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沈从文自然描写的现实意义
《边城》的主题意蕴及其现实意义

《边城》的主题意蕴及其现实意义《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代表作,以湘西小镇为背景,通过对当地风土人情、人物性格、生命形态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生命、人性的思考。
《边城》的主题意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故乡情结:《边城》是沈从文对故乡的回忆和描绘,充满了对湖南乡村风土人情的赞美和怀念。
通过描绘小镇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人物形象等,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思念之情。
2. 生命意识:《边城》以湘西小镇为背景,通过对当地人生命形态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如翠翠、傩送等,都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3. 人性探讨:《边城》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他们的性格、行为、情感都成为作者对人性的探讨。
小说通过展现人物的命运和遭遇,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4. 民族文化:《边城》以湘西小镇为背景,通过对当地民俗文化、传统价值观等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和传承。
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反映了湖南地区的民族文化和价值观。
《边城》在文学、文化、人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文学价值:《边城》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小说中展现的故乡情结、生命意识、人性探讨等主题,引发了读者对生命、家乡、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2. 文化传承:《边城》通过对湘西小镇的文化描写,展示了湖南地区的民俗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
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反映了湖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3. 生命教育:《边城》通过展现人物的命运和遭遇,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珍贵。
小说中的生命意识,能够引导读者珍惜生命、关注自我成长和人生发展。
4. 人性启示:《边城》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个性特点,他们的行为和情感表达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小说中的主题意蕴,引导读者思考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5. 社会反思:《边城》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如家庭观念、婚姻制度、社会道德等。
论沈从文《边城》的“美

论沈从文《边城》的“美〞1.自然美2.人性美2.1.邻里之间的真诚之美沈先生描写的湘西,民风纯朴,人们没有等级功利,而是相互友爱,真诚相待,老船夫忠于职守,对过河的人分文不收,富人不因家境富有而盛气凌人,能够体惜穷人,掌水码头船总顺顺送给老船夫吃的,老船夫死后,他资助安排料理丧事。
屠夫见老船夫买肉切好肉却不要钱,这里人人以诚相待,表现出林立之间的真诚相待,与美丽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表达了自然美与人性美得结合,这里的人们心灵明净如水,邻里之间的真诚。
2.2.翠翠老船夫的美翠翠是爱与美得化身,她的出身具有传奇性,是父母圣洁爱情的结晶,她与老爷相依为命,她的爱情简单、真挚、自然单纯、一切符合一个情窦初开得天性,对于爱情的萌生,和对于爱情的觉悟都没有掺杂任何利益。
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他五十年如一日,为来往的过客摆渡,任劳任怨鞠躬尽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质朴憨厚,侠义心肠,他是一位慈祥,仁爱的长者,为孙女可以付出一切,他见天保对翠翠有意便迫切的指出"马路"和"车路"的求爱途径,表现了一个老人充满人情美,伦理美的宽广的胸襟,是纯粹人性美的特写。
2.3.爱情之美三个年轻人之间的爱情。
天保和傩送两兄弟都对翠翠一见倾心。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而外出闯滩,出了意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心上人归来。
展现出了一段凄美的爱情.爱情的结尾悲凉而深沉,如果真要说是哪一种爱情美的话,那只有一个词最适宜--凄美。
2.4.人性美造成的爱情悲剧亲情爱情,边城里的人性美,正是一个爱情悲剧的源头,这个故事也建立在人性的根底上,翠翠和姥爷的相依为命,两兄弟的手足亲情,对爱的真挚与坦诚无不是美的表达,兄弟同时爱上翠翠,老船夫一心想让翠翠"自主"的到幸福,但还未弄清他到底爱谁,便稀里糊涂的促成了天保的托媒,故事中所有的人,都是一群平常的、善良人,但这是这种美造成了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这是湘西地区淳朴的人文美,这份人文美恰是对现实生活中疯狂追求物质的一种嘲讽。
论沈从文《湘行散记》的风景描写

论沈从文《湘行散记》的风景描写摘要:《湘行散记》是沈从文一个重要的散文集,集子中的文章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湘西世界。
而其中展现这种魅力的元素便是沈从文在文章中大量的风景描写,而且这种风景的描写融合了沈从文独特的语言风格、丰富的感官契入以及丰厚的诗意的呈现。
关键词:湘行散记;沈式语言;绚丽的感官;丰厚的诗意中图分类号:i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012-01《湘行散记》这个散文集出版于1936年,一共收散文十一篇。
它是1934年作者回故乡湘西时作的游记,展现了湘西迷人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自发的抗争。
语言清丽,描绘出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湘西世界。
笔者以风景描写为契入点,分别从语言特色、丰富的感官契入以及丰厚的诗意的呈现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分析。
一、独特的“沈式语言”首先,写景语言质地简洁而澄明。
散文与小说不同,尤其是乡情散文,山水人事皆为实在,皆与作者生命相连,魂魄相依。
十六年后,在透骨的相思里翻越烟雨关山再度重逢,“一个生命,两个天地,十六载似水年华,脚一踏上乡土,心中多少感慨!”一颗心澄澈如沅水,自由舒放。
加之沈从文秉性醇厚,心根正直,能始终正视国族苦难,能关注广大遮蔽下的种种生命在欢喜和忧愁,笔墨书写均出自心源,出自人的至性常情,所以,磊磊落落,澄澄明明。
其次,景物描写运笔走势轻捷而灵动。
沈从文曾苦练过书法,深研过传统绘画,深知运笔走势的精妙所在。
所以将其精妙转为文字描写,“他能不着痕迹,轻轻的几笔就把一个景色的神髓,或者是人类微妙的感情脉络勾画出来。
他在这一方面的功夫,直追中国的大诗人和大画家。
现代文学作家中,没有一个人及得上他”。
曾深受沈从文影响的贾平凹说过:“语言中多用动词,用常人不用的动词,语言就有了场面感,有了容量和信息,有一种质的感觉。
”第三,描写风景用语典雅与土俗并存,富丽与朴素同在。
沈从文曾在写给青年作家的一封信中说道:“兼叙人事的散文……容许你在景物印象、语言对比、观念诠释、人事发展上作各种不太谨严的拼和,涂金绘彩至于奢侈,素朴无华近于贫俭,粗俗中增饰妩媚,庄素中注入了点点幽默。
环境描写与人物命运

悠美纯洁的童年归依《边城》的环境描写与人物命运的切合内容提要:《边城》的环境描写实际上是沈从文童年时代的生活环境在1934年的桃花源式的追忆和理想化的提升,是一次悠美的纯洁的童年归依。
环境当然不能决定一切,但对人格、人物命运的影响是潜在而巨大的。
湘西幽美的环境给沈从文的童年一个极好的印象,甚至在他颠沛在外的一生中愈益明亮深刻。
作品中那一个远离大都市的世界和作者坎坷生世及遭遇的现实互为表里,在淳静中必然有了一层淡淡的哀愁之雾笼罩着,这便与悲剧性的人物命运有着诗意般的吻合,这也是作品之所以诱人的深刻之处。
关键词:环境描写人物命运切合一、颠沛流离的人生境遇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1902年生于一个困顿的军阀官僚家庭。
因家境衰落,14岁进入军队,开始半流浪式的士兵生涯。
他跟随湘西地方军,走遍沅水流域,得以了解湘西的风土人情和劳动人民的欢乐与悲哀,了解到各种“人生形”。
这使他的思想感情和劳动人民有某种共通之处。
黑暗的现实和下层人民悲惨的命运,萌发起他对现存秩序的怀疑与失望,然而又找不到改变它的良好的方法,苦闷与躲避与些微的抗争的心理交织在一起,这些对他日后的创作起了重要作用。
1924年他以休芸芸笔名开始在《晨报》副刊发表小说,一方面在颠沛流离中为了生活,另一方面更为了理想,为了以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影响人改造人,改造日渐堕落的社会。
真像是“临近日暮的悲哀了,还对着晨唱着欢乐的歌”(浩阳《晨鸟》)的一只鸟。
因此,他写作很勤,是当时作品数量最丰的作家之一。
他是《晨报》、《新月》刊物的主要撰稿人之一。
可惜1949年停笔,他已出版了50多种集子。
作品以小说为主,计有短篇小说200余篇,中长篇10余部,还有散文、诗歌、文艺评论等。
沈从文曾经与丁玲、胡亦频合编过《中央日报》、天津《益世报》、北平《经世报》等的文艺副刊。
此外,他还先后在上海中国公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
浅谈沈从文小说的审美价值——以《边城》为例

艺术探讨浅谈沈从文小说的审美价值——以《边城》为例孙晓娇(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 133000)摘 要: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抒情的乡土叙事模式的代表人物。
他的小说语言古朴又极具诗意,其乡土小说也十分典型,与“现代文明”对照,读其作品也能感受到他对人生的忧患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引人深思。
其代表著作《边城》写于1933年,以描述天保、傩送和翠翠三者之间的爱情纠葛为主线,穿插着当地特有的风土民情、湘西民俗和传统节日,着力塑造了一座具有浓重湘西地方特色的小城。
《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具有独特的文学审美价值,值得探讨与思考。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审美价值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为《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其弟子汪曾祺曾说:“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沈从文的《边城》高呢?”《边城》其内容意义与艺术审美价值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小说内容小说题曰《边城》,便设定了故事发生地方是处于主流社会之外僻远边地的小城。
1按沈从文所述:“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进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
”这个小山城,由于是“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水陆商务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2由此可见,“边城”是在军阀混战,战火纷飞的时代中的一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源圣地,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与当时“争乱”的外世相隔绝,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沈从文先生对和谐美好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在这“桃花源”中,便发生了翠翠,傩送与天保之间的爱情纠葛: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在端午节看龙舟赛时无意间遇上英俊的小伙子傩送(也叫“二佬”),正值花季的两人不由得互生纯真爱慕之心,种下情苗。
《边城》现实意义

《边城》现实意义
《边城》是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对湖南边远农村小镇的描写,展现了小人物与大时代的碰撞和矛盾。
小说以风云变幻的民国时期为背景,描绘了村庄里的乡土风情、村民的生活与矛盾,以及他们与外界现代文明的冲突和隔离。
《边城》这部小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首先,小说通过描写边远地区的生活,呈现了农村社会的面貌和特点。
这种真实的写实手法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农村社会的生活状况,引起对农民命运的关注。
其次,小说通过描写乡村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反映了农民社会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体现了农村改革的必要性和困难性。
小说中的人物陷入了旧传统与新思潮的矛盾之中,这种冲突状态反映了农民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与选择。
最后,小说以情感和家庭纠葛为线索,通过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传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这种对人性的反思,使小说具有普世的价值和意义。
总而言之,《边城》以其真实生动的描写手法和深刻的现实主题,不仅展现了农村社会的生活与矛盾,而且引发了对乡村发展与农民命运的思考。
这种现实意义使得《边城》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其代表作《边城》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在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中,审美理想是其探索的重要方向之一。
《边城》作为其代表作之一,也体现了他深刻的审美理想。
首先,沈从文的审美理想是基于自然的。
在《边城》中,他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和审美感受,表现了一种对世界的独特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的热爱。
小说开篇便写到:“灰的山,灰的坡,灰的天,灰的苍茫,不辨东西,既不离开,也无从接近,真是永远看不够的山水。
”沈从文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对自然界的各个元素进行审视,寻找它们所具有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他也很喜欢在自然环境中寻找灵感,小说中的很多情节也是基于自然环境的。
其次,沈从文的审美理想是与人文相通的。
沈从文在《边城》中描绘的田家文化和小城镇风情,充分体现了他对人文的关注和热爱。
他通过对小镇风景和田家生活的描写,探讨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展现出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边城》的主题是青春,爱情和命运,其描写的场景和情节也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
作者通过这些描写,从而反映出自己对人类生活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探讨。
最后,沈从文的审美理想是源于思想的。
在《边城》中,沈从文追求的审美理想固然是源于自然和人文,但更加基于对人类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他认为文学创作应该有自由和理性的内涵,并具有批判性和进取性。
在小说中,沈从文透过主人公莲儿和大夫的形象,表现出对传统和保守习俗的批判,以及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
通过这些思想性的元素,他激发了读者对现实和理想的思考,提高了文学对生活的启示作用。
综上所述,沈从文的审美理想是基于自然的、与人文相通的,并源于思想的。
因此,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美学的价值和人文的价值,更具有思想引导和社会启示的价值。
《边城》是沈从文审美理想的一个杰出展示,它深入揭示了文学和现实的关系,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繁荣发展。
到北海去沈从文感悟

到北海去沈从文感悟【到北海去】——沈从文感悟导言:北海这座中国北方的城市,山清水秀,风景如画,被誉为“东北明珠”。
它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对于文学家沈从文来说,北海是他的心灵栖息地,他的文字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本文将从沈从文的角度,深入探讨到北海所给予他的思考和感悟。
一、北海的风貌与沈从文笔下的自然1. 北海的风光与沈从文笔下的自然描写1.1 旷达壮美的大自然在北海,沈从文感受到了广袤大地的力量与宽容,例如山川湖海的壮丽景色、夜空中繁星的闪耀等。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把北海的风貌和自然美传达给读者,让人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美丽。
1.2 这片土地的独特之处北海拥有烟波浩渺的大海和奇峰异石的山脉,给人以独特之感。
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通过对北海景观的描绘,将这片土地独特的魅力展现出来,激发了读者对北海的兴趣和向往。
二、到北海去的人文情怀1. 北海的历史文化底蕴1.1 北海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北海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名城,充满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沈从文深入了解北海的历史,将这份文化底蕴融入到他的文字之中,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有深度和内涵。
1.2 北海的民俗风情沈从文对北海的民风民俗有着浓厚的兴趣,他通过对北海的人民生活和民俗活动的描写,让读者能够了解到北海的乡土情怀和人情味道。
三、沈从文的个人观点1. 文学创作对沈从文的意义1.1 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的关注对沈从文来说,文学创作是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他通过文字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将自己的情感和观点融入到作品中。
1.2 文学作品是对内心世界的表达沈从文认为,文学作品是对内心世界的真实表达,它能够使读者产生共鸣,并带给读者深度的思考和启迪。
总结与回顾:北海这座山清水秀的城市,给予了沈从文丰富的创作灵感。
他通过对北海的大自然和人文风貌的描绘,将这片土地的美丽传递给了读者。
北海的风光和文化底蕴让沈从文深受触动,从而更加深入地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系统 , 自然风情 描写 中所深蕴 的生命 哲学 和生态 意识 , 其 具有永恒 的艺术魅力 。
个无力改变命运 的老人来 说 , 他所做 的 , 只是顺 应 自然 的
法则 、 自然 的秩序 , 他 的能 力 , 尽 来完 成上 天交 给 的一 份 责
“ 西 世 界 ” 沈 从 文 理 想 人 生 的 一 个 缩 影 。 在 对 湘 西 湘 是
任、 一种使命 。他毫无怨言地接受女儿 女婿为情而死所 受的
打 击 , 无 怨 言地 承 担 起 对 孙 女 翠 翠 的 养 育 , 无 怨 言 地 五 毫 毫
自然风物的深情描绘 中 , 着力 表现 的, 仅是优 美清雅 的 他 不 明 山秀水 , 更是 一种 自然 、 真 、 本 自由自在 的生命精 神 , 是对
收稿 日期 :0 0 5 2 2 l —0 — 5 作 者 简 介 : 丽 鹃 , , 作 师 范 高 等 专 科 学校 初 等教 育 学 院 副教 授 。 王 女 焦
20 09年 9月
中 州 学 刊
A a e c J u n lo h n z o c d mi o r a fZ o g h u
第 5期( 总第 19期 ) 7
S p.,01 e 2 0 No. 5
【 术 短 文 】 中 分 号:0 7 学 图 类 I6 2.
文 标 码: 献 识 A
沈 从 文 表 现 最 本 真 的 自然 , 于 他 对 自然 的崇 拜 。他 认 源
沈从文那一篇篇沉 淀着浓郁 情感 体验 和生命体 验 的湘西 自
然描 写 名 篇 , 不 仅 其 中厚 积 的 文 化 沉 淀 闪 耀 着 迷 人 的 光 彩 , “ 而且 澎湃 着 特 定 的 区 域 环 境 与 外 部 世 界 环 境 对 流 的 巨大 浪 潮 ” 。 沈从 文 苦 心 经 营 的文 学 王 国及 其 人 生 世 界 是 个 开 放
文 编 1 3 0 1 l 0 _ 8 _ 章 号:0 -5( 0 5 0 3 0 0-7 加 )_2_ 3
简 论 沈 从 文 自 然 描 写 的 现 实 意 义
王 丽 鹃
( 焦作 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初等教育 学院,河 南 焦作 4 40 ) 50 0 沈从 文作 品 以极 其“自然 ” 而深 得读 者 的欣 赏和 青睐 。 代 文明的侵扰和伤害之后 , 对美好 自然的心理 回归。
“ 与 自然 契 合 ” 人 的生 命 境 界 的 向往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十年如一 日风雨无 阻地摆 渡 , 过渡 的人 们从 此岸 渡 到彼 把
岸。
不善辞令 、 言语 木讷 的沈从 文 , 自然有 着一 种天 生 的 对 感动。在 自然面前 , 他的心会变得 出奇 的“ 和” 软 。他 常常不 是刻意地描写 自然 , 而是在用心 与 自然进行 交流和对话 。这 样 的例子在他作品中俯拾即是 : “ 汽车眺望平堤远 处 , 如 从 薄
狗在翠翠身边 , 许 比他 自己在她 身边还稳 当。在这 里 , 也 人
与 自然这种相依 为命 、 和谐亲睦的关系 即达 到了天人合一 的
境界 。
然的山水 , 自然 的人 们 ( 如柏 子 ) 自然 的爱 情 ( , 如翠 翠 的爱 情 ) 自然 的生老病死 。沈从文笔下 的 自然 , , 既有作者 和作品 中人物眼中的 自然 , 也有作者和作 品中人物心 中的 自然 。眼 中的 自然是现实中的 自然 , 充满 生机 和活力 , 也充 满着无 奈 和残酷 ; 中的 自然 是理想 中的 自然 , 心 表现 了人 们在饱 受现
探讨人与 自然 的关 系 , 深化人 对 自然 的认识 , 断发展 不
人与 自然 的和谐亲睦 , 也是生 态主 义的一个 中心话 语。“ 生
态 主 义 是 一 种 在 当 代 世 界 中具 有 相 当 影 响 力 的政 治 话 语 。
它产生于西方发达社会 , 而后波及全球 , 2 对 O世纪晚期 的人
为“ 上帝” 自然 , 自然创 造了一切 , 即 大 也包括人 本身。所 以, 沈从文笔下的人物也是遵 从着 自然的规律 , 听天 由命 。著名 小说《 边城》 中的老船夫 , 在女儿 女婿 为情 而死 的打击 向他袭 来时候 , 这个年逾 7 、 了 5 0撑 0年渡船 的老人才会说 : 一切皆 “ 由命 , 半点不 由人 。 这是他对人生 自然一辈子 的认识 。对 于 ”
( 湘行散记 ・ 《 桃源与沅州》 。 )
沈 从 文 对 大 自然 有 着 一 种 矢 志 不 渝 的 独 有 钟 情 。 在 对 自然 的 描 写 中 , 极 其 忠 诚 于 自然 , 是 满 怀 着 一 颗 对 自然 他 总 的 敬畏 之心 如 实 表 现 自然 。所 以 , 他 的 湘 西 系 列 中 , 自 在 有
沈从文崇拜 自然 , 相信人 与 自然 的契合 , 即人 神谐 和。 亦 中国传统哲学特别 强调人 与 自然 和谐统 一 、 相互感 应 、 交流 共鸣 。 自然 的存在 与人 事 密切 相关 , 它体 现着人 的精 神生 活, 展示 着人 的精 神品格 , 对应着人的心理情感。《 边城》 , 中 人 与 自然这种息 息相通 、 生相长 的境界 是灵动 而超逸 的。 相 老船夫 、 翠翠与渡船 、 黄狗 的相依相谐 , 就是人 与 自然息息相 关的一组 浓缩 的意象 。人在船在 , 人亡船 失。黄狗是 自然 中
的灵 性 的 物化 , 与 人 终 生 相 伴 , 且 通 晓 人 性 , 父 知 道 黄 它 而 祖
雾里错 落有致 的平 田、 房子 、 树木 , 如敷了一层 蓝灰 , 全 一切
极爽心悦 目。 《 ”( 湘行 散 记 ・ 一个 戴 水獭 皮 帽子 的 朋友 》 ) “ 那种黛色无际的崖 石 , 那种一丛丛幽香眩 目的奇 葩 , 那种小 小洄旋 的溪 流 , 合成一 个 如何 不 可言 说迷 人心 目的圣 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