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 民俗资源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无锡古建筑考察总结报告

无锡古建筑考察总结报告

无锡古建筑考察总结报告无锡古建筑考察总结报告工作报告考察报告无锡古建筑考察总结报告无锡古建筑考察总结报告无锡古建筑考察总结报告当人们还在去周庄、乌镇、同里,去寻找江南水乡的风貌时,我们不能忘记,无锡——至今也保留了许多令人向往的江南古建筑。

所以,我们这次研究的课题,选择了无锡古建筑。

自泰伯东迁,来到无锡,无锡的历史进程就登上一层台阶;京杭大运河的修建,又让无锡成为繁荣的焦点。

当人么开始忘记,忘记这些曾经的辉煌。

我们开始寻找,寻找这流淌在记忆中的美。

希望通过这次的调查,能了解水乡古宅的特点,倾听它们背后的故事。

江南水乡的古宅、古桥,因风雨侵蚀而斑驳的青砖老墙,疏密有致的木制窗格,似乎还闻得到棠桂飘香,听得见潇潇暮雨。

我们利用课余时间,来到清名桥——江南水弄堂。

临河而居,人们将信任托付于水。

虽然很难再寻到“人家尽枕河”这幅水乡风貌,但走进小巷深处,依旧能找到一些零落在时空中的老宅、古窑。

散落在星海,虽然百年沧桑,在扶手、屋檐、门廊,依然能够找到些许历史的痕迹。

我们更愿和老宅的主人谈谈,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

泰伯让贤奔吴、朱元璋大兴窑业、王萁勤建成筑墙……那些流落在岁月中的故事,一个个被唤醒。

古运河水流,这就是无锡的母亲河,今天,母亲和退休了,她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故事待续的华彩乐章就是无锡今天的繁荣!惠山古镇、祠堂、牌坊,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通过了解参观、摄影,在欣赏古宅的同时,了解它辉煌的历史。

流年消逝,曾经的钟鸣鼎食之家,离我们越来越远。

她的美丽,依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无锡人。

最后我们采取了个人行动,队员自己去家乡老街,寻找街头古宅。

这锻炼了我们的独立性,交际能力,让我们在一次次行动中提高。

通过这次考察,也让我们发现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原来古建筑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们参观了解了无锡古建筑群,对无锡的文化历史底蕴也有了深入的了解。

无锡,我们共同的家园,他不只是现代化、时尚,无锡也有丰富的文化,生生不息地延续着。

无锡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无锡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无锡传统文化调查报告【班级】高一11班【组长】姚颖【课程组成员】姚颖钱家珞蒋谷晗华辰周易冯飞飞张颖杨可越无锡是我们生长的地方,她的传统文化底蕴深深触动着每一个人。

但是,随着时间的变迁,无锡的古典文化越来越淡出我们的视线。

为了更好的传承古典文化,发扬优良的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无锡的传统文化,我们小组决定对无锡的传统文化进行调查。

许多组员虽说是土生土长的无锡人,可是对传统文化依旧是一无所知。

于是,在网络与身边长辈的帮助下,我们终于获得了丰富的资料。

最后,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此次调查。

一、课题的目的与意义更好的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二、活动步骤1、探究探索过程——研究活动记录*时间20xx年6月*资料出处:百度无锡的风俗文化春节是无锡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无锡旧俗,年初一早晨开门,要放3声开门爆仗。

早餐吃糕丝、圆子、面,取团圆、高升、长寿、长春之意。

春节期间,晚辈先向长辈拜年,然后至亲友家贺年。

亲友第一次见面时,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等话,互相祝贺。

新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一般选在年初三。

老人自年满60虚岁开始,每10年在春节期间设宴庆寿。

建国后,健康的民间习俗依然保留。

正月十五称元宵节,又名上元节。

元宵意即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又称元夕、元夜。

元宵节早晨吃荠菜蒸糕或汤圆(又名元宵),中午吃春卷,晚上园家在一起吃团圆饭。

这天茶馆里泡茶,惯例加进青橄揽,俗称"吃橄揽茶",又称"吃元宝茶"。

橄揽象征元宝,寓意发财得福。

夏历正月十五又是灯节。

晚饭后,人们纷纷点起各种彩灯,敲着锣鼓,聚集崇安寺闹元宵。

有的还跳大头娃娃舞,有的赛花灯、放爆仗。

花灯比精巧和数量,爆仗比放得高与响。

还有翻筋斗、豁虎跳、三角倒立、跳百索等杂耍比赛。

有的设步障、扎高台,选娇男美女,身穿绫罗衣衫,扮演新戏。

实践报告

实践报告

无锡传统民间工艺实践报告我的家乡是素称太湖明珠的无锡,近年来,随着江苏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生态环境发生很大变化,新的生产力与传统文化差异,城市化、全球化迅猛推进,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价职取向的变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迫切性与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保护,许多传统工艺和民间艺术面临艺绝人亡的窘境,有的甚至濒临失传。

无锡市下河塘8号的王恩绶祠,曾经是无锡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办公地。

惠山泥人、锡绣、竹刻等这些令无锡人深为自豪的传统工艺品,就曾与这个地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今,祠堂仍在,河塘依旧,大门两侧挂着的牌子却改成了“无锡泥人研究所”和“无锡泥人博物馆”。

如今,艳丽奔放比如“泥人”、精细雅致比如“紫砂”、巧夺天工比如“锡绣”的无锡传统工艺,却发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奈感叹。

在成立大师工作室之前,无锡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是民间艺术的集散地。

然而上个世纪90年代后,由于受市场景气度、工资待遇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工艺大师相继改行,离开了艺术创作岗位。

2001年研究所转制后,许多艺术家不得不“买断工龄”,民间工艺技术也随着这些人的离开而散落民间。

47岁的赵育红是为数不多的几位锡绣名家之一,从工艺美术研究所买断工龄之后,辗转来到大师工作室继续她的锡绣创作。

当年与她同期的第一批锡绣培训班的20位学员大多都转行了。

这些让赵育红感到很是痛心,因为人才的流失,意味着这些工艺不仅仅是萎缩甚至面临消亡的危机。

锡绣工艺师主要聚集在中华绣品厂和无锡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开始时中华绣品厂经常有外宾参观,为适应旅游事业的发展,该厂在上世纪70年代末招收了一批员工,其中有二三十人专门从事刺绣工艺品的制作,厂里还设有专卖旅游纪念品的小卖部,生意还不错。

十多年之后,来参观的人少了,绣品自然也就少量生产,从事锡绣的人数至1993年便锐减至五六个人,到1995年更是一个不剩了。

无锡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的景况与中华绣品厂相仿,该所1980年招收了20名高中毕业生学刺绣,加上所里原有人员,最多时从事锡绣的有20多人。

家乡美食及饮食风俗调查报告

家乡美食及饮食风俗调查报告

家乡美食及饮食风俗调查报告——无锡调查人:陈悦调查内容:无锡美食及风俗调查时间:2016年10月一、简介无锡的美食,种类繁多,特点各异,而各色的美食基本上都有一个相同之处——甜。

无锡地属平原,土壤肥沃,水网密集,依傍太湖,为水生作物和水产的孕育提供了优厚的条件。

这是无锡饮食的重要内容,也是无锡饮食民俗形成的重要因素。

无锡湿热的气候为水稻的生长创造了条件,使得大米成为无锡人的主食。

夏季闷热,日照时间长,冬季潮湿的空气增加人体的寒冷感,为了维持体温,就需要补充大量的能量,因此无锡的饮食风俗中带有嗜甜的特征。

二、美食介绍无锡饮食主要分为三大类:主食、甜点和水产。

其主食的特产就是无锡酱排骨和清水油面筋。

酱排骨其色泽酱红,肉质酥烂,骨香浓郁,汁浓味鲜,咸中带甜,充分体现了无锡菜肴的基本风味。

清水油面筋大小均匀、金黄溜圆、油光闪亮、皮薄松脆并且吃法多样,既可加在各种素食中,也能与各种肉类配伍,炒、烧、煮汤均可。

尤其是在油面筋中塞进肉糜制成的肉面筋,经得起久煮,不破不碎,口味极佳。

家常用于佐饭、做菜、烧汤均可。

无锡民间还有个习俗,逢到节日合家团聚,都要吃肉面筋以示团团圆圆,增加快乐气氛。

另一种美食种类就要属甜点一类了,其代表要属小笼包和穆桂英糕点。

小笼包具有夹起不破皮,翻身不漏底,一吮满口卤,味鲜不油腻等特色。

通常当地人去店里都会点一客小笼包和一碗开洋馄饨或者白汤(当地人管细面条叫白汤)。

穆桂英美食创始于1958年,现已经成为江南风味小吃的一张名片。

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青团子,它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改变馅料。

每逢节日,都会有人去排队买糕点,可见穆桂英美食在当地人心中的位置。

水产就不得不说太湖三白了。

白鱼、白虾、银鱼、由于其色泽均呈白色,因而称为“太湖三白”。

太湖三白的制作方法多为清蒸,强调保持食材的原味。

利用太湖三白所制作之菜肴的选料,极为注重食材的新鲜程度,所以当地人在太湖开放捕捞后会第一时间去水产市场买最新鲜的湖鲜回去尝鲜。

关于无锡传统民间工艺的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无锡传统民间工艺的社会实践报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学院名称: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实践地点:江苏省无锡惠山泥人厂实践主题:传统民间工艺的生存现状调查实践时间:2009 年8月9日至2009 年8月15日队长:马悦队员:倪郁佳蔡添华曹智丽邵洁吕华荣倪佳陈璞阳朱煜周建玮传统民间工艺——人未亡艺将绝背景:近年来,随着江苏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生态环境发生很大变化,新的生产力与传统文化差异,城市化、全球化迅猛推进,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价值取向的变化,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迫切性与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保护,许多传统工艺和民间艺术面临艺绝人亡的窘境,有的甚至濒临失传。

实践目的:此次活动将围绕“无锡传统工艺”为主题,主要调查研究无锡传统工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以及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还有各种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更加深入的了解无锡传统文化的内涵建设。

透过社会调查的方式找出民间工艺陷入“人未亡,艺将绝”尴尬境地的原因,并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

民间工艺现状调查之惠山泥人篇惠山泥人软件工程(动画)1班邵洁蜚声中外的惠山泥人,始于南朝,盛于明代,无锡是著名的泥人之乡,自明朝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无数艺术大师倾其精力和心血,精心探索,使这一传统民间工艺得到传承和弘扬。

清代开始出现专业化的惠山泥人手工作坊,五里长街、上下河塘开设了数十家泥人店、两百多家泥人作坊,形成有名的"泥人街"。

20世纪初,惠山镇的泥人店不少于120家,这一状况一直延续至今。

惠山泥人是用惠山地区一米以下的土为材料,经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分"粗货"与"细货"两类,"粗货"大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表现内容,如大阿福、蚕猫、老寿星、渔翁等,寄托着民间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细货"即手捏泥人,这类作品主要取材于传统的戏曲人物、神话传说、民风民俗,人物塑画生动传神,色彩色调秀丽明隽。

无锡 民俗资源调查报告

无锡 民俗资源调查报告

无锡民俗资源调查报告无锡民俗资源调查报告摘要:民族民俗旅游是我国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发展速度较快,已成为人们议论热门话题。

民俗旅游资源是构成民俗旅游地借以吸引旅游者的民俗旅游产品的基本要素,是我国各地发展民俗旅游业及开展民俗旅游服务的基础条件。

伴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国内学者对此也给予了相当大的关注。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研究动态的文章,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纳,以家乡无锡为例,从民俗旅游资源环境、民俗旅游资源现状、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等三个角度对无锡的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分析。

关键词:无锡;民俗;旅游资源础之一。

公元前12世纪商代末期,周太子泰伯偕弟仲雍从西北岐山迁来江南,在无锡梅里筑城立国,号“勾吴”,并把当时黄河流域相对先进的耕种技术哥文化知识传承过来。

从此,江南无锡一带得到了很大的开发,吴地文化也由此发端。

因此,作为吴文化发源地的无锡拥有十分丰富的人文资源,既有史前人类活动与居住场所和遗址遗存,又有历代各朝留存至今的大量文物古迹、名人书画石刻艺术珍品与典型古朴的园林建筑,以及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戏曲艺术等等,缤纷璀璨,反映了吴域文化的丰姿异貌,别样异彩。

此外,自六朝以来,佛教文化广为传播,寺院殿堂遍布各地;宋代以后书院林立,诸多著名学府也在无锡设立。

还有明清以来编修地方志的传统为今人留下的珍贵史料和许多古今著名文人、名士、学者的诗文名篇、学术著作,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一切都是吴文化所孕育的结果,代表着吴文化的精髓。

(一)经济环境无锡是我国江南盛产鱼米花果的富庶之地,既有流贯市域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又居长江三角洲腹地,扼东西沪宁要道,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治利,使无锡成为苏南地区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商业活动颇盛。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引进外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手段,无锡的经济实力有了惊人的提高。

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及无锡市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社会不断的进步与稳定,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趋小康,并开始追求高尚的精神享受,旅游业的新奇满足了这一方面日益高涨的需求。

传统民俗实践调研报告(2篇)

传统民俗实践调研报告(2篇)

第1篇一、引言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情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民俗文化逐渐受到重视。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现状,本调研组对某地区的传统民俗实践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二、调研背景某地区历史悠久,民俗文化丰富。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传统民俗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

然而,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中,传统民俗文化面临着传承困境。

为了保护、传承和弘扬传统民俗文化,本调研组对该地区传统民俗实践进行了调研。

三、调研方法1. 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该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2. 访谈法:对当地居民、民俗专家、文化传承人等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认识和看法。

3. 观察法:实地考察传统民俗活动,观察民俗文化在当地的传承和发展情况。

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俗活动,分析其传承现状和面临的困境。

四、调研结果与分析1. 传统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某地区传统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早在先秦时期,该地区就形成了独特的民间信仰、节日习俗和民间艺术。

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舞龙、舞狮、扭秧歌等民俗活动。

2. 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现状(1)民俗活动丰富多样:调研发现,该地区传统民俗活动种类繁多,包括民间信仰、节日庆典、民间艺术、传统技艺等。

(2)传承人队伍壮大:近年来,该地区重视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技艺的传承人。

(3)民俗活动参与度高:传统民俗活动在当地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了众多居民参与。

3. 传统民俗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1)传承人老龄化: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人普遍年龄偏大,后继无人现象严重。

(2)现代化冲击: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民俗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年轻人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减弱。

(3)保护意识不足:部分居民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识不足,导致部分民俗活动逐渐消失。

无锡,调查报告

无锡,调查报告

无锡,调查报告篇一:无锡市场调研报告无锡白酒市场调查报告调查背景:08年今世缘高层决定以苏南市场作为今世缘酒业未来销售额增长的重点突破口,全面提升今世缘酒业在苏南白酒市场中的份额,无锡作为苏南重要的城市,白酒消费的氛围较好,市场容量较大,为后期今世缘公司苏南增长的又一支撑点;调查目的:基于今世缘在无锡市场销售现状,授今世缘委托,盛初对无锡市场进行了为期2天的市场调查,旨在了解无锡市场白酒市场状况,为后期制定无锡市场方案,以及国缘V9导入方案的拟定提供事实依据;调查方法:市场终端考察、经销商访谈、业务人员访谈、二手资讯;调查内容:无锡白酒市场基本状况、餐饮渠道特点、竞品价格体系、竞品市场状况分析等;调查人员:今世缘酒业孙冠华盛初营销张健、刘自龙;报告撰写:刘自龙调查时间:20XX-4-11—20XX-4-20一、无锡场白酒概况1、无锡市白酒市场描述a)无锡市白酒市场总体特点?无锡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地级城市,下辖8个区、5个县级市、总人口600万左右,市区人口在200万以上,当地消费水平普遍偏高,消费能力突出;?无锡的餐饮业极为发达,拥有酒店达到15000家,a类、B类、c类酒店达到5000多家;招待、请客吃饭以及朋友聚会等现象比较显著,结合无锡经济实力和居民消费水平,中高档和高档白酒在无锡市的容量相当可观。

?无锡高档白酒仍以茅、五、剑为主,巨大的商务、政务用酒消费市场成就了老名酒的客观的销量。

其他白酒如国窖1573、水井坊在无锡市场表现一般;?中高档市场的主流价位在150元以上。

洋河蓝色经典系列有着不错的市场,终端零售价180元/瓶的海之蓝销量最大,其次是市场零售价在268元/瓶的天之蓝。

当地的消费者对江苏地产老品牌的青睐是洋河市场上升的重要原因。

?徽酒的古井贡是中高档市场的另一个强势品牌,流通供价168元/瓶的古井贡是当地市场的成熟品牌,经过多年的市场运作古井贡的品牌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目前古井贡的市场比较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锡民俗资源调查报告摘要:民族民俗旅游是我国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发展速度较快,已成为人们议论热门话题。

民俗旅游资源是构成民俗旅游地借以吸引旅游者的民俗旅游产品的基本要素,是我国各地发展民俗旅游业及开展民俗旅游服务的基础条件。

伴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国内学者对此也给予了相当大的关注。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研究动态的文章,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纳,以家乡无锡为例,从民俗旅游资源环境、民俗旅游资源现状、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等三个角度对无锡的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分析。

关键词:无锡;民俗;旅游资源序言民俗旅游是一种以民间风俗为体验对象的文化旅游活动,通过民俗旅游可以在遍览一方山水、愉悦身心的同时感知异域风土人情和植根于民间的草根文化,在与城市文明的对比反差中品赏传统文明遗留的淳朴韵味,激发旅游者爱乡土的热情和寻根固本的文化意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国际旅游趋势在向文化旅游的发展,以弘扬民族文化、展现民族地方风采的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地位也日益重要。

民俗旅游系列已与山水风光旅游、文物古迹旅游等构成特色旅游系列产品,成为开发潜力最大的一支劲旅。

可以预见,民俗旅游将成为现代旅游一大潮流。

如何利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来发展旅游活动,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地区旅游业有无吸引力,更能迎合和满足生活在现代社会里人们的求新、求异、求知、求同、寻根等心理需求。

有无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重要问题中国的民俗旅游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民俗旅游以其浓郁的文化气息、可观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在各地迅速兴起,甚至民俗旅游成为各地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

迄今,中国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六大特点:规模从小到大;内容从单一向多样化、复合型发展;地域上从少数民族聚居区向内地和全国范围扩展;形式上从单纯观光向体验、参与发展;游客以境外为主到国内外游客并重;层次上从初级水平向专业化水平发展。

民俗旅游的发展及其开发中出现的新问题已经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加强对民俗旅游及其开发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无锡民俗旅游资源环境(一)地理环境1.位置无锡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江苏南部,太湖流域的交通中枢,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

无锡北倚长江,南濒太湖,东接苏州,西连常州,构成苏锡常都市圈。

2.境域全市总面积为4627.47平方公里(市区1643.88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31.3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和丘陵面积为78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6.90%;水面面积为134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9.0%。

3.地形4.无锡市境内以平原为主,星散分布着低山、残丘。

南部为水网平原;北部为高沙平原;中部为低地辟成的水网圩田;西南部地势较高,为宜兴的低山和丘陵地区。

江阴、宜兴一线以东形成了以现代太湖为中心的坳陷盆地,即太湖盆地。

宜兴地区山体均作东西向延伸,绝对高度500米以上,最高峰为黄塔顶,海拔611.5米。

江阴和无锡市区的山丘总体三茅峰,海拔328.98米。

4.气候无锡市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季。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夏季季风控制,盛行东南风,天气炎热多雨;冬季受大陆盛行的冬季季风控制,大多吹偏北风;春、秋是冬、夏季风交替时期,春季天气多变,秋季秋高气爽。

常见的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连阴雨、寒潮、冰雹和大风等。

具有南北农业皆宜的特点,作物种类繁多。

(二)历史环境无锡是江南文明发源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300 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无锡先民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和繁衍。

商末,周太王的长子泰伯偕弟仲雍,为让王位南奔,断发纹身,做了当地土著居民的首领,筑城建都于梅里平墟(今锡山市梅村一带),史称"勾吴"。

周灭商后,封仲雍后代周章为吴君,建吴国。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无锡属越国。

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无锡属楚国。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无锡县,属会稽郡。

新王莽时期(公元前9-23年),改无锡县为有锡县。

东汉光武年间(公元25-57年)复称无锡县。

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

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县为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

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属常州。

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合而为一,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

民国16年(1927年),无锡县直属江苏省。

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后,分无锡县为无锡市、无锡县,无锡市直属苏南区。

1953年建立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

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市辖江阴、锡山、宜兴3县(市)。

(三)人文环境无锡是个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据太湖出土的大批旧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宜兴发现你的古人类下颔骨化石等等,证明了一万年前的远古时代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在无锡太湖地区。

而锡山、阳山、江阴、宜兴等地发现的原始民族聚落遗址均是距今六、七千年前的食物记载。

可见,无锡太湖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居住和进行生产的适宜场所。

距今四、五千年前后,无锡进入良渚文化时代,当时的农业与制陶、琢玉等手工业的发展,对夏商周三代的文明有过一定影响,并成为中华文明形成的基础之一。

公元前12世纪商代末期,周太子泰伯偕弟仲雍从西北岐山迁来江南,在无锡梅里筑城立国,号“勾吴”,并把当时黄河流域相对先进的耕种技术哥文化知识传承过来。

从此,江南无锡一带得到了很大的开发,吴地文化也由此发端。

因此,作为吴文化发源地的无锡拥有十分丰富的人文资源,既有史前人类活动与居住场所和遗址遗存,又有历代各朝留存至今的大量文物古迹、名人书画石刻艺术珍品与典型古朴的园林建筑,以及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戏曲艺术等等,缤纷璀璨,反映了吴域文化的丰姿异貌,别样异彩。

此外,自六朝以来,佛教文化广为传播,寺院殿堂遍布各地;宋代以后书院林立,诸多著名学府也在无锡设立。

还有明清以来编修地方志的传统为今人留下的珍贵史料和许多古今著名文人、名士、学者的诗文名篇、学术著作,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一切都是吴文化所孕育的结果,代表着吴文化的精髓。

(四)经济环境无锡是我国江南盛产鱼米花果的富庶之地,既有流贯市域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又居长江三角洲腹地,扼东西沪宁要道,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治利,使无锡成为苏南地区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商业活动颇盛。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引进外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手段,无锡的经济实力有了惊人的提高。

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及无锡市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社会不断的进步与稳定,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趋小康,并开始追求高尚的精神享受,旅游业的新奇满足了这一方面日益高涨的需求。

无锡市的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无锡民俗旅游资源现状(一)分布无锡总面积达4787.61平方公里,划分为崇安、锡山、惠山、滨湖等七个区,下辖江阴、宜兴两个县级市。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风俗和习惯也会不同。

无锡的民俗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惠山区。

惠山区的前身为名闻遐尔的“华夏第一县”——江苏省无锡县,是著名的中国古代吴文化发源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当代乡镇企业的发祥地之一。

惠山区最为著名的就是它的惠山泥人,以大阿福为代表。

其次是宜兴、锡山区、滨湖区、江阴、北塘区、新区。

(二)类别1.物质民俗手工业民俗。

无锡市是一座拥有三千年历史的古城,手工业发达,手工行业众多,产品丰富。

由于无锡地区的划分与差异,不同的地区又有着不同的手工业种类。

如惠山区以惠山泥人为代表,惠山泥人是无锡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历史久远。

而宜兴则盛产紫砂壶,是中国汉族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

服饰民俗。

无锡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最初无锡的女子主要以江南水乡服饰为主,其鲜明的特点是服饰的拼接,这样有利于延长服装的使用寿命,增加形式美感,又方便了劳作。

后来,随着文化的发展,服饰民俗由繁趋简,由粗至精,由少到多,质料、款式、色彩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饮食民俗。

无锡民间主食为大米,兼食面粉。

大多一日三餐。

面粉食品多数用以调剂,品种有面条、馄饨、面衣饼。

荤菜有鸡、鸭、鱼、肉等。

无锡人的口味特别喜爱鲜甜。

肉类的烹饪讲究色、香、味。

色喜酱红色,香必扑鼻,味则咸中带甜。

2.社会民俗在人与人的生产、生活中,群体的结合和交往产生了社会民俗。

社会民俗包含的内容很多,如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令民俗、社会结构民俗、游艺民俗等。

无锡的人生礼仪民俗很多,包括传统的育儿礼、成年礼、婚礼、寿礼和葬礼。

以婚礼为例,在无锡,首先要定亲,婚假后还要行婚后余礼。

在岁时节令方面,无锡的岁时节令很多,从内容上考察,大致有农事节日、宗教节日、祭祀节日、社交节日等等。

节日活动越来越丰富,收到了无锡市民的喜爱。

此外,无锡的游艺民俗也很丰富,如在庆贺节日中舞龙舞狮、赏灯、举行大型歌舞等。

种类繁多,为大众所喜闻乐见。

3.意识民俗意识民俗是深层次的民俗事象的总和。

无锡人大多信仰佛教,无锡的灵山大佛就是以弘扬佛教为核心的,现已为无锡5A级旅游景点。

此外,无锡人对民间神灵也有信仰,如财神、灶神、门神等,最能得以体现的则是春节期间家家户户贴门神,避免邪气入门,春节还要迎财神。

意识民俗可谓五花八门,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特征1.文化性文化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考察对象的文化性。

如无锡惠山泥人的形貌、男女衣服的左右开襟等,都以物质文化形态寄托人们的愿望,民俗是这种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

其二是旅游者的文化性。

旅游者不论以何种动机外出旅游。

不论是何种类型的旅游者,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东道主社会的文化。

2.禁忌性无锡人民有一些民俗禁忌,如岁时禁忌、生产禁忌、丧葬禁忌、宗教禁忌等等,人们无时无刻不处在民俗紧急的包围中。

民俗的禁忌性直接导致了民俗旅游必须遵循尊重民俗习惯,熟悉民间禁忌的特点。

3.交往性民俗旅游时人与人的对话,人与人的访问,人与人的交流。

在众多的旅游类型当中,民俗风情旅游是与人交往最多、最富人情味的一种。

4.立体性首先,民俗旅游的立体性表现在观赏目标的多样性。

其次,民俗旅游的立体性表现在旅游方式上,民俗旅游不仅仅可让旅游者观赏,更重要的黑丝参与、体验、休闲。

正是由于民俗旅游的立体性,旅游开发更应该重视对平民百姓生活内容与情趣的挖掘,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5.高效益性可以发展地方经济。

再投入与生产方面,民俗旅游产品投资最少,开发周期最短,旅游开发成功率高,效益也好。

(四)价值无锡的民俗旅游资源是历史的沉淀,通过亲近、感受民俗文化,可以培养无锡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对先辈们的尊重,增强民族自信心、强化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