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沙地治理新思路

毛乌素沙地治理新思路
毛乌素沙地治理新思路

第16卷第1期2009年2月

水土保持研究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Vol.16,No.1

Feb.,2009

 毛乌素沙地治理新思路3

董雯1,2

(1.渭南师范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系,陕西渭南714000;2.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西安710062)

摘 要:毛乌素沙地形成的时间已有几十万年,年降水量350~500mm,是以森林草原和草原为主的地带。根据毛乌素沙地形成的特殊成因分析,提出了治理毛乌素沙地的新思路,即除植树种草之外,更要注意利用该区以南丰富的黄土物质改良沙地,这能够阻止大气降水通过沙层向深部的快速渗透,能有效增加土壤的持水性,改善土壤水分条件,有利于植物生长和植物固沙,能够加速植被的恢复,而且还能够在平坦的地区发展良田,能从根本上治理和利用这一沙地。由于该区紧邻黄土高原,土壤物质丰富,采取以土盖沙的改良方式对解决该区沙漠化问题应当是现实而有效的。

关键词:毛乌素沙地;特殊成因;治理措施;覆土盖沙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409(2009)0120102205

The N e w W ay to H arness Mu Us Desert

DON G Wen1,2

(1.T he Department of Envi ronment and L i f e S cience of Weinan Teacher’s Universit y,Weinan,S haanx i

714000,China;2.S hanx i N ormal Universit y,X i’an710062,China)

Abstract:Mao Mu U s desert has been formed for t housands years.It occupies t he area whose precipitation is350~500mm.It is t he forest p rairie and t he p rairie p rimarily region.According to t he analysis of t he special cause of formation of Mu U s desert,a new t hinking is brought forward to harness Mu U s desert, t hat is besides planting t rees and grass,but also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use t he rich loess matter in t he sout h of t his area to imp rove sand,which can p revent t he at mo sp heric precipitation f rom filtering to t he dept h portion t hrough t he sand,and can effectively increase t he soil’s water retention property,imp roving soil moist ure condition.It is advantageous to t he plant growt h and fixation of sand.It also can accelerate vegetation’s restoration.Moreover,in t he smoot h local,it can develop t he fertile farmland,be able to govern and to use t his sand f undamentally.This area’s clo se neighbor Loess Plateau has t he richest soil matter.As a result,to solve t his area’s desert problem by using t he soil to cover t he sand is a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way.

K ey w ords:Mu U s desert;t he special cause of formation;harness measure;cover t he sand wit h t he soil

1 引言

沙漠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环境与经济问题,它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约为165万km2。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从东北经华北到西北,土地沙漠化速度呈直线上升的趋势。20世纪60-70年代为1560km2/a,80年代为2100km2/a,90年代为2460km2/a[1]。

毛乌素沙地是我国沙漠化的严重地区。它处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水热条件较之我国其他沙漠地区优越。历史上的毛乌素沙地大部分都是水草丰美的地区。但是现在也出现了大范围的流动沙丘,

3收稿日期:200821022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571004);教育部重大招标项目(05JJ D770014);中科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SKLLQ G0504);渭南师范学院研究生专项基金项目(08YKZ022)

 作者简介:董雯(1980-),女,陕西眉县人,讲师,研究方向:环境污染评价与治理。E2mail:dongwenabc@https://www.360docs.net/doc/8189551.html, 

沙漠化过程十分活跃。沙漠化过程导致了耕地和草

场普遍风蚀粗化,或者被流沙所侵占。居民点、交通、水利工程以及其他农牧业工程设施遭受到风沙危害,土地生产量下降,生产潜力衰退,最终导致了可利用土地资源的丧失。这些不仅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后果,同时也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自然环境趋于恶化。

2 自然地理条件

毛乌素沙地是我国12大沙漠和沙区之一。位

于北纬37°30′-39°20′,东经107°20′-111°30′,面积73344km 2。其中包括内蒙古伊克昭盟,陕北榆林和宁夏东北部。毛乌素沙地具有中温带气候,属荒漠草原―干草原-森林草原过渡地带,年均温度6.0~8.5℃,年均降水东南部为440mm ,向西减至250mm ;干燥度1.0~2.5;具有固定、半固定沙丘

向黄土丘陵过渡的地貌特征,兼具风蚀和水土流失的特点。该区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霜冻、冰雹、大风和暴雨。毛乌素沙地现代风沙活动主要与温度下降导致的冬春季西伯利亚-蒙古高压增强,亚洲冬季风由北向南的入侵有关。反之在夏秋季节增温

引起的夏季风作用增强,给该区带来一定的降水,流动沙丘得以生草固定[2]。

3 毛乌素沙地的形成

3.1 毛乌素沙地形成的特殊物质条件

关于毛乌素沙地的起源与变迁问题的研究,始

于20世纪50年代,迄今大体上存在3种不尽一致的认识,一是地质时期成沙说,二是人类历史时期形成说,三是地质时期沉积的沙质地层,经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作用导致的沙质土壤裸露,受强烈西北风吹蚀而活化成沙漠。

但是,就近些年来的研究表明,它的形成条件就是有着丰富的沙源以及当地特有的气候条件。广泛分布的砂岩,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经大风吹蚀,风化形成丰富的沙物质,这是毛乌素沙地形成的决定性因素。3.2 气候与动力条件

从自然条件及地理位置可以看出,毛乌素沙地处在荒漠草原向森林草原的过渡地带,主要以草原为主。该区多大风,且频繁出现的起沙风(风速大于5m/s )与干旱季节同步,无疑为风沙活动和运移创造了动力条件

图1 毛乌素沙地与新疆内蒙等几个沙漠的风速比较

从图1中可以看出,毛乌素沙地的多年平均风

速与其它几个沙漠相比较高,而且,其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最多,为38d 。所以风在毛乌素沙地的形成上起了很大的作用。毛乌素沙地周围是黄土地区和非沙地地区,如甘肃兰州、靖远等地主要是黄土分布区。在这些地区年降水量300mm 左右(图2),大风和沙尘暴灾害也较重,但都没有沙漠和沙地的出现

图2 毛乌素沙地与甘肃几个地区的年均降水量和蒸发量的比较

由图2可以看出,毛乌素沙地的年均降水量与

甘肃省这几个地区基本相同,而蒸发量相对较大,年均风速和最大风速都超过了靖远、白银、会宁、皋兰等地区。这说明有黄土覆盖地区有利于植被的发

育,能够阻碍地表物质的风蚀和由此引起的物质移动。在永登地区,最大风速超过了毛乌素沙地。然

?

301?第1期 董雯:毛乌素沙地治理新思路

而由于永登地区地表是黄土覆盖的,所以没有沙地出现,而且可成为发展农业的地区。原因应当是黄土覆盖区土壤持水性强,土壤含水量高,有利于植被的发育和生长。

通过对毛乌素沙地的靖边统万城附近沙柳下沙地打2个钻孔进行研究,据68个沙土样品测定(图3):a 孔0-420cm 沙土层含水量非常低,变化在2.1%~4.3%之间,平均含水量为2.8%。由图3还可以看出,沙柳下土壤含水量波动变化呈现由低到高再到低的变化,在地下160-300cm 深处含水

量最高。b 孔含水也很低,与a 孔基本相同。为进行对比,我们在靖边县城北侧杨树林下黄土层上也进行了打钻研究,41个样品的测定结果表明土层含水量呈现由高到低再到高的变化,0-600cm 范围内土层含水量变化在5.2%~12.4%之间,平均含水量为7.1%;200-400cm 含水量最低,这与这一层段树木根系密集有关。上述测定显示,黄土层平均含水量显著高于沙土层,前者比后者多4.3%。这表明利用黄土治理沙地能显著提高土层含水量,非常有利于植被的恢复

a.沙柳附近沙地土层含水量

b.靖边黄土土层含水量

图3 靖边附近沙地和黄土土层含水量变化

3.3 人为活动的影响

毛乌素地区具备沙源和特定的动力条件,近几千年来的人类活动极大促进了沙地的扩大。随着人口的过度增长,人口与当地土地承载力的矛盾也就越来越不协调,人口的增长加大了土地利用的压力,草场的面积不断减少,而牲畜的数量又在同期增加,这就使得草场过度放牧严重,沙漠化速度加快。如乌审旗牲畜超载率有一段时间甚至达到了200%。

4 毛乌素沙地的治理

4.1 沙漠化防治中出现的问题

尽管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防沙治沙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局部出现沙漠化逆转,但是由于该区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土地沙化“局部好转,整体扩大”的趋势仍未改变。尤其是近年来沙尘暴频繁发生,范围广,强度大,进一步证明生态环境之恶劣,土地沙化之严重。人们对沙漠化逆转往往估计得比较充分,对沙漠化的扩展却重视不足。毛乌素沙地植被属温带干旱草原型,植被种群单一,适宜种植的物种较少。由于干旱和风沙,造林成活率极低。据2001年靖边县的沙漠化防治总结报告,丰雨年树木的成活率大于70%,而平均成活率只有25%~30%,现有的防护林多为20世纪50-60年代所营

造,树木老化、退化现象严重。

在治沙资金投入上,国家没有设立专门的治沙资金,而将治沙同退耕还林等工程同时兼顾,对治沙投入相对较少,地方投资也是十分有限,因此,治沙工作发展缓慢。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难以结合是治沙中出现的问题之一。毛乌素沙地的治理,以植树造林为主,林业也是纯属生态林,社会效益不明显,经济效益也很差,从而形成造林越多,负债越重的局面。再加上该区土地条件较差,农业落后且效益差,缺乏经济效益的驱动。因此,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会导致新的破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投资力度的加大,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沙区灌溉面积的扩大导致地下水位迅速下降。据调查,由于农田的开发利用,沙区的地下水位平均下降了0.4~1.5m 。导致部分浅根植物枯死,植被减少,沙化加剧;煤炭、甘草等资源的开发对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开发区域的人口密度急剧增加,环境承载力超负荷[6]。4.2 沙漠治理原则

防沙、治沙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沙漠化防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制定整体的治理方案,在方案中,应将保护、治理、科技、政策等有机结合起

?401?水土保持研究 第16卷

来,提出新思路,建立新机制来推动沙漠治理工作。

我国沙漠化防治的指导方针是:保护优先,重点治理,合理利用,协调发展。沙漠防治原则:一是“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原则,对现有林草植被加以保护,充分利用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功能,防止造成新的破坏和沙漠化土地的蔓延,应该吸取以往的教训,采取有力措施杜绝滥垦、滥伐、滥牧、乱挖等破坏现象,全面保护好现有植被,同时加强治理的力度,切实使治理工作在妥善保护的基础上扎扎实实得以发展。二是“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对各个具体地区,区别对待,要针对主要问题,确定主攻方向,有的放矢的采取治理措施。不搞一刀切,不搞同一模式。三是“沙漠化防治与脱贫致富相结合”的原则。四是“宣传教育政策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4.3 具体措施

就沙漠化土地整治的具体措施而言。可以采取天然或人工封育,调整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增大牧业、林业用地比重,建立人工草场与饲料基地,推广舍饲制度等。但是对毛乌素沙地,应重点考虑以下措施:

(1)建立以“带、片、网”相结合为主的防风沙体系,采取丘间营造片林与沙丘表面设置沙障,障内栽植固沙植物的方法固定流沙;同时加强对固定、半固定沙丘的封育和天然植被的保护。榆林城北红石峡以西的沙丘的治理就是这种模式的一个好例子。

(2)建立以窄林带小网格为主的护田林网,与滩地边缘固定、半固定沙丘的封育、草灌结合等固定流沙的措施,组成一个农田防护体系。榆林芹河乡的莽坑、前湾的治理便是一例。

(3)对面积较广,高大起伏密集的流动沙丘地区,采取飞播固沙植物和人工封育相结合的方法固定流沙,并使其逐步改良成草场。

(4)在沙漠戈壁及活化沙丘的边缘,尽快建立起以灌木为主的的防风防沙生物隔离带。

(5)采用高科技,提高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含量,增加科技资金投入,运用先进技术,推广实用技术,重点突破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关键技术。如抗旱节水、保水保墒林木等,提高科技含量和生态建设的效益。

(6)对草场沙化、退化地区实行“轮封轮牧,半饲半牧,补粮增效”的办法,通过围封轮牧、舍饲圈养、定期休牧和草场改良等措施调整畜牧结构,恢复草场生产力。

(7)要彻底改变沙漠化地区的贫困面貌,必须结合当地的降水和气候特点,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划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因地制宜的建立防治和利用模式,固定流沙,充分利用沙地的水、土、热等资源[7],发展沙产业。沙产业就是利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再加上水利工程、材料技术、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前沿高新技术,在沙漠、戈壁开发出新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农业,即“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基地。沙产业是一种“以沙养沙”的治理方式,它以治理带开发,以开发促治理,立足于控制沙化面积,改善生态环境,着眼于沙区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地下水位下降的问题,应推广节水灌溉等新技术来加以解决。生态建设只有与农民致富结合起来,才能使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比如说,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沙产业,以杂粮为主的沙产业,以沙生植物资源为基础的加工型沙产业和以沙地旅游景观为主的沙产业等。

4.4 沙漠治理的新思路

过去毛乌素地区治沙存在的关键问题是树木成活低,这显然是土壤含水量低造成的。土壤含水量低是造成树木成活后难以成林或生长到中龄阶段就出现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的关键原因。土壤中水分的多少以及水分运动的快慢将直接影响到植物的吸收利用[8]。陕北靖边一带年均降水量与毛乌素沙地基本相同,但是那里却并非沙漠。因为靖边一带有着发育良好的黄土,黄土的持水性要比沙子好得多,这就是对植被发育有利的长处,有了土就有了水。

针对过去治理存在的关键问题,在这里提出:用改变物质的方法来治理毛乌素沙地,即在一定的范围内用覆土盖沙增加土壤持水性与含水量的措施治理沙地的方法。由于这种方法能提高土壤的含水量,解决植被发育生长最需要的水分问题,能从根本上治理沙地问题。毛乌素沙地南边紧靠黄土高原,是土壤资源最丰富的地方,所以黄土就是最好的改良物质。利用这一资源治理沙地,沙地渗透水分能力特别强,沙子含水量很低,易被风吹扬。如果有黄土覆盖,由于土层含水量得到了显著提高,植被自然就能较快的恢复。地表有了植被的保护,风蚀停止或大大减少了。而且黄土的渗透力较沙子要小得多。如果将黄土高原的红土与黄土混合,那么渗透力将会更小,这样对于沙漠地区植被的恢复更为有利。有了黄土的覆盖无疑会显著提高土壤含水量,这不仅非常有利于植被的恢复和减少风沙危害,而且较高的土壤含水量还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由于毛乌素沙地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45mm,所以可以将其变为生态经济区,或使其变为良田。

?

5

1

?

第1期 董雯:毛乌素沙地治理新思路

5 结语

通过以上对毛乌素沙地的成因以及以往对该区的治理情况分析,毛乌素沙地的治理需要通过各种途径的试验,找出最合理最有效的措施。除了建立防风沙体系,采用镶边式治沙以及在沙漠戈壁及活化沙丘的边缘,尽快建立起以灌木为主的防风防沙生物隔离带;对草场沙化、退化地区实行“轮封轮牧,半饲半牧,补粮增效”的办法,恢复草场生产力等措施之外,在这里提出治理毛乌素沙地的新思路:通过“覆土盖砂”的方法来治理毛乌素沙地,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发育,减少风沙危害,而且可以使其变为生态经济区或者良田,从根本上解决沙地的治理问题。

参考文献:

[1] 任苍玉.毛乌素沙地沙漠化原因探讨[J].地质灾害与

环境保护,2002,6(2):30231.

[2] 刘保生,靳鹤龄,吕海燕,等.150ka以来毛乌素沙漠的

堆积与变迁过程[J].中国科学,1982,2(1):89290. [3] 高国雄.毛乌素沙地能源开发对植被与环境的影响

[J].水土保持通报,2005,4(2):1062107.

[4] 吴薇.近50年来毛乌素沙地的沙漠化过程研究[J].中

国沙漠,2001,6(2):1662167.

[5] 朱震达,陈广庭,王涛,等.中国土地沙质沙漠化[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882198.

[6] 郝高建,赵先贵,赵昕.毛乌素沙地南缘地区沙漠化防

治中的新思路[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

(1):76278.

[7] 赵延宁,丁国栋,王秀茹,等.中国防沙治沙主要模式

[J].水土保持研究,2003,9(3):118.

[8] 张强,孙向阳,王涵,等.毛乌素沙地土壤的持水性研究

[J].林业科学研究,2004,17(增刊):63265.

[9] 罗俊宝,孙保平.腾格里沙漠月亮湖公路沿线退化白刺

沙堆封育及其防沙效益[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 19(4):2072210.

[10] 王哲,张国盛,王林和,等.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群落

种子产量、种子库及幼苗更新[J].干旱区资源与环

境,2005,19(3):1952200.

(上接第101页)

[8] Rose C W,Williams J R,Sander G C,et al.A

mathematical model of soil erosion and deposition

processes:Ⅰ.Theory for a plane land element[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1983,47(5):

9912995.

[9] 白清俊.流域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回顾与展望[J].人

民黄河,1999,21(4):18221.

[10] 蔡强国,陆兆熊.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侵蚀产

沙过程模型[J].地理学报,1996,51(2):1082117. [11] 谢树楠,王孟楼,张仁.黄河中游黄土沟壑区暴雨产沙

模型的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12] 汤立群,陈国祥,蔡名扬.黄土丘陵区小流域产沙数学

模型[J].河海大学学报,1990,18(6):10216.

[13] Renard K D,Forste G D,Weesies G A.Prediction

rainfall erosion by water:a guild to conservation

planning with the 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RUSL E)[M].Washington D C:Agric.Handb.

703.U.S.G ov.Print.Office,1997.

[14] Liu Baoyuan,Zhang Keli,Xie Yun.An Empirical Soil

Loss Equation[C]//Proceedings12th International

Soil Conservation Organization Conference,Vol.II:

Process of Soil Erosion and Its Environment Effect.

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2:21225. [15] 尹国康.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沙变化原因分析[J].

地理学报,1998,51(2):1082116.

[16] Jonch2Clausen T.Systeme Hydrologique Eurppeen:a

short description[C]//Danish Hydraulics Institute.

SH E Report1.Denmark:Horsholm,1979.

[17] Beven K J,Warren R,Zaoui J.SHE: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Physically based distributed forecasting

in hydrology[C]//Hydrological Forecasting.IA HS

Publication,1980:1332137.

[18] Renschler C S.Designing geo2spatial interfaces to scale

process models:the G eoWEPP approach[J].

Hydrological Processes,2003,17:100521017.

[19] Renschler C S,Flanagan D C,Engel B A,et al.G eo

WEPP-The G eo2spatial interface for the Water Ero2

sion Prediction Project[C].ASA E meeting paper No.

022171,St.Joseph,Michigan,2002.

[20] Arnold J G,Srinivasan R,Muttiah R S,et https://www.360docs.net/doc/8189551.html,rge

area hydro logic modeling and assessment,Part I:

model development[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1988,34(1):73289.

?

6

1

?水土保持研究 第16卷

毛乌素沙地气候变化及其对植被覆盖的影响

第25卷 第12期自 然 资 源 学 报 V o l 25N o 12 2010年12月 J 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D ec .,2010 收稿日期:2010-01-05;修订日期:2010-05-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40861002,31060076);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20080404M S0609)。第一作者简介:王立新(1975-),男,内蒙古赤峰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草地和湿地生态学的研究。*通信作者,E m ai:l li uhm i m u @yahoo .cn 毛乌素沙地气候变化及其对植被覆盖的影响 王立新 1a ,2 ,刘华民 1b * ,杨 劼 1b ,2 ,梁存柱 1b ,2 ,王 炜1b ,张继恩 1b (1.内蒙古大学a 环境与资源学院,b 生命科学学院,呼和浩特010021;2.中美生态、能源及可持续性科学内蒙古研究中心,呼和浩特010021) 摘要:利用1961 2007年毛乌素沙地气温、降水资料,对研究区近50a 来气温和水分资源各分量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并结合TM 影像和中巴资源卫星影像,从气候变化和群落水分收支平衡的角度,对毛乌素沙地近20a 的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a ,沙地增温趋势显著,变化率为0 33 /10a 。全区域年均温变化趋势的范围为0 16~0 5 /10a ,且增温的程度存在西北部最强、东南部最弱的趋势。水分资源各分量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东南部降水量P 和可利用降水 w 多、陆面蒸散E 强,西北部相反。P 、E 、 w 均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并且大致经历了3个变化阶段。近20a 毛乌素沙地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为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需要,在进行沙地治理与生态建设中,必须考虑人工植被建设的可持续性问题。 关 键 词:毛乌素沙地;气候变化;水分收支平衡;植被覆盖 中图分类号:P 4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3037(2010)12-2030-10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面对的几个重大挑战之一,将对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产生 影响,其中包括可能对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影响。气候变化不可避免,所以社会和个体都必须积极适应这种变化,避免其产生的负面影响,或利用其带来的有利影响。适应气候变化是 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社会和个体调整他们的行为方式,以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1] 。 位于我国北中部半干旱、干旱地带的毛乌素沙地是一个脆弱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由于地处农牧交错带,毛乌素沙地的土地经营及利用模式涉及农业生产和畜牧业生产等多种方式,其形成、动态与自然环境及人类社会的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已多次证明,在这一地区若出现连续几年的少雨干旱,自然植被中某些种群就会衰退,植被覆盖率 将下降。而在人为干预下,只要破坏地表植被,如开垦、超载放牧等,必然加剧土地的沙化[2] 。 本文在定量分析内蒙古境内毛乌素沙地气温和水分资源各分量时空变化的基础上,结合T M 影像和中巴资源卫星影像,从气候变化和群落水分收支平衡的角度,对毛乌素沙地近20a 的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揭示毛乌素气候变化与沙地植被群落水分收支平衡状况与植被覆盖变化间的内在关系,对合理利用沙地资源、改善沙区自然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并为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1 1 数据来源 所用的气候数据为内蒙古气象局资料中心提供的1961 2007年毛乌素沙地6个气象

穿越毛乌素沙漠感想与建议

1.穿越毛乌素沙漠感想。 (1)活动预热。本次活动前期,师傅和精英们为我们准备了充分的活动,如一对25人,只让10只脚着地、手则不限,穿电网,报纸履带,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团队圈,团队呼啦圈传递,团体跑等,无不让我们体验到团队的力量,合作的力量,信任的力量。团队中,最后一人才是团队的成绩,大家彼此帮助,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2)黄河军事文化博物馆。车辆行驶快要到达活动起点时,我们看到了停留在黄河里的银川战舰,因为师傅也曾是一名军人,对军事有着无比挚爱的情感,相信,每个血性男人无不对军旅生涯有着浓厚的感情,我们下车望着服役30年之久的战舰,虽然没能登上去,但能想象到战舰驰骋在大海中的英姿,战舰的服役与退休,标志着国家军事实力的节节攀升,黄河彼岸,短暂的停留,我们就离开了。 (3)沙漠初行。到达目的地,师傅把我们菜驴约每五人一组分给16个精英,精英们细心的照看我们得装备,问带了多少水,指北针,包重不重,唉,你怎么还是单肩包啊,帽子呢,这次可是对你的一次挑战,简单的讲话后,我们就这样的出发了,还没走几步,就踏上了细细的沙粒,我虽然家在宁夏,但我没见过沙漠,第一次看见沙漠,感觉很干净,也很美。(4)沙漠垃圾。心中的欢喜劲还没散尽,就见脚下有玻璃酒瓶和塑料燃烧的灰烬,心中油然而生淡淡的失落,真想把那些垃圾带出去。 (5)沙漠沙葱。走了大约一个小时,前面传来话语,有沙葱,才沙葱,我听到后特新奇,赶紧找沙葱,向右边的沙坡上走了下,见有很多成朵的叶子成圆柱状的的植物,想都不用想,肯定是沙葱,一把抓住,叶子全部在手里,乍一看,一半是枯叶,就忍了,还有,旁边还有很多呢,这次没有把叶子全部给揪下来,而是手指在根部轻轻划了几下,根就漏了出来,然后就连根拔起,拔起的一瞬间,就后悔了,因为在这里生长的植物,实在不容易,那一朵沙葱可是生长了好几年才能在沙漠里扎根。一路走下了,我看着脚下,不去采沙漠里的植物,我暗暗地加入到保护环境,保护动植物的队列中。 (6)沙漠野炊。到达中午休息地,我们期待已久精英的包裹终于打开了,精英们展现各自的装备,有烧烤的,有煮挂面泡面的,有煮鱼汤的,有煮开水的,有烤饼子的,还有搭帐篷的,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7)垃圾带走。我们用餐后的塑料袋、纸类、水瓶等垃圾,全部挂在了精英的包后。真的很感谢师傅及精英们的精心安排与付出。 2.建议 本次活动很成功,唯一的遗憾就是中午野餐时,菜驴门不是很积极的参与。因为我们是第一次出来,牢记师傅的话语“三不借、三不问”,我们牢记水不借,食物不借,精英们也没过多的提示我们菜驴门也可以抢着吃,虽然饿着肚子,也只吃了串羊肉。所以建议在这个环节,提前在群里说下,中午带适当的食物,除此,精英们还为大家准备了户外炉具,需大家带上餐具能吃上热食。 学院:数计 姓名:苏发瑞 学号:12011242707 户外名:红蛇

科尔沁沙地的产生原因以及治理方法

科尔沁沙地的产生原因以及治理方法 摘要:从科尔沁沙地的历史背景着手分析,对科尔沁沙地的产生原因进行深度剖析,并针对这些原因,以及对他的原始样貌的了解,制定力求达到原始面貌的治理方案。 关键字:科尔沁沙地气候因素人为因素 正文: 科尔沁沙地位于我国东北部和西部、内蒙古沙漠的东段,西起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的巴林桥,东到吉林省双辽县,向南一直到辽宁省彰武北部、康平和昌图县西部。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在1782 年以前,科尔沁沙地为榆树( Ulmuspumila )和蒙古栎(Quercusmongolica)稀树分布的草原景观,但是清朝以来由于自然条件,气候因素和土壤因素的影响,更由于受到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的干扰如滥垦滥伐,过度放牧和开荒,它的草原景观已逐渐成为农田、草场与流沙、半固定和固定沙丘镶嵌分布的景观。到今天,沙地有400公里的东西长度,51700平方公里的总面积,成为了我国四大沙地之一。该地的形成是地理条件与人类活动再加上气候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下面从这三个方面为大家阐述科尔沁沙地的产生原因以及治理措施[1]。 一.气候因素 科尔沁沙地处东北平原向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同时又处于我国北方半干旱农牧交错区生态脆弱带内,是我国典型的北温带半干旱风沙地区[1]。但是该地不但远离海洋并且还受到蒙古的高压气流影响,科尔沁沙地的大陆性气候使那里年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左右, 蒸发能力更是降水量的6 一7 倍。那里还长期受到大气环流的制约, 年内降水分配十分不平均, 在每年的5月到9月是光照和降水较多的季节,也就是说雨热同季。年平均风速为5米/秒, 最大风速达到31/米。秒科尔沁地区原生植被是森林向草原过渡的类型[3]。 科尔沁沙地冬春两季降水量少,只有全年降水量的百分之一,这就造成了冬季和春季干旱较重,并且那里冬季和夏季风大,地表植被覆盖率几乎为零,表层沙质土壤裸露,容易造成耕地和草地的沙化,除此之外,到了春季,融化的土壤使土质干燥疏松,再加上春季的风大,风蚀现象在该地区特别严重[2]。有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类型中最严重的就有以风蚀为主要特征的土地荒漠化类型,这一地区冬春两季的降水少,降水在时间上的分布极度不均匀,再加上极大的昼夜温差以及春季之后的明显增温,这就使荒漠化变得非常容易发生且进程很快。不仅如此,该地区的人类活动频繁加剧和持续降低的植被覆盖率,也加速了土地沙化的进程。通过赵哈林对科尔沁沙地的研究我们知道,在土地逐渐荒漠化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和全氮含量降低非常明显,使土壤变得更加贫瘠;随着土壤中养分的减少,土壤生物活性也大幅度下降。这样当地的生产生活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针对该地不利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应充分考虑它的在各方面的特点,准确的进行环境评估、预测。 二.地形地质因素 科尔沁沙地处冀北山地和大兴安岭之间的三角地带。地势是南北高,中部低;西部高,东部低。西辽河水系贯其中。 科尔沁沙地多为冲击平原。从第四纪开始带现在已经堆积了大约200米的沙质沉积物, 这些沉积物特别松散,而且乳性很差,成为了该地区发展成为沙漠的物质基础,从物理角度讲,沙粒都以大于0.01毫米的为主,松散且内聚力非常弱,在降水少,风力强的条件下容易发生风蚀,形成风沙地貌。所以这一地区土壤表层的物质主体和风沙环境的物质基础就是以沙粒为主的沉积物。 科尔沁东部分布有钙土,科尔沁西部为栗钙土;南部主要是褐土、黑垆土。沙质平原分布广泛,土壤主要为沙土。科尔沁地区的沙土主要分三类:栗钙土型风沙土、生草风沙土和流动风沙土。其中风沙土中分布面积最广的是流动风沙土。而在科尔沁沙地东部主要分布着生草风沙土,油松生长在这里。这些油松可防风固沙,由于草原植被长期作用那里土层较厚。在科尔沁沙地的西部则主要分布着栗钙土型风沙土,那里沙地榆树稀疏分布。

科尔沁沙地的乡土树种及其保护与利用

科尔沁沙地的乡土树种及其保护与利用* 焦树仁 摘要:科尔沁沙地分布着大面积的天然林,乡土树种资源丰富。但是,由于过度开荒和放牧,不重视对天然林和乡土树种的保护和管理,天然林分布面积减少,乡土树种生长衰弱。乡土树种具有比较强的抗旱耐寒特性,在极端干旱和特殊低温年份,没有任何枯干与枯死现象。因此,乡土树种是优良的选种、育种材料,乡土树种又是沙地宝贵的生物基因资源。保护乡土树种就是保护沙地的生态环境。加强天然林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对保存珍贵的沙地物种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天然林;乡土树种;保存;利用 科尔沁沙地在历史时期曾经分布着大面积天然林,乡土树木达80余种。至今仍然保存着许多天然残存林,在西部赤峰市的松树山附近分布有松栎混交林,在东部具有特殊地貌的大青沟生长着水曲柳混交林,以及五角枫、蒙古柞混交林和大果榆混交林,此外各地还普遍分布着家榆疏林。由于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活动,天然林的分布面积逐渐减少,一些乡土树种生长衰弱,土地沙漠化进程加速,沙化土地面积增加。 为了分析天然林减少的原因,探索保存乡土树种的途径与意义,中国三北009项目办公室,在最近几年多次组织国内外专家进行调查。调查的地点与内容有,赤峰市松树山林场天然油松林的分布与组成;赤峰市敖汉旗流动沙丘林草恢复治理技术;赤峰市响水林场天然植被保护与沙地治理的经验。通辽市科左后旗大青沟及其附近天然林调查;科左后旗乌旦塔拉林场的色木、蒙古柞林生长状况调查;科左中旗的家榆疏林调查;奈曼旗旱柳林和流动沙丘植被恢复工程考察,开鲁县沙地的天然植被;以及白城子地区和乌兰浩特地区的天然林与人工林考察等。 1 科尔沁沙地的自然地理条件 1.1 地理位置、.沙地起源与沙地类型 科尔沁沙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辽宁省西北部和吉林省西部,面积5万余平方公里 .这块沙地的沙源系第四纪冰川的沉积物,经过古代河流泛滥冲积形成了地势比较平缓的古代沙地。现今所见到的起伏沙丘群,是在历史时期人为活动和干旱气候作用下,经过就地起沙堆积所成。 依照地貌特征将科尔沁沙地划分为两种类型:流动.半流动沙地,约占40%;固定沙丘,沙地,约占 60%。流动与半流动沙地在西部和中部分布比较多,东部比较少。 1.2 气候条件 气候,内蒙古赤峰市,通辽市和辽宁省西北部有关旗县20个气象站10 年的气候资料,统计分析如下:年均风速4 m /秒,最大风速28 m / 秒 ,大于8级以上大风每年达33次,沙暴每年6.8次。最多风向,东及东南部为 S—SSW,中部及西部为NW 。年平均气温6.0 ℃,最高39.8 ℃,最低 -33.9 ℃,气温南北部差异较大。年平均降水量,东部为438.9mm,中部与西部为361.7 mm,东部比中西部高77.2 mm *说明:本文经粮农官员西古先生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 1.3 土壤

世界最强沙漠暴雨中心—毛乌素沙地

世界最强沙漠暴雨中心——毛乌素沙地 秦为胜 毛乌素沙漠亦称鄂尔多斯沙地,位于陕 西省榆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之 间,面积达4.22万平方公里,与科尔沁沙地、 浑善达克沙地、呼伦贝尔沙地,并称为中国四 大沙地,它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南 部、陕西省榆林市的北部风沙区和宁夏回族自 治区盐池县东北部,万里长城从东北到西南穿 过毛乌素沙漠南缘,为古代农牧业交错地带。 它在中国的十二大沙漠中名列第五位,也是中 国纬度最低的沙漠,中国降水量最多的沙漠, 也是世界最强沙漠暴雨中心。 与我国其它沙漠相比,这里降水量多达250~440毫米之间,由于降水较多,有利草类植物生长,过去曾是畜牧业比较发达地区,由于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的面积较大,降水较多,对我国沙漠治理比较有利。 毛乌素沙区主要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之间的湖积冲积平原凹地上。这里地形较平坦,起伏不大,海拔多在1100-1300米,地势西北部稍高、东南略低,西北部海拔达1400-1500米,个别地区可达1600米左右;东南部河谷低至950米。 毛乌素沙地距海较远,位于季风区边缘,夏季风不稳定性,导致这里降水较少,季节、年际变化大,气候大陆性强,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1月均温-9.5至-12℃,7月均温22-24℃,年降水量在250-440毫米之间,且集中于夏季7-9月,夏雨率达60-75%,尤以8月最多。降水年际差异大,多雨年为少雨年2-4倍,常发生旱灾和涝灾,且旱多于涝。夏季常降暴雨,又多雹灾,最大日降水量可达100-200毫米。沙地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年降水量多达400-440毫米,西北部降水量为250-300毫米。毛乌素沙漠在世界沙漠中的降雨量名列前茅。科学家通过对毛乌素沙漠区内20个气象台(站)30多年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毛乌素沙漠区多年来的暴雨日数、日最大降水量、月最大降水量以及年平均降水量,均高于中国其他沙漠。由此可见,在中国的沙漠中,毛乌素沙漠是降雨最多的。在此基础上,科学家又将毛乌素沙漠的降雨量同亚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及大洋洲近50个大大小小沙漠的降水量相比较,证明其也是目前世界各地沙漠中降雨量最多的,所以毛乌素沙漠就有了“世界沙漠最强的暴雨中心”称号。 那么这个暴雨中心是怎么形成的呢?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毛乌素沙漠之所以成为世界沙漠的暴雨中心,主要是因为鄂尔多斯高原以及其周围特殊的地理条

高考文综地理区域地理毛乌素沙地系列专题复习

注意毛乌素沙地、科尔沁沙地、小腾格里沙地、呼伦贝尔沙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位置

28.读下列材料回答(13分) 材料一甲、乙两幅区域图。 材料二凌汛是冬季封河期和春季的开河期,冰凌对河水阻碍,使河水水位抬升而形成的水位上涨现象。 (1)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内的相关内容,完成下列表格。(3分)

(2 )试分析江汉平原湖泊面积缩小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3分) ▲ , ▲ , ▲ 。 (3)试解释黄河在本区河段易发生凌汛现象的原因。(4分) ▲ , ▲ 。 (4)请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将乙图中贺兰山以西荒漠化自然因素(大气、3分) A .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 B .地面变干燥 C .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减少 28.(1) (2)气候大陆性增强(气温变化增大、降水减少、变率增大)、对河流调节作用下降、水体净化能力下降、影响水生生物生存、湿地景观演化为陆地景观(任答三点) (3)冬季气候寒冷,河流有结冰期;河流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流动 (4)从上至下依次为A 、B 、C

读某地区经纬网和等高线图,回答26—28题。 26.图中A地区土地盐碱化较轻、耕地质量较好的自然原因是()A.人类长期耕作,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B.多为紫色土,冲积土壤比较肥沃 C.土壤中水、肥、气、热协调较好,肥力高 D.土壤中含钙较多,黑土分布广 27.图中B地区的经济作物、水果、林木主要有()A.甘蔗和柑橘B.甜菜和柑橘 C.花生和苹果D.棉花和茶树 28.下图中能反映上图M地地表盐度的曲线是() A.①B.② C.③D.④

下图中①——④表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据此回答29—30题。29.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 A.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农垦 B.水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农垦 C.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农垦、过度放牧 D.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30.防治西北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A.保塬、护坡、固沟 B.跨流域调水 C.恢复自然植被 D.秸秆还田 .CCCDC

毛乌素沙地概况

毛乌素沙地概况 1、地理位置 毛乌素沙地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向陕北高原过渡地带, 纬度为37°30′~39°20′N、经度为 107°20′~111°30′E,沙地面积约4万km2 ,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南部(乌审旗、伊金霍洛旗的全部、鄂托克旗东南部、鄂托克前旗东部、杭锦旗东南部、准格尔旗的西南部),陕西省的榆林地区北部(神木县、榆林市、横山县、靖边县、定边县、佳县),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的东北部 等13 个县(市、旗)。其中内蒙古大约占有其面积的80%,陕西大约占有其面积的15%,宁夏大约占5%毛乌素沙地大部分地区属于鄂尔多斯高平原向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区。 毛乌素沙地所在区域示意图 2、地貌特征 毛乌素沙地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包括从鄂尔多斯中西部高地向东南延伸出来的一些梁地, 这些 梁地梁面平坦, 由于遭受割切, 梁间形成若干谷地, 自西北向东南为倾斜的平行湖积冲积平原, 当地称为 滩地, 这样构成了“梁”、“滩”平行排列的相间地貌。其梁地主要由白垩纪紫红色和侏罗纪灰绿色砂岩 层所构成, 这些砂岩固结程度很差, 极易风化, 风化物再经搬运, 使得本区各种第四纪沉积物含沙量较大, 成为沙地形成的沙物质来源。 毛乌素沙地区域地形地貌示意图

3、气候特征 毛乌素沙区是一个草原气候条件下的沙地,处于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的过渡地带,就气候地带而言, 毛乌素沙地大部属温带, 位于我国季风区的西陲, 年平均温度6.10~8.15℃, 多年平均降水量在沙区东南部为400~ 440mm , 向西逐渐递减, 仍达250mm 左右, 7~ 9 月集中全年降水量的60%~ 70% , 降水强度较大, 常以暴雨形式出现, 年变率大, 一般多雨年可为少雨年的2~ 3 倍。近30年来毛乌素沙地平均降水量为348. 9 mm ,降水平均递减率为0. 305 mm/ 年 ,具有干旱化趋势;降水量呈波动性变化,最大降水量(1985 年465 mm) 是最小降水量(2000 年227 mm) 的2 倍以上,且集中在夏季。近30年来该区的平均气温为8. 62 ℃,平均升温率为0. 04 ℃/ a ,具有变暖趋势;气温年际变化较大,最高气温(1999 年10. 1 ℃) 与最低气温(1976 年7. 63 ℃) 相差2. 47 ℃。年平均风速2.1~ 3.3 m/s, 年平均大风日数10~ 40天, 最多达95 天。(出处) 4、水文特征 毛乌素沙地地下水位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较大,可从几厘米到几十米。沙地的水分供应来自大气降水、河川与湖泊、地下水。毛乌素有较为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仅鄂尔多斯就有大小河流近100条、湖泊820余个,其中外流河流域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内流河流域8千平方公里,这些河流多属于间歇河或为河道比降大、洪峰高与含沙量大,较难用于灌溉。湖泊则多为含盐、碱的内陆湖,多不宜灌溉。 本地区的地下水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预计仅在额尔多斯的浅层地下水开采深度就有70 m上下,补给量约为22亿m3,可开采储量为13.45亿m3,主要为第三系、白垩系、侏罗系与三叠系的含水层,局部有第四系冲积、洪积层的承压水。其中白垩系水层厚度一般为200-600m,为良好的供水水源。在滩地的浅层地下水位约在0.5-1.5m,但多属矿化度教高的咸水,局部可供沙地灌溉。 5、植被、土壤类型 沙地的天然植被经过上千年的人为活动开垦、破坏与过度放牧利用几乎已经荡然无存,仅在极少数地段还能见其残存的片段或个别的植物代表,现有的植被多为次生后人工的。 毛乌素沙地的植被大致划分为三个(亚)地带与三大类群。从植被地带来说,其西部边缘属于向荒漠过度的荒漠草原亚地带,占90%以上的中部与东部则属于干草原亚地带。在东南边缘,从气候上来说,开始向森林草原过渡,但由于沙基质的覆盖,在植被上的差异不显著、一般仍化为干草原亚地带。本区的三大植被类群是梁地上的草原与灌丛植被,半固定、固定沙丘与沙地上的沙生灌丛,以及滩地上的草甸,盐生与沼泽植被。与其想对应的土壤类型是梁地上的栗钙土,沙地上的各类风沙土,,以及滩地上的草甸土、

科尔沁沙地植被恢复及其对土壤的改良效应

生态环境 2008, 17(3): 1135-1139 https://www.360docs.net/doc/8189551.htm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https://www.360docs.net/doc/8189551.html,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26B04);国家林业部荒漠化监测项目(00-08-05) 作者简介:蒋德明(1958-),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荒漠化防治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研究。E-mail: jiangdeming@https://www.360docs.net/doc/8189551.html, 科尔沁沙地植被恢复及其对土壤的改良效应 蒋德明1,曹成有2,李雪华1,周全来1,2,李明1,2 1.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辽宁 沈阳 110016; 2. 东北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4;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 摘要:探讨了对科尔沁沙地乌兰敖都地区流动沙丘采取生物和工程措施建立起人工固沙植被的相关配套技术,并就植被恢复程度对土壤改良效应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流动沙丘进行人工固沙时采用1.0 m×1.0 m 草方格内播种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种子的措施具有较好的固沙效果,一般经过2年可使沙丘表面得到固定。在围栏封育条件下实施适宜的植被恢复措施,一般可在2~3年获得明显的固沙效果。小叶锦鸡儿人工固沙群落内土壤养分随着群落的生长发育而发生变化,在0~30 cm 土层中,有机质、速效钾、全氮、水解性氮、全磷、有效磷含量都表现为:11年生群落>6年生群落>流动沙丘;小叶锦鸡儿人工群落的建立可大幅度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并随着年龄的增加,微生物生物量C 、N 、P 的含量均呈现增加趋势。 关键词:流动沙丘;草方格;小叶锦鸡儿;围封;人工固沙群落;植被恢复;土壤改良;科尔沁沙地 中图分类号:S1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8)03-1135-05 科尔沁沙地(119°15’~123°45’E ,42°15’~45°47’N )地处东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过渡区域,属于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区。它是我国北方典型的农牧交错地区,总面积约有5.17×104 km 2,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的赤峰和通辽地区。历史上的科尔沁沙地曾是湖泊众多、林草繁茂的森林-草原景观,是传统的宜牧地区,但从上世纪以来由于受干旱多风等气候和“三滥”等人为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土地沙漠化现象十分突出[1,2]。特别是近40年来,随着人口和牲畜数量的急剧增加,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造成大面积草场退化,流动、半流动沙丘呈明显扩大趋势,其中沙地面积(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占总土地面积的43.1%[3]。 恢复与重建植被是土地沙漠化综合防治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措施。流动沙丘是沙地植被退化的极点,其特点是植被覆盖度极低,风蚀严重、土壤极度贫瘠且基质极不稳定。对这样极度退化的生态系统来说,植被的自我恢复能力十分微弱,必须要辅以人工手段才能在短时期内得以恢复。采用草方格结合播种豆科植物是固定流动沙丘比较成功的方法之一[3]。近几十年来,我国对科尔沁沙地进行了长期、大量的植被恢复试验示范和定位观测,在科尔沁沙地退化的原因、特征及恢复重建的可行途径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4-6]。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于20世纪70年代在科尔沁沙地沙漠化最严重的翁牛特旗建立荒漠化防治试验站,开始系统研究生物和工程相结合的固沙配套技术[4]。本文研究了生物与工程措施 相结合的流动沙丘固沙技术及在围栏封育条件下不同生长年限小叶锦鸡儿人工固沙林的防风效能、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的变化特征,揭示沙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与植被发育过程的相互关系,为本地区大规模开展植被恢复工程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1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本研究选择了位于科尔沁沙地西部沙漠化严重的乌兰敖都地区,海拔高度约479 m ,该地区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型。年平均降雨量330 mm ,夏季6—8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0%以上,潜在蒸发量是降雨量的6—7倍,干燥系数在1.0~1.8之间;季节变化明显;年均温度为5.8~6.4 ℃;≥10℃的年积温为3000~3200 ℃,无霜期140~160 d ;年均风速4.5 m/s ,每年起风日数200 d 以上,冬春季大风发生频率约占全年的69%~81%。地带性土壤主要为沙质栗钙土,沙丘起伏,坨甸相间,为广阔的沙地景观,沙丘和甸子地呈东西排列。主要生境类型可分为:流动和半流动沙丘、固定沙丘、沙沼地、丘间低地和石质残丘。土壤类型主要有:风沙土、草甸土和盐碱土。其原生植被属于森林向草原的过度类型。原生植被已被破坏殆尽。目前植被表现出强烈的次生性,大部分已演变为沙生植被和草甸植被[1,2,7]。区系分布上,为蒙古植物区系、华北植物区系和长白植物区系的交接地带,其中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是蒙古植物区系植物。本区代表性的植物有:小黄柳(Salix flavida )、小红柳(S.microstachya )、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麻黄(Ephedra dis-

科尔沁沙地治理成果与措施

西辽河南部与教来河以东地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年均降水450毫米左右,丘 科尔沁沙地 间滩地面积较大,低湿地较多,植被组合复杂而茂密;在东部边缘的西辽河与东辽河汇流地区,水热、土地、生物等资源十分充足,是农、林、牧的高效生产区。今后应对土地利用进行更科学的合理规划,加强自然保护,并营造防护林,或进行草田轮作,增加牧业生产比重,使农、林、牧更有效地结合起来,促进全面综合发展。在西部广,大坨甸地区,适宜耕种的土地较少,只能利用一小部分作为农业用地。总之,教采河以东沙地,除东部边缘外,其余地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不宜过大,并营造防护林,增加植被。对流沙要尽快采取植物治沙措施或栽植防风固沙林加以治理。 其二 西拉木伦河南部与教来河以西地区。这里气候逐渐干旱,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流沙面积增大,沙丘间滩地数量少,面积小植被覆盖度较低,由光沙蒿、乌丹蒿等沙生半灌木群落及一年生的先锋群落组成最基本的植被类型,灌丛和疏林都不发达,仅在老哈河以东有一些榆树疏林分布。沙地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20%,其中流动沙丘占7%,半固定沙丘占7%,固定沙丘占6%。本小区生态环境脆弱,风沙危害较重。今后发展方向应以牧为主,林牧结合;对固定沙丘和甸子地草场进行轮牧,严禁滥垦、滥牧;对水土条件较好的土地进行围封,建立草库伦、基本草牧场和稳定高产的粮料基地;对流动和半固定沙丘进行人工补播和飞播沙生植物,并栽植灌木和乔木;选择适宜地段,营造以锦鸡儿为主的灌木饲料林柳灌等经济林和杨柳用材林;逐步形成乔、灌、草结合,带、网、片配置,建立林牧经济区,达到治理沙害、发展生产的目的。 其三 老哈河与教来河的中上游地区,基质转为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较严重。沙地面积不大,约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1%。因受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气候比较温和湿润。河谷滩地可作农业用地;陡坡应种草植树。科尔沁沙地北部,即大兴安岭东南侧山前的低丘漫岗及西拉木伦河、查干木伦河、乌尔吉木伦河、呼虎尔河、霍林河等洪积平原上的沙地治理,应从这里的自然条件出发。该区地带性土壤为暗栗钙土,草原植被为优势群系,灌丛化草原为常见群落,大都已开垦为农田,沙丘多集中于河流中下游一带,沙地面积267万公顷,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53%,其中流动沙丘占5.5%,半固定沙丘占20%,固定沙丘占27.5%。从治理角度,此区可分东、西两个小区。在西半部,即西拉木伦河与新开河西北部沙地,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42%,其中流抄占5%,半固定沙丘占15%,固定沙丘占22%。这里的天然草原是良好牧场。今后应加强基本农田和草原建设,对不合理的耕地,应退耕还林还牧;对退化的沙化草场,采用围封和人工种植优良牧草,逐渐恢复草场生产力;对现有森林资源应加强保护和抚育,同时要建立农田、牧场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因地制宜营造薪炭林和灌木饲料林,逐步扩大森林覆盖率,发挥其综合效益。在东半部,即新开河与西辽河之间的冲积平原,由于历史上河水频频改道,形成了冲积沙堆与

浅谈毛乌素沙漠地带植被恢复技术

浅谈毛乌素沙漠地带植被恢复技术 [摘要]植被恢复是沙漠施工中的重要环节,是集保障施工、防风固沙和造福草原的社会责任于一体的工程措施。简述了毛乌素沙漠地区的自然特征和治理情况,浅谈了沙漠植被恢复的主要特点并提出相应的的绿化措施,最后提出了风沙的危害。 [关键词]沙漠;植被恢复;草方格;植树;风沙危害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保事业的逐步重视,群众自身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施工过程中如何健康环保地开展施工,被提上了新的议程。由于在林地、水源地开发上不断出台新的保护政策,当地政府对土地征租手续的申报审批进行了更严格的控制:再者施工过程中当地牧民的诸多不配合,经常以破坏草场、水位下降等不可抗因素为由阻拦施工,更甚者出现扣押车辆勒索赔偿的现象。归根结底,这多方的矛盾都集中在了环境保护的问题上。 1自然特征和治理情况 苏里格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表主要为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岩型为粉细砂、细中砂、砂砾石及淤泥,其成因以风积、冲积、洪积为主。该区域内植被成片,但较稀疏,并普遍旱生化,在局部地段沙丘相连,植被极其贫乏。在气候上,春季干旱少雨,大风及沙尘暴天气较多;夏季短促炎热,雨水集中;秋季降温剧烈,降雨明显减少;冬季漫长寒冷,降雪量大、时长,风速大。各季常伴有干旱、大风、沙尘暴、雷雪和霜冻等自然灾害。恶劣的环境下植被极其不易成活,只能在少有的雨期里加紧进行植被种植。 苏里格植被恢复的方法就是植草和植树造林,防止植被退化才能改变生态环境。植草相对容易但是不如植树效果明显,因为树根比草根的吸收和耐旱能力都强。胡杨树是沙漠地区较为理想的耐寒树种,其它的有沙柳、沙棘、葡萄、仁用杏、海棠等。 2植被恢复工程 2.1草方格 2.1.1沙漠沙丘在风的作用下不断移动,移动范围在地表15CM上下,只要把表面流动的沙挡住,沙丘就不会整体移动,据观察草方格基本可以阻挡风沙移动两年。沙丘不移动,草类作物的根系才不致于裸露在表面,这样更容易成活,等大面积的草类成活根系稳固,草方格也就完成使命了。防风固沙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得推进,达到治理沙漠的目的。 2.1.2施工前做好准备工作,收集足量的沙蒿和秸杆。在沙漠的向风面先划出间隔两米的纵横线,形成4米见方的方格,将沙蒿或秸杆的中间部位压在线上,

毛乌素地区沙漠化现状分析

目录 摘要 (1) 1 研究背景 (3) 1. 1 沙漠化的特点 (3) 1. 2沙漠化的危害 (4) 2.国内外沙漠化研究进展 (4) 2.1国外沙漠化研究 (4) 2.2国内沙漠化研究 (5) 3.研究区的概况 (5) 4.毛乌素沙漠沙漠化的现状 (6) 4.1沙漠化的原因 (8) 4.1.1自然因素 (8) 4.1.2人为因素 (9) 4.2沙漠化的程度 (10) 4.3沙漠化带来的影响 (13) 5研究区治理沙漠化措施 (14) 5.1种树种草与提高农田产量同步进行 (14) 5.2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推广粮草间作 (14) 5.3推进农业产业,引导农民致富 (14) 5.4加大水土保持工作的力度,合理利用水资源 (15) 5.5充分发挥政府在沙漠化治理中的作用 (15) 总结 (15) 参考文献: (17) 谢辞 (18)

毛乌素地区沙漠化现状分析 --以榆林为例 杜倩指导老师:乃吉木丁 摘要:土地沙漠化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我国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我国的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约为160.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7%。当前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所以,研究我国土地沙漠化治理的问题必须提到日程上,毛乌素沙漠是我国著名的内陆大沙漠,其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显示问题,而且关系到我国西部大开发的现代化进程。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快,为土地沙漠化的发生提供了一定条件。本文针对毛乌素地区沙漠化的现状,分析了毛乌素沙漠的成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土地利用;沙漠化;成因;治理

毛乌素沙漠政府治理方案剖析

关于毛乌素沙漠治理方案剖析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席梦柳指导老师:张捐社 时间;2015年7月25号 地点:陕北靖边县海则滩乡毛乌素村 摘要:论文的研究目的是想通过对毛乌素沙漠治理方案的剖析了解到政府或者民间是如何运用自身的功能防沙治沙,从而能得出一般性结论,有助于运用到更多沙漠的治理过程中。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研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与分析,得出沙漠的治理方案,不仅要符合中国的政治背景环境,在最新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也要因地制宜,不断的创新,。毛乌素沙漠治理成功作为典型的案例,更有利于分析并得出结论。 关键字:毛乌素沙漠治理模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毛乌素沙漠 1.名称 毛乌素沙漠(Mu Us Desert,或Maowusu Shamo)亦称鄂尔多斯沙地(Ordos Desert)。毛乌素,蒙古语意为“坏水”,地名起源于陕北靖边县海则滩乡毛乌素村。自定边孟家沙窝至靖边高家沟乡的连续沙带称小毛乌素沙带,是最初理解的毛乌素范围。由于陕北长城沿线的风沙带与内蒙古鄂尔多斯(伊克昭盟)南部的沙地是连续分布在一起的,因而将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和陕北长城沿线的沙地统称为“毛乌素沙地”。 2.地理位置 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位于陕西省榆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之间,面积达4.22万平方公里。位于北纬37°27.5′—39°22.5′,东经107°20′—111°30′。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南部、陕西省榆林市的北部风沙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东北部。降水较多,有利植物生长,原是畜牧业比较发达地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的面积较大。万里长城从东到西穿过沙漠南缘。 3.地势地形 毛乌素沙地海拔多为1100—1300米,西北部稍高,达1400—1500米,个别地区可达1600米左右。东南部河谷低至950米。毛乌素沙区主要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之间的湖积冲积平原凹地上。出露于沙区外围和伸入沙区境内的梁地主要是白垩纪红色和灰色砂岩,岩层基本水平,梁地大部分顶面平坦。各种第四系沉积物均具明显沙性,松散沙层经风力搬运,形成易动流沙。平原高滩地(包括平原分水地和梁旁的高滩地)主要分布全新统一上更新统湖积冲积层。 4.气候 沙区年均温6.0—8.5℃,1月均温-9.5—12℃,7月均温22—24℃,年降水量20—440毫米,集中于7—9月,占全年降水60—75%,尤以8月为多。降水年际变率大,多雨年为少雨年2—4倍,常发生旱灾和涝灾,且旱多于涝。夏季常降暴雨,又多雹灾,最大日降水量可达100—200毫米。沙地东部年降水量达400—440毫米,属淡栗钙土干草原地带,流沙和巴拉(半固定和固定沙丘)广泛分布,西北部降水量为250—300毫米,属棕钙土半荒漠地带。 5.土地类型 毛乌素沙区处于几个自然地带的交接地段,植被和土壤反映出过渡性特点。除向西北过渡为棕钙土半荒漠地带外,向西南到盐池一带过渡为灰钙土半荒漠地带,向东南过渡为黄

毛乌素沙地变化监测

第34卷第1期2018年3月 测绘标准化 Standardizatio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Vol. 34 No. 1Mar. 2018 毛乌素沙地变化监测 郭勇黄曦涛兰明李宏建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陕西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陕西西安710054) On the Land-use Change Monitoring in the Mu Us Sands GUO Yong HUANG Xitao LAN Ming LI Hongjian 摘要:开展沙漠地区的沙漠化监测,进行时空变化分析,有利于掌握沙漠内部及周边各种土地资 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演变。以遥感影像、基础测绘数据为基础,通过遥感解译,精确划出毛乌素沙地 范围并计算其面积,并对2000—2013年沙地沙化程度变化情况进行监测。监测结果显示,毛乌素 沙地面积略有下降,内部沙化程度明显好转。通过监测掌握毛乌素沙地近年来的变化情况,为毛 乌素沙地治理提供科学数据。 关键词:毛乌素沙地;沙化程度;变化监测;植被覆盖度模型;归一化植被指数 中图法分类号:P 237.9 我国西至青藏高原,东到京津塘地区,北达内 蒙古,南临长江沿岸的北方大部分地区都经历了沙 尘暴给人类带来的生存危机。沙尘暴频繁发生的 主要原因是我国北方地区存在的大面积沙漠以及 土地沙漠化。土地沙漠化除自然因素外,主要是由 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造成的。它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 我国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沙漠边缘地区是土地沙漠化发生和发展非常活跃 的区域,沙漠的边界变化对土地资源质量有重要的 影响。 本文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基础测绘数据和各种 专题数据,对毛乌素沙地从2000—2013年沙地范 围、沙化程度进行了监测。开展沙漠地区的沙漠化 监测,进行时空变化分析,有利于掌握沙漠内部及 周边各种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演变,为国家和地 沙政策和规划以及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和人类协调 可持续发展。 1监测区 毛乌素沙地属于半干旱气候区,在我国西北部 的一些沙漠中不但降水较多,而且地表水和地下水 也较丰富,水热条件也比我国西部的各大沙漠优 越,但是由于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滥樵采等不合 理的人类活动,毛乌素沙地流沙广布,土地沙化扩 展迅速,是我国土地沙化较严重的地区之一。 2数据源 本研究选取2000年、2007年、2013年5 — 9月 的TM 卫星影像用于植被覆盖度计算;选取2000年 ETM 影像数据、2007年AL 0S 影像数据和2013年 [4] 傅肃性.地学分析在遥感专题制图中的应用[J ].国土 资源遥感,1994,21(3) :41 -47[5] 易浩若,白黎娜,纪平.专家系统用于遥感图像处理的 方法研究[J ] _林业科学研究,1994,7 (1): 13 -19 [6] 陈永富,王振琴,张玉贵,等.专家系统在TM 遥感图像 分类中的应用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1996,9(4): 344 - 347[7] 王旭红,肖平.基于知识库分类法在植被提取中的应用 研究[】].测绘通报,2004(7):48 -50 [8] 孙永军,童庆禧,秦其明.利用面向对象方法提取湿地 信息[J ].国土资源遥感,2008,75(1) :79 - 82 [9] 莫利江,曹宇,胡远满,等.面向对象的湿地景观遥感分 类—— 以杭州湾南岸地区为例[J ].湿地科学,2012,10 (2):206 - 213 [10] 陈定贵,周德民,吕宪国,等?三江平原洪河自然保护区 湿地遥感分类研究[J ].遥感技术与应用,2007,22(4) :485 - 491 [11] 郭俊光,唐志强.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与 功能评价分析[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8,31(5) :11 -14 收稿日期=2017-03- 15 第一作者简介:夏露,工程师,硕士,现主要从事遥感影像制 作、应用解译方面的工作。

实用类文本毛乌素沙地治理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林业局获悉: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巳达93.24%——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 毛乌素沙漠曾水草丰美、牛羊成群,自唐代起至明清,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毛乌素地区逐渐变成茫茫大漠。 播种绿色,是陕西人70年的坚守。随着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相继启动,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和脚步“定格”在这里。全国治沙英雄牛玉琴30多年治沙11万亩,使不毛之地变成了“人造绿洲”;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在14任连长的带领下,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5条;石光银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股份治沙公司,一生只做治沙这一件事…… 70年来,榆林以年1.62%的荒漠化逆转速率,不断缩小毛乌素沙漠面积;栽种的树木按1米株距排开,可绕地球赤道54圈;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0.9%提高到34.8%,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 “绿水青山”来了,“金山银山”也跟着来了。这些年,榆林风沙区大棚种植、育苗、沙漠旅游等蓬勃兴起,全市从事沙产业的企事业单位150多家,年产值4.8亿元,从业人员10万余人。 (摘编自《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陕西日报》2020年4月23 日)材料二: 已有的沙漠改造经验,往往是在外延上下功夫,种树、种草,取得了许多成效,但这种沙漠治理方式不仅需要大量的投入,还经常面临着沙进人退的窘境和风险,重复治理不断。若从内涵上着力进行突破,不仅可以一劳永逸地改造沙漠,而且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我国沙漠的表面土壤普遍含有两种成分,一种成分是砒砂岩,另一种成分是沙子。砒砂岩一旦裸露就风化,一遇风就起尘,一遇水就松散,随水大量流走,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沙子,结构松散、漏水漏肥,不能形成土壤团粒结构,同砒砂岩一样,是导致土地资源生态退化的“罪魁祸首”。 两者能不能结合起来,变两“害”为一“宝”?陕西省组织科学家从改造沙漠的内涵入手,进行了一项前无古人的研究试验。 科学家和工程人员起早贪黑,在沙漠采取沙和砒砂岩样本,在实验基地建设了14块试验田,进行不同配比的土壤试种,研究在不同水旱条件下土壤胶结作用和结构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几度寒暑,科学家们发明了适宜不同农作物生长的砒砂岩与沙组合配方,集成了砒砂岩与沙组合成土的配方技术、田间配置技术规划设计技术、规模化快速造田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