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

中药学
中药学

一、解表药主入肺、膀胱经,注意:表虚自汗,阴虚盗汗,疮疡日久,淋证,失血虽有表证,也要慎用(一)发散风寒药

1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麻、桂相配治疗风寒表证】

2 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性味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桂枝单用解肌发表,配伍芍药,调和营卫;类似:柴胡单用疏肝解郁,配黄芩和解少阳。

eg:桂枝汤中调和营卫的配伍有:桂枝和白芍,生姜和大枣

3 紫苏(苏叶):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不宜久煎,主治: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4 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半夏南星及鱼蟹毒)—呕家之圣药

5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炭) 止血(肺胃等多种出血证)治外感表证,无论寒热皆可。荆芥穗祛风作用强于荆芥

6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风药风中润剂,既能祛外风,也能熄内风,祛风湿

7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治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驱上半身风寒湿痹见长(独活为下半身)

8 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夏月麻黄

9 藁本:散寒除湿,祛风止痛—太阳引经药

10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经引经药

11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温肺化饮—少阴经引经药,细辛辛燥伤阴,“辛不过钱”12苍耳子: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通鼻窍—治鼻渊要药

13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包煎,有毛易刺激喉咙

14葱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散结、通经下乳

(二)发散风热药

1薄荷: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清利头目、疏肝行气

注:薄荷能发汗,表虚自汗者不宜用

2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透疹、宣肺祛痰、解毒消肿、润肠通便

3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退翳明目、熄风止痉、镇静安神(3-6g)

4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5桑叶:疏风清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6菊花:疏风清热(黄)、平抑肝阳、清肝明目(白)、清热解毒(野)

7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8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升阳止泻、透疹、降压

9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10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截疟–疏肝要药与黄芩配伍和解少阳

11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12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麻黄、桂枝—发汗解表—麻黄汤

桂枝配芍药,生姜配大枣—调和营卫—桂枝汤

生姜配半夏—胃寒呕吐—小半夏汤

荆芥配防风—风寒证—荆防败毒散

柴胡配黄芩—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升麻配葛根—外感风寒所致头痛,麻疹初期—升麻葛根汤

二、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

1石膏:(生用、先煎)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石膏配牛膝,相使—胃火牙痛;

2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治肠燥便秘、苦寒

归肺、胃、肾经,上清肺,中凉胃,下泻肾火;既清实热,又退虚热;与石膏配治阳明经热

3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肺、胃、肾经

4天花粉(瓜蒌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天花粉可致流产,孕妇禁用;归肺胃经。

5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6栀子: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焦)止血通泻三焦,引火下行,归心、肺、胃、三焦7夏枯草: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为治疗瘰疬,乳痈肿痛常用药

8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9密蒙花:清热泻火,养肝明目,退翳

(二)清热燥湿药

1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可凉血,入上焦,泻肺火

清热用生黄芩,清上焦热用酒黄芩,止血用黄芩炭,清热安胎用清炒黄芩

2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入中焦,治中焦湿热

黄连配木香,相使—湿热泻痢,腹痛里急

3黄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入下焦,治湿热下注;能泄热,滋肾水

4龙胆草(根茎):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5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治梅毒药物:大风子,苦参,轻粉,土茯苓

6白藓皮:清热燥湿、祛风解表既治风湿热痹,又治湿热黄疸

7秦皮: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

(三)清热解毒药

1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

金银花,连翘可用在温病热在卫气营血各个阶段;炒炭用于热毒血痢;露剂多用于暑热烦渴

2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肿散结--疮家圣药连翘心,清心火

3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清肝明目(用量过大可致缓泻)

4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5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6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7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息风定惊

8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清热止痢肺痈吐脓,湿热淋证、泻痢;不宜久煎。

9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10红藤: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止痛

11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清肺止咳、清热利湿有毒,过量引起呕吐,腹泻,胸闷心悸12射干:清热解毒、利咽消痰

13马勃:清热解毒、利咽止血

14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15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

16鸦胆子:清热解毒、止痢截疟、腐蚀赘疣

17贯众: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可解表)有毒孕妇禁用

18蚤休: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化瘀止血、凉肝定惊

19土茯苓:解毒、除湿、利关节

20熊胆:清热解毒、清肝明目、熄风止痉

21漏芦: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通经下乳、舒筋通脉--治疗乳汁不下

22山慈菇: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化痰

23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24半边莲: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25穿心莲: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

(四)清热凉血药

1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性味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2玄参: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性味:甘苦咸,归肺胃肾经。治瘰疬,白喉

3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祛瘀凉血不留瘀,活血不动血,又退无汗骨蒸

4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5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定惊

6紫草: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五)清虚热药

1青藁: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

主治: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温邪伤阴,夜热早凉;暑邪发热,口渴尿赤;疟疾,寒热往来

2地骨皮: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生津止渴枸杞的干燥根皮,治有汗骨蒸

3白薇: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可治阴虚外感

4银柴胡:退虚热、除疳热

5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三、泻下药

1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利湿退黄、逐瘀通经、破痰实、通脏腑、降湿浊后下:泻下力较强,久煎后泻下作用减弱;生:热结便秘;酒:瘀血;炭:血热出血;制:化浊降脂

2芒硝: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冲服10—15g

溶服,冲入煎剂中。芦荟,巴豆,千金子入丸散;性味咸苦寒

3火麻仁:润肠通便打碎入煎

4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5甘遂:泻下逐水、消肿散结

有效成分不溶于水,宜入丸,散。剂量0.5—1g,醋制降毒。

6芫花:泻下逐水、祛痰止咳、(外) 杀虫疗疮入汤剂1.5—3g

7大戟:泻下逐水、消肿散结

8巴豆: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外用)蚀疮0.1—0.3g

9牵牛子:泻下逐水、去积杀虫煎服3—9g,入丸散1.5—3g

10商陆:泻下逐水、消肿散结

11番泻叶:泻下通便

12芦荟:泻下通便、清肝杀虫

四、祛风湿药

(一)祛风寒湿药

1独活:祛风湿、解表止痛--少阴头痛祛下半身湿痹(羌活为上半身)

2威灵仙:祛风湿、通络止痛、消骨鲠、消痰逐饮

3木瓜:舒筋活络、和胃化湿、消食、生津止渴--为治脚气常用药,配槟榔

4川乌:祛风湿、温经止痛、麻醉

5草乌:祛风湿、温经止痛、麻醉 --草乌毒性更强

6乌梢蛇:祛风、通络、止痉--治破伤风

7蕲蛇:祛风、通络、止痉--治破伤风

8昆明山海棠:祛风湿、祛瘀通络、续筋接骨、解毒杀虫

(二)祛风湿热药

1秦艽:祛风湿、通络止痛、退虚热、清湿热

即清实热,又退虚热:知母、牡丹皮、青蒿、秦艽、地骨皮。主治:湿热黄疸,骨蒸潮热

2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3桑枝:祛风湿、利关节、利水消肿、祛风止痒、生津润燥

4雷公藤:祛风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

5络石藤: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6豨莶草:祛风湿、利关节、解毒

7臭梧桐:祛风湿、通络平肝

8海桐皮:祛风湿、通络止痛、杀虫止痒

9海风藤:祛风湿、通络止痛

(三)祛风湿强筋骨

1五加皮(南五加皮):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无毒

2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降压

3狗脊: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

五、芳香化湿药归脾胃经

1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2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3藿香:化湿、解暑、止呕

4佩兰:化湿、解暑可治脾瘅症(脾经湿热,口中甜腻,多涎,口臭等)

5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后下

6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止痢

7草豆蔻:燥湿行气、温中止呕、止痢

8草果:燥湿温中、除痰截疟--治寒湿偏盛的疟疾

六、利水渗湿药性属沉降

(一)利水渗湿药

1茯苓: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既能利湿又能补虚

2薏苡仁:利水消肿、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3泽泻:利水消肿、渗湿、泄热--擅泻肾火

4猪苓:利水消肿、渗湿性味甘、淡

5香加皮(北五加皮):利水消肿、祛风湿、强筋骨有毒

(二)利尿通淋药

1车前子: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包煎,“仁,子善泻”车前子,菟丝子恰好相反2木通:利尿通淋、通经下乳、清心火

3通草:利尿通淋、通气下乳

4滑石:利尿通淋、清热解暑、收湿敛涩

5石韦: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善治石淋

6瞿麦:利尿通淋、破血通经

7萆薢:利湿去浊、祛风除痹--治膏淋要药

8海金砂:利尿通淋、止痛--止尿道疼痛

9萹蓄:利尿通淋、杀虫止痒杀三虫:蛔虫,蛲虫,钩虫

10地肤子:利尿通淋、清热利湿、止痒

11冬葵子:利尿通淋、下乳润肠

12灯心草:利尿通淋、清心降火善引火下行

(三)利湿退黄药

1茵陈蒿:利湿退黄、解毒疗疮

2金钱草: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3虎杖: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化痰止咳、泻热通便

4珍珠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明目消积

七、温里药

1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主治:亡阳证,阳虚证,寒痹证;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宜先煎0.5—1小时,尝无麻辣感为度,回阳救逆第一要药。

2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引火归原辛甘大热。归心肾脾肝经。宜后下

3干姜:温中散寒、温肺化饮、回阳通脉

4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与黄连配治肝火犯胃;辛热燥烈,耗气动火,不宜多用就用

5花椒: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6丁香: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母丁香,鸡舌香:丁香成熟果实;公丁香:丁香花蕾)

7高良姜:温中止呕、散寒止痛

8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9荜茇:温中散寒、下气止痛

10荜澄茄: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11胡椒:温中散寒、下气消痰、开胃进食主治:胃寒腹痛,癫痫症

八、理气药性味多辛苦温

1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陈皮配半夏治疗痰湿之证—二陈汤

2青皮:破气疏肝、消积化滞

3枳实:破气除痞、消积化痰

枳实虽有破气之功,但也可以用于脏器下垂病症;辛苦酸温,归肺胃大肠经

4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善行大肠之气滞,为治疗湿热泻痢里急后重之要药

5香附: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调中“气病之总司,妇科之主帅”-《本草纲目》

6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上入肺,疏通气机;中走脾,肾气散寒止痛;下达肾与膀胱,温肾缩尿”

7沉香: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1—4.5g

8檀香:行气止痛、散寒调中

9川楝子:行气止痛、杀虫疗癣有小毒,归肝,脾胃,小肠,膀胱,性苦寒,配延胡索—肝郁气郁或肝郁化火,胸腹诸痛证。

10薤白:行气导滞、通阳散结--为治疗胸痹之要药。性味辛苦温,归肺胃大肠

11柿蒂:降逆止呃性苦平

12刀豆:降逆止呃、温肾助阳

13荔枝核:行气止痛、散寒散结

14青木香:行气止痛、解毒消肿乳香,皂荚,青木香,常山量大引起呕吐

15佛手: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16香橼: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17大腹皮:行气宽中、利水消肿

18绿萼梅:疏肝解郁、和中化痰

19玫瑰花:疏肝解郁、活血止痛

九、消食药性味甘平,主归脾胃

1山楂:消食化积、行气散瘀、(炭)止泻痢消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山楂能活血化瘀用于治疗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

2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3鸡内金:消食健脾、涩精止遗能消各种食积,能化坚消石,治疗石淋;研末服

4神曲:消食和胃--略兼解表之功,用于外感表证兼食滞者

5麦芽:消食健胃、回乳消胀、疏肝解郁

6谷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健脾消食而不伤胃气,主治米面薯芋类食滞

十、驱虫药

1使君子:杀虫消积--驱蛔虫,与热茶同服可致呃逆,腹泻。甘温

2雷丸:杀虫消积不入煎剂,加热至60℃即失效,绦虫

3槟榔: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配木瓜,治脚气肿痛,冲心烦闷,杀绦虫

4榧子:杀虫消积、润肠通便、润肺止咳杀绦虫

5苦棟皮:杀虫疗癣有毒,广谱驱虫中药杀绦虫

6南瓜子:杀虫绦虫,血吸虫

7鹤草芽:杀虫绦虫;不入煎剂,不溶于水。治多种肠道寄生虫;(亦有泻下作用,以利驱虫虫体。)

十一、止血药

(一)凉血止血药

1大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2小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利尿通淋

3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可治烫伤,但大面积烧伤不宜用本品

4槐花:凉血止血、清肝泻火归肝,大肠经,善治大肠出血

5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

6苎麻根:凉血止血、清热解毒、安胎--善治胎动不安,胎漏下血

7侧柏叶: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

1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归肺,胃,肝经收敛止血代表药,擅治肺胃出血

2仙鹤草:收敛止血、止痢截疟、补虚、解毒杀虫全身各处出血,无论寒热虚实皆可用3棕榈炭:收敛止血、苦涩收敛

4血余炭:收敛止血、化瘀利尿

5紫珠:收敛止血、凉血、清热解毒--擅治肺胃出血

(三)化瘀止血药

1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补虚强壮--化瘀生新,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

2茜草:化痰止血、凉血通经--妇科调经要药

3蒲黄:化痰止血、利尿对于出血证,有无瘀血,无论寒热皆可用;来源于花粉,宜包煎4降香:化瘀止血、理气止痛

5花蕊石:化瘀止血

(四)温经止血药

1艾叶: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治妇科下焦虚寒或寒客胞宫之要药

2炮姜: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3灶心土:温中止血、止呕、止泻布袋包先煎,或煎汤代水

十二、活血祛瘀药

(一)活血止痛药

1川芎:活血止痛、祛风行气“血中之气药”“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

2延胡索:活血止痛、行气“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3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

姜黄、郁金、莪术都来源于同一植物,治气火上逆所致妇女倒经,用郁金。

4姜黄:活血行气、行气通经

5乳香:活血止痛、消肿生肌、行气

6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7五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包煎,与蒲黄配治胸痹心痛

(二)活血调经药

1丹参: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

“能破宿血,补新血”--《本草纲目》“一味丹参散,攻同四物汤”--《妇科明理论》

2益母草: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妇科调剂要药

3泽兰:活血调经、利水消肿、祛瘀消痈

4鸡血藤:行血调经、补血、舒筋活络

5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6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7牛膝:活血通经、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酒炙)补肝肾、强筋骨

8王不留行:活血通经、下乳消痈、利尿通淋 --走而不守

1血竭:活血定痛、化瘀止血、敛疮生肌乳香、没药、苏合香、血竭皆源于树脂类

2土鳖虫:破血逐瘀、续筋接骨

3马钱子:消肿散结、通络止痛外用不可大面积涂抹。大毒,内服不宜生用,炮制入丸散

4夏天无:活血定痛、祛风湿、舒筋通络

5苏木:活血疗伤、祛瘀通经

6自然铜:接骨疗伤、散瘀止痛

7骨碎补:活血续伤、补肾强骨

8儿茶:活血疗伤、止血生肌、收湿敛疮、清肺化痰

9刘寄奴:散瘀止痛、疗伤止血、破血通经、消食化积

(四)破血消癥药

1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醋制,引药入肝经,增强活血止痛作用

2三棱:破血行气、消积止痛醋制,引药入肝经,增强活血止痛作用

3水蛭:破血通经、逐瘀消癥

4斑蝥:破血逐瘀、散结消癥、攻毒蚀疮外用兼治斑秃

5虻虫:破血逐瘀、散积消癥

6穿山甲:活血消癥、通经下乳、消肿排脓

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

(一)温化寒痰药

1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消肿止痛 --化痰,止呕要药。归肺脾胃经。2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外)消肿散结

3白附子:燥湿化痰、祛风、止痛止痉、解毒散结与全蝎,僵蚕配治口眼涡斜

4白芥子:温肺化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生品宜外用,内服宜制用:半夏,天南星,白附子,“善散皮里膜外之痰”;有发泡作用,皮肤过敏者忌用

5旋覆花:降气行水化痰、降逆止呕宜包煎,“诸花皆升,旋覆花独降,诸子皆降,苍耳子独升”6白前:降气化痰性温而不燥烈,无论寒热,外感内伤皆可用

7皂荚:祛顽痰、通窍开闭、祛风杀虫

(二)清化热痰药

1川贝母:清热化痰、消肿散结、润肺止咳

2浙贝母:清热化痰、消痈散结(偏于清热化痰)

3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瓜蒌果实,天花粉是瓜蒌根)

4胆南星:清热化痰、息风定惊半夏,胆南星,天南星,禹白附都来源于天南星科

5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凉血止血--热性呕呃之要药

6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脓--肺部引经药,利咽排脓要药

7前胡:降气化痰、疏散风热

8礞石:坠气化痰、平肝定惊治顽痰,老痰胶固之证;打碎布包先煎

9天竺黄:清热化痰、清心定惊善治小儿惊风;竹茹,竹沥,天竺黄均来源于竹

10竹沥:清热豁痰、利窍定惊本品性寒尚能滑肠,可治中风痰迷,便秘脉实之证

11海藻:消痰软坚、利气消肿

12昆布:消痰软坚、利气消肿

13黄药子:化痰散结消瘿、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咳平喘多服久服损肝肾,性味苦寒有毒14海蛤壳: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利尿制酸、收涩敛疮

15海浮石: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利尿通淋打碎先煎

(三)止咳平喘药

1苦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2紫苏子:止咳平喘、润肠通便、降气化痰

3百部:润肺止咳、杀虫灭虱 --无论外感,内伤,暴咳,久咳,皆可用之

4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清肝降压、止血

5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6款冬花:润肺化痰止咳、下气--治疗咳喘无论寒热虚实皆可用

7紫菀:润肺化痰止咳

8白果:敛肺化痰、定喘、止带缩尿

9马兜铃: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清肠清痔--量大易致呕吐

10胖大海:清肺化痰、利咽开音、润肠通便

11枇杷叶:清肺止咳、降逆止呕--既治肺热咳嗽,又治胃热呕吐

12洋金花:止咳平喘、麻醉镇痛、止痉

配伍:1、桔梗配杏仁:桔梗性升,载药上行,被称为诸药之舟楫;杏仁性降,引药下行。

两者一升一降,能宣降肺气而止咳平喘。

2、白芥子配陈皮:增强温肺化痰之力。

十四、安神药

(一)重镇安神药

1朱砂:镇惊安神、清心解毒入丸散,每次0.1—0.5g,研末0.3—1g,忌火煅。

2磁石: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3龙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4琥珀:镇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不入煎剂

(二)养心安神药

1酸枣仁:养心安神、敛汗生津、益肝炒酸枣仁治失眠效果好

2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3远志:养心安神、祛痰开窍、消散痈肿

4夜交藤:养血安神、祛风通络

5合欢皮:解郁安神、活血消肿“安五神,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本草经》

6灵芝:补气安神、止咳平喘

十五、平肝息风药

(一)平抑肝阳药

1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煅)收敛制酸、止血止痛

具有制酸作用的药物:瓦楞子,海蛤壳,石决明,牡蛎,海螵蛸。

2牡蛎:重镇安神、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煅)制酸止痛

3代赭石:重镇降逆、平肝潜阳、凉血止血入汤剂1—3g

4珍珠母: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燥湿收敛

5珍珠:定惊安神、明目消翳、解毒生肌--研磨冲服

6刺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又能祛外风治疗风热表证,尚入血分,活血

7罗布麻:平抑肝阳、清热利尿、降压

(二)息风止痉药

1羚羊角: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为热极生风首选药

2牛黄:凉肝息风、化痰开窍、清热解毒入丸散0.15—0.35g

3钩藤:平肝息风、清热定惊、清热透邪宜后下

4天麻: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治头痛要药,急、慢惊风均宜,无论寒热

5地龙:清热息风、通络、平喘、利尿

6全蝎: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7蜈蚣: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8僵蚕:息风止惊、祛风止痛、化痰散结

十六、开窍药(主归心经)

1麝香: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

入丸散0.03—0.1g;可治:难产,死胎,胞衣不下。治疗神昏闭证无论寒热。

2石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和胃、宁神益志

鲜品3-9g,主治有痹痛,疥癣;噤口痢,虚实皆可,痰蒙神昏,跌打损伤。

3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湿通散寒

性寒,开窍药中唯一寒性药;主治有疮疡肿痛,水火烫伤,外科眼科良药,入丸散0.15—0.3g

4苏合香:开窍醒神、辟秽止痛、温通散寒

入丸散0.3—1g,治寒闭神昏,冻疮。

十七、补虚药

一、补气药

1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安神益智、扶正祛邪、生津归肺脾心经

2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热生津性凉,归肺,心,肾,脾经

3党参:补脾肺气、生津补血性平偏温,补脾而不燥,养胃而不湿,润肺而不寒凉,养血而不滋腻4太子参:补气健脾、生津润肺性平偏凉,为补气药中的清补制品

5黄芪:健脾益气、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

6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

--健脾第一药,炒用可增强补脾止泻之功。黄芪、白术可治气虚自汗,但黄芪配滋阴降火药可治阴虚盗汗,而白术不可

7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炒用可增强,补脾止泻之功,山药,黄精平补肺脾肾。

8甘草:(炙)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生)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久服大剂量易引起浮肿,解热毒,解毒物

9白扁豆:健脾和中、化湿

10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护胃气、制毒

11刺五加:健脾益气、补肾安神

12绞股蓝:健脾益气、化痰止咳、清热解毒

13红景天:健脾益气、清肺止咳、活血化瘀

14沙棘:健脾消食、祛痰止咳、活血化瘀

(二)补阳药

1鹿茸: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2淫羊藿:补肾壮阳、祛风除湿

3巴戟天:补肾助阳、祛风除湿

4补骨脂: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与五味子,吴茱萸相配治五更泻—四神丸5肉苁蓉:补肾助阳、润肠通便治阳虚便秘

6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胎动不安,习惯性堕胎

7续断:补肝肾、强筋骨、疗伤续折、活血祛瘀止痛、止血安胎崩漏下血,胎动不安

8菟丝子: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固精缩尿)治肾虚胎动不安,

9紫河车:补肾益精、益气养血

10冬虫夏草:补肾益肺、止血化痰

11蛤蚧:补肺益肾、纳气平喘、助阳益精

12仙茅:温肾壮阳、祛寒除湿、培补肝肾

13益智仁:暖肾固精缩尿、温脾开胃摄唾

14锁阳:补肾助阳、润肠通便

15沙苑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16核桃仁:补肾温肺、润肠通便

(三)补血药

1当归: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补血圣药

2熟地黄:养血养阴、填精益髓、(炭)止血

3何首乌:(制)补益精血、(生)解毒、截疟、润肠通便

4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炒用为了去其酸敛之性

5阿胶:补血、止血、滋阴润肺熄风,治阴虚动风。

6龙眼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四)补阴药

1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2南沙参:养阴清肺、清胃生津、补气化痰

3麦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常与玄参,生地配用,润肠通便,如增液承气汤。4天冬:养阴润燥、清肺生津

5玉竹:养阴润燥、生津止渴、养心阴、清心热

6石斛:益胃生津、滋阴清热与枸杞,熟地,菟丝子同用治肾阴亏虚,目喑不明

7百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麦冬,天冬,玉竹,黄精,百合,薤白,知母,土茯苓都为百合科8黄精:补气养阴、润肺、健脾、益肾平补肺脾肾经:黄精,山药

9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10墨旱莲:滋补肝肾、凉血止血

11女贞子:滋补肝肾、乌须明目

12龟板: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止血,退虚热

主治:肾虚骨痿,囟门不合,阴血亏虚,惊愕健忘。

13鳖甲: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

14桑椹:滋阴补血、生津润燥

十八、收涩药

(一)敛肺涩肠药

1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久咳虚喘之要药

2乌梅:涩肠止泻、敛肺止咳、生津止渴、安蛔止痛、(炒炭)涩重于酸,收敛力强、能固冲止漏、(外敷)能消疮毒--久泻,久利之常用药,安蛔良药

3诃子:(煨)涩肠止泻、(生)敛肺止咳、利咽开音 --久泻,久利之常用药

4肉豆蔻:涩肠止泻、温中行气--虚寒性泻痢之要药

5赤石脂: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敛疮生肌

6麻黄根:固表止汗

7五倍子:涩肠止泻、敛肺止咳、降火止汗、固精止遗、收敛止血、收湿敛疮、解毒消肿

8禹余粮: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止带与赤石脂相须,治久泄久痢--赤石脂禹余粮汤

9石榴皮:涩肠止泻、收敛止血、固精、止带杀虫

10罂粟壳:涩肠止泻、敛肺止咳、止痛有毒,“为涩肠止泻之圣药”--《本草纲目》适用于久泄、久痢而无邪滞者

(二)固精缩尿止带药

1山茱萸:收敛固涩、补肝肾--平补阴阳之要药可治大汗虚脱

2覆盆子:固精缩尿、补肝肾、明目

3金樱子:固精缩尿、止带、涩肠止泻

4莲子:益肾固精止带、补脾止泻、养心安神--养心良药

5芡实:益肾固精止带、补脾止泻、除湿

6椿皮:清热燥湿、收敛止带、止泻止血、杀虫

7桑螵蛸:固精缩尿、补肾助阳主治:遗精,滑精,遗尿尿频,白浊之良药

8海螵蛸(乌贼骨):固精止带、收敛止血、收湿敛疮、制酸止痛胃酸过多良药

十九、涌吐药

1常山:涌吐痰涎、截疟治疟要药:青蒿,常山,砒石,马鞭草,鸦胆子。

2胆矾:涌汢痰涎、解毒收湿、祛腐蚀疮

3瓜蒂:涌吐痰食、祛湿退黄

二十、攻毒杀虫止痒药

1硫黄:(外)解毒、杀虫疗疮;(内)补火助阳通便内服1.5—3g,治疥疮。

2雄黄:解毒杀虫、祛痰截疟内服0.05—0.1g,入丸散剂;主含二硫化二砷,忌火煅3白矾:(外)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内)止血止泻、化痰

4大蒜:解毒杀虫、消肿止痢杀钩虫,蛲虫

5蟾酥:解毒止痛、开窍醒神辛温,有毒,归心经,外用不可入目 0.015—0.03g

6蛇床子:杀虫止痒、祛风燥湿、温肾壮阳

7土荆皮:杀虫止痒不入煎剂,只供外用

二十一、拔毒化腐生肌药

1升药:拔毒去腐大毒,只外服,多配煅石膏;轻粉,红粉,朱砂,白降丹含汞

2铅丹:拔毒生肌、杀虫止痒内服0.3—0.6g

3炉甘石:解毒明目退翳、收湿止痒敛疮升药,炉甘石,土荆皮只外用

4硼砂:(外)清热解毒,(内)清肺化痰内服1.5—3g

与冰片配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翳障—冰硼散

5砒石:(外)攻毒杀虫、祛腐蚀疮、(内)劫痰平喘、截疟

内服, 0.002—0.004g 入丸散,不与水银同用。

6轻粉:(外)攻毒杀虫、敛疮、(内)逐水通便

治梅毒要药:土茯苓,轻粉,大风子,升药

中药学专业2016人才培养方案

中药学专业2016人才培养方案

中药学专业2016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00801 一、专业简介 本专业学制四年,培养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与其相关的中医学、药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中药鉴定、设计、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中药学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适合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中药鉴定、设计、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 二、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及一定的创新能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中药学应用型高级人才。 毕业后能够在医药企业、医疗卫生机构、科研机构、中医院校等部门从事中药研究、生产、检验、经营管理及药学服务等方面工作。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中医学、药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及一定的创新能力,(能从事中药生产、科研、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富有创新意识的中药专门人才。)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研究与开发等领

域从事标准化中药材生产与鉴定、中药炮制与制剂、中药质量与分析、中药药理与安全性评价、药事管理与法规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中药学专业设置基本要求) 三、专业学制及修读学分规定 学制:四年。学分要求:总学分170学分,各模块不低于要求的相应最低学分。 四、学生毕业要求 毕业生必须修满的必修课学分、选修课学分及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分,并通过毕业论文通过答辩才能毕业。 本科中药学专业学生在完成学业时,专业水平应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用药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中药七情配伍和用药禁忌、用药方法、常用剂量; 2.掌握中药品种鉴定、质量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3.掌握中药化学成份的提取、分离和检测的基本原理与技能; 4.掌握中药药理学与毒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能; 5.掌握中药炮制加工、制剂制备和制剂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6.熟悉药事管理的法规、政策与营销的基本知识; 7.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8.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查阅本专业外文资料; 9.熟练运用计算机,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10.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11.了解中药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学术发展动态。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欧阳歌谷创作

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欧阳歌谷(2021.02.01) (五年制) 一、总体培养目标及政治、体育、劳动等教学基本要求 (一)总体培养目标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培养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医药卫生事业振兴而献身,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应国家健康发展战略需求,具有中医文化特色和全球化视野、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的专业人才,能在医疗卫生领域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工作的中医学应用型人才。 (二)政治、体育及创新创业等教学基本要求 1. 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使学生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学生的日

常教育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2. 国防、体育教育等 通过国防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国防观念、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养成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全面贯彻“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的教育理念,体育教学注重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以传统保健体育教学为特色,指导学生学习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掌握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体质,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竞争的品质及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遵循“以文化人、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通过开展艺术与人文素质教育,突出中医文化教育,培养中医大学生的审美修养、职业道德与人文精神。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团体训练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培养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实现身心健康。 3. 素质拓展教育 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设计开展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学校实施学分化管理,主要从思想政治与

中医馆建设方案

我院2013年获省级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中医科从1964年建院就成立,从当初的一人门诊,发展到现在6人,面积450多平方米,人才队伍方面拥有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3人、中医师1人、中医士1 人,占全院执业医师总数31.6%,药剂师1 人,占全院药剂人员总数16.7%.不断完善中医门诊工作,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已开展12项;中医药门诊总量占总服务量20%;加强中药房工作,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把好药品质量关,提高调剂水平,常用中药饮片品种达300种以上。中医内科擅长治疗心血管疾病、老年性疾病,学科带头人陈立红曾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两篇《补阳还五汤治疗老年性疾病临床观察13例》、《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100例临床疗效观察》;针灸、推拿、理疗科优势病种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中医辩证分型后,运用牵引、针灸、DT照射、推拿等综合治疗,有效率达到90%以上,面神经麻痹采用针灸、闪罐、放血等综合治疗,有效率达到95%以上。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鼓励医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讲座,为他们学习提供便利条件;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陆守江医师在省中医院进修针灸推拿一年;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孟良主治医师在市中医院针灸推拿科进修一年,2014年3月至2014年5月在徐州参加江苏省康复治疗师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 2015年中医科门诊人次12775,门诊及住院总收入149.72万元,其中中药饮片收入15.85万。 一、指导思想 以中医科建设为主体,以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中医药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大力培育和传承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为核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突出基层卫生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服务能力、特色优势、人才培育不断提高,推进中医药文化与技术创新,增强其发展活力,使其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二、建设目标

中药学专业(四年制)本科人才培养计划

中药学专业(四年制)本科人才培养计划 Undergraduate Program for Specialty in Chinese Materia Medica (4-year’s schooling) 一、培养目标 Ⅰ. Educational Objectives 本专业培养能将现代药学研究手段与传统中医药理论有机结合,适应21世纪中药现代化的社会服务和市场需求的高层次中药学人才。 This program aims at cultivating talents in Chinese material medica of high quality capable of combining the modern research approaches of pharmacy with the theor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ganically to adapt to social services and market demand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 in the 21st century. 二、基本规格要求 II.Basic standard required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扎实的现代医药学基础知识,掌握中药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从事中药及其制剂的研究开发、生产、中药质量检验及管理的初步能力,毕业后能从事中药研究、中药生产、中药质量检验与监督管理、中药使用等工作。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的态度、知识和技能: Students of this specialty should have profound basic knowledge of modern medicine and pharmacy, master the knowledge and techniques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 and possess the preliminary ability of pursuing drug development, manufacturing, quality control and management. They will be eligible for engaging in these fields after graduation. Graduates should acquire the following morals, knowledge and abilities: 态度要求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愿为中药学事业的继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2.树立使用现代化社会最优、最进步的中药专业知识和技术为病人提供合格药品的思想道德观念。 ·300·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630103 )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遵循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较高”的办学特点,以及“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岗位为前提、能力为重点、素质为根本”的办学理念,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等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中医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 学生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具有不断追求新知识、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掌握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基本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沟通能力。 专科中医学专业学生在完成学业时,专业水平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基本知识 1、掌握必备的中医药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各科基本知识,熟悉一定的现代医学知识。 2、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 3、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实训操作知识。 4、了解医院管理、医疗卫生法规等基本常识。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中医的思维方法和基本技能;具备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辨证论治能力以及急症的预处理能力;具备适应初级卫生保健的实践能力。

2、具有计算机操作及应用的能力,了解计算机在本专业的实际应用,达到云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一级B水平。 3、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应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4、能借助辞典查阅外文医学资料;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必需的英语基本应用能力。应取得两种以上技能证书:英语应用能力(A级)、计算机(一级B)、保健按摩师资格证(中级)、药品营销员资格证等。 (三)基本素质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医学道德和综合职业素质。 2、通过军训、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具备爱国主义、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品德。 3、通过社团活动、兴趣小组、向学生开放校内实训基地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4、培养学生良好的敬业精神、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扎实的职业技能等职业素养。 三、职业领域 (一)专科中医学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面向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的医疗卫生机构。 (二)中医药行业内的药品营销、医疗器械销售、医疗咨询等工作。 (三)医疗、卫生保健、药品营销等行业的自主创业。 (四)其它行业。 四、学制与招生对象 (一)学制:全日制三年; (二)招生对象:应届、往届高中毕业生、三校生。 五、主要专业课程

中国中医药发展史

一文读懂中国中医药发展史 西医药开始对中国医学产生影响是在19世纪初,至今不过百余年的历史,而此前的数千年间,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华数千年绚烂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早在几千年前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日常饮食劳作和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就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人们发现食用了某些动、植物后具有减轻或消除病痛的功效,这就是认识中药的起源。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和“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人们在烘火取暖时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逐渐形成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劳作时发现身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其他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初步形成了原始医学。 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中医理论的奠基人,被后人誉为“医祖”。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于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问世。全面系统阐述了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治疗的原则与方法,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医学理观念,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标志着中医从单纯的临床经验积累发展到系统理论总结阶段,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 秦汉后期,随着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 《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对于合理处方、安全用药、提高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热病(包括瘟疫等传染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治疗、预防等辨证规律和原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被中医界称为“医圣”。 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实收剂269首,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东汉末年,“外科鼻祖”华佗创制了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较西医的麻醉药提早了1600多年。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专业建设方案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中央财政支持中医学专业建设方案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和《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财政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高[2011]826号)精神,为了提升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专业办学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特制订中央财政支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专业建设方案。 一、中医学专业建设目标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以人文教育贯穿应用型教学体系为始终,重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以“校院一体,工学结合”为特色,融“教、学、做”为一体,突出中医思维及实践能力培养,立足南阳医圣故里的文化沃土,秉承仲景精神的优良传统,全面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专业建设目标 在我校中医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高职高专)建设项目以及中医学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高职高专)建设点的基础上,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

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积极推进“校院一体,工学结合”,完善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中医学专业与医疗行业对接、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临床医疗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执业助理中医师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构建市、县中医行业引导,学校与附属医院及县、乡医院深度融合的长效育人机制,形成学校、医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集学历教育及乡村中医继续教育和培训于一体的教育联合体;探索就业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建设一支具有“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努力使本专业成为仲景特色鲜明,服务南阳,服务基层群众,在同类高校专业改革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骨干专业。 (二)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掌握从事乡村医生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积极地独立地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继续学习能力,具有从事中医医疗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毕业后能适应农村基层社区医疗卫生工作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中医应用性专门人才。 (三)教学质量目标 1.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目标

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一、专业介绍 中药制药行业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被誉为“永远的朝阳行业”。我国中药行业以其得天独厚的历史底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孕育着无限的商机。近年来,随着世界对绿色消费的崇尚,寻找有效的天然药物替代化学药物已成为国际医药发展的普遍趋势,国内的中药制药企业也如雨后春笋,展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医药文化渊源流长。河北省是我国的中药大省,保定的安国药材市场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八大药材集散地,因此开设中药学本科专业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和深厚的资源优势。河北大学中药专业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自身不断发展,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需求,多年来为我省乃至全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药学子。 中医学院有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教案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其中中药专业相关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以上人员占以上。 中医学院现有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学位授权点,中药专业拥有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即中药制剂实验室和中药生物工程实验室。教案资源丰富,图书馆藏书和期刊较多,每年还在不断增加。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中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实验技能以及与中药学相关的药学、中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具有中药药剂制备、质量控制评价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基本能力,能在中药栽培、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中药材标准化种植、鉴定、制剂、质量控制及评价、临床合理用药及新药开发等方面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中药专门人才。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药种植、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药剂及质量控制评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各学科实验技能、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中药研究与开发、中药生产、中药质量控制与临床应用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掌握并熟练应用一门外语。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传统的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现代中药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知识; 、掌握中药质量分析方法,掌握中药研究与开发、中药生产、中药质量控制与临床应用技术; 、具有中药鉴定与质量控制、中药化学、中药药剂、中药炮制、中药药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具备从事中医药科研及中药生产开发的工作能力;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05709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概况: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在校、院领导的重视培植及老一辈中西医结合专家带领下,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和良好的学术积淀。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于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获批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批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近三年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63项,获科研经费661万元,并获得多项省部级成果及专利。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个:脾胃病科、神志病科、护理学科;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含建设项目及培育项目)6个:脾胃病科、神志病科、肾病科、肛肠科、护理学科、中医预防保健科;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3个:针灸学、脾胃学、中医预防医学(培育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成员单位2个: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势病种“胃缓(胃下垂)”牵头单位1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9个:脾胃病科、中医康复科、中西医结合肾病专科、中医脑血管病专科、中西医结合心力衰竭专病、中医妇科、呼吸科、中医肛肠科、乳腺科。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硕士生导师达120人,其中有多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同领域中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形成了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学科体系。依托福建中医药大学三所临床医学院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首批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单位作为教学基地,临床及科研能力强。 二、培养目标 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中西医理论知识及临床技能,同时掌握必要的现代医疗技术,具有较强的传承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临床研究能力,身心健康,善于沟通,能够独立从事中西医临床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政治方面: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医药事业,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具有较强的职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热爱中医药事业,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二)业务方面:

中医药学发展史

中医药学发展史 摘要: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它既古老又充满生机,千百年来一直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实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和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中医药学的起源、中医药学理论的确立、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回眸百年中医药的历史长河,我们或许更能深切认识此次中医中药中国行的意义和价值。伴着中华民族近代百年的跌宕起伏,刻着中华文化烙印的中医药也走过坎坷多艰之途。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医药遭受质疑之声始终不曾断绝,2006年一度为全社会关注的所谓“取消中医”论调,再次给中医药发展投下阴影。 《诗经》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涉及药物的书籍,仅植物药就有杞(枸杞)、艾(艾叶)、桑椹等50多种。《尚书》中已有“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的记载,这可能与当时多用大剂量且副作用较大的药物治病有关。同时也说明人们当时对药物的性能及副作用已有一定的了解。《礼记》中关于“孟夏月也……聚蓄百药”,则反映了人们已注意到在一定的采集季节广泛采集贮存药物。到了西周、春秋时期,药物品种增加,人们的用药经验也日益丰富。此时虽还没有出现药物学专著,但在很多文献中都有关于药物的记载。如《周礼·天官》中述的“五药”,可能是对药物的初步分类;书中还有对胆矾、丹砂、雄黄、礐石、磁石这“五毒”炼制的外用腐蚀药,这可能成为中国古代使用化学药物的最早记录。《诗经》中也有关于药物的丰富记载,书中记录了大量的动植物,虽然没有明确指明这些动植物的药用作用,但是许多都是后世所使用的药物,如芣苢(车前)、藚(泽泻)、葛(葛根)、薇(白薇)、芩(黄芩)、虻(贝母)、荑(白茅)、壶(葫芦)、木瓜、枣等。《诗经》中对一些植物的采集、采地及食用的效果也有一些记载。《山海经》是在先秦文献中记载药物最多的,其中还明确指出了药物的功

中药学专业(中药材初加工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中药学(锁定中药初加工方向) 【专业代码】620302 二、教育类型与学历层次 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 学历层次:大专 三、招生对象及学制 【招生对象】应往届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毕业生 【学制】三年 四、职业面向 (一)主要为中药材初加工基地输送能够熟练从事中药材种植、采收、初加工以及储运等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也为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药生产与经营企业、中药质量检测机构输送能从事与中药生产、经营、质量管理相关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五、就业范围及岗位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职业领域和工作岗位: (一)主要就业方向 中药材初加工基地、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药品质量监督管理机构。 (二)主要就业岗位 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岗位、中药材种植岗位、中药饮片与中成药制备岗位、中药采购与销售岗位、中药调剂岗位以及中药质量检测与质量管理岗位等。 六、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素质要求 树立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职场规章制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诚信做人,尽心做事,尽责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具有吃苦耐劳和敢于拼搏精神,意志坚定,不怕辛苦,心胸开阔,能团结协作开展工作;具有较强计算机操作技能;具有较好的书面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交际能力。 (二)能力要求 1.掌握各类中药材的采收和产地初加工技术,并能对其进行正确的储存、养护和运输;具有中药材栽培的相关能力;能对中药材市场的商品进行正确的规格等级划分。 2.具有扎实的化学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化学技能操作能力和分析仪器的使用能力;具有

中医学专业教学计划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2011年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教务处编

目录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2011年各专业设置一览.................................... - 1 - 中医学.............................................................................................................. - 2 - 护理学.............................................................................................................. - 7 - 药学................................................................................................................ - 23 - 中药学............................................................................................................ - 41 - 药物制剂........................................................................................................ - 23 - 制药工程........................................................................................................ - 53 - 中药资源与开发............................................................................................ - 59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77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59 - 市场营销.......................................................................................................... - 7 - 公共事业管理................................................................................................ - 87 - 应用心理学.................................................................................................... - 87 -

中药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中药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把现代医药学称为分析时代的科学,21世纪将是系统科学时代,亦即中医时代,并将引起整个科学界面貌的改观。未来的中药学也将是中药系统工程学,对药材的栽培(养殖)-采收-加工炮制-制剂-成分-药理-疗效实行最佳线形控制和网络控制。 1 中药研究的思想史概述 为了说明未来中药学的发展道路,首先有必要回顾既往在研究思想上的历程。从“医药俱度论”和“废医存药论”得到证明。产生的思想根源是完全迷信合成药物的作用,连植物药都否定了,何况中药。试图脱离中医来研究中药的疗效和有效物质,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现代医学的辉煌成就是在不断发现和纠正自身体系的谬误中取得的。就在盲目否定中医药的年代,西医“自身中毒论”和“病灶感染论”等理论上的错误造成滥施手术,危害甚广。这提示我们,分子药物不论是合成药还是天然产物所潜在的局限性。中药研究必须遵循中医药理论,扩展自己的学术发展途径。 2 中药学发展的趋势 2.1中药理论研究系统化中药理论除了中医的阴阳、脏象等基本理论外,还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反畏、配伍禁忌以及采制加工经验所包含的理论知识。现在已进行了文献方面的初步整理。 2.2研究思路多样化在药材研究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从亲缘关系和生物学研究入手,解决中药资源短缺问题;以传统用药经验和药性归类方面研究,产生20世纪新中药材;从保证中药质量出发,研究地道、加工、贮存、制剂的系统质量控制;从中医治则和临床经验入手,对攻下药物和活血化淤等药物的共性研究。 2.3中药疗效评价客观化这种趋势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形成了一套根据中医理论辨证分型,并采用现代科学指标总结中药疗效的方法;二是复方研究成果逐年增多,统计和疗效分析规范化。 2.4中药生产工业化饮片和成药生产的企业化为机械化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洗药机、切药机、碾压机、粉碎机、包装机等日益推广,并开始和计算机结合,由电脑自动控制。另一方面,中药材收购、生产、销售实行“三证”以后,管理和流通方面一体化加强,对保证和提高中药质量有利。

中药学培养方案

中药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比较系统地掌握中药学、中医学基础、药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相关中医学、药学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具备从事标准化中药研究开发、药材的品种鉴定及品质评价、中药的质量控制和生产管理、中药药理与安全性评价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的中药学应用型专门人才。本专业培育的人才主要面向中药生产流通企业、医药院校、医院、中药房、药品检验机构、药物研究所、中药材基地、中药材饮片企业、医药管理和医药情报等部门从事中药材和中药制剂的研究与开发、生产、质量控制与评价、中药材品种鉴定及品质评价、管理与营销、临床用药监督等工作岗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应用现代技术研究中药的基本知识和手段、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中药炮制制剂及分析、中药药理学与毒理学、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评价、熟悉药政管理和药事法规的基本知识及经营管理的高级中药学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一门外语,并能熟练地阅读专业英语书刊及中医药书刊。通过理论课教学、实验课、课程实习、见习及毕业实习等教学必需环节,使本专业学生得到系统的中药学知识的基本训练,毕业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1、掌握中医学基础、临床中药学、方剂学、药用植物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剂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制剂分析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临床常用药物的基本知识。 2、掌握中药种植、中成药的制备、质量控制与分析、药效学和药物安全性评价等基本方法和技术。 3、掌握中药药理与毒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能;掌握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分析、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技能; 4、掌握炮制加工、中药制剂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药物制剂设备和工艺,了解车间设计基本要求; 5、熟悉药事管理的法规、政策、知识产权保护和中药新药研发的技术要点,具备新药制剂设计、新药药理实验与评价的基本能力,掌握医药市场营销的基本知识; 6、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7、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的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掌握中外资料的查阅,运用现代 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了解中药学科的发展动态,掌握中药学及相关领域有关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综述的基本方法。 三、基本学制

中药学专业2016人才培养方案

中药学专业2016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00801 一、专业简介 本专业学制四年,培养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与其相关的中医学、药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中药鉴定、设计、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中药学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适合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中药鉴定、设计、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 二、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及一定的创新能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中药学应用型高级人才。 毕业后能够在医药企业、医疗卫生机构、科研机构、中医院校等部门从事中药研究、生产、检验、经营管理及药学服务等方面工作。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中医学、药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及一定的创新能力,(能从事中药生产、科研、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富有创新意识的中药专门人才。)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研究与开发等领域从事标准化中药材生产与鉴定、中药炮制与制剂、中药质量与分析、中药药理与安全性评价、药事管理与法规及临 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 (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中药学专业设置基本要求)

三、专业学制及修读学分规定 学制:四年。学分要求:总学分170学分,各模块不低于要求的相应最低学分。 四、学生毕业要求 毕业生必须修满的必修课学分、选修课学分及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分,并通过毕业论文通过答辩才能毕业。 本科中药学专业学生在完成学业时,专业水平应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用药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中药七情配伍和用药禁忌、用药方法、常用剂量; 2.掌握中药品种鉴定、质量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3.掌握中药化学成份的提取、分离和检测的基本原理与技能; 4.掌握中药药理学与毒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能; 5.掌握中药炮制加工、制剂制备和制剂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6.熟悉药事管理的法规、政策与营销的基本知识; 7.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8.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查阅本专业外文资料; 9.熟练运用计算机,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10.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11.了解中药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学术发展动态。 毕业生知识及能力要求表述,建立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关系矩阵。 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关系矩阵

21山东中医药大学中草药栽培及鉴定专业本科学分制培养方案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本科学分制培养方案 (100806T)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总体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中药资源与栽培、中药鉴定与检验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具有良好思想道德、职业素质、创新创业意识和社会服务能力,能够从事中药材栽培、种子种苗繁育、采收加工、贮藏养护、品质鉴定、质量控制、基地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基本培养要求 1. 知识要求 (1)熟悉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用药的基本要求,掌握常用中药的药性、功效、主治、配伍禁忌、用法、用量等。 (2)掌握中药资源调查、保护更新、持续利用的基本知识。 (3)掌握常用药用动植物的种质保存、引种驯化、栽培管理、采收加工及相关中药材质量监控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4)掌握中药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新产品研发的基本知识。 (5)掌握中药材的真伪鉴定、质量检测与评价及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 (6)掌握中药活性成分提取、分离、纯化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7)熟悉常用中药的药理学、药效学基本理论知识。 (8)了解中医药行业发展方向,熟悉药事管理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2. 能力要求 (1)具有调查、保护和抚育更新中药资源的基本能力。 (2)具备药用植物栽培、采收加工和控制中药材质量的基本能力。 (3)具备中药材真伪鉴定、质量检测和品质评价的基本能力。 (4)具备综合开发利用中药资源、研制新产品的基本能力。 (5)具备从事中药饮片加工炮制的基本能力。

(6)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综合运用理论知识与技术解决中药材生产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7)具有较好的外语运用能力,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专业外文书刊。 (8)具有利用图书馆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与相关信息的能力。 3. 素质要求 (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诚实守信,志愿为人类的健康工作服务。 (2)尊重生命,正视医学伦理,充分认知中药应用的终极目的是保障人类持续的健康。 (3)热爱中医药事业,弘扬中医药文化,熟知中药在“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一体化大健康医疗模式中的重要地位,将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技术发现、制造、合理使用中药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4)形成依法工作的观念,能以国家各项医药管理法规和行业准则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 (5)重视用药对象的个人信仰、人文背景与价值观念的差异,能够充分考虑用药对象的利益并发挥中药资源的最大效益。 (6)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具有自主学习能力。 (7)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8)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9)尊重他人,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学制与学位 学制: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8年。 学位: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三、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 (一)主干学科 中药学、农学、生物学。 (二)核心课程 中药学、中药化学、药用植物学、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生理学、药用植物

中医发展史

中医发展史 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医学。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逐渐产生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 中医理论主要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问世。该书系统总结了在此之前的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结合当时的其他自然科学成就,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成书于汉之前,相传系秦越人所著。其内容亦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 秦汉以来,内外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从而丰富人们的药材知识。《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公元三世纪,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深入钻研《素问》、《针经》、《难经》等古典医籍的基础上,广泛采集众人的有效药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该书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实为112首,因其中的禹余粮丸有方无药),

2016年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五年制) 一、总体培养目标及政治、体育、劳动等教学基本要求 (一)总体培养目标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培养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医药卫生事业振兴而献身,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应国家健康发展战略需求,具有中医文化特色和全球化视野、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的专业人才,能在医疗卫生领域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工作的中医学应用型人才。 (二)政治、体育及创新创业等教学基本要求 1. 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使学生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2. 国防、体育教育等 通过国防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国防观念、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养

成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全面贯彻“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的教育理念,体育教学注重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以传统保健体育教学为特色,指导学生学习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掌握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体质,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竞争的品质及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遵循“以文化人、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通过开展艺术与人文素质教育,突出中医文化教育,培养中医大学生的审美修养、职业道德与人文精神。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团体训练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培养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实现身心健康。 3. 素质拓展教育 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设计开展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学校实施学分化管理,主要从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方面实施素质拓展各项训练,帮助学生树立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 4. 创新创业教育 以“求真、求实、求发展”的理念,引领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开展创新创业思维和方法训练,培养学生反思批判精神,推进研究性学习,引导广大学生开拓学科视野,投身科学研究和创业实践,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训练和竞赛,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识向能力和成果的转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