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排水防涝能力风险评估
城市排水系统内涝风险评估

城市排水系统内涝风险评估
城市排水系统的内涝风险评估是指评估城市排水系统中可能发生的内涝风险程度,以
便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和规划。
内涝风险评估的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收集数据:收集城市排水系统相关的数据,包括降雨数据、地形数据、污水管网数据、泵站数据等。
2. 制定评估指标: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评估指标,如降雨强度、排水能力、排
水管网状况等,用于评估内涝风险。
3. 制定风险评估模型:基于收集的数据和评估指标,建立城市排水系统内涝风险评估
模型,可以采用数学模型、物理模型或统计模型等。
4. 进行评估分析:利用建立的模型,对城市排水系统内涝风险进行评估分析,确定内
涝风险的程度和可能的影响范围。
5. 制定预警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内涝预警措施,包括加强排水系统维护
和管理、提升排水能力、建立预警系统等。
6. 制定预防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内涝预防措施,包括改善排水系统设施、改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加强水资源管理等。
通过城市排水系统的内涝风险评估,可以提前发现潜在的内涝风险,采取相应的应对
和预防措施,以减少内涝对城市生活和经济的影响。
同时,评估结果还可为城市规划
和城市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以确保城市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城市排水防涝能力风险评估

3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3.1 降雨规律分析与下垫面解析3.1.1 降雨规律分析(1)、降雨特性规划区域雨量站主要有安庆雨量站和枞阳闸站雨量站。
根据雨量站雨量资料分析,流域内降雨年际变化很大,年内分布也不均匀。
安庆雨量站1954~2011年历年实测资料分析统计:安庆站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403mm;年最大降雨量为1999年的2286mm、其次是1954年的2208 mm;年最小降雨量为1978年的755mm。
年内降雨主要集中在4~8月,占年雨量的65.9%,最大月平均雨量为6月份的254 mm,占年雨量的18.1%,最小月平均雨量为12月份的35 mm,占年雨量的2.5%。
枞阳闸站雨量站1951~2011年(缺96~98年)历年实测资料分析统计:枞阳闸站多年平均降雨量1355.6mm;年最大降雨量为1954年的2041mm、其次是1977年的1949.8mm;年最小降雨量为1978年的756.5mm。
年内降雨主要集中在4~8月,占年雨量的65.8%,最大月平均雨量为6月份的250.4mm,占年雨量的18.5%,最小月平均雨量为1月份的36.8mm,占年雨量的2.7%。
(2)、暴雨特性破罡湖流域位于长江下游梅雨地区,每年的初夏(六月中旬)进入梅雨季节,阴雨连绵,受南北冷暖气流交锋的影响,暴雨集中,至七月中旬梅雨结束。
七月中旬进入盛夏后,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从沿海登陆的少量台风也影响本地区,台风中夹带大量水汽的气流形成大量降雨。
安庆雨量站具有1974~2011年共38年雨量资料、枞阳雨量站具有1964~2011年共48年雨量资料,以该两站作为参证站分析计算规划区的设计降雨。
规划区各重现期降雨见表3-1。
安庆雨量站设计降雨成果表表3-1图3-1 5分钟降雨量PIII拟合曲线图3-3 24小时降雨量PIII拟合曲线(3)、暴雨强度计算公式安庆市暴雨强度公式还是早在1981年由安庆市市政工程管理处组织编制。
防洪排水能力评估方案

防洪排水能力评估方案防洪排水能力评估方案一、背景和目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洪水成为城市面临的重要灾害之一。
为了评估城市防洪排水能力,减少洪水造成的灾害损失,本方案旨在提出一种科学、系统、可行的防洪排水能力评估方案。
二、评估内容1. 水文评估:收集历史洪水事件和降雨数据,分析洪水频率、历时及峰值流量,为后续模型建立提供基础数据。
2. 地下水评估:调查地下水位、渗透能力和补给量等地下水数据,分析地下水对排水系统的影响。
3. 设施评估:评估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和使用情况,包括排水管网、河道堤防、污水处理厂等,检查设施的通畅程度和完好性。
4. 模型建立:基于收集到的数据和设施评估结果,建立城市防洪排水能力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分析城市在不同洪水条件下的排水能力。
5. 水力分析:根据模型模拟的结果,分析洪水的扩散和流动情况,评估城市排水系统在不同洪水事件下的运行情况。
6. 风险评估:结合模型模拟结果和历史洪水数据,评估城市在不同洪水条件下的洪水风险及潜在灾害损失。
7. 改进建议: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改善城市防洪排水能力的建议和措施,包括设施的改造和增设、城市规划的调整等。
三、实施步骤1. 收集数据:收集历史洪水事件、降雨数据、地下水监测数据和城市排水设施数据。
2. 数据分析:利用统计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洪水频率和峰值流量等参数。
3. 设施评估:对城市排水设施进行检查和评估,记录设施的状况和运行情况。
4. 模型建立:根据收集的数据和设施评估结果,建立城市防洪排水能力模型。
5. 水力分析:利用模型对洪水扩散和流动进行模拟,分析洪水的传播路径和速度。
6. 风险评估:根据模拟结果和历史洪水数据,评估不同洪水条件下的洪水风险和潜在损失。
7. 改进建议: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改善防洪排水能力的建议和措施。
四、预期成果1. 防洪排水能力评估报告:对城市防洪排水能力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水文评估、设施评估、模型分析和风险评估等内容。
防洪防涝评估报告

防洪防涝评估报告1. 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洪涝灾害频发成为城市面临的一大挑战。
为了评估城市防洪防涝系统的效果和洪涝风险水平,本文对某市的防洪防涝情况进行了评估。
本评估报告旨在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以改进城市的防洪防涝措施。
2. 方法本次评估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包括历史洪涝事件数据、气象数据、地形数据等。
•分析洪涝风险: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数值模拟方法,对城市进行洪涝风险分析。
•评估防洪防涝系统:通过现地考察和文献调研,评估城市现有的防洪防涝系统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提出建议: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改进防洪防涝系统的建议,并对优先行动计划进行规划。
3. 洪涝风险分析在洪涝风险分析中,我们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气象条件:包括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时段等因素,通过历史气象数据和气象模型进行分析。
•地形条件:包括地势高低、河流水系、地下水位等因素,通过地形数据和数值模拟进行分析。
•城市特征:包括城市建设规模、建筑密度、自然水系状况等因素,通过现地考察和遥感影像分析进行分析。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综合分析,我们确定了城市洪涝风险的空间分布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了洪涝的时间分布特征。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我们可以判断出城市不同区域的洪涝风险等级,并为决策者提供针对性的防洪建议。
4. 防洪防涝系统评估在防洪防涝系统评估环节中,我们主要考察了以下几个方面:4.1 防洪设施的完备性通过对城市现有的堤防、排水管网、水闸等设施的调查和考核,我们评估了防洪设施的完备性。
发现了一些设施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行修缮和加强。
4.2 防洪预警系统的有效性通过对防洪预警系统的运行情况和历史预警数据的分析,我们评估了防洪预警系统的有效性。
发现了一些系统故障和预警不准确的问题,需要进行改进和优化。
4.3 应急响应措施的科学性通过对应急响应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情况进行考察,我们评估了城市应对洪涝灾害的科学性。
发现了部分措施存在不合理和不协调的情况,需要进行调整和修改。
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应对

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应对城市暴雨洪涝灾害是当下全球面临的一大挑战,其严重性日益凸显。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无法逃脱其影响。
然而,应对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需要全面的风险评估和灵活的应对措施。
本文将探讨城市暴雨洪涝灾害的风险评估方法以及应对策略。
首先,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是制定有效预防和应对措施的基础。
风险评估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城市地形、降雨量、排水系统、建筑结构等。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基于概率的风险评估模型。
通过收集历史降雨数据,可以计算出不同降雨强度和频率下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
此外,还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城市内的地形、建筑物分布等进行空间分析,以获取更为准确的风险评估结果。
其次,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需要与城市规划和建设相结合。
城市规划和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对洪涝灾害的脆弱性。
因此,在评估风险的基础上,应当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例如,应合理规划城市排水系统,确保排水管道的畅通,以减少城市内积水的风险。
此外,建筑物的设计也应考虑到洪水的侵袭,采取适当的措施,如提高建筑物地面的高度,安装反渗漏系统等。
再次,城市居民的参与和意识提高对于应对城市暴雨洪涝灾害至关重要。
居民应积极参与地方政府组织的演练和培训,了解防洪风险和应对策略。
此外,传媒在提高居民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加强对暴雨洪涝灾害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应对危机的能力。
最后,城市暴雨洪涝灾害的应对策略需要灵活多样。
在紧急情况下,应采取一系列的应急措施,如疏散居民、提供临时安置等。
同时,完善预警系统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雷达、卫星等,可以提前预警并迅速响应洪涝灾情。
此外,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城市排水系统的运行状况,提前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
总之,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应对是当前重要的话题。
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提高居民意识和参与,以及灵活多样的应对策略,可以有效减少城市暴雨洪涝灾害的风险。
城市洪涝灾害的风险评估与管理

城市洪涝灾害的风险评估与管理在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中,城市洪涝灾害成为了一个日益严峻的挑战。
每当雨季来临,许多城市都面临着内涝、洪水泛滥等问题,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因此,对城市洪涝灾害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与有效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城市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了大量的土地被硬化,自然的透水地面减少,雨水无法迅速渗透到地下,而是在地表迅速汇集。
其次,城市的排水系统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管道老化、管径过小、排水能力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
再者,气候变化使得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暴雨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超出了城市现有排水设施的承受能力。
此外,城市规划不合理,如在低洼地区建设大量建筑物,也加剧了洪涝灾害的风险。
要对城市洪涝灾害进行风险评估,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一是地理和地形条件,包括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地形起伏等。
位于江河湖海周边、地势低洼的城市更容易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
二是气象和水文条件,了解当地的降雨规律、暴雨强度和洪水历史数据,有助于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的规模和频率。
三是城市的排水系统状况,包括排水管道的布局、管径大小、泵站的能力等。
四是土地利用情况,如城市中的绿地、水域面积以及建筑物的分布密度等。
五是人口和经济因素,人口密集、经济活动集中的地区,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往往更为严重。
为了进行准确的风险评估,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
实地调查是基础,通过对城市的地形、排水设施等进行实地勘察,获取第一手资料。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各种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绘制出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图,直观地展示不同区域的风险等级。
还可以建立数学模型,模拟降雨和洪水的流动过程,预测可能的淹没范围和水深。
此外,参考历史洪涝灾害的案例,总结经验教训,也能为风险评估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完成风险评估后,就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来降低灾害的影响。
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是关键。
城市防洪能力评价与风险分析

城市防洪能力评价与风险分析一、引言:城市发展使得洪水灾害频发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为了减少洪水对城市造成的破坏和损失,需要对城市防洪能力进行评价与风险分析,以制定相应的防洪措施。
本文将基于城市规划和水利工程的角度,深入探讨城市防洪能力评价的重要性和风险分析的方法。
二、城市防洪能力评价的重要性:1. 保护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城市防洪能力评价能够帮助政府和规划者了解洪水对城市可能造成的损失,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降低对居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评价防洪能力有助于发现并弥补城市防洪设施的不足,提高城市应对洪水的能力。
2.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防洪能力评价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当前的洪水威胁,更是为了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
通过评估城市的防洪能力,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并引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防洪能力评价的内容:1. 市域洪水风险划定:通过对历史洪水事件的回顾分析,确定普遍发生的洪水特征,包括洪水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
进一步结合城市的地理、气候、地质等因素,划定市域洪水风险区域,为防洪设施的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2. 城市排涝能力评估:城市的排涝能力是指城市在遭受洪水冲击时,通过排水系统将洪水快速排走的能力。
对城市的地势、排水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等进行评估,分析城市的排涝能力是否满足洪水威胁下的需求。
3. 城市抗洪设施评价:城市的防洪设施包括水库、堤坝、闸门等。
通过评估这些设施的设计容量、运行稳定性和维护情况,分析防洪设施是否能够承受洪水的冲击和压力,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四、城市防洪风险分析的方法:1. 统计模型分析方法:利用历史洪水事件的数据进行统计模型的建立,可以预测未来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和洪水的严重程度。
利用这些预测结果,可以评估城市的抗洪能力是否能够满足未来发生的洪水威胁。
2. 数值模拟分析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或物理模型,模拟洪水对城市的影响,进而评估城市的防洪能力。
数值模拟方法可以考虑更多因素的影响,如地形、水文过程等,从而提高分析的准确性。
城市水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

城市水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水灾害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城市水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还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对城市水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成为了当务之急。
首先,进行城市水灾害风险评估是了解城市水灾害风险程度的基础。
城市水灾害风险评估需要涉及多个方面的信息,包括气象数据、地形地貌信息、城市建设情况等。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综合分析和评估,可以得到城市水灾害风险的空间分布和时段特征,为后续的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城市水灾害风险评估还需要考虑城市的脆弱性和暴露度。
城市的脆弱性指的是城市在水灾害发生时所遭受的损失和影响程度,包括人口密度、土地利用情况、基础设施状况等因素。
城市的暴露度指的是城市受水灾害影响的概率和程度,包括城市地势、降雨情况、城市建设规模等因素。
只有综合考虑脆弱性和暴露度才能对城市水灾害风险进行全面评估。
针对城市水灾害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在城市规划设计阶段就应充分考虑水灾害的可能性。
例如,合理规划城市排水系统,设置合适的排水管道和水利设施,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
其次,建立健全的水灾害监测系统,提前预警市民和相关部门,以便及时采取紧急救援措施。
再次,加强应急管理和救援能力,提高市民的防御意识和自救能力,减少水灾害的损失。
此外,还可以采用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等手段,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的储水能力和透水性,减少城市水灾害的发生。
最后,城市水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需要政府、专家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和合作。
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
专家应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提供准确的风险评估结果和管理建议。
公众应增加对水灾害的认识和了解,积极参与风险管理的实施,提高个人和社区的抗灾能力。
综上所述,城市水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是保障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3.1 降雨规律分析与下垫面解析3.1.1 降雨规律分析(1)、降雨特性规划区域雨量站主要有安庆雨量站和枞阳闸站雨量站。
根据雨量站雨量资料分析,流域内降雨年际变化很大,年内分布也不均匀。
安庆雨量站1954~2011年历年实测资料分析统计:安庆站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403mm;年最大降雨量为1999年的2286mm、其次是1954年的2208 mm;年最小降雨量为1978年的755mm。
年内降雨主要集中在4~8月,占年雨量的65.9%,最大月平均雨量为6月份的254 mm,占年雨量的18.1%,最小月平均雨量为12月份的35 mm,占年雨量的2.5%。
枞阳闸站雨量站1951~2011年(缺96~98年)历年实测资料分析统计:枞阳闸站多年平均降雨量1355.6mm;年最大降雨量为1954年的2041mm、其次是1977年的1949.8mm;年最小降雨量为1978年的756.5mm。
年内降雨主要集中在4~8月,占年雨量的65.8%,最大月平均雨量为6月份的250.4mm,占年雨量的18.5%,最小月平均雨量为1月份的36.8mm,占年雨量的2.7%。
(2)、暴雨特性破罡湖流域位于长江下游梅雨地区,每年的初夏(六月中旬)进入梅雨季节,阴雨连绵,受南北冷暖气流交锋的影响,暴雨集中,至七月中旬梅雨结束。
七月中旬进入盛夏后,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从沿海登陆的少量台风也影响本地区,台风中夹带大量水汽的气流形成大量降雨。
安庆雨量站具有1974~2011年共38年雨量资料、枞阳雨量站具有1964~2011年共48年雨量资料,以该两站作为参证站分析计算规划区的设计降雨。
规划区各重现期降雨见表3-1。
安庆雨量站设计降雨成果表表3-1图3-1 5分钟降雨量PIII拟合曲线图3-3 24小时降雨量PIII拟合曲线(3)、暴雨强度计算公式安庆市暴雨强度公式还是早在1981年由安庆市市政工程管理处组织编制。
公式编制是采用安庆地区25年(1954-1979年)自记雨量记录,取样采用年多样值法,按数理推理公式求得。
求得暴雨强度公式为:q=1986.8(1+0.777LogP)/(T+8.404)0.689。
该公式至今已沿用了32年之久,显然已不能很好反应近年来的降雨规律。
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11)》的规定,考虑到地区水文气象特性的变化,暴雨强度公式应5-10年就进行一次修订。
本规划收集了30年(1983-2012年)安庆城区自记雨量记录,取样采用年最大值。
分别采用指数分布曲线和皮尔逊-III型(PIII)分布曲线进行频率分析,根据选取的雨量样本资料推求暴雨强度(i)、降雨历时(T)、重现期(P)的关系值,详见附件3。
但由于根据气象局提供的1983~2012年资料求得的暴雨强度远小于1981版公式得到的暴雨强度。
同时新推求的暴雨强度公式还没有经过专家的论证和有关部门的批准,本规划目前仍然按1981版公式计算。
规划项目组希望安庆市气象局能提供年多个样本值,再对新公式进行修正,经有关专家论证和相关部门批准后,再对雨水管渠进行复核。
3.1.2 下垫面解析安庆市中心城区下垫面类型各不相同,总体来说,老城区建筑密度高,建筑、路面等不透水地面占的比例较大;新城区按新的城市规划标准建设,建筑密度相对较低,地面硬化程度也相比较老城区低;城区西北面水面绿地比例较低,相对而言城市东部地区河网密布,水面、绿地面积较大。
根据地面透水特性,将地面类型划分为五种,各区地面类型详见下表3-2:地表类型(下垫面)分析表表3-23.2 城市现状排水防涝能力评估3.2.1 排水系统总体评估(1)、排水管渠安庆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86.6平方公里,已建排水(雨水)管道总长348.0km,每平方公里管道4018米,排水管渠覆盖率平均为47.1%。
按现状已建设的排水分区,各区的排水管渠长度、服务面积、单位面积管渠长度及管渠覆盖率详见下表3-3:排水设施总体状况表表3-3注:管渠达标率为各排水分区已建管渠满足设计标准的长度与排水分区内管渠总长度比值。
(2)、排水、排涝泵站安庆市中心城区已建和再建排水、排涝泵站共18座,其中排涝泵站7座,排水泵站11座,泵站总装机14277千瓦,总排涝能力148.21立方米/秒,总服务面积15348.7公顷,达标率为16.7%。
各排涝泵站状况详见下表3-4:中心城区排水、排涝泵站评估表3-43.2.2 现状排水能力评估现状排水管渠排水能力评估表表3-53.3 内涝风险评估与区划3.3.1 内涝风险评估方法防御城市内涝灾害,仅仅考虑工程措施是不能完全抗拒内涝灾害的,而应该重视非工程措施的作用。
城市内涝分析评估是一项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重要非工程措施。
是灾害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涝灾害评估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建立健全有效的城市灾害管理机制,有助于城市居民防范灾害的风险意识,有助于提高城市内涝灾害风险管理水平,有助于城市保持可持续发展。
目前,城市内涝风险评估尚处在研究与探索中,评估的方法也很多,但用的较多的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历史灾情数理统计评估法、指标体系评估法和情景模拟评估法。
(1)、历史灾情评估法基于历史灾情数理统计的内涝灾害评估法的理论基础是认为灾害风险评估由灾害危险性评估和脆弱性评估两部分组成,灾害风险评估是将危险性估算结果和脆弱性估算结果以一定的标准或方式进行叠加后生产的。
基于历史灾情数理统计的内涝灾害评估法虽然思路清晰、计算简单,不需要详尽的地理背景数据,但要求有长时间序列的历史灾情数据资料,一般城市都很难以获得。
且这种方法评估结果是区域性风险,不能反映灾害风险的空间差异,不适合在城市这样小尺度区域的评估。
(2)、指标体系评估法基于指标体系的内涝风险评估法的理论基础是认为灾害风险是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的综合函数,灾害风险是由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性和脆弱性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
基于指标体系的内涝风险评估法虽然计算相对简单,可以宏观上反映区域风险状况,在目前灾害风险评估中也用的较多。
但该方法的局限性在于,评估指标的选取往往受制于数据的可获取性,可能出现‘以点代面’的现象。
也不适合在城市这样小尺度区域开展,不能完全反映灾害风险在空间分别特性。
(3)、情景模拟评估法基于情景模拟内涝风险评估法是借助于GIS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建立地形模型、降雨模型、排水模型和地面特征模型,模拟内涝在发生的情景,是一种高精度、可视化的、动态的内涝风险评估方法。
基于情景模拟内涝风险评估法能直观的、高精度地反映一定概率的致灾因子导致的灾害事件的影响范围与程度,能高精度地反映灾害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
但该方法对区域地理背景资料和排水资料要求高、计算复杂、工程量大。
3.3.2 内涝风险评估方法及指标确定安庆目前既没有长时间序列的历史内涝资料,也缺乏完整的区域地理信息资料,排水资料完整性和精度也不够,因此,就目前资料情况,采用任何一种方法进行内涝风险评估的条件实际上都不具备。
好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已按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普查数据采集和管理技术导则》的要求,安排开展普查工作;结合土地部门正在建设GIS地理信息系统,在这些基本条件具备后,再采用水力模型(情景模拟)进行城市内涝风险评估。
但本规划只能在现有的条件下,采用指标体系评估法,对城市内涝风险做一个粗略的评估。
(1)、主要风险因子的识别按指标体系理论,内涝灾害风险是由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性和脆弱性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
内涝灾害风险构成元素影响因子主要包括危险性影响因子、暴露性影响因子和脆弱性影响因子。
根据对比相关项目,查找有关资料,构成内涝灾害风险的因子有15个,详见表3-6。
城市内涝灾害风险因子的识别表表3-6由于安庆市缺乏历史灾情资料,有一些历史灾情资料,也不完整,不成序列,大部分以记录农业灾情为主,因此,即使采用指标体系评估法,也很难做出定量的评估。
针对安庆市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为简化计算和评估的复杂性,本规划拟选取对内涝灾害风险评估影响较大和空间分布有关的几个因子,作为风险评估的主要因子,将一些类似的影响因子进行合并处理,筛选和归纳出6个主要风险评估因子。
并参照其他项目经验,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
详见表3-7。
城市内涝灾害主要风险评估因子表表3-7(2)、因子风险指数确定按各风险因子可能产生的灾害风险的大小,将个风险因子划分成若干个风险区段,确定各因子的风险指数。
1)、地面高程:地面高程是产生内涝主要因子之一。
根据安庆市水文资料及对内涝灾害的调查,安庆市中心城区水系常水位在10.50米以下,城区内涝严重时的水体水位在12.0米左右,城市防长江洪水位为18.74米;中心城区大部分建设用地在11.0以上。
为此,按这几个特征高程,将中心城区用地划分成5个风险区段,并确定相应的风险指数,各区段的范围与面积见图3-4和表3-8。
图3-4 安庆市中心城区用地高程区段划分图2)、径流系数:径流系数是反映下垫面的一个重要的参数,它与地面硬化程度、渗透性、地面坡度等有关。
规划根据径流系数的大小划分5区段,并确定相应的风险指数,各区段的范围与面积见图3-5和表3-8。
图3-5 安庆市中心城区径流系数区段划分图3)、排水系统城市水系与排水系统也是城市内涝灾害最为重要的致灾因子之一,其覆盖率和排水标准是直接决定内涝灾害大小的关键因素。
规划按排水系统标准划分5个风险区段,并确定相应的风险指数,各区段的范围与面积见图3-6和表3-8。
图3-6 安庆市中心城区排水标准区段划分图4)、人口密度城市内涝灾害的直接后果就是对城市居民的生活、生产,乃至生命与财产带来威胁与破坏。
城市人口居住密度也将与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相关联。
规划按人口密度标准划分5个风险区段,并确定相应的风险指数,各区段的范围与面积见图3-7和表3-8。
图3-7 安庆市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区段划分图5)、经济状况城市内涝灾害的直接后果就是对财产造成破坏与损失。
而财产的损失程度又与土地利用性质相关联。
规划按土地性质划分5个风险区段,并确定相应的风险指数,各区段的范围与面积见图3-8和表3-8。
图3-8 安庆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区段划分图6)、防灾抗灾能力城市防灾抗灾能力也是决定灾害程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城市防灾抗灾能力主要反映在居民的防灾意识、政府应急救灾能力、防灾抗灾能力、医疗救护能力等。
在一个城市城区范围内,居民的防灾意识、政府应急救灾能力、防灾抗灾能力可视为基本相同,在空间上变化不大。
规划仅以医疗救护能力来代表城市防灾抗灾能力划分4个风险区段,并确定相应的风险指数,各区段的范围与面积见图3-9和表3-8。
图3-9 安庆市中心城区防灾能力区段划分图内涝风险因子风险指数表3-8注:1、上表中上限值为包含,下限值为不包含2、面积单位:平方公里3.3.3 内涝风险评估与区划将风险评估范围划分成一个一个的单元格,再根据以上确定风险因素、风险指数和各风险因素的权重,对每个单元格进行风险指数计算,最后得出每个单元格的综合风险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