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主要人物形象的象征寓意

合集下载

以《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为读后感

以《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为读后感

以《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为读后感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奥尔登•史密斯前不久出版的一部小说,讲述了查泰莱夫人和安德鲁之间既可怕又可爱的爱情故事。

这本小说可以说是一个浪漫又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它是一个美好的爱情传说,充满倔强、坚强、信仰和执着的气息。

小说中涉及到的社会问题也让人感受到作者对道德的重视,他为这段爱情血淋淋地画出了一幅宏伟的大画卷。

从小说的角色到场景的描写,无不体现出作者对爱情的精彩构思。

查泰莱夫人是一个勇敢坚强、倔强而不放弃的女人,安德鲁是一个以友谊和信任为基础的爱情故事,他们因此受益了深远。

通过他们两人,我们也许可以学到对自己所爱的人的真实坚守,也可以看到爱情的力量能改变一切,让我们明白爱情不仅仅可以让人快乐,还有改变自我的力量。

读完这本书,让我感动了许多。

它不仅是一个小说,更是一个教训,一个爱的教训。

透过它,我们得以看到,只要用心去爱,每一段爱情都会经久不衰;两个人之间能够坚守到底,找到真正的幸福;当两个人相爱时,他们会感受到爱可以得到满足,以及痛苦也可以被化解。

最后,我想说的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不但是一本动人的爱情小说,更是一部具有深远启示意义的艺术作品。

它可以激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对爱情充满憧憬,并坚守一生所爱。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读后感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读后感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探寻人性的禁果《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一部描绘人性的禁果,一部揭示灵魂深处欲望与道德冲突的作品。

黄瓜公主戴弗西,一个高贵而孤独的女子,在丈夫受伤后,她忍受着寂寞与无趣的生活。

然而,命运让她与园林工人梅勒斯相识,两人在相互了解与抚慰中,逐渐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婚外情。

劳伦斯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纠结。

黄瓜公主在道德与欲望之间痛苦地徘徊,她深知这段恋情的不伦不类,却无法抗拒内心深处的渴望。

梅勒斯,一个充满活力、热爱自然的男子,成为了她生命中那股无法抗拒的力量。

他们在森林中奔跑、嬉戏,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找回了生命的激情与活力。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不仅是一部描绘婚外情的小说,更是一部对人性、生命、爱情深度探讨的作品。

劳伦斯通过黄瓜公主与梅勒斯的恋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在道德的束缚与自然的呼唤中,他们艰难地寻找着心灵的寄托。

这段不被世人所接受的爱情,使他们更加珍惜彼此,却又无法摆脱内心的罪恶感。

作品中,劳伦斯对自然的描绘也让人叹为观止。

他细腻地描绘了森林的神秘、美丽与生命力,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自然成为了黄瓜公主与梅勒斯爱情的见证者,也是他们寻找心灵归宿的港湾。

在自然的怀抱中,他们暂时忘却了现实的痛苦与束缚,享受着片刻的宁静与欢乐。

然而,现实终究无法逃避。

当两人的恋情被曝光后,他们面临着社会与道德的审判。

黄瓜公主在痛苦中选择了离开,而梅勒斯则坚定地追求着自己的爱情。

最终,他们在森林中重逢,决定勇敢地面对一切。

这段经历让他们深知,爱情的力量能够战胜一切困境,让他们不再惧怕世俗的眼光。

读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我深感震撼。

劳伦斯以其独特的文采,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作品中,黄瓜公主与梅勒斯的爱情虽然不被世人所接受,但他们勇敢地追求真爱,让人感动。

这部作品让我意识到,爱情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它能让人勇敢地面对一切困境,找到生命的真谛。

解读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解读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解读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作者:田凤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0期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1]第194号摘要:劳伦斯一生都在致力于“让人类重归自然,感悟自然,重获新生”的探索,这在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里表现尤为明显。

本文从“只要融入自然,就能忘掉痛苦;只要感悟自然,就能重获新生;和只要回归自然,就能重建和谐”三个方面来解读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关键词:自然;新生;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作者简介:田凤娟(1975-), 女, 汉族, 吉林省长春市人,长春大学公共外语部讲师,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英美文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作为跨世纪的现代英国作家,他取得的成就可以与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大师詹姆斯•乔伊斯媲美。

1928年,劳伦斯完成了长篇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创作,这是一部最重要也是最有争议的作品。

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叫康妮的贵妇人不顾世俗的偏见,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同床异梦的男爵丈夫克利福德,与彼此深爱的守林人梅乐斯私奔,并决定厮守终生的故事。

劳伦斯一生都在致力于“让人类重归自然,感悟自然,重获新生”的探索,这在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里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只要融入自然,就能忘掉痛苦康妮的丈夫克利福德在结婚一个月后,就告别了新婚妻子参加了战争。

在战争中,他不幸身负重伤,虽然侥幸逃生,下身却完全瘫痪,丧失了性功能,每天只能坐在轮椅上。

在战争和现代工业文明严重摧残下,他完全丧失了其自然本性。

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克利福德都有严重的缺陷。

克利福德具有虚伪、冷酷、傲慢和自私贪婪的性格,是英国贵族的典型代表。

现代工业文明和战争就这样剥夺了一个年轻女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梦想。

克利福德不但不能给康妮以性生活的满足,而且在精神上还要束缚她,不时地向康妮灌输这样的思想:偶尔的性行为永远无法代替长相厮守的婚姻,没有性爱的精神生活更美好。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读后感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读后感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读后感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部作品由简·奥斯丁所著,是伴随我
们多年的经典名著,书中讲述了一段爱情故事,将细腻刻画了一对无比相爱却不得不告别彼此的情侣,深刻诠释了爱情的力量。

书中的女主角查泰莱夫人非常坚强,她拒绝受命到大不列颠去和一个埃及的沙皇结婚,但当她的情人对她的爱意表白出来时,她无法抗拒,双双向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走到一起。

尽管有着离别的痛苦,她仍然坚定的心,孜孜不倦的追求幸福,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依然不放弃,勇敢的面对,终于在彼此爱情的力量撑起来下,解决了难题,维护了爱情。

我看完这本书,深深感受到了伟大的爱情,爱情是一个可以让每个人获得所有的力量,深厚的爱情能够激发我们的勇气和信念,我们可以尝试去挑战,只要坚守着我们的爱情,就能够经历到一段完美的爱情故事,这本书给了我不少启发:只要坚持爱情,就能够突破重重困难,取得美好的结果。

另外,书中让我深深体会到,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追求能够带来美好的结果,而不是畏缩和放弃。

最后,我希望给每一位热爱爱情的人们一个励志:勇敢的去爱,珍惜拥有的幸福,而不要害怕挑战和改变。

标题: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读后感——“欲望与道德交织的悲剧”

标题: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读后感——“欲望与道德交织的悲剧”

朋友们,当我于深夜翻阅着这本名为《查泰来夫人的情人》的书时,我感到了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在这个故事中,人性被赤裸裸地、血淋淋地展示出来,这不禁让人想到我们真实生活里的每一个角落。

这本书由英国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所著,在那些堕落和希望相互博弈的时代中孕育而生。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合上书卷的那一刻起,我才发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森林,在那儿“想要进去探险的人”都会迷路。

而这本书的故事就发端于此般的神秘而幽暗之地。

故事讲述了善良的康斯坦丝因不堪忍受瘫痪丈夫克里夫的精神摧残而投入一名猎人麦勒斯怀中的曲折历程。

是情欲使然还是苦难作祟?而在康斯坦丝和克里夫的婚姻关系中这种负重尤为突出——她虽有权占有身体上的满足却无法从他那里得到任何精神上的抚慰。

毕竟肉体只是灵魂寄托的工具而已,则内心必定如同剥去外壳后的螃蟹般无助”。

在这里我要提及的是那个农民出身但又渴望脱离世俗纠葛的男人麦勒斯先生。

他的出现不仅给予康斯坦丝以安慰也让她认识到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及自由意志的力量。

他们之间的感情固然是错误的行径,但在错误的背景之下何尝又不是寻求出路之举呢? 这一切不禁让我陷入了深思:人类的天性果真便是如此吗,下半身却仍在野蛮之中徘徊;一场发生在日常生活之上的情感出轨彷如在往心口挖土一般令人窒息而又喷薄欲出。

我想说的是鲁迅所说的“有病不治之病院是地狱”恰最能代表这部作品的核心主题之一了——即对固有社会秩序的一种反叛和摧毁的冲动。

在这层意义上,在束缚与自由之间挣扎摇摆;一个上半身被文明包裹的社会,一位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女性,《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并非简单探讨性欲之事那样浅显易懂。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负载情感与身体的躯壳,“皮囊若仍不能随意挥洒自如?是否正是这样一种无能无力也无法摆脱的状态逼迫人们寻求解脱之道?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或许更容易陷于形而上学式的境界幻想之中而不自知世俗困境之庸俗可贵之处就在此处得以现身说法并予以揭示,回到自身而言,这是现实世界的写照更是人性的考验!说到底,而作者笔下那座温馨的农舍不免使我想起巴尔扎克先生对于人间万象的理解以及深刻之情:农舍外的世界硝烟弥漫战火纷扰;农舍内他们的世界甜蜜温馨柔情密意,贵妇人的身份只不过是外界强加给主人公的一个标签而已,诚如鲁迅先生常言:世间无物不可为标签, 但其却在激荡的内心世界之外构筑起了另一层身份象征; 在此层面上我又不得不提这个负责挑拨事端的角色雷德梅恩伯爵的妻子罗兹女士的形象也是极好的象征. 她代表了旧社会的保守势力及其桎梏至于道义层面上的互相攻击无疑是此类文学作品的最大魅力所在总而言之通过阅读本书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时代背景已逝去但某些问题仍然未解;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仍面临着心灵深处与之相类似的困顿和迷茫何去何从? 无人知晓; 仿佛每个人都身处于处处布满迷雾的心灵旅程当中故此读者可以说:“人只有在哭泣之后方能真正体会到眼泪所带来的幸福感。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读后感:道德束缚下的爱情追求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读后感:道德束缚下的爱情追求

哎呀,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本书,真是让我这个平时爱看轻松小说的人,体验了一把深刻的文学之旅。

这本书,怎么说呢,就像是一杯浓烈的咖啡,初尝苦涩,细品却有回甘。

首先,这本书的背景设定在20世纪初的英国,那是一个道德观念非常保守的时代。

查泰莱夫人,一个美丽而有教养的女性,嫁给了查泰莱勋爵,一个富有但残疾的贵族。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童话故事的开头?但别急,这可不是童话。

查泰莱勋爵因为战争受伤,失去了与妻子亲密的能力,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疑是对查泰莱夫人极大的道德和情感束缚。

她的内心世界,就像被锁在了一个没有钥匙的房间里,渴望着自由和爱情。

然后,故事的转折点来了,查泰莱夫人遇到了园丁梅勒斯。

这个男人,虽然出身低微,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亲近,让查泰莱夫人看到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

他们之间的爱情,就像是在严冬中绽放的一朵花,虽然面临着道德的风雪,却依旧顽强地生长。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小事。

记得有一次,我在公园里看到一对老夫妻,他们手牵手散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当时就想,爱情这东西,真的不受年龄、身份的限制,它就是那么纯粹,那么美好。

回到书里,查泰莱夫人和梅勒斯的爱情,虽然最终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同,但他们对自由和真实的追求,却让我深受感动。

这让我思考,我们生活在一个更加开放的时代,是否更应该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呢?总的来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本书,让我对爱情、自由和道德有了更深的思考。

虽然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但它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所以,如果你也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不妨也来读一读这本书,感受一下那个时代的爱情故事,也许,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哦。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爱与欲望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爱与欲望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爱与欲望1. 引言1.1 概述《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英国作家D·H·劳伦斯于1928年出版的一部重要小说,探讨了爱与欲望这两个基本人性的主题。

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康妮与她丈夫查泰莱夫人以及梅利森特之间复杂而深入的情感关系,深入分析了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爱与欲望对他们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着《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爱与欲望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首先,在"2. 正文"部分,我们将考察康妮与查泰莱夫人之间的爱情关系和康妮与梅利森特之间的欲望关系。

然后,在"3. 爱与欲望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部分,我们将深入分析身体与精神对立、社会道德观念以及角色成长等方面对爱与欲望所带来的象征意义。

最后,在"4. 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并分析文章中阐述的爱与欲望主题,并对小说中的这一主题进行思考和评论,同时探讨小说给读者带来的启示和反思。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爱与欲望的相关主题,并通过对小说角色及情节描写的分析,深入剖析这两个主题在作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我们将通过详细呈现康妮与查泰莱夫人之间以及康妮与梅利森特之间复杂而纠结的情感关系,解析其中所传递出的爱与欲望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和谐表达。

最终,我们希望读者能够加深对于爱与欲望主题的理解,并从小说中得到有益且深刻的思考启示。

2. 正文2.1 查泰莱夫人与康妮之间的爱情关系在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查泰莱夫人与康妮之间展现了一种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爱情关系。

从一开始,他们就被各自的社会背景、家族压力和个人欲望所束缚。

尽管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和感情纽带,但他们的关系并不完美。

康妮是一个现代思想开明且独立的女性,而查泰莱夫人则来自于一个保守传统的贵族家庭。

她们彼此之间有着强烈的身体吸引力,然而,在精神层面上却难以建立真正深入联系。

康妮对于性和爱都抱有一种解放的态度,而查泰莱夫人则在性方面持更为保守和传统的观念。

《2024年解构视角下再现《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完整自我”观》范文

《2024年解构视角下再现《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完整自我”观》范文

《解构视角下再现《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完整自我”观》篇一一、引言威廉·戈尔丁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以其复杂而深邃的情感、对当时社会伦理的挑战以及对人性的深度挖掘而闻名。

本文将从解构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小说中“完整自我”的观念,分析其如何在人物塑造、情节发展以及社会背景中得到再现。

二、人物塑造中的“完整自我”1. 查泰莱夫人查泰莱夫人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的形象塑造体现了“完整自我”的观念。

她不仅是一个美丽、有教养的女性,更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敢于挑战传统观念的人。

她的行为和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待与束缚,同时也展现了她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完整的努力。

2. 庄园主与康沃尔勋爵除了查泰莱夫人外,其他角色如庄园主和康沃尔勋爵也分别在各自的故事线索中展示了“完整自我”的不同侧面。

他们各自面对生活的困境和挑战,通过不同的方式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完整的追求。

三、情节发展中的“完整自我”小说情节的发展不仅揭示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追求,也体现了“完整自我”的观念。

在情节的推进中,人物们不断面对生活的挑战和社会的压力,通过情感纠葛、性爱关系等情节元素,展现了他们对“完整自我”的追求和探索。

四、社会背景下的“完整自我”《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所描绘的社会背景对“完整自我”的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人的自由意志和个体价值存在着种种束缚和限制,小说中的主人公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努力追求自己的“完整自我”。

这既是对个体尊严的坚守,也是对人性自由的探索。

五、结语通过对《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解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完整自我”的观念在小说中得到了多方面的体现。

这不仅体现在人物塑造的深度和广度上,也体现在情节发展的复杂性和社会背景的深度挖掘上。

这种“完整自我”的观念是对当时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的挑战,也是对人性的深度探索。

在当代社会中,这种观念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提醒我们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尊重个体的自由意志和价值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主要人物形象的象征寓意
【摘要】D.H.劳伦斯的作品《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主要围绕克利福德、康妮、梅勒斯这三个人物形象来展开。

从表面上看,这三个人物的关系是男女情感纠葛中的“三角关系”;但从实质上看,这三个人物各蕴含着深层次的象征寓意。

本文主要对这三个主要人物背后的象征寓意进行解读。

【关键词】D.H.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人物形象象征寓意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无疑是D.H.劳伦斯最有争议、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小说主要围绕克利福德、康妮、梅勒斯这三个人物来展开。

从表面上看,这三个人物的关系是男女情感纠葛中的“三角关系”,即康妮与克利福德是合法夫妻,梅勒斯是作为“情夫”的角色出现的。

但从实质上看,这三个人物各蕴含着深层次的象征寓意。

本文试对这三个主要人物背后的象征寓意进行解读。

一、克利福德――工业文明的狂热捍卫者,人性异化的产物
一战中,克利福德的哥哥赫伯特?查泰莱战死,他自己则瘫痪着回家。

从这一点看,克利福德是令人同情的。

但是,劳伦斯笔下的克利福德却让人反生厌恶。

因为克利福德的所作所为,无视人的正常欲求,不仅耽误了自己,更荼毒了他人。

(一)信奉理性与克制,蔑视人欲
战争让克利福德丧失了性能力。

面对这样的境况,按理夫妻二人都该感到非常痛苦。

但事实是克利福德不仅不为自己丧失性能力而痛苦,还无视妻子的感受,试图用严肃的说教来“充实”妻子的精神生活,极力淡化“性”在他们婚姻中的地位。

他告诫康妮,“与长期共同的生活相比,偶然的性事毫无价值。

”性于婚姻关系,只是简单的官能作用。

他相信,他的妻子不会沉迷在这种低俗的快乐中。

当听到自己的看守梅勒斯与其他女人有私情,这事在村里闹得沸沸扬扬时,他立即决定辞退梅勒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雇员发生这样的事,实在有失他的体面。

而当康妮坦陈自己已怀上梅勒斯的孩子时,他当即觉得颜面扫地。

他用尽最难听的字眼(如渣滓、下流胚子等)来辱骂,并以拒绝离婚来为二人结合设置障碍。

其实,克利福德之所以反应如此过激,主要在于他没有想到自己的妻子竟会为满足卑下的情欲,不顾身份、地位的差别,跟自己的下人长期幽会,现在还准备离他而去。

康妮提出离婚,不仅是宣告他们婚姻的失败,更重要的是对他价值观的严重挑衅。

(二)迷恋“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试图让人“物化”
克利福德的心头始终充满着身为统治阶级的优越感。

尽管已沦为残废,但是他始终抖擞着精神,衣着考究,竭力彰显自己的尊贵身份。

而与这种优越感相伴随的,是他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一切成果的迷恋。

也正基于这一点,当提到康妮与其他男人生下的孩子时,克利福德用了一个非常刺眼的“它”。

因为在他眼中,这个孩子并不是一个鲜活的人,而是他“文明”火炬的下一位接力者。

因此,这个孩子是不是他的亲骨肉并不重要,因为克利福德有自信对孩子进行“换血”,对其注射进自己思想的基因。

这种价值观的同化最终会战胜血缘上的疏离。

这种畸形的价值观自然无法为康妮所接受。

故事的最后,康妮毅然离去。

克利福德一个人坐在空空荡荡的府邸内,只能像孩子一样与博尔顿太太变态地亲昵,从人性世界求取心灵的慰藉。

克利福德的一生,是被工业文明恩泽的一生,也是被工业文明戕害的一生。

是工业文明让他享受优越的生活,让他在下身瘫痪的痛苦面前有继续向前的勇气,但也正是这种对工业文明狂热的认同与追随,让他泯灭了人性,进一步走向道德的虚伪,最终成为“孤家寡人”。

二、梅勒斯――远离工业文明的“自然之子”
比起克利福德的衣冠楚楚,梅勒斯一亮相便给人不修边幅的感觉:老式的红脸膛、身穿深绿色的棉绒衣、打着绑腿,身旁还跟着一只棕色猎犬。

然而,这种不修边幅却让人感受到了他独特的“自然气息”。

康妮明显被这种气质打动了,当梅勒斯的眼神投向她时,她“羞涩地垂下头”。

而随着康妮与梅勒斯交往的深入,劳伦斯也将梅勒斯的生平一一展开。

梅勒斯自幼聪颖好学,中学毕业后,曾在巴特莱事务
所当职员,可是他感觉这种生活形同草芥,于是回到了特瓦萧,在矿井口的马厩干上了铁匠。

从此,他的言谈就回到了土话上。

后来他参了军,一度当上中尉。

但是他发现,中上层阶级如同胶皮一样柔韧,但却毫无生气。

于是,他选择回到自己的阶级。

他接受他人的雇佣,担任猎场的看护,独居山林,远离尘世喧嚣。

他没有过多的金钱与显赫的地位,只把自己放诸于山林间,“把孤独看作是自己生命中最后也是唯一的自由”。

但是,劳伦斯并不打算将梅勒斯塑造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没有血肉情感的人。

事实上,梅勒斯不愿追名逐利,不喜所谓“文明”粉饰下的教条;但他情爱丰盈,敢做敢当,并敢于表达自己对“工业文明”的不满。

(一)情爱丰盈,敢做敢当
十六岁时,梅勒斯交往了人生中第一个女孩子。

尽管梅勒斯非常欣赏她,但她拒绝与其发生关系,两人因此分手。

随后,梅勒斯交往了一个比他大的女教师。

由于这个女友同样不喜欢性,恋情再次宣告终结。

而后,梅勒斯遇见了伯莎?库茨。

虽然在外界看来,伯莎?库茨配不上梅勒斯,但是因为伯莎在性方面一点也不扭捏,于是梅勒斯选择结婚。

可是,伯莎是个好吃懒做的女人,婚后两人不时发生冲突;加上性生活不和谐,两人开始分居。

在梅勒斯参军回来后,他发现妻子已经跟了斯戴克斯门,于是干脆过起了独居的生活。

从梅勒斯之前的情感历程中,我们发现,“性”和谐是影响
梅勒斯感情取舍的重要因素。

区别于克利福德对“性”的蔑视,梅勒斯非常看重“性”对两性关系的维持作用。

他对生命、对人性的正常欲求始终抱着尊重的态度。

小说描述了非常动人的一幕:半夜两点半,梅勒斯在小屋的床上思念康妮,辗转难眠。

终于,凌晨四点,他默默走近拉格比府,直愣愣地抬头望着这房子,以解相思之苦。

等到他意识到自己从来孤独,他和她的缘分可遇不可求,更难以长期维系时,他若有所思地转身离开,再次接受了孤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