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之学习要法——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合集下载

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做好习作的奠基工作

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做好习作的奠基工作

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做好习作的奠基工作作者:卜建霞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20年第3期卜建霞写作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他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

一直以来,我们致力于高效作文教学的研究,力求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打开写作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说真话,讲真情,抒发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出有个性的文章。

但是,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积累学习的过程。

所谓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学生只有做足了充分的语言积累,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顺畅流利地表达。

积累的素材不够,就无话可说。

那么,该怎么引导学生做好日常的语言积累工作呢?我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的:第一,引导学生广泛的阅读阅读工作的开展,可以为学生在大脑中储存下美好的自然景象,人文景观和深刻的人生感受,积累丰富的间接体验和写作素材。

所以我们平时在教学中,一直鼓励学生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鼓励他们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课内外的广泛阅读,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为他们认识世界打开一扇窗户,这些书籍灵活地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知识综合在一起,跨越时空界限,让学生占有人类精神财富,引导学生在历史的长河中去整体感知,整体发现,培养语感,受到熏陶。

使学生储存下丰富的语言积淀,并逐步地提升阅读技能。

比如我们在班级后面专门开辟了读书角,除了从学校的图书室借阅丰富的书籍资料供学生阅读之外,还鼓励学生开展读书漂流活动,每一个学生主动从家中带来几本课外书,然后,大家互通有无,利用每天的自习课和阅读课进行广泛深入的阅读。

阅读的种类很多,包括优秀的文学作品,科普读物,少儿杂志等等,大量的阅读材料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写作语言。

第二,鼓励学生熟读或者背诵优秀作品我们研究一些文学大家的创作过程可以发现,他们的创作是建立在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认知上的。

正如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丰富的阅读积累对我们写作水平的提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浅议语文学习的“厚积而薄发”

浅议语文学习的“厚积而薄发”
浅议 语文学 习的 “ 厚积 而薄发 ’ ’
2 6 6 0 7 1 青岛香港路 小学 山东 青岛 居晨 燕
生更 是谆谆告诫 : “ 语文课 以读书为 目的, 老师若引导学 生善于读 ,则功莫大 焉。”这 些 真知灼见 ,揭示 了语 文学习 的内在规律 : 学习语言 ,就得多读 。读 ,包含 着对语言文 字 感知理解—— 吸收积 累—— 转换创造的潜 移默化的过程 。 要真 正做到 以读 为本,首 先就要将读贯 穿于课堂教学 的始终,即以读的训练为主线 , 并对整个读的过程的各个阶段有 明确的指 向: 初读要求读 准、读通 、读顺 ;细读 要求理解 内容 ;精读则要抓住 重点句段 ,细加 品味, 感悟其情 ;熟读则要积累语言 ,以至背诵 。 其次读书 的形式 要多样 ,指导要得法 。 朗读的形式包 括范读 、引读 、分角色读 、齐 读等 ,这就要求 教师要根据年级 、学生情况 和教材特点等方 面,区别各种 朗读形式 的各 自功能和适用 范围加以合理运用 ,并要加强


语文知识 不足,朗读 能力处于形成 时期,教 师可 以多采用 范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在 整 体上感知 朗读 的特点 ;到 了中高年 级时 ,学 生有 了一 定的知识积 累,个人析词 断句、领 会情境 的能力 明显增强 ,教师则可 以逐渐 对 学生进行指名读 、分角色读等形式的训练。 二 、强调背诵 背诵是扎实 积累的好办法 。托尔斯 泰曾 经说过 :背诵 是记忆力 的体操 。适 当背诵 些 有价值的材料 , 犹如 常做体操增强体力一样 , 可 增 强 记 忆 力 。 据 生 理 学 家 研 究 ,重 复 的 刺 激可 以帮助条件反射 的建立 和强化。要求 学 生把有 价值的材料背下来 ,对 增强记忆力 , 提高学 习成绩很有帮 助。俗话 说 “ 挖 到篮子 里才是 菜” ,意思是说 ,很多知识 ,你 只有 记住 了才对 自己管用 。因此 ,必须 想方法记 住 知识 。记忆 知识 ,可分为 内部记忆 和外部 记 忆 。记 在 大 脑 里 为 内 部记 忆 ,记 在 大 脑 以 外 ,书本 中、 读书笔记 中、E l 记 中、摘抄本 中、 电脑里为外部记忆。大脑是储存知识的仓库 , 科 学家 们 曾经讲过 ,大脑储存 记忆 知识的功 能 开发利 用的不到 1 0 %,应开发和充分利用 大 脑的储存功能 ,记忆储存 更多的知识。但 对 一般 人来讲 ,大脑及 时记住 知识 的能力是 弱 的 , 过 目不 忘 的人 毕 竟 是 少 的 ,很 多 人 记 住 知识 是 要 靠 反 复 的 记 忆 。 因 此 ,要 在 大 脑 之外建立知识 的仓 库 ,这种知识 的仓库 ,可 以是书本 、笔记 、 日记、摘 抄本、 电脑 ,平 时经常翻看检 阅,就可 以把外 部记忆变为 内 作者简介: 居 晨燕 ( 1 9 7 7~),女 ,汉族,山东省 部记忆 ,真正转化 为对 自己有用 的东西 。很 多知识只有经过 不断的反复 的强化记忆 ,才 青岛市人 ,青岛香港路小学,语 文教师。

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日积月累厚积薄发作者:高雪琴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13年第02期“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写作也是如此,写文章要靠平时的积累。

中学生常把写作看得特别困难。

冰心对学生写作困难做过精辟分析:“是不是有时提起笔来却觉得无话可说,有时眼前闪烁着景物的色彩、形象,笔下却形容不出来呢?”其实,“无话可说”是指没有写作材料,“形容不出来”是指没有写作方法。

因此,要想写好作文,离不开材料积累和方法积累。

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这些积累呢?一、品味生活,积累写作材料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

”(《〈文章例话〉序》)这个比喻,形象地说出了生活在先,文章在后的真谛。

所谓“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就是长期生活体验有的再现。

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到作文素材呢?首先,留心小事,发现素材。

俗话说:“细微之处见端倪。

”很多道理、很多感悟都可以从生活小事中得出,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深入生活,勤观察自己身边的平凡人,勤搜集他们的普通事,从这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去悟情悟理,从而形成习作的素材。

比如,用心去发现老师的辛苦、父母的操劳,换位去思考同学的矛盾、朋友的摩擦等等,以此来形成自己的独特感悟,从而为写作服务。

其次,组织活动,丰富题材。

喜爱活动是学生的天性,我们可以顺应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融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于一体,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活动,为写作创造丰富的素材。

比如,结合团队活动开展走上街头的各类宣传活动、送温暖活动、游戏活动等;结合语文学科开展“找错别字”活动、成语接龙、手抄报比赛等;结合美术学科开展绘画、手工编织制作等。

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也丰富了学生的作文材料,学生的作文内容自会多姿多彩。

随着各种活动的蓬勃开展,学生作文面貌自然也会大为改观。

再次,观察自然,充实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什么样的文学。

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日积月累厚积薄发——我教语文的点滴体会泾川县中街小学吕凤琴今年七月,我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的这届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

他们的语文成绩在全县六年级毕业质量检测中名列第一,而且人均分比第二名高出了将近5个百分点。

我为孩子们感到骄傲,六年来,孩子们的语文成绩在学校每学期的检测中都名列前茅,且遥遥领先。

作为孩子们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回头审视自己带这个班级以及语文课所走过的六年历程,点点滴滴,历历在目。

个中的诸多感慨,难以尽述,但有一点,确是毋容置疑的,那就是:六年的日积月累,才有了如今的厚积薄发。

要使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单靠一本教材,几节语文课是无法做到的。

语文教学必须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重视课外的语文学习。

只有课内课外并进,长期日积月累,才能使语文学习根深叶茂,收到厚积薄发的教学效果。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经过“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

对于语文教学的课内外结合,在理论上大家都是认同的,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扎实有效的落到实处,并能持之以恒地坚持六年——使孩子养成一种语文学习的好习惯,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

我想,这也许就是我成功的一条经验吧。

一、长期坚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孩子大都是爱读书的。

当然,刚开始是喜欢新奇有趣的绘本和故事书。

孩子们小时候是听着故事长大的,当他们自己能借助阅读满足他们听故事的愿望时,试问哪个孩子不乐意呢?低年级最关键的是巧妙地引导与及时的鼓励和表扬。

更要通过“故事会”“故事大王讲故事”等班级交流活动,让孩子体验到读书的乐趣,体验到读书带来的成就感。

到中年级则要有目的有计划的推荐作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链接与课文有关的作品。

如学习了《草虫的村落》一文,就向学生推荐法布尔的《昆虫记》。

学习了《卡罗纳》,就向学生推荐《爱的教育》。

这个时候,更要利用课堂的时间开展“读书交流会”“新书发布会”等活动,为孩子们的读书推波助澜,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把他们的读书兴趣进一步提高,视野进一步开阔。

生活语文——薄发、厚积

生活语文——薄发、厚积

生活语文——薄发、厚积改革前沿劲风吹拂,一位资深教育人曾经提出:教师指导学生读书,要“从薄读到厚,再从厚读到薄”。

我感受很深,得益非浅。

是的,这无疑是为近代教育,尤其是大语文教学指明了一个方向。

大语文,也即生活语文,其“厚积”如冰峰,“薄发”似火山。

现代科学的发展,早已为大语文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从而使得上网查询、参观访问、诵读名篇、语文实践、艺海拾贝,积聚了可开发性教学资源:多媒体应用、课本剧演绎、心灵随感写作也就为薄发创设了美好的前景。

一、厚积之一:上网查询。

在语文教学中,近三年来,我规范性地要求学生每周一节课,课余一小时上网查询,这是非常必要的。

记得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第一千个球》一文时,我别开生面地让学生从网络下载到69年贝利罚第一千个球时的画面,真正感受了球王贝利彼时彼刻的心理。

并让学生查询《贝利简介》、《“九七”俱乐部》、《父亲加恩师》、《步入桑托斯》等四篇短文,从中感悟球王成功的原因。

这样一来,学生自学该文时就游刃有余,那学习的效果就必然事半功倍。

二、厚积之二:参观访问。

生活即语文,凡教语文,必重之。

我指导学生在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时,为了让学生深切体味“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的“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我安排学生亲临荷塘,远观近赏,诵文品荷。

课堂上学生自然地读出了意境,读出了韵味,读出了感情。

再拓展浏览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片断,最后背投显示:菊、牡丹与莲的比照图。

学生至此,便水到渠成地得出“莲,花之君子者也”的结论。

三、厚积之三:诵读名篇。

“好书不厌百回读”,“佳作有心千遍寻”。

我课余收集印发了朱自清散文、老舍散文、冰心散文、鲁迅的文章,近代名人名文,外国优秀散文,每年中考满分范文近百篇,并要求学生每期能诵读30篇以上。

让学生乐在其中,因为在美文中,沉淀着温和的笑痕,体谅的眼神,成熟的风采,智慧的神韵,历史的精华。

04 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04 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小学语文“日积月累”板块教学现状及建议【摘要】针对小学中高段“日积月累”的教学,很多老师采用的是“死记硬背”、“抄写默写”等单一的教学方法,学生也觉得平淡无味、枯燥吃力。

其实“日积月累”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的教学要广览众采,获得材料的广泛接触;链接文本,获得言语的底蕴经验;学以致用,获得言语的实际应用。

以此尝试解决“日积月累”“怎么教”的问题。

【关键词】日积月累广览众采链接文本学以致用在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教材的“回顾·拓展”中都安排了“日积月累”这一内容。

这些要求记忆的内容不外乎古今名诗词、古诗文名句、格言警句、成语、谚语、对联、歇后语等几种类型。

这些经典的材料往往是所在单元主题的延伸或补充。

这些与语言文字训练密切相关的、非系统的内容的安排,目的是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增强语言表达应该完整、丰富和准确的意识,并受到思想和文化的熏陶。

【现状梳理】纵观当前日积月累的教学,情况却不容乐观。

很多老师采用的是“死记硬背”、“抄写默写”等单一的教学方法,学生也觉得平淡无味,枯燥吃力。

经调查,笔者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走马观花式一位教师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三组日积月累——农业谚语时,让学生把这些农业谚语在课堂上自读、同桌读、齐读,然后提醒几个容易写错的字:鳞、斑等;然后在回家作业中布置背诵、抄写。

这是很多教师采用的方法,在课堂上读一读,背一背,草草走过场。

这样做,不仅没有挖掘展现这些经典材料的文化特性,还丧失了激发学生对这些经典材料的学习兴趣,也但淡化了对经典材料的体会和理解。

二、置之不理式从“应试”角度看,日积月累的经典材料为必考内容,很多老师也非常“重视”。

但由于教学时间少,教学时,有些教师往往是匆匆而过,有时甚至不在语文课中进行,在课外布置一下抄写,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有的老师让学生在课外背背抄抄,然后默写一下就算过关了;而有的教师在期末临近时,集中日积月累的内容,进行强化训练。

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日积月累,厚积薄发一、博览群书,积累素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是杜甫名句,它道出了写作与阅读之间的密切关系。

阐明了“凡作文,须要胸中有万卷书的根底”的道理。

纵观古今中外文学大师,能在文章中广征博引,显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都是因其博览、勤读。

因此,学生只读小学语文课本远远不够,教师必须引导他们多读课外书。

那么,如何借课外阅读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我认为:1.在阅读中积累素材。

知识靠不断地积累,但人的记忆力有限,读过的书,时间一长,印象就淡薄了,甚至遗忘得一干而净了。

因此,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专门设一本读书笔记,边读边摘抄自己认为有用的词句和材料,并进行分类。

通过不断积累,学生就拥有一个小型的材料库,读得越多,写得越勤,积累的材料品种就越多,作文的素材就越充足,从而解决了写作文时“无米下锅”的问题。

2.借助范文阅读,让学生知道怎么去写。

一次,我出了一道作文题目,要求学生模仿《桂林山水》中的奇、险、秀和水的静、清、绿进行片段练习。

学生望着题目,手托下巴,不知从何下手,于是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同类型作文片段提纲发给他们看,如写村头大树的高、大、密……使他们豁然开朗!哦,原来这些东西也可以写成作文。

如此借助范文,学生思维的闸门一打开,就似有千言万语要诉说。

3.引导学生作专题阅读,解决写作中的困难。

比如写《童年趣事》,这篇作文的中心要突出“趣”,要求写自己童年时代的一件有趣的事。

虽然是写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但他们难以写出趣味,只是平淡的叙述,内容枯燥无味。

针对这一情况,我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从小学生作文书、作文报上收集一些有关写童年趣事的文章,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捕捉典型事例,抓住精彩片段,感悟作文写法。

这样,学生受到诱导之后,文章写得就十分有“趣”了。

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通过读报、看电视新闻等来扩大他们的信息接受量,让现实生活成为学生写作的源泉。

二、留心生活,力求写实我们要让学生走出校门,观察、体验社会现实生活和异彩纷呈的大自然,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日积月累 厚积薄发

日积月累    厚积薄发

日积月累厚积薄发——丹赵路中学“十个一”活动介绍丹赵路中学黄荣华语文是需要积累的,语文的学习实际上是一个语文素质、语文能力提高的过程,而语文素质、语文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读和写。

2009年市教研室开展中学语文“十个一”活动以来,我校语文教研组认真学习“十个一”,并深入认识到“十个一”活动紧紧围绕读和写展开,对学生语文素质、语文能力提高大有益处。

经语文组开会讨论,我校把“十个一”活动浓缩为“八个一”。

具体如下:一:摘抄,二:听佳作,三:背古诗文,四:背佳作,五:写作文,六:练字,七:读名著,八:自出试题。

具体做法如下:一摘抄包括以下内容:1 二十个左右的好词,包括课本中的生字词和课外词语,成语等。

2 两句或两句以上的名言、警句、歇后语、俗语等。

3一百字以上优美文段、包括写景段、哲理段、叙事段等。

4一百字左右的学习心得、总结每天的学习情况。

5一百五十字左右观察生活。

主要是让学生仔细,全面,深入地观察身边的人、事、物等,选取有意义,有价值的素材,并用生动的笔触再现生活,从而去认识生活,感受生活,为写作积累素材。

通过观察生活,使学生认识到观察是写作基础,要善于观察,深入思考。

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真善美,在平凡的事物中看见不平凡。

通过观察生活,学生对写作有了深入的理解,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文章,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自己的语言写出真实的感受,从而不断丰富自己。

写出来的文章,有了真情实感,富有生活气息,有一些有自己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发现二每天听一篇文章。

每天语文课前安排一名学生朗读一篇佳作,其他学生听后在摘抄本上或笔记本上概括出内容或写出听后感受三每周布置古诗,文言文等背诵任务。

四每两周背一篇佳作,为语言积累打好基础。

主要利用早自习背诵。

语文小组长做好记录,这样促进学生主动去看佳作,选佳作,背佳作。

通过背佳作,学生写作文时,在语言内容选材结构立意上都有所提高。

五每月二至三篇作文并采用教师批改,学生互批,学生自批等多种批改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之学习要法——日积月累,厚积薄发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同样,要学好语文,建构成语文知识的大厦,形成语文知识的汪洋大海,关键也在于平时多“积累”。

一、多读书。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使人头脑充实”,可见,读书对人们来说是多么重要。

就学习语文而言,广泛的阅读,更能开阔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大大扩大我们的知识面,拓宽和活跃我们的思路;而且,通过大量阅读,我们将学会分析和鉴赏,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还可开创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

二十多年前,吕淑湘先生曾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一文中说过:“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的说是得益于多读书。

”时至今日,搞学情调查,经常读书的同学不但写作水平高,而且语文成绩大多名列前茅。

事实证明,要想学好语文,不读书是万万不行的。

希望我们的同学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多读书,读好书。

二、多动笔。

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多读书的基础上还要多动笔,养成记日记和摘抄读书笔记的习惯。

把平日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记录下来;在阅读过程中,把书中优美词句和精彩片断等摘抄下来,建立起自己的语文知识仓库,时间久了,语文能力就会在这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说起来就“出口成章”,写起来就“下笔成文”。

不会再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望同学们不仅要做“读书”的典范,而且要做“动笔”的楷模。

三、多实践。

“生活是个大课堂”,“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大家都知道,语文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特别近几年来,随着“大语文教学观”的建立,语文试题多元化、开放性,我们要学好语文,再如过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单纯依赖语文课堂是绝对不够的。

这就要求同学们平日要多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视听媒介,了解国内外大事,接受更多的社会信息,并积极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巩固、加深和扩大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我们只有树立“生活处处有语文”,处处留心学语文的观念,才能把语文学活、学好。

总之,学习语文是慢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决不可能一蹴而就,收其效于朝夕,正如荀子所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同学们,要想学好语文,请从“积累”开始。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