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范长江的新闻思想

合集下载

从“超然”“独立”到“新闻参战”——抗战初期范长江职业身份与新闻思想的转变

从“超然”“独立”到“新闻参战”——抗战初期范长江职业身份与新闻思想的转变

从“超然”“独立”到“新闻参战”———抗战初期范长江职业身份与新闻思想的转变樊亚平a 李向辉b(兰州大学 a.新闻与传播学院;b.学报编辑部,兰州 730000)提要: 范长江最初以“自由职业的新闻记者”名世。

然而,全面抗战爆发后,其职业身份却迅速转变为“新闻参战者”。

与此相应,其新闻思想也由信奉“超然”“客观”“独立”的自由主义转变为强调新闻工作的宣传动员功能,强调报纸“政治性”“正确性”和“工具性”的“战时新闻学”思想。

这种思想中虽蕴含有中共新闻思想的成分,但很难确定其一定受到中共思想的影响,其这个时期的思想资源是多元的。

这个时期范长江职业身份与思想的转变主要源于其关心民族生死存亡和国家前途命运的爱国热忱,建基于其对抗战之于中国社会的意义的认识,中共对其这个时期新闻思想转变的影响应是无形的。

但不可否认,范长江这个时期的新闻思想为其思想由自由主义最终转向党的思想提供了一个过渡。

关键词: 范长江;抗战;自由主义记者;战时新闻学;新闻参战者中图分类号: G210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37(2018)02-0126-07 范长江是中国现代新闻史上以“记者”名世的标杆式人物。

对他的研究已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显学”。

然而,目前为止的范长江研究多集中在对其作为“自由职业的新闻记者”在《大公报》工作时期的新闻活动和其成为我党的新闻宣传战士乃至党的新闻战线的高级领导干部后的新闻活动与思想的研究方面,对其从“自由职业的新闻记者”向党的宣传战士转变过程中的过渡阶段———抗战初期的新闻活动与新闻思想的研究常常被忽略。

本文以抗战初期范长江新闻活动中显现出的职业身份与思想的转变为研究对象,一方面,试图还原范长江从“自由职业的新闻记者”向党的宣传战士转变的完整历史;另一方面,希望以此管窥抗战时期热切关心民族生死存亡、国家前途命运的一代新闻人共同的精神世界。

一、从“自由职业的新闻记者”到“新闻参战者”范长江的记者生涯始于其作为《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赴西北考察时期。

范长江新闻思想及其对于当前新闻工作的启示

范长江新闻思想及其对于当前新闻工作的启示

范长江新闻思想及其对于当前新闻工作的启示【摘要】范长江是我国著名的新闻学家,他的新闻思想在当前新闻工作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本文围绕范长江新闻思想展开,首先探讨了其核心理念,包括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人民、传播真实等。

其次分析了范长江新闻思想在实践中的意义,指出其对于新闻工作的指导作用。

接着重点阐述了范长江新闻思想在新闻工作中的应用,包括对新闻报道、编辑的指导作用,以及在新闻舆论引导方面的影响。

最后总结了范长江新闻思想的重要性,强调了借鉴其思想以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同时指出范长江新闻思想对于当前新闻工作的重要启示。

通过对范长江新闻思想的深入探讨,能够为当前新闻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范长江、新闻思想、启示、核心理念、实践意义、应用、舆论引导、影响、报道、编辑、重要性、借鉴、促进发展。

1. 引言1.1 范长江新闻思想及其对于当前新闻工作的启示范长江新闻思想是中国著名新闻教育家、传媒专家范长江先生的研究成果,其核心理念在于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及时性和公正性,强调新闻报道要符合事实真相,要客观中立,要及时传播,要公正公平。

范长江新闻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当前新闻工作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

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的速度之快、渠道之多、形式之杂,让人们难以辨别真伪,范长江新闻思想提醒我们要坚守本质,坚持事实真相,做到真实客观报道,使新闻真正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范长江新闻思想还强调新闻工作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效果,新闻工作者要谨慎行事,要关注社会热点,引导舆论,推动社会进步。

范长江新闻思想对于新闻报道、编辑等方面的指导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它提醒我们新闻工作者要注重新闻报道的规范性和专业性,要注重新闻内容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范长江新闻思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应当深入学习范长江先生的思想,借鉴其经验,努力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让新闻传播更加健康、积极、向上。

范长江新闻思想对于当前新闻工作的启示将指引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新闻未来。

范长江新闻思想述论_张国红

范长江新闻思想述论_张国红

2004年3月第25卷 第2期东岳论丛Dong Yue TribuneMar.,2004Vol 125 No 12[收稿日期]2003-09-19[作者简介]张国红(1969-),女,《联合日报》社文史部主任编辑。

【历史研究】范长江新闻思想述论张 国 红(《联合日报》社文史部,山东济南250011) [关键词]范长江;新闻思想[摘 要]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1933—1952年近20年的新闻实践中,写出了大量有重大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的新闻报道,逐步形成了自己丰富的新闻思想,不仅在当时指导了人们的新闻实践,而且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4)02-0126-03 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创始人之一。

早在1935年至1938年间,他在《大公报》担任特约通讯员和记者时,即写出了大量有重大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的报道,他的传世之作《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等通讯集,也在这一时期出版。

在这些独具风格的作品中,范长江对祖国的边疆与民族问题,对陕北红色区域的真实情况等都予以深切关注,在启迪人们觉醒,引导人们走上救国救民的道路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新华社、解放日报社、新闻总署和人民日报社等处继续从事新闻工作。

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他逐步形成了自己丰富的新闻思想,并为我国的新闻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关注祖国的边疆与民族问题范长江在《大公报》的几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西部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杂居地区考察,他的通讯以大量篇幅对国内尖锐的民族矛盾予以揭露。

在写于1937年的《边疆问题应有之新途径》一文中,范长江认为,中华民族为几个民族所组成,汉族生存于中部腹地及沿海各省,为中华民族之中坚。

自西南云贵经康、藏、陕、甘、宁、青、新疆以至内外蒙古,则为其他民族独立生活,或与汉族混合生存之区域。

试析范长江的新闻思想对当代记者的启示

试析范长江的新闻思想对当代记者的启示
随感 录
以 大 大 提 高 自 己的 “ 近 性 ”从 而 赢 得 更 多的 读 者 。 自 己在 贴 , 使
越来越 激烈的报 业竞争中不断得 到发展 。
拉 近 与 本 地 读 者 的 距 离 , 高 报 纸 的 “ 近 性 ” 最 重 要 提 贴 。 的 一 条 就 是 关 注 民 生 。 一 张 报 纸 最 广 大 的读 者 是 平 民 百 姓 ,
这 告 诉 我 们 记 者 要 深 入 学 习各 方 面 知 识 , 为 “ ” 。 成 杂 家
读者提供服 务 。“ 事” 说 为读 者提供 的服务 同样 直接 , 因为“ 说 事” 就是 为读 者提 供 的一 个行使 “ 语权 ” 话 的大 平 台, 高兴事 、 烦心 事 、 不平 事 、 鲜事 ……任 何 一 名读 者 都 可 以在 这 里说 新 说 自己想说 的 事 , 成 了“ 边人 看 身边 事 、 边人 写 身边 形 身 身 事” 这样 一种 新 闻互动 格局 , 一 步增 强 了报 纸的 可读 性 与 进
服 务 信 息是 多样 化 的 , 括 出 行 、 房 、 费 、 财 、 学 、 包 住 消 理 升 就 业 、 医、 嫁 、 感 等 涉及 工作 、 活 、 习方 方 面 面 的 内 就 婚 情 生 学
究和分析” 。胡愈 之赞誉他的通讯 集《 中国的西北 角》 和斯诺的 《 西行漫记》 一样 ,是一部震撼全 国的杰作” 范长江能写 出《 “ 。 中 国的西北 角 》 这样优 秀的作 品 , 不光要 靠文笔 , 需要 丰富的 还 学识 , 范长江西北通讯 的成功 因素 中, 的丰 富知识起 到 了重 他
刻具有 平民视 角、 百姓 情怀 。在这 方面 , 牡丹 晚报 》 《 就做 了有
益 的 尝 试 , 民 生 热 线 》 版 已开 办 9年 , 《 9年 来 所 - 发 的 9 0 7 = 1 00

范长江《大公报》时期新闻思想研究

范长江《大公报》时期新闻思想研究

最为可 贵的是 , 面对 当时 国民党对共产 党的新 闻封锁 , 范长 车道 , 对 于新 闻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也步入 了崭新 的领域 。 但新机 毅然写 了多篇有关红军长 征的客观报道 , 并对红军 遇同样带来 的新挑 战 , 面对崭新 的环境 , 也 出现 了诸 如新闻记者 江不为所惧 , 引起 国内民众的强烈反响 , 也使得《 大 素质低下 、 新 闻报道偏离 民众 、 新 闻失实 , 甚至捏造新 闻的问题 , 的遭遇深表 同情 。见报后 , 公 报》 的发行量大大增加 , 甚至 出现 了排 队购买 、 甚至抢 购《 大公 这使我们有必要从 前人 经历中获取经验 ,保障我 国新闻事业健 康发展 。 报》 的局面。后来 , 范长江相继写 出了《 从嘉峪关 到山海关》 等优 范长 江——上世 纪著名报人 ,他在西 北地区的采访 曾轰 动 秀报道 。 时 :这些报道不仅对 当时 中国西部 人民的生活进行 了详 细的 ( 二) 范长江与西安事变 描述 , 而且对 西部民族的未来发展进行 了大胆预测 , 并提 出了~ 1 9 3 6年 1 2月 , “ 西安事变” 爆发 , 西安 当时 的气氛非 常紧张 , 些合 理化 的建议 ; 之后 , 为 了更真实 的了解共产党 人 , 他 沿着 红 但范长江毅然决定去西安采访 , 将 事实 真相透露给社会各界。 2月 2日傍 晚 , 范长江突破层层 困境抵达西安 。2月 4日, 在 军的长征足迹 , 深入陕北进行采访 。 并 突破重重压力发表 亲身采
于当今 新闻事 业而言 , 是 一笔 巨大的理论财富。
关键词 : 范长 江 ; 大公 报 ; 新 闻思 想 ; 借 鉴
引 言
的新 闻材料 , 真实的记录 的中国西部人 民的生活情境 , 并对 当时 广泛关 注的西部 民族 、 宗教 问题进行了深刻 的剖析 。

范长江新闻通讯蕴含的新闻思想

范长江新闻通讯蕴含的新闻思想


2007年第1期
万 方数据
范长江新闻通讯蕴含的新闻思想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刘学峰 广西河池学院 采写编 JOURNALISMal_cxb200701004.aspx
而言。既表现在他的论著《通讯与论义》中,也包含在
他的代表作《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新闻作品中。 上述作品均收录于1989年出版的《范长江新闻文集》。 难能可贵的是:范长江能把其思想、实践合二为一,融思 想于作品中。笔者以此为本,参照其他学者对范长江新闻 思想及实践的研究。着重分析其新闻思想。 范长江新闻通讯整理出版的有《中国的西北角》、 《塞上行》,约400多篇。其中《中国的西北角》出版后 轰动一时,曾连续再版七次,影响了全国舆论。对于这些 新闻通讯的特点,有许多学者加以论述。胡乔木评价说: “范长江深入人民当中,又有丰富的知识,他写的东西视 野开阔,内容深刻,有陈述,有议论,使人看来有兴趣, 曾在全国引起轰动,应提倡做范长江这样的记者。”笔者 通过阅读原著,参考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范长江新 闻通讯中蕴含的新闻思想主要有: 第一,情感是写作的驱动力,新闻报道应有浓烈、奔 放的情感,同时,要求文章包含的感情源于记者对新闻事 实的正确认识和理性判断,因此才是纯正、优美的情感。 范长江新闻通讯中,行文处处蕴含浓烈、奔放的感
是描写手法。他观察深刻,在写人、叙事、献物中都蕴含
2007年第1期

万 方数据
着大量的描写,这些描写生动细腻,辞约意丰,生动逼 真。读者一路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 到强烈感染。例如,范长江通讯中大量的人物形象描写。 个性突出,传神生动。刻画“毛泽东先生”是“书生外 表,儒雅温和,走路象诸葛亮‘山人’的派头,而谈吐 乏持重与音调,又类村中学究。”井幽默的说“面目上没 有特别‘毛’的地方,只是头发稍微长一点。”作者这样 描写毛泽东源自他对毛泽东形象的深刻观察,告诉读者毛 泽东具有一代政治家的风度和军事家的气魄,从而无形中 粉碎了国统区对毛泽东的歪曲宣传。他笔下的“周恩来 先生”,则是另一种神态:“他有一双精神而朴质的眼睛, 黑而粗的须发,现在虽然已经剃的很光,他的皮肤中所藏 浓黑的发根,还清晰的表露在外面。穿的灰棒衣,士兵式 的小皮带,脚缠绑腿,口音夹杂着长江流域各省的土音” 读后,一位聪睿精干、朴素谦和的领袖跃然在脑际。此 外,范长江还在以简练之笔勾勒形象的过程中糅合其经 历,丰富人物形象的内涵。例如通讯写刘伯承“身体看 起来很瘦,血色也不好。四川人有这样高的个子,要算 ‘高’等人物”,接着以“他之有名”为转折,介绍刘伯 承的英勇战斗历史。这样写使读者既见到了刘伯承其人, 又了解他的主要事迹,使读者对刘伯承有了完整的印象。 范长江对反动人物的描写完全是另外一种笔法和用 词。例如,作者笔下地主家的收账人,是“戴招皮小帽, 穿着马褂,背上背着布口袋,口里含着长早烟筒,一手拿 着白布包好的账簿,一手提着打马辊,或者嘴上还留着八 字胡的人。”这种人一走进村子,“那个村子立刻变成了 肃杀的气象。大人不讲话了,小稿也不闹了。主人的气势 一泄,狗也不敢被声狂疃。挟着尾巴退到一旁。”寥寥数 笔,丑态毕现,爱憎跃然于纸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 邪者刻以丑形,盖亦寓褒贬于其间耳。” 范长江通讯中的细节描写随处可见,随手可拈来,以 细节丰富整篇文章的血肉,去新闻枯燥乏味的弊病,使他 的通讯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例如,在《卢沟 桥畔》中,作者注意到“八日夜同,阴森的永定河面, 臆蔽了数百卫国英雄之游行。一刹那阃,雪亮的大刀从皮 鞘中解脱,但听喊声与刀声交响于永定河上:九日清晨, 河岸居民见桥上桥下,尸横如垒,而守桥的人,已换上我 忠勇的二十九军武蓑同志了。”这要以细节描写代替过程 叙述,把一场恶战交代得清清楚楚,比正面描写省略了许 多笔墨,而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再如。《川灾勘察 记》~文。作者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时有独具匠心的 构思和细节安排,可以说整篇文章,就是一个个小的细节 与四川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连缀而成。如,作者初进或 都见到“亦不易见变象,市街的外表仍然堂皇富厚,并 且若干军政现象,还比从前进步了一些。……青年学生的

范长江“民本”新闻思想初探

范长江“民本”新闻思想初探

范长江“民本”新闻思想初探作者:谢影哲来源:《传播力研究》2020年第20期摘要:本文主要是研究1933年到1970年范长江“民本“新闻思想的发展,主要将其“民本”新闻思想的发展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第一阶段,1935-1938年,此时的范长江供职于《大公报》,民本新闻思想主要体现于他的西北之行等的新闻理论实践中,还只是尚未初具理论雏形;第二个阶段,1938-1956年,1938年,范长江因与张季鸾、胡政之等共产党人的新闻政治思想观点已经有了很严重的分歧,他宣布自己脱离《大公报》,此后他的民本新闻政治思想也就真正是从理论上进入了第二个新的阶段,接受了共产主义新闻思想;第三个阶段,1956-1970年,范长江离开了新闻第一线,但仍然始终心系中国新闻界,这个新的阶段,范长江的民本新闻政治思想已经达到了中国新闻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又一个新高度。

关键词:范长江;战时报业;民本思想;社会利益至上中图分类号:G2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0-000-02范长江是我国历史上一名优秀的记者,他强调中国新闻报道的内容应该真实地反映中国人民的工作和生活、传递中国人民的美好声音和表达中国人民的感情,要真正地做到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永远高于一切。

一、范长江民本新闻思想的三个阶段(一)第一阶段:体现于实践中的不完善的民本思想范长江在1935年10月开始了他的西北之旅,在此过程中,他陆续写出了《塞上行》《中国的西北角》等著名的通讯集,并且轰动一时。

此次10个月的采访和考察,范长江成为了第一个报道红军长征行动的新闻记者,同时,他也记录了西北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让大众了解了西北的实情。

1.新闻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新闻真正的主人是人民群众范长江的作品之所以在全国民众中引起巨大反响,受到好评,如他在西北采访通讯中所表露的,这些新闻报道的都是自己的感受和观察到的内容,实际上他是从民众的角度出发,他的感受,实质上就是西北民众对政府的观感。

范长江评析

范长江评析

所谓 “ 民本新 闻 观” ,就 是新 闻活 反 映事实 。范长 江的西北 之行 带着 了解
动 以 民众 为本 原 、为 目的、为核 心 ,新 社会 民生 和红军 北上 的两 个 问题 ,开始
共有 1 2 5 9 篇 ;本文 截 取 2 0 0 0 年至 2 0 1 3 闻活动是 一个 以 民众 为 出发 点 ,又以 民 他 的新 闻采访之 旅。他 这一 时期 的作 品
1 范 长 江 研 究 现状 概 述
2 范 长 江 新 闻 思想 分 析

些潜在 问题 。3 第 二 ,范长 江强调新 闻
通 过对 “ C N K I ” 中 以范 长 江 为 主 题 2 . 1 “ 民本 ”新 闻观
要 如实地 报道新 近发 生 的事实 ,客观 的
进 行 检 索 ,从 1 9 5 4年 至 2 0 1 3年 4月 , 以范 长江作 为研 究或 论述 主题 的文章 ,
年 4月 “ C N K I ” 中 收录 的共 计 8 0 0篇文 众 为归 宿 的过程 。用范 长江话 说 , “ 一 紧扣时 代脉搏 为分 析研 究时 区,从 总体 上对 “ 范 张 报纸 ,一 个记 者 ,其基础 在群 众 ,前 中可 以感 受到 范长江 高人一 筹 的采访 艺 长江”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 。
看 到关 于范 长江研 究 愈加深 入和激 烈 ,
大 多数 范长江研 究 主题主要 集 中在三个 于他一生的追求。1 9 4 6年范长江在华 中新 写作应 当照顾群众 的爱好 和兴趣 。 方 面 即 :范长 江的新 闻思 想 、新 闻实践 闻专科学校 的发言《 人 民报纸 的基本问题 》 及 职业 精神 等方面 ,这 些研 究对 于范 长
直 接造 成 了范长 江研究 中以偏概全 、评 “ 这个 社会 正需 要无 数有操 守 的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范长江的新闻思想作者:李涛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0年第02期[摘要]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也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创始人之一。

范长江从事新闻工作达-19年之久,他创造了一系列的新闻奇迹并为后来者留下了宝贵的新闻思想。

这些新闻思想,对于今天的新闻工作和新闻事业仍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范长江;新闻思想范长江不仅是20世纪我国最杰出的新闻记者之一,他还是我国新闻事业的优秀领导者。

正如邓颖超在《范长江新闻文集》序言中所说:“长江同志我是熟悉的,他原来是个进步的新闻记者,后来参加了革命队伍,为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做了很多工作,他的作品是很有影响的。

”范长江,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

范长江从1933年涉足新闻界,到1952年调离人民日报社,前后从事新闻工作达19年之久。

1935年5月,范长江开始担任《大公报》记者工作,为西北通讯采访和写作。

1939年5月,范长江在重庆经周恩来同志介绍入党。

皖南事变后,他赴香港创办中国共产党在海外的机关报《华商报》。

1941年年底,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香港沦陷,范长江辗转到苏北解放区,担任新华社华中分社、华中总分社和《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等职。

1946年5月,范长江由苏北到南京,是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对外发言人之一。

解放战争时期,他始终跟随毛泽东、周恩来转战陕北,担任负责中央宣传工作的四大队队长,及时向党和全国人民传达了党的声音。

全国解放以后,他从事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历任新华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

范长江曾经创造了中国现代新闻史上的“三个第一”:他在1935年至1936年间深入西北采访,是“在国内报纸上公开如实报道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人;他是突破新闻封锁,向国统区报道“西安事变”真相的第一人;他是国内以记者身份进入延安采访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并如实报道陕北革命根据地情况的第一人。

范长江新闻实践丰富、新闻思想精深,其人格、其思想、其操守均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浅要分析范长江的新闻思想:一、认为报纸是有阶级性的,追求政治民主、新闻自由范长江见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沉浮起伏并最终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针对当时流行的“报纸独立主义”、“新闻至上主义”信仰,范长江鲜明地提出“报纸是政治的工具”的观点。

范长江认为报纸的政治性、阶级性不可避免,但报纸应该具有时代精神。

他认为一张报纸如果违反国家或民族的要求,固执狭隘的党派的成见,就是落伍的或幼稚的报纸,不是时代的报纸。

范长江号召新闻工作者不要怕谈政治,应把新闻工作与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一个报纸只要抓紧了时代政治要求,是会受欢迎的。

在范长江看来,无论是共产党的报纸,还是反对派的报纸,都具有阶级性、党性和政治性。

范长江告诫广大新闻工作者,有一些反动的报纸,有时为了伪装,它登载一些进步的言论,以此来骗人,还是值得注意的。

没有明确的阶级性,在做报道时就有可能造成广大群众思想混乱。

有人说报纸是自由职业,新闻工作者是自由职业者,没有立场,不讲政治。

针对这种思想,范长江一针见血地指出:“报纸工作不问政治,这种话是骗人的,这是资产阶级到了统治地位以后欺骗人民的话……报纸不是为这个阶级服务,就是为了那个阶级服务。

”范长江一生都在追逐政治民主和新闻自由,范长江认为办报可以为国家求独立、民族求解放。

从为《大公报》写稿到加入中国共产党,从解放战争时期跟随中央领导人到文革时期遭受迫害,范长江从来有放弃对民主政治和新闻自由的追求。

范长江是在“五四”启蒙主义的语境下开始从事新闻活动的,他最初接受了人道主义、个性主义、劳工神圣等等思想,并将这些思想融入了对于民众的“人”的价值的肯定和期待。

从青年时期开始,在他的头脑里便流贯着“民主”和“科学”的血液,并最终构成自己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

后来范长江在中央军校接受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此时他认为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革命是错误的,而三民主义才是正确的,“只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能救中国”。

三民主义构成了他当时新闻行为的重要准则。

在他初期的新闻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三民主义思想的精髓。

自1937年在西安与周恩来对话,后又到延安采访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之后,范长江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在实际的救国救民的道路中,他最终由一个民主主义者而成为了共产主义者。

范长江后来在“文革”中遭遇到严重的迫害,经长期关押,在1970年含冤自杀。

他的自杀和“文革”中其他许多公众知识分子自杀一样,是一种抗议,一种决裂,是同“文革”那种错误领导下的政治决裂,是对民主自由的一种渴望。

几十年来,范长江始终执着于民主与自由,执着于救国救民的信念,对各种黑暗的现实、丑恶的东西进行客观的曝光,并把它们置于理性审判台上进行解剖和审视。

正如1937年4月20日他在通讯《忆西蒙》中写道:“人民没有政权的国家,前途不会是光明的。

言论自由,在复杂的国家情形下是让各方面的人民表示其意见的最好方法,许多新闻纸本身,自然难免各有其背景,然而它的背景,即代表一种社会意见。

”二、坚持服务大众的立场和密切联系群众的办报方针范长江精神之可贵在于他的民本思想和坚持为民服务的立场。

范长江的民本思想,不仅吸收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观,而且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为民服务的世界观,范长江把两者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和中国特色的民本思想,这种思想贯穿于他一生的追求。

在《中国的西北角》中,范长江深入准确地报道了西北地区的疾苦:西北的封建压迫很重,社会经济凋敝不堪:在西北的东北军被迫“剿匪”,处境悲惨,很多家属流离失所;国民党所谓“开发西北”,全是假的;轰动全国的“西北公路”实际上是“稀烂公路”等等。

范长江始终关注着民众关注的问题:当红军长征牵引着民众的心,他就追踪长征,报道长征;当西安事变成为民众关注的热点,他果断地走进事变的中心,披露事变的真相;当延安成为民众急求了解的“谜”,他就孤身进入延安,公开报道延安;当抗战关系到民众的安危,他就深入抗战第一线,于第一时间发回第一手的抗战信息。

范长江认为:“新闻是有代表性的新的事实,并且还要有利于人民的,才是新闻。

不利于人民的,不是新闻。

”范长江同时认为新闻工作必须依靠群众,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办报方针。

他认为群众是新闻的源泉,要能深入群众,要能在群众中扎下根,同群众有广泛的联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斗争,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范长江指出:“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

”关于密切联系群众的办报方针,范长江有精辟的论述:“我们的报纸,由于是人民的报纸,办报的方针,同资产阶级报纸完全不同。

他们是少数人办报,少数人控制报纸,作为少数人的工具。

而我们的报纸,恰恰相反,是大家办报。

”范长江经常在不同的场合强调群众办报的意义。

在华中地区一次较大的新闻工作座谈会上,范长江深有感触地说:“通讯工作中存在两条路线:第一是群众路线,即‘大家办报’的路线……也只有广大读者群众,大家为报纸写稿,报纸才能办得好。

”范长江对于大家办报有自己的解释,所谓的大家指的是报纸的基本读者。

比如报纸办给干部以上看的,所谓的大家,就是中级干部、知识青年、地方绅士;通俗化的大众化的报纸,对象是农村干部,这种报,所谓的大家,就是指乡村干部。

大家办报的方法,就是读者为自己的报纸写新闻,写通讯。

范长江认为,把办报工作只限制在报社内外少数专业人员办报写稿,不发动广大群众,就等于闭门办报,就一定不能与其他工作相结合,一定会脱离群众。

三、在写作上尊重事实,强调新闻要真实、客观范长江认为,“我们必须以最客观之态度,从事新闻工作”,“要以真实的新闻报道、来粉碎敌人的谣言攻势”。

范长江在他的通讯中迅速及时地揭露了一些重大事件的真相,向人民群众传播了真理的声音:有关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他在国内是第一个报道出去的;向国统区人民披露西安事变的真相和陕北红色根据地的情况,把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告之于天下的,也是范长江。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范长江以他的实际行动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他在采访中总是深入斗争第一线,努力去获取第一手材料。

哪里最危险,哪里有最为广大群众所关注的事情,哪里有新闻价值大的新闻,他就不顾一切地去采访,甚至连性命都不顾。

在《大公报》工作的时候,他为了弄清楚红军的前途和西北抗战大后方的真实情况,甘愿冒着风险,自费去西北采访;西安事变爆发,他更是毅然决然突破重重障碍和艰难险阻,进入事件中心采访,向世人披露事件的真相;“七七事变”爆发,他不顾个人安危,直奔前线采访写稿,报道出最真实的信息;在担任中国共产党党报领导的时候,他经常联系实际,将现实的宣传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然后再用理论指导新闻实践……可见,范长江不是人云亦云的人,他尊重事实,力求写出真实、客观的报道。

范长江给新闻下的定义是:“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他认为,新闻必须是事实,谣言不是新闻,假话、大话、空话更不是新闻。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政治运动不断,大批知识分子遭受打击,于是报纸上充满了假话、大话、空话,特别是在推行个人迷信的年代,记者的作用也往往是要添些造神的假话。

范长江那时作为一个高级干部,凭着他的观察能力,最终体会到了新闻工作出现了新问题:当年人民群众的苦难明明是人祸,却被说成了是天灾:明明是怨声载道,却说成莺歌燕舞:假、大、空成风,是非不清,认识混乱,粉饰太平的胡说八道祸国殃民。

范长江终于开始了独立思考和反思,虽然他已经不搞新闻工作,但仍然写下了自己关于记者工作的心里话,一些不同于唯上的全新见解。

他说:“我们的时代也有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在各项革命和建设工作中,永远有正确和错误、先进和落后的斗争,永远需要我们有献身真理的精神,勇敢地站在正确和先进方面。

所以,在我们的社会中也要提倡敢想、敢说的共产主义风格,要反对贾桂的奴才思想,要提倡说真话。

”四、认为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优秀的作风和素养范长江认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优良的作风和优秀的素养,他1941年10月在《怎样学做新闻记者》一文中为新闻记者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一个正确而坚定的政治态度对于新闻记者的重要”:“第二个经验,是操守问题”:“第三是知识问题”要有正确的政治认识。

这一点在本文前面已经涉及到,范长江本着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精神,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行为准则,密切联系群众,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追寻民主、自由的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