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长江新闻通讯的特色及历史意义

合集下载

著名记者范长江的成功探析开题报告.docx

著名记者范长江的成功探析开题报告.docx
范长江作为我国新闻记者的代表人物,是值得现代所在新闻从业者学习的榜样,然而对范长江的研究还很少,可见,国内研究者尤其是新闻界人士,虽然都知道他,甚至推崇他,但对他的研究却太少。因此,本文将尝试地研究范长江的成功原因。
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
范长江
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学校图书馆和电子资源、网络图书馆查阅有关著名记者范长江传记和采访技巧以及写作技巧方面的论著,力求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于友是范长江的同事,在《二十世纪杰出的新闻记者范长江》一文,指出范长江是20世纪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在我国民族民主革命时期新闻工作中起过巨大的作用。他晚年的总结关于相信群众、讲真话和为真理献身呼吁是特别值得新闻界人学习的。蓝鸿文为了研究范长江同志,查遍了1934年以来几乎所有刊载过长江文章的刊物和报纸,例如,《北平晨报》、天津的《大公报》、延安的《解放日报》、解放初期的《人民日报》,等等。他还到长江的故乡内江和长江采访过的一些地方做过实地调查,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可见范长江对当代社会及学者的影响力。
研究主要内容:
一、范长江的传奇人生
二、范长江成功的原因分析
1、独特的写作风格
2、采访特色
3、始终坚守职业道德
4、坚持客观、真实地报道新闻
预期结果: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采访是记者工作中的重点,范长江很认真地对待每次采访,尤其是在民族民主革命时期,很多次采访他都是冒着生命危险,积极地获取第一手资料,制造了一次次的采访神话。在很多采访中,范长江都承担了历史参与者的角色,甚至在某些历史事件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例如冒险报道西安事变真相,他以《大公报》社旅行记者的名义开始了他历时10个月,行程6000余里的著名的西北之行等。由于范长江如终坚守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坚定客观如实地报道新闻事件,他的采访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这也是他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范长江新闻思想及其对于当前新闻工作的启示

范长江新闻思想及其对于当前新闻工作的启示

范长江新闻思想及其对于当前新闻工作的启示【摘要】范长江是我国著名的新闻学家,他的新闻思想在当前新闻工作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本文围绕范长江新闻思想展开,首先探讨了其核心理念,包括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人民、传播真实等。

其次分析了范长江新闻思想在实践中的意义,指出其对于新闻工作的指导作用。

接着重点阐述了范长江新闻思想在新闻工作中的应用,包括对新闻报道、编辑的指导作用,以及在新闻舆论引导方面的影响。

最后总结了范长江新闻思想的重要性,强调了借鉴其思想以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同时指出范长江新闻思想对于当前新闻工作的重要启示。

通过对范长江新闻思想的深入探讨,能够为当前新闻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范长江、新闻思想、启示、核心理念、实践意义、应用、舆论引导、影响、报道、编辑、重要性、借鉴、促进发展。

1. 引言1.1 范长江新闻思想及其对于当前新闻工作的启示范长江新闻思想是中国著名新闻教育家、传媒专家范长江先生的研究成果,其核心理念在于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及时性和公正性,强调新闻报道要符合事实真相,要客观中立,要及时传播,要公正公平。

范长江新闻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当前新闻工作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

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的速度之快、渠道之多、形式之杂,让人们难以辨别真伪,范长江新闻思想提醒我们要坚守本质,坚持事实真相,做到真实客观报道,使新闻真正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范长江新闻思想还强调新闻工作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效果,新闻工作者要谨慎行事,要关注社会热点,引导舆论,推动社会进步。

范长江新闻思想对于新闻报道、编辑等方面的指导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它提醒我们新闻工作者要注重新闻报道的规范性和专业性,要注重新闻内容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范长江新闻思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应当深入学习范长江先生的思想,借鉴其经验,努力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让新闻传播更加健康、积极、向上。

范长江新闻思想对于当前新闻工作的启示将指引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新闻未来。

范长江新闻通讯蕴含的新闻思想

范长江新闻通讯蕴含的新闻思想


2007年第1期
万 方数据
范长江新闻通讯蕴含的新闻思想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刘学峰 广西河池学院 采写编 JOURNALISMal_cxb200701004.aspx
而言。既表现在他的论著《通讯与论义》中,也包含在
他的代表作《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新闻作品中。 上述作品均收录于1989年出版的《范长江新闻文集》。 难能可贵的是:范长江能把其思想、实践合二为一,融思 想于作品中。笔者以此为本,参照其他学者对范长江新闻 思想及实践的研究。着重分析其新闻思想。 范长江新闻通讯整理出版的有《中国的西北角》、 《塞上行》,约400多篇。其中《中国的西北角》出版后 轰动一时,曾连续再版七次,影响了全国舆论。对于这些 新闻通讯的特点,有许多学者加以论述。胡乔木评价说: “范长江深入人民当中,又有丰富的知识,他写的东西视 野开阔,内容深刻,有陈述,有议论,使人看来有兴趣, 曾在全国引起轰动,应提倡做范长江这样的记者。”笔者 通过阅读原著,参考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范长江新 闻通讯中蕴含的新闻思想主要有: 第一,情感是写作的驱动力,新闻报道应有浓烈、奔 放的情感,同时,要求文章包含的感情源于记者对新闻事 实的正确认识和理性判断,因此才是纯正、优美的情感。 范长江新闻通讯中,行文处处蕴含浓烈、奔放的感
是描写手法。他观察深刻,在写人、叙事、献物中都蕴含
2007年第1期

万 方数据
着大量的描写,这些描写生动细腻,辞约意丰,生动逼 真。读者一路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 到强烈感染。例如,范长江通讯中大量的人物形象描写。 个性突出,传神生动。刻画“毛泽东先生”是“书生外 表,儒雅温和,走路象诸葛亮‘山人’的派头,而谈吐 乏持重与音调,又类村中学究。”井幽默的说“面目上没 有特别‘毛’的地方,只是头发稍微长一点。”作者这样 描写毛泽东源自他对毛泽东形象的深刻观察,告诉读者毛 泽东具有一代政治家的风度和军事家的气魄,从而无形中 粉碎了国统区对毛泽东的歪曲宣传。他笔下的“周恩来 先生”,则是另一种神态:“他有一双精神而朴质的眼睛, 黑而粗的须发,现在虽然已经剃的很光,他的皮肤中所藏 浓黑的发根,还清晰的表露在外面。穿的灰棒衣,士兵式 的小皮带,脚缠绑腿,口音夹杂着长江流域各省的土音” 读后,一位聪睿精干、朴素谦和的领袖跃然在脑际。此 外,范长江还在以简练之笔勾勒形象的过程中糅合其经 历,丰富人物形象的内涵。例如通讯写刘伯承“身体看 起来很瘦,血色也不好。四川人有这样高的个子,要算 ‘高’等人物”,接着以“他之有名”为转折,介绍刘伯 承的英勇战斗历史。这样写使读者既见到了刘伯承其人, 又了解他的主要事迹,使读者对刘伯承有了完整的印象。 范长江对反动人物的描写完全是另外一种笔法和用 词。例如,作者笔下地主家的收账人,是“戴招皮小帽, 穿着马褂,背上背着布口袋,口里含着长早烟筒,一手拿 着白布包好的账簿,一手提着打马辊,或者嘴上还留着八 字胡的人。”这种人一走进村子,“那个村子立刻变成了 肃杀的气象。大人不讲话了,小稿也不闹了。主人的气势 一泄,狗也不敢被声狂疃。挟着尾巴退到一旁。”寥寥数 笔,丑态毕现,爱憎跃然于纸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 邪者刻以丑形,盖亦寓褒贬于其间耳。” 范长江通讯中的细节描写随处可见,随手可拈来,以 细节丰富整篇文章的血肉,去新闻枯燥乏味的弊病,使他 的通讯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例如,在《卢沟 桥畔》中,作者注意到“八日夜同,阴森的永定河面, 臆蔽了数百卫国英雄之游行。一刹那阃,雪亮的大刀从皮 鞘中解脱,但听喊声与刀声交响于永定河上:九日清晨, 河岸居民见桥上桥下,尸横如垒,而守桥的人,已换上我 忠勇的二十九军武蓑同志了。”这要以细节描写代替过程 叙述,把一场恶战交代得清清楚楚,比正面描写省略了许 多笔墨,而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再如。《川灾勘察 记》~文。作者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时有独具匠心的 构思和细节安排,可以说整篇文章,就是一个个小的细节 与四川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连缀而成。如,作者初进或 都见到“亦不易见变象,市街的外表仍然堂皇富厚,并 且若干军政现象,还比从前进步了一些。……青年学生的

谈范长江西北新闻采访活动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汇总

谈范长江西北新闻采访活动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汇总

谈范长江西北新闻采访活动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作者:朱联营段健蓉时间:2010-1-22 11:10:00论文关键词:范长江西北采访新闻视角关注民生深入实际论文摘要:2O世纪3O年代,范长江在担任《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和记者时赴西北进行新闻采访活动,以其不畏艰险的精神、独特的观察视角和优秀的采访成果,开创了中国新闻采访的新视野和旅行通讯的新文体,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新闻思想和记者人格魅力。

对当今新闻从业人员和高校新闻学教育者的思想认识、业务素质、采访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启示和积极的指导意义,是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史上的一个精彩篇章。

回顾中国现代新闻传播事业艰难曲折的发展历史,我们总会看到一串闪亮的名字,“范长江”即是其中格外耀眼的一位。

1935年 7月,他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名义,“文责自负,旅费自筹”,赴西北新闻考察与采访。

此次西北考察采访活动及其发表的作品蜚声海内外,对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西北新闻采访活动的历史意义(一)、树立了关注边远基层社会民生的新闻视角1935年春天,日寇全面侵华战争尚未爆发,中国现代新闻传播事业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以一般传统的“职业观点”看待新闻工作,当时不少人认为当新闻记者比较自由,既可结交上层名流,又可方便接触黎民百姓,每天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新鲜的人和事,写出自己喜欢的采访报道,不仅容易出名,物质生活待遇也不错。

因此,在新闻记者队伍中的一部分人,产生一种职业的优越感,他们缺乏政治素养,对待新闻工作,看重的是名利,而不是社会责任。

他们害怕艰苦,下去采访时态度冷漠,谈不上与群众交流;一些人习惯靠二手、三手材料写稿,脱离生活实际;一些人对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绕道走”,只以完成写稿任务和“不惹事”为处理问题“原则”。

这种做法大大降低了新闻传播在社会上应该发挥的舆论效应。

而范长江则谨记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不畏艰难困苦,深入西北边陲实际,关注边远基层社会民生,对中国西北部社会民情进行了深入采访报道。

范长江

范长江

第六讲记者的楷模范长江一、不同寻常的经历范长江(1909-1970),原名范希天,四川人内江人。

1949年以后,历任新华社总编辑、人民日报社社长、《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职。

吴玉章伍心言:军阀刘湘的幕僚参加贺龙的第二十军学兵营1928年,就读南京中央党务学校1929年,中央党务学校改名中央政治学校,教务长罗家伦,校长蒋介石。

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北京大学哲学系马汝邻:《世界日报》通讯员‚一九三六年学会‛二、范长江的西北通讯根据对当前形势的分析,范长江认为:‚中日一旦开战,沿海一带必不可久守,抗战的大后方肯定在西北、西南一带,因此对这些地方考察和研究,很有必要。

‛1935年,年仅25岁的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开始了西北采写的历程。

这次采访历时10个月,行程1.2万里。

实际上就是研究:1、国内民族问题2、国家统一途径问题3、社会各阶级利益之调解问题《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毛泽东过甘入陕之经过》《刘志丹生平》等等这些通讯汇编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后,立即风行全国。

‚未及一月,初版数千部已售罄,而续购者仍极踊跃。

‛数月再版7次,让许多国人了解到真相。

1936、8《中国的西北角》内容:A、揭示国民党统治下西北黑暗。

B、真实、公正、客观的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

不足: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前途和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不甚理解。

《中国的西北角》对中国共产党的部分描述1、(中坝)平日有两万左右人口,百货云集,贸易甚为兴盛。

徐向前今年过中坝时,将中坝所有的货物,囊括一空。

记者至时,只有极少数新近逃回的商人,经营简单生意,荒凉景象,窒人气息。

2、‚胡宗南部在松潘,军食至为困难,士兵每日仅吃一顿,且所食者为青稞(最粗之麦子)。

为节省消耗计,青稞亦不曾磨成面粉,只是煮整青稞为粥而食之。

故因此得病官兵,各连皆已普遍。

‛‚朱毛徐向前之方面军食比胡师尤难,但是他们用直接征收的手段,暂时解决藏人亦无如之何。

一代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

一代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

4 ___ ____________ ___
西北通讯
西北通讯 范长江的传世之作——《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被人们称 为“西北通讯”,真实记录了中国西北部人民生活的困苦,记载了 红军长征的情况,既是优秀的新闻作品,又是一篇篇绚丽的散文, 不仅具有游记散文的特点,而且具有独特的创新,开创了中国旅行 通讯的新文体。 范长江的西北旅行通讯,写法上借用了游记散文的自由疏放、灵活 多样的手法,结构变化多样。有时以游程为线谈沿途见闻,如《从 瑞金到陕北》;有时就某个问题和事件谋篇布局,如《红军之分裂 》;有时将旅途印象串连成篇,道出记者的亲身见闻和真情实感, 如《陕北之行》。他的旅行通讯还调动各种写作手段,将叙述、描 写、议论、抒情熔于一炉,把事件、人物和背景有机地编织在一起 ,文章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甚至在采访方式上,也学着游记作 家的方法,把采访、游览同做人、做学问联系起来。范长江全面汲 取了游记散文的精华,使其旅行通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热烈豪放,热烈中也有冷峻,豪放中含有细巧 。 范长江的《西北通讯》之所以具有不衰的魅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 是范长江知识丰富、见多识广,使得《西北通讯》中历史典故、地 理沿革、诗词歌赋无所不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因此也就被广泛 传播,为新闻工作者所喜爱。
7
___ ____________ ___
(三)、 勇于创新,开创了旅行通讯文体 ,集战地通 讯之大成 1、范长江的传世之作——《中国的西北角》 和《塞上行》,被人们称为“西北通讯”,真实 记录了中国西北部人民生活的困苦,记载了红军 长征的情况,既是优秀的新闻作品,又是一篇篇 绚丽的散文,不仅具有游记散文的特点,而且具 有独特的创新,开创了中国旅行通讯的新文体。 2、范长江的西北旅行通讯,写法上借用了 游记散文的自由疏放、灵活多样的手法,结构变 化多样。 3、范长江不仅是旅行通讯的开创者,更是 中国战地通讯的集大成者

范长江西北通讯对新闻从业者的借鉴意义

范长江西北通讯对新闻从业者的借鉴意义

范长江西北通讯对新闻从业者的借鉴意义范长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记者,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

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便以大无畏的勇气和民众立场对我国的西北进行了真实的考察报道,最后集成《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书,曾震撼全国,至今仍被视为经典之作,对当今新闻从业者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做一名有思想的记者做一名有思想的记者,要向范长江学习。

一是记者要能够独立观察和思考。

范长江的西北之行,是在对共产党不了解的情况下进行的。

他对红军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是基于救国救民,把自己的判断置于与国民党、共产党并列的位置上。

这在当时的环境下,也并不能用先进和落后来评说。

范长江以一个记者独立的观察和思考来看待那个混乱的年代,虽然没有真正意识到共产党理论的先进性,但已实属难得。

二是记者要说真话、讲气节。

范长江是第一个披露西安事变真相的新闻记者。

1936年12月,《大公报》上,范长江的《动荡中之西北大局》,如一颗巨石,惊起国统区的千层浪,轰动朝野。

范长江的系列报道,有效地传播了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及抗日统一战线的伟大政策,为世人及时揭开了西安事变的真相。

同时,范长江也为后世记者树立了说真话、讲气节的光辉典范。

二、做一名懂选题的记者范长江西北通讯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他内容题材的吸引力。

懂得选题,记者就要有一定的见识,实际就是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对新闻价值做出正确的判断,也就是新闻敏感。

在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认识到西北采访的新闻价值,当范长江萌发前赴西北考察的想法时,《世界日报》社长成舍我以“没有新闻价值”为由,拒绝了范长江。

但范长江坚信自己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所以最后他找到《大公报》合作,在张季鸾的支持下,他才完成这次轰动全国的西北采访。

由此可见,范长江的新闻敏感,包括他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应能力,使他抓住了重大选题进行深入报道,一举取得成功。

一代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

一代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

著名新闻作品——塞上行
1936年至1937年,范长江 多次赴西北地区考察,连续 发表众多有关西北的新闻报 道,引起轰动,促成国人对 西北形势日益关注。《塞上 行》报道了百灵庙战役、西 安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 前后西北地区的政治、民族 动向,批评了封建王朝及民 国政府传统狭义的消极的民 族政策,提出了解决边疆问 题的新途径。
9 ___ ____________ ___
参考书籍
《中国的西北角》范长江著 新华出版社 《我的自述》 范长江著 新华出版社 《西线风云》 范长江著 群言出版社(反映抗战时期西 线全貌的一部优秀的战地报道集 ) 《范长江——记者生涯的研究》 蓝鸿文著 中国人民公安 大学出版社 《范长江——范长江百年诞辰纪念集》 范苏苏主编 群言 出版社(图片为主、文字相辅的形式,系统、完整地再现了 范长江光辉的一生 ) 《范长江三大新闻文化遗产》陈涛著
8 ___ ____________ ___
①新闻记者要有健康高尚的人格,责己要格外严, 要树立正气,培养良好的品质和作风。 ②新闻记者要有新闻敏感,到第一线去采访新闻, 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③新闻记者要交际面广,有社会活动家的本领, 从而保证信息灵敏,渠道畅通 ④新闻记者要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思想,广阔 的活动天地 ⑤新闻记者要有独立的思想,追求真理的理想, 要有所为必先有所思
4 ___ ____________ ___
西北通讯
西北通讯 范长江的传世之作——《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被人们称 为“西北通讯”,真实记录了中国西北部人民生活的困苦,记载了 红军长征的情况,既是优秀的新闻作品,又是一篇篇绚丽的散文, 不仅具有游记散文的特点,而且具有独特的创新,开创了中国旅行 通讯的新文体。 范长江的西北旅行通讯,写法上借用了游记散文的自由疏放、灵活 多样的手法,结构变化多样。有时以游程为线谈沿途见闻,如《从 瑞金到陕北》;有时就某个问题和事件谋篇布局,如《红军之分裂 》;有时将旅途印象串连成篇,道出记者的亲身见闻和真情实感, 如《陕北之行》。他的旅行通讯还调动各种写作手段,将叙述、描 写、议论、抒情熔于一炉,把事件、人物和背景有机地编织在一起 ,文章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甚至在采访方式上,也学着游记作 家的方法,把采访、游览同做人、做学问联系起来。范长江全面汲 取了游记散文的精华,使其旅行通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热烈豪放,热烈中也有冷峻,豪放中含有细巧 。 范长江的《西北通讯》之所以具有不衰的魅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 是范长江知识丰富、见多识广,使得《西北通讯》中历史典故、地 理沿革、诗词歌赋无所不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因此也就被广泛 传播,为新闻工作者所喜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长江新闻通讯的特色及其历史意义摘要:范长江是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

他以追求真理、注重现实的献身精神和求实精神,不畏艰难险阻,以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迈开双脚,通过对重大历史性现象和问题的实地考察,以生动灵活的形式,丰富深刻的内容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对广大人民群众极为关心的问题作出了回答。

本文从新闻通讯的特色及其历史意义这两个层面论述了范长江的新闻作品。

关键词:范长江;新闻通讯;;特色;历史意义目录一、范长江新闻通讯的特色主要有 (1)(一)瞩目于历史风云,选材重大 (1)(二)浓郁的文化氛围,强烈的地域特色 (2)(三)散文化的笔法 (4)(四)视角的“游记”性 (6)二、范长江通讯蕴含的历史意义 (6)(一)拓宽了新闻通讯的题材领域 (6)(二)丰富和发展了我国长篇新闻通讯的宝库 (6)(三)促进了新闻通讯中评论手段的成熟,丰富了新闻通讯的表现手法 (7)三、结语 (8)参考文献 (8)范长江(1909~1970)原名范希天,四川人。

中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新闻通讯家,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曾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报撰稿,1935年范长江以《大公报》的特约通讯员身份到中国西南、西北作考察旅行,1936年又在陕西、内蒙巡行并到达延安。

在这期间撰写了大量轰动全国的新闻报道,《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新闻集记录了历史、推动了历史发展。

后创建国闻社、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加入共产党、创办报纸,任我党新闻传媒的重要职务。

在诸多领导岗位上为中共的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的智慧。

文革中被迫害,于1970年10月23日在河南确山“干校”死于井中,被宣布为自杀。

范长江新闻实践丰富、新闻思想精深,其人格、其思想、其操守均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

就新闻写作而言,其贡献主要体现在新闻通讯写作方面。

代表作《中国的西北角》出版后轰动一时,曾连续再版七次,影响了全国舆论。

本文拟对范长江新闻通讯的主要特色及其历史意义稍作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责。

一、范长江新闻通讯的特色主要有:(一)瞩目于历史风云,选材重大范长江具有强烈的新闻敏感性,善于抓住具有时代意义的主题。

通览范长江新闻通讯,可见其新闻选题大都紧扣时代脉搏,为读者提供深层次的信息,回答读者疑惑的难题。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北,又不断向西北深入,妄图在陆路上截断中苏联合的纽带,实施其毒辣的“大陆封锁”军事阴谋,加上国民党反动派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腐败无能,以及国共两党长期针锋相对的国内战争,中华民族的生存面临严重危机。

爱国人士无不处在极度的愤慨和苦闷中。

有志于救国的人们都在探索寻求中国的出路,人们的眼光不约而同地转向了地广人稀的西北。

有军事眼光的人们认为,抗日战争全面展开以后,西北地区将成为抗战的后方,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

但是,荒僻的西北地区的详细状况,由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很少为人所知,长征中红军的情况也由于国民党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不为民众所了解。

在这种形势下,作为新闻战线上的一名新兵,范长江怀着反帝爱国“朴素的革命思想”“站在对外军事观点上”,于1935年7月至1936年6月对中国西北的广大地区进行了考察。

行程西达敦煌,北至包头,全程一万二千余里,历时10个月,足迹遍及川、陕、青、甘、宁、内蒙等广大地区,报告了当时人民群众迫切需要了解的两个重大问题,即他在《记者工作随想》一文中讲到的,他当年到西北地区采访主要的两个目的:一是研究红军北上以后中国的动向;二是力图比较深入地了解即将成为抗战大后方的中国西北地区的历史和现状。

[1]他的文章发表以后,引起“悬心于艰危国运的人们”的强烈反响,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塞上行》是范长江继《中国的西北角》之后另一部新闻通讯。

当时日本人为侵略中国做准备,在我国内蒙古边境挑唆和操纵了蒙汉民族之间的民族纠纷和武装冲突。

为粉碎日本人的阴谋,他亲临战火刚熄的冲突现场,穿越人迹罕至的大沙漠,深入内蒙边地,以抗日问题为中心,对中国北部边睡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情况做了系统的考察。

他将考察中获得的日本妄图侵吞整个中国的证据公布于众,呼吁人们放弃幻想,准备战斗。

得知西安事变的消息后,他又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急从宁夏飞兰州,使《大公报》“造成首先突破轴混沌局面的记录”。

再由兰州进入举世瞩目的事变中心西安,不失时机地报道了事变真相,及时地澄清了社会舆论。

在西安他有了直接接触共产党人的机会,在和周恩来同志竟日长谈之后,又冒着生命危险踏上了陕北之行的旅程,成为第一个由白区进入延安的中国新闻记者。

他的报道如实地向国民党统治区的读者介绍了被国民党悬赏通缉的“土匪头目”—中共著名领袖人物,宣传了中共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

他在1937年6月《塞上行自序》中说:“在这个小里面,我比较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是国内各民族问题。

第二,是统一国家至途径问题。

第三,是社会各阶级之利益调整问题.这些都是我认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中最基本最起码要结局的项目。

”[2]虽然在写这些通讯时,范长江的思想、立场还只是一个正直的爱国的民族民主主义者,但他在国事危急的时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将国人密切关注而不可得的信息详实报告,将因闭塞无知而昏然沉睡的人们唤醒,他的通讯总是扣在时代绷得最紧的弦上,从而成为时代交响曲最宝贵的原始记录。

(二)浓郁的文化氛围,强烈的地域特色范长江的新闻作品多以游记形式出现,途中见闻一路写去,山川风貌、风土人情尽收眼底。

他还善于运用历史典故,诗词、谚语、地方掌故,历史地理知识,以古证今,以古寓今、讽今,读者读来,既能增添历史知识,又能在对比中体会到作者隐含的话外之意,象外之象,包含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强烈的地域特色。

作家方蒙在《范长江传》中曾说,“读长江的西北通讯,就像跟着他去熟悉西北的历史、观看西北的风貌、体验西北的民情一样。

”[3]在乡土风貌方面:在战乱纷纷的年代很少人能深入祖国的大西北,而范长江的通讯中却多次提到了所经地域的乡土风貌.如《再渡阴山》一文中,作者写到“蒙古草原的美丽,我见斯文赫定博士对它有正确的了解,一望无边的青绿,其中没有一丛林,或者一棵树,来打破这种青茵的平顺。

前面,向任何方的前面看去,总有悦目的绿色铺好的野景。

波形的绿地,犹如微浪的海洋。

矮小的山岗,正如海中的细岛。

”“草地里的马群.受了汽车的震动,没命的狂奔。

它们一向自由生活惯了,蒙古地方可供用交通用的动物,只有它们跑的快,只有它们灵巧,它们自己经验上觉得是天之骄子,它们是比高大的骆驼更受蒙古骑士的欢迎。

我们这一队比他们更快的东西,巨大的吼声—发动机与汽笛的声音,使它们感到第一把交椅的动摇,它们惊惧,它们愤恨。

似乎它们不佩服我们的汽车,因而以它们最大的速度,开始和我们赛跑。

夕阳草上奔群马,鬃飞尾直眼回顾,这是多好的写生题材![4]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生机勃勃、风光优美的草原图。

在地域风情方面:中国西北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里地处内陆,与外界沟通甚少,因此积淀着更深厚的中国文化资源。

在这神秘的地带,聚居着广大的少数民族。

这些民族的风情习俗,加上相袭久远的宗教传统构成了此间特有的文化景观。

在《回教过年》中作者专门讲述了回教过年的仪式大典,奉斋“即是这一月里面,每天日出以后,日入以前不进饮食,饮食的时间只能在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后”。

大典举行时,在马步芳平日练兵的校场,“席地而坐之整万回民,没有丝毫浮动气象”,“他们老老少少的自动向西方坐成很整齐的行列”。

[5]又如对西北回民所信奉之回教新教的讲述,“宗教隐然支配政治、军事以及一切社会活动,而宗教上之主持者为‘阿旬’(即教主)”,“新教教主,不是世袭,而是由全体教民公推。

道堂经济,系由该道堂内所经营管理之商业农业而来”。

[6]在历史文化方面:如《塞上行))第二篇内“武川遇警”一节中,作者以蒙古民族的盛衰史为例,介绍了我国各民族之间亲亲仇仇的复杂关系。

作家说:“蒙古民族本身,并不是所谓愚劣民族,而恰相反是异常优秀的民族。

他引用吉朋(Gibbo)的《罗马帝国之衰亡》一书中的话说“241年春,蒙古军之蹂躏波兰,及入据匈牙利,……蒙古将帅之行军于维斯杜拉河下游,以及德兰斯斐尼亚也,其中布置之精密,尤足惊异.此种战略,匪独并世欧洲任何军队所不能及。

欧洲将帅自排特烈第二以降,就韬略论,无一足与速不台相颉颃作者在介绍蒙古民族自元明以来的衰落时,引用了清代魏源《圣武记》中的话弊“‘蒙古敬信黄教,不但明塞息50年之烽隧,朝200年之太平。

’”并且分析了蒙古人信奉黄教与其民族逐渐衰落的关系:且开本“喇嘛所诵之经,皆系藏文,因喇嘛之力攻藏经,遂放弃其固有之蒙文而不顾。

因而抛弃了自己蒙古民族的文化,在意识上逐渐淡薄了民族独立的思想。

[7]范长江还指出:“真正团结民族之方法,是各民族平等的联合。

所谓民族平等的意义,是政治上‘比例的平等’,文化经济上‘发展机会之平等。

诚如是,在各民族间压迫既不能,生存上相依成为必要,经济之自然溶通,文化还是之自然交流,如是必能造成巩固之团结,孕育出充实而崭新的文明。

”[8]范长江的这些关于民族问题的认识,反映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社会全面而又历史的了解,不仅教育、启迪了民众的现代民族观念,而且抓住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激发了广大群众的民族感情,从而激励人们奋力投入抗日救亡的运动之中。

在历史遗迹方面:范长江不仅对沿途的人文风情和地理环境进行了描写记录,还对部分历史遗迹和地理环境进行了部分考址。

如《塞上行·黑河波澜》中,作者对昭君墓的地理位置进行了考证,“在归托公路的东段南面,就是有名的‘青家r—昭君墓所在地方。

昭君墓在绥远有两处。

一说归化附近之昭君墓为昭君之衣冠家。

李太白的‘昭君怨’中,把昭君出塞的地方弄错了。

他说:‘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昭君出塞,系由长安往北走!因为用昭君去‘和’的‘藩’,是南匈奴王呼韩邪,他的领土是今绥远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地,即河套地方。

玉门关在嘉峪关之外,相差好几千里。

出玉门关的是细君公主,那是汉武帝时的事,而昭君和藩,是汉元帝时的事,先后相差二三十年。

”[9](三)散文化的笔法范长江新闻通讯笔法的散文化,主要表现在他不追求完整的情节,在形式上也不追求诸如文章的起承转合等固定的格式,而是以多变多样的形式,报道多变多样的内容,从而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使人读起感到轻松自然,没有生硬滞碍之感。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赵遐秋先生在《中国现代新闻通讯史》中说的:“范长江的新闻通讯集达到了那种把知识、思想、趣味融于一炉,让叙事、议论、抒情生动地结合在一起的功夫”。

[10]如《塞上行·百灵庙战后行》,作者在开篇就迫不及待地将百灵庙一战胜利的喜悦之情传染给了每一个读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