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儒林外史_看吴敬梓对治学与治生问题的思考
从儒林外史看士人理想的破灭

从儒林外史看士人理想的破灭《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真实地揭示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众多士人的理想是如何一步步破灭的。
在封建时代,读书人的理想往往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进而实现个人的价值和家族的荣耀。
然而,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却成为了他们实现理想的巨大障碍。
书中的周进,六十多岁还是个童生,连个秀才都没考中。
他备受秀才梅玖的嘲弄和举人王惠的轻视,只能在薛家集的观音庵里以教书糊口。
当他跟着众人去参观贡院时,看到考场里的号板,不禁悲从中来,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哭得满地打滚。
周进的遭遇令人同情,他一心追求科举功名,却因制度的不合理和自身的命运不济,始终无法实现理想。
最终,他靠着别人的资助捐了监生,才得以考中进士,一路高升。
但他的成功并非凭借自身的才学,而是靠金钱和运气,这无疑是对科举制度的极大讽刺。
范进也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
他从二十岁开始应考,直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
当他得知自己中举的消息时,竟然欢喜得发了疯。
范进中举前,生活贫困潦倒,连岳父胡屠户都对他百般辱骂。
而中举后,周围人的态度立刻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送钱送物的络绎不绝。
范进的经历反映出科举制度下人们的价值观已经严重扭曲,为了追求功名,士人可以失去自我,丧失尊严。
除了科举制度的弊端,社会的不良风气也让士人的理想破灭。
在那个时代,人们普遍追求功名利禄,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匡超人原本是个纯朴善良的青年,有着勤奋好学的品质。
但在结识了一些不良之友后,他逐渐学会了吹牛撒谎、坑蒙拐骗,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
他先是抛弃了妻子,又攀附权贵,最终沦为一个道德败坏的人。
匡超人的堕落并非偶然,而是社会环境的影响所致。
在这样的社会中,正直善良的士人很难坚守自己的理想和道德底线。
马二先生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儒林外史中的教育理念对今天有何启示

儒林外史中的教育理念对今天有何启示《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深刻地批判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和对教育的不良影响。
然而,在这部作品中,我们依然能从中挖掘出一些具有启示意义的教育理念,对当今的教育仍有借鉴价值。
在《儒林外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教育过于注重科举功名,读书人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利禄。
这种功利性的教育目标,使得教育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
而在当今社会,虽然科举制度已经废除,但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依然存在。
家长和学生往往将升学、就业等功利性目标作为学习的唯一动力,忽视了个人兴趣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从书中我们应得到启示,教育不应仅仅是为了追求表面的成功和物质的回报,而应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内心的成长。
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和自我价值,而不是被功利的目标所束缚。
书中还揭示了教育方法的重要性。
当时的教育多采用死记硬背、机械灌输的方式,学生们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这种教育方法在今天看来是极为落后的。
如今的教育应当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教师要善于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模式。
另外,《儒林外史》中也反映出了教育环境对人的影响。
在那个时代,社会风气崇尚功名,读书人的周围充斥着功名利禄的诱惑,使得他们难以坚守自己的初心。
在当今社会,虽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教育环境的重要性依然不可忽视。
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当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良好的教育环境。
家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价值观,学校要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社会要弘扬正确的教育观念和人才观。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能茁壮成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书中还展现了一些文人的虚伪和做作,他们为了名利不择手段,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底线。
读吴敬梓《儒林外史》有感例文

读吴敬梓《儒林外史》有感例文《儒林外史》是吴敬梓的代表作,他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读吴敬梓《儒林外史》有感例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读吴敬梓《儒林外史》有感例文1《儒林外史》是吴敬梓的成名之作。
全文主要讲了对科举制度的严厉批判。
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扭曲、腐蚀文人灵魂的罪恶,并用许多事例来证明了这一观点。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写王冕的那一章。
主要写了:王冕到隔壁秦家去放牛,还带了几本书去看,一阵大雨过后,湖中的荷花甚是好看,于是他开始画荷花;一开始画得并不好,最后越画越好,最后以画荷花为生,奉养母亲。
王冕坚持不懈使我大受启发,使我想到了上学期所学的一篇课文,名叫《滴水穿石的启示》,讲了水滴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滴穿了石头。
它给予咱们的启示是: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咱们美好的理想。
我在生活中也要有这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即使它在别人眼里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我也要努力做好它。
《儒林外史》是一部激励人上进和批判科举制度的好书,它能让人看到书中现实生活中的邪恶,深刻批判了与科举制度互为表里的封建道德、封建礼教。
它是一部章回体的白话小说,使人看到地当官者的心灵险恶,以及了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悲剧命运。
读吴敬梓《儒林外史》有感例文2在五年级上学期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少年王冕”,它出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这是一本古典长篇讽刺小说,正是我喜欢的书型之一,因此,我立即买了一本。
果然名不虚传,刚读完两三篇就让我爱不释手了。
书中的《范进中举》一文,深深地吸引了我。
它主要讲述了范进在自己的持续努力和周进的帮助下,相继中了相公与老爷的故事。
54岁的范进在考相公时巧遇学识渊博并且富有同情心的学道周进。
他一看范进的考卷非常生气;二看,觉得还有玩味之处;三看,不禁拍案赞叹“真乃千古至文也”。
吴敬梓《儒林外史》读书经验_读书笔记1000字_读书笔记1000字.doc

吴敬梓《儒林外史》读书心得_读书笔记1000字_读书笔记1000字《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极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读书人灵魂的玷污、人格的堕落。
在这部蔑视一意功名富贵的读书人的著作中,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情节,但科举制度的腐败这一中心思想却将各个人物与自成段落的故事串接起来,构成了一幅有内在关联的民间士林百态图。
《儒林外史》开篇描写了诸暨县一个乡村少年王冕,因家境贫寒,自小替秦老放牛,但他却勤奋好学,用每日攒下的点心钱买书看。
由于王冕聪明勤勉,又博览群书,还画得一手好荷花,不到二十岁,便成了县内的名人。
他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之职,他也不接受。
王冕怕再有人聘他做官,就逃到会稽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
像这样淡泊名利的读书人,在作者生活的年代真是少之又少,因此作者对王冕大加赞赏。
讽刺鞭笞科举制度的乌烟瘴气和只为名利的读书人才是本书的主旋律。
老童生范进科举考试屡次不中,在家中倍受冷眼,丈人胡屠户更是对他百般呵斥。
范进去乡试,因没有盘费,与丈人商议,怎料被胡屠户骂了个狗血淋头,说他是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还说他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老婆是正经,把范进骂得摸门不着。
到出榜那天,家中正值无米,母亲让范进抱母鸡上集市卖了换米。
这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市上被找了回来,得知消息后,竟然高兴得疯了。
还是他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醒了他,治好了疯病。
转眼的工夫,范进时来运转,财源广进,连胡屠户也一反常态,称他为文曲星,称赞他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这个故事极力讽刺了范进对功名的极度渴望和胡屠户那趋炎附势、变色龙的性格特征。
在《儒林外史》中,还塑造了很多同范进一样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打着官府旗号让大家把钱财交公的王惠,再如为功名不择手段,恩将仇报,抛妻弃子的匡超人其实他们都是腐朽的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呀!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泯没了多少读书人的良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透视《儒林外史》看吴敬梓的意识人生

生那样依仗功名 富贵骄人 、傲人 、欺人的卑 劣乡绅。 有生活糜烂 、行为不端 、治学穿凿附会一副典 型“汉 学家 ”嘴脸 的金东崖 。诸 如此类 ,《儒林外史 》里 的假名士群像 ,形形色色 ,应有尽有 ,不胜 枚举 , 且个个生动活现 ,各具丑态 。恰如 “卧闲草堂”评 本所 言 :“譬如吴道 子画鬼 、画牛头 ,已极牛头之 丑恶矣 ;及画马面 ,又有马面之丑恶。吾不知作者 之 胸 中能容得多少怪 物耶 !”作 品中从 这些 否定性 的批判性人 物身上 所表现 出来 的不仅是 渡书世子 精 神的异化 和人性 的扭 曲 ,还有传统士人精神 的崩 溃 、传统人文精 神的丧失 ,以及 社会上 盛行 的种种 扭 曲的价值 观并 由此导致 的传 统伦理道德扭 曲而 产生的社 会悲剧 ,不露声 色的于 白描之中揭露 了以 富贵为诱饵 的科举制度对读 书士子心灵 的毒害 。
摘 要 :文 学作 品作 为一种精神 的产物 ,作 为一种 为人 而存在 的创作物 ,是 人类对 自身生命体验 的 产物 ,也是 人类参 照 自身体验 文学化 、对 象化 的表现 ,作 家借 用作品 中的人 物和场景来展示 自己的人 生 阅历 与审美价值 。《儒林 外史 》作为 中国文学史上唯 一一部全景式反映封 建时代 知识分子人 生经历 的作 品 , 是作者 吴敬梓倾 注 了大量心血 ,从 自己的人 生经历 中提 炼和升华 出来的结果 。
关键 词 :《儒林外 史》; 吴敬梓 ; 科举制度 ; 人 生形态 ;悲剧 意识 中图分类号 :I206.2 文献标识码 :A
《儒林 外史 》是 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部卓绝 的 讽N4,说 ,全书描写 了近两百个儒林小人物 ,对 生 活在封建 末世 和科举 制度下 的封建文 人群像 进行 了成功 的塑造 ,从不 同的角度描写 了他们 生活的浮 沉 、境遇 的顺逆 、功名 的得失 、仕途 的升降 、思想 情 操的高 尚与卑劣 、社会理想 的倡导 与破灭 ,讽 刺 了因热衷功名 富贵而造成 的极端虚伪 、恶 劣的社会 风 习 。
从《儒林外史》的伪儒形象,看吴敬梓眼中的科举

从《儒林外史》的伪儒形象,看吴敬梓眼中的科举一般都说吴敬梓(1701〜1754 )在他的《儒林外史》一书中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朽,无情地批判八股文,是伟大的写实主义巨著。
而认真阅读原书,却不难看到作者并不反对科举制度,只是指出这个制度在实行中有许多弊端。
他看出了当时儒林(知识界)中有相当一批人太不像话,非但不成其为社会精英,其素质更已低落到一般水平线之下,所以要写小说来讽刺他们,从而挽回世道人心。
吴敬梓像这种情形很有点像俄国作家果戈理,他虽然拥护沙皇和当时的社会制度,但对于官场的腐败实在看不下去,所以要写喜剧《钦差大臣》来把他们讽刺一番。
沙皇尼古拉一世本人看过这部戏的演出,当时很生气,但并未加以查禁,也没有去打击作者。
一本传记说得好:果戈理“认为体制是好的,只是有时一些人不好。
因此,不要改革社会,而是要改造具体的人”(。
王新颖《果戈理画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74 页)吴敬梓的态度大抵类似于此。
《儒林外史》将儒一分为二:值得肯定、歌颂的正面人物是真儒,他们讲究“文行出处”;其中有些人表面上看去似乎不尽合于传统,那也只是与时俱进,各有其特别的活法,并未离经叛道。
负面的乃是“伪儒”,儒家最为讲究的道德被他们彻底地糟蹋了,形象丑陋不堪。
体制是好的,就是这些人不好。
同一切讽刺作品一样,这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反面人物。
吴敬梓笔下的“伪儒”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一味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八股小人,一是水平极其低下而附庸风雅的所谓文人,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道德低迷以至于败坏。
这两类人同科举制度都有些关系,特别是前者,完全是通过科举考试爬上去的,但他们的堕落同科举制度本身并无直接关系。
例如书中的农家子弟匡超人,原是一个老实后生,“自小也上过几年学,因是家寒无力,读不成了”,跟着一个卖柴的客商由家乡乐清县去了省城杭州,在柴行里记账,后来那客商折本走人,匡超人流落街头,摆一个测字摊混几文钱糊口,无人测字时就拿出一本资深八股文选家马纯上先生新近编选的《三科程墨持运》来读,希望将来能走读书应科举的路子;而一想起生病在家的父亲就伤心流泪。
吴敬梓儒林外史读书笔记心得

吴敬梓儒林外史读书笔记心得儒林外史讽刺的矛头虽然直接落在某一个人的身上,却始终使人感到人身上的罪恶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是当时的科举制度造成的罪恶。
《儒林外史》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吴敬梓儒林外史读书笔记心得,欢迎阅读!吴敬梓儒林外史读书笔记心得1这本书被视为我国讽刺文学的经典之作,因为这本书是用一则则平实又深刻的故事,让我们知道科举制度对中华民族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着多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在对知识的追求上,造成了多么严重的伤害。
十八世纪,吴敬梓在南京完成这部杰作,留下他对懦弱学子的感叹。
在这本书中,有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比如:勤学苦读的王冕、爱财胜命的严大育、骗吃骗喝的张铁臂、坐吃山空的权勿用、还有知情达理的戏子鲍文卿……作家吴敬梓将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仿佛就发生在我身边一样。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戏子鲍文卿,他帮助了一位知县,保住了知县的乌纱帽,知县感谢他,让他在身旁坐下,但鲍文卿不肯,知县请他吃饭,鲍文卿还却直摇头,直到管家陪他吃饭,他才欢欢喜喜地说笑起来。
一位戏子都这么知礼守义,我们真应该学习他这种精神。
我比较佩服王冕的身处诱惑时表现出来的坚定,唾弃权勿用、牛浦郎、张铁臂等人的不知廉耻。
这本书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讲述了清朝科举制度腐败、考试弊端百出,既可以请人考试,又可以行贿,还可以冒名顶替。
当安东升为安庆知府他去考察童生时,看到那些童生有代笔的,有传考卷的,有丢纸团、扔砖头的,挤眉弄眼的,恶形恶状,无所不为,甚至还有一个童生,借口出去方便的机会,走到土墙根前,竟把土墙挖了个洞,伸手要到外头去接文章。
从隋朝开始科举制度的出现,给了天下所有读书人一个报效国家的机会。
因为它不分贫贱富贵,所有的知识分子都能凭借真才实学进入仕途,为国效力。
但随着岁月流逝却慢慢变了质。
至使到了清朝这样的环境下能出什么样的人才官吏,而在这种环境下演生出一批批各种使诈耍滑的官员,又怎么能使清政府千秋万代呢。
吴敬梓的心得[精品5篇]
![吴敬梓的心得[精品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52741c2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0d.png)
吴敬梓的心得[精品5篇]吴敬梓的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吴敬梓的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吴敬梓的心得(精品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吴敬梓的心得篇1吴敬梓的心得:人生的启示与文学的觉醒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大海中,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为一部批判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的经典之作,它带给我们无数的思考和启示。
本文将通过背景介绍、对比与参照、创作风格、深入分析、个人观点以及结论和评分六个方面,对吴敬梓进行全面的解读。
首先,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吴敬梓。
吴敬梓,清代人,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社会变迁,对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有着深入的批判。
他在这部小说中,通过对各种人物的真实描绘,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丑陋面目。
再来看看与《儒林外史》的对比与参照。
可以说,吴敬梓在这部作品中揭示的社会现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封建社会有着极大的相似性。
在今天的社会中,尽管我们已经远离了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但吴敬梓所揭示的人性之恶,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谈到吴敬梓的创作风格,不得不提的是他的文字运用。
他运用简洁生动的文字,描绘出一个栩栩如生的社会画卷,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目睹各种人物的生活。
深入分析《儒林外史》中的各种人物和情节,我们可以发现,吴敬梓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更是深入到了社会的骨子里。
例如,他通过马二先生这一角色,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让人深刻体会到封建社会的荒诞性。
在个人观点方面,我认为《儒林外史》是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多面性,也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丑陋面目。
同时,吴敬梓的文字,尽管冷峻无情,却也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最后,对于这部作品,我会给予极高的评价。
在我看来,吴敬梓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一位勇敢的社会批评家。
他用他的笔,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丑陋面目,也为我们揭示了一个真实的人性世界。
总的来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一部值得我们深思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研究从 儒林外史 看吴敬梓对治学与治生问题的思考胡 欣(信阳师范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摘 要: 儒林外史 是一部表现封建文人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的长篇小说。
这部作品通过对三大类知识分子形象的描述,展现了其所在时代知识分子的治学和治生追求,显示出作者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对知识分子命运和追求的冷峻思索,回答了治学和治生的关系问题,并为知识分子指出了一条崭新的人生发展道路。
关键词: 儒林外史 ;吴敬梓;治学与治生;思考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07)06-0104-04古代读书人一般都会面临着治学和治生问题的困扰:治学与治生的目的是什么?是先治生解决生存的后顾之忧而后全力以赴来治学,还是先治学而后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抑或是治学与治生并辔而行相得益彰?解决二者之间矛盾的关键因素和方法是什么?应该说这些问题对于读书人来说,既是人生的原则问题,也是人生的实际问题,是古代每个读书人必须回答和践行的问题。
张载云: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不仅回答了读书人读书的终极目的,指出了读书人所必须担负起的崇高的现实使命和历史责任,而且也成为古代读书人所奉行的金科玉律。
在宋代以前的儒家圣人和很多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眼中, 乐道 是最高境界,只要有道,即使是 一箪食、一壶浆 又有何妨?思想和谈论中基本上不涉及所谓形而下的治生问题,即使涉及也往往是语焉不详,点到即止。
从隋代开始的科举考试,到唐代已经彻底成熟。
这种成熟带来了影响后世深远的读书人的一种观念:要修齐治平,就要步入仕途,要步入仕途最好的途径和方法就是参加科举考试。
科举成为连接治学与治生的中介桥梁, 一举成名天下知 所带来的不仅仅是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种形而上理想得到实现,同时也带来了生计问题的彻底解决。
于是,众多的读书人皓首穷经走在这条独木桥上,虽九死而不悔。
宋代及宋代以后,伴随着物质的发达、城市的兴起、工商业的蓬勃、市民阶层的崛起和个体财富积累富裕,尤其是明中叶以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萌芽,王阳明心学的流行,八股取士制度的森严、腐败,行商之人富庶、奢华的生活与读书人难以进身带来的生计艰难困窘所形成的巨大反差等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知识分子们虽然不再把治学与治生的目的这些形而上的问题作为思虑的内容,但治学与治生关系中每个人必须面对的治学与治生孰先孰后、孰轻孰重、如何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等实际问题却摆上他们的桌面,成为他们必须回答的眼前切实问题。
生活在18世纪的吴敬梓用自己的长篇小说 儒林外史 ,通过书中各类知识分子的行为和命运走向,形象、鲜活地对上述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一吴敬梓在 儒林外史 中对读书人除王冕、四大奇人外,还对迟衡山、庄尚志等一批知识分子进行了肯定。
迟衡山以教书为生,以微薄的束修维持着自己和全家的生计,以最低生活标准完成了自己的治生需要。
其思想主要是礼乐兵农,被誉为 制礼作乐之才 。
他希望盖一所泰伯祠,在春、秋两季,用古礼、古乐祭祀,借此让人们学习礼乐,助一助政教。
于是,他发动并组织了祭祀泰伯祠的活动。
虽然他的思想有点迂腐,但是他的部分思想观念在当时却是很可贵的,如针对 举业 这一问题,马二先生认为 举业 二字,是从古及今每个人必须要做的,而迟衡山则针对他的观点谈出了了自己的看法: 上年收稿日期:2007-08-28作者简介:胡 欣(1965-),女,河南光山人,讲师。
104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 fX i n yang N or m a lUniversity 第27卷 第6期 2007年12月 (Ph il o s .&Soc .Sc.i Edi.t )Vo.l 27No .6Dec .2007他来敝地,小弟看他着实在举业上讲究的,不想这些年还是个秀才出身,可见这 举业 二字原是个无凭的。
[2]287他认为马二讲究举业多年,可至今仍旧是一穷秀才,可见举业虽是治学的一条途径,但天不酬勤,所以是无凭的。
由举业无凭出发,他又明确提出了学问与功名二者不可兼得的道理: 讲学问的只讲学问,不必问功名;讲功名的只讲功名,不必问学问。
若两样都要讲,弄到后来,一样也做不成。
[2]288他的这番言论表明了他蔑视功名,追求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学问,而非空洞的、教条式的举业学问, 而今读书的朋友,只不过讲个举业,若会做两句诗赋,就算极雅的了,放着经史上礼、乐、兵、农的事,全然不问 [2]198。
庄尚志出身于书香世家,对他而言,完全没有治生的必要,所以,他能够全力以赴地治学。
幼年时就很有才气的他,成人后更加刻苦钻研,一门心事只想做一个真正的学者。
在不合理的制度下,以及学风败坏的情况下,依然不受外界名利的诱惑,追求自己的理想,潜心研究 诗 、 礼 、 易 等,做一个治学严谨、态度认真的学者。
在杜少卿看来,庄尚志无疑是当时的 治礼 大家。
祭祀泰伯祠时,就采用了由他考订的礼乐。
南京城里, 活了七八十岁的 人,也 从不曾看见这样的礼体 [2]221。
其渊博的学问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嘉靖皇帝仔细看过庄尚志献的十策后,认为他学问渊博,颇有重用之意。
但他 恳求恩赐还山 ,想专心致志地做学问,实践其 道行则仕,道不行则隐 的原则。
正如迟衡山所说 做学问的只讲学问 , 讲功名的只讲功名 ,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学术上有一番成就,否则便一事无成。
这一点,庄尚志是透心的明白。
像他们这样的真正的学者还有很多,他们之所以选择放弃举业,首先主要是因为他们有治学的前提条件 没有治生问题的后顾之忧,不再为衣食发愁。
王冕以卖画为生,四大奇人中的季遐年以写字为生,王太以卖火筒子为生,荆元凭借裁缝手艺,每日 寻六七分银子 [2]322,余下的工夫就弹琴、写字、作诗。
他们的治生问题解决之后,就能踏踏实实地治学,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
治学的成功又促使他们更好地治生,治生条件的改善,又促使他们更好地治学,从而在治学上有一番成就。
其次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科举的弊端,八股文的死板、空洞乏味,认为这些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意识,意识到这样下去,治学上不会有任何成就,与他们所追求的真正学问是迥异的。
这一类人秉承知识分子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的崇高的现实使命和历史责任,不醉心于举业,把功名富贵当成身外之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踏踏实实治学;他们想为国家出力,希望唤醒世人,拯救文人士子,改变日益沦没的世风,但是现实环境迫使他们不得不放弃,只好把希望寄托在重修泰伯祠上,以此来实现古人 礼、乐、兵、农 的理想。
但是,成为废墟一片的泰伯祠证明,他们的希望是虚妄的,所做之事的结果于世无补。
这无疑是在告诉世人,诚实正直的知识分子身处危世,那种实现崇高的现实使命和历史责任的理想不过是徒然的幻想,他们所走的是一条在当时特定社会环境下无法走通的道路,只能保持着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一小片可怜的独善其身的自由天地。
这是吴敬梓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思考之后所做出的形象回答。
二为治生而治学的这类人物是 儒林外史 中所刻画的人物中最令人难忘的一类。
这类人物他们没有多么远大崇高的理想和抱负,他们大都醉心于举业,试图通过科举取士求得功名富贵,达到实现荣宗耀祖的愿望。
为此,他们孜孜不倦地治学,他们以同样的热情和斗志投身于八股治学。
这是属于被社会异化的平常人的一群人。
虞育德6岁启蒙,十七八岁跟随云晴川学习古文诗词,还学习地理、算命等治生的本事。
看起来,他完全可以像王冕、 四大奇人 一样,凭借治生的本事谋生,然后转入治学。
但他没有 四大奇人 洒脱,也不像王冕那样果断,而是因为生计逼迫,按照社会设计好了的人生模式,按部就班地走上了举业之路,50岁考取进士后,被外放为南京国子监博士,从此,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了。
他之所以如此,后来他与杜少卿所说的一番话道破了个中因由:不为生计, 我要做这官怎的 [2]270,其实,在内心深处他想一心一意专研学问,但是他选择了举业。
他有做真正学者的资本,但他因生计而选择了放弃。
周进,60多岁,依然是个老童生,一把年纪还在孜孜不倦地追求功名。
为了生计,他曾在县衙顾老相公家充当西席3年,当 顾小舍人 进学成了秀才后,再也没有资格继续做他的老师,无奈失业在家。
后来,夏总甲推荐他到薛家集观音庙私塾中坐馆,又被众人辞了。
在姐夫的帮助下,他来到省城谋生,在游玩贡院时,看到与自己无缘的天字号,联想到梅玖的挖苦侮辱、王举人的盛气凌人,心里一阵酸楚,多年的心结未解,就想一头撞死在地下。
众人见状就想法集资为周进捐了监生,这样,周进一路考过,中了进士,被钦点为学道。
周进通过科举取士改变了105胡 欣:从 儒林外史 看吴敬梓对治学与治生问题的思考自己的命运,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环境。
由周进选拔的人才 范进的科举考试经历来看,他同样具有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坚强的毅力。
范进为了功名富贵,不惜牺牲大好的青春年华,醉心于枯燥、空洞乏味的八股文,30多年中考了20多次还未中秀才,为此还过着衣食无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
然而,一旦科举成功,他的生活大为改观,不再为衣食发愁,过上了让人羡慕的荣华富贵的富足生活。
周进、范进在举业这一治学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虽然已年过半百,费了大半辈子的光阴。
他们脚踏实地的为治学而奋斗,奋斗的途中,经历了各种酸甜苦辣,也遭尽了周围人的百般嘲讽、千般冷遇,甚至侮辱,过着衣食无着、人不人、鬼不鬼的日子。
然而,凭借专一的治学态度,以不服输的治学精神,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治学理想,圆了多年未遂之梦。
治学的成功给他们带来了荣华富贵,衣食无忧,甚至丫鬟、仆人也有了,经济相当富足。
可以说,治学是他们治生的资本。
只要在举业上有所成就,治生之计便不成问题。
读书人醉心于它,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 ,不是为做学问,而是为了一己私利。
正如顾炎武所说: 一些读书人,一举于乡,即以营求关说为治生之计,于是在州里无人非势豪,适四方则无地非游客。
[3]19举业的成功将治学和治生二者之间的矛盾成功化解,效果且是如此的神奇,于是就出现了众多的 举迷 。
鲁编修,年近50的翰林,不仅穷而且老,在京城无法生存,就告假料理家务。
他不仅是一个十足的 举迷 ,而且拥有一番理论: 八股文章若做得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什么来,都是野狐神、邪魔外道。
[2]64因膝下无子,把女儿当儿子养,整天教 四书 、 五经 ,学做八股文章。
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女儿毕竟不能当儿子,于是他又把希望寄托在女婿身上,但女婿蘧公孙却喜诗词歌赋,认为举业是俗业。
鲁编修一看结果无望就只有自己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升了侍读,但是高兴得痰病大发,不省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