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各时期文化特点
九年级上册古代日本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古代日本知识点古代日本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文化积淀丰厚、独特而又多样化。
本文将介绍九年级上册中古代日本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一、政治1. 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是日本律令国家建立的重要事件,于7世纪中叶发生。
这一改革引入了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日本开始以律令制度来统治国家。
2. 平安时代:平安时代是日本古代历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从794年到1185年,全盛时期称为平安京时代。
平安时代这一时期日本政治日趋稳定,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也更加频繁。
二、经济1. 农耕经济:古代日本的主要经济形式是农耕经济,特别是稻作和麦作。
人们以种植稻米和麦子为生,并通过捕鱼和狩猎来补充食物资源。
2. 农业技术:在古代日本,人们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技术,包括水稻田地的利用、水利工程、粮食贮藏和农具的改进等。
三、社会1. 职阶制度:古代日本社会存在严格的职阶制度,大致可以分为贵族、武士、寺院僧侣和普通民众等不同的阶层,这也为日本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
2. 武士阶级:武士阶级在日本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军事贵族,承担着保家卫国的责任,同时也掌握着政治和经济的实权。
四、文化1. 传统艺术:古代日本的文化表现在众多的传统艺术形式中,如茶道、绘画、俳句等。
这些艺术形式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
2. 文学作品:古代日本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源氏物语》。
这部作品是日本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以描绘爱情和日本贵族社会为主题。
总结:通过上述对九年级上册古代日本的知识点的介绍,我们了解了古代日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重要内容。
古代日本的历史和文化对现代的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和学习的宝贵素材。
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了解古代日本的知识点将有助于加深对日本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并有利于培养对其他文化的包容和学习能力。
日本的文化演变与文化传承

日本的文化演变与文化传承日本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其文化传承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日本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变。
从古代到现代,日本文化经历了许多变化,但其传统文化的底蕴却一直存在于日本人的生活中,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一、古代文化的传承日本最早的文化起源于石器时代,这个时期的文化主要以狩猎和渔业为主,以祭祀活动为核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日本进入了古代时期,此时的日本文化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中华文明特征。
在日本古代文化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日本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歌、茶道、武士道和木工艺术。
其中和歌是一种用五、七、五和七、七的句式表达的诗歌形式,是日本古代文学的代表之一。
茶道则是日本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它融汇了禅宗思想和日本传统审美理念,是日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武士道则是日本独特的武术传统,它强调的是个人对于道德和时代精神的责任。
日本古代木工艺术则是其中一大特色,其传统风格和技艺独具匠心,一直流传至今。
二、现代文化的印记进入现代化的日本,文化面貌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化。
此时的日本文化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更新,如动画、音乐、电影、游戏等,让日本文化渐渐地被全世界所认同和关注。
动画作为日本现代文化中的一部分,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
其中小丑鱼动画、鬼灭之刃动画等更是深受全球观众喜爱。
除此之外,日本的流行音乐也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
由安室奈美惠等日本流行歌手所唱的日文-流行歌曲在公共场合经常被播放,相当普及。
日本的电影发展经历了由实验性电影到大众电影的演变,如今日本的电影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全球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电影的僵尸类、动画类和科幻类等都在业内享有很高的声誉,成为了全球业界爱好者奉为经典。
三、日本文化的传承日本文化虽然在不断地演变,但是日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依然得到了保留和发扬。
茶道、武士道、剑道、華道等传统艺术和饮食文化等等都未失传。
同时,日本文学、舞踊、音乐等文化艺术也得到了传承和延续。
日本幕府时代的文化与社会

日本幕府时代的文化与社会日本幕府时代(1192年-1868年),是日本历史上长达数百年的封建时代。
在这个时期,由于政治权力由朝廷转移到武士阶级手中,日本社会经历了许多变革,文化也得到了独特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日本幕府时代的文化与社会。
一、社会结构在幕府时代,日本社会的结构主要围绕着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这四个阶层展开。
武士阶级是社会的统治者,他们拥有政治和军事上的特权。
农民是社会的主要经济支柱,他们负责生产粮食和农产品。
手工业者是日本的手工业工人,他们生产各种工艺品和商品。
商人则主要从事商品交易和商业活动。
二、文化特点1. 武士道:武士阶级在幕府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奉行着武士道的精神。
武士道强调忠诚、纪律、勇敢和荣誉等价值观,对于武士的品格和行为有着明确的规范。
同时,武士也受到教育,学习武术、文化和礼仪等。
2. 茶道:茶道在幕府时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茶道是一种独特的日本文化形式,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通过泡茶、品茶的仪式,人们可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自我超越。
3. 歌舞伎:歌舞伎是日本传统戏剧形式的代表之一,在幕府时代得到了极大的繁荣。
歌舞伎舞台上的服装、化妆和表演风格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歌舞伎剧目多样,内容丰富,有时恢弘壮观,有时幽默诙谐,展现了日本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
4. 浮世绘:浮世绘是一种流行的绘画艺术形式,也在幕府时代得到了繁荣。
浮世绘以描绘城市生活、风俗人情为主题,形式独特、色彩鲜艳。
著名的浮世绘艺术家有葛饰北斋、歌川庆贺等。
三、对外交流幕府时代日本的政权基本上是封闭的,但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并未完全中断。
在这一时期,日本与朝鲜、中国、荷兰等国家仍保持着一定的贸易往来。
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也为日本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变革。
总结:日本幕府时代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和社会结构上产生了一系列的变革,也培育出了独特的文化。
武士道、茶道、歌舞伎和浮世绘等艺术形式的发展,丰富了日本文化的内涵。
【历史】简述日本古代历史

简述日本古代历史1️⃣ 绳文时代:日本历史的起点绳文时代是日本古代历史的开端,大约始于公元前14000年,持续至公元前300年左右。
这一时期,日本列岛上的人们以狩猎、采集为生,使用石器工具,并创造出了独特的绳文陶器。
绳文时代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石器、骨器和陶器,这些遗物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
随着气候的变化和农业技术的传入,绳文时代逐渐过渡到弥生时代。
2️⃣ 弥生时代:水稻种植与文明的兴起弥生时代大约从公元前300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公元300年左右。
这一时期,水稻种植技术从亚洲大陆传入日本,使得日本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水稻的种植不仅提高了食物产量,还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复杂化。
弥生时代的人们开始使用金属工具,尤其是青铜器,这标志着日本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升。
此外,弥生时代还出现了大规模的社会分工和阶级分化,国家形态开始萌芽。
在这一时期,日本列岛上出现了多个小国,它们之间互相征战,逐渐形成了早期的政治实体。
3️⃣ 古坟时代:政治统一与文化的繁荣古坟时代紧随弥生时代之后,大约从公元300年持续到公元710年。
这一时期,日本列岛上的小国通过不断的战争和联盟,逐渐形成了几个强大的政治实体。
其中,大和国(后来的日本朝廷)逐渐崛起,成为日本列岛上的主导力量。
古坟时代得名于这一时期大量建造的古坟,这些古坟不仅是贵族和统治者的陵墓,也是他们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在古坟时代,日本社会进一步复杂化,出现了更加完善的官僚体系和法律体系。
同时,佛教从中国和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对日本的文化、艺术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飞鸟·奈良·平安时代:中央集权的加强与文化的鼎盛飞鸟时代(公元592710年)是大和国向中央集权国家过渡的时期,以飞鸟京(今奈良县)为政治中心。
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年)则以平城京(今奈良市)为都,这一时期日本与中国唐朝的交流达到了高峰,唐风文化在日本广泛传播。
平安时代(公元7941185年)以平安京(今京都市)为都,是日本古代历史的鼎盛时期。
古代日本文化与历史的演变

古代日本文化与历史的演变古代日本是一个充满神秘和独特的国家,它的文化和历史发展相互交织,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特色。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古代日本文化和历史的演变。
一、古代日本的起源与形成古代日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2000年前的弥生时代,这个时期的日本是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人们开始定居并种植谷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形成了一个等级制度,同时外来文化也开始渗透进来,最显著的是中国文化的影响。
这一时期,日本的政府体系开始形成,秦汉时期的中国对日本的政治、建筑、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日本古代文化的基础。
二、古代日本的宗教与信仰古代日本的宗教与信仰既包括原始宗教,也有像佛教、道教等外来宗教的影响。
最重要的原始宗教是神道教,这个宗教相信万物都有灵魂,神灵存在于自然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神道教在古代日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日本独特文化的核心。
此外,佛教和道教也在6世纪后传入日本,对日本的文化、艺术和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古代日本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古代日本的政治和社会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
最初的统治者是各个部落的首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他们建立起来的国家开始形成,并逐渐形成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最有名的统一者是第一位出现的天皇,他成为了日本政治和社会的核心。
然而,天皇并没有实际的权力,大权掌握在贵族和武士的手中。
他们的系统被称为“律令制度”,这是一个以官僚机构为基础的政府体系,为日本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古代日本的艺术和文学古代日本的艺术和文学也经历了繁荣的时期。
在艺术方面,日本的传统艺术形式包括绘画、陶瓷、雕刻和园林设计等。
其中,许多艺术形式受到了中国的影响,但日本艺术家也创造了许多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文学方面,古代日本的文学作品以和歌和诗歌为主,这些作品大多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类情感的诗意描写。
著名的文学作家如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和诗人松尾芭蕉等,为日本古代文学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日本战国时期的政治和文化

日本战国时期的政治和文化日本战国时期是指从1467年到1603年间,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段时期的政治和文化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影响着后世的历史走向和文化传承。
一、政治背景在日本战国时期,整个日本的政治形势十分复杂,各地的大名和武将掌握着相对独立的势力,国家也没有一个中央政府来统一管理。
这样的政治局面导致了频繁的战争和混乱,大名们为了争夺更多的领土和权力,常常展开血腥的战争。
而且,由于没有中央政府的干预,一些地方的大名也会独立行事,不按照国家的政策来执行,这更加深了政治上的分裂和矛盾。
二、文化背景在日本战国时期,尽管政治上存在着很多的局面和问题,但是文化上却有着比较丰富和多元的发展。
随着战争的不断发生,人们开始重视武士精神,对于武艺和刀剑有着更高的追求,甚至形成了日本独有的“武士道”文化。
此外,在诗歌、文艺和书法等方面,日本也有着自己的独特发展。
在诗歌方面,日本的俳句在这个时期形成,并且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欣赏和喜欢;在文艺方面,一些著名的作家和画家也在这个时期诞生,他们的作品展现了日本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书法方面,日本的书法艺术也逐渐得到了发展和普及,成为了当时的一大文化特点。
三、文化与政治的联系虽然在日本战国时期,政治上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稳定因素,但是文化却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文化自信的感觉。
同时,这种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反过来促进了政治和社会的稳定,为日本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在政治和文化上,日本的战国时期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这也形成了日本历史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可以从这段历史中汲取人生的启示,传承和发扬日本文化的独特魅力。
简述日本古代历史

简述日本古代历史日本古代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660 年左右,据传说,当时的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即位,开启了日本的王朝时代。
但这段早期历史多有神话色彩,缺乏确凿的考古和文献证据。
在日本古代历史的早期,绳文时代(约公元前 12000 年公元前 300 年)是日本原始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人们主要以狩猎、采集和捕鱼为生,居住在简陋的洞穴或半地穴式房屋中。
他们制作了精美的绳文陶器,这些陶器上独特的绳纹装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和生活方式。
随后的弥生时代(约公元前 300 年公元 300 年),标志着日本从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的转变。
这一时期,水稻种植技术从亚洲大陆传入日本,人们开始定居生活,形成了部落和村落。
金属工具,尤其是铁器的使用逐渐普及,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
同时,与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的交流也日益频繁,推动了文化和技术的传播。
古坟时代(公元 300 年公元 592 年),巨大的前方后圆坟成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
这些古坟反映了当时强大的政治势力和社会阶层的分化。
在这一时期,大和政权逐渐崛起,统一了日本的大部分地区。
飞鸟时代(公元 592 年公元 710 年),圣德太子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试图加强中央集权。
他制定了“十七条宪法”,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规范人们的行为和道德准则。
同时,日本开始积极向中国隋朝和唐朝学习,派遣了大量的遣隋使和遣唐使,引进了先进的政治制度、文化和技术。
奈良时代(公元 710 年公元 794 年),日本仿照唐朝的长安城建立了平城京,成为日本的政治中心。
这一时期,佛教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兴建了众多的寺庙和佛像。
文学、艺术、医学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万叶集》就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学作品。
平安时代(公元 794 年公元 1192 年),日本的都城迁至平安京(今京都)。
这一时期,日本的政治制度逐渐成熟,形成了以天皇为中心的政治体系。
同时,贵族文化繁荣,出现了和歌、物语等文学形式,如《源氏物语》。
古代日本风土人情与文化演变

古代日本风土人情与文化演变古代日本的风土人情与文化演变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塑造了古代日本丰富多样的风土人情和文化。
受到山川河流的影响,日本人形成了独立自主、勤劳勇敢的性格。
而古代日本的文化也在与外来的交流中不断演变和丰富。
首先,古代日本的风土人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山川地理的影响。
由于日本地处太平洋的东岸,被大面积的山地围绕着,因此山水资源丰富。
这种地理环境形成了日本人对大自然的崇敬和独立自主的性格。
他们崇尚山川的壮丽和美丽,尊重自然的力量。
同时,长期与自然环境相处,他们也养成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尊重环境,积极保护自然资源。
其次,古代日本的文化演变也与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密不可分。
早期的日本文化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
在7世纪初,随着北部和南部的统一,日本建立了中央政权,并学习了很多中国的制度和文化。
汉字的引入、儒学的兴起以及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借鉴都对日本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在此之后,随着与其他亚洲国家如朝鲜、越南、印度等的贸易和交往,日本人还吸收了许多其他文化的元素,这些文化元素为日本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多样性。
除了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外,古代日本的文化演变也离不开内在的发展和创新。
寺庙建筑、园林设计、茶道、歌舞伎等都是日本独特的文化表现。
茶道的发展和流行,是日本文化中一段重要的历史。
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内在的修养,成为了日本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歌舞伎是古代日本独有的戏剧形式,它将音乐、舞蹈、戏剧和化妆艺术结合在一起,不仅吸引了日本本土观众,也吸引了许多外国游客。
古代日本的文化演变也可以从其宗教信仰中得到体现。
日本人信奉的主要宗教是神道教,这是一种以自然和个体崇拜为基础的宗教。
神道教将神明视为自然界的力量和人类的守护者,倡导个体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古代日本人民通过神道教的信仰,在尊重宇宙自然的同时,注重个体内心的修养和境界的追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古代日本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也不断演变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古代各时期文化特点奈良文化一、佛教的兴盛在迁都奈良之际,有些原来的大寺被迁往新都,如元兴寺、兴福寺、大安寺、药师寺等。
但这还远远无法满足统治者的需求,他们大肆兴办佛教事业。
奈良时代由国家兴办的佛教事业中,最著名的当推东大寺和国分寺的兴建。
东大寺及其卢舍那大佛像是由圣武天皇于740年发愿,于743年开始兴建的。
圣武天皇建东大寺和大佛的目的是为了依赖“三宝之威灵”,祈求天下太平,国家富饶繁盛。
在兴建东大寺和巨大铜佛像的过程中,花费了庞大的人力和物力,动用了举国的财力,又号召民众自愿出力支持。
751年大佛殿建成,翌年4月,由朝廷主持举行盛大的大佛开眼供养法会。
所谓国分寺即是设在各国国都的寺院,有比丘住的国分僧寺和比丘尼住的国分尼寺。
它的兴建实际上是效仿中国的。
修建国分寺的步骤,大致分为如下三步:第一步是737年3月,诏令每国造丈六释迦佛金铜像一躯和左右配置的菩萨两躯。
当时虽然还没有国分寺的名称,但因这个释迦像可以认为是国分寺的主佛,所以此举当是修建国分寺的先驱。
第二步是740年6月,令每国抄写《法华经》十部,修建七重塔。
这是以《法华经》第四《法师》第十为依据的,实际上就是国分尼寺的前驱。
第三步是741年2月,诏令各国设置僧尼两寺,僧寺置僧20人,名为“金光明四天王护国寺”;尼寺置尼10人,名为“法华灭罪寺”。
前者是根据《金光明最胜王经? 四天王护国品》第十二所说,为的是消除国家的灾祸,祈求四天王保护;后者主要是为了比丘尼灭罪行善使诵《法华经》而修建的。
国分寺在建造中并不顺利,由于各地政府在饥谨、疫病流行之后,财力不足,民力疲敝,建寺造塔工作进展缓慢。
直到770年,这一造寺工作才基本结束。
实际上,有些地方的国分寺并非新建,只是旧寺的利用或改造。
都城奈良的东大寺与地方上的国分寺之间,在组织上并无上下所属的关系,但因为东大寺在中央,由天皇组织修建,而国分寺在地方,由国司监造和监管,所以不仅在佛教信仰上存在密切关系,而且在形式上也有上下所属的关系。
在这个意义上,东大寺也称“总国分寺”。
奈良时代的寺院分为国家的大寺、国分寺及属于私人寺院的“定额寺”、普通的私寺等。
国家的大寺,是据历代天皇和皇室成员“敕愿”建造的,也称为“御愿寺”,如称为“南都七大寺”的东大寺、兴福寺、元兴寺、大安寺、药师寺、西大寺、法隆寺。
“定额寺”是为定额所限而得到朝廷承认的大寺,是由官吏或贵族修建的,其管理和维修需由国司和造寺施主共同负责。
寺院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天皇、政府和贵族的施舍,包括土地、封户、奴婢及财物等。
如749年,东大寺兴建接近完成时,天皇施给东大寺垦田100町,不久又诏定垦田限额可达4000町,前后施封7500户,另施给奴婢达400多人。
奈良时代,随着中国佛教宗派的不断传入,逐渐形成了六宗:三论宗、成实宗、法相宗、俱舍宗、华严宗、律宗。
佛教史上称之为“奈良六宗”,相对于平安时代的京城(今京都),又称“南都六宗”。
奈良六宗与平安时代以后出现的诸宗相比,更注重经典学问的研究。
僧侣常兼数宗之学。
三论宗以主要研习龙树《中论》、《十二门论》、提婆《百论》三部佛经而得名。
起源于印度,后由鸠摩罗什传入中国。
至隋代的吉藏而集大成。
625年,吉藏的弟子高丽僧人慧灌将三论宗传入日本,后由法隆寺的智藏、大安寺的道慈发展成为日本古代佛教的重要宗派。
成实宗研习印度诃梨跋摩所著《成实论》,依附于三论宗传入日本,在日本未成为独立的佛教宗派。
法相宗亦称唯识宗、有相宗、慈恩宗等,由唐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创立。
主要继承古印度瑜伽行派学说,所依经典据称为六经十一论。
653年,道昭入唐从玄奘学此宗,归国后以元兴寺为中心传法,为法相宗第一传。
658年,智通、智达乘新罗船入唐,也师从玄奘学法相宗,回国后亦在元兴寺传法,为法相宗第二传。
第一、二传又称南寺传。
703年,在日本的新罗僧智凤、智鸾、智雄奉敕入唐,从智周学法相宗,归国后弘传此宗,为法相宗第三传。
716年玄昉入唐亦从智周学法相宗,为法相宗第四传。
第三、四传又称北寺传。
俱舍宗主要研习印度世亲著《阿毗达摩俱舍论》,道昭、智通、智达、玄昉等人将法相宗传入日本时同时传入,它是法相宗的附宗。
7华严宗以《华严经》为主要经典。
因唐时创始人法藏受武则天赐号“贤首”,故又称贤首宗。
736年,唐僧道璇将华严宗章疏传到日本。
740年新罗僧审祥到日本宣讲宗义,传法于日僧良辨,以东大寺为根本道场,开创了日本的华严宗。
律宗以研习及传持戒律为主,以《四分律》、《梵网经》为宗义。
天武天皇时道光归国首传,736年唐僧道璇抵日宣讲戒律。
754年鉴真抵日,于东大寺设坛传戒,继而又创设戒坛院。
鉴真成为日本律宗的始祖,于759年创建唐招提寺,为该宗的总本山。
综观奈良时代的佛教,有如下特点:在国家直接控制之下,被作为镇护国家的要法。
与政治关系比较密切,僧侣染指政治,朝廷对僧侣待遇优厚。
寺庙均建于城市中,被称为“都市佛教”。
追溯此时期形成的奈良六宗的起源,其主要传人几乎均为留学僧或渡来僧,因此各宗与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的佛教宗派具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其教相判释、教义戒法几乎是原原本本从中国引进,并无多大发展。
奈良佛教的制度逐步完备,从僧官设置、僧位授予、僧尼的品行衣食住行等均有详细规定。
二、儒学的影响奈良时代儒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治政理念。
日本早期儒学曾影响当时日本社会各领域,而其最主要的影响则是为日本古代天皇制国家提供了政治理念。
奈良朝虽然积极地推崇和信仰佛教,但从总体上看,其治政的指导思想,是以儒家政治贯彻始终的。
儒家政治的核心内容,其一是“政在养民”。
把富国安民的基点,放在农村的安稳和农民们摆脱贫困上。
奈良时代“农者天下之本”的思想,始终成为统治者治政的首要大事。
其二是“简人任能”。
对于各级官吏的选拔、政绩良劣都十分注意。
其三是“俭约”。
儒家认为,帝王崇尚俭约,则民心不乱,国可兴盛。
奈良时代虽然大造佛像,用尽国库,但从全面来看,历代天皇均比较注意俭约。
(二)官吏的选拔和考核。
奈良时代官吏的录用考试模仿唐朝,也是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算等六科。
生源主要是中央和地方学校的学生。
大学寮是中央学校,国学是地方学校,它们既是培养官僚的教育机构,又是日本儒学的传播体系,其教学的主要内容都是儒学经典。
如大学寮设有明经道(儒学科),教科书有“九经”,即《周易》、《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孝经》和《论语》,这些教科书必须使用规定的注释本。
奈良朝和唐朝一样,特别重视对官吏的考核,并根据考核的成绩,进行升降、褒贬。
官吏的考核,由各级管理的长官进行,考核内容包括德行的考核以及工作的考核。
考核德行时依据的是儒家的德义、清慎、廉洁、恪勤。
(三)对人们道德生活的影响。
奈良时代儒学不仅为统治者提供了治政理念,儒学道德“孝”道还渗透到了民间,影响了人们的道德生活。
在中国,儒家把“孝”提高为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
在儒家学者看来,“孝”不仅指在生活上赡养父母,还要无条件地顺从父母。
在日本,儒家经典传入之前,并不存在上述意义上的“孝”的道德观念。
日本统治者倡导“孝”道,主要是在进入奈良时代之后。
中央和地方统治者通过制定法令和采取行政措施对“孝”道予以宣扬,使其逐渐渗透于统治阶级与民众之间,“孝”道成为公认的道德规范。
三、文学奈良文学中,最有价值的当属和歌《万叶集》和汉诗《怀风藻》。
和歌与汉诗相对,和歌指日本的民族歌谣,汉诗指从中国传入的诗体。
完成于奈良末期的《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早的和歌集,共20集,收录了4~8世纪间的长歌、短歌、旋头歌4516首,据说其编者是大伴家持。
《万叶集》中的文字均用汉字标音,即“万叶假名”,标志着日本假名文字的草创。
集中收录和歌的作者既有天皇、贵族、僧侣和文人,也有农民、士兵和民间歌人等。
内容主要吟咏爱情、劳动、自然景物,也有神话传说等。
751年编成的《怀风藻》是日本人创作的第一部汉诗集,一卷,编纂者不详。
共收录了天智朝至圣武朝64位诗人的120首汉文诗。
诗风受中国六朝诗及唐初王勃、骆宾王等的影响颇深。
全集除7首七言诗外,其余100多首均为五言诗。
作者有皇族、朝臣和僧侣等,如大友皇子、大津皇子、文武天皇、长屋王、藤原不比等父子、丹广成、淡海三船、石上宅嗣等人。
其内容主要表现宫廷的饮宴、仪礼等公事性活动,为天皇歌功颂德。
3在奈良文学中,还有一些值得鉴赏的传记与小说。
传记如淡海三船的《唐大和上东征传》、思托的《延历僧录》,小说如无名氏的《蒲岛子传》等,在日本文学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
《唐大和上东征传》又称《鉴真过海大师东征传》、《鉴真和上东征传》,淡海三船所著,于779(宝龟十)年成书。
记述了鉴真应日僧容睿、普照等邀请东渡,几经挫折到达日本,传布律宗,于东大寺设戒坛,建唐招提寺等经过。
《延历僧录》为鉴真的弟子思托所著,于788(延历七)年成书,其立传不限于僧侣,涉及帝王、皇后、官吏、居士等。
1《蒲岛子传》成书早于《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早的汉文小说。
它用和式古汉语写成,其题材与文体样式,皆类似于中国唐代的“传奇”。
四、建筑奈良时代的建筑,受唐朝的影响极大。
主要表现在平城京的建设和佛寺的建造上。
平城京的面积虽然只有长安城的四分之一,但如前所述,其结构与长安城极为相似。
佛寺的布局和建筑风格也非常接近唐朝寺院,如正殿都在寺院的中心位置,正殿前有中门,中门前有对称的一对塔。
在鉴真的设计下修建的唐招提寺,尤其受到了唐式建筑的影响,明显体现出唐朝风格。
此外,住宅建筑也有向唐学习的趋势。
如724(神龟元)年太政官上奏,为了显示京城的壮丽,凡五位以上官员的府邸和殷实庶民的住房都要把原来的板屋草舍翻改成瓦舍,并涂以赤白之色。
五、绘画与雕刻奈良时代的绘画作品主要有佛画、反映世俗的风俗画、山水画,都受到唐绘画的极大影响。
佛画强烈地体现着唐代的画风。
如奈良法隆寺金堂内的壁画,在四个最大的壁画上画着四个天界的景象,在每一天界的中央是主佛法座,周围则画有众菩萨及四天王,上面画有宝盖,宝盖左右各有一个飞天。
这样的题材和构图与敦煌壁画如出一辙。
世俗题材的风俗画和山水画也很有水平,其中与贵族阶层生活相关的屏风画尤为突出。
764(天平宝字八)年捐入东大寺的圣武天皇收藏品中,就有大量屏风画,这些屏风画中有风俗画《舞风屏风》、《子女画屏风》、《素画夜游屏风》、《鸟毛立女屏风》、《大唐勤城楼前观乐图屏风》、《古人宫殿屏风》等,山水画《山水屏风》、《古样山水画屏风》、《国图屏风》等。
奈良时代的最出色的美术作品是佛像的制造,即所谓天平雕刻。
当时的雕刻种类甚多,有泥塑、干漆、铜、银、金、石、砖、木等。
前期以金铜造、脱干漆造为主,后期以木心干漆造和泥塑造为最胜。
泥塑、干漆法都是直接吸收了唐代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