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支原体生长曲线的测定和培养基筛选

合集下载

支原体的检测方法

支原体的检测方法

支原体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传统培养法:将患者样本(如痰液、尿液、生殖道分泌物等)接种到特定培养基上,然后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培养。

支原体在培养基上生长缓慢,一般需要1-2 周的时间。

培养出支原体后,通过形态观察、生化试验等方法进行鉴定。

2. 生化试验:通过观察支原体在特定培养基上的代谢产物,如醇、酸、气体等,进行生化试验鉴定。

3.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通过荧光定量PCR 技术检测支原体的特异性基因序列,从而判断样本中是否含有支原体。

该方法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但需要专业的实验室设备和技能。

4. 免疫学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层析法(LFIA)等。

这些方法通过检测支原体特异性抗原来判断患者是否感染支原体。

免疫学方法操作简便,但灵敏度和特异性相对较低。

5. 基因测序:对于疑难病例,可以采用基因测序方法对支原体进行鉴定。

该方法准确性高,但成本较高,操作复杂。

6. 血清学试验: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支原体抗体水平,判断患者是否感染支原体。

血清学试验适用于回顾性诊断,但对当前感染的判断价值有限。

4种抗原定量方法观察牛支原体培养特征

4种抗原定量方法观察牛支原体培养特征

4种抗原定量方法观察牛支原体培养特征王展慧;赵萍;陈胜利;郝华芳;秦明明;王绍伟;刘永生;储岳峰【摘要】为探索在疫苗研制过程中牛支原体抗原收获时间及抗原定量替代方法,将牛支原体08M 株接种于含10%马血清的Thiaucourt’s 培养基,在110 h 内同时监测其颜色变化单位(color change units,CCU)、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CFU)、菌体蛋白浓度和核酸含量的变化,绘制相应曲线。

活菌计数结果(CCU 和 CFU)显示,牛支原体生长可分为明显的4期,10 h 进入对数期,30 h 进入稳定期,活菌数最高可达1.0×108 CCU/mL 和7.7×107 CFU/mL,75 h 进入衰亡期;蛋白浓度从15 h 开始迅速增长,至35 h 蛋白浓度最高,为72.06μg/mL,此后维持在58.38~70.65μg/mL;核酸含量从15 h 开始增长,至25 h 后 Ct 值维持在15.32~17.84。

结果表明,牛支原体蛋白含量在稳定期初期与活菌数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因此,在牛支原体灭活疫苗生产中,稳定期初期是最佳抗原收获时间,可用蛋白浓度法代替活菌计数法进行抗原定量。

%To explore the antigen harvest time of Mycoplasma bovis (M.bovis )and the antigen quantitation alternative method,M.bovis 08M strain was inoculated in the Thiaucourt’s medium. Four growth curve plottings were made by measuring color change units (CCU),colony forming units (CFU),protein concentration and nucleic acid levels.Both the results of CCU and CFU counts showed that the growth of M.bovis was divided into four phases,the logarithmic phase ap-peared after being cultrured 10 h,the stationary phase appeared at 30 h with the highest number of viable cells up to 1.0×10 8 CCU/mL and 7.7×10 7CFU/mL,and the decline phase started at 75 h.The protein concentration of M.bovis increased rapidly from 15 to 35 h,reached 72.06 μg/mL at 35h,then maintained at 58.38 to 70.65 μg/mL.The nucleic acid levels ofM.bovis increased rapidly from 15 h,and the cycle threshold (Ct)values were maintained between 15.32 to 17.84 after 25 h.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a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rotein concen-tration and viable count of M.bovis at the early stationary phase,which was the best time period to harvest antigen.The protein concentration determination could be an alternative method to quantify antigen contents of M.bovis when preparing inactivated M.bovis vaccine.【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年(卷),期】2016(043)010【总页数】6页(P2634-2639)【关键词】牛支原体;抗原定量;颜色变化单位;菌落形成单位;蛋白浓度;核酸含量【作者】王展慧;赵萍;陈胜利;郝华芳;秦明明;王绍伟;刘永生;储岳峰【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草食动物疫病重点开放实验室,兰州 730046;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草食动物疫病重点开放实验室,兰州 730046;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草食动物疫病重点开放实验室,兰州 730046;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草食动物疫病重点开放实验室,兰州 730046;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草食动物疫病重点开放实验室,兰州 730046;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草食动物疫病重点开放实验室,兰州 730046;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草食动物疫病重点开放实验室,兰州730046;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草食动物疫病重点开放实验室,兰州 73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62牛支原体是感染牛的一种重要的致病性病原体,能够引起犊牛肺炎、乳房炎、关节炎、耳炎、生殖道炎、角膜结膜炎等疾病,统称为牛支原体相关疾病(mycoplasma bovis-associated disease,MbAD)[1-3]。

牛支原体改良培养基培养效果观察

牛支原体改良培养基培养效果观察

牛支原体改良培养基培养效果观察石刚;王静梅;剡根强;李永刚【摘要】为了提高牛支原体的培养效率及缩短培养时间,在常用牛心汤培养基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将配方中原有牛心汤进行了2倍浓缩并加入了DMEM和牛肺消化液,利用活菌计数法、菌体蛋白测定法、OD值测定法对牛支原体新疆分离株在改良后的培养基中不同培养阶段的生长滴度即颜色变化单位(ccu)、菌体蛋白量及OD值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培养了24、48、72、96 h后,牛支原体在改良培养基B中的平均生长滴度最高,达到1.0×1010 ccu/mL,与菌体蛋白量和OD值的测定结果相符合,表明改良培养基B较普通牛心汤培养基培养效率更高,为牛支原体的大量培养和灭活疫苗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期刊名称】《动物医学进展》【年(卷),期】2013(034)003【总页数】4页(P129-132)【关键词】牛支原体;牛心汤培养基;改良培养基;活菌计数【作者】石刚;王静梅;剡根强;李永刚【作者单位】新疆西部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新疆石河子83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62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作为感染牛的一种重要的致病性支原体,其致病力仅次于丝状支原体丝状亚种[1]。

目前有研究证实,牛支原体除可导致犊牛肺炎、关节炎、奶牛乳腺炎外还可引起角膜结膜炎、中耳炎、生殖道炎症、流产与不孕等多种疾病[2]。

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存在,该病原体于1961年首次在美国患有乳房炎的病牛中分离出来,目前在欧洲和北美洲流行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3],在我国,黎济申1983年首次报道从患有乳腺炎的牛乳中分离到牛支原体,以后只有零星临床报道[4]。

自2008年以来我国部分地区暴发了以坏死性肺炎为主要特征的“牛支原体肺炎”疫情,石磊、冉智光、姚永进等人相继报道于患病肉牛及奶牛体内分离并鉴定得到牛支原体[5-7],牛发病率为50%~100%,病死率高达10%~50%,给我国养牛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8]。

新疆地区牛支原体分离鉴定及Vsp基因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新疆地区牛支原体分离鉴定及Vsp基因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新疆地区牛支原体分离鉴定及Vsp基因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新疆地区牛支原体分离鉴定及Vsp基因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摘要:牛支原体感染是一种世界性的疾病,对牛的健康和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研究旨在调查和分离新疆地区牛支原体,并对其Vsp基因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通过收集新疆地区不同养殖场的乳房分泌物样本,运用细菌培养、PCR检测和序列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新疆地区牛支原体的分离鉴定和Vsp基因特征。

引言:牛支原体是一种致病性细菌,通过污染的乳房分泌物在牛只之间传播,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乳房炎症和偶发性性传播疾病。

牛支原体感染的主要症状包括乳房肿胀、乳汁变质等。

为了减少牛支原体感染对牛养殖业的影响,了解其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和基因特征十分重要。

本研究以新疆地区为例,开展了关于新疆地区牛支原体分离鉴定及Vsp基因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1. 乳房分泌物样本采集:在新疆地区的不同养殖场共采集了100份乳房分泌物样本,其中牛支原体阳性样本63份。

2. 细菌培养和纯化:将阳性样本接种于支原体培养基中,利用特定培养条件,成功分离48株牛支原体。

3. PCR检测:从纯化的细菌菌株中提取基因组DNA,利用牛支原体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

通过酶切和测序分析,鉴定了各分离株的牛支原体亚型。

4. Vsp基因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取牛支原体基因组DNA,利用特异性引物对Vsp基因进行扩增,采用PCR产物序列分析方法鉴定Vsp基因的多态性。

结果与讨论:1. 牛支原体分离鉴定:从新疆地区的乳房分泌物样本中成功分离到48株牛支原体,通过PCR检测和测序分析,鉴定了其为牛支原体亚型Ⅰ-Ⅵ。

2. Vsp基因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通过PCR扩增和测序分析,发现新疆地区牛支原体的Vsp基因具有较高的多态性。

其中,Vsp基因亚型Ⅰ和Ⅱ为主要分布类型,表明这两种亚型在新疆地区是最常见的。

3. 疫苗设计和防控策略:基于Vsp基因对牛支原体致病性和免疫抗原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可以针对新疆地区的Vsp亚型设计针对性的疫苗,提高防控效果。

牛支原体病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牛支原体病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牛支原体病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吴位珩;黄波;杨茂生;姜玲玲;徐景峨;余波;张涛;余国富;杨莉;冯明祥;孙启跃;刘镜【摘要】为快速确诊肉牛牛支原体病,根据牛支原体OPPD/F基因序列设计1对引物,通过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牛支原体PCR诊断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从牛肺、鼻拭子临床样本和其临床样本的培养物中直接检测到牛支原体病痛原核酸,该方法可检测的病原核酸最小浓度约为1×10-7μg,整个检测过程仅需3.5h.该方法具有快速、灵敏性高、特异性强等特点,对牛支原体感染的诊断、防治与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年(卷),期】2019(047)005【总页数】4页(P66-69)【关键词】牛支原体;OPPD/F基因;PCR【作者】吴位珩;黄波;杨茂生;姜玲玲;徐景峨;余波;张涛;余国富;杨莉;冯明祥;孙启跃;刘镜【作者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5;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5;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5;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5;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5;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5;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5;清镇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清镇551400;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5;贵州省关岭自治县畜牧服务中心,贵州关岭561300;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5;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3+.3;S856牛支原体是危害养牛业的一种主要致病性支原体,除能导致牛肺炎、乳腺炎、关节炎外,还导致眼结膜炎、耳炎、生殖道炎症、流产与不孕等多种疾病[1]。

1961年,美国人HALE[2]首次从患乳腺炎的牛乳中分离得到牛支原体,1976年报道其与牛呼吸系统疾病有关。

牛支原体改良培养基培养效果观察

牛支原体改良培养基培养效果观察
济 损失[ 8 ] 。疫 苗是 有 效 预 防该 病 的重 要 手段 之一 ,
膜炎、 中耳 炎 、 生殖 道 炎症 、 流 产 与 不 孕 等 多 种 疾 病I 2 ] 。该 病 在世界 范 围 内存 在 , 该病 原 体 于 1 9 6 1 年 首 次在 美 国患 有乳 房 炎 的 病 牛 中分 离 出来 , 目前 在 我国 , 黎济 申 1 9 8 3年 首次报 道从 患 有乳 腺 炎 的牛乳 中分离 到 牛 支 原体 , 以后 只 有零 星 临床 报 道 L 4 ] 。自 2 0 0 8年 以 来我 国部 分 地 区暴 发 了 以坏 死 性 肺 炎 为
致 犊 牛肺炎 、 关 节炎 、 奶牛乳 腺炎 外 还 可引 起角 膜结
永进 等人 相继 报道 于患病 肉牛及奶 牛 体 内分离 并 鉴 定 得到 牛支原 体[ 5 ] , 牛发病 率为 5 0 ~1 0 0 , 病 死
率 高达 1 O ~5 0 , 给我 国养牛 业 造 成 了 巨大 的 经
动 物 医学进 展 , 2 0 1 3 , 3 4 ( 3 ) : 1 2 9 — 1 3 2
Pr o g r e s s i n Ve t e r i n a r y Me di c i ne
பைடு நூலகம்
牛 支 原 体 改 良培 养基 培 养效 果 观 察
石 刚 , 王 静 梅 , 剡根 强 , 李永刚
( 1 . 石 河子 大学 动 物 科 技 学 院 , 新疆石河子 8 3 2 0 0 0 ; 2 . 新疆西部牧业股份有限公司 , 新疆石河子 8 3 2 0 0 0 )
摘 要 : 为 了提 高牛 支原体 的培 养效 率及 缩短培 养 时 间 , 在 常 用牛 心 汤培 养 基基 础 上进 行 了改 良, 将 配

牛支原体免疫相关膜蛋白及宿主细胞内与牛支原体感染相关蛋白的筛选和鉴定

牛支原体免疫相关膜蛋白及宿主细胞内与牛支原体感染相关蛋白的筛选和鉴定

牛支原体免疫相关膜蛋白及宿主细胞内与牛支原体感染相关蛋白的筛选和鉴定牛支原体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能感染牛和其他反刍动物,引起严重的呼吸道感染和泌尿道疾病。

牛支原体感染的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焦点之一。

在牛支原体感染过程中,牛支原体的免疫相关膜蛋白和宿主细胞内的与感染相关蛋白起着重要的作用。

牛支原体的免疫相关膜蛋白是其在宿主细胞内生存和传播过程中的关键因子。

研究表明,免疫相关膜蛋白可以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进而介导牛支原体进入宿主细胞内,并与宿主细胞内的相关蛋白相互作用。

通过筛选和鉴定牛支原体免疫相关膜蛋白,可以揭示牛支原体感染的机制,为预防和治疗牛支原体感染提供理论基础。

牛支原体感染相关蛋白是感染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这些蛋白在牛支原体侵入宿主细胞、感染宿主细胞以及抵抗宿主免疫等方面发挥作用。

通过筛选和鉴定与牛支原体感染相关的宿主蛋白,可以深入研究牛支原体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机制,为揭示感染过程提供重要线索。

近年来,随着蛋白组学和基因组学等研究技术的快速发展,牛支原体免疫相关膜蛋白和宿主细胞内与牛支原体感染相关蛋白的筛选和鉴定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例如,通过质谱法和蛋白芯片技术,已经鉴定出了多个与牛支原体感染相关的膜蛋白和宿主蛋白。

这些研究为进一步揭示感染过程中的关键因子提供了重要参考。

此外,也有研究表明,牛支原体感染可能与宿主的免疫系统状态有关。

研究发现,在牛支原体感染后,宿主细胞会产生多种免疫相关蛋白,并引起炎症反应。

这些免疫相关蛋白在牛支原体感染的清除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因此,进一步研究牛支原体感染相关的免疫蛋白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牛支原体感染的机制非常复杂,免疫相关膜蛋白和宿主细胞内与牛支原体感染相关的蛋白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筛选和鉴定这些蛋白,可以揭示感染过程中的关键因子,为预防和治疗牛支原体感染提供理论基础。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索牛支原体免疫相关膜蛋白和宿主细胞内与牛支原体感染相关蛋白的功能和调控机制,以期为解决牛支原体感染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综上所述,牛支原体感染的相关蛋白和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机制是揭示感染过程的关键因素。

支原体(培养法)检测程序

支原体(培养法)检测程序

1.目的指导并规范直接培养法检测小牛血清支原体的操作。

2.适用范围本程序包括初次接种培养、第7天转种培养、结果判定标准及培养基的最终处理。

适用于小牛血清支原体直接培养法检查的全过程。

3.职责3.1 质控部负责本程序的起草3.2 总经理负责本程序的审批3.3 质控检验人员负责本程序的操作4.定义5.引用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四部 2015版6.材料及设备6.1 试剂6.1.1 供试品小牛血清,8ml以上6.1.3 效期内灭活小牛血清,使用前确认批号、有效期,并填写相应记录。

6.1.4 阴性对照:无菌生理盐水(安瓿瓶2ml/瓶)10ml6.2 培养基6.2.1 效期内支原体肉汤培养基8ml /支(中管),4支(初种)和8支(转种)。

记录批号及有效期。

6.2.2 效期内支原体半流体培养基8ml /支(中管),4支(初种)和8支(复种)。

记录批号及有效期。

6.3 用具1ml刻度吸管、10ml 刻度吸管。

清洗、灭菌参《玻璃器皿的清洗灭菌程序》6.4 设备6.4.1 生物安全柜。

6.4.2 35~37℃孵箱。

6.4.3 电磁炉6.5 其它6.5.1 无菌医疗用品无菌帽、无菌口罩和橡胶检查手套。

记录批号。

6.5.2 75%酒精棉,参见《75%酒精棉配制程序》SXRS-SOP 02-1-0-70。

记录批号。

7.流程图无8.内容8.1 初次接种和培养观察8.1.1 操作前准备——支原体半流体培养基融化:8.1.1.1 将支原体半流体培养基放入不锈钢锅内。

8.1.1.2 用电磁炉加热10~15分钟,使其完全融解。

8.1.1.3 冷却至触摸不烫手8.1.1.4 供试品、培养基、小牛血清、灭菌物品、75%酒精棉、记号笔、试管架放在操作间。

8.1.1.5 标记培养基:用记号笔在支原体肉汤培养基和支原体半流体培养基中管外壁注明阴性对照和供试品名称、批号、接种日期。

8.1.1.6 补加灭活小牛血清:8.1.1.6.1 用75%酒精棉擦拭小牛血清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支原体生长曲线的测定和培养基筛选摘要:为筛选最适于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生长的培养基,利用活菌计数方法测定了牛支原体OF2株在改良Thiaucourt’s培养基、牛心汤培养基和改良KM2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结果发现,牛支原体在改良Thiaucourt’s培养基中生长30 h 即可达到平台期,平均最高生长滴度7.0×109 ccu/mL;在牛心汤培养基中生长40 h 即可达到平台期,平均最高生长滴度4.0×109 ccu/mL;在改良KM2培养基中生长50 h达到平台期,其平均最高生长滴度为7.0×108 ccu/mL。结果表明,牛支原体在改良Thiaucourt’s培养基中生长快、滴度高,为下一步牛支原体灭活疫苗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关键词: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培养基筛选;生长曲线Medium Screening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Growth Curve of Mycoplasma bovis Abstract: To screen the suitable culture medium for Mycoplasma bovis, the growth curves of M. bovis strain OF2 in the inproved Thiaucourt’s medium, the cattle-heart fusion medium and the inproved KM2 medium were determined by viable count method,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ationary phase of M. bovis appeared after cultrured 30 h in the inproved Thiaucourt’s medium, 40 h in the cattle-heart fusion medium and 50 h in the inproved KM2 medium. The average highest growth titers of the OF2 strain were 7.0×109 ccu/mL, 4.0×109 ccu/mL and 7.0×108 ccu/mL, respectively. It indicated that the growth rate and titers of M. bovis strain OF2 in the Thiaucourt’s medium were the highest in the three selected media. It provided a useful dat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activated vaccine against M. bovis.Key words: Mycoplasma bovis; culture medium screening; growth curve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是引起牛的肺炎、关节炎、乳房炎、角膜结膜炎等病的病原体之一[1]。该病原体于1961年首次在美国患有乳房炎的病牛中分离出来[2],目前在欧洲和北美洲流行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3,4]。2008年,我国部分地区新从外地引进肉牛暴发了由M.bovis引起的以坏死性肺炎为主要特征的传染性牛支原体肺炎疫情,发病率为50%~100%,迄今该病原体已在贵州、宁夏、内蒙古、广西、重庆等省、市、自治区被发现[5-8]。疫苗是有效防制动物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目前我国尚无有关牛支原体疫苗研究的报道。筛选生长快、滴度高的培养基是灭活疫苗生产工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试验通过测定牛支原体国内分离株OF2在不同基础液配方的支原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以期筛选出合适的牛支原体制苗用培养基,为下一步牛支原体灭活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1 材料和方法1.1 菌株及培养基牛支原体OF2株,2010年分离自宁夏某地患肺炎犊牛肺组织,参照文献[5]的方法对其进行特异性PCR和16SRNA基因测序分析鉴定为牛支原体,本实验室冻干保存。改良Thiaucourt’s培养基,配方为:PPLO肉汤(21 g/L)、灭活马血清(200 mL/L)、25%酵母浸出液(100 mL/L)、10%醋酸铊(1 mL/L)、青霉素(0.1 g/L)、葡萄糖(1 g/L)、丙酮酸钠(2 g/L)、0.4%酚红(4.5 mL/L)。牛心汤培养基,配方为:1%水解乳蛋白Hank's液(562.5 mL)、牛心汤(337.5 mL)、马血清(100 mL)、25%酵母浸出液(20 mL)、10%醋酸铊(10 mL)、0.4%酚红(1.8 mL)、青霉素(20万U)。改良KM2培养基,配方为:MEM(5 g)、葡萄糖(0.4 g)、丙酮酸钠(0.2 g)、水解乳蛋白(5.1 g)、灭活马血清(200 mL)、25%酵母浸出液(20 mL)、10%醋酸铊(1 mL)、0.4%酚红(1 mL)、青霉素(20万U)。以上所配培养基均用1 moL/L NaOH调pH至7.4~7.8,4 ℃保存备用。1.2 方法1.2.1 培养基适应性试验取-72 ℃冻存OF2株菌种3支,分别接种上述3种培养基进行复苏、传代,根据培养基颜色变化情况记录支原体生长情况。1.2.2 生长曲线测定1)菌液培养。将-72 ℃冻存的OF2菌种移入5 mL的改良Thiaucourt’s、牛心汤和KM2培养基中复苏,复苏后按体积比1∶20传代约3~5代,待生长稳定后扩大培养到50 mL,作为待测菌液,置37 ℃温箱中培养,从0 h起每隔5 h进行活菌计数。2)活菌计数与生长曲线绘制。每隔相应的时间从待测菌液取样,采用活菌梯度稀释计数法进行计数。具体方法是:将改良Thiaucourt’s、牛心汤和改良KM2培养基各分装于96孔细胞培养板,每孔270 μL。第1孔加入待测菌液30 μL,吹打混匀后,取30 μL加入第二孔中,依次重复以上操作至第10孔,混匀后取30 μL弃去。由此待测菌液被稀释为10-1、10-2、10-3至10-10不同的稀释度。每种培养基的操作步骤相同,每个时间点分别做3个平行孔,将细胞培养板置于湿盒中37 ℃恒温培养,以未接种菌液的培养基为阴性对照,将pH调至6.8的培养基作为阳性对照。每天观察接种孔的颜色变化,直至孔颜色不发生变化为止,最后一个变色孔的稀释度即为待测菌液的生长滴度,用颜色变化单位(Color change unit,ccu)表示。分别用3份样品的平均滴度(x,n=3)表示该时间点支原体平均生长滴度。以取样时间点为横坐标,平均生长滴度的对数为纵坐标,绘制生长曲线。2 结果2.1 培养基适应性试验结果培养试验结果表明,牛支原体OF2株在3种培养基中均可生长。记录传代稳定后各培养物的颜色变化,结果见表1。从表1可知OF2株在改良Thiaucourt’s培养基中生长速度快,12 h即可观察到颜色变化,至30 h已完全变黄;在牛心汤、改良KM2培养基中分别需18 h、24 h肉眼可见生长(颜色变化)。在36 h时对培养物进行了计数,结果OF2株在改良Thiaucourt’s培养基、牛心汤培养基中生长滴度均可达到109 ccu/mL,而在改良KM2培养基中仅为107 ccu/mL。2.2 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牛支原体OF2株在改良Thiaucourt’s培养基、牛心汤培养基和改良KM2培养基中的生长滴度变化见表2,并据此绘制了生长曲线图(图1)。从表2和图1中可以看出,牛支原体OF2菌株在改良Thiaucourt’s培养基中平均生长滴度最高可至7.0×109 ccu/mL,在30 h左右到达平台期,30~50 h之间滴度可维持在109 ccu/mL 数量级。牛支原体OF2菌株在牛心汤培养基中最高生长滴度可至4.0×109 ccu/mL,在40 h左右进入平台期,40~55 h之间滴度可维持在109 ccu/mL数量级。牛支原体OF2菌株在改良KM2培养基中生长相对缓慢,在50 h左右进入平台期,平均生长滴度最高为7.0×108 ccu/mL。3 讨论由于支原体基因组小,自身合成能力较弱,体外培养时所需营养要求高,培养条件较为严格[9],因此筛选成本较低且利于牛支原体生长的培养基对牛支原体灭活疫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常见的支原体培养基常在3种不同的基础液配方上进行改良而来:PPLO,如Eaton’s、Thiaucourt’s培养基等;牛心汤,如Hayfilck’s、A62培养基和本试验所用的牛心汤培养基等;富含氨基酸和维生素的人工基础液,如Frey’s、改良Frey’s培养基和改良KM2培养基等。本实验室此前曾对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绵羊肺炎支原体等支原体最适培养基进行了筛选,发现不同的支原体其最适培养基并不一致[10]。因此有必要观察牛支原体在这3种不同基础液配方的培养基上的适应情况和生长表现。结果表明,牛支原体在改良Thiaucourt’s培养基中生长快、滴度高,适合于灭活疫苗生产过程中菌体的培养。当然,就所测得的生长曲线而言,本试验结果仅是实验室阶段小量培养得到的数据,在进行中试规模或生产规模的牛支原体培养或发酵罐生产时可作为参考依据,但扩大规模后尚需要进一步进行有关工艺条件的研究。另外,从培养基材料来源和成本分析,KM2培养基和Thiaucourt’s培养基中的材料均为商业化试剂,来源方便且质量可控;而牛心汤培养基中的牛心汤目前国内尚未见商品,常由实验室从屠宰场购置后自行制造,除了有生物材料污染的风险以外,没有相关质量标准也不符合当前农业部发布的有关兽用疫苗研制指导原则。因此,从这两方面看,改良Thiaucourt’s培养基应作为牛支原体灭活疫苗研制的首选培养基。参考文献:[1] PFUTZNER H, SACHSE K. Mycoplasma bovis as an agent of mastitis,pneumonia, arthritis and genital disorders in cattle[J]. Rev Sci Tech, 1996,15(4):1477-1494.[2] HALE H H, HELMBOLDT C F, PLASTRIDGE W N, et al. Bovine mastitis caused by a Mycoplasma species[J]. Cornell Veterinarian,1962,52:582-591.[3] NICHOLAS R A J,BAKER S,AYLING R D,et al. Mycoplasma infections in growing cattle[J]. Cattle Practice,2000,8:115-118.[4] ROSENGARTEN R, CITTI C. The role of ruminant Mycoplasmas in systemic infection[A]. STIPKOVITS L, ROSENGARTEN R, FREY J, et al. Mycoplasmas of ruminants: pathogenicity, diagnostics, epidemiology and molecular genetics V ol 3[C]. Brussels: European Commission,1999.14-17.[5] 石磊,龚瑞,尹争艳. 肉牛传染性牛支原体肺炎流行的诊断[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8,27(5):629-633.[6] 冉智光,谢建华,骆璐,等. 我国部分地区牛支原体肺炎和关节炎的病原体诊断[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0,32(1):40-43.[7] 尹灿友. 西昌某牛场疑似牛支原体肺炎RT-PCR方法的诊断[J].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4(1):21-23.[8] 康云. 肉牛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与防制[J]. 畜牧兽医杂志,2008,29(1):130.[9] 毕丁仁, 王桂枝. 动物霉形体及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22-138.[10] 赵萍,储岳峰,高鹏程,等. 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最佳培养基的筛选[J]. 动物医学进展,2008(1):21-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