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批评研究

合集下载

当代中国大陆媒介批评研究发展概述及评价

当代中国大陆媒介批评研究发展概述及评价
(一)、认识逐渐深入 1、面对媒介批评这个陌生的舶来品,一些研究者 采 取了从媒介批评概念的界定入手,详细、深入 地探讨了媒介批评的起源、主体、对象、内容、 范畴、标准、形式、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这为 媒介批评研究确定了正确的逻辑起点,也为媒介 批评理论体系的建构打下了基础。 2、从关注媒介批评现象的研究到呼唤创立中国特 色的媒介批评学,十余年来我国的媒介批评研究 在不断地探索媒介批评的学理。
纵观中国大陆媒介批评理论研究的发展,尤其是来 自新闻传播学界界内的理论研究,会发现其经历了 这样的嬗变过程:
零散、自发的研究 纸质媒介批评研究 新闻学学理的 批评研究 系统、自觉的研究 电子媒介批评研究
传播学学理的 批评研究
文化批评研究
“界外”批评研究与 “界内”批评研究的分离
逐渐靠拢乃至合流
三、 当代中国大陆媒介批评理论研究评价
薄弱
• 中国大陆的媒介批评理论研究落后的原因 何在?
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如果我们把“媒介批评理论”真正当作一门理论科学来严 肃对待,那么,笔者认为:真正的原因应该从学理上去寻 找。纵观我国大陆新闻传播学界的媒介批评理论研究成果, 其学理不足,学术水准欠佳,难以和中国大陆思想界业已 形成的大众文化研究思潮形成对话,更遑论与国外传播批 判学派接轨。
谢谢!
二、中国大陆媒介批评理论研究的嬗变轨迹
两条平行发展的研究路径
( 20世纪90年代后期)
文学理论界
由传统的文艺学研究转向文 化研究,尤其是转向日常生 活中的大众文化研究 由传统的新闻学研究转向传 播学研究,尤其是转向传播 学中的批判学派研究
界外的批评
新闻传播学界
界内的批评
虽然这两条批评的路径隶属于两个不同的学 科,它们的宗旨、价值取向各不相同,所秉持的 方法论乃至使用的批评话语亦有相当大的差别, 但是两条不同的批评路径所秉持的知识系统,却 在批评理论的统摄下,呈现出合流的趋势。这些 不同学科、不同学理的批评理论汇聚成一股媒介 批评的思潮,暗合了“条条道路通罗马”的规律, 使得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大陆的媒介批评 理论,在上述两条学术研究路径所提供的思想支 援和理论补给中,逐渐成型并丰富起来。

媒介的四种理论知识

媒介的四种理论知识

媒介的四种理论知识媒介领域涉及许多理论知识,下面将介绍其中四种常见的理论。

1. 媒介效果理论媒介效果理论是媒介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该理论探讨了不同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其中一个主要的理论观点是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行为和态度产生重要的影响。

研究者通过观察和实验设计,探索各种媒介在塑造个体信念、态度和行为方面的作用。

这种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帮助人们理解媒介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以及如何为媒介生产和消费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2. 媒介批判理论媒介批判理论是一种批判性的理论,旨在揭示和批判媒介对社会和文化的作用。

该理论强调了媒介的潜在偏见和不公平性,以及它们如何维护和强化社会的现有不平等关系。

媒介批判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媒介是一种权力工具。

通过分析媒介内容和结构,研究者可以揭示媒介如何传递特定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意识形态,并探讨其对公众观念和行动的影响。

3. 媒介社会学理论媒介社会学理论研究媒介如何塑造社会的结构和关系。

这个理论框架关注媒介对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贡献,以及社会和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媒介的产生和演变。

媒介社会学理论强调了媒介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联。

它研究媒介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和功能,并探讨媒介与社会其他方面的互动关系。

4. 媒介心理学理论媒介心理学理论研究媒介对个体心理过程的影响。

这个理论框架关注媒介的感知、注意和理解过程。

它探讨媒介如何影响个体的情感、情绪以及对信息的处理和评估。

媒介心理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媒介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研究者通过实验研究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揭示了媒介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潜在机制和影响因素。

以上所述的四种理论只是媒介领域众多理论中的一部分,它们提供了对媒介与个体、社会以及文化之间关系的不同视角和解释。

这些理论对研究者和媒介从业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媒介影响的挑战。

媒介领域涉及的理论知识非常丰富,而上文提到的媒介效果理论、媒介批判理论、媒介社会学理论和媒介心理学理论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媒介批判理论简介

媒介批判理论简介

媒介批判理论简介媒介批判理论是一种研究媒介对于社会、政治和文化方面影响的理论。

它旨在审视媒介在形塑个人和社会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权力关系方面所起的作用。

媒介批判理论批评媒体的传播方式、内容和所有权结构,并提出了一系列反思和解决方案。

媒体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可以塑造公众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影响政府决策,塑造群体认同和文化价值观。

媒介批判理论认为媒体不是中立的传播工具,而是充满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的权力机构。

媒体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往往有自己的利益和偏见,他们通过选择报道内容、呈现方式和偏向性评论来塑造公众观点。

媒介批判理论提供了过滤的概念,指出了相关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的影响。

作者如亨特和麦卡鲁姆等人强调了媒介所有权和控制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少数人控制着大多数媒体,并通过选择性报道和信息过滤来影响公众对事实的认知。

这种信息过滤是有偏见的,有时候更倾向于服务于特定的利益。

媒介批判理论还探讨了媒体对于个人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媒体通过呈现一种特定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塑造了社会上的集体认同。

它们可以通过习俗、广告和娱乐内容来创造和强调特定群体的形象。

这些媒体创造的观念往往会影响个人和社会对于自身身份和价值观的认同。

为了对抗媒体的权力和偏见,媒介批判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反思和解决方案。

一种建议是培养媒体素养,使公众更加了解媒体行为和媒体对事件的呈现方式。

公众可以通过分析和评估媒体内容来辩别真相和偏见。

此外,一些学者还提出探索替代媒体模式和提倡媒体多样性的方法来促进公共的言论自由和意见多样性。

总之,媒介批判理论通过审视媒体的力量、影响和所有权结构,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媒体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它强调媒体的权力和偏见,并提出了一些对抗媒体偏见和促进公众媒体素养的解决方案。

媒介批判理论(Media Criticism Theory)是对媒体对社会、文化和政治方面影响的一种批判性理论。

它主要关注媒介的内容、传播方式、所有权结构和权力关系,提出了媒介对个人和社会认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划分及反思

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划分及反思

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划分及反思媒介批评作为媒介研究的重要分支,旨在对媒介传播中涉及的各类问题和现象进行深入解析和思考。

在我国,媒介批评已经成为学术研究和社会议题中的重要内容,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和领域。

本文将从媒介批评展开的层面进行划分,分别从理论层面、制度层面和内容层面展开讨论,并对我国媒介批评的现状和未来进行反思。

一、理论层面的媒介批评在理论层面上,媒介批评主要关注媒介传播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范式等方面的问题。

我国媒介批评在理论层面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全面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媒介批评理论框架的建构我国的媒介批评理论框架正在逐渐建构中。

早期的媒介批评主要受到西方理论的影响,比如媒介效应理论、批评性理论等。

近年来,我国的媒介批评开始在本土化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论框架,例如中国特色的媒介文化理论、媒介生态理论等。

这些理论框架在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完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媒介批评研究方法的探索在研究方法方面,我国的媒介批评也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

除了传统的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方法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如网络大数据分析、虚拟实验等。

这些新方法的出现使得媒介批评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也为媒介批评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3. 媒介批评范式的多元化我国的媒介批评范式也趋向于多元化。

传统的媒介批评范式主要集中在对特定媒介产品或事件的批评与解析上,而现代的媒介批评范式则更加关注媒介传播的社会文化意义和影响,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这种多元化的范式使得媒介批评研究更加综合和有深度。

我国的媒介批评在法治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对媒介法律与伦理问题的批评也越来越突出。

不仅是对传统的媒介法律问题进行批评,还包括对新媒体、网络媒介等新形态媒介传播的法律问题的批评。

这种批评不仅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也有助于推动相关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2. 媒介政策与管理的批评我国的媒介批评也在对媒介政策和管理进行批评。

历史维度·理论视野·批判意识——评胡正强教授《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研究》

历史维度·理论视野·批判意识——评胡正强教授《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研究》
批 评 特 色 对 媒 介 批 评 的 主 题 和 内容
第 三 . 者 立足 史 料 。 跳 出 史料 , 作 又
站 在 历 史 高 度 上 审 视 史 料 。在 面对 大
量 的 史 料 时 .作 者并 没 有 被 史 料 所 淹 没 . 不是 就 事 论 事 . 是 运 用 媒 介 批 也 而
研 究 更 是 紧 紧 围 绕 史 实 , 映 时 代 变 反 迁 甚 至媒 介 批 评 方 法 与 效 果 的研 究 也打下 时代的烙 印。
第 二 . 书 的 史 料 非 常 丰 富 , 史 本 对
历 史 , 评 述 媒 介 批 评 的 发展 。正 如 立体
作 者 所 说 : 中 国 现 代 媒 介 批 评 的 历 史 “
全 面性 、 统 性 的 特 点 , 具 有 理 论 价 : 推 动 思 想 的 发 展 ,推 动 研 究 的 进 步 。 系 又
由 思 想 是 对 新 闻 检 查 制度 进 行 批 评 的
顺 序 来 阐 述 现 代 媒 介 批 评 , 会 流 于 就

理论 具 . 助 这 一 工 具 . 借 现代 媒 介 批
度 。该 书存 其 他 章 节 中也 涉 及 到媒 介
批 评 与 制 度 之 间 的 关 系 . 是 从 制 度 这 角 度 研 究 现 代 媒 介 批 评 的一 次 有 益 的 尝试 . 值得 提 倡 与 推 广 。
格 堕 落 等 现 象 。胡 正 强 教 授 对这 些 批 评持 肯 定 态 度 . 为 从 新 闻 媒 体 _礼 认 L j 会 关 系 视 角 来 批 评 媒 介 的社 会 责 任 缺
评 者 对 不 良新 闻 检 查 制 度 、 暂 行 报 “
般 。作 者 把 重 点 放 在 分 析 媒 介 批 评 } 础 上 关 于 “ 介 批 评 的批 评 ” 此 , 媒 。 的 内容 、 法 与效 果 等 方 面 . 部 专著 方 整 该 书 的一 个 突 } 特 点 是 , 有 鲜 明 的 { J 具 批 判 意识 。 中 国现 代 媒 介 批 评 的 主要

媒介批评与文化研究读后感

媒介批评与文化研究读后感

媒介批评与文化研究读后感文化研究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旨在探讨文化的生成、传播和变迁等过程。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媒介批评,则聚焦于对媒介文化中的符号、象征和意义进行解读和分析。

近期,我阅读了一些关于媒介批评与文化研究的相关文章和著作,对这个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产生了一些个人的思考和感悟。

在我看来,媒介批评与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媒介作为信息传递和意义生成的工具,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通过对媒介内容、形式和使用情境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媒介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塑造作用。

媒介批评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使我们能够从文化符号、消费行为、群体认同等多个角度来审视和思考当代社会中的文化现象。

另外,我也发现了媒介批评与文化研究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媒介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媒介饱和的时代,各种媒介形式和内容层出不穷,不仅给我们带来便利,也带来了复杂性。

在这个背景下,媒介批评和文化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媒介对于个体和社会影响的整体框架,帮助我们更客观地理解并应对这个时代的挑战。

媒介批评与文化研究所涉及的领域之广泛和理论体系之丰富,使我在读后有了更多思考的方向。

我开始思考如何将媒介批评的理论应用到具体的文化现象中,例如电影、音乐、电视剧等。

通过对具体作品的批评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符号、社会意义以及对观众的传达方式。

与此同时,媒介批评与文化研究的经验和方法也可以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媒介使用和消费中。

我们可以更加审慎和理性地对待媒介内容,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探索媒介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丰富自己的审美和情感经验,培养对文化的理解和包容。

综上所述,媒介批评与文化研究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它帮助我们理解媒介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塑造作用,启发我们思考媒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应对媒介带来的挑战。

第一章 媒介批评与媒介批评研究

第一章 媒介批评与媒介批评研究

检察日报)
• 思考: • 媒介批评的对象与内容?
• 1、媒介产品

• • • • •
媒介产品的内容
媒介产品的形式 把关人 制度 媒介与社会 媒介与人
• 2、媒介组织
• 3、媒介环境
媒介批评的基本内容: 1.对新闻报道质量的评价 2.对新闻报道社会影响的评价 3.对媒体的评价
• ◆对优秀的或拙劣的传播内容做出评述:媒体选 择加工的事实是否合理,客观事实被反映得如何? 作品的结构、形式、技法是否得当? • ◆对媒介的总体倾向、运作机制和效果做出评价: 媒介贯彻传播政策和措施,媒介工作人员的操守, 媒介举办的社会活动,媒介的违法和不光彩举动 等媒介行为是否存在有益和有害两种行为。 • ◆对媒介制度、体制和媒介传播政策等利弊的评 价。
• ◆教学方法
• 本课程以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教学。教 师在系统讲授基本理论后,学生以小组形式报告 案例分析,结合最新动态,探讨相关理论问题。


本课程的最终成绩由小组报告和期末论文共 同构成,同时结合平时课堂讨论情况。
• ◆教学重点与难点
• • 引导学生掌握‚媒介批评‛的基本要领,找 到该课程与其自身将要从事的工作之间的对应点, 实现该课程的实践性目标。引导学生对当下中国 媒体所存在的不良现象予以高屋建瓴的关注和深 刻的思考,并培养对新闻事业、对国家与社会的 责任感和敬畏感。
三、媒介批评的价值取向与学习意义
• 1、媒介批评的价值取向
• 台湾媒介批评理论家黄新生在其代表作《媒介批评—
理论与方法》中提出了媒介批评的三个基本取向 : • (1)以评判作为求知的方法。 • 在批评大众媒介时,应该凸显价值的判断,指陈大众 媒介所创造的价值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为人们指导与解释

主流媒体生产媒介批评话语的途径研究

主流媒体生产媒介批评话语的途径研究

第13卷第13期 Vol.13 No.13 2022年7月 July 2022主流媒体是我国新闻媒体的基本面,是社会传播的主要力量,在我国的媒体群体中享有较高声誉。

媒介批评话语是媒体的重要属性和功能,能在社会中起到引导舆论、针砭时弊、引导行业风气等重要作用。

所以,主流媒体开展媒介批评的舆论影响更大,也有更多的受众群体关注,更容易在被批评者那里形成舆论压力,推动新闻事件解决[1]。

早期央视新闻节目《焦点访谈》就是主流媒体开展媒介批评的典型代表,具有非常强大的舆论影响力。

从传播学来看,公众对当前媒介传播的间接认知、弊端反省和理性思考构成了媒介批评,它产生的原因是,媒介传播行为与受众接收信息两种活动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其概念可以被理解为传播受众凭借个体道德价值观、能力素养、生活经验,对传播媒介的信息传播相关行为产生的评价与反思[2]。

主流媒体作为生产媒介批评话语的特殊主体之一,一方面具有影响广泛、引导舆论动向、解决社会事件并获得信息反馈的优势,另一方面能对其他主体的媒介批评活动形成指导。

主流媒体生产媒介批评话语,代表受众群体对社会要闻、事件议题等信息传播活动作出情势解析和价值判断,但受制于传统传播管理方式,批评话语作用弱,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调整[3]。

近年来,山西广播电视台逐步在《新闻午报》《晚间新闻》《黄河新闻》等栏目中增加媒介批评新闻内容,就社会上老百姓关心的民生事件进行批评监督,很好地化解了社会矛盾,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下文中,笔者将对主流媒体如何产生媒介批评话语进行论述。

一、确定语言风格,阐明价值立场媒介批评要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文风笔触自然生动,使用幽默讽刺、客观阐述分析、亲切建议等写作方式,阐明价值判断和所持立场。

批评语言的风格分为两种。

(一)反对否定的语言风格2019年1月14日,人民网作者张璁发布的媒介批评《从〈非诚勿扰〉案看法律的权威性》一文,就是典型的反对否定语言风格。

文章先后使用了“理直气壮”“超越法律耍大牌的牛气”“无视判决”等严厉指责、贬义讽刺的语言,猛烈批评了江苏卫视蔑视法律权威、拒不执行法院生效判决的恶劣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9页)


随着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 电影、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在人类生活中的地 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以至于“媒介”一词 往往就成了“大众传播媒介”的代名词。

与之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同义语,为“新闻媒 介”,其确切含义是:开展新闻报道活动的大 众传播媒介。
一期第31页。

仲言在《为“媒体批评”辩言》一文中把肖云儒先生 所说的“传媒评论”称之为“媒体批评”: “与传统意义上文艺批评的沉寂形成强烈对照的却是 媒体批评的兴盛,许多新的创作现象和文艺思潮的概 括与归纳已不再属于文艺评论家的专利,而是由新闻 媒体的记者们来完成的。与此相关联,对当下文艺批 评的不满经常挂在文艺工作者包括评论家们嘴边。不 少人在批评文艺评论‘缺席’、‘失语’、‘疲软’ 的同时,经常不忘顺便批评几句媒体的无端添乱,有 时甚至会把文艺评论的不景气归咎于媒体批评。”《人

5、《报刊批评的读者意识》,《报刊之友》2000’5

6 、《结构主义与报刊批评》,《报刊之友》2001’3 7、 《报刊批评与媒介素养教育》《报刊之友》2000’8 8、《从“公共领域”到“交往理性”——评法兰克福学派 传播批判理论》,《人文杂志》2001’4 9、《关于媒介批评几个基本问题的辨析》《理论导刊》 2008、3
对“传媒评论”“媒体批评”两个概念的使用大体 分两种不同的情况; 一种是“传媒评论”就是媒介批评,例如刘建明教 授早期在《建立新闻传媒评论学》一文中写道, “随着新闻媒介干预生活的日趋活跃,评析新闻作 品和新闻媒介功能已越来越引起有关部门和广大受 众的注意,人们开始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和使用 传媒评论这一术语,并希望掌握传媒评论的知识”。 (《新闻出版报》1997年1月17日) 刘期望用“新闻传媒评论学”与西方“媒介批评学” 相区别。但后来还是用了媒介批评这个概念完成了 我国第一部媒介批评专著《媒介批评通论》。 博客中国、中国新闻人网等网站设有“传媒评论” 栏目,其中许多文章皆属媒介批评。

11、[英]奥利弗· 博伊德—巴雷特 克里斯· 纽 博尔德编《媒介研究的进路 经典文献读本》 汪凯 刘晓红译 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12、[美]理查德· 沃林著《文化批评的观念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张 国清译 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3、[美]马科· 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 晔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石义彬著《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 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出版 社2003年版 6、陈龙著《媒介批评论》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5版 7、李岩著《媒介批评——立场 范畴 命题 方 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谢静著《建构权威· 协商规范——美国新闻 媒介批评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蒋原伦 张柠主编《媒介批评》第一、第 二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批评实践
1、《谈谈报纸周末版存在的几个问题》,《报刊之 友》1998年第2期。 ■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新闻学》1998年第3期全 文转载。 ■该论文收入《五光十色的多棱镜》一书(三秦出版 社)。 2、《讲科学· 开心智· 重实用》,《报刊之友》98’3 ■被《陕西科技报》1998年6月6日头版全文转载。 3、《提高大众文化报刊的文化品位》,《报刊之友》 1999’2 4、《娱乐新闻漫谈》,《新闻知识》2001’10 5、《走个性化道路》,《报刊之友》2001’3




第一讲
媒介批评的性质


性质,是指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 属性。 作为一门正在建设的新学科: 媒介批评的性质是什么? 其批评对象如何认定? 它和社会批评、审美批评等有何异同? 它和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文化学等有 何联系?等等。 这是关乎媒介批评的根本问题,不能不察。



主要参考书目

1、欧阳宏生著《电视批评论》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 社2000年版 2、刘建明著《媒介批评通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1年1月第1版 3、王君超著:《媒介批评:起源· 标准· 方法》北京 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4、李道新著《影视批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谢静著《建构权威· 协商规范——美国新闻媒介批评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8月第1版第1页

案例
11月6日下午,成都八宝街肯德基快餐
店附近,几名男子正用各式工具用力砸着一 辆白色宝马760的窗玻璃,直到其玻璃被砸 得稀烂为止。原来,6日下午,徐老太带着 孙儿宇宇在肯德基用餐,宇宇吃着吃着便跑


一是主张把新闻活动作为媒介批评对象。 持这种主张的代表人物有刘建明教授和 谢静博士。但他们之间又有所不同。

刘建明教授认为,“毫无疑问,新闻 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都应成为批评的 对象,包括与新闻报道发生关联的作品 中展示出来的生活世界。



新闻报道主体和写作的具体过程,新闻作品、 体裁、类型、受众的接受活动,以及新闻在整 体上与社会的联系和它的选择规律等等,都会 进入批评的视野。 媒介批评对象的最后靶子,是对记者和媒体 本身的评议,作品只是记者和媒体的一种表现 手段,对手段的批评也可能不涉及新闻活动的 主体,但无论如何也是对其一种间接的估价”。
批评大众媒介就是对人类的探索,这在孕育 人类命运的用意上,比登陆月球重要。
——美国媒介批评家谢昂 (Roert L.Shayon)

媒介批评研究
授 课 人:张 羽



问题的提出: 谁来监督媒介?
《加强对报刊的批评与监督》,《报刊之友》 1999年第1期。 《加强新闻舆论监督 讲究批评报道艺术》, 《高教发展研究》1999年第2期。
(刘建明著《媒介批评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 7页)


谢静博士主要致力于美国新闻媒介批评研究, 她把媒介批评视为一种叙事,并从批评叙事与新闻 专业关系的角度切入建立自己的概念体系。 她认为,在英文中,媒介批评(media criticism)是一个包容极广的概念,有时指对大众传 媒新闻内容的批评;有时则对如电视剧、谈话节目、 报纸杂志上的文艺作品等大众传媒所有内容的批评; 有时甚至还包括所有经过大众传媒发布的批评,即 媒介化的批评,如在媒介上对政府、文化、社会现 象进行的批评。
出去玩了。过了10来分钟,宇宇突然哭着跑
了进来,“奶奶,叔叔喊我找你赔钱,还打 了我一耳光。”听完孙子的哭诉,徐老太马 上怒气冲冲地跟孙子走到了店外的一辆宝马 前。
年版第1213页)

定义:媒介批评就是通过公开的形式对媒介 内容及其相关因素的判断和评价。



准确理解和把握“媒介批评”这个概念,需要注意: 第一,不能狭隘地把批评仅仅看作是赤裸裸的揭 露,急风暴雨式的批判或者专在“鸡蛋里面挑骨头”。 媒介批评一方面表现在对媒介存在的缺陷与问题 进行大胆的否定和拒斥;一方面表现在对媒介文化精 神的建设与构成上。 第二,媒介批评即表现在对媒介内容,诸如新闻 和娱乐文化信息等的批评,同时还表现在对媒介体制、 媒介现象、媒介工作人员、媒介与人类其他活动的关 系、社会影响以及媒介理论等相关因素的批评。 第三,一般来说,媒介批评往往是借助书籍、报 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大众传媒通 过文字或语言的文本形式公开传播的意见。




■被《西安商报》2001年7月23日B4版转载。
6、《结构主义与报刊批评》,《报刊之友》2001’3

7、《荟萃新闻精华 展示个性特征》《报刊之友》03、1 8、《<美报>要更美》《报刊之友》2003.3 9、《详实占有 客观再现》《报刊之友》2003、4 10、《人民的利益与媒体的责任》《西北大学学报》 (2004.1) ■获西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三等 奖 11、《电视散论》《传播的艺术》2002.1 12、《美国媒体对中国反日游行报道的偏见分析》《新闻 知识》2005、6 ■该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新闻与传播》2005年 第7期 索引


她说,“事实上,也不可能对上述媒介批 评的三层内容同时进行研究,这些内容既不 在同一层面,也不属于同一学科和领域。其 实,有关后两者的研究在美国已有较长的历 史和丰硕的成果,如文艺批评、影视批评和 修辞批评,本文将不涉及。因此,本文所指 媒介批评为第一层意义上的批评,即对新闻 媒介实践的批评”。“批评的对象包括新闻 从业人员的活动及其产品”。
什么是媒介批评


媒介批评的含义
媒介批评是“舶来”品,于1995年进入中国 学者视野。 仅就“ 媒介”和“批评”这两个词来讲,各有 着具体所指的含义。 讨论:什么是 “ 媒介”? 什么是“批评”?


“媒介”就其基本的意思,它是“用来表 达含义的静态或动态的任何物体或物体排列。 例如:烟火信号、击鼓、里程碑、树皮上的 刻痕、跳舞、陶器上的花纹、军号、纸上的 墨迹等”。


与媒介批评相类似的几种概念辨析
1、媒介批评与“新闻评论”“新闻批评”

媒介批评不同于新闻评论。新闻评论 是一种经常性的职业新闻活动现象,是新 闻评论工作者对最近发生、出现、变动的 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观点、事物等提出 一个看法和意见的政论文章,作为一种新 闻基本体裁,它和新闻报道一起成为新闻 媒介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所谓新闻批评,是“通过新闻媒介对缺点、错
误、不良倾向所作的面向社会的批评与自我批
评,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进行舆论监督的重 要形式,成为社会主义新闻媒介的职能之一”。
(赵玉明 王福顺主编《中外广播电视百科全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5年1月第1版第3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