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长江简介
范长江生平简介

范长江简介范长江(1909-1970)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
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九·一八”事变发生,即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1932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35年他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到西北采访,撰写了大量旅行通讯,首次真实、公正、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情况和影响。
1937年参与创建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参与创办在香港的《华商报》。
曾任《大公报》记者,国际新闻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等。
建国后,历任《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
范长江大事记青少年时期(1909——1926)1909年10月16日,范长江先生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田家乡赵家坝村,原名范希天。
1921至1926,范长江先后在田家乡和附近松柏乡小学、内江县立中学、资中县省立第六中学学习。
求学时期(1927——1934)1927年,转入吴玉章所办的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
同年7月,参加“八一”南昌起义。
1928年,考入国民党中央党务校,按照校规,入校即入国民党。
1931年,因为对“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不抵抗政策不满,自动离开中央政治党校,并脱离国民党。
1932年年初到北平,9月,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33年,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大公报》撰稿。
西北之行(1935——1941)1935年年初,成为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
7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赴西北采访,历史十个月,行程数千公里,足迹遍于川、陕、青、甘宁等地区,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多篇通讯,还有几篇专门报道红军情况的通讯,备受全国读者关注,记者长江因此闻名遐迩。
1936年8月,化装去西蒙居沿海一带,了解日本西侵情况。
通讯集《中国西北角》在全国公开发行。
1937年2月,得知“西安事变”消息后,改变采访行程,闯进西安,见到中共要员周恩来,博古,叶剑英等,采访到“西安事变”真相并发表在《大公报》上。
名记者范长江

范长江其人
专情
开朗热情、善交朋友 实事求是,廉洁奉 公 严厉,雷厉风行 吃苦耐劳 才华横溢 讲真话,办真实 中规中矩 不纯粹的新闻人 对工作周到精细
离开《大公报》的真相!
潇洒伟岸
还是 狼狈罢工?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历史不解之谜:范长江之死
• 在五七干校里被专人监管
(白天搞基建和劳动生产,晚上搞“斗私批修")
• 遭大粪泼身 • 挨打挨骂,在生活上遭到歧视虐待 • 不堪忍受精神折磨,自杀成谜
(死后被草草掩埋,被定性为“畏罪自杀”)
范长江的作品
范 长 江
(1909/10/16——1970/10/23)
从力举千钧纸一张 到零落成泥碾作尘
生于四川内江
1909
1927
三次进入学校学习
1933
记者生涯 离开《大公报》
1938
投身共产党新闻事业和 科学事业
1967
死于河南确山
1970
三次入学:读书与从军的艰难选择
• 自幼跟随祖父读书识字 • 进入中法大学重庆分校
范长江新闻奖 范长江纪念馆
贡 献
新闻思想
•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新闻是报纸的生命,是报纸的灵魂。 •新闻必须是事实,谣言不是新闻,感想不是新闻, 一定是事实。。 •民本新闻观。
谢 谢 欣 赏 !
(街头演讲,斗争军阀)
• 考入南京中央党校
范长江

写在最后
1 、“在时局艰难的时候, 新闻记者要能坚持真理,本 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实在非 常重要。” 2 、“新闻是报纸的生命, 是报纸的灵魂。” 3 、“新闻必须是事实,谣 言不是新闻,感想不是新闻, 一定是事实。”
谨以此致敬范长江先生。
1933 年 下 半 年 起 , 范长江正式开始为 北平《晨报》、 《世界日报》、天 津《益世报》等撰 写新闻通讯,内容 多为文化教育方面。 得到《大公报》社 总经理胡政之重视。
1927 年 初 , 报 考 黄埔军校未果的范 长江进入中法大学 重庆分校(吴玉章) 学习。 贺龙20军学兵营 南昌起义
1932 年 奔 北 平 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主要事迹
《塞上行》
1936 年至 1937 年,范长江多次赴西北地 区考察,连续发表众多有关西北的新闻报道, 引起轰动,促成国人对西北形势日益关注。 《塞上行》报道了百灵庙战役、西安事变等重 大历史事件发生前后西北地区的政治、民族动 向,批评了封建王朝及民国政府传统狭义的消 极的民族政策,提出了解决边疆问题的新途径。
1935 年 5 月 , 范 长 江 以 《大公报》社旅行记者的 名义开始了他著名的 西北 之行 。从上海出发经、兰 州、敦煌、玉门、包头等 地进行采访。历时10个月, 行程6000余里,取得了丰 硕的成果。 《中国的西北角》1936.8
生平简介
1936年12月,“西安事 变”发生后,范长江决 定涉险去西安、延安等 地进行采访, 1937 年 2 月 2 日 抵 达 西安 。 周 恩 来同志接待了他。 《动荡中之西北大局》
范长江的新闻思想
(一)记者要有高尚的人格(新闻道德) 这个职业关系社会太大,不是一个普通吃饭 的事情。 “一个记者,要有抱负。这抱负就是穷毕生精 力研究一两个什么问题,而这些问题是从群众 中提出来的。” (二)记者要有新闻敏感,到第一线去采访新 闻,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 要事实。《记者工作随想》 要深入采访,用自己见到的事实写作 “炮响主义”新闻作者
范长江新闻通讯蕴含的新闻思想

7
2007年第1期
万 方数据
范长江新闻通讯蕴含的新闻思想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刘学峰 广西河池学院 采写编 JOURNALISMal_cxb200701004.aspx
而言。既表现在他的论著《通讯与论义》中,也包含在
他的代表作《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新闻作品中。 上述作品均收录于1989年出版的《范长江新闻文集》。 难能可贵的是:范长江能把其思想、实践合二为一,融思 想于作品中。笔者以此为本,参照其他学者对范长江新闻 思想及实践的研究。着重分析其新闻思想。 范长江新闻通讯整理出版的有《中国的西北角》、 《塞上行》,约400多篇。其中《中国的西北角》出版后 轰动一时,曾连续再版七次,影响了全国舆论。对于这些 新闻通讯的特点,有许多学者加以论述。胡乔木评价说: “范长江深入人民当中,又有丰富的知识,他写的东西视 野开阔,内容深刻,有陈述,有议论,使人看来有兴趣, 曾在全国引起轰动,应提倡做范长江这样的记者。”笔者 通过阅读原著,参考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范长江新 闻通讯中蕴含的新闻思想主要有: 第一,情感是写作的驱动力,新闻报道应有浓烈、奔 放的情感,同时,要求文章包含的感情源于记者对新闻事 实的正确认识和理性判断,因此才是纯正、优美的情感。 范长江新闻通讯中,行文处处蕴含浓烈、奔放的感
是描写手法。他观察深刻,在写人、叙事、献物中都蕴含
2007年第1期
6
万 方数据
着大量的描写,这些描写生动细腻,辞约意丰,生动逼 真。读者一路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 到强烈感染。例如,范长江通讯中大量的人物形象描写。 个性突出,传神生动。刻画“毛泽东先生”是“书生外 表,儒雅温和,走路象诸葛亮‘山人’的派头,而谈吐 乏持重与音调,又类村中学究。”井幽默的说“面目上没 有特别‘毛’的地方,只是头发稍微长一点。”作者这样 描写毛泽东源自他对毛泽东形象的深刻观察,告诉读者毛 泽东具有一代政治家的风度和军事家的气魄,从而无形中 粉碎了国统区对毛泽东的歪曲宣传。他笔下的“周恩来 先生”,则是另一种神态:“他有一双精神而朴质的眼睛, 黑而粗的须发,现在虽然已经剃的很光,他的皮肤中所藏 浓黑的发根,还清晰的表露在外面。穿的灰棒衣,士兵式 的小皮带,脚缠绑腿,口音夹杂着长江流域各省的土音” 读后,一位聪睿精干、朴素谦和的领袖跃然在脑际。此 外,范长江还在以简练之笔勾勒形象的过程中糅合其经 历,丰富人物形象的内涵。例如通讯写刘伯承“身体看 起来很瘦,血色也不好。四川人有这样高的个子,要算 ‘高’等人物”,接着以“他之有名”为转折,介绍刘伯 承的英勇战斗历史。这样写使读者既见到了刘伯承其人, 又了解他的主要事迹,使读者对刘伯承有了完整的印象。 范长江对反动人物的描写完全是另外一种笔法和用 词。例如,作者笔下地主家的收账人,是“戴招皮小帽, 穿着马褂,背上背着布口袋,口里含着长早烟筒,一手拿 着白布包好的账簿,一手提着打马辊,或者嘴上还留着八 字胡的人。”这种人一走进村子,“那个村子立刻变成了 肃杀的气象。大人不讲话了,小稿也不闹了。主人的气势 一泄,狗也不敢被声狂疃。挟着尾巴退到一旁。”寥寥数 笔,丑态毕现,爱憎跃然于纸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 邪者刻以丑形,盖亦寓褒贬于其间耳。” 范长江通讯中的细节描写随处可见,随手可拈来,以 细节丰富整篇文章的血肉,去新闻枯燥乏味的弊病,使他 的通讯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例如,在《卢沟 桥畔》中,作者注意到“八日夜同,阴森的永定河面, 臆蔽了数百卫国英雄之游行。一刹那阃,雪亮的大刀从皮 鞘中解脱,但听喊声与刀声交响于永定河上:九日清晨, 河岸居民见桥上桥下,尸横如垒,而守桥的人,已换上我 忠勇的二十九军武蓑同志了。”这要以细节描写代替过程 叙述,把一场恶战交代得清清楚楚,比正面描写省略了许 多笔墨,而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再如。《川灾勘察 记》~文。作者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时有独具匠心的 构思和细节安排,可以说整篇文章,就是一个个小的细节 与四川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连缀而成。如,作者初进或 都见到“亦不易见变象,市街的外表仍然堂皇富厚,并 且若干军政现象,还比从前进步了一些。……青年学生的
范长江

第六讲记者的楷模范长江一、不同寻常的经历范长江(1909-1970),原名范希天,四川人内江人。
1949年以后,历任新华社总编辑、人民日报社社长、《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职。
吴玉章伍心言:军阀刘湘的幕僚参加贺龙的第二十军学兵营1928年,就读南京中央党务学校1929年,中央党务学校改名中央政治学校,教务长罗家伦,校长蒋介石。
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北京大学哲学系马汝邻:《世界日报》通讯员‚一九三六年学会‛二、范长江的西北通讯根据对当前形势的分析,范长江认为:‚中日一旦开战,沿海一带必不可久守,抗战的大后方肯定在西北、西南一带,因此对这些地方考察和研究,很有必要。
‛1935年,年仅25岁的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开始了西北采写的历程。
这次采访历时10个月,行程1.2万里。
实际上就是研究:1、国内民族问题2、国家统一途径问题3、社会各阶级利益之调解问题《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毛泽东过甘入陕之经过》《刘志丹生平》等等这些通讯汇编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后,立即风行全国。
‚未及一月,初版数千部已售罄,而续购者仍极踊跃。
‛数月再版7次,让许多国人了解到真相。
1936、8《中国的西北角》内容:A、揭示国民党统治下西北黑暗。
B、真实、公正、客观的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
不足: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前途和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不甚理解。
《中国的西北角》对中国共产党的部分描述1、(中坝)平日有两万左右人口,百货云集,贸易甚为兴盛。
徐向前今年过中坝时,将中坝所有的货物,囊括一空。
记者至时,只有极少数新近逃回的商人,经营简单生意,荒凉景象,窒人气息。
2、‚胡宗南部在松潘,军食至为困难,士兵每日仅吃一顿,且所食者为青稞(最粗之麦子)。
为节省消耗计,青稞亦不曾磨成面粉,只是煮整青稞为粥而食之。
故因此得病官兵,各连皆已普遍。
‛‚朱毛徐向前之方面军食比胡师尤难,但是他们用直接征收的手段,暂时解决藏人亦无如之何。
一代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

4 ___ ____________ ___
西北通讯
西北通讯 范长江的传世之作——《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被人们称 为“西北通讯”,真实记录了中国西北部人民生活的困苦,记载了 红军长征的情况,既是优秀的新闻作品,又是一篇篇绚丽的散文, 不仅具有游记散文的特点,而且具有独特的创新,开创了中国旅行 通讯的新文体。 范长江的西北旅行通讯,写法上借用了游记散文的自由疏放、灵活 多样的手法,结构变化多样。有时以游程为线谈沿途见闻,如《从 瑞金到陕北》;有时就某个问题和事件谋篇布局,如《红军之分裂 》;有时将旅途印象串连成篇,道出记者的亲身见闻和真情实感, 如《陕北之行》。他的旅行通讯还调动各种写作手段,将叙述、描 写、议论、抒情熔于一炉,把事件、人物和背景有机地编织在一起 ,文章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甚至在采访方式上,也学着游记作 家的方法,把采访、游览同做人、做学问联系起来。范长江全面汲 取了游记散文的精华,使其旅行通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热烈豪放,热烈中也有冷峻,豪放中含有细巧 。 范长江的《西北通讯》之所以具有不衰的魅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 是范长江知识丰富、见多识广,使得《西北通讯》中历史典故、地 理沿革、诗词歌赋无所不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因此也就被广泛 传播,为新闻工作者所喜爱。
7
___ ____________ ___
(三)、 勇于创新,开创了旅行通讯文体 ,集战地通 讯之大成 1、范长江的传世之作——《中国的西北角》 和《塞上行》,被人们称为“西北通讯”,真实 记录了中国西北部人民生活的困苦,记载了红军 长征的情况,既是优秀的新闻作品,又是一篇篇 绚丽的散文,不仅具有游记散文的特点,而且具 有独特的创新,开创了中国旅行通讯的新文体。 2、范长江的西北旅行通讯,写法上借用了 游记散文的自由疏放、灵活多样的手法,结构变 化多样。 3、范长江不仅是旅行通讯的开创者,更是 中国战地通讯的集大成者
范长江的生平

(二)记者要有新闻敏感,到第一
线去采访新闻,以保证新闻的真实 性。
(三)记者要交际面广,有社会活 动家的本领
(四)记者要深入学习各方面知识,
成为“杂”家
(五)记者要有很高的党性,新闻
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
面向群众/依靠群众/深入群众
PPT制作:张家宁
图片搜集:包晨琪 朱威洁 文字整合:杨瑞 冷彩笑 邓玉婷 张芸铄 韩以
青记是中共领导下的新闻界统一战线组织,
宗旨:“研究新闻学术,进行自我教育,促 进中国新闻事业之发展,求取新闻事业及其 从业人员之合理保障,以致力中华民族之解 放与建设。”
青记总会1938.4.1创办了《新闻记者》月 刊,加强了对分会的联系和会员的教育。各 地分会也创办新闻业务方面的期刊。培养团 结了大批新闻人次。此外还成立过记者之家, 以新闻事业为出发,以服务为基点。
范长江的采访特色
(一)选题的重大性,强烈的时代感 。
(二)重视思想的“探索性”,浓烈而
深厚的感情。
(三)游记散文式技巧的综合运用
弹性的结构形式结构的多样化 游记视角带来更大的新闻事实:风土人情、 历史典故、诗词、谚语、地方掌故、地理知 识等,如《从嘉峪关说到山海关 》 描写、叙述、抒情、议论、对比、引用、点 评、用典、象征等各种表现手法综合运用
(四)人物描写生动形象
《陕北之行》(肤施人物) 他有双一精神而朴质的眼睛,黑而粗的 须发,现在虽然已经剃得很光,他的皮 肤中所藏浓黑的发根,还清晰的表露在 外面。穿的灰布棉衣,士兵式的小皮带, 脚缠绑腿,口音夹杂着长江流域各省的 土音。——周恩来来自 范长江的新闻思想 (一)
记者要有高尚的人格(新闻道德) 这个职业关系社会太大,不是一个普通 吃饭的事情。 “一个记者,要有抱负。这抱负就是穷 毕生精力研究一两个什么问题,而这些 问题是从群众中提出来的。”
范长江介绍

• 范长江的新闻报道和采访业绩不仅起到了报告事实, 鼓舞民心的作用,而且他的有关论述经过一定的特殊 渠道,直达上听,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民党军政状况的 改进,为全民抗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文革时去世
故居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长江故里二十世纪社会变迁馆、 范长江生平事迹陈列馆和范长江大课堂。
各级新闻媒体栽种的树林
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范长江先生
• 范长江(1909-1970),我国现代新 闻史上最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之一。 • 范长江18岁踏上异地求学之路,并 先后投身八一南昌起义以及抗日救 亡运动,是第一位报道红军的国统 区记者。 • 他创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 的日子( 1937年11月8日)被国务 院确定为中国记者节。 • 以他名字命名的新闻奖——范长江 新闻奖与韬奋新闻奖合并成为“长 江韬奋奖”,2005年成为我国新闻 界最高奖项。
1909年生于四川省内江县赵家坝村(今属内江市东兴区田家 镇),建有范长江故居。
25岁时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走遍大半个中国,采写 了大量通讯报道(包括大量战地通讯报道),真实地记录了中国 西北部人民的苦难生活。 上图为,1937年范长江(左一)在内蒙古额济纳旗采访时与额济 纳王图布僧巴也尔及其夫人合影。
范长江笔下的台儿庄大战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上图为,在台Biblioteka 庄战役中,范长江(右一)与关麟征军长(右二) 等人的合影。
范长江是除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外,第一个正式以新闻记者身份 进入延安的人,他的旅行通讯中还记载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 上图为1937年3月29日,毛泽东看了范长江的报道后,写给范长江 的亲笔信,以示感谢。
长江故里二十世纪社会变迁馆
范长江生平事迹陈列馆
范长江大课堂
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巨子——范长江
【简介】
范长江,男,1909年10月16日生于四川内江。
原名:希天。
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
他生前写过大量的出色的新闻报道,担任过新闻机构的领导工作,为全国的新闻事业做出很大贡献。
1991年,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这是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中青年记者的优秀成果最高荣誉奖。
该奖项于2005年与“韬奋新闻奖”合并成为“长江韬奋奖”。
【关键词】
范长江新闻经历取得成就成就经验后人启迪
【新闻经历】
一.新闻经历概括:
1933年下半年起,范长江正式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撰写新闻通讯。
由于他文笔精练、视角独特,引起了天津《大公报》社的注意。
《大公报》社总经理胡政之邀请范长江专为《大公报》撰稿。
年底,范长江先后写出《佛学在北大》、《北大
研究院所藏明清档案及其整理》等数篇通讯,在《大公报》、《晨报》上发表。
1935年5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社旅行记者的名义开始了他著名的西北之行。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范长江毅然决定涉险去西安、延安等地进行采访,“本人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到西安去,一探中国政治之究竟。
”通过对相关当事人的采访,范长江对西安事变的真相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有了深刻的了解,厘清了真相。
范长江连夜赶写的文章《动荡中之西北大局》,该文冲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不仅报道了西安事变的真相,而且清楚地传达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主张。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和平谈判代表团由重庆迁往南京,范长江被周恩来指名任代表团新闻处处长,并担任中共对外发言人。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时任新华总社总编辑的范长江组建了北平解放后的第一张党报——《人民日报·北平版》,范长江也因此成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1950年1月,范长江被任命为《人民日报社》社长。
1970年10月23日,年仅六十一岁的范长江在文革中被诬陷迫害致死。
1978年,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胡耀邦亲自主持了追悼会为范长江这位著名新闻工作者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二.西北新闻之行(1935-1941)
1935年年初,成为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
7月以“大公报
特约通讯员”名义赴西北采访,历史十个月,行程数千公里,足迹遍于川、陕、青、甘宁等地区,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多篇通讯,还有几篇专门报道红军情况的通讯,备受全国读者关注,记者长江因此闻名遐迩。
1936年8月,化装去西蒙居沿海一带,了解日本西侵情况。
通讯集《中国西北角》在全国公开发行。
《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首次从记者的角度真实、公正、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
也揭露了日本侵略帝国主义的危机。
国民党统治的腐败与各族人民的痛苦生活。
西北之行结束后,范长江回到天津,被《大公报》社聘为正式记者。
他接连又写出了《从嘉峪关说到山海关》、《百灵庙战后行》、《忆西蒙》等著名的通讯。
这些作品成为20世纪中国的新闻经典之作,奠定了范长江在新闻界的地位。
也曾经创造了中国现代新闻史上的“三个第一”:他在1935年至1936年间深入西北采访,是“在国内报纸上公开如实报道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人”他是突破新闻封锁,向"国统区"报道"西安事变"真相的第一人;他是国内以记者身份进入延安采访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并如实报道陕北革命根据地情况的第一人,他能取得如此成就并非偶然.这与他自身的政治素养和新闻素养是分不开的.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他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并为我国的新闻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新四军、梅园、陕北、国民党(1942——1949)
1942年7月,进入苏北新四军地区。
9月,撰写《苏北根据地观
感》三篇,经过毛泽东主席亲自审阅,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刊出两篇。
1945年,在江苏淮阴创办《新华日报》华中版,任社长。
1948年,创办中共第一所新闻学校——华中新闻专科学校,任校长。
在南京任中共代表团发言人,兼任新华社南京分社社长。
10月份国共谈判破裂后,随中共代表回到延安。
任解放日报和新华通讯社副总编辑。
四.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
1949年,奉命接管北平新闻机构,并立即创办《人民日报》北平版,兼任解放日报社社长。
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副署长。
1950年任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社社长
1952年,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秘书长,从此离开新闻岗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被极左势力视为“异己分子”,惨遭迫害,开始长期被关押。
1970年,10月,在河南确山全国科协“五七干校”内被迫害致死。
1975年,8月,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举行没有悼词的遗体告别仪式,骨灰从老人山人民公墓迁入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1978年,12月27日,范长江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胡耀邦同志代表中央致悼词,宣布为范长江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1990年,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通过决定,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
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这是表彰奖励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新闻奖。
【成功之道】
(一)、树立了关注边远基层社会民生的新闻视角
正如他在《中国的西北角》开头说道:“……记者此次国内长途旅行,目的在从各个方面表现现实的中国。
现实的中国整个的在变化的过程中,而且正沉沦于破落与痛苦的阶段。
自然我所得的印象,不会是富丽与安静,即使有一些安乐的现象,他的背后实存在着无限的苦痛与辛酸”。
可见他想向读者真实论述当时中国的现状,引起各方面对中国现实的正确认识,切实解决中国面临的深重问题。
这正是范长江作为一个中国新闻记者的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真实写照。
(二)、树立了敏锐观察、及时采访、真实客观报道的典范范长江是第一个沿着红军长征足迹实地报道红军长征并进入陕北地区进行采访、写出许多重要文章的新闻记者,同时范长江也是除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外,第一个正式以新闻记者身份进入延安的人。
范长江特别重视探求资料来源的真实性、客观性,避免捕风捉影、人云亦云范长江是第一个披露西安事变真相的新闻记者。
(三)、勇于创新,开创了旅行通讯文体,集战地通讯之大成
1、范长江的传世之作——《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被人们称为“西北通讯”,真实记录了中国西北部人民生活的困苦,记载
了红军长征的情况,既是优秀的新闻作品,又是一篇篇绚丽的散文,不仅具有游记散文的特点,而且具有独特的创新,开创了中国旅行通讯的新文体。
2、范长江的西北旅行通讯,写法上借用了游记散文的自由疏放、灵活多样的手法,结构变化多样。
3、范长江不仅是旅行通讯的开创者,更是中国战地通讯的集大成者
【对后世新闻工作者的启迪】
1.新闻记者要有健康高尚的人格,责己要格外严,要树立正气,培养良好的品质和作风。
2.新闻记者要有新闻敏感,到第一线去采访新闻,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3.新闻记者要交际面广,有社会活动家的本领,从而保证信息灵敏,渠道畅通
4.新闻记者要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思想,广阔的活动天地
5.新闻记者要有独立的思想,追求真理的理想,要有所为必先有所思
【对自己以后新闻工作的启示】
1.坚持群众路线,关注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
范长江指出:“新闻,是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报
纸要面向群众,记者也要面向群众,在坚持党的方针原则下,新闻报道就要考虑群众的需要。
同群众保持广泛的联系,站在群众的立场,根据群众的要求,遵循群众的思维。
当好人民群众与中央的信息通讯员。
人民群众的信任是新闻赖以生存的条件
2.保证消息的真实性,防止信息因传达者而发生“变相”的报道
因为群众期待的永远是能够了解事实的真相。
范长江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作为一名记者,保证消息的真实性,就必须要深入的调查研究。
西安事变后,他亲身进入兰州采访,用自身的生命安全保证了报道的真实性。
范长江这样坚持带给人民群众新闻真实性的精神,这样的优秀新闻人榜样,永远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3.新闻写作要有朴素而风趣的大众话语
一个事实,一张报纸,一则新闻,首先要让人们想去读、去了解,才能把信息传递给大众,最广大的人民他们的知识程度是有限的,这就要求记者必须用大多数能够看懂的语言文字去描述,然而太平淡的语言或许不能把事情描述得那么生动,甚至是激起人民群众的热情,这时候就是考验一个记者的文字驾驭能力的时候了。
范长江的新闻作品,无论是写人记事、景物描绘都会给人一种异样的语言感受,他语言平实,通顺流利,却又凝炼简劲,多姿多彩,是一种朴素而风趣的大众话语。
基于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关心,以及自身对时事的了解,他才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
【参考书籍】
《中国的西北角》范长江著新华出版社
《我的自述》范长江著新华出版社
《西线风云》范长江著群言出版社(反映抗战时期西线全貌的一部优秀的战地报道集)
《范长江——记者生涯的研究》蓝鸿文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范长江——范长江百年诞辰纪念集》范苏苏主编群言出版社(图片为主、文字相辅的形式,系统、完整地再现了范长江光辉的一生) 《范长江三大新闻文化遗产》陈涛著
【推荐阅读书籍】
《中国的西北角》范长江著新华出版社
《我的自述》范长江著新华出版社
《塞上行》范长江著宁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