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术博客的知识交流研究.
科研人员在线社交网络学术交流行为研究

科研人员在线社交网络学术交流行为研究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科研人员的学术交流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线社交网络逐渐成为他们分享研究成果、交流学术思想、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平台。
对科研人员在这一环境中的学术交流行为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学术传播的新趋势,优化科研资源的配置,推动知识的创新与传播。
科研人员参与在线社交网络学术交流的动机多种多样。
一方面,获取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前沿信息是吸引他们的重要因素。
通过关注同行的研究进展、参与学术话题的讨论,科研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到本领域的最新成果,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另一方面,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升个人学术声誉也是不可忽视的动机。
在在线社交网络上发布研究论文、分享研究心得,能够让更多的同行了解到自己的工作,增加学术影响力。
在线社交网络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交流方式。
常见的有发布学术动态,如研究进展、实验结果等;参与学术群组的讨论,与同行就特定的学术问题进行深入交流;撰写学术博客,系统地阐述自己的研究观点和方法;以及通过私信等方式与其他科研人员进行一对一的交流。
这些交流方式各有特点,满足了科研人员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
然而,科研人员在在线社交网络中的学术交流行为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信息过载就是其中之一。
大量的学术信息在网络上快速传播,科研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
此外,网络交流中的信息准确性和可靠性也难以保证。
一些未经严格审核的观点和数据可能会误导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在线社交网络进行学术交流,科研人员需要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
这包括提高信息筛选和评估的能力,学会辨别可靠的信息来源;同时,也要注重自身在网络上的学术形象塑造,发布准确、有价值的学术内容,积极参与高质量的学术讨论。
从学术机构和科研管理部门的角度来看,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在线社交网络学术交流的健康发展。
例如,提供培训和指导,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掌握网络交流的技巧和规范;建立学术交流的评价机制,鼓励高质量的学术分享和互动。
浅议博客在高校图书馆学术交流中的作用

l
E cag o Eprne xhnef xeec 经验交流 i 1 3 1
在 总馆 藏建 设 中的 比例越 来越 大 ,标 志着 越来 越 多 的
电子资 源可 以流 向博客 。
难, 共享 经验 。 参考咨 询部 可 以为读 者随 时提 供咨 询服 务 ,读 者 也可 以通 过博 客 为参 考咨 询部 工作 即 时 献计 献策。 在馆 员 与读者 之 间, 员与读 者可 以更好 地进 行 馆 交 流和 沟 通,馆 员可 以通 过帖 子介 绍 图书馆 所 能提 供 的学术 信息和 学 术资 源 。 在对话 中消除距 离感 , 以进 可 行 更 为深 入和细 致 的 问题探 讨 ,可 以及 时 了解读 者 需 求 , 读者 通过 博 客 可以关 注 自己需要 的信 息 , 而 了解 自 身 学科近 期 的最 新动 态 。 在具有 共 同兴趣 的群 体之 间, 读 者们 可 以就 一个 或 多个话 题进 行 讨论 ,每 一 个参 与 者 能够 及 时快速 地 分 享其他 伙 伴 的最新 信 息 、研 究成
线 提供博 客 空 间。博 客页面 很容 易生 成 ,只需通 过 注 册 就能获 取 自己的博 客空 间和个 性化 页面 。博 客 的页
面 更新不 需要 专 门的 网站维 护 ,只要 通 过简单 的点 击
工 作效率 。 为 图书馆 的参考 咨询部 门 , 客这种 新型 作 博
网络 交 流 工 具 无 疑 为 我 们 的 咨 询 工 作 带 来 了新 的契
链 接 全球 最 有价 值 、 相 关 、 最 最有 意 思 的 信息 与资 源 ,
使 得 需要不 断学 习 的知识 工作 者 ,可 以在很 短 的时 间
内, 接 触 最 鲜 活 的 思 想 , 浏 览 全 球 范 围 内最 好 的新
基于学术博客的知识交流研究

关键词 学术博 客
知识交流
知识转移 文献标识码
知识共享 A 文章编号 10 — 9 5 2 1 )8 0 5 - 4 0 2 16 (0 10 — 19 0
中图分类号 G 0 23
S ud e n he K n wl d e Ex h ng s d o a e c Bl g t i s o t o e g c a e Ba e n Ac d mi o
o e s p ro t d d s dv tg o p r g wi It e ta i o a y。 h a e o c u e a e r lt n h p o e ta i o a n wl n t u i r y a ia a a e c m a i t r d t n wa t e p p r c n ld s t tt e ai s i f t r d t n k o — h e i n n n Ih i l h h o h i l
基于学术博客的知识交流模式的优点和劣势。 旨在通
过对学术博客的知识交流方式的研究来明确学术博客
国博客宣言》 认为“ 博客的出现 , 标志着 以‘ 信息共 享 ’
为特征的第一代门户之后 , 追求 ‘ 想共享 ’ 思 的第二 代 门户正在 浮 现 , 联 网开 始 真 正 凸显 无 穷 的知 识 价 互
bsdo cdmi bo stersa hojc.Frtteo eal lcs a dmans p f n weg xh g ie .T e ,fc s g ae naae c lga e r bet i 。 v rlp Cs n i t so o l ee ca ei gv i hn oui h e c sh D e k d n s l n
学术研究互动交流

学术研究互动交流学术研究互动交流是推动学术界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重要方式,通过不同学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思想碰撞、学术深化以及研究成果的分享。
本文将围绕学术研究互动交流的重要性、有效途径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展开阐述。
一、学术研究互动交流的重要性学术研究互动交流对于学术界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互动交流,学者之间可以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想法,促进学术思想的碰撞和创新。
这种互动有助于解决研究中的困惑、难题,提高研究质量和水平。
其次,学术研究互动交流可以激发学者的学术动力和潜能。
通过与同行的交流,学者们可以不断获取新知识、新观点,从而拓宽自己的研究视野,提升自身的学术能力。
此外,学术研究互动交流还有助于建立学术合作网络和学术圈子。
同行之间的交流合作可以增强合作关系,共同组织学术活动、项目申请等,并且为学者们提供相互支持和协作的机会。
二、有效的学术研究互动交流途径为了促进学术研究互动交流,学者们可以采取以下有效途径:1. 学术会议和研讨会:参加学术会议和研讨会是学者们进行互动交流的重要路径。
在这些学术活动中,学者们可以通过演讲、提问和讨论等形式,分享研究成果,交流想法,并与其他学者进行深入交流。
2. 学术期刊和论文发表:通过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学者们可以向学术界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其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
此外,学者们还可以通过参与学术期刊的审稿工作,从而与其他学者进行学术互动。
3. 学术研究团队和合作项目:加入学术研究团队或合作项目有助于学者们与其他学者共同参与研究,并进行互动交流。
团队合作可以促进学术成果的共享和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
4. 学术社交媒体和在线平台:如今,学术社交媒体和在线平台广泛应用于学术交流。
学者们可以通过编写博客、发布学术观点、参与在线讨论等方式,与全球范围的学者和研究者进行互动交流。
三、学术研究互动交流的挑战尽管学术研究互动交流具有诸多益处,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地理距离和语言障碍可能成为制约学术互动交流的障碍。
基于网络的高校图书馆学术交流博客(Blog)的作用初探

20 0 8年 第 1 期
福
建 电
脑
17 8
基 于 网络 的高校 图书馆学术交流博 客(lg的作用初探 Bo)
钱
( 州 大 学 图 书馆 福
榕
福建 福 州 300 50 2)
【 摘
要】 :从 博客的定义 、 点 出发 , 特 概述 了博客在 图书馆 学术 交流 中的作用 , 分析 了博客作 为一种学术传播手段在 也
现 阶 段 存 在 的 问题 与 不 足 。
【 关键 词】 博Βιβλιοθήκη ; : 图书馆 ; 学术 交流
l 前 言 _
l 、E N T、 T L E WWW 等 工 具 及 时 、 速 、 受 时 空 限 制 地 获取 和 迅 不 传 递 各 种 信 息 资 源 。馆 员 还 可 以 通过 网络 服 务 器 的 使用 , 进行 一 对 一 、 对 多 、 对一 、 对 多 的信 息 交 流 。 在 很 大 程 度上 弥 补 一 多 多 这 了 以往 交 流 受 时 空 限 制 、 流 范 围 狭 窄 等 缺 点 , 难 以扩 散 或 无 交 使 法 积 累 的 有 用 的 信 息 通 过 网 络 计 算 机 广 为散 发 或 海 量 贮 存 . 也 使 学 术 交 流 模 式趋 向既 自由 松散 又 层 次 多 样 化 。 31 拓 视 野 思 想 共 享 .开 2 1内 容 的 个 性 化 . 网络 论 坛 为 馆 员 之 间 的交 流 开 辟 了一 条 有效 的 新 途 径 . 它 博 客 内容 的个 性 化 是 指 其 内 容 的 个 性 表 达 .同 时 博 客也 是 快 速 便 捷 、 廉 的特 点 , 价 降低 了 馆 员 参 与 学 术 讨 论 的 经 济 成 本 , 个 体 性 和 公 共 性 的结 合 , 精 髓 不 是 主要 表 达 个 人 思 想 , 不 是 消 除 了 城 市 、地 区 以及 国家 之 间 的有 形 边 界 .使 得 各 地 相 同 目 其 也 主要 记 录个 人 日常 经历 . 是 以个 人 的视 角. 整 个 互 联 网为 资 而 以 源来 展现 个 人 的知 识 视 野 和 知 识 积 累 . 其 具 有 更 高 的 共 享 价 使 值。 22信 息 的多 样 性 . 博 客 的个 人 性 导 致 博 客 上 发 布 的信 息 呈 现 出多 样 性 .可 以 是心情感 悟 , 1 随 想 , 可 以是 工作 经 验 , 生 经 历 甚 至 国 家 3常 也 人 大 事 , 术 争 鸣 等 。 由于 写 作 博 客 的个 人 有 不 同 的偏 好 , 致 了 学 导 博 客 上 信 息 的 多样 性 .这 种 多样 性 令博 客 的 信 息 呈 现 出 丰 富 但 离 散 分 布 的 特点 23 互 性 I交 交 互 性 是博 客最 重要 的 特 性 之一 人 们 不 仅 仅 可 以 阅 读博 客 还 可 以对 博 客 发 表 评 论 。 对博 客 文 章 进 行 转 载 。 传 统 门 户 网 与 站 上 用 户 的“ 留言 板 ” 能 不 同 . 客 的 写 作 者 与 评 论 者 的 身 份 功 博 更 加平 等 。传 统 门户 网 站 的 ” 言 板 “ 到 的作 用 是 ” 馈 ” 新 闻 留 起 反 . 本 身更 为重 要 。而 在 博 客 上 评 论 留言 有 着 与 博 客 文 章 同样 的 地 位, 在某 些 时候 甚 至 更 为重 要 。此 外 , 人 博 客 上 对 其 他 博 客 的 个 链 接 实 际 上 也 是 博 客 交互 24充 分 利用 超 级 链 接 . 超 级链 接 是 博 客 文 章 内容 的一 种 重 要 表 达 方 式 运 用 超 级 链 接 , 以拓 展 文 章 的 内容 , 现 与其 他 博 客 的 联 系 , 客 的未 可 实 博 来 在于 使 自己成 为一 种 发 掘 网 络 无 限链 接能 量 的力 量 3博 客 在 图 书 馆 学 学术 交流 中 的 作 用 : . 标 、 趣 相 近 的 馆 员 都 可 以通 过 网 络进 行交 流 , 种 思 想 共 享 的 兴 这 形式 把馆 员 们 带 入 了一 个 更 加 宽 容 与 开 放 的世 界 .使 馆 员及 时 了 解 图 书 情 报 界 的 动 态 , 大 了视 野 开 发 了创 造 性 , 而 跳 扩 也 从 出 自己环 境 的小 圈 子 从 更 高 更 全 面 的 角 度 进 行 相 关 论 题 的 学 术 研究 。 32信 息 的 及 时 性 和交 流 的有 效 性 . 有 了博 客这 样 一 个 平 台 以后 . 为 图书 馆 学 界 各 项 活 动 . 作 事 件 亲 历 者 的博 客 们 , 往 可 以提 供 比传 统 新 闻媒 体 更 新 的 、 接 往 更
教育技术学术博客研究

教 育技 术博 客 的 范畴 : 从 博 客 内容来 看 , 育技 术博 客 主要 ① 教
是 教 育 技 术 领 域 的 相 关 内 容 ,既 包 括 领 域 最 新 理 论 的 发 展 趋 势 , 术 实 践 成 果 、 学 设 计 理 论 与 实 践 、 学 媒 体 理 论 与 实 技 教 教
教育 技 术 学 术博 客 研 究
周 仁 平
( 东师 范大 学 教 育 信息技 术 系 , 海 206 ) 华 上 0 0 2
摘
要 : 术 博 客 的 兴 起 , 得 越 来越 多 的 学 者 专 家 将 博 客 作 为发 布 、 流 学 术 信 息 的 一 种 平 台 。对 搜 索 到 的 教 学 使 交
重 要 的 意 义 。 目前 , 络 上 存 在 着 各 种 类 型 的学 术 博 客 。笔 者 网
我 们 可 以认 为 , 教育 技 术博 客就 是 教 育技术 领 域 中 , 有 具
互 动 性 和 实 践 性 的 工 作 者 发 表 和 上 传 有 关 教 育 技 术 主 题 内 容 的 网 络 丁 具 12 教 育 技 术 博 客 的 开 展 情 况 . 随 着 博 客 在 教 育 发 展 中 展 现 来 的 力 量 , 来 越 多 的 教 育 越
育技 术博客 进行 了一项 T p ls的研 究 , o O 对研 究 q所发 现 的 问题 进行 了分 析 , - 并对今 后 的发展提 出 了建议 。
关 键 词 : 育 技 术 博 客 ;o O ; 术 博 客 教 T p ls 学 中 图 分 类 号 :4 — 5 G 0 07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7 0 (0 9 0 — 0 8 0 17 — 8 0 2 0 )6 0 8 — 3
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和研究

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和研究现如今,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使得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得各种信息资源,为学习和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和技巧。
一、确立学习和研究目标在利用网络资源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目标。
这样一来,我们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寻找合适的网络资源,避免陷入无尽的信息泥沼中。
例如,如果我们想学习一门新技能,可以搜索相关的在线教程或培训课程;如果我们想深入研究某个领域,可以查找学术论文或专业博客。
二、利用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我们获取网络资源的主要途径之一。
通过灵活运用搜索引擎,我们可以迅速找到相关的学习和研究资料。
以下是几个使用搜索引擎的技巧:1. 使用关键词:在搜索引擎中输入与学习和研究主题相关的关键词,尽量使用简明扼要的词汇,以提高搜索结果的准确性。
2. 过滤搜索结果:搜索引擎通常会返回大量的搜索结果,我们可以通过在搜索引擎中使用筛选功能,如时间范围、文件类型等来缩小搜索范围,获取更精确的信息。
3. 针对性搜索:如果我们对某个特定类型的资源感兴趣,如学术论文、电子书、教育视频等,可以在搜索引擎中加入相关的搜索指令,例如“filetype:pdf”表示搜索PDF文件。
三、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在线教育平台是网络资源学习的重要渠道之一。
目前,许多知名教育机构和网站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在线教育资源,包括课程视频、学习资料和在线讨论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在线教育平台:1. Coursera:Coursera是全球知名的在线教育平台,提供了大量来自世界顶级大学和机构的课程,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
2. edX:edX是另一个知名的在线教育平台,合作伙伴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提供高质量的课程资源。
3. Khan Academy:Khan Academy是一个非营利性在线教育平台,提供了免费的教育视频和练习题,涵盖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
四、参与学术社区和在线讨论学术社区和在线讨论平台是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资源。
基于学术博客的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研究

1 引 言
随着计 算 机技 术 、网 络技术 、信息 技 术 的不 断 发 展 以及 知识 管理 理念 的 引入 ,图 书馆 服务 从 传 统
具有 明确学术 性 的重要 网络 资源应 用 于 图书 馆 学科 博 客应 用于 图 书馆学科 化 知识服 务将 大 大促 进 图 书
知识 服务 中 ,构 建 一 种 图 书 馆 学 科 知 识 服 务 模 式 ,
*
馆知 识服 务 的发展 。学 术博 客应 用 于 图书馆 学科 化
本 文系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 基金项 目 “ 学术博客 的知识组织与整合模式研究 ’ 项 目编号 :2 1 0 4 1 00 )研究成果之一 ’( 0014109
学 术博 客倡 导 的是 思想 的交 流 、知识 的共 享 及 有 丰 富的馆 藏资源 ,包 括各种 文献 、期 刊 、数 据 库
奉献 ,这与 图书馆 “ 识全社 会共 享 与充 分公 平 获 等 等 ,种类 齐全 ,是一个 丰 富 的资源 宝库 。这 种 知
取 ” 的核 心精 神是 一致 的 。博 主通 过博 客 传递 实 时 大 的资源 优势 给 图书馆员 应用 学术博 客开 展学 术信
新 ,充 分提 升 图书馆 服 务水 平 阻 。 目前 我 国 图书 馆
核心 ,读 者通 过对 博 主 的博文 留言 或评 论来 围绕博 主的话题进 行讨论 ,这样博 客作者 就可 以通过 R S S、
所 提供 的学 科知 识 服务仍 存 在一 些 不足 ,如 没 有 凸
显现代信息环境下非正式信息交流的重要作用 、没 Trc b c 、C mme cs a k ak o n e 以及 永 久链 接 实 现 与 相关 有充 分 调 动用户 参 与 的积极 性与互 动性 、没 有 充 分 学 术 团体 的信 息交 流 。 由于其 特 殊 的信 息组 织 与 挖 掘与 利用 图书馆 员 自身 的隐性 知识 及 忽 略 了知识 发 布 方式使 得学 术博 客具 有一 些 特点 :博 客 的草根 创 建 、知 识 共 享 过 程 中 的 社 会 关 系 和 网 络 等 。 文化 、有利 于 隐 I 生知识 显性化 、零 散 知识 形 成知识 这些 劣 势在 一定 程度 上 阻碍 了图书馆 学科 知 识 服务 网络及 自主学 习平 台 ,这 些特 点 为将 学术 博 客应 用 的进一 步发 展 ,且影 响 了 图书馆 学科 知 识服 务 的针 于图 书馆学 科 知识服 务创 造 了 良好 的条件 。将 学术 对性 与 有效 性 。基 于此 ,本 文尝试 将 学 术博 客 这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04-15㊀㊀㊀㊀修回日期:2011-05-23基金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资助项目 2010年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重点项目(国家级) (编号:101051135)㊂作者简介:谢佳琳(1991-),女,本科,研究方向:电子商务;覃㊀鹤(1990-),女,本科,研究方向:电子商务㊂㊃知识管理㊃基于学术博客的知识交流研究谢佳琳㊀覃㊀鹤(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㊀武汉㊀430079)摘㊀要㊀以学术博客知识交流作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学术博客的知识交流的整体过程及其主要步骤,包括知识转移㊁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㊂针对学术博客知识交流的特性重点分析它相对于传统知识交流方式的突破与缺陷,总结得出二者将长期保持互补共存㊁共同发展的关系,并为学术博客今后的发展提出相应的改进方向,促进知识在使用者之间的传播和交流㊂关键词㊀学术博客㊀知识交流㊀知识转移㊀知识共享中图分类号㊀G203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㊀1002-1965(2011)08-0159-04Studies on the Knowledge Exchange Based on Academic BlogXIE Jialin ㊀QIN He(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㊀430079)Abstract ㊀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academic communication between bloggers ,the paper chooses the knowledge exchange which is based on academic blog as the research object.First ,the overall process and main steps of knowledge exchange is given.Then ,focusing on the superiority and disadvantage comparing with the traditional way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traditional knowl-edge exchange mode and blog mode will be complementary and coexisting in a long -term ,and points out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direction in the end.Keywords ㊀academic blog ㊀knowledge exchange ㊀knowledge transfer ㊀knowledge sharing0㊀引㊀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博客成为继E -mail ㊁BBS ㊁ICQ 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角落㊂‘第2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我国使用博客的用户规模扩大到2.31亿[1]㊂‘中国博客宣言“认为 博客的出现,标志着以 信息共享 为特征的第一代门户之后,追求 思想共享 的第二代门户正在浮现,互联网开始真正凸显无穷的知识价值 [2]㊂博客具备链接㊁发布㊁评论㊁访问和订阅等功能,具有积极的知识价值,更有利于个人对于知识进行管理和交流㊂目前,一些论文已经将博客作为引用信息的来源,也有学者将博客作为发表学术观点的平台,也有图书馆通过博客提供参考服务㊂如此,学术博客作为新型的学术交流模型便应运而生㊂目前针对学术博客本身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国外的研究中,学术博客的概念还不清楚,相应的研究内容也比较含糊㊂总体上对学术博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博客的语言特征㊁学术质量㊁交流动机和链接分析上[3]㊂但关于学术博客的知识交流方式的研究更为少见,本文将从知识管理的角度,重点帮助了解学术博客的知识交流整体过程以及其中的具体交流步骤㊁评价基于学术博客的知识交流模式的优点和劣势㊂旨在通过对学术博客的知识交流方式的研究来明确学术博客对传统知识交流方式的延伸和发展,以及二者互补共存的关系,从而使学术博客能在知识交流过程中保持自身交流优势,与传统的知识交流方式相互补充以得到最大的发展㊂同时也为将来对学术博客改进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向㊂1㊀基于学术博客的知识交流过程从人类的交流历史看,非正式交流一直发挥着正式交流无法替代的作用,特别是网络信息交流过程中第30卷㊀第8期2011年8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情㊀报㊀杂㊀志JOURNAL OF INTELLIGENCE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ol.30㊀No.8Aug.㊀2011传统信息交流和网络交流的融合,博客的出现正是人际交流在互联网上的一种延伸[4]㊂学术博客中的交流是一种自发性的交流,是利用网络时代新生的信息传递技术与其他博主进行的信息互动㊂整个学术博客的知识交流过程描述为,首先用户由于对知识的需求而受到驱动,引发用户诸如搜索㊁浏览和询问等信息搜寻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知识的转移[5]㊂知识来回转移的结果是形成了用户自己的知识库,同时由于这种不停的开发性存取达到知识的共享,最终目的是实现知识的再开发和创新㊂本文将引用和修改胡平昌教授在2008年发表的‘学术博客中的创新知识转移“中对用户行为实现过程的图示图1㊀学术博客中知识交流的过程基于学术博客的知识交流过程,这是一种交互的过程,这种过程主要体现在博客用户在知识的生产者和知识的消费者之间进行转换,也就是知识转移的过程㊂学术博客的博主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这种双向交流沟通来完成知识的共享,博主获得知识,根据自己新获取的知识加以筛选㊁过滤和融合,使得知识库中的知识得到深加工,从而到达知识创新㊂下面将对学术博客知识交流过程中知识转移㊁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这三个主要步骤作进一步的分析㊂㊀1.1㊀知识转移㊀美国技术和创新管理学家Teece 于1977年最早提出: 通过技术的国际转移能够帮助企业积累有价值的知识并促进技术扩散,从而缩小地区之间的技术差距㊂ [6]知识转移应用到不同的研究领域,对于知识转移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但是其内涵不乏相通之处㊂本文中将学术博客中的知识转移行为定义如下:知识接受者为了缩短与知识拥有者之间的知识差距,借助某种信息传播途径(例如超链接和内容搜图2㊀基于学术博客的知识转移索等),进行知识的获取㊁整理后存入其知识库的过程(如图2所示)㊂知识转移的主体有知识的接受者和知识的拥有者,知识转移的客体是知识内容,知识转移的过程需要借助某种途径进行,知识转移的目的是利用知识来指导行为㊁进行知识创新㊂通常转移的主体双方,知识接受者和知识拥有者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关系,而且双方的这种委托-代理关系是不断转换的,但知识总是从在某一领域拥有知识较多的一方转移到拥有知识较少的一方㊂a.知识拥有者获取知识㊂拥有较多知识的博主因对知识存在新的需求而受到驱动,通过日常生活实践㊁㊂例如通过图书馆数据库的搜索引擎检索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㊂b.知识拥有者发布知识㊂由于知识的拥有者所获得的知识可能是他人的隐性知识或者是零散无序的零次信息,这就需要知识的拥有者基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基础将获得的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进行有意识的筛选和过滤㊂最后将显性化的知识存入博主自己的知识库中并以博客的形式进行发布,供该博客圈或者其他博客圈的用户进行知识的获取㊂c.知识接受者获取知识拥有者的知识㊂知识接受者通过学术博客的推荐链接或是相关链接等检索到知识拥有者的博文,并顺利从其博文中获得所需的知识,同时知识接受者会对这部分知识进行选择性吸收㊂d.知识接受者发布知识:知识接受者将获取的知识以博文的形式添加到知识接受者自己的知识库当中,供其他的博主进行浏览,进而发生更多的知识转移㊂㊀1.2㊀知识的共享㊀与知识转移相同,对于知识共享的涵义到目前为止学界尚无统一的定义㊂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知识共享是 个过程,各个知识主体传播和交换信息㊁想法㊁经验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相互转化和反复提炼,以使其产生协同价值,从而提高知识个体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7]㊂Hendriks 曾指出,知识共享是一种沟通的过程,只是不像商品可以自由传送,向他人学习的时候,必须有重建的行为,必须具有知识去学习㊁共享他人的知识㊂知识共享包括两个过程:知识拥有者外化知识和知识需求者内化知识[8]㊂本文较为支持上述这种观点㊂在知识交流过程中,知识的积累㊁转移㊁共享和创新都是知识管理的基础,而只有知识共㊃061㊃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情㊀报㊀杂㊀志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0卷享才能使知识创造价值[9]㊂学术博客的博主只有通过共享其观点和看法才能供其他浏览者阅读和评论进而发表自己的观点㊂学术博客的每一个用户都是一个开放的主体,个人不再是置身于互联网之外的个体,而是具有很强身份标识的网络节点,且允许这些个体将其内容进行公开㊂不同的开放主体在网络中互联,形成以人为中心的有不同主题的学术博客圈,在某个博客圈中,个体就某个主题分享信息资源,互相切磋学习心得,形成一种非正式制度下自发建立与协调的知识共享机制,这样一种机制使个体之间容易相互信任,从而形成鼓励共享的文化范围,提高了知识共享效率㊂㊀1.3㊀知识创新㊀基于学术博客的知识创新过程是指将既有知识库中的知识转化为目标知识的过程,是对知识的一种质的改善㊂知识以显性和隐性两种形式存在,隐性知识根植于个人的内心世界,它源于个人的经历,体现在其行为㊁世界观㊁价值观和情感之中,它是知识创新中最为基础性的,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个性特征,并且往往很难被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因此这种形态的知识很难被交流和传递㊂显性知识是在对待某个具体问题上所采用和体现出来的知识[10]㊂笔者认为,知识创新的本质就是通过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螺旋向上的相互转化㊁往复循环的过程㊂知识创新在扩张个人知识数量的同时,也持续地改善个人的知识质量,最终将使个人的知识广度和知识深度获得可持续发展㊂2㊀学术博客对传统知识交流方式的突破传统的知识交流可以通过正式的和非正式两个渠道,相对而言正式交流渠道占有较大的分量㊂正式的交流渠道包括:同行专家评审的期刊论文㊁正规的学术会议,文摘索引等㊂整体上,传统的知识交流方式可以被描述为:作者创作作品,出版社根据市场的需求等因素对这些作品进行选择性印刷出版,然后通过书店得以在市场上传播和流通,图书馆等信息机构会对文献进行选择性收藏,读者可以从书店进行购买或者到图书馆进行借阅(如图3所示)㊂图3㊀传统的知识交流方式传统的知识交流方式是学术交流的一种重要途径,但是它的交流周期过长,知识传递效率较低,交流成本较高,并且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㊂学术博客所具有的知识交流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知识交流方式的缺陷,同时它也是对传统知识交流方式的补充和突破㊂学术博客和传统知识交流方式相结合,共同发展将为学术交流的发展做出贡献㊂㊀2.1㊀知识交流的相对开放㊀传统的知识交流过程中,读者是通过到书店购买作品或者通过图书馆借阅作品来获得知识,即读者获得知识是要付出成本的,同时传统知识交流会受限于其繁琐㊁缓慢的交流环节,这样就限制了知识的传播范围和速度㊂但是学术博客交流的开放性打破了价格障碍,实现了博客的免费申请和信息的免费发布,这也是学术博客最显著的特点㊂绝大部分的博客都是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博主发布的信息或者资料可供其他用户免费浏览㊁复制和下载㊂这样极大的提高信息和知识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保证了知识共享的可行性㊂另一方面,学术博客用户在某一博客圈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对知识的奉献程度所决定的,由于这样一种利益驱动使得博主们愿意将自己所拥有的最有价值的知识贡献出来,所以对知识的隐藏概率越低,知识共享的障碍越小,学术知识传播也就更加自由㊂㊀2.2㊀从 一对多 到 多对多 的知识交流方式㊀传统的知识交流方式是 一对多 ㊂从传统知识交流过程可知:作品从创作出来到被读者接收利用,要经过出版社出版发行㊁图书馆等文献收藏机构的收藏和组织㊂然而,这样的单向封闭的交流方式使得读者因为对作品的理解无法与作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造成对作品误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知识交流的丰富性㊂同时由于交流环节的繁杂和漫长,影响了学术资源的新颖性㊂学术博客是基于网络平台的,具有即时性,方便操作㊂用户将其文章进行发表,允许任何人进行自由阅读评论,以及由该文章主题所引起一系列与其相关知识领域的交流㊂在评论区经常出现对评论进行再评论的现象,例如博主对于读者评论的回复㊁读者对于其他读者的回复,这就是学术博客 多对多 的交流方式,这是博客传播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延伸[11]㊂由于不同博客圈中的评论者对于同一问题关注重点是不同的,所以讨论的方向也会分为不同的小组㊂即博文在被读者评论后,将会引发更加激烈的,形成学术博客这种多对多的交流特性,这样就增强了学术博客的传播能力㊁丰富知识交流内容,以及启发学术灵感㊂3㊀思考与总结学术博客以其开放自由的交流环境㊁ 多对多 的交互方式,以及链接㊁评论和订阅等强大的基本功能吸㊃161㊃㊀第8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谢佳琳,等:基于学术博客的知识交流研究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参加,成为传统知识交流方式的重要补充,并与它共同发展㊂要引起注意的是,学术博客的这些特点为其带来优势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不足与缺陷㊂例如,因为学术博客的版权很难在法律上进行界定,所以开放自由的发布和转载会很可能会引发知识产权问题;同时,频繁的互动交流也会造成信息的冗余㊁信息质量不高等问题㊂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学术博客发展过程中对学术博客技术和互联网政策法规进行不断的完善㊂然而,传统的知识交流方式虽然存在交流周期过长㊁交流成本较高等缺点,但是其正规㊁严谨㊁力求真实的知识交流理念使它在人类知识交流历史上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㊂且传统的知识交流是基于传统的载体和媒介进行的,更有利于深层次的阅读和思考,满足知识交流对于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要求,这是学术博客无法模仿的㊂在基于网络进行的知识交流方式盛行的今天,形成了一种以传统的知识交流方式为主,学术博客为辅的新型知识交流形态:传统的知识交流方式保证了知识交流内容的严谨和可靠,学术博客则弥补了传统知识交流方式的不足,使知识交流更加方便和快捷,保证了作品的新颖性以及读者对作品内容理解的准确性㊂通过这样一种新型的知识交流方式,人类对知识的需求获得更大程度满足的同时付出更少的成本㊂本文通过对学术博客的知识交流过程的研究,根据学术博客相对与传统知识交流方式存在的缺陷,我们提出从技术(如根据其交流特性确定其链接结构)和法律(如互联网著作权法)这两个方向同时进行改进,使得学术博客和传统知识交流模式更加契合,知识交流更加方便和高效㊂本文虽然指出了基于学术博客的知识交流的改进方向,但是并没有提出具体的解决方向㊂所以规范学术博客写作㊁妥善解决侵权风险等问题仍是目前学术博客知识交流过程中需要面临的问题㊂同时文章对于知识交流的具体步骤分析较为概括,并未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有待改进㊂参考文献[1]㊀2010年7月CNNIC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EB].http://[2]㊀李墨珺.博客质量的评价及其对学术交流的影响[J].情报资料工作,2008(2):61[3]㊀史新艳,肖仙桃.国外学术博客研究进展与趋势[J].情报资料工作,2010(2):107-108[4]㊀江㊀亮.学术博客的"无形学院"交流模式探析[J].情报科学,2006,24(2):276[5]㊀胡昌平,佘晶晶,等.学术博客中的创新知识转移[J].情报杂志,2008,27(5):3[6]㊀Teece D.Technonlogy Transfer by Multinational Firms:the Re-source Cost of Tansferring Technological Know-how[J].The E-conomic Journal,1997(87):242-261[7]㊀樊㊀斌.基于知识共享二维空间的隐性知识共享激励机制模型研究[A].第五届软科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123 -124[8]㊀Hendriks P.Why Share Knowledge?The Influence of ICT on theMotivation for Knowledge Sharing[J].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1999(2):91-100[9]㊀燕㊀辉.知识博客与知识管理的差异探析[J].情报资料工作,2005(2):22[10]邱均平,段宇锋.论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3):9-10[11]史新艳,肖仙桃.学术博客链接结构及其交流特性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9(5):81-83(责编:王平军)㊃261㊃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情㊀报㊀杂㊀志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