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研究2
苏轼研究报告调查报告

轼研究调查报告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人,葬于颍昌〔今省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轶闻:佛印〔一〕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
佛印老实,老被轼欺负。
轼有时候占了廉价很快乐,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小妹说。
一天,两人又在一起打坐。
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
〞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
〞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轼回家就在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
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二〕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
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
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
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
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
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佛印在帐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搅?〞〔三〕东坡在,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
他和金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苏轼课题报告研究报告

苏轼课题报告研究报告标题:苏轼的艺术创作与思想探索1. 研究背景和目的: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诗词、散文以及书法等艺术创作在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苏轼的艺术创作与思想,揭示其中的独特之处和深刻内涵。
2.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比较分析的方法,详细研究苏轼的文学作品,以及他在时代背景下的思想发展和创作心路历程。
3. 研究内容:3.1 苏轼的诗词创作:研究苏轼的诗词作品,分析其中的艺术特色、表达手法以及思想内涵。
重点关注其对自然、人生、社会等主题的表达和探索。
3.2 苏轼的散文创作:研究苏轼的散文作品,分析其中的艺术手法、叙事方式以及思想追求。
探讨苏轼对历史、文化、人性等议题的思考。
3.3 苏轼的书法艺术:分析苏轼的书法作品,研究其对艺术规律的把握和创新。
探索苏轼书法艺术背后的哲学思考和审美观念。
4. 研究意义:通过对苏轼艺术创作与思想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演变,同时也可以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艺术创作的启示,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
5. 研究结论:苏轼的艺术创作融汇了对自然、人生、社会等多重主题的思考,体现了其对美学和哲学的独特理解。
他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魅力,也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对后世影响深远。
6. 注释:在报告的最后,提供对相关研究文献和资料的引用,以方便读者进一步了解苏轼的艺术创作和思想。
附:参考文献[1] 乔心海. 苏轼艺术研究[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2] 杨佳. 苏轼文学艺术研究[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3] 董乃胜. 苏轼文化人格与艺术风格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4] 王伟力. 苏轼研究文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研究苏轼的研究报告

研究苏轼的研究报告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艺术家,被誉为宋代文坛的巨星。
他的作品涉及诗歌、散文、书法等多个领域,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苏轼的生平:这一部分可以介绍苏轼的出身、成长经历、政治生涯和晚年事迹等。
包括他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经历、与其他文人政治家的关系等。
可以梳理出他的主要事件和思想变化。
2. 苏轼的文学创作:可以对苏轼的诗歌、散文、书法等作品进行分析。
这包括他的创作风格、主题、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等。
可以以其代表作为例子,深入挖掘其作品背后的意义和艺术价值。
3. 苏轼的政治思想:苏轼在政治上曾经历过兴盛和落魄的阶段,他对政治的态度和思考也不尽相同。
可以对他的政治文章、信札等进行分析,阐述他对政治的态度和观点,以及他对宋代政治制度的评价和建议。
4. 苏轼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可以探讨苏轼在文学和艺术领域的创新和突破。
评述他对宋代文艺的贡献,以及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影响。
例如,可以对他对后人的影响进行考察,如明代文学人杨慎、清代才子袁枚等。
5. 苏轼的文化观念和人生态度:通过苏轼的诗词和散文作品,可以了解他对人生、自然、历史、道德等方面的思考。
可以分
析苏轼的文化观念和人生态度,探讨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其文学创作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在撰写研究报告时,可以参考苏轼的传记和专著,深入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同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见解,加以分析和论证。
苏轼生平研究报告

苏轼生平研究报告一、引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画家和政治家。
他是北宋时期文化繁荣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婉约派的开山祖师。
本文将对苏轼的生平进行研究,探讨他的成长经历、创作风格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早年经历苏轼于1037年出生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
父亲苏洵是一名重要的文学家,对苏轼的儿时教育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苏轼从小就对诗词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能够读书写字的时候就开始模仿吟诵古文。
苏轼的才华和聪明使他很快进入南京国子监学习,他在那里接受了系统的儒家教育,并开始研究经义和古文,这对他后来成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官职生涯苏轼自考中进士,进入官场后历任各级官职。
他机智过人,在政治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屡次在政治上与其他高官产生分歧和争论。
苏轼在职期间,积极参与到政治改革中,他主张节俭政治,反对奢侈和浪费,主张以贤能任用官员。
然而,由于政治上的争论和一系列事件,苏轼多次被贬谪,先后被贬至黔州、潮州等地。
这段流亡生活对苏轼的影响很大,他在流亡期间追求人生真理,同时加深了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四、文学成就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词创作在当时享有盛名,流传至今。
苏轼以婉约派的写作风格而闻名,他的作品注重情感表达,以细腻的笔触和华丽的修辞给读者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苏轼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他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真谛的探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苏轼在文学创作上积极探索,他的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书法和绘画等领域。
五、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苏轼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其个人的文学成就上,更体现在他对中国文化的推动和传承上。
苏轼主张文人雅士的修养与责任,他提倡身体力行的学习和实践,鼓励文化的多元发展。
苏轼还提倡文人重视社会问题,他强调文化的社会责任,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改革和民生问题的观点。
苏轼研究开题报告清华

苏轼研究开题报告清华苏轼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苏轼,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人。
他的作品涵盖了诗、词、散文等多种文体,其艺术成就和影响力都不可忽视。
然而,对于苏轼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和未解之谜。
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苏轼的生平、作品和思想,以期更全面地了解这位文学巨匠。
二、研究目的1. 探讨苏轼的文学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分析其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2. 研究苏轼的政治生涯,探究其对北宋政治的贡献和影响。
3. 分析苏轼的思想观点,探讨其对社会、人生等方面的思考和见解。
三、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通过对苏轼的文学作品、书信、日记等文献资料的梳理和分析,了解其创作背景、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2. 比较研究法:将苏轼与其他文学家、政治家进行比较,分析其在文学、政治等领域的独特之处。
3. 社会历史研究法:结合宋代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分析苏轼的政治生涯和思想观点的时代背景。
四、研究内容1. 苏轼的文学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a. 分析苏轼的诗歌创作,探讨其诗风的独特之处。
b. 研究苏轼的词作,分析其对词的发展和演变的贡献。
c. 探讨苏轼的散文创作,分析其散文风格和思想内涵。
2. 苏轼的政治生涯和影响a. 研究苏轼的官职历程,分析其在政治领域的贡献和影响。
b. 探讨苏轼的政治观点和主张,分析其对北宋政治的影响。
3. 苏轼的思想观点和哲学思考a. 分析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探讨其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b. 探究苏轼的社会思想,分析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见解。
五、研究意义1. 对苏轼的文学成就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2. 通过研究苏轼的政治生涯和思想观点,可以为今天的政治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3. 苏轼作为一个多才多艺的文化名人,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其思想和艺术成就可以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六、研究计划1. 第一阶段(2个月):收集苏轼的文献资料,梳理其生平和作品,并进行初步分析。
苏轼课题研究报告

苏轼课题研究报告1. 引言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文人,其诗词作品广泛流传,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苏轼的生平、作品以及对文学发展的贡献进行研究和分析。
2. 生平与背景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
他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父亲苏洵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对他的文学素养和艺术修养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轼自幼聪慧,早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参加了科举考试并多次获得高分,但由于一系列政治和官场斗争,苏轼两次被贬谪到一些偏远地区。
然而,这些困境并没有阻止他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
3. 文学巨匠苏轼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作品涉及诗歌、散文、词等多个文学形式。
他与黄庭坚、米芾一起组成了“三苏”,被誉为“苏黄米”,对宋代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3.1 诗词苏轼的诗词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他的诗意丰富,表达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感悟。
他的诗词作品多样化,既有婉约绮丽的风格,也有豪放洒脱的风格,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体验。
3.2 散文苏轼的散文作品也堪称经典。
他的散文深入人心,展示出了他对社会现象、人情世故的独特见解。
他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以细腻的笔触写出,让人读来如沐春风,意犹未尽。
3.3 词曲苏轼的词曲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珍品之一。
他的词曲作品具有音乐性强和情感表达深刻的特点。
他将个人的真实感受融入其中,给人以共鸣和震撼。
4. 文学对社会的影响苏轼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文学作品不仅仅对后世的文人有着启迪意义,也影响了社会大众。
苏轼关注社会问题,对当时社会现象发表了不少批判性的言论,引起了人们对这些问题的重视。
苏轼的作品广泛流传于后世,他的思想理念和文学风格影响了许多后来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
人们从苏轼的作品中感受到了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思考和感悟,对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 结论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其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于苏轼的研究报告

关于苏轼的研讨报告1、初出茅庐纵顾苏东坡的终身,与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年苏东坡初出茅庐,中举及第,便与多位常州籍同考举子结成好友,他们在苏东坡眼前展现了一幅绚烂的江南风光,使他与好友们订下了“鸡黍之约”。
然虽有定居誓词,但毕竟未经深思熟虑,是信口所至。
真正到了常州地域,苏东坡领略到了那水乡山野的神韵,便深深地吸收住了。
中年分开黄州时,苏东坡两次上表哀求寓居常州,终于如愿以偿,从此和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即便在元佑时期,他政治上红极一时时,他还和常州籍大臣胡宗愈(完夫)讲定:“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
”他在北归途中,一路均有人热情挽留,有的以至无偿提供居舍,但他总是坚决地说:“然某缘在东南!”他终于返回了魂牵梦萦的常州。
最后遂了他在熙宁七年在常州吊唁钱公辅的《哀词》中的夙愿:“大江之南兮,震泽之北。
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
”2、少年知名古人云,学而优则仕。
才华盖世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之后,终于开端向仕途进发了。
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率领下,父子三人赶到当时的京城开封参与科举考试。
考试最关键的第二关--礼部考试之中,原本能够稳拿第一名的苏轼却出其不意地取得了第二名。
这对苏轼来说,固然有些冤枉,但对后人来说,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千古传颂的佳话。
苏轼用他天才的文思与妙笔,一鸣惊人天下知。
3、大难临头在扑朔迷离的北宋政局中,激进派的苏轼被政敌所应用,成为了政治上的牺牲品。
苏轼遭遇了人生中的一大劫难--“乌台诗案”。
苏轼丢官降职,被贬湖北黄州。
官场失意的苏轼举家来到湖北,面临无钱、无房又无粮的放逐生活,苏轼将怎样摆脱困顿与窘境?长江边的小城黄州固然是苏轼仕途上的低谷,却成了苏轼文学创作的圣地。
在走出了心灵的阴霾之后,苏轼在长江边的赤壁吟诵出了响彻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
4、潇洒东坡苏轼为人坦荡,考究风节,他的性格是率真的、孤傲的、也是豁达的、超脱的。
关于苏轼的研究报告

关于苏轼的研讨报告1、初出茅庐纵顾苏东坡的终身,与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年苏东坡初出茅庐,中举及第,便与多位常州籍同考举子结成好友,他们在苏东坡眼前展现了一幅绚烂的江南风光,使他与好友们订下了“鸡黍之约”。
然虽有定居誓词,但毕竟未经深思熟虑,是信口所至。
真正到了常州地域,苏东坡领略到了那水乡山野的神韵,便深深地吸收住了。
中年分开黄州时,苏东坡两次上表哀求寓居常州,终于如愿以偿,从此和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即便在元佑时期,他政治上红极一时时,他还和常州籍大臣胡宗愈(完夫)讲定:“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
”他在北归途中,一路均有人热情挽留,有的以至无偿提供居舍,但他总是坚决地说:“然某缘在东南!”他终于返回了魂牵梦萦的常州。
最后遂了他在熙宁七年在常州吊唁钱公辅的《哀词》中的夙愿:“大江之南兮,震泽之北。
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
”2、少年知名古人云,学而优则仕。
才华盖世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之后,终于开端向仕途进发了。
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率领下,父子三人赶到当时的京城开封参与科举考试。
考试最关键的第二关--礼部考试之中,原本能够稳拿第一名的苏轼却出其不意地取得了第二名。
这对苏轼来说,固然有些冤枉,但对后人来说,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千古传颂的佳话。
苏轼用他天才的文思与妙笔,一鸣惊人天下知。
3、大难临头在扑朔迷离的北宋政局中,激进派的苏轼被政敌所应用,成为了政治上的牺牲品。
苏轼遭遇了人生中的一大劫难--“乌台诗案”。
苏轼丢官降职,被贬湖北黄州。
官场失意的苏轼举家来到湖北,面临无钱、无房又无粮的放逐生活,苏轼将怎样摆脱困顿与窘境?长江边的小城黄州固然是苏轼仕途上的低谷,却成了苏轼文学创作的圣地。
在走出了心灵的阴霾之后,苏轼在长江边的赤壁吟诵出了响彻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
4、潇洒东坡苏轼为人坦荡,考究风节,他的性格是率真的、孤傲的、也是豁达的、超脱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苏轼的思想
•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 •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 尧 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 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 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苏轼《行赏忠厚之至论》) • 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 • 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继而读〈庄子〉 “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继而读〈庄子〉, 喟然叹曰: 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 喟然叹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后读释氏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墨,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崖 矣”(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 道教思想 道教思想: • “近有人惠丹砂少许,光彩甚奇,固不敢服,然其人教以养火, 近有人惠丹砂少许, 近有人惠丹砂少许 光彩甚奇,固不敢服,然其人教以养火, 观其变化,聊以怡神遣日。 观其变化,聊以怡神遣日。”(苏轼《与王定国书》) •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苏轼《腊日游孤山》) 腊日不归对妻孥, 腊日不归对妻孥 名寻道人实自娱” • “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 吾非逃世之事, 吾非逃世之事 而逃世之机”(苏轼《志林雪堂问潘邠(bin) 老》)
2、积极入世,有所作为 、积极入世, 深受百姓爱戴: 深受百姓爱戴 “公二十年间,再莅此州(杭州),有德于其人,家有画像,饮食 公二十年间,再莅此州(杭州),有德于其人,家有画像, 公二十年间 ),有德于其人 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必祝,又作生祠以报。”(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复以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惠州。公以侍従齿岭南编户,独以少子 复以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惠州。公以侍従齿岭南编户, 复以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惠州 苏过)自随,瘴疠所侵, 所侮, 过(苏过)自随,瘴疠所侵,蛮蜑(dàn)所侮,胸中泊然无所蒂芥。 所侮 胸中泊然无所蒂芥。 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疾苦者畀之药,殒毙者纳之。又率众为二桥 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疾苦者畀之药,殒毙者纳之 以济病涉者,惠人爱敬之。居三年,大臣以流窜者为未足也,四年,复 以济病涉者,惠人爱敬之。居三年,大臣以流窜者为未足也,四年, 以琼州别驾安置昌化。昌化非人所居,食饮不具,药石无有,初僦( 以琼州别驾安置昌化。昌化非人所居,食饮不具,药石无有,初僦(jiù) 官屋以庇风雨,有司犹谓不可。则买地筑室,昌化士人畚土运甓以助之, 官屋以庇风雨,有司犹谓不可。则买地筑室,昌化士人畚土运甓以助之, 为屋三间。人不堪其忧,公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时従其父老游,亦 为屋三间。人不堪其忧,公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 其父老游, 无间也。 无间也。”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 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 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 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 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 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 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 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明年闰六月癸酉,葬于汝州郏 辙执书,哭曰: 小子忍铭吾兄! 明年闰六月癸酉, 明年闰六月癸酉 城县钓台乡上瑞里” 城县钓台乡上瑞里”(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3)如何面对被贬之地? )如何面对被贬之地?
“某睹近事,己绝北归之望,然心中甚安之,未话妙理 某睹近事,己绝北归之望,然心中甚安之, 某睹近事 达观。但譬如原是惠州秀才,累举不第,有何不可? 达观。但譬如原是惠州秀才,累举不第,有何不可?”(虽 欲不老于此邦,岂可得哉?)(苏轼《与程正辅书》六十一) ?)(苏轼 欲不老于此邦,岂可得哉?)(苏轼《与程正辅书》六十一)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荔枝 日啖荔枝三百颗,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叹》)。 “是山皆有寺,何处不安家 是山皆有寺, 是山皆有寺 何处不安家?” “岭南有异趣,何妨倾盖新。殊方君莫厌,数面自成亲。” 岭南有异趣, 岭南有异趣 何妨倾盖新。殊方君莫厌,数面自成亲。 (《和王巩六首并次其韵》) “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我本海南民, 忽然跨海去, 我本海南民 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 譬如事远游。 (《别海南黎民表》))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九死南荒吾不恨, 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 夜渡海》) 其余瘴疾病人,北方何尝不病,是病皆死得人,何必瘴气? “其余瘴疾病人,北方何尝不病,是病皆死得人,何必瘴气? 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参寥闻此一笑。 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参寥闻此一笑。当 不复忧我也。相知者即以此语之。” 不复忧我也。相知者即以此语之
(二)苏轼的性格(人生态度 苏轼的性格(
• 3、随缘自适 旷达超脱 、 • 佛道思想成为苏轼在艰险环境中的一种精神支 柱,成为排解矛盾和苦闷的一种自我解脱的手段 。他以老庄思想中“等荣辱”、“一死生”、“ 齐是非”、“万物齐一”的思想对待个人的成败 得失,以此来摆脱生死、荣辱、成败、得失,他 以佛家“平常心”来对待一切变故,做到宠辱不 惊、毁誉不动。因而他始终能使自己保持一种旷 达遗世、超凡脱俗的襟怀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正是这种胸襟气魄给了他战胜恶劣环境的勇气 ,使他始终能出逆如顺,笑对人生,坦然面对挫 折,能站在哲学的高度化解人生的苦难
(二)苏轼的性格(人生态度) 苏轼的性格(人生态度)
•
2、积极入世,有所作为 、积极入世, • 在其位,谋其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尽心职守,体恤 在其位,谋其政 民情,组织百姓救灾、生产、兴修水利,兴利除弊,政绩 卓著。 • 徐州抗洪抢险,杭州疏浚西湖、灌溉农田 • 不在其位仍谋其政 不在其位仍谋其政: • 被贬黄州:上书太守朱寿昌,希望官方出面,禁止溺婴恶 俗。 • 被贬惠州:动员当地居民改变有病不医而杀牛祷神的愚昧 做法,并把药方介绍给百姓;捐助修桥两座;提议修建“ 自来水” • 被贬海南:宣传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知识,传播中原文化
(二)苏轼的性格(人生态度) 苏轼的性格(人生态度)
• 1、坚持原则,表里如一(耿介正直、坦率 、坚持原则,表里如一(耿介正直、 直爽) 直爽) • 2、积极入世,有所作为 、积极入世, • 3、随缘自适 旷达超脱 、 • 4、乐观机智、风趣幽默 、乐观机智、
1、坚持原则,表里如一(耿介正直、坦率直爽) 、坚持原则,表里如一(耿介正直、坦率直爽) “若使言无不同,意无不合,更唱迭和,和者非贤”(苏轼《上神宗 若使言无不同, 若使言无不同 意无不合,更唱迭和,和者非贤” 皇帝书》) (称赞张方平)“上不求合于人主,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下不 上不求合于人主, 上不求合于人主 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 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 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 首”。(苏轼《乐全先生文集》)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 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 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 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 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公实有焉。 人,曰: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苏辙《东坡先生墓 志铭》) “余性不谨言语,与人无亲疏,辄输写府藏,有所不尽如茹物不下, 余性不谨言语, 余性不谨言语 与人无亲疏,辄输写府藏,有所不尽如茹物不下, 必吐出而已” 必吐出而已”(苏轼《密州倅厅题名记》) “余天下无思虑者也,遇事则发,不暇思也。未发而思之,则未至。 余天下无思虑者也, 余天下无思虑者也 遇事则发,不暇思也。未发而思之,则未至。 已发而思之,则无及。以此终身,不知所思。言发于心,而冲余口, 已发而思之,则无及。以此终身,不知所思。言发于心,而冲余口,吐 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苏轼《思堂记》) 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 “昔之君子唯荆(王安石)是师,今之君子唯温(司马光)是随,所 昔之君子唯荆( 昔之君子唯荆 王安石)是师,今之君子唯温(司马光)是随, 随不同,其为随一也。老弟与温相知至深,始终无间,然多不随耳。 随不同,其为随一也。老弟与温相知至深,始终无间,然多不随耳。” (苏轼《与杨素元书》)
(一)苏轼的思想
• • • • • • • 兼收并蓄 儒家思想:积极入世,忠君爱民,有所作为。 道家思想:庄子“等荣辱,一死生,齐是非”、 “物我合一” 道教思想:修身养性 佛家思想:以“平常心”对待外物;静思顿悟 融会贯通 以不同的思想为武器处理不同的问题:以儒家思 想处理国家民生问题;以佛道思想处理个人成败 得失问题
三、苏轼的思想及性格(人生态度) 苏轼的思想及性格(人生态度)
• (一)苏轼的思想 苏轼的思想 • 儒、道(道家、道教)、佛兼收并蓄,并融会贯 道家、道教)、佛兼收并蓄, )、佛兼收并蓄 通 • (二)苏轼的性格 • 1、坚持原则,表里如一(耿介正直、坦率直爽) 、坚持原则,表里如一(耿介正直、坦率直爽) • 2、积极入世,有所作为 、积极入世, • 3、随缘自适 旷达超脱 、 • 4、乐观机智、风趣幽默 、乐观机智、
佛家思想:“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上不忍 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 佛家思想 元丰二年十二月 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其明年二月, 诛,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其明年二月,至 馆舍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召魂魄, 黄。馆舍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召魂魄,退伏思念 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 ,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 之所以得罪也。欲新其一,恐失其二。触类而求之,有不可 之所以得罪也。欲新其一,恐失其二。触类而求之, 胜悔者,于是喟然叹曰: 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 胜悔者,于是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 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 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 一洗之? 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 一洗之?”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 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 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 皆空,求罪垢所以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 皆空,求罪垢所以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 无所附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苏轼《黄州安国寺记》)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 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 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 “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勾之鱼,忽得解脱。若 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 由是如挂勾之鱼,忽得解脱。 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 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 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苏轼《记游松风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