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道管理

合集下载

气道管理

气道管理

• 3.在建立人工气道前,应该对操作难度进行评估: • 在进行气管插管前,应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困难插管的高危因素,如小下 颌· 开口受限· 颏舌间距过小等。具体评估方法可参阅 LEMON 法。在准备进
行气管切开时,同样应进行必要的评估,如确认颈部是否有手术史,是否存
在颈部肿瘤或甲状腺肿大等。如果存在上述困难因素应该做好相应预案,避 免反复操作刺激导致颅压升高· 缺氧等造成中枢的进一步损伤。在建立人工 气道前,应对患者神经功能状态进行评估和记录,包括意识水平· 肌张力· 生 理病理反射以及是否存在颅底骨折· 癫痫发作和颈椎的不稳定性等。
缺氧得以缓解。必须严密监测人工气道的通畅程度· 固定是否妥善· 气囊压力 情况等。应定期评估人工气道的固定状态并随时进行调整以确保妥善固定。 无论是气管插管还是气管切开导管,都有移位甚至脱出的风险。随着患者体 位的改变,人工气道的位置也会改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调整可能会出现导 管脱出和位置异常,威胁患者生命。气管插管在口腔内可能打折或扭曲,如 果不进行定期检查很难发现。气管切开管相对容易固定,但在皮肤外固定良 好的情况下,皮下段和气管内部分可能出现位置改变,如尖端脱出气管移位
伤。在高颅压和血压不稳定的情况下,强烈的气道刺激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为了尽可能减少对气道的刺激,气道内吸引时应该按需操作,操作前给予充 分氧合。操作过程中要监测生命体征的改变。如果出现较大的生命体征波动 则应停止。在充分镇静和镇痛的情况下进行痰液吸引。在颅内压和血压等相 对稳定后,可以逐渐减少镇静和镇痛理是所有重症患者基础治疗的重要内容,气道管理不当会直接威胁
患者生命。
• 2.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由于中枢和非中枢的原因常出现气道不畅,造成患者缺
氧,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 3.基于对重症患者气道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为提高重症患者气道管理水平, 保障患者安全,在复习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达成以下专家共识。

《气道管理》课件

《气道管理》课件

气道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气道插管并发症
插管相关的并发症有颈部软组织损伤,口咽部疼痛和声带损伤等。
气道出血
插管、吸痰和其他操作可能会导致气道出血。
气道堵塞
如果不适当地插管,可能会导致气道阻塞和窒息。
气道管理的技巧
插管技巧
插管技巧需要技巧和耐心,对于插管者来说是 一个挑战。需要经过充分的训练和实践。
治疗技巧
气道管理的重要性
气道阻塞的危险性
气道阻塞是一种生命威胁,能导致死亡。合适的 气道管理可以避免或减少气道阻塞的风险。
气道管理的重要性
气道管理对于病人的呼吸支持是至关重要的。它 对急性疾病,创伤和危重病人的管理至关重要。
气道管理的步骤
1
气道评估
确认患者的呼吸道阻塞或通透性并采取措施。
2
维持气道通畅
通过不同的方法维持正常的呼吸。
3 总结
这个PPT课程介绍了气 道管理的各个方面,从 定义到技巧,全面而详 尽。我们希望这个课程 对您有所帮助。
气管插管
在必要时,应使用气管插管。 在气管插管过程中,确保气道 的通畅,以保持正常的呼吸。
气道保持通畅
1
气管插管后的气道管理
在插管后,需要定期检查管腔,满足病人的呼吸需求。
2
内窥镜气道管理技术
使用内窥镜技术可以快速清除气道道路的异物,以保持通畅。
3
气垫面罩氧气呼吸
对于需要长时间呼吸援助的患者,可以使用气垫面罩及氧气呼吸帮助患者维持呼 吸。
3
气道保持通畅
持续跟踪和评估,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和正常的呼吸。
气道评估
意识评估
评估患者的清醒程度和响应性。
循环评估
评估患者的脉搏和心律。

危重患者的气道管理ppt课件

危重患者的气道管理ppt课件

2. 分析讨论气道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景。
1. 精细 化程度
提高
未来的气道管理将更 加注重患者的舒适度 和情感需求,如采用 更人性化的操作方式、 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
和安慰。
3. 智能 化发展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 气道管理将更加注重 细节和精准度,如采 用更先进的监测设备 和技术,对患者的呼 吸状态进行更精细的
06
临床案例分析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 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1.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气道管理难点和经验总结;
患者病情复杂多变,气道管理要求高;呼吸道分泌 物难以清除,易引起肺部感染;机械通气易导致呼 吸机相关性肺炎等。经验总结如下:应加强气道湿 化、吸痰等操作,保持呼吸道通畅;注重体位引流、 胸部物理治疗等措施,促进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合 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同时针对不同病因采取 相应的治疗措施,改善患者通气功能。
在建立人工气道时,医护人 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 择适当的手术方法,如气管 切开术或气管插管术等。同 时,在建立人工气道的过程 中,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无 菌操作原则,以减少感染的 风险。
在建立人工气道后,医护人 员还需要对患者的呼吸道进 行湿化、吸痰等护理措施, 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和预防呼 吸道感染。同时,医护人员 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 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以确保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
5. 患者使用 气管插管时, 使用气管插 管加湿器进 行气道湿化, 以增加湿度。
01
02
03
04
05
3. 掌握正确的机械通气方法。
危重患者的气道管理对于机械通气方法 的掌握十分重要。正确的机械通气方法 可以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减少并发症 的发生。首先,需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和 呼吸功能状况,选择适当的通气模式和 参数。在通气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 的生命体征和血气分析结果,根据情况 调整通气参数。同时,要注重气道管理 技巧,保持气道的通畅和湿润,避免气 道阻塞和损伤。最后,要根据患者的恢 复情况和医生的建议,及时停止机械通

人工气道管理ppt课件

人工气道管理ppt课件

03
气道管理的操作技巧
气道管理需掌握正确的气管插管深度, 一般为门齿至导管末端22-24cm, 定期更换导管并检查气囊压力,避免
漏气或压迫气道。
人工气道管理概述:管理的重要性
1.人工气道管理的重要性
人工气道管理是急救医学核心,据统计,气管插管患者占ICU患者的70%,正确管理可显著降低病 死率。
2.人工气道的选择
气道管理操作技巧
人工气道类型选择
• 使用合适的气囊压力,避 免气道损伤,推荐气囊压 力维持在25-30cmH2O。
• 气管插管适用于短期通气, 气管切开则适用于长期需 要机械通气的患者。
气道评估的标准与流程
人工气道的重要性
人工气道在急救和重症监护中占据核心地位, 01
可维持患者呼吸,据研究,适时建立人工气 道能提高抢救成功率至90%以上。
人工气道管理:基本理论 与操作技巧
Artificial Airway Management: Basic Theory and Operational Skills
汇报人:XXX
20XX.XX.XX
目录
01 人工气道管理概述 03 气道监测与评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2 气道建立与维护
04
气道并发症的预防与处 理
01
谢谢观看
Thank You
汇报人:XXX
20XX.XX.XX
人工气道管理技巧
02 管理人工气道需确保气道通畅,避免误吸和
感染。定期吸痰、湿化气道和监测气囊压力 是关键,这些措施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04
气道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气道并发症的预防与处 理:类型与原因
1.人工气道的重要性

气道管理ppt课件

气道管理ppt课件
.
气道管理现状
不重视辅助排痰和体位引流 不重视气道湿化 清理呼吸道无效 错误的吸痰 反流误吸率较高 不正确的使用和管理人工气道 不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手卫生依从性较低
.

气道管理为什么重要 重要性体现在那气些道管方理为面什么重要 当病人的气道出现问题我们能做些什么
.
气 道 的 结 构(一)
.
气囊上滞留物与VAP的关系
➢ 口咽部细菌定植和误吸是发生VAP重要途径 ➢ 气囊上滞留物优势菌与VAP的下呼吸道分泌物
致病菌高度一致
.
拔管或应急处理时气囊放气的管理
放气前清除气囊上滞留物至关重要。 建议:气囊放气要2个人配合,放气前先吸
净气道、口鼻腔、咽喉部的分泌物,然后由一 人用注射器缓慢放气,另一人再放松气囊同时 及时吸引渗漏的分泌物。
人工气道的种类8
—面罩加气囊辅助通气:双手托下颌法2
.
面罩加气囊辅助通气
是一种气道控制技术
优点:操作及所需设备简单,效果确切
刺激小,易耐受
不易造成损伤
被操作者所熟悉的方法
气管插管前进行预充氧去氮
紧急情况下辅助或控制呼吸
缺点:占用人力资源,难以长时间进行
.
面罩加气囊辅助通气
◆效果判断:胸廓的起伏运动 ◆辅助措施:口咽或鼻咽通气道 ◆并发症:胃膨胀及返流误吸(最严重)
❖ 导管头应在会厌水平之上 ❖ 主要作用:预防舌跟后坠
减少吸痰对鼻黏膜的损伤 可用于清醒患者,颅底骨折禁用 ❖ 合并症:局部黏膜的损伤;鼻窦炎;中耳炎;鼻粘膜压迫性坏死等
.
鼻咽通气道的放置
.
人工气道的种类6
—面罩加气囊辅助通气:单手法
.
人工气道的种类7

气道管理高级训练模型

气道管理高级训练模型

气道管理高级训练模型
气道管理高级训练模型是一种用于医学教育和培训的模拟器,它可以帮助学生和医生在安全的环境下学习和练习气道管理技能。

以中山大学临床技能中心的高级气道管理模型为例:
- 模型详情:成年男性半身模型,适合通过人工或器械等进行高级气道管理训练。

- 模型功能:
- 手动模拟舌水肿情况;
- 使用人工和器械方法进行气管插管(经口、鼻插管);
- 可插入口咽和鼻咽通气道;
- 光导气管插管;
- 可使用复合管插管;
- 可进行气管吸引练习;
- 可进行环甲膜切开和穿刺术;
- 通气时有逼真的胸部起伏;
- 胃部听诊确认插管的位置;
- 可手动产生颈动脉;
- 可进行胸外按压练习;
- 可练习腹部挤压手法。

气道管理高级训练模型可以帮助医生和学生更好地理解气道管理的原理和技术,提高他们的临床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

麻醉学:第六章 气道管理

麻醉学:第六章  气道管理
◆已全麻、昏迷无自主呼吸的患者 在面罩保证足够通气的条件下,改用其他插管技术
◆插管困难 + 面罩通气困难的患者 及时采取紧急措施,挽救患者生命
困难气道的常用方法 置入喉罩通气 纤支镜引导插管 置入气管食管联合导管 经气管喷射通气 逆行引导插管 紧急环甲膜或气管切开
困难气道的常用方法 置入喉罩通气
面罩通气困难直接喉镜插管困难一般体检特殊检查放射影像学检查气道解剖生理异常龅牙下颌退缩口咽腔狭小咬合错位下颌增生肥大会厌过长或过大局部或全身性疾病口咽部炎症肿瘤等颌面部创伤或烧伤等基本原则插管前已知有困难气道的患者尽量选择清醒插管并使用合适的插管技术已全麻昏迷无自主呼吸的患者在面罩保证足够通气的条件下改用其他插管技术插管困难面罩通气困难的患者及时采取紧急措施挽救患者生命困难气道的常用方法置入喉罩通气紧急环甲膜或气管切开经气管喷射通气置入气管食管联合导管纤支镜引导插管逆行引导插管困难气道的常用方法置入喉罩通气硅胶制成可反复使用50次以上隔栅状设计充气套囊30度夹角设计是处理困难气道的推荐方法之一不需暴露盲探置入用于困难气道作用更佳安全时限2小时即使位置不佳多数情况也可保持良好的通气效果困难气道的常用方法置入喉罩通气保留自主呼吸易成功需要特殊的技术和设备损伤较小反复操作易致损伤纤支镜引导插管困难气道的常用方法困难气道的常用方法置入气管食管联合导管食管封闭式导管和常规气管导管功能端孔与侧孔均可分别通气置入食管或气管均可通气咽气囊斜面状斜面状开口开口食管套囊食管套囊经气管喷射通气困难气道的常用方法困难气道的常用方法逆行引导插管困难气道的常用方法紧急环甲膜或气管切开困难气道的常用方法紧急环甲膜或气管切开困难气道的常用方法置入喉罩通气紧急环甲膜或气管切开经气管喷射通气置入气管食管联合导管纤支镜引导插管逆行引导插管1困难气道的定义2面罩通气的适应症和操作步骤3气管插管的方法4如何判断气管导管的位置

气道管理

气道管理
管芯
包括硬质管芯,可调节弯曲度的管芯以 及插管探条(Bougie)。插管探条需 在喉镜辅助下使用,当喉镜显露在II-III 级时,可先行插入插管探条,确定探条 在气管内后,沿探条导入气管导管。 优点是方法简便,提高插管成功率,减 少损伤。
气道管理工具—气管内插管工具
光棒(Light Wand)
光棒前端有一光源,插管时不需喉镜显露 声门,事先将气管导管套在光棒外,光棒 尖端的光源位于气管导管III 级可见会厌 (不见声门)IV 级声门及会厌均不可见前 端,诱导后直接将光棒置入喉部,光源到 达喉结下正中,光斑集中并最亮时置入气 管导管。优点是快速简便,可用于张口度 小和头颈不能运动的患者。
气道管理工具—声门上气道(SGA)
气道管理工具—气管内导管
气管导管
普通管 异形管 加强管 双腔支气管导管
气道管理工具—气管内导管
食管-气管联合导管
这是一种双管道(食道管前端封闭和 气道管前端开放)和双套囊(近端较 大的口咽套囊和远端低压的食管套囊) 的导管,二个套囊之间有8 个通气孔,
单腔 可通过食道管或气道管的任何一个管
气道管理工具—声门上气道(SGA)
口咽通气道
适应症: 面罩通气不佳 舌后坠
气道管理工具—声门上气道(SGA)
鼻咽通气道
喉罩是被广泛接受的最主要的声门上气道工具,常用的有经典喉罩 ( LMA-Classical ), 可弯曲喉罩, 双管喉罩(LMA-ProSeal)和一次 性喉罩等。喉罩操作简便,可以不需喉镜辅 助,对病人的刺激小,对患者体位要求低,置入的成功率高,在困难 气道处理中的地位逐步提高。 插管型喉罩(LMA-Fastrach):插管喉罩已经塑成弯型并自带辅助置入的 手柄,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迅速置入到位,优点是只要插管型喉罩置入成功(在气管导管置 入前),就已建立了气道,即刻开始通气,并为进一步的气管插管提供了便 利,即可解决困难通气,也可解决困难插管。缺点是病人的张口度必须大于 20-25mm 并且咽喉结构正常,插管成功率受到医生的熟练程度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气道护理肺的呼吸功能是指机体与外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能力,对维持机体正常新陈代谢起着关键作用。

保持通畅的气道,是呼吸的基本前提,丧失对气道的控制,数分钟内可对机体造成严重后果。

建立人工气道,及时、准确地应用机械通气,能迅速改善患者的缺氧状况,防止重要脏器的组织损害和功能障碍,是抢救呼吸衰竭患者的重要手段。

气道护理的目的是维持气道的通畅,保证肺通气和换气过程的顺利进行,改善缺氧状况,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一、吸氧(一)评估和观察要点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呼吸状况、合作程度及缺氧程度;2.评估鼻腔状况:有无鼻息肉、鼻中隔偏曲或分泌物阻塞等;3.动态评估氧疗效果。

(二)操作要点1.严格掌握吸氧指征,选择适合的吸氧方式;2.正确安装氧气装置,管道或面罩连接紧密;3.根据病情调节合适的氧流量,轻度缺氧1~2L/min, 中度缺氧2~4L/min, 重度缺氧4~6L/min,小儿1~2L/min;4. 加强口腔护理,定时湿润口腔;4.用氧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呼吸、神志、氧饱和度及缺氧程度改善情况等。

(三)指导要点1.向患者解释用氧目的,以取得合作;2.告知患者或家属勿擅自调节氧流量,注意用氧安全;3.根据用氧方式,指导有效呼吸。

(四)注意事项1.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气道湿化;2.保持吸氧管路通畅,无打折、分泌物堵塞或扭曲;3.面罩吸氧时,检查面部、耳廓皮肤受压情况;4.吸氧时先调节好氧流量再与患者连接,停氧时先取下鼻导管/面罩,再关闭氧流量表;5.注意用氧安全,尤其是使用氧气筒给氧时注意防火、防油、防热、防震;4.新生儿吸氧应严格控制用氧浓度和用氧时间。

二、有效排痰(一)评估和观察要点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咳痰能力、影响咳痰的因素、合作能力;2.观察痰液的颜色、性质、量、气味,与体位卧位的关系;3.评估肺部呼吸音情况。

(二)操作要点1.有效咳嗽:(1)协助患者取正确体位,上身微向前倾;(2)缓慢深呼吸数次后,深吸气至膈肌完全下降,屏气几秒、然后进行2-3声短促有力的咳嗽,缩唇将余气尽量呼出。

循环做2-3次,休息或正常呼吸几分钟后可再重新开始。

2.叩击/振颤法:(1)在餐后2小时或餐前30分钟进行;(2)根据患者病变部位采取相应体位;(3)避开乳房、心脏和骨突(脊椎、胸骨、肩胛骨)部位;(4)叩击法:叩击时五指并拢成空杯状,利用腕力从肺底由下向上、由外向内,快速有节奏地叩击胸背部;(5)振颤法:双手交叉重叠,按在胸壁部,配合患者呼气时自下而上振颤、振动加压;(6)振动排痰仪:根据患者病情、年龄选择适当的振动的频率和时间,振动时由慢到快,由下向上、由外向内。

3.体位引流:(1)餐前1-2小时或餐后2小时进行;(2)根据患者病灶部位和病人的耐受程度选择合适的体位;(3)引流顺序:先上叶,后下叶;若有二个以上炎性部位,应引流痰液较多的部位;(4)引流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出现心律失常、血压异常等并发症时,立即停止引流,及时处理;(5)辅以有效咳嗽或胸部叩击/振颤,及时有效清除痰液。

(6)引流后及时漱口,做好口腔护理。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操作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2.告知患者操作过程中配合的方法。

(四)注意事项。

1.注意保护胸、腹部伤口,合并气胸、肋骨骨折时禁做叩击;2.根据患者体型、营养状况、耐受能力,合理选择叩击方式、时间和频率;3.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及生命体征变化。

三、口咽通气道放置(一)评估和观察要点1.评估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意识及合作程度;2.评估患者的口腔、咽部及气道分泌物情况,有无活动的假牙。

(二)操作要点1.选择合适的体位,利于气道的开放;2.吸净口腔及咽部分泌物;3.选择恰当的放置方法:(1)顺插法:张开患者的口腔,在舌拉钩或压舌板的协助下,将口咽通气道放入口腔;(2)反转法:口咽通气道的咽弯曲部朝上插入口腔,当其前端接近口咽部后壁时,将其旋转180°成正位,并用双手拇指向下推送至合适的位置。

4. 测试人工气道是否通畅,防止舌或唇夹置于牙和口咽通气道之间。

(三)指导要点告知患者及家属放置口咽通气道的目的、方法,以取得配合。

(四)注意事项1.根据患者门齿到耳垂或下颌角的距离选择适宜的型号;2.禁用于意识清楚、有牙齿折断或脱落危险和浅麻醉患者(短时间应用的除外),如病人清醒时放置,可刺激咽喉部引起呕吐、误吸或喉痉挛;3.牙齿松动者,插入及更换口咽通气道前后应观察有无牙齿脱落;4.口腔内及上下颌骨创伤、咽部气道占位性病变、咽部异物梗阻患者禁忌使用口咽通气道;5.定时检查口咽通气管是否保持通畅。

四、气管插管的配合(一)评估和观察要点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有无活动义齿、呼吸道通畅度及既往病史;2.评估负压吸引装置是否处于备用状态,备齐插管用物及急救药物等;3.观察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双侧呼吸音及胸廓运动情况;4.评估口鼻腔状况,选择合适型号的导管。

(二)操作要点1.取下活动义齿,观察牙齿有否松动并做妥善固定,清除口、鼻腔分泌物,经鼻插管还需检查鼻腔有无堵塞、感染、出血,鼻中隔是否偏曲;2.检查气管导管气囊是否漏气,润滑导管前半部;3.将患者置于正确体位,充分开放气道;4.插管成功后,迅速拔除管芯,向气囊内充气;5.放入牙垫或通气道,固定导管,听诊呼吸音,检查气道是否通畅,清理气道,连接呼吸机或简易呼吸气囊;6.观察导管外露长度,做标记,并记录;7.摆好患者体位,必要时约束患者双手;8.拍胸部X光,确定插管位置,观察有无口腔、牙齿损伤。

(三)指导要点告知患者或家属气管插管的目的、过程和潜在并发症,取得其合作。

(四)注意事项1.插管前呼吸情况不佳的患者,可通过连接简易人工呼吸器输入氧以提高血氧饱和度至90%以上;2. 选择合适型号的气管导管,管芯内端短于导管口1-1.5cm;3.选择合适的喉镜叶片,确保喉镜光源明亮;4.避免反复插管;5.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两侧胸廓起伏等变化。

五、人工气道固定(一)评估和观察要点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生命体征及合作程度;2.评估管路位置、深度,气囊压力,固定部位的皮肤情况。

(二)操作要点1.测量气管导管外露长度,经口插管者应测量距门齿处的长度,经鼻插管者应测量距外鼻孔的长度,记录并做标记;2.监测气管导管气囊的压力,吸净气管及口腔内分泌物;3.固定气管导管,将牙垫放置在导管的一侧嘱患者咬住;防止气管导管左右偏移,可在导管的两侧都放置牙垫;4.采用蝶形交叉固定法,先固定气管导管和牙垫,再交叉固定气管导管,胶布末端固定于面颊部,然后用贴膜固定住脸颊部的胶布予以加固;或选择其它适宜的固定方法,如固定器;5.气管切开导管固定时用两根寸带,一长一短,分别系于套管两侧,将长的一端绕过颈后,在颈部一侧打死结或手术结,松紧度以能放入一指为宜,用棉垫保护颈部皮肤;6.操作后,测量气管导管的气囊压力,观察两侧胸部起伏是否对称,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一致;7.再次确认和记录导管的深度及外露长度。

(三)指导要点1.告知患者插管的意义及固定的重要性,取得患者的配合;2.嘱患者不要随意变换体位,以防牵拉导管。

(四)注意事项。

1.操作前,测量气囊压力,使其在正常范围,以防止口腔分泌物流入下呼吸道加重肺部感染;2.操作前后,检查气管导管深度和外露长度,避免气管导管的移位;3.躁动者给予适当约束或应用镇静剂;4.更换胶布固定部位,避免皮肤损伤,采取皮肤保护措施; 气管切开患者,注意系绳的松紧度,防止颈部皮肤受压或气切套管脱出;5.调整呼吸机管路的长度和位置,保持头颈部与气管导管活动的一致性。

六、气管导管气囊压力监测(一)评估和观察要点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及合作程度;2.评估气管导管或气切套管的型号、插管深度及气囊充盈情况;3.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及呼吸机参数。

(二)操作要点1.将气囊压力监测表连接于气管导管或气切套管气囊充气口处,调整气囊压力在适当范围内;2.应用最小闭合容量技术,将听诊器放于气管处,向气囊内少量缓慢充气,直到吸气时听不到漏气声为止。

(三)指导要点1.向清醒患者说明气囊压力测定的目的及意义;2.在监测过程中嘱患者平静呼吸,勿咳嗽。

(四)注意事项1.定时监测气囊压力,禁忌在患者咳嗽等情况时测量;2.避免过多、过快地抽出和充入气囊气体;3.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心率加快、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机气道低压报警或低潮气量报警时,应重新检查气囊压力;4.呼吸机持续低压报警,在气管插管处可听到漏气声或者用注射器从气囊内无限抽出气体时,可能为气囊破裂,立即通知值班医师进行处理;5.放气时,先吸净气道内及气囊上滞留物。

七、人工气道湿化(一)评估和观察要点1.评估患者意识、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双肺呼吸音及合作程度;2.评估患者痰液的黏稠度、颜色、性质、量及气道通畅情况。

(二)操作要点1.使用恒温湿化器,及时添加灭菌注射用水,调节适宜温度;湿化罐水位适宜,定期更换;2.使用温湿交换器(人工鼻)时,应与气管导管连接紧密;3.使用雾化加湿时,保持管路装置密闭;4.湿化后配合胸部物理治疗,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三)指导要点1.向患者解释人工气道湿化的目的、意义,以取得配合;2.指导患者有效咳嗽。

(四)注意事项。

1.保证呼吸机湿化装置温度在合适的范围之内;2.及时倾倒管道内积水;3.定期更换人工鼻,若被痰液污染随时更换; 气道分泌物多且粘稠、脱水、低温或肺部疾病引起的分泌物潴留患者应慎用人工鼻;4.不建议常规使用气道内滴注湿化液;5.恒温湿化器、雾化装置、呼吸机管路等应严格消毒。

八、气道内吸引(一)评估和观察要点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生命体征、合作程度、双肺呼吸音、口腔及鼻腔有无损伤;2.评估痰液的性质、量及颜色;3.评估呼吸机参数设置、负压吸引装置、操作环境及用物准备情况。

(二)操作要点1.吸痰前后,听患者双肺呼吸音,给予纯氧吸入,观察血氧饱和度变化;2.调节负压吸引压力0.02-0.04Mpa;3.经口鼻腔吸痰:吸痰管经口/鼻进入气道,边旋转边向上提拉;4.人工气道内吸痰:正确开放气道,迅速将吸痰管插入至适宜深度,边旋转边向上提拉,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5.吸痰管到达适宜深度前避免负压,逐渐退出的过程中提供负压;6.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变化,听诊呼吸音,记录痰液的性状、量及颜色。

(三)指导要点1.告知患者气道内吸引的目的,取得配合;2.吸痰过程中,鼓励并指导患者深呼吸,进行有效咳嗽和咳痰。

(四)注意事项1.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呼吸机参数变化;2.遵循无菌原则,每次吸痰时均须更换吸痰管,应先吸气管内,再吸口鼻处;3.吸痰前整理呼吸机管路,倾倒冷凝水;4.掌握适宜的吸痰时间,以免加重患者缺氧;5.注意吸痰管插入是否顺利,遇有阻力时,应分析原因,不得粗暴操作;6.选择型号适宜的吸痰管,吸痰管外径应≤气管插管内径的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