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寺庙与外国教堂的对比
7佛教寺院与哥特式教堂

二、西方宗教建筑:
罗马式:坚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 显示教会的全威。 拜占庭式:普遍使用“穹窿顶”, 整体造型中心 突出。色彩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 哥特式:尖塔高耸,在设计中使用十字拱、飞 券、飞扶壁,大型彩色玻璃
达标练习: C
C
D
作业:
1、中国佛教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2、哥特式教堂的特征?
北海白塔位于北京市北海公 园琼华岛之巅。塔建于清顺 治八年,砖石结构,高35.9 米,塔内有木骨架支撑。塔 座是折角式须弥座,上有三 层圆台(金刚圈),塔身上 部为细长的十三天(相轮), 全塔共有透风洞眼306个, 塔内贮藏佛教器物。此塔为 喇嘛塔式,造型秀丽,是北 海公园的主要景观。
北海白塔
曼飞龙塔
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通高64.5 米,塔身为七层,塔体呈方形锥体, 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 比例递减。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 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 以凭栏远眺。整个建筑气魄宏大, 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 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 阁式塔。在塔内可俯视西安古城。
小雁塔是密檐式方形砖构建筑,初建 时为十五层,高约46米,塔基边长11 米,塔身每层叠涩出檐,南北面各辟 一门;塔身从下往上逐层内收,形成 秀丽舒畅的外轮廓线;塔的门框用青 石砌成,门楣上用线刻法雕刻出供养 天人图和蔓草花纹的图案,雕刻极其 精美,反映了初唐时期的艺术风格。 小雁塔建于唐代景龙年间。塔原有15 层,现存13层,高43.4米。是西安市 著名的旅游地。
主要知识点: 1、佛教寺院在中国古建筑中的地位。 2、佛教寺院的基本布局特点与主要 建筑形式。 3、西方教堂的罗马、拜占庭式的主 要特点。 4、哥特式教堂的主要装饰特点和建 筑的象征意义。
一、佛教寺院的特点:
西藏寺院壁画与西方教堂壁画艺术之比较

西藏寺院壁画与西方教堂壁画艺术之比较所有艺术形式的诞生和发展都不能脱离其社会历史背景,一切艺术风格的形成,都与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信仰有关。
时代赋予创作的主导思想,在西藏寺院壁画艺术和西方教堂壁画发展史上都有充分的体现。
随着欧洲政局的变化,约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基督教广泛传播,在宗教神权领导下,多种形式的基督教美术取代了传统的古希腊罗马艺术,直至重振具有古典艺术精神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西方艺术的发展才得以稳定持续。
中世纪各国家的美术创作有着不同的宗教色彩,“它们既以主导性的宗教与神权因素相互,又以某种独立的艺术品格而自为存在,展现出中世纪宗教美术的不同侧面。
”①而西藏地区藏传佛教绘画艺术的完整形成是始自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后,青藏高原开始大兴佛教文化,西藏在度过了9世纪灭佛风波之后,11世纪的后宏期佛教再度兴旺,为了寺院的建设和翻新,大量尼泊尔及本地的画师投入壁画工作,西藏本地画师在吸收了周边国家及中原地区的绘画技巧后,逐渐形成了具有藏传佛教艺术特色的绘画形式。
此后500年间,西藏地区绘画艺术的各个风格流派争相竞艳,经典的壁画创作层出不穷。
西藏寺庙佛教壁画追求规范比例,尊重传承,并具有哲学审美观,严格的仪轨教义,形式上注重线条的流畅与纤细,技法上注重色彩过渡的完美。
这与西方的宗教壁画大有不同,他们尊重客观现实,重视人体的生态美,以真实的人或物当模特,自由、形象地刻画着活灵活现的神。
西藏地区11—17世纪的壁画艺术与西方中世纪的宗教壁画艺术的比较,其发展的过渡和宗教绘画史中的价值及地位都是极其相似与重要的,对宗教美术的形态发展都有着突出的成就与贡献。
这是两个不同的地域种族、社会经济及文化背景下生成的艺术。
下面就其两种壁画的艺术形式,分别阐述它们的异同。
一、表现内容方面图1,《基督被捕》无论是佛教壁画还是基督教壁画,其内容都是为宣传宗教教义,题材多为宗教人物、宗教故事及宗教装饰图案。
中世纪是基督教艺术时期,其表现内容主要包括大量的圣经故事和神话人物,用来宣扬教义、规劝教徒服从基督。
中西方庙宇差异

中西方庙宇差异中西方的差异,除了我们熟悉的文化差异,同时也体现在我们的建筑当中。
庙宇建筑风格的不同就是其中中西差异的一种表现。
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国的庙宇建筑风格都给予人一种沉稳,庄重的感觉。
相反的,西方的庙宇气势磅礴,体积感强烈。
如果通过细微观察,中西方庙宇的开门方式是不一样的。
中国的庙宇通常都在长方体的长边设置门口,而西方的庙宇,以希腊的帕特农神庙为例,就选择以短边上设置大门。
这种建筑方式的不同,与中西方的宗教文化,历史背景有着莫大的关系。
中国主要以信奉佛教为主,而西方则以信奉基督教为主。
佛教与基督教由于所处的地域环境与历史背景的差异,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文化。
西方的庙宇注重表现人内心对宗教的狂热,充分的表达了人的征服思想,建筑方式的不同就是其视觉上的一种体现。
而中国的庙宇受到古代儒家“中和”思想影响,注重表现人内心的平静和宁和,与西方庙宇建筑相比较更和谐与含蓄。
正是因为如此,西方的庙宇较中国庙宇高出许多,更能体现出庙宇的体积感,表达出人内心的狂热和丰富的想象力。
他们以塑造空间感和体积感为目的,征服他们思想外的事物。
高大的建筑,雄伟的巨柱,寄托和支撑着古希腊人的理想和希望。
所以,在短边开设门口,使庙宇的体积感更强烈,正好表达他们的雄心壮志,处处皆显示出一种与自然的对立和征服,从而激起人亢奋的情绪。
中国寺庙建筑则恰好相反,它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
建筑融入上水之中,表现出一种和谐之美,殿堂、门窗、亭榭、游廊都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所蕴涵的空间意识模糊变幻,这与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的宇宙观有深层联系。
中国的庙宇有意识的与山水融为一体,庙宇自身的高度不会像希腊的庙宇那般表现出高耸,气度恢弘的一面,所以通常高度不会太高,需要和环境融合达到和谐的状态。
选择在短边开门,更能显示出庙宇典雅庄重,更能贴近人心,与自然更相亲。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纪念。
中国寺庙设计建筑与西方哥特式建筑区别

中国寺庙设计建筑与西方哥特式建筑区别湖北中柱古建寺庙专业设计自有人类文明以来,宗教就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起源、成长、辉煌。
而宗教似乎天生就是艺术生长的一片沃土。
很多伟大的宗教用品本身就是伟大的艺术品。
历史悠久的中国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有着灿烂的宗教文化。
他们各自衍生出来的“宗教艺术品”的代表之一就是西方的哥特式建筑和中国古代寺庙。
它们或雄壮,或优雅,或神秘,或静穆,它们是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瑰宝。
我没有去过欧洲但我早就知道欧洲歌特式教堂的雄伟;我没有游览过深山古寺,我却欣赏中国寺庙的庄重和空灵。
艺术与宗教,作为人类文化的两种基本形态,最直接、最鲜明地表达着体验。
狄尔泰就曾正确地指出:“宗教思想家、艺术家和哲学家都是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
”让我们来看看歌特式建筑与寺庙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审美体验吧。
这两种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从审美的角度看中国的传统寺庙建筑与歌特式教堂有共同点,但更多的是不同点。
一.共同点佛教也好,基督教也好,都是人们寻求超越现实的途径。
在这种意识下教堂和寺庙这些宗教场所在审美上也有着相同之处。
从建筑审美来看都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此外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历史现象。
其特点是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力量或实体。
信仰者相信这种神秘力量超越一切并统摄万物,拥有绝对权威,主宰着自然和社会的进程,决定着人世的命运及祸福,从而使人对这一神秘境界产生敬畏和崇拜的思想感情,并由此引申出与之相关的信仰认知和礼仪活动。
宗教从本质上反映了人在面临支配自身的异己力量时对其自然存在的有限性的体认和寻求超越自我的努力,因而体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表现为人对其自我主体以及对这一主体与外在客体关系的沉思。
因此,哥特式教堂与中国寺庙的形式所体现的都是人们寻求超越现实的心理。
此外绘画和雕塑在教堂和寺庙中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给人直接的视觉刺激来感受神灵。
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区别

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区别1.宗教建筑选址教堂往往选择处在城市中心。
基督教认为人作为上帝的造物,需要受上帝的庇护和引导。
寺庙往往趋向选址在城市外的山野地区,将自身纳入到自然山水之间, 使得自身也成为宏观的自然山水在人文领域的延伸。
2、建筑布局哥特式教堂的礼拜大厅、圣坛和袖厅形成了一个十字架形状,大厅比圣坛长,横厅比大厅短,这样的十字形叫“拉丁十字”。
它蕴涵着耶稣基督受刑的十字架,对于信徒而言,十字架是战胜死亡而凯旋的象征,被赋予了宗教象征意义。
佛教建筑功能布局分散、内向、均衡而充满秩序感, 反映了“万物皆有灵”的多神论, 也反映了神界有着与人伦一样的对自然的精神性的臣服。
3、建筑外部空间教堂往往是以单体建筑结合广场的形式,广场负担聚集人流的作用,有时城市道路也是由教堂发散出去的,这样也显示了基督教对现实社会的控制力。
突出了上帝在人世间的绝对统治地位。
4、建筑单体西方基督教堂注重实体,强调体积感和雕塑感,往往通过逆光来创造室内空间的神秘气氛,强调内外空间的对比和隔绝。
这样,形成一个封闭极强的内省空间,庇护教徒的惫识离开尘世,集中注意力进行虔诚的忏悔。
佛教建筑不注实体, 而更注重“虚”、’‘空”。
中国佛教建筑采用木构架,也常常采用格扇门、格扇窗,注重内外空间的相融和流通,其内部空间也比较明亮。
5、建筑细节教堂尖拱、尖券、尖顶的运用,建筑立面越向上划分越见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是整个教堂充满着一种超尘脱世、升腾而上的动感。
垂直向上的飞腾动势令人迷惘,又尖又高的塔群,瘦骨嶙峋笔直向上的束柱,筋节毕现的飞拱尖券,仿佛随时能使得这些巨大的石头建筑脱离地面,冲天而起,人们的灵魂也随之升腾,直向苍穹,升到天国上帝的脚下。
总结、在基督教建筑中无处不表现着对上帝的象征和追求。
他们认为美是上帝的一种显现,不可见的上帝使自己在秩序和美中为人所见,便是借助了象征的神奇方式。
人造物和自然物中给人以感的和谐,不是为独立实体的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是神灵的反映,作为上帝不完整的形象,世界通过自己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摹仿了上帝的单纯性和完美性。
裴振江中国寺庙与西方教堂比较

中国寺庙与西方教堂的对比由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的不同,东西方在很多方面都有差异,且在建筑方面的审美差异更加明显。
接下来,我将以中国寺庙和西方教堂对比,来体现出他们的差异。
同样是宗教的产物,中国寺庙和西方教堂却又着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
经过分析,我发现他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所处的周边环境不同在中国寺庙建筑都是搁置在偏僻的地方,隐居于风景秀美的山川建筑与自然融合一体,体现中国"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而西方教堂则耸立于闹市中心,往往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几乎随处即可望见,它的功能不单单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二、主要建筑材料的不同中国古代寺庙乃至普通房屋多为木结构,而西方教堂则大部分以石头为原材料。
人们做过很多假设关于中国为什么房屋多为木构,中国多高山大川,石头是绝不缺少的,中国的木材也不会比气候与地理条件都更适合树木生长的欧洲多,所以“材料决定说”不成立。
而中国早就有了石城墙和石桥,“技术决定说也难站住脚。
从东西方的文化取向上来看,西方人对石头有着特殊的爱好,他们认为石头是创造人的物质,当然以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
而中国讲究阴阳五行,二五行之中土和木是最适合建造住房的。
因此,土木就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材料。
以土为基,以木环绕形成建筑空间。
在2000年以前,维特鲁威就提出“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三原则。
坚固排在第一,然后实用,最后是看起来要美观。
坚固而外观美丽,但是内部略显冷峻、阴沉。
与西方追求的不同中国人更多的追求空间的适宜和阴阳的和合。
与西方相比,中国人更愿意居住空间的舒适。
五行之中的“土木”自然成为了最好的建筑材料。
而且木框架结构轻盈灵活更易于创造灵活多变的空间。
三、结构方面的不同中国古建筑以木框架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有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中西庙宇对比

中国庙宇与希腊神庙对比建筑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当代经济,文化,艺术,宗教,权利繁荣与否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能够留传千年的建筑必定是伟大艺术与精湛技术的结合,并且它的后面还有一股巨大的权利在支撑。
万神庙是这样,帕提农神庙也是这样,体现着集中的权利和建筑存在的意义。
建筑时时刻刻记录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记录着人类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对功能的多样性的要求。
所以建筑是一门深刻的艺术语言,等待你去细细品味从模态的方面说,“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一种必然的愉快的对象”。
这种宗教型的美,使审美主体产生“共通感”。
如康德理解“有一个共通感(不是理解为外在的感觉,而是从我们的认识诸能力的自由活动来的结果),只在一个这样的共通感的前提下,才能下鉴赏判断。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中国传统寺庙建筑与西方哥特式教堂均为美的不同文化模式,都表现出一种“宗教型文化”,美在宗教体验中实现,美的深度表现为文化深度,即两者都体现了“美”,都使人感受到愉快。
中国古人在建筑格局上秉承了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
因此佛教寺庙仍都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
中国传统寺庙建筑与西方哥特式教堂均为美的不同文化模式,表现一种“宗教型文化”,美在宗教体验中实现,美的深度表现为文化深度,即两者都体现了“美”,都使人感受到愉快。
中国寺庙建筑它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
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所蕴涵的空间意识模糊变幻,这与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的宇宙观有深层联系。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空间与时间的无限,即为宇宙。
“宇”字本意为房檐,无限之宇,当然则以天地为庐。
这个宇宙观,把天地拉近人心,人与自然融合相亲。
“以天地为庐”的观念古已有之,“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易·乾卦·文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乐记·乐论篇》)、“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人乃一大调和,那么艺术———“乐”,就应该体现这一调和。
中国庙宇与外国教堂

前言中国宗教性地方建筑主要有佛教建筑、道教建筑、及少数民族宗教建筑。
寺庙建筑是中国古典代表建筑之一,它起源于封建社会人们对于神权的崇拜。
宗教建筑一直是建筑界长盛不衰的话题,相对于外国教堂类宗教建筑保存完好而言,中国的庙宇类宗教建筑则显得有些日暮西山。
借此机会我就稍微谈谈我对中国庙宇与外国教堂异同及看法。
简介中国庙宇:庙宇,供奉神佛或历史上名人的处所。
庙宇在中国乡土建筑中占有较重要地位,庙宇结构有三个主要部分:即台基、主体与屋顶。
中国庙堂木料结构之因素:木柱、楣梁、正梁、横梁和支柱均披露可见。
寺院:寺院是出家人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是佛教信徒顶礼膜拜的地方,也是出家僧众修行的所在,后来逐步发展为具有多种综合功能的建筑群。
寺院最早起源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在印度佛陀时代,最初称寺院为“精舍”。
寺院在中国就是佛教传教的场所,是外来文化。
佛教大约在汉代传入中国。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中国便有了寺院这种建筑。
道观:道观是道士修炼的地方。
道观是要保持的清静、整洁和庄严。
修道的方法众多,就是求“清静无为”、“离境坐忘”安静自然为本。
道观照古人由右自左的书写方式,应为观道。
道观是道士修炼的地方,在什么地方修建道观和修道是紧密相连的。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认为“道”是“虚无之乐,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成的。
道教信仰中与“道”并提的是“德”,道教经书中解释为:“道之在我者就是德。
”《自然经》中说:“德言得者,谓于道果。
”所以道教规定信徒要“修道养德”,相信修道可以摆脱尘世的疾苦烦扰,生活安乐,这是一种精神修炼,目的是追求在心理上、精神上达到清静无为的出世境界。
因此道教徒把“修道”放在首位。
教堂 :教堂是欧洲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因此教堂遍布城乡各地,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历史久远。
到欧洲,到德国,教堂是必须参观的,也是值得参观的。
教堂是基督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等举行弥撒礼拜等宗教事宜的地方,按照级别分类有主教坐堂,大教堂(大殿),教堂,礼拜堂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寺庙与外国教堂的对比中国宗教性地方建筑主要有佛教建筑、道教建筑、及少数民族宗教建筑。
寺庙建筑是中国古典代表建筑之一,它起源于封建社会人们对于神权的崇拜。
宗教建筑一直是建筑界长盛不衰的话题,相对于外国教堂类宗教建筑保存完好而言,中国的寺庙类宗教建筑则显得有些日暮西山。
简介中国庙宇:庙宇,供奉神佛或历史上名人的处所。
庙宇在中国乡土建筑中占有较重要地位,庙宇结构有三个主要部分:即台基、主体与屋顶。
中国庙堂木料结构之因素:木柱、楣梁、正梁、横梁和支柱均披露可见。
寺院:寺院是出家人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是佛教信徒顶礼膜拜的地方,也是出家僧众修行的所在,后来逐步发展为具有多种综合功能的建筑群。
寺院最早起源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在印度佛陀时代,最初称寺院为“精舍”。
寺院在中国就是佛教传教的场所,是外来文化。
佛教大约在汉代传入中国。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中国便有了寺院这种建筑。
道观:道观是道士修炼的地方。
道观是要保持的清静、整洁和庄严。
修道的方法众多,就是求“清静无为”、“离境坐忘”安静自然为本。
道观照古人由右自左的书写方式,应为观道。
道观是道士修炼的地方,在什么地方修建道观和修道是紧密相连的。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认为“道”是“虚无之乐,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成的。
道教信仰中与“道”并提的是“德”,道教经书中解释为:“道之在我者就是德。
”《自然经》中说:“德言得者,谓于道果。
”所以道教规定信徒要“修道养德”,相信修道可以摆脱尘世的疾苦烦扰,生活安乐,这是一种精神修炼,目的是追求在心理上、精神上达到清静无为的出世境界。
因此道教徒把“修道”放在首位。
教堂:教堂是欧洲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因此教堂遍布城乡各地,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历史久远。
到欧洲,到德国,教堂是必须参观的,也是值得参观的。
教堂是基督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
等举行弥撒礼拜等宗教事宜的地方,按照级别分类有主教坐堂,大教堂(大殿),教堂,礼拜堂等。
世界现今前三大教堂是罗马教廷:圣彼得大教堂,米兰大教堂,塞维利亚大教堂,全世界共有1,520座宗座圣殿,其中大部分分布在欧洲,特别是在意大利。
异: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东汉永平年间传入中国。
传入之初,寺院建筑参照印度佛寺模式,以塔为中心,四周建有殿堂。
晋唐以后,殿堂逐渐成为主要建筑,塔被移于寺外。
寺院主要殿堂比较规范,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卢殿或藏经楼、方丈室等。
东侧有僧房、香积厨、斋堂、职事房、茶堂、延寿堂等。
西侧多为接待云游僧人的禅堂等。
一些大寺院,门前还有放生池。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
许多寺院都在深山密林中,所以第一道门便称“山门”,而三、山音近,故此一般山门又由三道门组成,象征佛教的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
天王殿内,两旁四大天王,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
佛教最早是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入的,丝绸之路既是一条古代的贸易通道,同时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道,所以中国早期的石窟寺也随着佛教的流布出现在这条古道的沿途。
石窟是开凿在山崖壁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
分布在中国从北到南广大地区的佛教石窟寺,不仅记录了中国佛教发展历史,这些石窟里大量的壁画、雕塑以及其他文物还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
道观是道士修炼的地方,在什么地方修建道观和修道是紧密相连的。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认为“道”是“虚无之乐,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成的。
道教信仰中与“道”并提的是“德”,道教经书中解释为:“道之在我者就是德。
”《自然经》中说:“德言得者,谓于道果。
”所以道教规定信徒要“修道养德”,相信修道可以摆脱尘世的疾苦烦扰,生活安乐,这是一种精神修炼,目的是追求在心理上、精神上达到清静无为的出世境界。
因此道教徒把“修道”放在首位白云观:位于北京宣武区广安门外滨河路,是著名的道观,也是北京现存规模最大的道观建筑,始建于唐朝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现存的建筑为清代重建。
主要殿堂分布在中轴线上,依次为牌楼、山门、灵宫殿。
玉皇殿、老律堂(七真殿)、邱祖殿、四御殿。
戒台与云集山房等,大大小小共有50多座殿堂,占地约2万平方米。
它吸取南北宫观、园林特点建成,殿宇宏丽,景色幽雅,殿内全用道教图案装饰。
其中四御殿为二层建筑,上层名三清阁,内藏明朝正统年间刊刻的(道藏)一部。
邱祖殿为主要殿堂,内有邱处机的泥塑像,塑像下埋葬着邱处机的遗骨。
教堂建筑形式分类巴舍里卡式教堂:巴舍里卡”原意为古罗马的公共议事堂或进行商业交易所。
从平面图上看如字母“T ”形。
入口到顶端的“横县”出可划为三个活动区。
进门后的活动区仅占很少面积。
再往前走便是进行正式宗教活动的正厅,所占面积最大。
巴舍里卡式教堂罗马式教堂罗马式教堂:欧洲进入中世纪之后,封建势力割据,战乱频繁,国力和财力均不及古代的罗马帝国。
基督教和封建主义企图借建筑之壮阔雄伟显示其威严,如厚实沉重的墙壁,半圆形的拱门、窗孔和圆形的穹隆形屋顶。
这种受古罗马建筑影响而又不及古罗马建筑的教堂,被称为方罗马式教堂,简称罗马式教堂。
拜占庭式教堂:西方美术史上八以东罗马教堂首都拜占庭为中心的官方艺术称为“拜占庭艺术”,这是拜占庭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其风格特点是罗马晚期的艺术形式和以小亚细亚、叙利亚、埃及为中心的东方艺术形式相结合,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同时又融会了西方艺术的雄健博大。
拜占庭教堂哥特式教堂哥特式教堂:中世纪的欧洲,继仿罗马式的教堂之后,兴起的诗歌特式教堂。
哥特式教堂产生于西欧11世纪后期兴起了繁荣的城市经济有关。
在西欧的许多城市中,手工业和商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城市之间除了经济、政治上的竞争,也带来教堂建筑的竞争,每一城市都以能建立美丽雄伟的教堂为荣。
教堂特征1.平面一般为十字架形。
2.高耸入云的塔楼多为笋状。
3.斜柱加固支撑较薄的墙面,形成一种特殊的外墙结构。
4.薄壳般的穹顶正中有三个大门,中间的大门为主要通道。
5.内部为轻盈、裸露的棱线飞肋骨架穹隆。
3.高大、宽敞、明亮的内部空间具有良好的采光性能。
7.窗户多位植物的叶片式,窗户上以五彩玻璃镶嵌图案。
8.正门上为大圆形的玻璃蔷薇纹样,正门为若干层次逐步向内收缩的门道,每层均有雕像。
同:十世纪,十一世纪时。
欧洲各封建领主热心于在自己的领地上修建规模壮观的修道院和教堂。
教堂建筑采用典型的罗马式拱券结构。
它是从古罗马时代的巴西利卡式演变而来。
建筑史上称这种新形制为“罗曼内斯克”即罗马式。
罗马式教堂的雏形是具有山形墙和石头的坡屋顶并使用圆拱。
它的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坚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
教堂的一侧或中间往往建有钟塔。
屋顶上设一采光的高楼,从室内看,这是唯一能够射进光线的地方。
教堂内光线幽暗,给人一种神秘宗教气氛和肃穆感及压迫感。
教堂内部装饰主要使用壁画和雕塑,教堂外表的正面墙和内部柱头多用浮雕装饰,这些雕塑形象都与建筑结构浑然一体。
罗马式时期的雕塑具有古代雕塑的气魄,较多运用变形夸张手法,但又不同于古代的写实风格。
将中外最后的精神灵魂栖身之地寺庙与教堂作些简单的比较,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
虽然我等在校大学生不曾深入研究什么,理论什么,但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有感而发,也未尝不可。
即使一知半解,不能令人茅塞顿开,却能让人有所思有所想,也心满意足。
作为一个中国人,对各地寺庙算是比较熟悉的,不论走到哪里旅游,都少不了寺庙参观游览,因为很多风景名胜都与寺庙联袂生成,且寺庙本身也组成一大风景,同时,很多情况下,即使自身居住地不远之处,也往往多有寺庙的身影。
因此寺庙于中国人,几至成为生活中之一部分。
如果说到一部分人对寺庙里的菩萨显灵,因而对其顶礼膜拜,供香燃烛,祈愿还愿,寺庙就更是国人生命中之一部分。
故此,说我们对寺庙不陌生应该是不算为过的。
但是对西方的教堂可能就显得陌生和不熟悉了,尽管由于传教士的深入大陆内部,星星点点偶尔也可以看到小规模的教堂,但和矗立于西方本土的真正意义的教堂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真正的教堂,除了少数人亲历亲为,多数人只能从画面、视频等上看到。
同时由于官方意识形态原因,有意将外国宗教妖魔化,使得普通百姓对教堂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或根本就不屑去了解。
先从寺庙和教堂外部看,两者共性偏少,差异更多。
建筑材质、风格、气势等都大相庭径。
以高度和风格看,中国寺庙建筑大多低矮,平面布局。
超出二层楼房高度的少见(寺庙旁边的佛塔除外)。
大多数寺庙山门之外有空地,但不大。
进入寺庙的山门象普通民居的门洞,只是几块大匾,上书寺庙名,或其他与庙相关的书法赫然醒目,引人注目。
进入寺庙后,往往是若干院落式组成的大殿,一层二层三层。
且都是一个模式的“大雄宝殿”等层层递进。
有的只是平面布局,有的则是依山势层层升高。
整个寺庙风格的外观造型多为飞檐翘角,显得轻巧空灵,难有厚重感。
而外国教堂在外观建筑上完全与之迥异。
通过图片,我们可以看到,西方教堂建筑往往气势恢宏,大气磅礴。
不仅整个建筑高度远胜中国寺庙,高达四五层楼高度甚至更高的不在少数,而且建筑顶部以刺破青天之尖塔装饰之,或自下而上如高楼大厦般结结实实,厚重雄伟气派,给人以震撼的视觉冲击力量。
与其大气磅礴的建筑匹配,有些教堂前有很大的广场。
进去之后,不象寺庙数层递进,而是独立自成一体,内部如宫殿般富丽堂皇,尤其其空间高度非凡,有的简直就与外在高度持平。
一旦进去之后,站在空旷的大厅内,顿觉人何其渺小。
从建筑材质的区别看。
中国寺庙建筑大多采用木,土,砖等,其中以木材为主的整个建筑彷佛是居住凡人的普通民居,区别只在比普通民居更宽大、更通畅。
诸多庙宇两厢多有供香客居住的斋房。
虽然木质有温暖感,有生命感,更人性化,但因其经不起时间的销蚀,却容易颓败。
而外国的教堂大多采用石材,虽然给人感觉冰冷,但更多的是一种凝重的美感。
石材的坚固,象征永恒,也象征信仰的不可动摇。
建筑所选石和砖都非常严格,具有一定硬度和光泽。
因此整个造型和外观都让人感受到撼人心魄的魅力。
再看寺庙和教堂的内部建筑及陈设功用。
中国寺庙内部照例有如来佛,观音菩萨、千手观音,以及两旁的八大金刚等。
最引人注目的则是大大小小寺庙内外均有供香客燃香供奉和跪拜之设施。
一旦入得门内,便有蒲团伺候,引领下跪朝拜祈愿保佑。
大殿之外亦有香炉供香客燃香点烛――勿忘:香烛均须用银两换取。
当然,香客主动自愿捐功德,亦有功德箱提供方便,若数目偏大,还有住持或僧人为之记下功名捐款数额,待可行之日悉数将其凿刻石壁为其彰显。
外国教堂与中国寺庙内部比,除了四壁有雕塑乃至天穹有壁画,几可与之略略类同外,其他均截然不同。
进入教堂内部,空荡荡的大厅里,数排椅子排列整齐供教徒唱诗忏悔外,他物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