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基础_红斑狼疮细胞(LE)检查
红斑狼疮细胞检查

谢谢大家!
第 11 页
第 7页
(2)红斑狼疮细胞检查:①将橡皮圈放在底物片有干血膜处, 取病人血置于橡皮圈中干血膜上,使之充满;②将上述底物片 置潮湿器皿中,置37℃孵箱中1h;③取出载玻片,用镊子夹去 橡皮圈,同时除去血块;④干燥后用Wright法染色,镜检。
第 8页
4.结果
(1)阳性结果可见到:①典型的红斑狼疮细胞,中性粒细胞内含有 均匀体,细胞核被挤向一边,整个细胞较正常多形核粒细胞大;②游 离的均匀体;③花形细胞簇。即1个圆形均匀体,四周有数个中性粒 细胞。 (2)1张片中有2个以上典型的红斑狼疮细胞,方能报告阳性。其他 形态的细胞可作为判断依据,须进一步检查。
第 3页
2.原理
狼疮因子作用于衰退的细胞核使其成为“云雾状的均匀体”, 然后被活的吞噬细胞所吞噬,而吞噬细胞的核被挤向一边,即 成为典型的红斑狼疮细胞。
第 4页
3.方法
第 5页
方法有很多种,如凝血块法、去纤维法、Snap-Per法及改良的 Snap-Per法等。其中以后者较好,方法简便,不需特殊设备, 观察结果容易,出结果快,用血量少(耳血即可),且阳性率 不亚于其他方法而临床常用,具体做法如下。
红斑狼疮细胞检查
第 1页
狼疮细胞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血液,在体外一定条件下形成 的一种具有特殊形态的细胞。
第 2页
1.形成狼疮细胞的条件
(1)存在于病人血清丙种球蛋白中的狼疮因子。 (2)受伤或死亡的白细胞,其衰退的细胞核在红斑狼疮因子的 作用下,形成一种圆形或椭圆形的均匀体。 (3)活的吞噬细胞(主要是中性多形核粒细胞)将上述的均匀 体包围并吞噬后成为红斑狼疮细胞。 (4)整个过程必须在一定的温度和时间条件下才能形成。
三种红斑狼疮细胞检验方法的比较和评价

三种红斑狼疮细胞检验方法的比较和评价发表时间:2018-04-27T13:37:59.15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0期作者:齐绍伟[导读]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多见于青壮年女性,是自身免疫结缔组织病,近年来研究较多。
红斑狼疮细胞(LE cell)检查已成为一重要辅助诊断方法[1]。
(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76)【摘要】目的:探讨红斑狼疮细胞检验方法的三种检测方法比较与评价。
方法: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40例,实验室采用去纤维蛋白法,抗凝血法和血块法检查红斑狼疮细胞,对三种检验方法进行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脱纤维血法阳性34例,阳性百分率85.0%;抗凝血法阳性28例,阳性百分率70.0%;滴血法阳性26例,阳性百分率65.0%。
结论:采用去纤维蛋白法检查红斑狼疮细胞为好。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红斑狼疮细胞(LE );检测方法【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0-0080-02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多见于青壮年女性,是自身免疫结缔组织病,近年来研究较多。
红斑狼疮细胞(LE cell)检查已成为一重要辅助诊断方法[1]。
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以探讨最佳的检验方法。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4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28例,年龄15~55岁,平均年龄34.5±2.5岁。
对40例同时采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比较,。
1.2 方法1.2.1去纤维蛋白法静脉采血5ml,置含几颗小玻珠的瓶中,摇动15min,直至纤维蛋白完全绕拌在玻珠上为止。
置37℃孵育箱中2h,再将血标本转入小口径试管中,以1000r/min离心5min,使白细胞适当集中,吸取白细胞层至温氏管内,以2000r/min离心沉淀10min,去白细胞层涂片,Wright染色后镜检。
医学检验·检查项目:红斑狼疮细胞(LEC)_课件模板

医学检验·各论:红斑狼疮细胞(LEC) >>>
临床意义: 阳性结果见于以下疾病: 1.系统性
红斑狼疮。 2.偶见于风湿病、类风湿病、 硬皮病、皮肌炎、活动性肝炎等。
医学检验·各论:红斑狼疮细胞(LEC) >>>
正常值: 阴性。
医学检验·各论:红斑狼疮细胞(LEC) >>>
相关检查: 抗双链DNA抗体(ani-DNA)、狼疮样抗凝 物质检测、抗核抗体(ANA)、自身免疫 性疾病14项。
医学检验·各论:红斑狼疮细胞(LEC) >>>
相关症状: 关节疼痛、脊柱和四肢畸形、呼吸异常、 斑疹、鳞屑、紫绀。
医学检验·各论:红斑狼疮细胞(LEC) >>>
相关疾病:
风湿性关节炎、面部播散性粟粒状狼疮、 Bazin硬红斑、病毒性肝炎、皮肌炎、硬 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风湿 热、暴发性肝炎样综合征、戊型病毒性肝 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性关节炎、小儿风湿 热、盘状红斑狼疮、风湿性多肌痛。
谢谢!
医学检验·各论 红斑狼疮细胞(LEC)
内容课件模板
医学检验·各论:红斑狼疮细胞(LEC) >>>
别名: LEC。
医学检验·各论:红斑狼疮细胞(LEC) >>>
简介: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液内的红斑狼 疮因子,是一种抗核蛋白的免疫球蛋白 G(IgG)抗体,它作用于细胞膜,使得细胞 膜受损,并使细胞核胀大形成一种均匀无 结构的圆形烟雾状物质,这种物质被多形 核白细胞吞噬后,形成红斑狼疮细胞。检 测血液中有无中性多形核白细胞吞噬均匀 体的现象,即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进行诊 断。
红斑狼疮细胞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红斑狼疮细胞检查标准操作规程目的规范红斑狼疮细胞检查标准操作适用范围适用于红斑狼疮细胞检查检测原理红斑狼疮细胞温浴染色法仪器OLYMPUS显微镜37℃水浴箱试剂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液:①I液:取瑞氏染粉1g、姬姆萨染粉0.3g,置洁净研钵中,加少量甲醇(分析纯),研磨片刻,吸出上层染液;再加少量甲醇,继续研磨,再吸出上液。
如此连续几次,共用甲醇500ml。
收集于棕色玻璃瓶中,每天早、晚各震荡3min,共5天,之后存放一周即可使用。
②Ⅱ液:pH6.4-6.8磷酸盐缓冲液称取如下比例的试剂:磷酸二氢钾(无水) 6.64g磷酸氢二钠(无水) 2.56g加少量蒸馏水溶解,用磷酸盐调整pH,加水至1000ml。
样本采集抽取静脉血3ml于洁净试管中,及时送检。
6.1 患者准备6.1.1 检验人员必须对患者讲清楚检验目的,安慰患者,努力减轻患者的疑虑和恐惧心理。
6.1.2 标本采集前,应避免跑步、骑自行车、爬楼等剧烈的运动,要求患者休息15分钟后进行。
尽可能保证每次采血都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
操作步骤7.1 抽取患者血液2-3ml,注于干燥洁净试管内,于室温待凝。
7.2 于凝固刚形成时,用竹签将凝块搅碎,并将残余凝块除去。
7.3 以2000rpm/min离心沉淀使白细胞聚集在同一层面,以利于狼疮细胞形成。
7.4 置于37摄氏度温箱内温育2h。
7.5 取出白细胞层及其上下各少许,置红细胞比积管内,以2000r/min离心,沉淀10min。
7.6 吸去上层液,轻轻吸取白细胞层,制成薄片3-4张。
7.7 以瑞氏染液染色、镜检。
生物参考区间阴性变异潜在来源9.1 整个操作时间不能超过3h,时间过短,狼疮细胞形成不佳;时间过长,细胞溶解过多,影响检出。
9.2 注意与果馅细胞鉴别,果馅细胞多为单核细胞吞噬淋巴细胞的核所形成,其核仍保持着染色质结构和染色特性(着紫红色)。
sle的诊断标准

sle的诊断标准SLE的诊断标准。
SLE,即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于青少年和年轻女性。
它可以影响多个器官和系统,包括皮肤、关节、肾脏、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等。
由于SLE的症状多样化,且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因此对其进行准确的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SLE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1. 临床表现,SLE患者常表现为面部红斑、狼疮样皮疹、关节炎、发热、疲乏等症状。
此外,SLE还可能引起肾炎、心包炎、肺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等。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来进行初步判断。
2.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和尿液检查。
SLE患者的血液中常常出现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情况。
而尿液检查则可以发现蛋白尿、红细胞管型等异常。
3. 自身抗体检测,SLE患者的血清中常出现多种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ANA)、双链DNA抗体、Sm抗体等。
这些抗体的检测结果可以作为SLE诊断的重要依据。
4. 其他辅助检查,如肾脏活检、心脏超声、脑脊液检查等,可以帮助医生判断SLE是否累及了相关器官。
在进行SLE的诊断时,医生会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标准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SLE。
需要注意的是,SLE的诊断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不能仅仅依靠某一项检查结果来做出判断。
同时,由于SLE的症状和体征多样化,诊断过程中需要排除其他类似疾病,确保准确诊断。
总的来说,SLE的诊断标准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自身抗体检测以及其他辅助检查来进行判断。
只有通过全面而准确的诊断,患者才能及时接受有效的治疗,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因此,对于可能患有SLE的患者,及早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SLE的诊断标准,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红斑狼疮细胞检查-完整版PPT课件

02 检验方法
03 临床意义
• 正常健康人检查结果为阴性,而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来说,在疾病 的活动期,LE细胞阳性率一般为70%~90%,缓解期或激素治疗后不易找 到。
• 除系统性红斑狼疮外,其它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硬 皮病、活动性肝炎等亦可呈阳性反应。因此发现LE细胞,必须结合临床 表现,才能确诊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另外,未找到LE细胞,并不能完全 否定红斑性狼疮的诊断,应进一步作其它有关的免疫学指标检查。
01 红斑狼疮(LE)细胞的形成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血清中,存在一 种红斑狼疮因子。它属于一种IgG型自身 抗体,在体外可使白细胞退化,导致细 胞核染色质失去正常结构,变成游离肿 胀的圆形或椭圆形烟雾状的均匀性物质 ,称为“游离均匀体”;均匀体可吸引吞噬 细胞在其周围形成“花形细胞簇”;最后被 其中一个吞噬细胞吞噬形成红斑狼疮细 胞。
练一练
➢ 找一找:有无LE细胞?
谢谢,再见!
职业教育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2 检验方法
• 简要操作为:先采集静脉血3ml,待其凝固后,搅碎血凝块,去除残余 凝块。再进行离心,使白细胞聚集在同一层面,之后孵育,去除白细胞 层,离心、涂片、进行瑞-吉染色,最后在油镜下找红斑狼疮细胞。
• 该法费时费力,阳性率低,且受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的影响,目前已少用 。现实验室主要通过检查血中的自身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进行诊断 与鉴别诊断。
01 红斑狼疮(LE)细胞的形成
• 形成红斑狼疮细胞是需要条件的: • 首先,病人血清中需存在LE因子,这是形成LE细胞的首要条件。 • 其次,受损或退变的细胞核,即被LE因子作用的细胞核,通常为中性粒
细胞或淋巴细胞的核。该细胞核无特异性,病人本身或白血病患者提供 的细胞均可。 • 再者,具有吞噬活性的白细胞,通常为中性粒细胞,亦可是单核细胞或 嗜酸性粒细胞。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习题集与答案精华版

9、姬姆萨(Giemsa)染色法较突出的优点是 A、染色时间短 B、对细胞核和寄生虫着色较好 C、对胞浆和中性颗粒染色效果好 D、易见到胞浆内出现的奥氏(Auer)小体
10、伴有中毒颗粒的中性粒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最好鉴别方法是 A、瑞氏染色后两者颗粒不同 B、瑞氏染色后两者细胞核形态不一 C、可用 pH6.4 缓冲液进行瑞氏染色 D、可用 pH5.4 缓冲液进行姬姆萨染色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习题集与答案
第一章 绪论、血液标本采集与抗凝
一、填空题 1、肝素具有抗凝能力强,不影响____、____ 等优点,为较好的抗凝剂之一。 2、细胞的染色既有____作用,又有____作用。 3、草酸盐抗凝剂通常用____浓度与血液比例为____,主要用于____检查。
二、选择题 1、新生儿做血细胞计数,多用下列哪个部位采血 A、手背 B、耳垂毛细血管 C、足跟毛细血管 D、肘部静脉
19、血液标本检查红斑狼疮细胞(LEC),除了严格掌握时间、温度及制作涂片要求外,试 验关键还在于 A、血凝后马上捣散血块,低速离心后孵育 B、采血后立即放入水浴箱内 C、让血清尽早析出 D、尽早分离出白细胞层
20、关于白细胞核象左移,哪项较为确切
更多医药卫生试题集 /thread-htm-fid-26.html
31、关于瑞氏染色法的原理,错误的是 A、染液中美蓝带正电荷,伊红带负电荷 B、嗜酸性颗粒为碱性物质,与伊红结合染粉红色 C、细胞在偏碱环境中正电荷增多 D、细胞的染色既有物理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
32、瑞氏染色后嗜碱性粒细胞的形态描述,错误的是 A、直径 10-12μm,略小于中性粒细胞 B、细胞浆颗粒量少,大小不均,染蓝黑色 C、胞浆较少,常呈淡红或淡紫色 D、嗜碱性颗粒不易溶于水,制片染色时也不易脱失
红斑狼疮细胞

红斑狼疮细胞文章目录*一、红斑狼疮细胞的基本信息1. 定义2. 专科分类3. 检查分类4. 适用性别5. 是否空腹*二、红斑狼疮细胞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1. 正常值2. 临床意义*三、红斑狼疮细胞的检查过程及注意事项1. 检查过程2. 注意事项*四、红斑狼疮细胞的相关疾病和症状1. 相关疾病2. 相关症状*五、红斑狼疮细胞的不适宜人群和不良反应1. 不适宜人群2. 不良反应红斑狼疮细胞的基本信息1、定义狼疮因子与受损的白细胞作用后,可形成狼疮小体。
后者被中性分叶核白细胞吞噬后形成红斑狼疮细胞。
红斑狼疮细胞主要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偶尔见于类风湿关节炎等。
红斑狼疮细胞的检查,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在激素治疗后及疾病的缓解期,红斑狼疮细胞甚少,但并不完全消失。
亦有症状典型而找不到红斑狼疮细胞者,但不能否定红斑狼疮的诊断,此时要经反复多次检查。
阳性为检测到红斑狼疮细胞。
典型的狼疮细胞为中性粒细胞内含有一个或多个红色圆形或椭圆形的无结构云雾状均匀体,多形分叶细胞核被挤在一边,整个细胞体积较正常的中性粒细胞大。
未被吞噬的均匀体可以被多个中性粒细胞环绕,形成所谓的花簇样细胞。
2、专科分类皮肤3、检查分类血液检查4、适用性别男女均适用5、是否空腹空腹红斑狼疮细胞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1、正常值阴性:没检测到红斑狼疮细胞。
正常人为阴性。
2、临床意义主要用于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其阳性率为30%~60%,在活动期阳性率更高。
若阴性,也不能除外诊断,需重复送检。
红斑狼疮细胞并非特异,在系统性硬皮病、皮肌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其他结缔组织病,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药物反应中有时也会呈阳性反应,故不可单凭此阳性结果而肯定诊断。
红斑狼疮细胞的检查过程及注意事项1、检查过程血凝块法抽静脉血5ml置于试管中,待血凝块凝固后用玻棒将其捣碎,37℃孵育1小时后2000转/min离心10分钟后弃上清液,小心地吸取白细胞层涂成薄血膜片,晾干作瑞氏染色后镜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见于青年女性,男女之比约为
临床表现
发热:可为唯一首发症状 皮肤:面部蝶形红斑、盘状红斑 骨、关节:骨无菌性坏死 心脏: 肾脏: 神经系统: 消化系统:口腔黏膜溃疡
目前仍未真正明了,多因素参与 免疫机制缺陷 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形成和沉积、免
疫调节障碍等 遗传因素 雌激素 环境因素
测定方法及评价
1.LE细胞显微镜检查
1948年 由Harg raves发现
LE形成需要的条件
患者血清中存在LE因子 受损或退变的细胞核,即被LE因子作用的核 具有吞噬活性的白细胞
LE的三种形态
游离均匀体 花形细胞簇
吞噬体 必须找到典型的吞噬体才能报告阳性结果
2.免疫学检查法自身抗体:多多样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 抗Sm抗体
临临床床意意义义
发现LE细胞,结合临床表现方可诊断 SLE
未找到LE细胞,应进一步做免疫学检查
红斑狼疮细胞(LE)检查
检验教研室
一、概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 是一种常见自 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生率:
国外 约50 / 10万人
我国
70 / 10万人
特 点
累及多系统、多脏器
皮肤、肾脏、血液、神
经系统等
具有多种自身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