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1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1 新人教版

文题背景
பைடு நூலகம்
【文题解说】
《<论语>十二章》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 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十二条语录,是孔 子在不同时间与弟子们的谈话记录。“论”的意思是 编纂,《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方面的书,以 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文题背景
【创作背景】
《论语》就自身而言主要还是记事文。但若从 先秦诸子发展的整体背景上看,它无疑又是诸子议 论之文的第一个阶段,为语录体。《论语》的最大 价值,在于真实再现了孔子平凡、伟大的人格形象。
句意理解
1.生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边读边翻译,读一 句,翻译一句,同时标注不把握的语句。 2.在组内交流翻译中遇到的疑难语句,互相帮助解决。 3.班内展示翻译效果。
句意理解
正确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一)要求:信、达、雅
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 不随意增加意思。
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 语病。
雅:就是要求译文的用词造句比较考究,能体现原文的语 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原则:1.直译为主,字字落实。 2.意译为辅,文从句顺。
积累词汇
第四章:故:学过的知识。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可以。为:做。 第五章: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第六章: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巷:此处指颜回 的住处。乐:乐于学。 第七章:知:懂得、了解。好:喜欢。乐:以……为乐。 第八章: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粗粮。
句意理解
4.保留。 原词保留:古汉语中基本词汇、专有名词译时均可保留原词, 不必翻译。 如人名、地名、国名、官名、物名、朝代名、度 量衡单位等词。 5.增补。 成分补充:补全省略的某一词语(“于”“之”)、量词、成分 (主语、谓语、宾语等)对文意跳跃的增加恰当词语。 6.调整。 调整语序:翻译时调整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谓语前置、宾语 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2019年秋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1 《论语》十二章 (共46张PPT)

4.2017年共有7356万人次中国人去日本旅行, 成为了其第一大客源国,但国内旅游却陷入尴 尬,雪乡宰客,青岛大虾事件频发令人担忧。 请根据材料链接,参照日本旅游业的优势,对 国内旅游提出三条合理化的建议。
①完善公共设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②美化 环境,让旅游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③加强社 会治安管理。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 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
(2)吾日三省吾身。
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5.请从“学习”和“修养”两方面,在 《〈论语〉十二章》中选一句,写出对你 的启示。
示例:“学而时习之”,在学习上,启示我学 习新知识之后要常常温习实践。“与朋友交而 不信乎”,在修养上,启示我和朋友交往一定 要讲求信用。
2.我们在个性化出游的同时,也会面临很多的 问题,结合材料说说出国游玩时应该注意哪些 事项?
①保护好自己,防止意外受伤;②保管好自己 的物品;③保管好证明自己身份的相关证件; ④有一定的语言交流能力。
3.材料二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 分析其作用。
列数字,以具体的数据,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近 五年来我国国际航线的增长速度之快,推动了 出境旅游业的发展。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育才中学中考模拟) 世界那么大我们去看看
材料一 中国日报3月1日电,中 国旅游研究院、携程旅游集团联合发布 《2017年中国岀境旅游大数据报告》, 对全年出境游情况和游客行为进行了全 面检测。
中国旅游资源研究院、国家旅游局 数据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公 民出境游13051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 7.0%。中国已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出 境旅游客源国地位。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论语》十二章 七年级语文上册

【测评内容】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论语( )不亦说乎()不愠( )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不惑( )不逾矩( )( )不思则罔( )不学则殆( )一箪食( )曲肱而枕( )( )( )好之者( )笃志( )2.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有朋自远方来3.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乎5.吾日三省吾身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7.传不习乎 8.三十而立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11.温故而知新 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师矣15.人不堪其忧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饮水19.曲肱而枕之 20.不义而富且贵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 24.子在川上曰25.逝者如斯夫 26.不舍昼夜27.三军可夺帅也 28.匹夫不可夺志也29.博学而笃志 30.切问而近思3.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 编撰而成。
它以 体为主,是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
宋代把《论语》与 、 、 并称“四书”。
论语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字 , 国人, 末期 的 家、 家、 家, 思想学派的创始人。
【评价方式】1.在课前预习部分,通过识记课下注释,查阅资料,检验学生的整合能力。
2.通过小组内交流学习讨论,落实注音和重点字词。
【练习内容】一、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8、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0、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1 《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

积累拓展
三、解释以下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①“君子〞,与“小人〞相对,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地位高 的人;二是指人格高尚的人,即有才德的人。这里是第二种 意思。 ②“忠〞指竭尽自己的心力,是与别人相处的原那么,不仅 指臣对君,也包括其别人。“信〞即“诚信〞,对待所有人 都应如此。 ③“义〞即“宜〞,是行为的尺度。 ④“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仁德,是道德的本体。仁义 相连,仁是发端,义是表达。
〔3〕方法技巧
解答“结合作者观点谈体会〞这一类试题时,可在正确理解文 本的根底上,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然后在阐述自己的理解体会。 详细答题步骤为:①明确作者的观点。②阐述自己的理解体会。
真题演练
〔中考真题〕甲乙两文的主人公最终学有所成,你觉得关键在 于什么?请结合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 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 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 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 刀,右备容臭,烨然假设神人;余那么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 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假设人也。盖余之勤且艰 假设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 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参谋,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 于余者乎?
2.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存。但凡古今意义一样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 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存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①变单音词为双音词;②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③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交换。用现代词汇交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 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 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 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根底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 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10 《论语》十二章(课件1)

• 《论语》是儒家的经 典著作之一,由孔子 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 撰而成。它以语录体 为主,记录了孔子及 其弟子言行。 • 《论语》与《大学》 《中庸》《孟子》并 称“四书”。共二十 篇。
孔子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 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 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 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分析文义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 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 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分析文义
同“又”顺承 顺承
• 子曰:“吾十有五
独立 顺承 迷惑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顺承 自然规律 顺承
分析文义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顺承 跟从、学习
几个 在其中
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分析文义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 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 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 改掉自己的缺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修身做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正确的学习方法: 复习旧知识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正确的学习态度:
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高尚的个人修养: 自求长进,提高修养
《论语》十二章 译文(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论语》十二章译文
1、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3、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
4、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
5、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
6、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没有收获。
7、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
8、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
9、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
10、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
11、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
12、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论语十二章

2019年5月16日
缘分让我在这里遇见你 缘分让我
25
在这里遇见你
3.重点句子翻译题。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2019年5月16日
缘分让我在这里遇见你 缘分让我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019年5月16日
缘分让我在这里遇见你 缘分让我
12
在这里遇见你
(5)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重庆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 “孔子说过‘___有__朋__自__远__方__来__,__不__亦__乐__乎___?’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重庆!”
人不知.(了解)而不愠.恼( 怒,生气),不亦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 每天)三省.( 自我检查、反省 )吾身:
为.( 替 )人谋.(谋划 )而不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诚信 )乎?
传.(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不习乎?”(《学而》)
2019年5月16日
缘分让我在这里遇见你 缘分让我
5
在这里遇见你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选择)其善.者.(好的方面,优点)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指流逝的时光 )如斯.代( 词,这,指河水)夫, 不舍.( 舍弃 )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 指军队 )可夺帅也,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坚定)志,切问而近思,仁.(仁德 )在其中矣。” (《子张》)
人教版(2019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素材《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空想而不读书,就无所得。
”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要学习与思相结合。
启示: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后反思:
《<论语>十二章》课后练习题
一、给加粗字注音。
1.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 2.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
3.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 4.博学而笃志________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
l.lún语___ 2.不亦yuè乎____ 3.吾日三xǐng____ 4.chuán____不习乎
三、解释下列加粗字。
1.吾日三省___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_____
3.传不习乎______ 4.学而不思则罔____
5.思而不学则殆____ 6.人不知而不愠_____
7.博学而笃志_____ 8.人不堪其忧______
四、下列四项中未出现通假字的两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吾日三省吾身
七、默写《论语》十二章中的一、二、四、五、七章。
参考答案:
一、1.yùn 2.wǎng 3.dài 4.dǔ
二、1.论2.说3.省4.传
三、1.每天2.真诚,诚实3.老师传授的知识4.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5.有害6.生气、发怒7.忠实、坚守8.忍受
四、B、D
五、1.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③正音、正字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逾矩(yújǔ)箪(dān)
好(hào)肱骨(gōng )笃(dǔ)
三、赏读课文
1、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12、《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e.人不堪其忧
四、自主质疑:学生自主质疑,合作解决。
五、练习: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六、作业
①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①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朗读背诵①朗读课文。②背诵课文。
三、赏析课文
理解后六章内容
1、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2、概括思想内容,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翻译格言跟记叙文不同,一般都要直译,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精练、准确的风格,不随便增减词语。〕
六、填空。
1.《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六章内容。
一、导入,出示学习目标
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①学习方法②学习态度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解决。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四、当堂练习:(具体内容见练习册)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______________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_______________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_____________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箪食。◆人不堪其忧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六章。
六、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学习态度: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2.在温习好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4.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六、1.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2.丘仲尼春秋思想家教育家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略5.略七、略
3.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格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讲学习方法的格言警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