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海洋平台发展综述

合集下载

深海开发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深海开发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深海开发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深海是指海洋深度大于200米的海域,在深海中具有广泛且重要的资源,如矿产、石油、天然气等。

随着人类对能源和资源需求的增加,深海开发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深海开发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深海开发技术现状1.深海采矿技术深海采矿技术是指在深海中的矿床中进行采矿作业的技术。

目前最常用的采矿技术是深海黑色金属沉积物探矿和采矿技术,其采用箱采、暴露、深海淤泥水、水冲、挖掘机操作等方式进行装载、运输和卸载。

在深海黑色金属沉积物探矿和采矿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深海泥沙层厚度较大,含水量较大,泥沙结构稳定性较差等问题,需要采用一系列技术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2.深海油气开采技术深海油气开采技术是指在深海中进行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采作业的技术。

深海油气开采技术保证了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两大核心利益。

目前,深海油气开采技术主要采用钻井技术进行作业。

目前已经在深海中实施了多个海底油井,部分油井的水深达到了3000米以上。

目前,钻井深度已经达到了4000米左右。

3.深海渔业技术深海渔业技术是指在深海中进行捕捞作业的技术。

深海中拥有大量的珍稀鱼类和海洋生物,如深海鲨鱼、深海浅水区等。

深海渔业技术主要通过实现深海渔业物种特有的高压、高温、高压、高盐环境下的灵活性和生物力学适应性,提高渔业资源利用的品质和效率。

二、深海开发技术未来发展趋势1.大型海洋平台和装备的开发未来深海开发的趋势是技术设备的进一步升级,特别是大型海洋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实现在深水区域的连续作业,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为深海开采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此外,深海作业装备的开发和应用也将成为未来深海开发的重要发展方向,以满足深海开发不断增长的需求。

2.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开展未来深海开发的另一个重要趋势是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开展,这需要建立海洋科学研究平台,整合各学科资源,形成深海开发的综合研究体系,提高整体创新能力和深海资源开发的科学性,以保证开发过程中的环境友好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深海平台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深海平台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深海平台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一)背景知识随着地球陆地上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的日益浅少,人们把目光转向了海洋。

如大阳、月球引力作用形成的潮汐能、深海中的锰结核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近些年探明海底“可燃冰”储量极其丰富,且其开发技术亦日趋成熟。

目前已探明的世界海洋石油储量的80%以上在水深500m以内, 而全部海洋面积的90%以上水深在200~6000m 之间,因而大量的海域面积有待探明。

此外,世界上除了少数海域以外,大部分地区的近海油气资源已日趋减少,向深海发展已成必然趋势,深海平台技术已成为国际海洋工程界的一个热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新的深海平台结构不断涌现。

世界上主要海洋国家,诸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相继制定了“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提出了“海洋是能源之源、立国之本”、“保证海洋的可持续发展”等政策。

我国拥有300 万km2 的海疆,深海油气资源以及其他海洋资源储量十分丰富。

然而,目前我们国家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主要是在200m水深以下的海域,深海平台技术的开发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在面临世界各国对人类共同拥有的深海资源激烈竞争的形势下,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深海平台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密切关注国际上深海平台设计与建造技术的发展,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并力争参与到国际深海平的设计建造中去,已逐步掌握国外先进的技术水平,这对我国未来深海资源的开发和我国海洋工程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 国外深海平台技术的研究现状1、张力腿平台1984 年世界上第一座张力腿平台由CONOCO 公司建造,并正式安装在欧洲北海的Hutton 油田。

此后,张力腿平台获得了迅速发展。

最近投入使用的URSA 张力腿平台的工作水深已达1250m。

目前海洋工程界正不断对张力腿平台的新型式进行探索, 以适应不同海上作业条件要求。

例如浮力塔平台技术的研究。

这种平台具有以下特点:(1)将平台的浮体置于水面以下超过150 英尺,使得平台在升沉方向的大部分流体动力和95% 的纵荡的流体动力被消除; (2)通过调整压载使整个平台的重心位于浮心之下,以保证平台有足够的稳性; (3)采用垂直的拉索和斜拉索组合的系泊系统,以提高平台在台风和循环海流作用下的系泊有效性和系泊系统安全性; (4)平台在六个自由度上的固有周期均大于30s,从而可避开波浪能量集中的频率范围; (5)浮体的底部面积很大, 有利于平台浅水拖航或用重大件潜水起重船进行干运; (6)平台(包括大型浮体、垂直桁架和甲板)可整体建造、运输和安装。

海洋平台

海洋平台

海洋平台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者:荆永良引言海洋平台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空间利用的发展,以及工程设施的大量兴建,对人类文明的演化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正文1、海洋平台技术概述海洋工程项目是一个庞大的科技系统工程,而主要针对海洋石油开采而言的海洋工程装备包括油气钻采平台、油气存储设施、海上工程船舶等。

这其中的海洋平台是集油田勘测、油气处理、发电、供热、原油产品储存和运输、人员居住于一体的综合性海洋工程装备,是实施海底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工作基地。

海洋平台结构复杂、体积庞大、造价昂贵,特别是与陆地采油设备相比,它所处的海洋环境十分复杂和恶劣,台风、海浪、海流、海冰和潮汐还有海底地震对平台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与此同时,由于环境腐蚀、海生物附着、地基土冲刷和基础动力软化、构件材料老化、缺陷损伤扩大以及疲劳损伤累积等因素都将导致平台结构构件和整体抗力逐渐衰减,影响平台结构的服役安全性和耐久性。

因此,海洋平台的设计与制造只有在一个国家的综合工业水平整体提高与进步的基础上才能完成。

2、海洋平台的类型分类(1)、按运动方式可分为固定式与移动式两大类(如图)(2)、按使用功能的不同可分为钻井平台、生产平台、生活平台、储油平台、近海平台等。

3、海洋平台的发展及现状3.1国内海洋平台的发展及现状我国海洋工业开始于60 年代末期,最早的海洋石油开发起步于渤海湾地区,该地区典型水深约为20 m。

到了80 年代末期,在南中国海的联合勘探和生产开始在100 m 左右水深的范围内进行,直到现在,我国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工作还没能突破400 m 水深。

近年来,石油、石油化工装备工业以我国石油和石油化工工业为依托,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尤其是近年来世界各国对石油能源开发的重视和原油价格的飚升,更是极大拉动了国内海上平台设备制造业的需求和发展。

我国目前已具有设计和建造浅海固定式采油平台的能力,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已设计建造水深5 m 以内的固定式采油平台40 多座,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建成5 m 以内的固定式采油平台10 余座。

海洋平台的发展趋势及用钢情况分析

海洋平台的发展趋势及用钢情况分析

海洋平台的发展趋势及用钢情况分析介绍了目前海洋平台装置的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对目前制约国内海洋平台发展的平台用钢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

人类在开发与利用海洋活动中形成了海洋产业,发展了种类繁多的海洋平台装置,这些装置主要用于资源勘探、采油作业、海上施工、海上运输、海上潜水作业、生活服务、海上抢险救助和海洋调查等。

海洋油气是国家重要能源,海洋油气开发的旺盛投资为海洋油气工程装置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也成为造船业利润的新增长点。

在世界海洋产业中,油气生产给人们带来了巨额财富,在荒漠或海滩下造就了一批石油富国。

目前,世界海洋油气工程装置的投资占整个海洋工程装备投资的70%以上。

1、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的种类及特点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的类型很多,大体可以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2类。

固定式钻井平台包括桩基(导管架)式和重力式;移动式钻井平台包括坐底式、自升式、半潜式和钻井船。

海洋平台用钢级别绝大部分为EH36及以上级别。

1.1固定式钻井平台的特点及应用目前,深海石油开发成为关注的热点,浮式生产储存卸货平台(FPSO)因其独特优点而备受世界石油公司青睐,并开始大规模的应用。

世界主要船级社如DNV、ABS、BV和LR等也积极推出了FPSO的专用规范及相关的指导性文件,FPSO的规模与技术有了重大突破。

进入2l世纪后,FPSO被重新定位,将其划人海洋工程的范畴,而且有了确切的定义,即:集油气处理、发电、供热、原油产品储存和外输、人员居住于一体的,具有高风险、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投入、高回报的综合性海洋工程。

浮式生产储油轮、半潜式钻井平台(Semisubmersible Platform-SE-MI)和竖筒式生产平台(SPAR)被誉为当今海洋石油开发中非常重要、也是最有应用前景的3大装置,成为世界海上油田开发的主流方式。

FPSO更是世界海洋石油开发装备中最耀眼的“明星”。

1.2移动式钻井平台的特点及应用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和钻井船为常用移动式钻井平台。

海洋平台发展与展望

海洋平台发展与展望

海洋平台发展与展望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约 71%的面积,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能量。

为了探索和利用这片广阔的领域,人类不断创新和发展海洋平台技术。

海洋平台作为在海洋中进行各类作业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发展历程见证了人类对海洋认知和掌控能力的逐步提升。

早期的海洋平台主要是固定式的,它们建在浅海区域,结构相对简单。

随着技术的进步,海洋平台的类型逐渐多样化,从固定式发展到了半固定式和移动式。

固定式平台通常由钢质导管架和上部模块组成,通过打入海底的桩腿来支撑整个结构的重量。

这种平台适用于较浅的海域,建设成本相对较低,但一旦建成,位置就很难改变。

半固定式平台则结合了固定式和移动式平台的特点,常见的有张力腿平台和立柱式平台。

张力腿平台通过张力腿将平台固定在海底,能够适应一定的水深和海洋环境变化;立柱式平台则依靠巨大的立柱和浮筒来保持稳定。

移动式平台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包括自升式平台、半潜式平台和钻井船等。

自升式平台通过桩腿升降来实现工作和移动状态的切换,适合在不同的浅海区域作业。

半潜式平台可以通过调整压载水舱的水量来改变吃水深度和浮态,在深海作业中表现出色。

钻井船则是专门用于钻井作业的移动平台,能够快速移动到指定地点进行钻探。

海洋平台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类型的多样化上,其功能也越来越丰富。

从最初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逐渐扩展到了海洋风力发电、海洋渔业养殖、海洋科学研究等多个领域。

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方面,海洋平台的技术进步使得深海油气资源的开发成为可能。

先进的钻井技术、水下生产系统和油气输送设施,大大提高了油气的产量和采收率。

海洋风力发电平台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领域之一。

与陆地风力发电相比,海洋风力更加稳定且强劲,但建设和维护成本也更高。

为了提高发电效率和降低成本,海洋风力发电平台的设计和技术不断创新,从单桩基础到导管架基础,再到浮式基础,为大规模开发海洋风能提供了有力支持。

海洋渔业养殖平台的出现为解决全球渔业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世界海洋平台及其建造现状和发展前景综述

世界海洋平台及其建造现状和发展前景综述

世界海洋平台及其建造现状和发展前景综述0 引言21世纪是真正的海洋世纪。

陆地上的资源日渐枯竭,资源开发逐渐转向海洋,尤其是深海勘探和开发已成为必然趋势。

近几十年来,海洋产业发展迅速,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尤为迅速,人类全面认识和利用海洋的时代已经到来。

海洋资源勘探和开采业的发展,加大了各国能源部门对海洋油气钻采设备的需求,同时也使得海洋工程及装备制造业在船舶工业中的份额不断增加,海洋工程及装备和其制造业的发展将会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船舶工业的重要指标。

1 总体概述海洋平台结构是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基础性设施,是海上生产作业和生活的基地。

随着海洋石油开发事业的发展,各类海洋平台也随之应运而生。

自第一座钢质海洋石油开采平台于1947年在墨西哥Couissana 海域建成以来,世界上已建造近6000座海洋石油开采平台。

海洋平台的大致分类如下:据统计,自升式平台由于自身独有的特点(平台主体可以沿桩腿垂直升降),在浅海资源勘探和开发装备中仍占据较大比例。

截止到2001年3月,全球已经投入使用419座自升式平台和232座浮动式平台。

据美国统计,2001年至2007年,全世界投入海洋油气开发的项目将达到434个,其中水深大于500米的深水项目占到了48%,水深大于1200米的超水深项目占到了22%。

随着海洋资源开发由浅海逐渐转向深海以及超深海,适应于深水勘探和开采的钻探船以及半潜式平台所占的比例在不断的增加(相关数据见表1)。

⎪⎪⎪⎪⎪⎩⎪⎪⎪⎪⎪⎨⎧⎪⎪⎩⎪⎪⎨⎧⎪⎪⎩⎪⎪⎨⎧半潜式平台钻井船自升式平台坐底式平台移动式平台)牵索塔式平台(顺应式张力腿式平台混凝土重力式平台钢质导管架式平台固定式平台海洋平台Submersibles(座底式平台)7 0 7Drilling Barges(钻探驳船)51 0 51Totals661 101 762 随着生产向深海的不断进入,海洋油气资源浮式生产系统市场需求量在不断的增大。

海洋平台简介

海洋平台简介

浮筒式平台
以浮筒为支撑,上部结构 可随海浪自由浮动,适用 于深水海域。
自升式平台
由船体和桩腿组成,桩腿 可随海床高低调整,适用 于各种海洋环境。
半潜式海洋平台
半潜式钻井平台
可进行海上钻井作业的平台,适 用于深海作业。
半潜式生产平台
可进行海上生产作业的平台,适 用于各种海洋环境。
特殊类型海洋平台
Spar平台
3
复合式海洋平台
结合固定式和浮动式海洋平台的结构特点而设计 的海洋平台,如锚链-桩基复合平台等。
海洋平台的组成部件
平台甲板
固定式和浮动式海洋平台上部 结构,用于安装和支撑油气生 产设备、生活设施等。
定位系统
确保海洋平台在海上安全定位 的系统,包括锚链、桩基等。
平台基础
固定式海洋平台的下部结构, 包括导管架、重力式平台的墙 身等。
03
平台可靠性
海洋平台的可靠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恶劣的海洋环境下。如
何提高平台的可靠性,以减少故障和维护需求,是当前面临的一个挑战

海洋平台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数字化与智能化
随着技术的发展,海洋平台的设计和建造将越来越依赖于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例如,使 用数字孪生技术进行平台设计和模拟,以及使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进行平台监控和维护 。

海洋平台的建设可以降低海上油 气开发的成本,提高开发效率, 同时可以减少对陆地设施的依赖

海洋平台在油气资源开发中的具 体应用包括固定式、浮动式和半 潜式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都有
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海洋平台在科研、观测、通信等领域的应用
01
海洋平台在科研领域的应用包括 海洋环境观测、气象观测、地球 物理探测等,为科研人员提供了 重要的数据支持。

海上平台发展简史

海上平台发展简史

第1章海上平台发展简史序言简单介绍一下:海洋自升式钻井平台为钢质、非自航平台,通常由一个驳船式船体,和若干(至少三只)能升降并能起支撑作用的桩腿组成。

船体平面形状可以是三角形、矩形或五边形,驳船体要有足够的浮力,船体甲板上和船舱内安装有钻井设备和为钻井工程所需的其它设备。

经拖航到达工作地点。

作业时,平台船体被桩腿抬升到海面以上并支撑住。

完井转移时,驳船体下降到水面,依靠浮力把桩腿拔起收回,即可拖运到另一地点。

桩腿结构根据工作水深的不同,有圆形、方形或三角桁架形式。

桩腿下端一般设置“桩靴”或独立的小沉垫。

桩腿结构可以是封闭壳体式,也可以是构架式。

桩腿升降机构有液压升降式和电动齿轮齿条升降式。

海洋自升式钻井平台的特点是浮运方便,作业时稳定性好,适用水深为5~120米。

这种平台是应用最广的平台之一。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和18000公里海岸线,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有5000多个,海洋资源十分丰富。

海洋开发关系国家安全和权益。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发展海洋事业、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突显,海洋工程科技已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深海工程装备的设计研发是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发展的瓶颈,只有突破若干关键技术、系统地提高设计研发能力,才能够推进我国海洋装备产业和深海资源开发的全面发展。

由于深海自然环境条件严酷,深海平台必须具备进入恶劣的海洋环境作业的能力。

300米~3000米范围的深海工程问题是我国海洋工程学术界和工业部门的热点,其核心问题是深海平台的安全性。

国内对深海工程施工过程的研究较少,结构物下水、拖运、施工、安装问题的研究也不充分。

在海洋环境条件中,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就是海洋波浪,非线性水波动力学问题的研究是深海和超深海资源开发中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性的共性研究领域。

深海基础工程研究领域中其他重要科学问题还有:复杂应力条件下海洋土的变形与强度特性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等;需突破的关键技术有:新型深水海洋基础型式的建造与施工技术、海洋工程地质灾害与土工破坏的监测技术与实时监控系统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用于钻井,又称为半潜式钻井平台;TL048 m(10 000英尺),钻井深度超过12 000 m[1-2], 采油平台的工作水则深超过2 000 m。
2 深海海洋平台的历史与现状 2.1 半潜式平台
1962年,经过对坐底式钻井平台“蓝水1号(Blue Water No.1)”的改装,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座半潜式钻井 平台,并于当年在墨西哥湾投入了使用。从第一座半潜 式平台的诞生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了第六代。二十世纪 60年代共建造了大约30座半潜式平台,为第一代半潜式 平台。这个时期建造的平台,作业水深只有90~180 m, 目前基本上都已经退役。随后在七十年代中期和八十年 代初期,半潜式平台的数量迅速增加,这两个时期的半 潜式平台分别为第二代和第三代。这段时期,设计者主 要致力于改进平台的结构和增加平台的作业水深,第二 代平台的作业水深为180~600 m,钻井深度为6 096 m或 7 620 m;第三代平台作业水深达到450~1 500 m,钻井
SeaStar的平台主体取消了传统类型TLP的4柱式结 构,仅在甲板和浮筒间使用一个圆柱体结构,称为中央 柱。中央柱垂直穿过水面,上端支撑平台甲板,下端与 的三根截面为矩形的浮筒相连接。三根浮筒成辐射状沿 中央柱法线向外延伸,彼此在水平面上的夹角为120°, 在末端与张力腿系统连接。1998年, 名为“ Morpeth”的
TLP平台由平台本体、张力腿系统以及锚固基础三个 部分组成,平台本体包括上体、下体和连接上下体的立 柱。上体位于水面以上,为工作区域,平台下体在水面 以下,为平台提供浮力。浮体产生远大于结构自重的浮 力,超过总重力的那部分浮力称为剩余浮力。剩余浮力 由垂直系于海底和平台之间的筋腱[9]来平衡,它让筋腱时 刻处于受拉紧绷的状态,巨大的预张力使得平台在平面 内的运动(横荡、纵荡、首摇)为顺应性,平面外的运 动(横摇、纵摇、垂荡)则近似刚性。平面内的运动周 期较高,一般为1~2 min,高于波浪周期;平面外的的运 动周期较短,为2~4 s[10],其频率要低于波浪周期。TLP平 台的这种结构特点,可以避免结构和波浪的主频率发生 共振,有着优良的动力性能。由于其平面外的运动近似 于刚性,横摇、纵摇、垂荡的运动幅度都比较小,可以 非常方便地安装干式采油树系统,因而TLP平台非常适合 用作采油平台。根据本体结构的不同,TLP平台可以分 为两代,第一代为传统的TLP平台,第二代TLP平台包括 miniTLP和ETLP(即“Extended Tension Leg Platfor m”,延 伸式张力腿平台)。
作者简介:周振威(1987-),男,硕士研究生 孙树民(1969-),男,副教授,博士,从事结构振动控制研究
收稿日期:2012-04-15
63
建造工艺
Construction Technics
深度以7 620 m为主。第四代半潜式平台出现于二十世纪 80年代末和90年代,作业水深和钻井水深继续增加,作 业水深达1 000~2 000 m,钻井深度达到9 144 m。二十一 世纪初至今,相继诞生了第五代和第六代半潜式钻井平 台。这一时期的半潜式平台除了作业和钻井水深的增加 以外,还使用了动力定位,更加优化的平台结构,配备 了自动化作业设备,能够适应极其恶劣的海洋环境。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conditions of deep water offshore platform, including semi-submersible platform, TLP and Spar platform. Semi-submersible platform can only use wet wells, mostly for drilling platforms. TLP and Spar platforms are suitable for exploitation of oil in deep water. By contrast, the TLP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South China Sea oil and gas development. Finall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rospect future development of deep water offshore platform.
关键词:深海海洋平台;半潜式平台;TLP平台;Spar平台
Review on the Development of Deep Water Offshore Platform
ZHOU Zenwei, SUN Shumin
(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共有半潜式平台约200 座,主要分布于北海、墨西哥湾以及巴西。2010年,中 国首次自主设计、建造的第六代半潜式钻井平台“海 洋石油981”下水。该平台自重30 670 t,长114 m,宽79 m,采用DP3动力定位,工作水深3 000 m,钻井深度超过 10 000 m,具有勘探、钻井、完井与修井作业等多种功 能,是一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 2.2 TLP(张力腿式)平台
ETLP由ABB公司设计制造,从2003年第一座下水至 今共建造3座。它是在传统型TLP平台的基础上进行改 进,在环形浮箱的每一个角上,都有一个截面为矩形的 悬臂梁向外伸出,末端与张力腿相连接。这样设计的优 点是:筋腱的距离加大使平台稳定性更好;较小的立柱 间距能给甲板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平台的转动惯量更小 使得平台拥有更低的自振周期;月池更大以适应传统的 顶部张紧立管;可以减少筋键的使用数量。这些优点使 ETLP平台性能更胜于传统的TLP平台,在深海海域的应 用拥有更大的优势。2005年下水的 Magnolia平台即为一座 ETLP平台,它工作水深为1 425 m,创造了目前TLP平台 工作水深的记录[15]。
Key words: Deep water offshore platform; Semi-submersible; TLP; Spar
1 引言
目前,对海洋石油资源的调查、勘探工作不断扩 大,也不断地由浅海向深海发展。根据国际上流行的浅 海和深海的划分标准,水深小于5 00 m为浅海,大于5 00 m为深海,1 500 m以上为超深海。深海海洋平台是在深 海海域实施海底油气勘探和开采的一种海洋工程结构 物,传统的海洋平台多为固定式,自重和造价随水深的 加大而大幅度地增加,其工作水深一般不超过5 00 m,不 能适应深海环境。对于深海石油的勘探和开采,主要使 用移动式和顺应式平台。深海海洋平台的类型主要有半 潜式平台、TLP平台(即“Tension Leg Platfor m”的缩写, 中文名称为张力腿平台)以及Spar平台(即单柱式平 台),它们都是浮式平台,没有连接平台与海底的桁架 结构,仅依靠自身的浮力来支撑其上部的重量,并使用 系泊系统以及螺旋桨的动力来来对平台进行定位。这类 浮式结构使得平台在水深增加的时候成本不会像传统的 平台那样大幅度地增加,非常适合应用于深海油气的勘 探与开发。结构上的优势使这类平台飞速地发展,成为 了深海海洋开发的主要平台类型。其中,半潜式平台主
截至2000年,世界上11座TLP平台中的9座是传统型 TLP平台。2000年以后建造的张力腿平台则以第二代张力 腿平台为主,传统型的张力腿平台仅在2001年建造了一 座。可见2000年以后第二代TLP平台基本上取代了传统 的TLP成为TLP平台的主流。从张力腿平台的分布来看, 美国墨西哥湾是张力腿平台最集中的地方,共16座,其 余分布在欧洲(3座)、西非海域(4座)以及亚洲(1 座)。实践证明,TLP平台在深海作业具有运动性能好、 抗恶劣环境作用能力强以及造价低等优点,因而,TLP平 台得以蓬勃发展[16]。学者们不断地对张力腿平台进行着 理论研究和改进,提出了悬式TLP平台、混合平台 [17]以及 近海小型TLP平台[18]等有建设性的概念。目前国内对TLP 平台的研究集中在平台的波浪荷载及响应[19-22]、平台的 振动控制以及对轻型TLP平台的研究等方面。 2.3 Spar平台
TLP平台是在半潜式平台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主要 用于深水采油的顺应式平台。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4 年,美国学者R.D. Marsh最早提出的张力索组平台的概 念。之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是TLP平台的理论研究、探 索、工程酝酿阶段,各国学者对TLP平台进行了艰难而 又富有成效的研究。1984年,世界上第一座TLP平台正式 安装在英国的Hutton油田,该平台由美国CONOCO公司建 造,工作水深147 m,目前已经退役。Hutton是一个带有 实验性质的TLP平台,在Hutton平台基础上所进行的各项 研究,使得TLP平台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6-8]。随后,TLP 平台得以迅速发展。据统计,截至2010年,世界上已经 建成的张力腿平台共有24座,在建1座。
建造工艺
Construction Technics
深海海洋平台发展综述
周振威,孙树民
(华南理工大学 土木与交通学院,广州 510640)
摘 要:本文综述了深海海洋平台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深海海平台包括半潜式平台、TLP平台以及Spar 平台,半潜式平台只能使用湿井口,多为钻井平台。TLP平台和Spar平台都适合用作深海采油平台,通过对 比,认为TLP平台更为适合中国南海海域的油气开发。最后对深海平台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miniTLP,即为一种小型的TLP平台。但它并不是简 单地将传统TLP平台尺寸缩小,而是对整个平台的结构进 行了较大的改进,使平台的各项参数进一步优化,达到 以较小吨位获得较大的有效载荷的目的。 miniTLP目前有 两个系列,分别是Atlantia公司设计开发的SeaStar(海之 星)和由 MODEC公司开发的 MOSES(全名“ Mini mu m Offshore Surface Equip ment Structure”,最小化深海水面设 备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