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舌运动训练在中风患者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中的意义
吞咽功能训练联合舌肌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吞咽功能训练联合舌肌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摘要:目的:对脑卒中患者治疗中采用吞咽功能训练联合舌肌训练并观察该种方式康复效果。
方法:设置60例脑卒中患者为观察对象,设置2019年1月--2021年12月为观察起止时间段,采用数字表法分为一般组和康复组,一般组采用一般康复护理,康复组采用吞咽功能训练联合舌肌训练,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情况。
结果:(1)一般组和康复组吞咽障碍治疗效果对照中,一般组吞咽障碍治疗总有效率低于康复组,(p<0.05),两组有差异。
(2)一般组和康复组生活质量对照中,一般组躯体功能、生理职能、社交职能、情感状态评分均低于康复组,(p<0.05),两组有差异。
结论:对脑卒中患者治疗中采用吞咽功能训练联合舌肌训练效果显著,值得推荐。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功能训练;舌肌训练;效果脑卒中患者在治疗后常会出现失语、吞咽障碍、肢体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其中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患者发生吞咽障碍会造成其无法正常进食,进而出现肺部感染、营养不良和电解质紊乱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在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中需要加强吞咽肺功能康复训练,以此来促进患者的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恢复正常饮食,提高生活质量。
基于此,在本组研究中对脑卒中患者治疗中采用吞咽功能训练联合舌肌训练并观察该种方式康复效果,现将分析结果呈现于下文中[1]:1.一般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观察2019年1月--2021年12月60例脑卒中患者并分为一般组和康复组,一般组30例,患者在53--76岁之间,平均年龄63.59±3.38岁,其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康复组30例,患者在54--77岁之间,平均年龄64.09±3.52岁,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
(p>0.05),两组资料无差异。
1.2方法1.2.1一般组采用一般康复护理,主要为: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展针对性护理干预,指导患者进行语言、站立、行走和四肢活动等康复训练,观察患者的身体耐受力情况,指导患者及进行科学的饮食干预等,向患者讲解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康复积极性和康复效果。
脑中风所致吞咽困难的康复训练方法

脑中风所致吞咽困难的康复训练方法脑中风所致吞咽困难的康复训练方法1、颊肌、喉部肌训练。
首先嘱患者坐位,以热(不烫伤皮肤为宜)、冷(不冻伤皮肤为宜)毛巾湿敷患者颊部皮肤10~15 min。
然后进行颊部皮肤按摩10~15 min。
随后嘱其轻吸一口气,做鼓腮、吹气动作锻炼颊部肌群。
休息5 min后,嘱其发“a、 o、 e”声音以锻炼喉部肌群。
其频率和次数依患者情况而定,建议每次10~20 min,2次/d。
2.舌肌和咀嚼肌训练。
如患者舌肌萎缩或伸缩无力可用消毒舌钳帮助患者夹住舌,帮助患者做舌的上下、左右、环绕等运动。
每个运动发复做10~15次,同时注意舌钳夹舌时松、紧适宜,防止舌体受损,嘱患者休息5 min,然后护理人员双手大拇指放于患者鼻翼两侧,四指弯曲托住下颌,帮助患者做牙齿咬合运动10~15次,以锻炼咀嚼肌,2次/d,同时注意观察患者,避免咬伤舌体。
3.冷刺激吞咽反射区。
无菌棉签10枚,用5%葡萄糖液5 ml浸湿,平铺在一次性输液器包装袋中,冰冻2 h以上备用。
常规口腔消毒后,用冰棉签直接刺激患者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等。
停止刺激后,指导患者舌尖抵上齿龈,同时用鼻深吸气2次。
操作时,注意棉签在口腔内停留不超过5 s,冰棉签现取现用,防止棉签解冻或脱入口中。
4、吞咽辅助肌群训练。
嘱患者舌体尽力前伸5 s后收回,反复10次,舌体尽力后卷5 s后放松,反复10次,舌体在口腔中顺时针、逆时针各环绕10次,咬紧上下磨牙10次,鼓腮10次,吸吮10次,闭口深呼吸10次,每日训练2次。
5、轻度吞咽困难行进食训练时,首先准备好吸引器、氧气等抢救物品,向患者解释以取得合作,患者取端坐位,环境安静,精神集中,选择半流食或软食等易于吞咽和控制的食物,如较稠的芝麻糊、蛋羹、豆腐脑等。
这些食物流动速度慢,容易变形,易于吞咽。
进食前先空咽几次,将食物放于健侧,每次1~3 ml为宜,此过程要催促患者。
同时注意观察是否有呛咳、发绀等。
舌肌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早期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分析

舌肌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早期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舌肌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早期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
方法:研究伊始时间为2021年1月,终止时间为2022年3月,采用随机分组法,选取我院康复科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86例作为入组成员,区分为了两个群组,分别为对照组统共43例患者使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以及观察组统共43例在前组基础上使用舌肌康复训练,对患者最终的干预成效进行两个群组之间的比较。
结果:干预前吞咽功能两个组别没有差异(P>0.05),干预后吞咽功能更优的一个组别为观察组(P<0.05);获得更高临床疗效的一个组别为观察组(P<0.05)。
结论:对于处于早期阶段的脑卒中患者,对其通过舌肌康复训练模式进行锻炼,能够显著改善其所存在的吞咽障碍症状,患者能够拥有更加接近理想状态的治疗成效,是一种值得临床实际推广与使用的方式。
【关键词】舌肌康复训练;脑卒中;吞咽障碍脑卒中是一种习见的急性发作疾病,拥有较高的死亡率,在该疾病之中常出现的一种后遗症就是吞咽功能障碍,并且该症状会持续存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为了改善该情况需要通过早期的训练对其进行纠正[1]。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伊始时间为2021年1月,终止时间为2022年3月,采用随机分组法,选取我院康复科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86例作为入组成员,区分为了两个群组,分别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统共43例,22例和21例分别为对照组的男女患者例数,54岁至79岁为其年龄,均值(68.52±5.36)岁;24例和19例分别为观察组的男女患者例数,55岁至79岁为其年龄,均值(68.38±5.58)岁;将基线资料进行两个组别之间的比较,没有差异(P>0.05)。
1.2 方法1.2.1 对照组归属于对照组的患者,对其实施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其所涉及的具体康复治疗训练工作内容如下:康复治疗师指导患者将嘴巴张大到最大限度,并将其下颌控制着向两侧进行移动,将嘴巴闭上之后,迅速实施鼓腮操作,从而实现面颊部的活动,有利于改善面颊肌的相关功能;并指导患者使用鼻咽部深吸气之后,再进行比起,并缓慢的完成呼气过程,再逐渐让其完成深吸气、闭气、用力咳嗽的训练流程,从而对呼吸肌的功能起到了促进作用;医护人员需要让患者以侧卧位的状态下完成空吞咽训练,并在进食之后,对所处体位进行调整,从而实现对吞咽功能的训练。
中风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

长期留置鼻胃管既不能避免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又不利于吞咽功能的恢复,甚至可导致废用性吞咽障碍。
02
长春
谢谢! 2010.长春
THANKS
光纤内窥镜结合气流刺激吞咽功能检查法
洼田吞咽能力评定法
洼田吞咽能力评定标准: 评定条件:帮助的人;食物种类;进食方法和时间
1级:
任何条件下均有吞咽困难或不能吞咽;
2级:
3个条件均具备则误吸减少;
3级:
具备2个条件则误吸减少;
4级:
如选择适当食物,则基本上无误吸;
5级:
如注意进食方法和时间基本上无误吸;
中风后的吞咽障碍
多数患者伴有构音障碍和摄食困难,难以实现语言交流。
吞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可并发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甚则窒息等,危及生命。
通常将吞咽障碍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口腔准备期及口腔期障碍
食管期障碍
咽期障碍
口腔准备期及口腔期障碍
2
1
此种障碍的主要表现为:开口、闭唇困难,流口水,食物从口中洒落,咀嚼费力,食物向口腔后部推进困难。
02
当结构或功能欠缺程度超过弥补性活动所能达到的范围和限度时,出现失代偿,亦即吞咽障碍。
03
明显的吞咽障碍很容易识别,症状不明显者(又称“不显性”吞咽障碍)则易被忽视。
04
主要是脑干与吞咽功能有关的颅神经核受损引起的延髓麻痹或双侧皮质延髓束损害产生的假性延髓麻痹引起的吞咽障碍。
吞咽障碍是脑中风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据文献报道,中风急性期吞咽障碍发生率为41%,慢性期为16%,脑干卒中吞咽障碍发生率为51%。
01
预防吸入的方法如将声带向中间位移、会厌向背部位移、呼吸与进食道路分开术、喉切除术等。
中风后的口腔康复训练和修复治疗

中风后的口腔康复训练和修复治疗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它会导致大脑供血不足,造成脑部功能损伤。
中风后的康复训练和修复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尤其是口腔康复训练和修复治疗,在恢复说话、吞咽和咀嚼能力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一、中风对口腔功能的影响中风可以引起主要运动性肌群麻痹,包括面部表情肌群和舌肌。
这些运动失调会导致语言障碍、吞咽困难和口唇、舌头等口腔肌肉功能障碍。
此外,感觉神经系统的受损也会影响患者对咀嚼、味觉和温度等刺激的感知能力。
二、口腔康复训练的重要性1. 恢复说话能力:由于中风影响了面部肌肉活动,患者可能会出现说话不清晰或完全失去语言能力的情况。
口腔康复训练通过针对性的练习和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语言能力。
这些训练可以包括发音练习、肌肉运动调整和交流技巧等,以提高患者的口腔功能和表达能力。
2. 改善吞咽困难:中风后,患者常常面临吞咽困难的问题,可能出现食物吸入支气管引起肺炎等并发症。
口腔康复训练可以通过肌肉锻炼和调整、姿势调整以及饮食适应性训练等方式改善患者的吞咽困难情况,并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3. 提升咀嚼能力:中风后患者往往会面临咀嚼困难的问题,导致进食不畅或无法正常摄取营养。
口腔康复训练通过锻炼面部表情肌群和舌肌,提高患者口腔功能十五来俐成巨作权辰确性爆邦忿霖棋秸予与口部协调能力,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咀嚼功能,以保证摄取足够的营养。
三、口腔康复修复治疗的方法1.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面部肌肉和舌肌的运动康复训练。
这些训练可以通过运用热敷、电刺激、按摩等手段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肌肉修复和康复。
2. 言语治疗:言语治疗主要针对中风后的说话困难和失语问题。
通过语音发音练习、情感表达训练等手段,帮助患者恢复清晰流利的说话能力。
3. 饮食适应性训练:由于中风导致吞咽困难,患者通常需要进行饮食适应性训练。
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吞咽能力情况,制定合适的饮食方案,并指导患者正确进食姿势。
4. 心理支持:心理支持在中风康复过程中非常重要。
口唇操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的康复训练和护理体会

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的康复训练和护理体会标签:中风;吞咽困难;康复;体会中风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失语或言语蹇涩、偏身麻木或偏瘫为主症,通常会影响患者的自主吞咽,使吞咽能力受损或丧失[1]。
吞咽障碍是中风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由于不能正常饮水进食,容易引起脱水及营养不良,并且还会经常发生误咽而引起吸入性肺炎。
特别是老年患者,即使是轻微的误咽,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呼吸系统疾患,从而严重影响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而吞咽障碍的康复主要靠功能训练而并非药物治疗,吞咽功能训练必须及早进行并且要持续不断。
吞咽训练和康复护理同时兼顾,如此才能确保获得明显的康复效果。
吞咽障碍的患者在进行口、咽、面、舌、颈部肌肉肌力训练的同时,应该特别注意吞咽技巧的训练。
引导患者进食时务必全神贯注,把注意力集中在吞咽上,不可讲话,以免呛咳。
尽可能鼓励患者自我进食,实在完成不了才须协助。
这对减少并发症及早期康复是十分重要的。
笔者长期从事中风康复工作,现将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的康复训练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吞咽的康复训练1.1 口腔周围肌肉的运动训练口腔周围肌肉的运动障碍将严重影响咀嚼和吞咽,特别是对于吞咽障碍的患者口颜面功能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口颜面功能训练主要包括皱眉、闭眼、鼓腮、微笑等表情动作训练;张颌、闭颌等颌运动训练;噘嘴、咧嘴等唇运动训练;伸舌、缩舌、舌的左右摆动和环行运动等舌运动训练。
1.2 颈部放松训练头部和躯干的过度紧张会防碍舌部和口腔周围肌肉的运动,降低吞咽控制能力及咳出误咽物的能力。
在训练前和进食前放松颈部,可以防止误咽。
具体方法是前后左右放松颈部,或做颈部左右旋转以及做提肩、沉肩运动,重复此运动。
1.3 冷刺激法用冰勺柄刺激舌体也可促进吞咽反射的快速触发。
1.4 舌控制法将舌尖放在门齿之间做吞咽动作也可改善吞咽反射的触发。
2 吞咽障碍患者的摄食训练2.1 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训练在饭前替患者做10次以下练习:使用棉棒蘸冰水,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和咽后壁,然后做空吞咽动作。
舌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在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实施效果

舌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在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实施效果发表时间:2020-12-11T08:34:06.07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0年8期作者:陈宇翔[导读] 本文研究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采用康复训练结合舌针疗法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汇报如下。
海南昌江县中西医结合医院老年病科海南昌江县 572700【摘要】目的研究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采用康复训练结合舌针疗法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中风后出现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通过随机分组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4例。
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干预;观察组接受康复训练结合舌针疗法干预。
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和洼田饮水评分水平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住院治疗总时间短于对照组;病情控制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少于对照组。
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采用康复训练结合舌针疗法进行治疗,能够大幅度改善吞咽功能,缩短住院治疗时间,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使病情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中风;吞咽功能障碍;康复训练;舌针疗法;生活质量;有效率导致中风后出现吞咽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口、咽、喉、食道进行控制的神经功能出现紊乱,中风后吞咽过程出现异常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双唇不能够完全闭合、面颊肌张力水平降低、舌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吞咽反射出现延迟或完全不能够启动[1]。
本文研究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采用康复训练结合舌针疗法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10月1日-2020年7月31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中风后出现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通过随机分组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4例。
对照组中男性28例,女性16例;中风病史1-9个月,平均3.2±0.5个月;吞咽功能障碍发生时间1-7个月,平均2.4±0.6个月;患者年龄42-76岁,平均56.9±6.5岁;观察组中男性31例,女性13例;中风病史1-11个月,平均3.5±0.4个月;吞咽功能障碍发生时间1-8个月,平均2.7±0.5个月;患者年龄42-79岁,平均56.4±6.3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舌运动训练在中风患者吞咽功能障碍治疗
中的意义
【摘要】积极进行口舌运动的训练,使患者较快恢复吞咽功能,减轻因吞咽障碍引起的窒息、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等并发症,而且因长期依赖鼻饲的患者会有低人一等的悲观心理,这些都影响中风患者的康复。
所以中风的康复医疗能促进患者病体的康复,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减少残废率,还有利于患者的心理调适,以增进患者生活信心,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吞咽功能障碍口舌运动意义
吞咽障碍主要指当脑血管疾病时,控制口、咽、喉、食管神经功能障碍所造成的,致使咀嚼肌、舌肌、咽喉、会厌部肌肉运动发生障碍。
不能使患者安全有效地把食物由口送至胃内,不能取得足够营养和水分。
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约29%—60.4%伴有吞咽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咳嗽、喘鸣、哽咽。
导致食道受阻,食物由鼻腔返流,可引起窒息、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等并发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1年成立神经科以来,48例患者老年病例住院病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均经CT检查确认脑出血或脑梗塞,住院治疗均为20天,因SPSS12统计软件进行抗栓结果指示,两组间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和技术路线对于吞咽障碍病人,可以针对其负责吞咽的
各部位进行锻炼,增强吞咽功能[2]。
依次是:(1)下颌运动:固定下颌被动地作上下活动,逐步自己张闭下颌,并左右前后反复地运动,然后进行抗阻运动,保持张口中间位,用压舌板等放在上下牙中间训练或反复咀嚼口香糖之类的运动。
(2)口唇运动:用被动、自动、抗阻运动,口唇突起、圆形、牵拉、张口、闭合等口型练习。
(3)面部运动:双腮鼓起、瘪下。
左右歪斜作自动抗阻运动。
注意双唇紧闭,双腮鼓起时两唇紧闭后放松吐气。
(4)舌部运动:舌头进行前突、后伸上卷、下降、左右等被动、自动、抗阻运动。
如果患者不能自行舌运动,可用纱布包裹舌钳轻轻夹住患者舌头,进行上下左右运动,反复做10次,将舌放回原处,轻轻托住下颌,让患者闭口,以磨牙咬动10次或者手指用纱布包好进行牵拉或者用压舌板抵压,使患者意识到在利用口腔的感觉。
(5)对咽部进行冷刺激以促进吞咽反射恢复。
用纱布包好的压舌板蘸湿水冰冻后,轻轻放在患者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患者进行空吞咽动作。
帮助并指导患者每天上下午进行一次口舌运动,每个动作重复10次。
食物的选择很重要,冷的食物可以减慢吞咽速度,减少口量,从而降低误吸率。
每餐嘱患者进食柔软,密度均匀的糊状食物,并宜少量、慢速地进食,引导患者有意识地进行患病前的摄食、咀嚼、吞咽等一系列动作,食后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噎呛和误吸。
1.3对照组常规护理的患者以及进行了口舌运动训练的患者。
1.4吞咽障碍训练的介入时间吞咽障碍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重稳定,没有重度心肺合并症,呼吸平稳,痰不多,血压稳定,无恶
心呕吐、腹泻等,能听从张口提舌的提示,可进行康复训练。
1.5效果评定根据吞咽功能恢复状况及饮水临床试验进行评定,正确进行口舌运动训练的患者较无口舌运动训练的患者,吞咽功能明显改善。
2结果
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效果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比较,x2=8.5,P<0.05,差别有显著。
3意义
早期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可防止咽下肌群发生失用性萎缩,加强舌和咀嚼肌的运动,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改善摄食和吞咽能力,增强患者自我生存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社会、家庭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此方法的推广应用,创造较好的社会效益。
减少病人长期鼻饲或胃肠外营养的费用,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也减少了人力和物力的开支,减轻患者经济上的负担,且治疗效果显著。
增强患者生活信心,恢复和改善其生活质量,学习和劳动的能力,早日康复,使其重返社会。
参考文献
[1]邵灵芝,吴小梅,黄陆文.脑卒中病人吞咽障碍的恢复护理研究[J].护理研究,2005,19(12):2583—2585.
[2]杨锦媚,潘惠珍,李桂萍.脑卒中吞咽障碍下恢复护理现状[J].中化护理杂志,2006,40(6):464—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