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能力训练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知识与能力训练化学答案

九年级知识与能力训练化学答案

九年级知识与能力训练化学答案【篇一:化学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九年级上】九年级上册化学参考答案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堂练习1.b2.a3.c4.d5.b6.d7.d; a; b; b; e; c课后练习8.④;②;①;⑤9.(1)无;紫红;无(2)大(3)大10.①②③;④;⑥;⑦;⑤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课堂练习1.b2.c3.d4.d5.a6.(1)④①②⑥⑤③(2)7.(1)①;空气中有二氧化碳气体(2)水蒸气(3)③;①;二氧化碳没有可燃性8.白;固;小于;划出痕迹;较软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2)课堂练习1.b2.d3.c4.d5.c课后练习6.空气中有水蒸气7.氧气;二氧化碳8.②;①;③;①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1)课堂练习 1.(1)用手接触药品;把鼻孔直接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尝任何药品的味道(2)1~2ml;盖满试管底部(3)放回原瓶;随意丢弃;拿出实验室;放入指定的容器内2.a:铁架台 b:酒精灯 c:量筒 d:滴管 e:烧杯 f:集气瓶 g:滴瓶 3.(1)量筒(2)集气瓶(3)铁架台(4)药匙(5)胶头滴管(6)试管(7)玻璃棒(8)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课后练习 4.b 5.c 6.d 7.d 8.d 9.④⑤;③;①②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2)课堂练习1.①d;②c;③a;④b;⑤e;⑥f 2.b 3.c 4.c 5.b 6.b 7.c 课后练习8.d 9.d 10.d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3)课堂练习1.a2.c3.a4.d5.d6.c7.d 课后练习8.c 9.a 10.c 11.d 12.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课堂练习1.c2.b3.d4.b5.d6.气体;粉尘;粉尘7.b8.c9.拉瓦锡;氮气;氧气10.(1)冒出大量的白烟,放热;红磷+氧气(3)氮气;不支持(4)b 课后练习11.b 12.d 13.c14.③;①;②;④五氧化二磷(2)1/515.深圳;矿物燃料的燃烧,汽车尾气的排放;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减少车辆的使用 16.(1)2;甲中气球先变小后变大(2)方案二;①环保,五氧化二磷不会溢出,不会污染空气;②方案二的实验始终在密闭装置中进行,能保持瓶内气体在反应前不发生改变(或方案一在实验过程中打开了瓶塞,瓶中的气体成分在反应前发生了改变);装置漏气、未降温至室温就将止水夹打开、红磷过少(三点任写一条即可)课题2 氧气课堂练习1.d2.c3.c4.①都是化合反应②都是与氧气的反应③反应条件都是点燃④反应都放出大量的热⑤都是气体与固体反应?? 5.d 6.d7.d 8.a9.(1)f (2)b (3)c;红磷+氧气g课后练习10.c 11.d 12.a 13.d 14.d 15.c 16.(1)①氧气②二氧化碳③水蒸气(2)①铁+氧气③镁+氧气⑤碳+氧气四氧化三铁;②硫+氧气氧化镁;④红磷+氧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化合(4)a (5)18.(1)二氧化碳的猜想更合理,因为氧气会使食品中某些成分氧化,氧气有利于某些微生物生长,二氧化碳则相反,可防止食品氧化,抑制微生物生长(2)用注射器抽取袋内气体通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中,若石灰水变浑浊,则猜想正确;反之,则不正确课题3 制取氧气(1)课堂练习1.b2.d3.c4.b5.d6.b 课后练习7.(1)试管口未向下倾斜,导管伸入试管太长,试管口没有棉花(2)a酒精灯; b试管; c集气瓶; d水槽(3)③④①②⑤⑥(4)先停止加热了,水倒流入试管,引起炸裂(5)向上排空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木条复燃即证(6)白光;出现白色浑浊 8.b9.(1)酒精灯;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后熄灭酒精灯(2)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能够支持燃烧课题3 制取氧气(2)课堂练习1.d2.c3.b4.b5.d6.(1)高锰酸钾(2)过氧化氢(3)d;d;集气瓶内留少许水;正放课后练习7.d 8.c 9.c 10.c 11.(1)高锰酸钾(2)氯酸钾二氧化锰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分解反应氯化钾+氧气;分解反应水+氧气;分解反应(3)过氧化氢二氧化锰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1)课堂练习1.b2.b3.d4.b5.c6.c7.c课后练习8.a9.(1)水不能使酚酞变红,氨水能使酚酞变红(2)酚酞试液变红色; a中浓氨水的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b中来了(3)没有必要,因为在实验1和实验2中已经做过类似的实验 10.(1)分子不断运动(2)分子间有间隔,在水分子作用下蔗糖的分子不断运动,彼此进入对方的间隔当中,使液体体积减小课题1 分子和原子(2)课堂练习1.d2.c3.c4.d5.c6.c7.(1)液体逐渐变红;分子在不断运动(2)液面低于刻度线;分子之间有间隔课后练习8.d 9.d 10.(1)a; bc (2)化学变化;物理变化11.(1)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2)一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或汞由汞原子构成)课题2 原子的结构(1)课堂练习1.a2.a3.b4.a5.d6.d7.b 课后练习8.a 9.22; 2210.(1)16; 7;氟原子(2)10;氖原子课题2 原子的结构(2)课堂练习1.a2.d3.c4.b5.a6.质子数;最外层电子数7.b 课后练习8.c 9.c 10.b 11.b 12.d 13.b 14.c课题2 原子的结构(3)课堂练习1.b2.b3.b4.d5.b6.143; 92课后练习 8.a9.(1)分子、原子、离子(2)原子(3)阳离子、原子核、质子(4)阴离子、电子(5)分子、原子、中子(6)电子(7)质子、中子(8)质子、电子 10.11.(1)氢原子(2)mg(5)2 (6)122+(3)(4)课题3 元素(1)课堂练习1.a.al b.ca c.zn d.na e.fe f.si g.he h.o i.h (1)a b c d e (2)h i(3)a; h【篇二:2016修订版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 (最新)】txt>参考答案(2016)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1课时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堂练习】1. c2.b3.a4.c5.c6.b7.d8.①②③④,⑤⑥⑦。

六年级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

六年级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

六年级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篇一:科学知识能力训练六年级上册答案】t>1.使用工具我们使用过的工具记录表答:(略)用什么工具最省力实验记录表答:(略)一、填空题1.机械是能使我们的装置。

螺丝刀、钉锤、剪子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2、我所知道的简单机械还有:螺丝钉、钉锤、剪刀等。

三、简答题:1、答:螺丝钉省力。

螺丝钉上有罗纹。

2、答:略2 杠杆的科学分析实验记录表中的数据,我们发现什么规律?(1)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2)在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3)在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1一、填空题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

三、下面的工具是不是杠杆,请标出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点。

(略)3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1.用箭头分别指出铁片、开瓶器、夹子的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

手向下压的位置靠在铁桶边缘的位置插入盖子底下的位置杠杆类工具记录表时间:2一、填空题1.像开瓶器那样能绕着一个固定支点将物体撬起的简单机械也是_杠杆。

2.杆秤是类工具,提绳是,秤盘是,秤砣是。

3.杠杆有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不费力杠杆。

4.“四两”拨千斤,称为省力杠杆。

5.杠杆省力与否与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有关,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是__省力__;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是_费力_。

二、选择题1.杠杆上,用力点到支点1米,支点到阻力点0.5米,那么它( b)。

a、费力b、省力c、既不费力,也不省力2.以下工具属于省力杠杆的是(a、c ),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b ),属于既不费力,也不省力的杠杆是( d)。

a、钳子 b、镊子 c、钉锤 d、翘翘板1.说一说,为什么有些杠杆类工具要设计成费力的呢?2.提绳的位置对称的最大称重有什么影响?4.多观察一些工具,是不是所有杠杆的三个重要点都一定在一条直线上?34.轮轴的秘密1.用一个轮轴实验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初中地理《知识与能力训练》(七上)参考答案

初中地理《知识与能力训练》(七上)参考答案

G 湖泊 H 公路 东西 北 南 西
东 地图上的文字说明
2.A 沙漠 B 时令河 C 长城 D 铁路 E 水电站 F 山峰
北 南北 3.缩小 图上距离 数字式 线段式 文字式 或数字标注 单元测验 一、单项选择题
4.略
1.B 2.B 3.B 4.B 5.C 6.C 7. B 8.D 9.C 10.A 11.D 12.A 13.D 14.B 15.A 16.D 17.C 18.D 19.D
二、综合题 20.
20.B
正东
(4)南 北
(5)东南
19.(1)经纬网 指向标 (2)指向标 正北 (3)西南-东北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上课堂练习:单项选择题 A.日本东京 15.B 课后巩固 1.企鹅 2.荷兰
北极熊 (订正:它们生活+“在”)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背景冰天雪地;企鹅、北极熊身
被厚厚的羽毛和绒毛;从电视或网上得到的知识,只要合理即可。
收看
订正:1.奥运会于 2012 年当地时间 7 月 27 日 21 时在
晚上
B.美国纽约 上午
1.D 2.A 3.B 4.C 5.D 6.A 7.B 8.A 9.B 10.B 11.B 12.A
C.中国北京 上午
①滨海地区
②我国东北地区(冬季)
(2)② ① ② ① (3)小 详细
5.D 6.D 7.B
8.D 9.A 10.B 11.B 12.A
13. D 14.A 15.A 16. B 17.A 18.B 课后巩固
1.⑴ 1∶80000000
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开幕,我们应该在 7 月 28 日的

生物知识与能力训练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答案

生物知识与能力训练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答案

《知识与能力训练•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参考答案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一章人的由来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基础练习1.B2.A3.B4.C5.C6.A7.B8.B9.C能力提高10.B 11.B12.达尔文森林古猿非洲、亚洲、欧洲13.(1)树栖地面地形和气候的变化(2)前大脑制造和使用工具(3)人类不但会使用还会制造工具拓展练习14.(1)①使森林古猿从树栖生活转变为地面生活;②前肢解放并使用工具。

(2)直立行走使人类的前肢解放,双手通过使用和制造工具变得更加灵活,同时促使人类大脑越来越发达,越来越适应地面环境。

第二节人的生殖基础练习1.C2.B3.D4.C5.D6.A7.B8.B9.D 10.B能力提高11.D 12.D13.(1)B 四肢(2)脐带胎盘物质(3)不对,造成男女比例失调(4)卵细胞显微镜蝌蚪游动14.(1)[7]睾丸(2)[1]卵巢雌性激素(3)[3]输精管不会15.卵巢——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睾丸——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拓展练习16.(1)[2]卵巢(2)[1] 输卵管(3)[3]子宫新生命(4)胎盘和脐带(5)分娩第三节青春期基础练习1.B2.A3.B4.B5.D6.C7.C8.D9.C 10.D能力提高11.A 12.D13.喉结增大长胡须、阴毛腋毛(或月经来潮乳房增大)14.青春精液子宫内膜脱落,血管破裂出血15.突增神经系统智力发展拓展练习16.(1)缓慢,几乎处于停滞状态(2)青春迅速发育(3)月经遗精(4)胚胎发育的场所分泌黏液(5)b c d (6)生理心理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基础练习1.A2.A3.C4.A5.C6.B7.A8.D9.D 10.B能力提高11.D 12.A 13.D 14.C15.(1)- B (2)- A (3)- D (4)- C拓展练习16.(1)252 (2)273 (3)核桃仁所含能量大于花生仁所含能量。

2023年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

2023年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

2023年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1. 第一章:力和压力1.1 选择题答案1.A2.B3.C4.D5.A1.2 填空题答案1.力2.牛顿3.重力4.四个5.压力1.3 解答题答案1.力的大小受力的大小和方向所决定。

2.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是N。

3.压力的大小由物体所受力的大小和物体的接触面积所决定。

2. 第二章:浮力和密度2.1 选择题答案1.D2.C3.A4.B5.D2.2 填空题答案1.密度2.水3.法国4.浮力5.降低2.3 解答题答案1.根据阿基米德定律,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的液体的重量,方向垂直向上。

2.密度等于物体的质量除以体积,单位是千克/立方米。

3. 第三章:波的基本性质3.1 选择题答案1.A2.C3.B4.D5.A3.2 填空题答案1.声音2.真空3.振幅4.频率5.波长3.3 解答题答案1.波的传播速度等于波长乘以频率。

2.振幅是波的最大偏离量,描述了波的能量大小。

4. 第四章:光的传播和反射4.1 选择题答案1.B2.A3.D5.B4.2 填空题答案1.光的2.发光体3.色光4.反射5.视觉4.3 解答题答案1.光的传播速度很快,约为每秒30万千米。

2.反射是光线从一个介质边界上的打到另一个介质中的现象。

5. 第五章:光的折射和色散5.1 选择题答案1.C3.A4.B5.D5.2 填空题答案1.折射2.角度3.光的颜色4.彩虹5.一种5.3 解答题答案1.折射是光线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后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2.光的颜色是由光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光的颜色越偏向蓝色。

以上是2023年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与能力训练的答案。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知识与能力训练参考答案

知识与能力训练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第一单元史前时代第一课人猿相揖别第1课时站立起来的祖先基础训练1. C2. D3. B4. A5. B6. A7. B8. 问题一:云(或滇);昆明;云贵高原;二;长江问题二:炭屑表明元谋人在当时已学会用火,元谋人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用火人。

问题三:旧石器时代;标志着人类的诞生。

问题四:提示:大约在一千多万年以前,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变化,森林面积减少,为了生存,一部分古猿被迫从树上下到地面活动,逐渐学会了直立行走;随着双手的解放,古猿开始用手拿工具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人手逐渐形成,脑逐渐进化成人脑,语言也产生了。

这样,古猿最终进化成人类。

问题五:图3;图3所示的人类已经是直立行走并会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

拓展与探究问题一:亚洲、非洲、欧洲。

问题二:气候适宜,水源丰富,植被较好。

第2课时“北京人”的足迹基础训练1. C2. A3. B4. A5. D6. B7. D8. 问题一:北京人;山顶洞人问题二:北京;山顶洞;山顶洞问题三:北京人保留猿类的一些体质特征,山顶洞人外貌和体质特征与现代人基本上一样问题四:打制石器(或旧石器);骨针问题五:打制(或砸击、敲打、碰撞);钻孔9. 问题一:北京人。

问题二:因为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但是没有掌握人工取火技术;火可以用来烤东西吃,还可以用来防御野兽,所以他们对火种的保护格外重视。

问题三:人类利用火驱赶野兽,避寒取暖,烤熟食物,有利于人类大脑的发育和人类的进化等。

(回答言之有理即可)问题四: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远古人类有可能是在打制石器或刮削木棒时,逐渐察觉到燧石碰撞会出现火星,木棒摩擦也会发热。

经过若干万年的摸索、尝试,他们终于在实践中掌握了打击、磨、钻等人工取火的方法。

人类学会人工取火后才算真正掌握了火,不但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地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使用火,同时也节省了保存火种的人力物力,也可避免因为争夺火种而引发的战争。

所以恩格斯指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第1课邓稼先一、(一)1. chóu pánɡhuánɡmùyùn xūn pìn 2.懈孺垠晓铤瘁(二)词典中的意思:怀胎生育。

文章中的意思: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三)、(四)略。

二、(一)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2.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的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3.“立即”这个词语体现出邓稼先热爱祖国,为了使自己的国家强大,想迫切地投向祖国的怀抱,为国家的科学研究做贡献的爱国品质。

4.如:他在临终前还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5.文章描写这一情节目的是为了说明邓稼先对工作热忱,为中华核武器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工作态度。

(二)1.文中的“后者”是指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

2.主要标准是道德品质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更重要。

3.居里夫人的意志坚强、纯洁,律己之严,客观、公正的高尚品格使作者对居里夫人“越来越感到钦佩”了。

4.本文高度评价了居里夫人的品德和对工作的热忱,以及这与取得科学功绩的重要关系。

(三)1.参考:鲁滨孙敢于冒险,即使流落荒岛,也绝不气馁的性格最让我欣赏。

他在荒无人烟、缺乏最基本的生存条件的小岛上,孤身一人克服了许许多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

他自己造房子、打猎、种谷子,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活下来。

2.参考:鲁滨孙运用自己的智慧尝试自己做桌子、做陶器、用围巾筛面做面包等,创造性地解决了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问题。

三、1.我以为阿蒙森如果是宇航员,不可能成功地越过荒无人迹的雪地最先到达南极;杨利伟如果是地质探险家,也不可能坐上神舟五号成功地遨游太空。

2.这样写句式排列整齐,造成一股气势,读起来朗朗上口,可以使读者对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可让读者了解到邓稼先对祖国、对民族的科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知识与能力训练人教版八上物理答案

知识与能力训练人教版八上物理答案

《知识与能力训练•物理》八年级上册参考答案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自主导学1.km m dm cm mm μm nm m2.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在哪里3.(1)正确放置刻度尺(2)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3)记录时,不但要记录数值,还必须要注明单位4.秒表5.避免错误错误基础练习1.(1)1.25 1250 1.25x109 (2)250 2.5x108 (3)75 4500 (4)150 2.5 2.15.31cm 18.22cm3.对准物体的边缘 0~6cm 1cm 3.44.C5.D提高练习6.1mm 3.66cm 3.6cm 0.06cm7.C 8.B 9.B 10.B 11.B 12.C 13.180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二)自主导学1.配合法累积法替代法2.取平均值基础练习1.1﹕107 695km2.85 累积法3.400m4.D5.D提高练习6.7.6m第2节运动的描述自主导学1.位置2.参照物参照物相对基础练习1.运动运动静止运动2.B 3.C 4.B 5.D提高练习6.人山 7.B 8.D 9.A 10.D第3节运动的快慢(一)自主导学1.快慢路程时间2.m/s km/h 1m/s=3.6km/h3.直线速度4.平均速度基础练习1.5 72 2.30 3.B 4.C 5.C提高练习6.A 7.C 8.D 9.C第3节运动的快慢(二)自主导学2.回声火车过桥爆破基础练习1.<2.A提高练习3.甲丙乙4.加速直线匀速直线5.15 93.36.骑车者与跑步者都做匀速运动骑车者的速度比跑步者的速度要快7.C 8.B 9.B 10.C 11.24 12.229.5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自主导学1.刻度尺秒表基础练习1.0.752.0.17 0.25 0.20 哪一段路程提高练习3.(1)60.00 (2)20 (3)s/t 0.94.(1)质量 (2)在光滑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小球在斜面上滚下的平均速度与质量无关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测试题一、填空题1.0.1cm 3.80cm2.15 183.东边地平线西边的山4.距离时间速度二、选择题5.B 6.B 7.D 8.C 9.B 10.A 11.B 12.C 13.A 14.D 15.B 16.A 17.A 18.C 19.D 20.D 21.A 22.D 23.B三、实验题24.(1)刻度尺秒表 (2)v=s/t (3)变速 (4)v2<v1<v3四、综合应用题25.200s26.8.1m/s27.42min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自主导学1.振动固体液体气体声波真空2.快快 340基础练习1.B 2.A 3.C 4.A 5.D 6.B 7.C 8.C 9.C 10.C提高练习11.A 12. 3 钢管 13.介质 345 14.C 15.B 16.空气强第2节声音的特性自主导学1.高低振动的快慢高2.强弱振幅3.音调响度音色4.20000 20基础练习1.B 2.A 3.D 4.A 5.C 6.A 7.B 8.D 9.B 10.C 11.D提高练习12.D第3节声的利用自主导学1.回声定位声呐2.能量基础练习1.A 2.B 3.D 4.D 5.D 6.D 7.D 8.B 9.A 10.750提高练习11.(1)高于20000赫兹(2)能量(3)真空不能传声(4)3000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自主导学1.分贝 dB 损害健康人耳刚好能听见2.(1)声源处安消声器(2)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3)人耳处减弱戴耳塞基础练习1.A 2.A 3.D 4.C 5.C 6.C 7.A 8.C提高练习9.B 10.A 11.B 12.声源处减弱第二章《声现象》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1.A 2.C 3.A 4.B 5.D 6.C 7.C 8.C 9.D 10.A 11.C 12.B 13.B 14.B 15.D 16.D 17.D 18.B 19.D 20.B 二、非选择题21.20 能量真空不能传声22.振动响度音调 4Hz 不能23.(1)能(2)逐渐变小(或听不到声音)(3)不能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或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4)空气真空24.瓶子和水音调降低25.空气锣面停止了振动26.固体快27.超声波能量次声波28.4s 660m29.牛30.(1)A B C(2)A D F(3)80 1.02 E G H31.(1)“烟”是以光速传播的,计时员看到“烟”所用的时间极短;而“跑”声是以声速传播的,计时员听到“跑”声所用时间较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与能力训练参考答案参考答案第一单元史前时代第一课人猿相揖别第1课时站立起来的祖先基础训练1. C2. D3. B4. A5. B6. A7. B8. 问题一:云(或滇);昆明;云贵高原;二;长江问题二:炭屑表明元谋人在当时已学会用火,元谋人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用火人。

问题三:旧石器时代;标志着人类的诞生。

问题四:提示:大约在一千多万年以前,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变化,森林面积减少,为了生存,一部分古猿被迫从树上下到地面活动,逐渐学会了直立行走;随着双手的解放,古猿开始用手拿工具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人手逐渐形成,脑逐渐进化成人脑,语言也产生了。

这样,古猿最终进化成人类。

问题五:图3;图3所示的人类已经是直立行走并会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

拓展与探究问题一:亚洲、非洲、欧洲。

问题二:气候适宜,水源丰富,植被较好。

第2课时“北京人”的足迹基础训练1. C2. A3. B4. A5. D6. B7. D8. 问题一:北京人;山顶洞人问题二:北京;山顶洞;山顶洞问题三:北京人保留猿类的一些体质特征,山顶洞人外貌和体质特征与现代人基本上一样问题四:打制石器(或旧石器);骨针问题五:打制(或砸击、敲打、碰撞);钻孔9. 问题一:北京人。

问题二:因为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但是没有掌握人工取火技术;火可以用来烤东西吃,还可以用来防御野兽,所以他们对火种的保护格外重视。

问题三:人类利用火驱赶野兽,避寒取暖,烤熟食物,有利于人类大脑的发育和人类的进化等。

(回答言之有理即可)问题四: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远古人类有可能是在打制石器或刮削木棒时,逐渐察觉到燧石碰撞会出现火星,木棒摩擦也会发热。

经过若干万年的摸索、尝试,他们终于在实践中掌握了打击、磨、钻等人工取火的方法。

人类学会人工取火后才算真正掌握了火,不但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地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使用火,同时也节省了保存火种的人力物力,也可避免因为争夺火种而引发的战争。

所以恩格斯指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回答言之2有理即可)10. 问题一:北京;山顶洞;北京;京;东部;华北平原;三;黄河问题二: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沿岸,因为充沛的水源有利于生产和生活。

拓展与探究问题一:相同点:都过着集体的生活,共同生活,共同分配食物,依靠集体力量生存。

不同点: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已经进入氏族阶段。

问题二:山顶洞人过着平等自由、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生活,固然可嘉,但当时生产力极端低下,绝不是理想的“天堂般的生活”。

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第1课时石镰与陶器、古老的村落基础训练1. D2. A3. C4. C5. B6. C7. D8. C 9. A10. A——b——①;B——d——②;C——c——④,D——a——③11.12.13. A. 元谋人遗址;B. 北京人遗址;C. 山顶洞人遗址;D. 河姆渡人遗址;E. 半坡人遗址;a. 渤海;b. 黄海;c. 东海;d. 南海;1. 台湾岛;2. 海南岛;①黄河;②长江拓展与探究原始农业与畜牧业的产生,为人类定居生活提供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陶器的发明,为储存食物与水带来便利,这些都使人类逐渐开始了定居生活,形成了农业村落。

定居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善,这对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第2课时精神家园基础训练1. B2. B3. D4. C5. B6.A 7. D38. 问题一:问题二:半坡遗址:陕西省,陕或秦,西安,西部地区,北方地区,旱地。

河姆渡遗址:浙江省,浙,杭州,东部地区,南方地区,水田。

问题三:相同点:都处于新石器时代,都开始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都过定居的生活等。

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的影响。

拓展与探究问题一:人面鱼纹彩陶盆出土于半坡遗址。

问题二:本题主要训练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可大胆想象,但要求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

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第1课时英雄史迹基础训练1. C2. B3. D4. 问题一:①杀死沙漠吃人的狮子;②杀死害人的怪物洪巴巴;③对抗蛮横的女神伊斯塔尔;④杀死害人的天牛。

问题二:体现了古代西亚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也体现了古代西亚人民对神、对英雄的崇拜。

拓展与探究问题一:它们的共同点有以下几点:一是反映的大多是四五千年以前的事,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事情;二是反映的多是英雄人物,反映了早期人类的英雄史观;三是多以口述的第二手材料为主,传说中包含了一定的事实成分。

另外,这些传说都与野兽、神灵有联系,反映了当时人类与动物的接近以及原始的世界观。

问题二:联系:远古传说故事包含了一定的事实成分,而这些事实可以通过考古发掘来证明。

区别:远古传说是远古人们口耳相传,根据自己的想象,加以褒贬流传下来的,其中有虚构的成分。

第2课时华夏族的人文初祖基础训练1. C2. D3. D4. B5.A 6. B7. A 8. D 9. B10.411. 问题一: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或新石器时代晚期。

问题二:禅让制。

部落联盟首领。

问题三: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联盟的首领由议事会选贤举能产生,传说中的尧、舜、禹等部落联盟首领的更替就是禅让的结果。

事实上,禅让并不是在平和的气氛中进行的,当时已有了氏族贵族,也曾出现过战争,实力在禅让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拓展与探究问题一:疏导问题二:长江问题三: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勤劳勇敢等。

问题四:上、中游分界线:河口,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中、下游分界线:孟津,河南,豫。

第一单元测试卷1. A2. A3. B4. B5. A6. D7. A8. D9. C 10. D11. D 12. D 13. D 14. C 15. D16. A 17. A 18. B 19. A 20. C21. D 22. B 23. C 24. C 25. B26. 问题一:图中的工具是用石头和骨头制成的(2分)。

它们是经过磨制制成的(1分)。

问题二:制造此类工具的原始居民生活在新石器时代。

(2分)27. 耒耜:反映了当时原始农业的发展状况。

(2分)船形陶器:印证了当时船已经作为交通工具。

(2分)陶埙:证实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音乐。

(2分)28. 问题一:秦岭—淮河一线(2分)问题二: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4分)问题三:说明河姆渡人、半坡人已开始定居生活,但他们的房屋结构样式不同。

(2分)定居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出现与发展,磨制石器和陶器的使用。

(3分)问题四:相同之处:都处于新石器时代,都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陶器,过定居生活。

(3分)不同之处:河姆渡人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制黑陶。

半坡人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屋,制彩陶。

(3分)主要原因: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地形与气候的影响)。

(2分)29. 问题一:有巢氏的传说反映了原始先民掌握了建造房屋的技术,过上定居生活;燧人氏的传说反映了原始先民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技术。

(3分)问题二:由于生存环境的险恶,工具简陋,靠单个人的力量无法生存下去。

为了生存,原始先民过着群居的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

(4分)问题三:黄河流域洪水泛滥,大禹带领人们采用疏导的方法将江河水引入大海。

经过多年努力,终于成功。

(3分)30. 问题一:“轩辕”指黄帝,“神农”指炎帝。

(2分)问题二:“平定蚩尤乱”指发生在大约四五千年前,黄帝和炎帝部落联合打败东方的蚩尤部落,此后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华夏族的主体。

(4分)问题三:“轩辕”建造房屋,发明车船,制作衣裳,教人们打井,还让下属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

“神农”发明耒耜,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

(4分)第二单元文明的起源第一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第1课时尼罗河的赠礼、新月形沃土基础训练1. A2. C3. C4. A5. D6. B7. A 8. C9. 问题一:古代埃及。

问题二:古代埃及位于大河流域,由于河流冲击而形成肥沃的土地,河流有利于农业灌溉,气候温暖湿润等等。

问题三:还有古巴比伦、印度和中国。

这说明世界上的古老文明大都产生于自然环境优越的大河流域。

10. 问题一:“新月沃地”;苏美尔人、希伯来人。

问题二: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强大的国家,定都巴比伦城(今伊拉克巴格达以南约90公里处)。

古巴比伦王国其地理范围包括今天的伊拉克。

问题三:战争的破坏,保护经费短缺,人们不够重视,社会因战乱而无暇顾及等。

问题四:①伊拉克有关方面转移分布在国内各处的文物。

②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如何保护文化遗产进行协商,以便把战争可能对文化遗产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③向毁坏文物的军事行为提出抗议。

④划定文物保护区域,以免遭战火破坏。

(回答出三点即可,其他建议言之有理即可)拓展与探究问题一:文献资料:《吉尔伽美什》、西欧历史学家的著作。

实物资料:琉璃墙及墙上的浮雕、金瓶、金制山羊。

口述资料:传说。

问题二:第一手资料:《吉尔伽美什》、琉璃墙及墙上的浮雕、金瓶、金制山羊。

第二手资料:西欧历史学家著作、传说。

问题三:尽量选用第一手资料。

第2课时印度河与恒河的哺育、黄河与长江基础训练1. B2. D3. A4. C5. B6. A7. C8. C9. A10. C11. 问题一:A. 尼罗河流域;B. 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C. 印度河、恒河流域;D. 黄河、长江流域。

问题二:因为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而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农作物的培植和生存,能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

问题三:问题四:5510;56问题五:古埃及人的历法;两河流域的星期制度;古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两河流域的“60进位法”等。

(答出其中的两项)拓展与探究问题一:我国原始农业的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流域、长江中下游流域,这些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发祥地。

问题二:①环境在起作用。

相比黄河、长江流域,当时的东北气候寒冷,华南地形较破碎,人烟也比较稀少,故两地都不可能有发达的农业。

②黄河中下游流域、长江中下游流域地势低平,冲积平原上土壤肥沃,易于开垦和耕作。

③两个流域地处温带,气候温暖,水资源丰富,具有较好的灌溉条件,适宜发展农业。

第二课早期国家的形成第1课时城市开始出现、王权神圣基础训练1. D2. A3. C4. A5. D6. A7. A 8. C 9. B10. 问题一: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繁荣和国家的出现,在交通要道和人群聚居区,出现了早期的城市。

早期城市是政治中心和手工业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