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梦”情结----从《阿甘正传》看美国精神

合集下载

当代美国的文化经典—─《阿甘正传》

当代美国的文化经典—─《阿甘正传》

当代美国的文化经典—─《阿甘正传》当代美国的文化经典—《阿甘正传》《阿甘正传》是一部经典的美国电影,在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这部电影由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1994年上映,是根据温斯顿·格鲁姆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影片讲述了主人公阿甘·冈普斯不平凡的人生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坚韧与拼搏的精神,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首先,《阿甘正传》通过阿甘的经历,展现了美国社会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影片中,阿甘与来自各个阶层和种族的人们接触,展现了美国社会的多样性。

从年轻时的朋友巴巴和珍妮,到足球队友比布和德安,阿甘的人生中充满了各色各样的朋友和伙伴。

无论是黑人运动员还是社会活动家,电影通过角色的设置传达了种族平等和人权的信息。

阿甘无论是成为一名足球明星、一位越南战争英雄,还是去经营虾捕捞公司,他都被描绘成一个乐观、努力和富有爱心的人物。

电影中阿甘从来不预设一个人的价值,而是通过与他们建立真实的人际关系,展示了美国社会的包容性和多元性。

其次,《阿甘正传》通过阿甘的成长经历,揭示了美国文化中对自由和追求幸福的追求。

阿甘故事的背景是美国二战后的时期,电影中展现了美国梦的理念。

无论是家庭还是个人,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利。

阿甘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了机会,实现了自身的梦想。

阿甘特立独行的方式,展现了美国文化中追求独立和个人成就的价值观。

阿甘在军队服役期间表现出的奉献精神、在越南战争中的英勇行为,是美国文化中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体现。

他在美国历史的重要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也强调了个人努力和自由选择的重要性。

此外,电影还通过阿甘对珍妮的深情表达,呈现了美国文化中对爱与友情的追求。

珍妮是阿甘的青梅竹马和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之一。

虽然他们的生活道路完全不同,但阿甘的爱和关心从未改变。

电影以珍尼的安全和幸福为最终目标,展示了美国文化中的浪漫主义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这段感情凸显了阿甘的人性和善良,也通过对阿甘和珍妮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友谊和爱情在美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文化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文化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文化从《阿甘正传》看美国文化《阿甘正传》是一部经典的美国电影,它通过讲述主人公阿甘的故事,展现了美国文化的许多特征。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通过分析电影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现出美国的社会价值观、个人主义、机会平等、多元文化以及乐观向上等特点。

首先,美国文化中的社会价值观体现在电影中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中。

阿甘是一位智商低下,但心地善良的人,他从小就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歧视和排斥。

然而,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最终成为了一位成功的企业家。

这种通过努力和毅力可以改变命运的信念是美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其次,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阿甘正传》的一个主要主题。

电影中的阿甘一直坚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而他的命运取决于自己的决定和行动。

无论是在越战的战场上还是在创业的过程中,阿甘都是以自己的方式行事,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种个人主义的精神在美国文化中非常普遍,每个人都被鼓励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

机会平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阿甘正传》所强调的。

电影中的阿甘生长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他从小就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然而,美国社会给予了他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不论阶层和背景如何,只要有足够的努力和能力,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种对机会平等的追求反映了美国文化的价值观。

此外,《阿甘正传》还展示了美国社会的多元文化特点。

电影中描绘了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美国社会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和社会变革。

阿甘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和互动,包括战友、明星、政客等,展示了美国社会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在这个国家里,不同的文化、种族、宗教和背景的人们可以和谐地共处,并共同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最后,乐观向上是美国文化中的一种精神,也是《阿甘正传》所倡导的。

电影中的阿甘面对种种困难和逆境,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他从不放弃,总是相信明天会更好。

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是美国人民的共同特点,无论遭遇什么困境,都相信通过努力和坚持可以改变命运。

从《阿甘正传》透视美国文化

从《阿甘正传》透视美国文化

从《阿甘正传》透视美国文化第一篇:从《阿甘正传》透视美国文化从《阿甘正传》透视美国文化文化作为一国实力的象征,开始越来越受到更多国家的关注,尤其是像我国这样正处于发展上升起的崛起大国,于是软实力开始进入我国公众的视野。

但是令人感到不安的是,国人至少很大部分青年并未意识到属于文化分支的影视文化对国人思想的影响。

无疑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在这方面做得十分出色。

一部《阿甘正传》可以反映美国很长一段历史,折射出美国人的心理,尤其是文化。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擘鲁迅曾以他的《阿Q正传》对传统中国“国民性”的深刻反思为现代中国竖立起了一块文化经典的丰碑。

《阿甘正传》能够被称为当代美国文化经典的原因之一,也正在于它对当代美国历史意味深长的回顾和反思。

当阿甘飞奔着穿过抗议种族歧视的校园,穿过越南的丛林,跨过中美隔绝的屏障,当他在白宫的客厅中与肯尼迪握手,当他在演播室里与列农并肩而坐,当他“洞穿”了尼克松的“水门”以及当他从东向西几乎跑遍全美之时,他不仅在跑过一部长达30多年的美国当代的历史,也在代表着一代美国人对他们所走过那一段难忘的历史进行着反思。

一片羽毛,在风中飘曳,它划过汽车,落到某人肩头,最后停在阿甘的脚下,被他夹进书里。

“跑,福雷斯,快跑!”这句话可以说是解释了整个影片,阿甘确实在不停地跑,跑过孩子的追赶,跑过橄榄球,跑过死亡,跑过全美国。

可以说跑是阿甘所能做的最拿手的事。

上帝给了一个孩子75的智商同时也给了他一双好腿。

跑给他带来的巨大的荣誉,战争英雄,明星球员。

跑着前进是一种精神,面对命运,他从没担心过自己的智商只有75,他所做的,所关注的,只是做他能做到的最好的事。

披着白袍的三K党,拉开了阿甘的历史之旅。

第一个向我们走来的时代人物是猫王,留着长鬓角弹着吉他的猫王,阿甘从那里学来了独到的舞步。

在街边的电视里,伴随着猎狗这首猫王的经典歌曲,猫王肆无忌惮的扭摆着自己的屁股,这是那个时代最过分的举动,也是猫王的招牌动作,然而阿甘却偷偷学习,即便是儿童不宜。

美国梦、乐观主义——美国电影《阿甘正传》反映的思想观念和价值

美国梦、乐观主义——美国电影《阿甘正传》反映的思想观念和价值

美国梦、乐观主义——美国电影《阿甘正传》反映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张盛【摘要电影反映人们的生活。

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透过电影观赏者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的主人公阿甘一生的传奇经历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了解到了美国世代传承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本文旨在分析《阿甘正传》这部电影所反映的这些美国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包括美国梦和美国人的乐观主义。

【关键词】美国电影《阿甘正传》美国梦乐观主义世纪以来的年。

世界传播事业和信息产业飞速发展。

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将人类带入了信息社会。

在信息时代媒介扮演著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报纸、杂志、电视、电影等是较为先进的信息传播活动形态。

其中电影也许是最具影响力的传媒。

电影就像一个微观世界。

表现出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在美国电影中。

“美国梦”和。

乐观主义”是常被涉及的主题。

那什么是。

美国梦”呢最具代表的关于“美国梦”的电影就是《阿甘正传。

阿甘正传是由罗伯特泽梅基斯导演汤姆??汉克斯主演的一部。

愚人电影”反智电影。

该电影获得了巨大成功——在年的第届奥斯卡金像奖角逐中…阿甘正传一举获得项提名包揽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和最佳视觉效果六项大奖还夺得了当年全美大票房影片的首位并在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影片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年后该片又进入美国史上最伟大的百部电影之列。

因此《阿甘正传可以说是美国电影史上一部愚人电影的神话。

一、《阿甘正传》简介福瑞斯特??甘阿甘出生在上世纪中叶、美国南部阿拉巴马州的绿茵堡镇由于父亲早逝他的母亲独自将他抚养长大。

阿甘的智商只有但凭借跑步的天赋他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业并参了军随后开赴越南战场。

在军营里他结识了。

捕虾迷”布巴和神经兮兮的丹??泰勒中尉。

布巴在越战中丧生。

丹中尉失去了双腿阿甘则因为救人成了战斗英雄。

回国后阿甘为了履行对布巴的承诺买下了一艘破船开始捕虾。

一系列机缘巧合后他不但化解了丹中尉的怨气还莫名其妙地累积了大量资产。

电影《阿甘正传》对美国主流文化的重构

电影《阿甘正传》对美国主流文化的重构

电影《阿甘正传》对美国主流文化的重构【摘要】电影《阿甘正传》通过展现美国梦、重新定义残疾人群体、探讨战争与和平、思考种族和阶级、反思人生意义等多个方面,对美国主流文化进行了重构。

影片中阿甘的故事激励了无数人追逐梦想,重新定义了成功和幸福的含义;同时也给残障人群带来了更多尊重和机会。

影片还通过描绘战争场景和和平时期的反差,探讨了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可贵;还表现了不同种族和阶级间的融合和平等。

影片最终引发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阿甘正传》对美国主流文化的重构具有重要意义,其影响力持续至今。

【关键词】电影《阿甘正传》,美国主流文化,重构,美国梦,残疾人群体,战争与和平,种族,阶级,人生意义,影响力1. 引言1.1 电影《阿甘正传》对美国主流文化的重构电影《阿甘正传》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经典作品,它不仅在电影界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在美国主流文化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探讨电影《阿甘正传》对美国主流文化的重构。

通过分析电影中展现的美国梦、对残疾人群体的重新定义、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对种族和阶级的探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反思,我们可以看到这部电影如何影响并改变了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念。

电影《阿甘正传》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感人的故事,引发了观众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进行反思和思考,对美国主流文化进行了深刻的重新审视和重构。

通过对这部经典影片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国文化背后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以及电影对这些价值观和观念的影响和改变。

2. 正文2.1 电影中展现的美国梦在电影《阿甘正传》中,展现了美国梦的多重层面。

主人公阿甘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实现了从一个普通人到成为成功人士的梦想。

他不仅在运动方面取得了成功,还创立了一家成功的企业,成为了一位富有和受人尊敬的人物。

这展示了美国梦的一面:即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来实现成功,并且无论出身如何,都有可能跻身社会精英阶层。

电影也探讨了美国梦和幸福之间的关系。

解读《阿甘正传》的“美国梦”

解读《阿甘正传》的“美国梦”

解读《阿甘正传》的“美国梦”一、本文概述《阿甘正传》是一部深受全球观众喜爱的美国电影,自1994年上映以来,便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旨在深入解读这部电影所蕴含的“美国梦”主题,探究其如何以阿甘这一角色的生活经历为载体,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美国社会中追求梦想、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通过对阿甘性格、命运以及社会背景的剖析,我们将揭示这部电影如何深刻反映了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精神面貌,以及它如何成为了一部激励人心的经典之作。

文章将首先概述电影《阿甘正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塑造,为后续的解读提供背景和基础。

随后,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阿甘这一角色的形象特点,包括他的智商、性格、价值观等方面,以及他如何在生活中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电影中所体现的“美国梦”主题,分析它如何与阿甘的个人经历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这部电影的核心内涵。

我们将总结这部电影对于“美国梦”主题的深刻启示,以及它对于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激励意义。

通过对《阿甘正传》的解读,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美国文化的核心精神,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坚守自己的梦想和信念,不断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人物塑造与美国梦在《阿甘正传》中,人物塑造与美国梦紧密相连,这种联系在阿甘这个角色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阿甘作为一个智商并不出众的角色,却以其坚韧的性格和乐观的态度,成为了无数观众心中的英雄。

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普通人的成长史,更是一个充满美国精神的追梦历程。

阿甘的智商虽然有限,但他的纯真和善良却使他拥有了一种特殊的力量,这种力量让他能够跨越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不断向前。

他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梦想的追求,正是美国梦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

在阿甘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与此同时,阿甘的成长历程也体现了美国梦所强调的平等和机会。

尽管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但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出身而自卑或放弃。

科研课题论文:电影《阿甘正传》中的“美国梦”

科研课题论文:电影《阿甘正传》中的“美国梦”

电视电影论文电影《阿甘正传》中的“美国梦”《阿甘正传》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智商只有75的“傻子”的故事,但这故事却事实上彻底地重新书写并言说了美国20世纪50到80年代的历史,并且被美国的盛赞者与怒骂者共同认可为一部成功的社会“神话”。

《阿甘正传》自从1994年上市以来就不断引起热议,并且在学院和票房两方面都获得了很大成功。

[1]这部兼具娱乐和励志的影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心灵冲击,在娱乐之下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

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部能够引起历史反思的影片。

正如导演所说的,这部影片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一方面宣扬了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而另一方面又对前卫的新文化进行了否定。

一、《阿甘正传》与美国社会的价值回归《阿甘正传》之所以能够引起反思是因为它反映和折射了一种以保守主义道德观为核心的价值观念。

《阿甘正传》这部电影在美国上流保守主义的阶层中引起了极为深刻的反思。

在影片中,导演将主角设计为一个智商只有75的傻子,是因为美国社会的反智传统。

这是与理性主义、与精英主义相对抗的一种行为和思维模式。

《阿甘正传》的这样设计不是为了要反对精英对社会的规范,而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对主流社会观念的反讽。

以“去智”的方式来提倡“智慧”明显增强了戏剧效果。

阿甘这一角色的设定实际上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突出其行为和品德。

如果将阿甘只是设计为一个普通人或者美国社会所谓的精英,那么这部电影就失去了应有的戏剧性和说服性。

阿甘的整个人生主要横跨了美国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30年的历史,他作为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从披头士到猫王再到越南战争、水门事件,等等。

在电影中,导演用了很多的笔墨对这些历史事件进行描述,并且阿甘以自己的言行表达着自己这个参与者和见证人的见解。

在电影中,穿插了一系列的文化人物形象,这些事件成为那个时代发展的标志,并且显示了那一时期文化政治的混乱和急需对其整合的迫切。

美国社会中种族歧视是最为深厚的裂痕,这主要是因为白人的优越感。

《阿甘正传》的美国梦

《阿甘正传》的美国梦

《阿甘正传》的美国梦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那部让人心潮澎湃的电影——《阿甘正传》。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励志片,它简直就是美国梦的缩影,让人看了之后,心里那个激动啊,就像喝了一大杯咖啡,精神得不得了!首先,咱们得说说阿甘这哥们儿。

他,一个智商只有75的小伙子,却有着一颗比谁都纯真的心。

他的人生,就像是一部过山车,起起伏伏,但总是能让人眼前一亮。

你看,他从阿拉巴马州的一个小镇出发,一路跑到了越南战场,然后又莫名其妙地成了乒乓球明星,最后还成了一名成功的虾船船长。

这简直就是美国梦的完美诠释——不管你出身如何,只要你努力,就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记得电影里有个场景,阿甘在越南战场上,他那双清澈的眼睛里,没有恐惧,只有坚定。

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冲进枪林弹雨中,救出了自己的战友。

这一幕,让我感动得差点哭了出来。

这就是美国梦的精神——无畏、勇敢、忠诚。

阿甘虽然智商不高,但他的这些品质,却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

再说说阿甘的爱情故事。

他和珍妮的爱情,虽然坎坷,但最终还是修成了正果。

这不仅仅是一段爱情故事,更是美国梦的一部分。

你看,阿甘虽然出身平凡,但他对珍妮的爱,却是真挚而深沉的。

他没有因为珍妮的离开而放弃,而是一直在等待,一直在坚持。

这种对爱情的执着,不正是美国梦的一部分吗?电影的最后,阿甘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对着镜头,讲述他的故事。

他的话语简单,但却充满了智慧。

他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这句话,简直就是美国梦的精髓——未知、冒险、希望。

阿甘的人生,虽然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他总是能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这正是美国梦的精神所在。

总之,《阿甘正传》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更是美国梦的缩影。

阿甘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无畏、勇敢、忠诚、执着和希望。

这些品质,不正是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拥有的吗?所以,下次当你感到迷茫或者失落的时候,不妨再看看《阿甘正传》,也许它能给你带来一些启示,让你重新找回那个充满梦想的自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梦”情结----从《阿甘正传》看美国精神摘要电影反映人们的生活,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透过电影,观赏者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的主人公阿甘一生的传奇经历,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了解到了美国世代传承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本文旨在分析《阿甘正传》这部电影所反映的这些美国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包括美国梦和美国人的乐观主义。

关键词:美国电影《阿甘正传》美国梦乐观主义目录一、引言 (4)二、《阿甘正传》简介及剧情解析 (9)(一)、阿甘“跑过”的历史旅途 (7)(二)、阿甘“跑出”的神话故事 (9)三、《阿甘正传》的主题 (11)(一)、《阿甘正传》与后现代主义 (9)(二)、《阿甘正传》反映的美国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11)四、阿甘与“美国精神” (13)参考文献 (14)一、引言1994年10月,有这样一部电影,它不仅创造了美国本土3亿票房,全球6.57亿票房的收入奇迹,同时也击败了同年影片《肖申克的救赎》,获得了第67届奥斯卡奖的青睐。

美国《娱乐周刊》在关于1994年最佳影片的点评中把该片与“猫王”和林肯对美国社会产生的影响相提并论。

这部引起极大社会影响的影片就是《阿甘正传》,它是“一则成功而及时的美国神话,一部穿越了历史的人生寓言”。

影片中故事主人公“阿甘”的“快跑”将离奇的神话际遇、凝重的历史时刻以及普通人的生活故事融为一体,给人们带来一种被希望和乐观所点燃的生命感悟。

在美国电影中,“美国梦”和“乐观主义”是常被涉及的主题。

那什么是“美国梦”呢?最具代表的关于“美国梦”的电影就是《阿甘正传》。

《阿甘正传》 (1994)是由罗伯特•泽梅基斯导演,汤姆•汉克斯主演的一部“愚人电影”(反智电影)。

该电影获得了巨大成功——在1995年的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角逐中,《阿甘正传》一举获得13项提名,包揽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和最佳视觉效果六项大奖,还夺得了当年全美10大票房影片的首位,并在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影片排行榜上名列第四,4年后该片又进入美国史上最伟大的百部电影之列。

因此《阿甘正传》可以说是美国电影史上一部愚人电影的神话。

《阿甘正传》已经不仅仅是一部影片,它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其中所包含的价值取向与社会情境的互动等等均引起电影及文化研究者极大的兴趣。

著名学者戴锦华先生对《阿甘正传》评述道:“它及时地出现在当代美国文化四分五裂并丧失了稳定的价值观念的时刻,为美国社会提供了一种社会融合和想象性拯救的力量。

”同时,影片主人公阿甘这个智商只有75、留着板寸、穿着方格衬衫的人物形象,也在他挺直脊背、飞跑过美国当代历史的一段人生旅途中成为美国社会的偶像。

二、《阿甘正传》简介。

这部影片讲述了阿甘———一个智商只有75 的人的人生传奇。

阿甘,智商低于正常人,又由于颈椎问题腿上被戴上了矫形器。

在母亲的坚持下,阿甘被送到普通学校,和智商正常的孩子一起读书。

在学校里,他经常受到其他同学的欺负,为了避开他人的欺负,阿甘按照一个同学,也是他在学校惟一一个朋友珍妮的劝告开始奔跑。

有一次,阿甘为避开其他孩子的追打跑进了另一所学校的橄榄球场,随后被破格录取上了大学。

同时一举成为一名橄榄球的明星,得到了美国当时总统肯尼迪的亲见。

毕业典礼上,阿甘被军方发现,又入伍到了越南。

在越南,他结识了人生中的另外两个好朋友: 把捕虾当做生命的士兵巴布与极其严厉的部队长官丹中蔚。

而此刻,他的好朋友珍妮已经沉沦,吸毒、滥交,生活得非常颓废。

虽然阿甘内心一直挚爱着她,可由于两个人的生活经历及追求不同,珍妮对这份爱始终不予理会。

越南战争后,战斗英雄阿甘又一次得到了时任总统约翰逊的会面。

随后,一直信奉“Stupid is astupid does. A promise is a promise ( 笨有笨的作为,说到就要做到) ”的阿甘终于闯出不一样的精彩,获得了极大成功。

在随后的的生活中,阿甘做了很多常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

他亲历了震惊世界的水门事件,同时,代表美国乒乓球队来到中国,为中美关系的恢复做出了不菲贡献。

退役后,阿甘为实现巴布的梦想,买了一艘捕虾船,后来丹中蔚也加入了,在经历了暴风雨之后,他们幸存下来了,捕虾也开始变得顺利。

为了完成自己对战死越南战场的好朋友巴布的承诺,阿甘又发展了巴布—甘捕虾公司,同时把公司一半股份免费送给巴布的妈妈。

经过风风雨雨之后,阿甘重新回归到宁静的生活状态,可是他仍然惦念珍妮,经常想起她的一切,尤其是两人小时候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此时的珍妮在歧途上已经走得太远。

终于,珍妮回到了阿甘身边,他们又好像回到了从前。

一天夜里,风雨交加,两人同床共枕,黎明珍妮又独自离开。

早上醒后的阿甘怆然坐在长椅上,猛然开始狂奔。

他几次穿越整个美国,再次成名。

奔跑途中,他联系到了珍妮。

两人再度重逢,还见到了自己的儿子。

此刻,珍妮已经病得很严重,无法医治。

后来,珍妮去世,阿甘送儿子上了校车,一个人坐在公共汽车站的长椅上,回忆起了自己的人生。

这部电影似乎传达了这样的信息: 低智商的阿甘都能靠着奋发向上而不断取得成功,难道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就不能吗? 其实,这是导演对美国文化的一种阐释,对英雄主义的另一种表达。

美国小说家罗伯特·哈里斯说过: “好莱坞的历史影片总是这样,不管当时的情况如何,不管故事发生在哪儿,影片的中心总是一个美国人,这个人物要么看上去是个正面人物,要么是位拯救世界的英雄。

”不难理解,在许多好莱坞影片如《爱国者》《拯救大兵瑞恩》《出埃及》中,都可以感受到这种刻意形成的、带有浓重道德和价值色彩的创作倾向,即影片中泛人性化的、英雄主义的道义情节。

英雄主义已经深植于每一个美国人的心中,如同追求财富的梦想渗进了美国社会每一个角落一样。

自从 20 世纪以来,好莱坞的电影业就在用艺术的形式诠释英雄主义,使用比说教更具说服力的方式,将这种诠释融入影片情节之中,让观众在观看之余,进行心理体验,潜移默化地接受、认可了它。

然而英雄主义只是美国文化和意识形态中的一小部分。

如果我们有所留心的话,就能发现在这些影片中,不管事件本身怎样,影片是正剧还是喜剧,是惊险剧还是动作片,是科幻片还是生活片,是警匪片还是歌舞片,是言情片还是伦理片,是战争片还是爱情片,都是对美国式的正统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折射和表现; 就能发现影片中频繁地出现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对自由和爱情的追求,对国家的忠诚,对家庭的责任,对信念的坚定,对善良的渴望等主题的表达。

因此,在适者生存这样的竞争社会里,美国人特别崇拜英雄,在他们的心中,英雄是通过非凡的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凡人,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只是英雄的形象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

我们可以隐约感觉到: 无论时代怎么变迁,美国人追求的梦想、崇拜的英雄主义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变的只是表现形式,就像好莱坞影片总是有意无意地向全世界传递美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一样。

(一)、阿甘“跑过”的历史旅途影片《阿甘正传》的历史背景是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的美国,也是美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年代。

当时,反对种族歧视的民权运动、妇女解放运动以及和平反战运动风起云涌,政治暗杀事件、白宫丑闻此起彼伏,性解放、摇滚乐、吸毒等嬉皮文化也在战后一代中流行,因此而导致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受到了怀疑和冲击。

影片中主人公阿甘不仅穿越了这段历史,并且“幸运地”历了每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时刻:行走在冲破种族歧视的校院;飞奔过越南战场的丛林;出现在反战集会的讲台;大闹民权运动组织黑豹党的总部,,影片通过对阿甘和他的三个朋友珍妮、布巴、丹上尉命运的描述,交错构成了故事中的三条主要线索,即妇女解放与反传统文化、种族歧视和越南战争,形象化地展现了一幅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历史上的反传统、反战、民权斗争等激进运动激荡的历史图景。

从珍妮身上我们看到的一种无望的反叛与回归,她渴望变成一只小鸟,飞离那个给了她一生恶梦的地方,还要挣脱男性的压迫,开创属于自己的人生。

就像她在影片中所说:“我想要和人们进行个人层面的对话,一对一地跟他们说些什么。

”类似于妇女权利要求的宣言,渴望获得解放,争取到自己在社会上应有的话语权及男女平等的作为独立的人的权利。

然而,珍妮的叛逆行为给她带来了最大的惩罚,她得了爱滋病。

最终,她与社会达成妥协,变成一个符合传统价值要求的女性,有了相对固定的工作和住处,并悉心照料着自己的孩子。

阿甘在她生命弥留之际依然接纳了她,使她成为合法的妻子和母亲,拥有了一个真正的家。

通过这条线索的梳理,我们看到了影片所要呈现的妇女解放运动的过去和将来。

在影片中,妇女解放运动和反抗主流文化没有能带来她们所期望的独立与新生。

相反她们在否定旧的传统和道德之后只能让自己处于流离,无所归属。

影片给了她们一个主流社会的家,回归是她们唯一的归宿。

影片中第二条线索是黑人布巴,他(种族主义的消解)所代表的群体也是不言自明的,即黑人种族。

影片通过对布巴这一角色的设置以及一系列涉及种族主义的历史事件的闪现,试图消解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本土存在的激烈的种族冲突。

影片在开场交代了阿甘的名字福雷斯特取自于三K党创始人内森.贝德福雷.福雷斯特,而叙述福雷斯特这部分的目的是提醒阿甘(更是提醒观众们)要明白“人们有时候会做些很不合理的事情。

”看做是对以前存在的种族主义历史的反省。

此外,阿甘所在的阿拉巴马大学在联邦政府的强制下取消了种族隔离政策,三名黑人学生象征性地走进了学校大门,这一事实更加显示了美国政府为解决历史遗留的种族问题在采取积极行动。

虽然我们不清楚影片中阿拉巴马州的州长乔治.士在门口发表的反对宣言用了什么语言,但还是可以注意到,通过高科技手段嵌入历史片的阿甘,将其中一名黑人学生掉下的本子拣起,并递还给他。

丹上尉的故事是影片的第三条线索,他代表了走出越战阴影的大兵,让人们注意到越战是美国的一个伤疤。

丹上尉是这个伤疤的一个具体形象。

出身军人世家的丹上尉,与生俱来的一项使命就是为这个国家光荣的战争立下战功或献出自己的生命,以此为自己的家族增添新的荣誉。

遗憾的是,越战这场尴尬的战争非但没能使他获得任何精神意义上的成就感,而是让他带着残疾的身躯回到了美国。

于是丹上尉的战后生活不可避免地陷入生不如死的痛苦境地。

是阿甘拯救了丹上尉,这个拯救不仅仅是在战场上阿甘把丹上尉从枪林炮雨中背出来,而是通过阿甘让丹上尉认识到战争给他留下的残疾是一个“改变的事实”,就像阿甘的弱智也不是妈妈善意的谎言可以掩盖的事实。

因此,在反战集会上,我们只听到偶然被拉上台去的阿甘说了这样两句话:“关于越战我只有一件事要说,在越南,这就是我要说的。

”省略号代表的中间部分被巧妙地消音(扬声器被一个军人拔掉插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