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及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案

气压带及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案
气压带及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试讲者:满木兰

学情分析:本课时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高一的学生地理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还有限,学习起来较困难。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而降水、气温的柱状曲线图,全球气候类型的名称和分布特征,全球海陆分布虽然是学生已学的内容,但是遗忘的较多,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补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2、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五大因素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案列分析法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2、借助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某些气候类型形成的重要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探索地理规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

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S.H.E的《热带雨林》,同时播放热带雨林的图片)同学们对这首歌都耳熟能详,这优美旋律叫做《热带雨林》,这节课我们将会学习世界气候类型,那么世界的多种气候类型是怎么形成的,它们和气压带、风带究竟有什么关系,今天我就一起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板书: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师:(播放地中海气候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我们知道我们国家的气候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可是有这样一个地方,冬季温和多雨,夏季高温少雨,和我们国家甚至是北半球的许多地方恰恰相反,这个地方是罗马,我们把这种气候叫做什么?

生:地中海式气候。

师:引导同学们看39页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地球的哪里?

生:地中海沿岸,北半球30°到40°之间的大陆西岸

师:没错。那么在这个地区为什么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呢?它受到什么气压带、风带的控制?动画演示六风七带的季节移动

问:我们知道六风七带是不是静止不动的?

生:不是,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师:我们观察到,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北半球的地中海的时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而冬季,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南半球的时候,北纬30°到40°之间还是不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

生:不是,受西风带的控制

师:对,也就是说地中海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冬季受盛行西风带的控制,那么为什么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容易形成高温少雨的天气,而冬季受西风带的控制容易形成温和多雨的天气?

生:不知道。

师:好,在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下的气流是上升还是下沉的?

生:下沉

师:对,气流下沉,那么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学过的知识,空气的温度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也就是说海拔越高,温度就越低,当气流上升的时候会降温而容易成云致雨,相反,如果气流下沉温度就升高,而温度升高的气流不容易成云致雨,所以就不容易产生降水。

问: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天气是什么天气呢?

生:干燥少雨

师:对了。我们用七个字来总结就是“上升湿润,下沉干”。

师:我们再来分析冬季,冬季的地中海受西风带的控制,那么受到西风带的控制为什么就形成多雨的天气呢?

播放北半球三个风带的分布图

问:西风带的风的风是从哪个纬度吹向哪个纬度?

生:从北纬30°吹向北纬60°

师:也就是说风是从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那么从较低纬度的气流温度怎么样?

生:较高

师:所以容易成云致雨,在西风带控制下的天气就是温和湿润的天气了。我们用

一个表格来总结地中海气候类型。

类型地中海气候

分布30°—40°大陆西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少雨,冬

季温和多雨

形成原因夏季受副热带高

气压控制,冬季受

西风带控制

除了地中海气候外,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的气候类型还有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

转承:刚刚我们分析的是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其实还有单一气压带和单一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下面我们来分两个小组,给3到5分钟,分别来讨论单一气压带和单一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特点,分别讨论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它的分布在哪里?第二,气候特点是什么?第三,形成原因是什么?第四:有哪些典型的气候类型?

生:受单一气压带控制下的气候,比如,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学生或许答不出,可由老师补充),气候特点是常年高温多雨,全年无冬,降水均匀;原因是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盛行上升气流,上升的气流容易成云致雨,所以造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师:答得非常到位。

生:单一气压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如温带海洋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到60度

的大陆西岸。常年受西风带的控制,盛行温和的海洋气团,降水丰富,冬不冷,夏不热,原因是风带从低纬度吹向高纬度,气流降温,容易形成降水的天气。师:同学们都非常不错,看来同学们都掌握了。请看图1的总结。

分布气候特征形成原因举例

单一气压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赤道及南北两

降水:2000mm

以上,降水均

年均温:26℃

左右,全年皆

受到赤道低气

压带的控制

热带雨林气候

单一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南北纬40°到

60°之间的大

陆西岸

降水:

700-1000mm,

终年多雨

最高温在0℃

以上,全年温

和湿润

全年受西风带

的影响,从低

纬度流向高纬

度,容易成云

致雨

温带海洋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类型南北纬30°到

40°的大陆西

冬季温和多

雨,夏季干旱

少雨

冬季受副热带

高气压带的控

夏季受西风带

的控制

地中海气候

那么39页还给了众多的气候类型,请同学们结合后面40页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运用刚才的方式去一一分析其他类型的气候好吗。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在这里不能一一分析了,请同学之间一起来分析。

转承:但是试问气候的类型是不是仅仅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呢?不是,从39页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气候类型是不规则的,原因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播放ppt,展示影响气候的其他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洋流在后面我们会学到,还有地形,海陆的分布等等。

比如纬度位置的影响,也就是太阳辐射的影响,气温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因为在高纬度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少于低纬度的地区。

再比如地形,由于高山的阻挡,在深居内陆的地区就常常形成干旱少雨的气候,比如阿斯旺的热带沙漠气候,那么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海陆位置主要是影响降水,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

洋流以后会学到,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板书设计:

一、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二、单一气压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三、单一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四、影响气候的因素

气压带与风带导学案

热 冷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气压带与风带(第一课时: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学习目标】 1、 通过回顾热力环流知识,结合太阳辐射纬度分布不均,理解单圈环流的前提条件,绘制出单圈环流示意图 2、 通过回顾地转偏向力的相关知识,理解地球自转是形成三圈环流的原因,并能够绘制出三圈环流示意图、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 3、 通过读图,理解风带气压带随季节移动的原因和规律 4、 通过案例探究,学会应用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学习重点】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学习难点】理解太阳辐射、地转偏向力、直射点移动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学习过程】 导入:撒哈拉沙尘挽救了亚马孙地区 在一般人眼里,漂浮在空气中的沙尘除了给人带来烦恼外实在没什么值得关注的地方。然而早在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就惊奇地发现,在巴西亚马孙地区,暴雨每年都从土壤中冲走大量矿物质。然而,正是从5000千米外世界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刮起的沙尘,不断跨越大西洋,将携带的矿物质补充到亚马孙地区,才保持住了该地区丰富的自然生态。 1、 热力环流回顾 请完成右图, I) 用箭头标上气流运动方向, II) 在圆圈中填入近地面气压状况 III) 在方格中填入高空气压状况 由于地面 不均,导致气流的 (垂直/水平)运动,从而形成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而这一气压差异导致气流的 (垂直/水平)运动,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2、 大气环流 概念: 的、 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 的 状态 成因:不同纬度地区得到的 不同,造成高低纬度之间产生 差异,从而引起大气运动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设计 【课题】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三圈环流形成原理,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解析北半球冬,夏季风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应用典型气候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通过实例的分析掌握气候的五大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从而掌握对某一区域气候类型与气候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和步骤,进而能比较分析不同区域的气候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的运动规律,分析典型的 气候,对比分析,简述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读图分析季风,了解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2.利用假设和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学会抽象的空间图形分析 2.培养辨证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培养学生执着追求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海陆分布对气压中心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和理解。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中纬度处的 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盛行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 2.季风对大陆东岸的影响 3.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方法】 读图法,绘图法,讨论法,共同探究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和学生回顾热力环流、近地面大气的方向受那几种力的影响和高空大气受两种力的影响下风向和等压线平行。

新课讲授: 1、大气环流:由热力环流到风,然后引出大气环流。理解大气环流的定义和 意义。利用身边的生活情境形象解说大气环流的意义。例如:在夏天,屋内开着空调,当你打开门的时候,外面热的空气被风吹进屋内,这样你就会切肤的感觉到了屋内的温度就有了一定的变化。 2、绘图(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图) 提出第一个假设地球不自传,地表均一的情况下,地球的大气环流会呈现什么样子的环流形式? 引导学生共同思考,并且提问几个学生不同的思考结果。追问为什么这样想?提问:…… 学生回答…… 分析和评价…… 绘出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的热力环流的方向 3、过渡:生活如果像这样的单圈环流这样简单,我们的生活就过于乏味了,而 我们的自然环境事实上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下面我们一起继续探讨大气的到底有什么规律。 提出第二个假设:地球自传,地表均一,地球自传,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请同学回忆前面的知识,例如:空气流动的时候,因为地球自传,会受到什么影响呢? 提问…… 学生回答…… 分析…… 4、以北半球为例,和学生一起分析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 过程:先讲低纬环流圈,然后讲高纬环流圈(这些都是热力动因,学生更能容易理解接受,再讲中纬环流圈。首先说这些环流圈的时候,由此先得出气压带,然后再由气压带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得出风带的形成。 在黑板板书画图逐步详细的分析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0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和极地东风与盛行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这些是难点,在分析之后再重点分析,借几何绘图帮助学生理解)。 (1)低纬环流(板书) 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画箭头⑤)。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画箭头⑥)。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 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画箭头⑦)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画箭头⑧)。这样在30°N与60°N之间形成一个中纬环流圈。 (2)中纬环流(板书) 北纬60°附近的上升气流,另一部分流向极地上空(画箭头⑨),补充极地高

高中地理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二分二至日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的一部分。读图,回答1—2题。 1.处于同一日的一组是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2.如果图中风带和气压带皆影响大陆西岸,那么①②③④图中都有可能形成的气候类型是A.温带海洋性气候B.地中海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D.热带草原气候 答案 【答案】1.A 2.B 解题必备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全年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成因气候特征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西 岸 全年都受中纬西风带控制终年温和湿润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纬20°—30° 大陆内部、大陆西岸 全年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终年炎热干燥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全年都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终年高温多雨(2)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成因气候特征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 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 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20°—30° 干季时受信风带控制,湿季时受赤道低气压 带控制全年高温,一年可分为干、湿两季 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10°—25° 大陆东岸 旱季时受因海陆热力差异而形成的东北季 风的控制,雨季时受气压带、风带北移而形 成的西南季风的控制 全年高温,一年可 分为旱、雨两季 具体可以转换为如下图形来理解掌握: 【方法技巧】从气温和降水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对于气温来说,主要考虑纬度因素,即根据其所在纬度判断热量带,从而考虑其气温状况。从赤道到两极方向,热量带由热带过渡到温带再到寒带,气温也逐渐降低。 2.对于降水来说,主要考虑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大气运动状况(是否含有丰富的水汽或者具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第2讲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读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气压带代表 ( D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2.图中气压带、风带对气候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是 ( C ) A.受该气压带影响,北非地区终年高温少雨 B.受风带1影响,台湾东部夏季多暴雨 C.受风带2影响,新西兰终年温和湿润 D.受气压带和风带2的交替控制,罗马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 下图中①②③④表示气压带,⑤⑥⑦表示风带。读图回答3-4题。 3.(2015上海十二校联考,13)地中海气候的形成主要与下列哪个气压带和风带有关( B ) A.①与⑤ B.②与⑥ C.③与⑦ D.②与⑤ 4.(2015上海十二校联考,14)当图中②地气压分裂成海洋上的高压和陆地上的低压时 (A) A.上海可能出现伏旱 B.孟买此时吹东北风 C.洛杉矶出现阴雨 D.北京可能出现寒潮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下图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据此完成5~6题。 5.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A.降水较少B.气温较高C.风力较弱D.光照较强 6.夏季,S市主要受() A.季风影响B.西风带影响C.低压控制D.高压控制 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二分二至日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的一部分。读图回答7—9题。

7.处于同一日的一组是 ( A ) 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如果图中风带皆影响大陆西岸,那么最不可能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是( C ) A.①B.② C.③ D.④ 9.如果图中风带和气压带皆影响大陆西岸,那么①②③④图中都有可能形成的气候类型是B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下图示意一年中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变化规律(图中数字为月份与日期)。读图完成10~11题。 10.导致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 A.黄赤交角的存在B.高低纬地区的气压差异 C.地球的自转运动D.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1.从图中可看出赤道低气压带位置的变化(B) A.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同步B.滞后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C.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相反D.超前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12.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D A.00~100盛行西北风 B.100~200盛行东南风 C.200~300 主要盛行上升气流 D.300~400盛行西南风 13.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 B A.甲表示7月份、夏季 B.乙表示7月份、夏季 C.甲表示9月份、秋季 D.乙表示1月份、冬季 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是指东亚季风区的陆表温度与副热带西北太平洋的海表温度之差,指数大的年份夏季风偏强,反之夏季风偏弱。下图示意东亚1960—1999年夏季海陆热力差指数逐年变化。读图完成14-15题。 14.图示时段东亚地区( C ) A.陆表温度比海表温度高 B.陆表与海表温度持续上升 C.夏季海陆热力差异有明显的年际变化 D.夏季海陆热力差异有固定的周期性变化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第六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知识回顾 师:给三分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板书及画图)请同学帮我完成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对图进行讲解)在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上升的暖气流在高空由南风逐渐向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北纬30度附近偏转成西风,导致堆积效应,产生下沉气流,使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近地面,空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逐渐右偏成东北风,形成东北信风带,在南半球,则左偏形成东南信风带。由副高流向更高纬度的一支气流,在北半球偏转成西南风,南半球偏转成西北风,最终偏转成西风,称为盛行西风带。从极地高气压带流向低纬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为东北风,向左为东南风,最后偏转成为东风,称为极地东风。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在南北纬60度左右相遇,相对暖而轻的西风气流爬升到高空,分别流向南北,向南的气流流向副高高空,向北的气流流向极地高空。 引入新课 一、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师:从全球来讲,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大家还记得气候的两个主要要素是? 生:气温和降水 师:对,热量和水分是不是就对应着气温和降水啊,所以气压带和风带就会影响天气和气候,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原因。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板书:(一)气压带和风带与气候】 一般来说,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那它到底是怎样影响的呢? 我们先看一下【画图】一个地方的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这时候空气在上升的过程中,温度会?(越来越低),水汽就容易凝结形成降水,所以低压控制下的天气就多雨;如果空气下沉,近地面会形成(高压),气温会?(越来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对第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 的实际运用,又是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些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属于地理教材中的主干知识。该节课内容较多,分为两课 时。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第二个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学习困难较大。 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 握的知识;同时本课涉及一些气候名称、涉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的判断,这些内容集中在一起,学生容易感到困惑,所以我们除了补充必要的知识,梳理知识联系外,必须弱化具体气候分布、名 称、特征的记忆,突出用规律分析判断的能力。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性。 2、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及气 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分析北半球冬夏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东亚季风形成的 基本原理,加强学生的理解。 4、理解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实际分布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并叠加 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 3、通过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知识点总结与配套复习题

一、全球主要气候类型:

二、气候类型的及判断 步骤依据因素变化结论 1.判断所属 南北半球 气温变化6、7、8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峰线)北半球 12、1、2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峰线)南半球 2.判断所属 温度带 最冷(热) 月气温 最冷月气温>15℃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之间亚热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之间温带气候 最热月气温<15℃寒带气候 3.确定具体 气候类型 降水的季 节分配 多雨型(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2000mm热带雨林气候 年降水量>700mm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雨型(夏季多雨,冬 季少雨) 年降水量>1500mm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750—1000mm热带草原气候 年降水量>800mm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500—800mm温带季风气候 冬雨型(冬季多雨,夏 季少雨) 年降水量300—1000mm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终年少雨)年降水量<250mm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极地气候 2.几种易混气候类型的比较 气候类型相似点不同点 热带季风气候气温:终年高温(>15℃) 降水: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雨季降水量更集中更多(7月份降水突破600mm) 热带草原气候相对降水量较少(若能从气温上判断该地是南半球,则必是 热带草原气候无疑,因为热带季风气候只分布在北半球)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相对冷干 (雨热同期) 最冷月均温(关键)>0℃ 温带季风气候最冷月均温<0℃,雨季较短 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总量有时相当最冷月均温(关键)>0℃,各月降水分配均匀 温带大陆性气候最冷月均温(关键)<0℃,降水各月不一,一般集中 在夏季 温带季风气候气温冬冷夏热 降水状况都是夏季相对较多 均温低于0℃的月份少,有明显的雨季,年降水量相 对较多 温带大陆性气候均温低于0℃的月份多,一般无明显的雨季,年降水 量相对较少 3.气压带,风带,洋流和气候类型随纬度的分布

(完整word版)气压带风带学案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2、了解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规律及原因。 3、通过合作互动,提升逻辑推理能力与互助、协作能力。 〖学习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与季节移动 〖温故知新〗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完成下面的热力环流示意图,标出高低气压) B A C 冷热冷 〖互动课堂〗 【画一画】 假设地表均匀,太阳终年直射赤道,画出南半球的大气环流:

【合作探究1】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1)在下图中填注各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并用箭头表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用弯曲的箭头表示偏转后的风向。 (2)三圈环流——近地面的表现为:______个气压带,______个风带 (3)气压带和风带在分布上有规律? 【合作探究2】 上图为哪个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俯视图?说出你的判断理由?说出图中数字分别代表的气压带和风带?

【巩固练习】 1.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有() 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②地球自转偏向力 ③太阳辐射对高低纬度的加热不均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2.下列全球的气压带中,气流是上升的有() ①赤道低气压带②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副极地低气压带④极地高气压带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3.由于受热不均而形成的气压带有() ①赤道低气压带②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副极地低气压带④极地高气压带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4.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中,两支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在()A.赤道附近 B.极地附近 C.南北纬60°附近 D.南北纬30°附近 5.关于气压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全球7个气压带,3个低压带,4个高压带 B.气压带具有高低相间分布规律 C.热的地方形成低压,冷的地方形成高压 D.低气压带气流上升多云雨,高气压带气流下沉多晴天 6.下列图中,正确反映南半球副热带高压两侧大气运动的是() A. B. C. D.

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

2.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这就要求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示意图。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同时学好这部分的知识对帮助理解气候成因、特点将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但在本节内容中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是学习的难点,但并不是重点,本节教材的重点是三圈环流的结果即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两节课中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为这一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全球性大规模的大气运动比较抽象,且形成过程难以理解,还需要学生加上立体空间思维。所以这一节课,如何清晰地展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给学生一条清晰的思路是很重要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识记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并掌握其形成原因。 能力目标: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通过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的知识学习,学会从简单现象到复杂现象的知识迁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近地面气压带、风带成因和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 ●教学重点: 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成因过程和名称 ●教学方法: 1. 采用启发式、比较式、问答式等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 2.讲授要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 ●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完整word版)气压带和风带导学案(含答案)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和对气候的影响导学案(二课时) 学习目标: ●分析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的关系及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分析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运用海陆分布示意图,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分析东亚、南亚季风环流与成因及相关的气候类型。 自主学习: 1、形成地球上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主要因素有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两个。全球共有 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2、由于热力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气压带有1个赤道低气压带和2个极地高气压带。 3、由于动力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气压带有2个副热带高气压带和2个副 4、结合课本50页图2-32北半球三圈环流 和风带示意,画出全球气压带、风带。 并说明理由。 合作探究: 1、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做有规律的运动,气压带和风带是否也随之做相应 的移动呢?如果随之移动,请说明其规律。 气压带和风带也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季节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2、根据50页图2-32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理想模式下的,如果我们考虑了海陆分布等的影响,大气环流的实际情况又如何呢?海陆相间分布,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高、低压中心。 3、结合世界地图及全球气压带风带图,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在海陆分布的影响下,北半球的冬季和夏季气压带会如何变化? 夏季,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所切断,

仅在大洋中存在着高压区域。 冬季,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以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最为强大,控制范围最广,这使得副极地低气压带也保留在海洋上。 4、读53页图2-34亚洲冬、夏季季风示意,请回答: (1)什么是季风? 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成为季风。 (2)形成季风的原因是什么? 海陆分布导致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是季风环流形成的重要原因。 (3)东亚和南亚的季风有什么区别?并填下表4“东亚、南亚季风的对比”。 表4东亚、南亚季风的对比 (4)为什么说东亚的季风最典型? 面向世界最大的大洋,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为显著,所以东亚的季风最典型。 自主检测: 必做题 1.在世界等温线分布图上,中纬度大陆上等温线的分布是( C) A.1月份、7月份都向北凸出B.1月份、7月份都向低纬凸出C.1月份向南凸出,7月份向北凸出D.1月份向高纬凸出,7月份向低纬凸出 2.7月份,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C) A.被阿留申低压切断 B.被冰岛低压切断 C.被印度低压切断D.高压仅保留在陆地上 3.对我国天气、气候影响最为直接的是( A)

气压带风带 教案

气压带风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绘制三圈环流示意图并理解成因; 2.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绘制三圈环流示意图并理解成因; 2.教学难点: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 五、教学方法: 绘图法、比较法。 六、教学过程: 1.设疑导入:赤道地区有风吗?如果有吹什么风呢?如果没有,请解释原因。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单圈环流: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形成前提: ①不考虑地转偏向力;

②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③地球表面均匀。 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单圈环流不存在! 3.三圈环流(以北半球为例) 根据热力环流原理,赤道地区温度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赤道低气压带);极地地区温度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极地高气压带);这种由于受热不均形成的气压带称为热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赤道上空的气流在向北流动过程中,在30度附近不断积聚,最终被迫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60度附近有一支来自低纬暖而轻的气流和一支来自高纬冷而重的气流,二者相遇之后,来自低纬暖而轻的气流被迫爬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这种被迫形成的气压带称为动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 在整个过程中形成三个环流圈,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在60°附近,冷暖气流相遇,形成极锋,极锋偏向高纬度一侧。 结合风向的成因可以画出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之间是东北风,称其为东北信风带(每年定期而来,比较诚信,称为信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是西风,称其为盛行西风带(北半球是西南风,南半球是西北风);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是东北风,称其为极地东风带。 设计问题:你能否根据前面的讲述,将南半球的三圈环流画出来?

气压带和风带学案高三文科一轮复习

人教版 必修一第二章(气压带和风带) 高二地理组 命制人: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1 课前预习案 【基础知识梳理】 一、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和分布 1、赤道附近地区,空气受热膨胀 (上升或者下沉),形成 气压带, 多 雨(降雨类型)。 2、南北纬30°附近地区,空气在高空堆积 (上升或者下沉),形成 气 压带,受其控制降水 (多或少)。 3、近地面,从极地高气压带流出的冷气流和低纬度来的暖气流在60°附近相遇, 暖气流被冷气流抬升,近地面形成 气压带。 4、两极附近地区,空气遇冷收缩 (上升或者下沉),形成 气压 带。 5、在近地面的7个气压带中,热力原因形成的是 和 ,动力 原因形成的是 和 ;不论是热力原因还是动力原因,凡是低压都是 (上升或者下降)气流,高压都是 (上升或者下降)气流。低压降水 (多或少),高压降水 (多或少)。 6、在图中左侧画出三圈环流,并在图中右侧写出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在图中画出近地面风带的风向。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7、气压带和风带随 的移动而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为:北半球夏季位置偏 (北或南),冬季位置偏 (北或南)。 三、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季风环流 8、北半球冬、夏季的气压中心: 夏季亚欧大陆为 (气压名称),海洋上为 (气压状况)气压。冬季,亚欧大陆形成了 (气压名称),海洋上为 (气压状况)气压。 9、东亚季风的成因是 。东亚夏季吹 风(名称) ,温暖湿润;冬季吹 风(名称),寒冷干燥。 10、南亚地区的冬季风的成因是 ,风向为 风;南亚夏季风的最重要的成因是 。其风向 为 风。 【自学质疑】(回扣考纲,你掌握了哪些?还有什么问题?) 90°90°0°60°60°30°30°

【公开课教学设计】《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二章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开头: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上升、下沉运动, 我们一起把上节课的内容再复习一下 ◇ 旧◇课◇复◇习 1、请用箭头标出下图大气运动的方向,并对比近地面两地的气压(P29,图) 2、画出北半球甲、乙两地的风向 【一、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板书】 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画课本) 包括: (一)三圈环流;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三)季风环流; (这节课主要讲前面两个) 【二、 三圈环流的形成】 【板书】 (一) 单圈环流 【板书】 制 假设1.地球不自转(即不考虑地转偏向力) ;2.地表性质均一;3.太阳直射赤道。 在下图中标出大气运动方向箭头,表示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同时,在方框中填出高低压 热 冷 · 甲 近地面 高空 · 乙 1010/hpa 1006 750/hpa 744

如果考虑地转偏向力,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 (是/否) 理由:因为实际上地球自转,会产生 ,使大气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北半球向 偏,南半球向 偏);在高空,风向和等压线 ;近地面,风向和等压线成一夹角,此时,全球大气运动是如何(PPT 演示),我们一起分析下 (二)三圈环流【板书】 假设:1、地表性质均一;2.太阳直射赤道 考虑:地球自转,即存在 在北半球低纬、中纬、高纬会形成三个环流圈,称为三圈环流,那南半球呢? 全球总共会形成6个风带,7个气压带 气压带和风带记忆方法:1、高低压带是怎么分布的?(相间分布)2、气压带名称怎么记忆呢?(以其所在地区命名,热带、副热带、副极地和极地;在热带地区的低气压带称为赤道低压带)3、风向,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4、三圈环流运动:低压—气流上升,高压—气流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 根据气压带和风带记忆方法,完成比比谁最快的模块 试在右图填出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 并画出风向,用箭头标出三圈环流运动的方向 (提示:南北半球气压带对称分布;南半球地 转偏向力向左) 我们来分析一下气压带的形成机制,气压带的形成机制主要分为热力成因和动力成因,看括号内的提示,分析哪些气压带是属热力成因,哪些是动力成因?

2018年高三年级一轮复习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学案

专题五全球的气压带、风带 【学习目标】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课本基础知识学习】 1.大气运动: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叫做_____________,它能够调节_____________之间、_____________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分布,并对各地的_______和______有着重要影响。 2.全球气压带、风带形成原理(重点讲解) 1)气压带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①赤道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带,叫____________。 ②上升气流在赤道地区上空集聚,气压升高,大气向两极点运动,在北半球,由于受__________的影响,在北纬30°附近上空偏转成___________,这样气流不断堆积下沉,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了一个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在北半球,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北运 动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南的气流偏转成 _______________,向北的气流偏转成 ________________。 ④北极及附近地区,由于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终年 寒冷,空气_____________,近地面形成___________, 北极大气向南流出,偏转形成________ ,它与较暖的 __________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 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___________。 2)风带的形成:由于气压差的存在,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向南北流动。向南的一支流向 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偏转成风,称为风;向北的一支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成风,称为风。 从极地高压向南流出的寒冷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逐渐偏转成风,称为风。 在北纬60度附近与较暖的盛行西风相遇,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识记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培养学生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全面分析事物)和重点论(抓主导因素)观点。 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气温、降水)的影响,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 两点论和重点论观点。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气压带、风带在影响气候各因素中的地位 教学方法:探究法 授课类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前边我们学习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从全球来讲,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气候的主要要素是气温和降水,既然大气环流影响热量和水分交换,那么就会影响天气和气候,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板书课题]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投影]世界气候分布图 师:请大家在气压带和风带空白图上标出全部的风带和气压带 生:在空白图上填图。 师:提问。 [板书] (一)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师:看世界气候分布图,非洲中部的刚果盆地是何种气候? 生:热带雨林气候 师:热带雨林气候除分布在此地,世界上还有哪几个地区有分布? 生:南美的亚马孙河流域、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师:这几个地区在纬度位置上有什么共同点?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试讲者:满木兰 学情分析:本课时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高一的学生地理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还有限,学习起来较困难。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而降水、气温的柱状曲线图,全球气候类型的名称和分布特征,全球海陆分布虽然是学生已学的内容,但是遗忘的较多,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补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2、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五大因素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案列分析法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2、借助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某些气候类型形成的重要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探索地理规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 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S.H.E的《热带雨林》,同时播放热带雨林的图片)同学们对这首歌都耳熟能详,这优美旋律叫做《热带雨林》,这节课我们将会学习世界气候类型,那么世界的多种气候类型是怎么形成的,它们和气压带、风带究竟有什么关系,今天我就一起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板书: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师:(播放地中海气候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我们知道我们国家的气候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可是有这样一个地方,冬季温和多雨,夏季高温少雨,和我们国家甚至是北半球的许多地方恰恰相反,这个地方是罗马,我们把这种气候叫做什么? 生:地中海式气候。 师:引导同学们看39页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地球的哪里? 生:地中海沿岸,北半球30°到40°之间的大陆西岸 师:没错。那么在这个地区为什么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呢?它受到什么气压带、风带的控制?动画演示六风七带的季节移动 问:我们知道六风七带是不是静止不动的? 生:不是,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师:我们观察到,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北半球的地中海的时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而冬季,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南半球的时候,北纬30°到40°之间还是不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 生:不是,受西风带的控制

2.2.1气压带和风带学案(三圈环流)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编写人:王枫叶校对:王丽娟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能够独立按照形成过程绘制三圈环流示意图 2.通过绘制示意图,能熟练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因。 【温故而知新】 要求: 1、在图1中画出AB之间的热力环流; 2、在图2中画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的高空风向; 3、在中画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影响下的近地面风向; 【学习流程】 一、三圈环流 1.大气环流指。 2.请用示意图表示单圈环流的形成。 (假设前提:a.地球不自转---无地偏力;b.阳光直射赤道---不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c.地表均匀---无海陆差异。) 赤道空气受热()到高空形成()气压,极地空气冷却()高空形成()气压,气流在高空由()流向(),近地面()流向()。 3.三圈环流 (假设前提:a.阳光直射赤道---不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b.地表均匀---无海陆差异。)我参与1:画出低纬环流 A 低纬环流:赤道空气因受热上升,致使近地面形成低压,称为(),赤道高空形成高气压,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流向北极上空(南风),但受()的影响,到()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时,变成了西风,空气便在()附近自西向东运动,并且堆积的越来越多,最终下沉形成(),在近地面气流由副热带高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形成了()。 我参与2:画出中纬环流 B 中纬环流:近地面,副热带高压带一部分流向北,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西南风,也叫()。与此同时,从()向南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近地面形成()。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上空,另一部分流向()上空。 我参与3:画出高纬环流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与气候的关系(很权威的哦)要点

表区域气候类型的判断 表区域气候要素分析

浅谈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判断 山东郓城第一中学高中刘海荣 气候类型既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历来被称为难啃的“硬骨头”。有关气候类型的试题频频出现在各类复习资料及高考中,由于分析和判断上的失误,学生往往失分较多。 一、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 气候成因的影响因素有:纬度、海陆位置、气压带风带和气团、洋流、地形五类。 (1)纬度决定了热量带。 (2)海陆位置:大陆东西两岸风向和洋流类型不同──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内陆和沿海大陆性和海洋性不同──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 (3)气压带、风带和气团:①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的天气;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②风带性质。信风:一般是温暖干燥,但如果是从海洋吹向陆地,则变性为温暖湿润西风──温凉湿润,带来温差小的阴雨天气;极地东风──寒冷干燥。③气团:海洋气团和大陆气团及具体气团对气候的影响各不相同。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5)地形:地形轮廓、山脉走向、地势高低等对气候都有一定的影响。 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规律(见下表) 温度带 名称 形成原因 气候特点 分布规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气候 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 南北纬10°到南北回归线之间 热带季风气候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全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 北纬10°到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热带沙漠气候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 全年高温少雨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修改后) 一、标准解读和教学内容分析 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要求: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示意图。并以此为基础,通过举例的形式分析对气候的影响。 全球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理解它们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可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一是大气热力环流,一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标准”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三圈环流是假设地球表面均匀情况下的理想模式,实际上气压带和风带在近地面的分布是不连续的,并形成一个个气压中心。在三圈环流的基础上,还应了解海平面气压和风的实际情况,以使理论联系实际。 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还随季节作周期性移动,其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模式图展示的是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平均状况,以此状况为参照,气压带和风带大致是(北半球)夏季北移、(北半球)冬季南移。或者归纳规律为: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复杂多样的气候。“标准”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成因,而是通过举例的形式,具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

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让学生理解气候的形成实际上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1)了解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性;(2)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理解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3)了解北半球冬夏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和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原理;(4)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2)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3)通过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运动规律;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及其影响;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 “问题导学”学案、多媒体实物投影 五、知识结构

气 压 带 风 带 教学设计

气压带风带 教 学 设 计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授课人:杨乐 2018 . 3 . 10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分析教材】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同时学好这部分的知识对帮助理解气候成因、特点将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但在本节内容中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是学习的难点,但并不是重点,本节教材的重点是三圈环流的结果即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两节课中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为这一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全球性大规模的大气运动比较抽象,且形成过程难以理解,还需要学生加上立体空间思维。所以这一节课,如何清晰地展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给学生一条清晰的思路是很重要的。【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动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