明每周可存4元钱,他要买一本27元的书,至少需要存几周的钱? ④ 淘气有20张光碟,每个盒子能装6张,最少要多少个盒子? 类型二:商不用加1就能得到答案的情况 题目特征:按照要求使用材料制作、购物等 字眼特征:最多、可以、能够等 典型题目情境:买东西、制作衣服、剪绳等 例题: ① 淘气有20元钱,每朵花6元,他最多能买几朵花? ② 每条船每时租金3元,10元最多可以划几时? ③ 有43个扣子,每件衣服要用4个扣子,可以做几件衣服? 2 第二单元方向与位置 1、方向板

2、地图上(东、南、西、北)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教室里(东、南、西、北) 早上起来,面向太阳, 前面是东,后面是西, 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东对西,南对北。 3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大数 1、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 从右起第一位开始依次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即:

2、读数法则 ① 从高位起,按数位顺序读; ② 千位是几读几千,百位是几读几百,十位是几读几十,个位是几读几; ③ 中间有一个0或几个0,只读一个0;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3、比较大小 ① 位数多的数大。 ② 位数相同时,从最高位比起。 ③ 最高位相同,比下一位。 4、写数法则 ① 从高位起,按数位顺序写; ② 几千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在百位上写几,几十在十位上写几,几个在个位上写几; ③ 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5、其他 ①999再添1就是一千。 ② 万以内计数单位间的关系: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4 第四单元测量 5 第五单元加与减

马哲理论知识点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

二年级数学概念知识点整理

二年级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知识要点归纳: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5、线段 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 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 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 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 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 48厘米爸爸的身高 1米75厘 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 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第二单元 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知识要点归纳: 一、两位数加两位数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 二、两位数减两位数 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4、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 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1、连加、连减 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 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 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 四、解决问题(应用题)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复习总结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复习总结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1、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2、用统计图表来表示数据的情况。 3、根据统计图表可以做出一些判断。 4、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表格。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一、平均分 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 (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二、除法 1、除法算式的含义: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2、除法算式的读法:通常按照从前往后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读法不变。 3、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就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数叫商。 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求商的方法: (1)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商。

(2)用乘法算式求商。 (3)用乘法口诀求商。 2、用乘法口诀求商时,想除数和几相乘的被除数。 四、解决问题 1、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 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被除数=商×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商、因数×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1)所求问题要求求出总数,用乘法计算; (2)所求问题要求求出份数或每份数,用除法计算。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 1、轴对称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成轴对称图形的汉字: 一,二,三,四,六,八,十,大,干,丰,土,士,中,田,由,甲,申,口,日,曰,木,目,森,谷,林,画,伞,王,人,非,菲,天,典,奠,旱,春,亩,目,山,单,杀,美,春,品,工,天,网,回,喜,莫,罪,夫,黑,里,亚。 2、平移:当物体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并且物体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运动是平移。只有形状、大小、方向完全相同的图形通过平移才能互相重合。 3、旋转:物体绕着某一点或轴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就是旋转。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一、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求商方法:想“除数×()=被除数”,再根据乘法口诀计算得商。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主要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第一节主要知识点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P27) 2、哲学的基本问题。(P28) 3、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有神论、无神论;辩证法、形而上学。(P29) 4、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5、列宁的物质定义。(P30) 6、意识的起源和本质。(P30) 7、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P31) 8、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P32) 9、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P32) 10、什么是时间、空间?时间和空间的特点是什么?(P32) 11、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P33) 12、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P35) 13、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P36) 1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8—39) 第一章第二节主要知识点 1、什么是联系?联系有那些特点?(P40) 2、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P41)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3) 4、矛盾及其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P43) 5、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4) 6、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P44—45) 7、如何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P45) 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怎样的?(P45) 9、什么是质、量、度?(P46) 10、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P46) 11、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6—47) 12、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P47) 1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方法论意义(P49—50) 14、辨证思维方法有哪些?(P50—52) 第一章第三节主要知识点 1、规律及其特点。(P54)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P55) 3、意识的能动作用及主要表现。(P56—57) 4、如何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P57—58) 5、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P58—59) 6、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P59)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2017.12 二年级上册 知识点概括总结 1.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等等。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2.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3.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4.厘米:厘米,长度单位。简写(符号)为:cm. 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5.毫米:英文缩写MM(或mm、㎜) 进率关:1毫米=0.1厘米; 6.进位:加法运算中,每一数位上的数等于基数时向前一位数进一。 以个位向十位进位为例:基数为10(2进制的基数是2,类推),个位这个数位上的数量达到了10的情况下,则个位向前一位进1,成为一个十。 在十进制的算法中,个位满十,在十位中加1;十位满十,在百位中加一。 7.不退位减:减法运算中不用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6-22=34。6能够减去2,所以不用向高位5借位。 8.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1-22=39. 1不能够减去2,所以必须向高位的5借位。 9.连加:多个数字连续相加叫做连加。例如:28+24+23=85. 10.连减:多个数字连续相减叫做连减。例如:85-40-26=19. 11.加减混合:在运算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例如:67-25+28=70。 12.角: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符号:∠ 13.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指将相同的数加法起来的快捷方式。其运算结果称为积。 “×”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二年级上册数学内容及知识要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内容及知识要点 1.长度单位 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3.角的初步认识 4.表内乘法 5.观察物体(一) 6.量一量,比一比 7.认识时间 8.数学广角——搭配(一) 9.总复习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知识点: 1.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书第二面:人们用了身体哪些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1)拃(zha)。一拃大约10~15厘米 (2)脚的长度。 (3)两手臂张开的长度。 用人的身体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有什么缺点?因为人与人之间身体高矮不同,拃、

脚、两臂有长有短,测量出来的物体长度很不准确! 后来人们就规定了一定的长度作为长度单位使用。厘米、米等都是统一的长度单位。 1.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2.厘米可以用cm表示。 3.在测量较短的物体时通常用厘米作单位。 4. 估计一厘米的长度:食指宽、田字格宽、图钉的长等等。 测量物体时,一般要将物体左端与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尺子上的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 5.米可以用m表示。 6. 在测量较长的物体时通常用米作单位。 1 米 = 100厘米 线段: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 黑板、桌子边、书边等都可以看作成()。 线段有两个()。说说下面哪些是线段? 脚、两臂有长有短,测量出来的物体长度很不准确!后来人们就规定了一定的长度作为长度单位使用。厘米、米等都是统一的长度单位。

4.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5.厘米可以用cm表示。 6.在测量较短的物体时通常用厘米作单位。 4. 估计一厘米的长度:食指宽、田字格宽、图钉的长等等。 测量物体时,一般要将物体左端与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尺子上的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 6.米可以用m表示。 6. 在测量较长的物体时通常用米作单位。 1 米 = 100厘米 线段: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 黑板、桌子边、书边等都可以看作成()。 线段有两个()。说说下面哪些是线段?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一、长度单位的知识点 1、尺子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食指的宽度约有1厘米,伸开双臂大约1米。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物体长度=较大数-较小数,例如:从刻度“0”到刻度“6”之间是6厘米(6-0=6),从刻度“6”到刻度“9”之间是3厘米(9-6=3);还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数出物体的长度。(算,数) 4、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5、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长度是几就画到几。(找点画线;有时还要先算出长度再画线。如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点:

三、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 1、角有1个顶点,2条直边。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钝角比锐角大。锐角<直角<钝角(钝角>直角>锐角)。 2、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直角要标出直角符号(也叫垂足符号)。 3、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4个都是直角。 4、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10、每一个三角板上都有3个角,其中有1个是直角,另外2个是锐角。 5、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 四、六、表内乘法知识点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更加简便。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加法和乘法的改写,如:5+5+5+5写成乘法算式:5×4或4×5 ;反之,乘法也可改写成加法。如:8×4=8+8+8+8 (在忘记乘法口诀或口诀记不准时,可把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来计算。) 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3、2×7=14 读作:2乘7等于14;3乘4等于12写作:3×4=12。 4、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如:8×4=4×8 5、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 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先算相同再加不同。乘减:先把每一份数都当作相同的数来算,写成乘法,再把多算进去的数减去。如:加法:5+5+5+5+3=23乘加:5×4+3=23乘减:5×5-3=23 6、“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如:7的3倍是多少?(7×3=21),5个8相加的和是多少?(8×5=40)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7、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复习归纳

二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复习归纳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厘米:认识厘米的长度,1厘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cm表示;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用尺子上以厘米为单位量物 体的长度。 3、认识米:认识米的长度,1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m表示,量比 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尺子以米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厘米和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4、认识线段:线段的特征: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会用尺子量线 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和米);根据图形数线段的数量;画线段:按 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解决问题:估测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长度单位(限厘米和米)。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一、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注意个位进一后,在十位计算时不要加掉了。 1、不进位加法; 2、进位加法。 二、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十位借一作十。 注意十位借一后,在十位计算时不要减掉了。 1、不退位减法: 2、退位减法。 三、两步计算:无括号,一个竖式来计算,有括号,分两步,先算 括号再算外,注意进位和退位,别把进退给忘掉。 1、无括号: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2、有括号:括号在后面两个数上。 四、解决问题: 1、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的数。 通过连贯思考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

第三单元、三角形的初步认识 一、认识角 1、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直的) 2、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3、角的画法:(1)、定顶点。(2)、由这一点引一条直线。 (3)、画另一条边(直角时,用直角边对准画好的一条边后,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线) 二、角的分类: 1、认识直角:直角的特点, 2、认识锐角和钝角: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3、会用三角尺来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吧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 被比较角的顶点重叠在一起,再将三角尺上直角的一条边与被比角 的一条边重合,最后比较三角尺上直角的另一条边与被比角的另一 条边,线上为直角,内为锐角,外为钝角。 4、画直角、锐角和钝角。 三、解决问题。 第四、六单位表内乘法(一)(二) 一、乘法的初步认识: 1、意义:几个几相加用乘法计算。相同的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 2、名称:乘数×乘数=积 二、1-9的乘法口诀:熟记口诀,会口算乘法算式。 1、补充口诀。 2、根据口诀写出乘法算式、看图写乘法算式。 三、解决问题。 1、已知每个多少和个数,求一共多少?每个数量×个数=一共的数。 2、加法和乘法对比解决问题:求一共有多少?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一)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观点,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的。它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2)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是第二性的。它是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种歪曲反映。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态。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从而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崭新 的哲学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它的阶级性,公开声明它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二是它的实践性,认为以往的哲学都是解释世界的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改造世界的哲学,还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特点,是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5、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亦称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二年级上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二年级上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知识要点归纳: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5、线段 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 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 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 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 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 48厘米爸爸的身高 1米75厘 米或175厘米 小朋友的身高 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第二单元 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知识要点归纳: 一、两位数加两位数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 二、两位数减两位数 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4、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 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1、连加、连减 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 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 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 四、解决问题(应用题)

二年级数学学习重点

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 重点难点: 1、不进位加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位加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 (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4)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6、连加、连减 (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加减混合 (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计算。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8、加减法的估算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减法估算的实际意义。

马哲重要知识点

马哲重要知识点 一、问答题 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回答: 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物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这个人类社会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物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④从它的理论体系构成要素来看,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的 ⑤从概念上来说有广义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条件

①时代和实践基础: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时代背景);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现实需要) ①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①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立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三个也会是多项选择题) ①马克思主义学说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三)为什么说马克思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以事实为根据,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批判精神,它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 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为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②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一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