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参考)子午流注法

合集下载

教你子午流注掌上推算法

教你子午流注掌上推算法

教你子午流注掌上推算法(一)子午流注的经穴1.五腧穴、原穴的含义五腧穴指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其分布次序是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的。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这是古人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来比喻经气在经脉中运行的特点。

即井为初出之意,象水的源头,比喻脉气运行起始的部位;荥为小水流之意,象水流刚形成小流而未成大流,比喻脉气运行稍大的部位;输为灌注、输送之意,象水流由浅向较深处灌注,比喻脉气运行较盛的部位;经同径,为直行道路之意,象水在河道中畅行流过一样,比喻脉气运行通畅的部位;合为汇集之意,如江河水归入大海,比喻脉气运行汇集的部位。

原为原气之意。

十二经脉在四肢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六阳经的原穴单独存在,六阴经则以五腧穴中的输穴作为原穴。

《难经·六十六难》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

”说明了原气来源于肾间动气,其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是十二经的根本,原穴就是原气流聚于四肢部位的腧穴。

2.五腧穴配属阴阳五行五腧穴与阴阳五行的配属,早在《灵枢·本输》中就指出,六阳经井属金,荥属水,输属木,经属火,合属土;五阴经井属木,荥属火,输属土,经属金,合属水,但还缺少了手少阴心经五腧穴,其后由《针灸甲乙经》补全。

《难经·六十四难》指出:“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

这样就补全了五腧穴的阴阳五行属性,如表14、15所示。

从表14、15可看出,所有五腧穴的排列顺序都是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

所有阳经五腧穴所属的五行都是克制相应的阴经五腧穴的所属五行。

子午流注九宫针法

子午流注九宫针法

子午流注九宫针法
子午流注九宫针法
第一针:太溪
第二针:昆仑
第三针:太冲
第四针:足临泣
第五针:神门
第六针:液门
第七针:太渊
第八针:合谷
第九针:内庭
此九宫针法,根据人体经络的子午流注调理,可以通调各种亚健康、各种痛症、内科杂症和疑难病症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扎针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凝神定志、聚精会神地扎
二:一定要按先后顺序扎
三:手脚不能扎同侧
四:拔针也按扎针时的次序拔
五:医家在给病人扎之前,一定要先给自己先扎几次,无论有病还是无病的医家,扎后都会有不同的反应比如经络畅通感、热感和身体原有的病痛缓解等。

最全!子午流注养生法与经络动态图(珍藏版)

最全!子午流注养生法与经络动态图(珍藏版)

最全!子午流注养生法与经络动态图(珍藏版)子午流注养生法“子午流注”是注重时间条件,以自然界周期现象,与人体气血周期的情况相配合的一个中医理论。

《黄帝内经·灵枢经》:“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同纪”,“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

十二月者,分为四时”。

《子午流注口诀》: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经络: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一、肺寅,即寅时(凌晨3点-5点),熟睡。

对应的是肺经,此时肺经当令,是人体阳气的初始,也是人体气血由静变动的开始。

此时不要急于起床,这样有助于阳气的生长,为白天的劳作打好基础。

肺经旺,熟睡,并在梦中深呼吸。

胸到拇指为肺经,手臂内侧属阴经;呼吸免疫掌控中,缺水敏感鼻不通; 体热出汗背有痘,干燥痰多下咽痛;感冒发冷体内空。

二、大肠卯,即卯时(凌晨5点-7点),早起喝水上厕所。

对应的是大肠经,此时大肠经当令,曙光初放,是起床的最好时机。

先伸展肢体,接着慢慢坐起,坐在床上一会儿,并做一些养生保健的小动作,如叩齿、搓面、转肩、指弹后脑等等(叩齿300次,转动两肩,活动筋骨,先将两手搓热,擦鼻两旁、熨摩两目六七遍;再将两耳揉卷五六遍;然后以两手抱后脑,手心掩耳,用食指弹中指、击脑后各24次),然后起床洗漱,洗漱后马上喝一杯温开水,以助排便。

用木梳梳发百余遍,有醒脑明月的作用。

食指腋窝大肠经,手臂外侧属阳经;消化神经掌控中,它要不痛腹胀痛;便秘口干肩颈痛,体热痔疮加头痛。

三、胃辰,即辰时(上午7点-9点),不吃早餐胃生病。

对应的是胃经,此时胃经当令,胃液分泌旺盛,有利于消化,是享受早餐的最佳时机。

早餐宜食粥,宜淡素,宜饱。

饭后,徐徐行走百步,边走边以手摩腹,老年人脾胃虚弱,轻微活动和按摩腹部可促进肠胃蠕动,增强消化。

胃经位于胆经前,三指距离到经中;口腔糜乱牙肿痛,口干口臭腹胀痛;体热打嗝喜食冷,大便干燥且不通。

子午流注中医十二经脉的走向动图,好学易记!建议收藏,中医爱好者

子午流注中医十二经脉的走向动图,好学易记!建议收藏,中医爱好者

子午流注中医十二经脉的走向动图,好学易记!建议收藏,中
医爱好者
子午流注+中医十二经脉的走向动图,好学易记!建议收藏,中医爱好者的福音[祈祷]
子时:(23点到1点)胆经正旺,胆汁排泄加强,新陈代谢加强。

丑时:( 1点到3点)肝经正旺,肝血新陈代谢加强。

除旧迎新。

3.寅时:(3点到5点)肺经正旺,肝将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到全身,肺气也加强。

4.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活动正旺,此排泄加强,很多人此时想上厕所。

5. 辰时:( 7点到9点)胃经正旺,此时吃东西有利于消化。

吃早餐的好时候。

6.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正旺,此时吃东西有利于吸收,生血养血养脾。

7.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正旺,此时有利于全身血液循环加强。

午时也是一天中阳气最旺的时候。

可以午休一会。

8. 未时:(13点到15点)小肠经正旺,吃下的东西有利于营养的吸收。

9. 申时:(15点到7点)膀胱经正旺,有利于排掉周身的多余的水气和水湿。

10. 酉时:(17点到19点)肾经正旺,有利于贮存精气和益肾。

11. 戌时:(19点到21点)心包经正旺,再一次增强心包膜的力量。

12. 亥时:(21点到23点)三焦经正旺,可通上下百脉,全身放松,休养生息,进入睡眠状态。

子午流注法——精选推荐

子午流注法——精选推荐

子午流注法子午流注针法临床应用提要:人和一切生物都有生物节律,这是生命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于自然界的一种表现,把这种现象称为“天人合一”。

研究生物节律与医学关系有重要意义,它将深刻改变现代医学的面貌。

而中医理论早就十分重视生物节律与医学的诊断和治疗的关系,这主要体现在中医用干支记时的“子午流注”方法,来掌握疾病发生的规律,以及作为治疗用药指导上。

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中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也叙述了这样观点:“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

”他同时叙述了六经病的生物节律现象:“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愈?……日中得病半夜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解也。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戊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这样就为六经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时机。

“子午流注”是根据《内经》中“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基础的,一昼夜,漏水下百刻,气行五十周于身,并根据人体12条经脉流注程序,以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将脏腑配合在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上成为“子午流注法”,提出按时取穴治疗。

“子午流注”取穴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天干为取穴方法的“纳甲法”,另一种是以地支为取穴方法的“纳支法”。

中医常用的多为“纳支法”。

在“纳支法”理论中,十二经气血流注顺序如下:①肺:寅时(凌晨3-5时)②大肠:卯时(凌晨5-7时)③胃:辰时(7-9时)④脾:巳时(9-11时)⑤心:午时(11-13时)⑥小肠:未时(13-15时)⑦膀胱:申时(15-17时)⑧肾:酉时(17-18时)⑨心包:戌(19-21时)⑩三焦:亥时(21-23时)(11)胆:子时(23-凌晨1时)(12)肝:丑时(凌晨1-3时)。

中国中医子午流注图

中国中医子午流注图

中国中医子午流注图中国中医子午流注图中国中医子午流注图子午流注图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每日的12个时辰是对应人体12条经脉的。

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衰。

掌握子午流注的规律,对养生和用药都有很大的益处。

中医医理讲“因天之序”,就是要因循身体这个“天”本身的运动顺序,就是东南西北,就是春夏秋冬,就是生发、生长、收敛、收藏。

违背了这个顺序,就要生病,顺应这个顺序,就健康长寿。

因此中医时间医学将十二地支作为日节律的指称。

日节律就是指人体一昼夜中阴阳消长、盛衰的情况。

子时(23点至l点),胆经最旺。

中医理论认为:“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

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取决于胆。

气以壮胆,邪不能侵。

胆气虚则怯,气短,谋虑而不能决断。

”由此可见胆的重要性。

有些人随便切掉胆是轻率的表现。

胆汁需要新陈代谢。

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

“胆有多清,脑有多清。

”凡在子时前l至2小时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

反之,经常子时前不入睡者,则气色青白,特别是胆汁无法正常新陈代谢而变浓结晶,犹如海水中水分蒸发后盐分浓而晒成盐一般,形成结石一类病症,其中一部分人还会因此而“胆怯”。

丑时(1点至3点),肝经最旺。

肝藏血。

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的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

中医理论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

”如果丑时前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最旺。

“肺朝百脉。

”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

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最旺。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水分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辰时(7点至9点),胃经最旺。

人在 7点吃早饭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过盛,会出现嘴唇干裂或生疮。

子午流注针法1

子午流注针法1

足阳明胃经
厉兑 在足第二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 在足第二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在足背, 第二 、 第三趾间 , 在足背 , 第二、 第三趾间, 趾蹼缘后方赤白肉 内庭 际处。 际处。 在足背,当第二、三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在足背,当第二、三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陷谷 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冲阳 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足背动脉搏动处。 足背动脉搏动处。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 解溪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 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在小腿前外侧, 当犊鼻穴下 3 足三里 在小腿前外侧 , 当犊鼻穴下3 寸 , 距胫骨前缘 一横指(中指) 一横指(中指)。
足厥阴肝经
大敦 在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在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 在足背侧, 当第 1 趾间 , 行间 在足背侧 , 当第1 、 2 趾间,趾蹼缘的 后方赤白肉际处。 后方赤白肉际处。 在足背侧, 当第1 太冲 在足背侧 , 当第 1 、 2 跖骨结合部前凹 陷处。 陷处。 在足背侧, 当足内踝前 , 中封 在足背侧 , 当足内踝前, 商丘与解溪 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内侧凹陷处。 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内侧凹陷处。 在膝内侧, 屈膝 , 曲泉 在膝内侧 , 屈膝, 膝关节内侧横纹头 上方凹陷处。 上方凹陷处。
足少阳胆经
足窍阴 在足第四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在足第四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 在足背外侧,当第四、五趾间, 侠溪 在足背外侧,当第四、五趾间,趾蹼缘后方赤 白肉际处。 白肉际处。 在足背外侧,当足第四、五跖骨结合部前方, 足临泣 在足背外侧,当足第四、五跖骨结合部前方, 小趾伸肌腱外侧凹陷处。 小趾伸肌腱外侧凹陷处。 丘墟 在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 在足外踝的前下方, 处。 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4 腓骨前缘稍前方。 阳辅 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 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阳陵泉 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子午流注手法操作流程

子午流注手法操作流程

子午流注手法操作流程一、什么是子午流注。

子午流注呢,就像是人体里的一个小时钟。

子午就是时间啦,流注呢就是气血在经络里流动灌注的意思。

人体的气血就按照这个特定的时间在经络里有规律地跑来跑去,就像小火车按照时刻表运行一样。

二、准备工作。

在做子午流注手法操作之前呀,咱们得先做好准备。

首先环境得舒服点,不能太吵啦,要是周围乱糟糟的,就像在菜市场里做操作一样,肯定不行。

然后呢,操作者自己得把双手洗干净呀,要是手脏兮兮的就去操作,那被操作的人肯定心里会犯嘀咕的。

还有哦,被操作的人也得放松下来,可以找个舒服的姿势躺着或者坐着,就像在享受一个超级舒服的小假期一样。

三、开始操作。

1. 找穴位。

这可是个关键步骤呢。

子午流注是根据时间来确定穴位的。

比如说,不同的时辰对应着不同的经络,那我们就得找到这个经络上合适的穴位。

这些穴位就像一个个小宝藏,藏在我们的身体里。

找穴位的时候要特别细心,可不能找错啦。

就像寻宝的时候要按照地图准确找到宝藏的位置一样。

一般我们可以用手指去按一按,哪里感觉有点酸胀或者不一样,可能就是穴位的所在之处啦。

2. 手法运用。

找到穴位之后就开始用手法啦。

可以用按法,就像轻轻给穴位一个小拥抱一样,力度要适中哦,不能太轻了,就像挠痒痒似的没效果,也不能太重了,不然穴位会疼得喊救命的。

还有揉法,就像在穴位上画小圈圈,慢慢地、温柔地画。

搓法也不错,就像给穴位搓搓背一样。

在操作的时候,要注意观察被操作人的表情,如果他皱着眉头,可能就是手法太重啦,如果他一脸轻松惬意,那就说明手法刚刚好呢。

3. 操作时间。

这个操作时间也是有讲究的呢。

不能太短了,就像蜻蜓点水一样肯定不行。

但也不能太长啦,不然穴位可能会累坏的。

一般根据具体的情况和穴位的特点,操作个几分钟就比较合适啦。

四、操作后的注意事项。

操作完了可还没结束哦。

被操作的人这时候要休息一会儿,不能马上就蹦起来去做剧烈运动。

就像刚睡醒的小懒虫,得缓一缓。

操作者呢也要问问被操作的人感觉怎么样,要是有哪里不舒服的,得赶紧看看是怎么回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午流注法
子午流注法(acupuncture based on Midnight-Noon Cycle of Qi),按照日时干支推算人体气血流注盛衰的时间,选取相应的五输穴和原穴进行针灸治疗的方法。

为中医时辰治疗学的内容。

其思想来源于《内经》,具体方法则形成于金元时期。

子午流注的名称,始见于金代阎明广《子午流注针经》(1153~1163),书中收载了金代何若愚《流注指微针赋》,并加以注解,全面具体阐述子午流注法。

临床常用的有纳甲法和纳子法两种。

此外,还有养子时刻法,则以24分钟为取穴的时间单位,每天轮遍六十六穴,又称为“一日取六十六穴法”。

理论依据
十二经脉气血运行状态,根据不同的时间变化而有相应的盛衰变化。

子午是十二地支中的两个时辰,子是半夜,午是中午,是每天阴阳变化的分界点,用它来表示每天的时间变化。

流注,即十二经脉气血运行的过程,以及在十二经脉的井、荥、输(原)、经、合等特定腧穴上所呈现的气血盛衰变化状态。

人体中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及其五输穴、原穴的气血盛衰情况,由于年、月、日、时等时间的变化而相应地有所不同。

根据这个原理,按时选取有关腧穴进行治疗,即为子午流注法。

天干是古代以太阳运转变化记日的文字,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10个,称十天干;地支是古代以月亮运转变化记时的文字,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12个,称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配合运用,以记述年、月、日、时的变化,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历法。

天干起于甲,地支起于子,二者相合,顺序推移,即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从一个甲子到下一个甲子,需要60个天干地支相合而成的时间单位,称六十环周法,是计算年、月、日、时变化的基础。

运用天干地支符号来表示年、月、日、时,对掌握一年四季气候和昼夜变化规律有一定指导意义。

因此,农历(又称夏历、旧历)至今仍沿用干支纪年。

天干地支配合阴阳,是根据其排列数序的奇数、偶数属性来决定的,奇数(1、3、5、7、9、11)为阳(阳干、阳支),偶数(2、4、6、8、10、12)为阴(阴干、阴支)。

干支相配,阴干合阴支,阳干合阳支。

运用子午流注法时,则在阳日、阳时开阳经之穴,阴日、阴时开阴经之穴。

再者,干支计时需配合五行、四季,即甲、乙、寅、卯属木为春,丙、丁、巳、午属火为夏,戊、己、辰、戌、丑、未属土为长夏,庚、辛、申、酉属金为秋,壬、癸、子、亥属水为冬。

运用子午流注法,首先要将患者接受针灸治疗的时间(年、月、日、时)所代表的干支找出,然后逐日按时取穴。

在年干支、月干支、日干支、时干支中,以日、时的干支更为重要。

其推算方法,有公式、转盘、指掌、查表推算等方法,根据各人不同的习惯来应用。

对于较少接触子午流注法者,以转盘或查表二法为宜。

此外,在应用此法取穴处方时,必须掌握时间与时辰的转换。

一天有24小时,可用十二地支来代表。

一个地支代表一个时辰,24小时则分为12时辰,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表1,表中时间以北京时间为根据)。

在推算时间与时辰的对应关系时,必须考虑所处地区经度的差异。

天干地支和脏腑经络相配。

由于十二经脉(及其络属脏腑)的气血流注和盛衰变化与时间变化相关,因此天干地支的计时可作经络和日、时的代名词(表2、表3)。

子午流注纳子法
按时辰的地支属性来选取十二经脉五输穴和原穴,每天轮遍十二经脉,是一种按时取穴法,又称子午流注纳支法。

其推算规则以十二地支与十二经脉相配为基础,因此其配穴运算周期为12时辰(即一天24小时)。

具体运用的方法是:①在该经脉经气流注时辰,取该经适当穴位来进行针灸治疗。

如在辰时治疗肝相关的病,辰时为足阳明胃经气血最旺盛的时候,
此时可取足阳明胃经上属木的穴位(因肝有病,而肝属木)三间进行治疗。

②子母补泻取穴法。

在掌握十二经脉五输穴的五行配属基础上,根据“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原则来选取相应腧穴。

实证时,在气血流注至患病经脉的时辰,取该经的子穴进行针灸(用泻法);虚证时,在气血流过患病经脉的时辰,取该经的母穴进行针灸(用补法);虚实不显著或补泻时辰已过时,则取患病经脉的本穴(与该经具有相同五行属性的五输穴)或原穴来进行治疗(表4)。

如肺经病(肺经在五行属金),实证可在寅时(一天中,气血流注至肺经最盛时)取子穴尺泽(属水,金生水),用针刺泻法;虚证可在卯时(一天中,气血刚流过肺经之时)取母穴太渊(属土,土生金),用针刺补法。

虚实不明显或寅、卯时辰已过时,则取经渠(属金)或太渊(原穴)来进行针灸治疗。

子午流注纳甲法
根据针灸治疗的日、时天干属性,来选取十二经脉五输穴和原穴,且以10天轮遍六十六穴的按时取穴法,又称子午流注纳干法。

①取穴原则和方法:阳日(日天干属阳)、阳时(时天干属阳)取阳经穴,阴日(日天干属阴)、阴时(时天干属阴)取阴经穴。

在应用时,先推算治疗时的年、月、日、时的干支,然后结合十二经脉气血流注和井、荥、输(原)、经、合穴(五输穴)五行相生规律而顺次取穴处方。

临床应用的简便方法很多,较简单的是查表法(表5)。

从表5可见,本法的取穴运算周期为10天(共120个时辰),其中60个时辰为主穴开穴时辰,共取72个穴次,60个时辰为主穴闭穴时辰。

②合日互用:为了扩大本法的应用范围,可采用合日互用法。

具体方法是,甲与己、乙与庚、丙与辛、丁与壬、戊与癸互为合日,在合日间可以互相应用相同时辰的开穴。

如甲日(阳日)的阴时无穴可开,可用己日相同时辰的开穴来代替;己日(阴日)的阳时无穴可开,可用甲日相同时辰的开穴来代替等(表6)。

在正常情况下(阳日阳时、阴日阴时)所取定的腧穴称为主穴,而合日互用所取定的腧穴则称为客穴。

这大大扩充了子午流注纳甲法的取穴范围和治疗时间。

③返本还原:在开穴的过程中,出现输穴的时候,值日经的原穴或输穴同时为开穴,此时可开的穴位增加一个。

如甲日全天为胆经值日(因甲与脏腑相合中与胆相合),在甲日所管属的戊寅时开胃经上的陷谷穴,因陷谷穴为输穴,故此时值日经(胆经)上的原穴丘墟同时为开穴,可以选用。

临床应用
①定时治疗:在辨别何经何病的基础上,根据循经取穴的原则来取定相应腧穴,然后根据子午流注法推算出该穴所开的时辰和日期,嘱患者在适用该穴的日、时来诊,进行针灸治疗。

②按时取穴与辨证取穴相结合:首先选取当时的开穴,然后结合辨证取穴加上相关穴位,组方治疗。

如牙痛患者在戊日庚申时来诊,可先取二间穴(用子午流注法),再配颊车穴(辨证取穴)。

又如耳部病者丁日丙午时来诊,可先取中渚穴,再配翳风穴等。

③原络配穴:在应用某经原穴的同时,配合与之相表里经脉的络穴,组方治疗,可加强治疗作用。

如乙日戊寅时取胆经原穴丘墟,可配以肝经络穴蠡沟。

④迎随补泻:在应用子午流注法时,可配合迎随补泻等针刺手法(见补泻),以调整气血盛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