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餐桌上就可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区别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餐桌礼仪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之一。
中西方餐桌礼仪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就座顺序:在西方,主人会通过座位安排来显示人们的社会地位。
通常主人会坐在桌子的中央位置,而客人则坐在主人两侧或者对面的位置上。
而在中国,主人往往坐在最东方的位置,象征着东方的“吉庆”。
而其他人的座位则根据客人的尊卑和长幼排定。
2. 用餐工具的使用:在西方,用餐时使用刀、叉和勺子作为餐具。
刀和叉用来切剥食品,勺子用来托物。
而在中国,主要使用筷子作为餐具。
中国人习惯用筷子夹取食物,传统认为筷子与两手都缺一不可,象征着夫妻的和睦和家庭的和谐。
3. 吃饭姿势:在西方,用餐时通常坐在餐椅上,双手放在桌子上。
而在中国,通常是坐在凳子上,双手放在餐桌以下。
另外,在西方,交叉双腿也是被接受的。
而在中国,交叉双腿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4. 餐桌礼仪:在西方,人们在用餐时会使用刀和叉将食物切割成小块。
在品尝菜肴时,使用刀和叉将食物夹起来,然后送入嘴里。
而在中国,使用筷子夹取食物是常见的做法。
而夹取食物时应该使用筷尖,而不是筷子的其他部分。
5. 餐前礼仪:在西方,餐前通常会有一段时间用于交流和饮酒。
主人会为客人倒酒,而客人则会向主人表示感谢。
而在中国,主人会以热水或茶的方式招待客人,并提供一些开胃小菜。
在中国,主人也会向客人倒酒,客人通常会表示感谢。
6. 餐后礼仪:在西方,人们通常会用餐结束后用纸巾擦拭嘴巴和手,并把纸巾放在餐盘上。
而在中国,人们通常会使用餐巾擦拭嘴巴和手,然后将餐巾折叠放在餐盘旁。
在西方,如果有剩余的食物,人们不会再食用,而是留下来作为下一顿的食材。
而在中国,剩余的食物通常会被认为是主人的问题,因此客人通常不会提前离开。
总之,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就座顺序、用餐工具的使用、吃饭姿势、餐桌礼仪、餐前礼仪和餐后礼仪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餐桌礼仪的理解和重视程度。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对比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对比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对比西方餐桌礼仪饮食文化、餐具、进餐方式以及一系列的餐桌礼仪等则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样式和文化取向。
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了解了两者的不同防止失礼于人。
1、餐桌气氛上的差异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中国餐桌上动。
西方人平日好动,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
中国人平日好静,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
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2、餐桌举止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们在出席各种正式的会餐时也是比较讲究的,但是在现代风俗变迁和发展中,有进步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有对传统的观看来,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危害人体。
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养,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3、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
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
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制作菜肴,但相比起来,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而这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
缺乏特色。
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肯定是不会有人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的。
另外,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确,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
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使其毫无创造性。
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反而推崇随意性。
翻开中国的菜谱,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
而且中国烹调中,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
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
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

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餐桌文化是各国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体现,它涉及到各国饮食习惯、餐具使用、礼仪规范等方面。
中西方餐桌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下面将从用餐方式、餐具使用、礼仪规范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首先,在用餐方式上,中西方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习惯共享一张大桌子,所有人坐在一起,菜品一起放在桌子中央。
大家可以自由地取用菜肴,碗筷是每个人自己用的。
而在西方,人们习惯分散坐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桌子。
菜品是分开摆放的,每桌有专门的服务员负责送菜。
西餐是通过盘子、刀、叉等餐具来取用食物的,餐具也有专门的使用规范。
其次,在餐具使用上,中西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人使用筷子来夹取食物,从共享菜肴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
而西方人使用刀叉来进食,他们使用叉子左手插着食物,用刀右手切割食物。
西餐刀叉的使用要遵循一些规范,比如刀叉不能交叉放置、刀叉用完后要平放在盘子上等。
此外,西餐中还有特殊的餐具,比如面包刀、鱼刀等,使用时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再次,在礼仪规范上,中西方也有较大的差异。
中国人在用餐时注重团结、和谐的氛围,大家可以随意交流,互相助人夹取菜肴。
中国餐桌上,老人和上级的座位一般比较靠前,对于年长者也要注意让座。
而在西方,用餐时要注重独立性,不轻易夹取他人的食物。
西方人将餐桌看做是一个私人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餐具。
在应酬场合,西方人注重用餐期间的谈话禁忌,比如不谈论政治、宗教等敏感话题。
最后,在用餐时间安排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人习惯用餐时间较为灵活,可以在午饭和晚饭之间稍事休息。
而西方人有固定的用餐时间,一般是中午12点和晚上6点。
西方人会按照约定的时间准时到达,吃完饭后会迅速离开。
总体来说,中西方餐桌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餐强调共享、和谐,使用筷子取用食物。
而西餐注重独立性,使用刀叉进行进食。
在礼仪规范和用餐时间安排上也存在差异。
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餐桌习惯是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环。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1. 中西方餐桌气氛上的差异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 中国餐桌上动。
西方人平日好动, 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
中国人平日好静, 一坐上餐桌, 便滔滔不绝, 相互让菜, 劝酒。
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2.中方餐桌举止在中国文化传统中, 人们在出席各种正式的会餐时也是比较讲究的, 但是在现代风俗变迁和发展中, 有进步的一面, 也有落后的一面, 有对传统的观看来, 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 而且危害人体。
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养, 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 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 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 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3. 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 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
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
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 制作菜肴,但相比起来, 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 而这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 ) ) 缺乏特色。
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 肯定是不会有人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的。
另外, 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确, 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 烹调时间精确到秒。
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 使其毫无创造性。
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 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 反而推崇随意性。
翻开中国的菜谱, 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
而且中国烹调中, 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 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 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 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
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 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
而在西方, 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 都毫无变化。
4. 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别与个性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文化特征。
中国礼仪与西方礼仪的区别

中国礼仪与西方礼仪的区别01、在问候方面中国人与人打招呼第一句话一般是“你吃了吗”、“上哪儿去啊”,而西方人第一句话一般是“你好”或“很高兴见到你”。
02、在饮食方面中国人的饭桌上菜色比较丰富,以肉食为主,而西方人的菜色就比较单调,但是讲究荤素结合。
03、在餐桌礼仪方面中国人吃饭的时候喜欢热闹,喜欢边吃饭边聊天,而且聊得很大声,而西方人吃饭的时候比较安静,就算聊天也是低声聊。
04、在着装方面中国人更喜欢休闲的装备,除非特殊场合,否则是越休闲越好。
而西方人在着装方面很讲究,喜欢穿修身的衣服,还喜欢穿正装。
1、在称谓和称呼方面,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
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者小姐。
而“先生”一词在我国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在我国,握手礼不但在见面和告辞时使用,而且还作为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
因此是社交中应用最广泛的致意礼节。
见面、道别时的礼貌演变到今天就是“你好”、“再见”两个短语,客气的顶多再互相握下手,在各种古怪疾病流行的今天显得简洁而卫生而又体面。
然而西方国家,见面就要先送贴面礼、亲吻礼和吻手礼,让我们很不习惯也不能接受。
3、在宴客方面,喝酒,历来被中国人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缺少的一环。
中国通常遵循的是酒杯不能空茶水不能太满,在西方人他们通常喜欢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他们的行为会随女主人的动作而进行。
中国是一个酒文化大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酿酒工艺和人们赋予酒的美好寓意,使饮酒成为中国人宴请宾朋、交际应酬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酒文化也令老外折服,使他们也对中国的白酒满怀好奇心,但他们对中国酒桌上的强行劝酒有多反感。
就如我们正常的中国人对老外的贴面礼排斥一样。
4、在禁忌与习俗方面,中国人不喜欢说4,觉得8非常吉利,而西方人不喜欢13、中国人视4为不吉利,因为与“死”同音;而在荷兰语中4却是个喜庆的数字,因为与荷兰语“庆祝”一词的发言相近。
从餐桌文化角度分析中西方人性格特点

从餐桌文化角度分析中西方人性格特点中西方的餐桌文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反映了各自大不相同的人们性格特点。
从餐桌文化角度来看,中西方人的性格特点如下:首先,中西方人在餐桌上展现出不同的交际风格。
中西方人的交际方式都是表现出各自文化的特点。
中方人非常注重团结与和谐,喜欢在餐桌上分享,并且重视亲密友好的关系。
在中餐的文化中,通常大家会坐在一起,共享盘中的食物,表示家庭或者团队的团结。
而在西方餐桌文化中,个人的自由与独立更加突出。
西方人更加注重私人空间,他们会尊重别人的位置,每个人吃自己的食物,并且选择餐厅时也习惯优先考虑就餐者个人喜好,独立决定。
其次,中西方人在餐桌上对待食物的态度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重视食物的营养价值,讲究五谷杂粮的搭配,追求均衡饮食,通常会烹饪过程中对食物进行营养搭配。
而西方人的烹饪更偏向于注重食物的口感和味道,他们更关注食物的美味和享受。
在餐桌上,中方人通常会尝试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品尝到每道菜肴,倡导大家共享;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人享受,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口味点菜。
而且西方人更注重食物的外观、装饰和摆盘,追求独特和有趣的食物创意,相比之下,中方人在餐桌上更加注重实用性。
此外,中西方人在餐桌上的言谈举止也有所差异。
中方人更注重表现出的礼貌与尊重,他们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餐桌上会比较保持沉默,不会过多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且会注重交流时的微笑和肢体语言。
而西方人在餐桌上更加注重直接的表达和交流,他们会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更加注重个体的独白。
此外,他们也更加注重谈话时的眼神交流和直视他人的眼睛,展现出各自的自信。
总之,中西方餐桌文化反映了两种不同文化下的人们性格特点。
中方人更注重团结与和谐,而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自由与独立。
中方人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而西方人更注重食物的口感和味道。
中方人在餐桌上言谈举止更保持沉默,西方人更注重直接的表达和交流。
了解中西方在餐桌文化上的差异,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交流和理解彼此,还能够拓宽我们的思维与视野。
从餐桌礼仪看的中西文化差异

从餐桌礼仪看的中西文化差异餐桌礼仪是不同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在中西文化中,餐桌礼仪存在着一些差异。
以下是从餐桌礼仪角度来探讨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些例子。
首先,对于用餐的时间和顺序,中西文化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中国,用餐的时间较晚,通常在晚上6点至8点之间,而西方国家则倾向于早些用餐,一般在晚上5点至7点之间。
此外,在用餐顺序方面,中餐通常会同时上菜,所有的菜肴都会一起摆在桌子上,供大家一起分享。
而在西餐中,通常会按顺序上菜,先上前菜,然后是主菜和甜点,每道菜都是独立的一道。
其次,餐桌上的礼仪也存在差异。
举例来说,在中餐中,吃饭时通常使用筷子,而在西餐中则使用刀叉。
使用筷子吃饭有一定的技巧和规矩,例如不要用筷子捅菜、不要叉起整片鱼等。
而使用刀叉吃饭则需要掌握正确的握持方式和用餐顺序。
此外,中国人还有许多餐桌礼仪的规定,如不要拿食物过于远离自己的嘴巴、不要夹取过多的食物等。
相比之下,西方人在用餐时更注重个人的用餐技巧和礼貌,例如不发出噪音、不大声咀嚼等。
再次,饮食习惯和食物选择也反映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中,米饭和面食是主食,常常搭配各种菜肴一起食用。
而在西方,面包和意大利面等面食通常作为主食,肉类和蔬菜则作为配菜。
此外,中国人喜欢吃鱼,而西方人则更常食用肉类。
对于食物的选择,中国人习惯于吃整只鱼或鸡,而西方人通常将食物切块或切片。
最后,用餐中的社交互动方式也反映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中国,吃饭是一种团聚和社交的活动,家人和朋友通常会聚在一起合用餐桌。
吃饭时,人们常常会互相倾斜碗筷向对方夹食物,以示亲密和关系亲近。
而在西方,用餐被视为一种个人活动,更注重个人的用餐礼仪。
西方人往往会分别用自己的餐具夹食物,较少互相分享食物。
通过对中西餐桌礼仪的比较,可以看出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对于饮食的认知、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不同。
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餐桌礼仪是加深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重要一步。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餐桌礼仪。
餐桌礼仪是人们在用餐过程中所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表现方式。
通过比较中西方的餐桌礼仪,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首先,中西方在对待餐具的使用上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国,人们习惯使用筷子作为主要的餐具。
用餐时,通常将筷子置放在盘子或者碗的两侧,从最外围开始使用。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使用刀、叉和勺子等餐具进行进食。
西方人使用餐具的方式注重切割和切分食物,在用餐前会将餐巾放在腿上,并在吃完后将餐巾折叠放在左侧。
其次,在用餐礼仪上,中西方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吃饭时往往会把碗靠近嘴边,有时会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
同时,中国人习惯用一只碗吃饭,而西方人喜欢用刀、叉、勺子等不同的餐具进行吃饭,并且一次只吃一小块食物。
西方人吃饭时比较注重文雅,通常会将每一口咀嚼好后再次送入口中。
此外,中西方在桌上交流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用餐时人们通常会进行一些社交活动,比如互相敬酒、相互举杯等。
在西方,人们则更注重用餐时的对话和交流,喜欢在用餐过程中探讨各种话题,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交流。
另外,中西方在餐桌礼仪上的一些小细节也有不同之处。
比如,在中国,人们在吃饭时通常会用碗接住剩余的饭菜,而西方人在用餐结束后则会把剩下的食物留在盘子里。
此外,在中国,人们一般会尊敬年长者,年长者的碗筷往往会被端到相对重要的位置。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倾向于平等对待,不太注重年龄和地位的差异。
这些差异体现了中西方对待餐桌礼仪的不同态度和习惯。
在中西方的餐桌礼仪中,都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和原则,比如尊重他人、注重社交交往等。
然而,由于文化和历史的差异,表达方式和细节上存在一些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 积累词语,掌握“顷刻、面颊、喷嚏、激荡、嘈杂、过滤”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掌握“唠唠叨叨、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 了解我们生活的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用心感受其丰富多彩;认识声音对我们成长的意义,学会倾听声音。
2、能力目标:⑴ 整体感知文意,把握内容要点,学习筛选和概括主要信息。
⑵ 欣赏本文别具一格的写作风格,初步培养对美文的解读和鉴赏能力。
⑶ 通过课堂游戏,听想结合,听写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3、德育目标:通过对声音和生活关系的探讨,激发学生关注声音世界,用心倾听,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让自己生活得更健康、更快乐、更充实。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丰富的内蕴。
【教学难点】1、探究为什么写声音从“无声”写起。
2、通过仿写句子和课堂游戏,学习运用本文的语言技巧,激发学生联想和想像,用“耳朵”细致地体味生活。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本文语言活泼风趣、优美形象、巧用辞格、善用整句,很适合十几岁的少年朗读。
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含义,感受其语言的精美,为全方位的品评鉴赏奠定基础。
2、美点寻踪法。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品评文章的美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其独特的美,语言表达能力、品评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同步提高。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教学磁带、音乐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美点追寻,赏析课文的美;课堂游戏,引导学生用心倾听。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多媒体显示冬雪纷飞的图景。
同学们,你听过雪花的声音吗?一个宁静的冬夜,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飘啊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微微地一阵暖意,小雪花满足而温柔地融化了……你一定听见过,用心听,你一定会听见的,今天,我们学习《你一定会听见的》这篇课文,走进那神奇美妙的声音世界。
设计(二):一个三岁的小女孩学拉小提琴,孩子年幼,精力不易集中。
老师教育她“用心听”,孩子满脸狐疑,稚气地问道:“老师,人是用耳朵听声音的,用心听怎么能听得见呢?”老师意味深长地说:“孩子,用心听,你一定会听见的!”今天,就让我们用心倾听奇妙万千的声音。
设计(三):眼睛,给了我们色彩,把我们领进绚丽多姿的大千世界;耳朵,给了我们声音,让我们聆听大千世界的奇妙交响和神秘诉说。
可是,你善于用你的耳朵吗?你用心听了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桂文亚的《你一定会听见的》。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配乐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悠扬动听的乐声中感觉课文的美。
�教师强调一些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2、学生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3、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4、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要求人人发言,积极参与。
5、各小组选代言人,代表本组发言,全班交流。
明确:课文描述了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对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了可贵的探讨,强调声音对我们的意义,促使我们关注声音世界,用心倾听。
全文可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1~8段):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
第二部分(9~13段):探讨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声音伴随着我们成长,声音构成了丰富奇妙的世界(9~10段);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声音对我们的意义:声音充实人的生活,使人得到很多乐趣,并增长知识(11~12段)。
13段用一连串发问,促使我们关注声音世界。
第三部分(14~20段):以游戏的方式引领我们进入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再次印证了文章的主题。
三、美点追寻,赏析课文的美1、学生齐读课文。
2、提问: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本文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学生明确:文章的语言特别美,就像一首诗……文章的想象丰富、细微,把“声音”写得富有诗情画意……文章的内容很别致,聚焦无所不在的声音世界,引领我们去感受声音的奇妙无穷,读文章,仿佛沐浴在作者智慧的光辉中……文章的结构特别美,开头和结尾很有特色,开头列举6种声音,结尾又巧设5种游戏,新颖独特……文章的标题很有特点,设置悬念,诱人猜想……3、教师分类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深入品评课文的美点。
教师总结:这篇课文的美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语言美、意蕴美、结构美。
⑴ 赏析课文的语言美。
提问:课文的语言美,美在哪里?学生明确:美在活泼风趣、优美形象;美在排比句的运用;美在多种多样的问句;美在人称的选用;……① 揣摩文中活泼风趣、优美形象的语句。
选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读1、2、3段,其余同学听读,体味文句的诗情画意。
② 品读文中的排比句,排比段,体味其表达效果。
女同学齐读1、2、3段,用心品味细微的难以觉察的声音,并展开联想和想像,再现画面。
男同学齐读5、6、7段,感觉声音世界的丰富多彩,体味排比句富有节奏和气势的表达效果。
教师要求学生模仿5、6、7段,仿写三个段落,以生活中习以为常,不被留意的声音为描写对象,三个段落应呈排比段,每段基本上均由排比句构成。
选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评价。
③ 找出文中各具特色的问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生明确:文中的问句形式多样,有提问、设问、反问等多种问句。
如“你听过……的声音吗?”“如果你问,这都是想像的声音吧?我怎么听不出来呢?那么我再说清楚一点……”“你总听过……的声音吧?……你总听到些什么吧?”“你怎么会听不见呢?”“你善于用你的耳朵吗?你听见了世界的声音吗?你用心听了吗?你听见了什么?”……这些问句,不断引起读音的注意,激活读者的生活体验,引发读者思考。
④ 提问:全文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改为第一人称“我们”好不好?学生明确:不好,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读者容易获得认同感,读时,仿佛作者就坐在我们对面和颜悦色、亲切随和地和我们谈心。
⑵ 赏析课文的意蕴美。
提问:文章的内容很别致,请说出其独特的意蕴。
学生明确:声音,无时不在,无所不在。
但由于感觉的迟钝,心的冷漠,如此神妙奇特的世界竟被我们忽略。
作者用充满诗意的笔调为我们展示了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引领我们去倾听,去感受。
声音可以怡情,可以益智,让我们伴随着声音一同成长,在美妙声音的陪伴下,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更快乐、更有情趣。
⑶ 赏析课文的结构美。
① 提问:文章的标题很有特点,如把标题“你一定会听见的”改为“用心倾听”或“奇妙的声音世界”好不好?学生明确:不好。
原标题“你一定会听见的”寄予作者对读者的无限期冀和信赖,有较强的感情色彩。
② 提问:文章开头共写了六种声音,前三种声音极细微,难以听见。
课文为什么写声音从“无声”写起?去掉前三个段落行不行?学生明确:开头描写“蒲公英梳头”“80只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的“声音”,这些所谓的声音我们一般是听不见的。
但如果承认“声音就是物体振动时,与空气相激荡所发出的声响”这个定义是正确的,那么也就应该承认“蒲公英梳头”“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都是有声响的,只不过这声响太细小,我们的耳朵难以感觉到罢了。
从这样细小的声音──平常所谓的“无声”写起,那么世界上的一切声响也就无不在可听见之列了。
如果去掉前三个段落,文意就略显单薄。
用“耳朵”听,无人不能,但用“心”倾听,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而这恰是文章的精彩之笔,倾听心音,倾听天籁,从每一种声音里,感受喜怒哀乐,领悟其内涵。
③ 提问:文章的结尾有何特色?学生明确:结尾部分新颖别致,作者没有像惯常行文那样总结或引申,而是别出心裁地建议你做做“声音游戏”,通过游戏,我们将进入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进而听见自己的心音,由此“构成了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得到很多乐趣”,进一步印证了文章的主题。
4、学生齐读课文,再次品味作品的美。
四、设计声音游戏,引导学生用心倾听教师播放事先录制好的磁带,可以是一首音乐,也可以是冬日的风声、夏日的蝉鸣、春日的燕语呢喃,也可以是雄鸡的报晓声、深巷中狗的狂吠声等等,要求学生用心听,然后把自己的感觉记录下来。
学生交流。
教师宜以表扬为主,对感觉灵敏、思维敏捷,感受细腻的同学予以肯定,给予他们较高的评价,鼓励他们用心倾听。
五、课堂小结本文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神奇美妙、其乐无穷的声音世界,启发我们用心听,用心感受,体会生活中令人醉心的奇妙。
让我们在“听”的成长过程中,学会选择,学会思考,学会感受,学会欣赏,学会微笑,成为一个生机蓬勃、活力四射、内涵丰富的生命体,让世界因我们而更加精彩。
六、布置作业1、听一首喜爱的音乐,把它编成一个故事。
(提示:由乐声得到启发,展开联想和想像,写成一篇有较强抒情色彩的记叙文)2、模仿课文前三段的写法,写一组排比段,描摹细微的声音。
【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一、写作活动设计1、课文中写了多种“声音”,你用心听过哪些?说说你的感受。
(提示:不是随意地用“耳朵”听,而是有意识地用“心”去听,从中感受喜怒哀乐,汲取有益的知识。
切忌泛泛空谈)2、“从声音里,人学会了分辨,感受各种喜怒哀乐,也吸收了知识”“从声音里,我们逐渐成长”,请写出你的成长中最动听的声音,好吗?3、课文结尾处写了5种声音游戏,请选择其中两种,试着把感觉记录下来。
4、俗话说:“眼观六方,耳听八方”用心听,用心看,用心想,构成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
请描绘一下你眼中的丰富奇妙的世界,好吗?二、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询有关自然界各种声音的资料,较全面地了解这个奇妙万千的声音世界三、开放探究阅读《“筷子”趣谈》,谈谈本文的“趣”表现在哪些方面:“筷子”趣谈黄丽春偶尔想起曾经听人说过,在中国,人人具有三种博士资格:拿筷子博士、吹煤头纸博士、嗑瓜子博士。
至于吹煤头纸,现在早已销声匿迹了。
半个多世纪前,丰子恺老先生曾犀利地调侃国人嗑瓜子之劣迹,把光阴嬉耗在“咯嘣”声中,这不是民族性的衰退吗?难怪老先生要痛心疾首地感慨自己一见瓜子就害怕。
历史写到今天,这种悠闲的生活态度已被埋没在高效率快节奏的时代旋律里。
惟有筷子,风风雨雨了两千多年,还是经历不衰。
“民以食为天”,对于国人,筷子是进食的工具,少不得。
古时筷子称“箸”,闽南话至今沿用此音。
后来,据说吴人为了避忌“箸”与“住”同音,使行船搁浅,便改“箸”为“筷儿”。
也就是船行得快,一帆风顺。
汉代筷子又称为“挟提”,意思是挟住再提起,这倒十分形象地道出了筷子的使用功能。
当我们的祖先结束了茹毛饮血的野蛮生活时,筷子便与文明一起诞生了。
据一位筷子收藏家的资料得知,迄今筷子已有600多种。
有商朝时的铜筷,春秋时的铁筷、玉制犀头筷等。
到唐朝,筷子还曾被用来象征人的刚直不阿。
唐玄宗有一回就曾赐过宰相宋璟一双金箸,说:“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