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市自治区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合集下载

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

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我国南部,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为了保护和传承广西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自治区政府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对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梳理和整理。

以下是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的部分内容。

一、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侗族芦笙侗族芦笙是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艺术的代表,被誉为“东方巴赫”,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其表演形式多样,有独奏、重奏、合奏等形式,是侗族传统重大节日和宴请活动的重要表演项目。

2. 壮族三月三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人民以祭祀的方式纪念祖先和神灵的传统节日,举行时间在农历三月三日。

活动包括舞龙舞狮、侗戏、侗歌、竹竿舞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传统表演项目,展现了壮族人民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

3. 侗族铜鼓舞侗族铜鼓舞是侗族人民在祭祀、庆典、宴会等重大场合中跳的一种舞蹈,具有独特的舞蹈动作和节奏感,极富民族特色。

铜鼓舞的舞蹈姿态优美,舞者踏着节奏跳跃摆动,充分展现了侗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审美情趣。

4. 瑶族苗族侗族木鼓舞瑶族苗族侗族木鼓舞是瑶族、苗族和侗族共同的民间舞蹈表演,是一个融合了苗瑶侗三族文化元素的舞蹈形式。

木鼓舞的表演形式活泼多彩,舞者们手拿木鼓,随着节奏欢快起舞,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听觉享受。

5. 瑶族高秧舞瑶族高秧舞是瑶族人民在秋收季节举行庆祝丰收的重要仪式上跳的一种民间舞蹈,舞蹈动作优美、舞姿舒展,具有独特的民俗传统和浓厚的文化内涵。

高秧舞是瑶族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民族记忆。

6. 壮族歌仪壮族歌仪是壮族人民在举行婚丧嫁娶、祭祀、庙会等重大民俗活动时表演的一种传统民间文艺形式,包括歌唱、舞蹈、器乐等多种表演形式。

歌仪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特点,是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7. 壮族侗族苗族侗族琵琶曲壮族侗族苗族侗族琵琶曲是壮族、侗族、苗族和侗族等少数民族共同的传统音乐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内蒙古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内蒙古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内蒙古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内蒙古自治区注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内蒙古蒙古族传统手把手育亲敬老会俗
2.内蒙古蒙古族童子归娘传统仪式
3.内蒙古蒙古族贡献婚礼
4.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嘎查传统礼仪
5.内蒙古蒙古族满族传统祭祖及庙会
6.内蒙古鄂伦春族传统节日活动
7.内蒙古珠穆朗玛峰宗教活动
8.内蒙古新闻记者礼仪
9.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祭祖文化传统
10.内蒙古蒙古族家庭礼仪
11.内蒙古节日格言
12.内蒙古蒙古族祭祖仪式
13.内蒙古套娃礼
14.内蒙古蒙古族大婚礼仪式
15.内蒙古蒙古族新郎新娘上堂仪式
16.内蒙古蒙古族家庭教育及礼仪
17.内蒙古满族传统民间祭祀活动
18.内蒙古锡伯族节日文化
19.内蒙古蒙古族尊老敬贤礼仪
二、内蒙古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呼伦贝尔市蒙古族新郎新娘礼仪
2.乌兰察布市新郎新娘上堂礼仪
3.鄂尔多斯市蒙古族传统家庭教育及礼仪
4.包头市锡伯族传统家庭教育及礼仪
5.呼和浩特市克什克腾旗传统婚礼仪式
6.巴彦淖尔市蒙古族传统家庭教育及礼仪
7.乌兰察布市满族传统礼仪
8.锡林郭勒盟蒙古族新郎新娘上堂礼仪
9.锡林郭勒盟克什克腾旗传统礼。

我国各地非遗名录

我国各地非遗名录

我国各地非遗名录
1.昆曲
2.古琴艺术
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4.蒙古族长调民歌
5.中国纂刻
6.中国雕版印刷技术
7.中国书法
8.中国剪纸
9.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巧
10.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11.端午节
12.中国朝鲜农乐舞
13.格萨尔
14.侗族大歌
15.花儿
16.玛纳斯
17.妈祖信俗
18.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
19.南音
20.热贡艺术
21.中国桑蚕丝织技艺
22.藏戏
23.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24.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25.西安鼓乐
26.羌年
27.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28.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29.粤剧
30.中国针灸
31.麦西热甫
32.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33.活字印刷术
34.京剧
35.皮影戏
36.赫哲族伊玛堪
37.福建木偶后继人才培训计划
38.送王船
39.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
40.藏医药浴法
41.太极拳
42.中国珠算
43.二十四节气。

2020年整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doc

2020年整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doc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共计153项)
一、民间文学(共计30项)
二、传统音乐(共计15项)
三、传统舞蹈(共计20项)
四、传统戏剧(共计4项)
五、曲艺(共计13项)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共计12项)
七、传统美术(共计13项)
八、传统技艺(共计29项)
九、传统医药(共计2项)
十、民俗(共计15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共计153项)
一、民间文学(共计7项)
二、传统音乐(共计19项)
三、传统舞蹈(共计16项)
四、传统戏剧(共计15项)
五、曲艺(共计4项)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共计6项)
七、传统美术(共计23项)
八、传统技艺(共计32项)
九、传统医药(共计10项)
十、民俗(共计21项)。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并保留民族文化的重要精神。

在各个自治区的不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种文化遗产都实现了古老的文化遗产在中国的繁荣。

正是这些文化遗产,使传统的中国文化变得更加美好。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由一系列文化遗产构成,包括传统艺术、手工艺、文学艺术、传统建筑、表演艺术,以及宗教信仰等。

例如:贵州省的黔东苗寨戏,山东省的诗词曲文等。

这些文化遗产,体现了每个自治区的特色和文化,是一份宝贵的财富,他们所代表的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多样性的一部分。

为了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政府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首先,政府应该开展丰富的文化宣传活动,增强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以便防止破坏和滥用。

另外,政府应该投资一些多部门联合活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维护活动、传播和教育活动,以及对历史人文景观的保护。

此外,政府应该建立起一个专业的机构来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它们的发展和传承。

通过行动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一方面可以给公众一个文化遗产的印象,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地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我们应当珍惜这些文化遗产,发扬这些孕育中华民族传统和文化精神的文化遗产。

经过仔细研究和调查,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份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名录都极具特色,是一份宝贵的财富,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

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拓展项目名录

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拓展项目名录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共计191项)
一、民间文学(共计41项)
序号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029
I-85
天坛传说
北京市东城区
1030
I-86
曹雪芹传说
北京市海淀区
1031
I-87
契丹始祖传说
河北省平泉县
1032
I-88
赵氏孤儿传说
山西省盂县
1033
I-89
白马拖缰传说
山西省晋城市城区
I-111
海洋动物故事
浙江省洞头县
1056
I-112
土家族哭嫁歌
湖南省永顺县、古丈县
1057
I-113
坡芽情歌
云南省富宁县
1058
I-114
祝赞词
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湖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
1059
I-115
黑暗传
湖北省保康县、神农架林区
1060
I-116
陶克陶胡
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序号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086
Ⅲ-97
跳马伕
江苏省如东县
1087
Ⅲ-98
仗鼓舞(桑植仗鼓舞)
湖南省桑植县
1088
Ⅲ-99
南县地花鼓
湖南省南县
1089
Ⅲ-100
跳花棚
广东省化州市
1090
Ⅲ-101
老古舞
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
1091
Ⅲ-102
跳曹盖
四川省平武县
1092
Ⅲ-103
棕扇舞
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

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是一个拥有丰富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地区。

作为我国56个民族中的13个少数民族之一,内蒙古自治区保留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传统技艺、文化表演、传统节庆等多种形式的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内蒙古自治区设立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涉及的文化遗产进行认定和记录。

以下是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哈萨克族阿勒泰哈拉鲁木大赛马哈拉鲁木大赛马是哈萨克族传统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源于古代游牧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哈萨克族人民的重要节日活动。

每年的夏季和秋季,哈萨克族人民都会举行哈拉鲁木大赛马,参与者骑着骏马,进行激烈的角逐和竞赛,这一传统活动已成为哈萨克族的文化象征。

2. 达斡尔族月湖礼仪达斡尔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保留着独特的文化传统。

月湖礼仪是达斡尔族传统的一项仪式活动,通常在特定的日子举行,参与者会在月湖边举行祭祀和祈福的仪式,以此来祈求风调雨顺和家庭幸福。

月湖礼仪不仅是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其宗教和生活方式的体现。

3. 鄂温克族圆形舞鄂温克族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音乐和舞蹈传统。

圆形舞是鄂温克族的传统舞蹈形式之一,参与者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跳起舞来,舞蹈动作轻盈优美,富有民族特色。

圆形舞不仅是鄂温克族人民娱乐放松的方式,也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表现形式。

4. 蒙古族软式摔跤蒙古族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摔跤文化。

软式摔跤是蒙古族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在草原上,人们穿着传统服饰,进行摔跤比赛。

软式摔跤不仅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体育运动,也是他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是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部分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化底蕴,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希望通过对这些文化遗产的认定和保护,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内蒙古自治区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让世人更加了解和尊重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23.10.06
•【字号】桂政发〔2023〕22号
•【施行日期】2023.10.06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正文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确定的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201项),现予公布。

全区各级各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要求,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扎实做好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工作,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进文化自信自强,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文化旅游强区和世界旅游目的地作出新贡献。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2023年10月6日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201项)
注:起始项目编号855为前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编号的顺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省、市、自治区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按照时间排列)【2006 年】2006 年7 月5 日中国建设部公布了首批30 个国家自然遗产及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这是中国为进一步完善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机制采取的重要举措。

这30 个遗产名录中包括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青海省青海湖风景名胜区等17 处国家自然遗产,以及山西省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安徽省九华山风景名胜区等13 处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的设立,将使中国的世界遗产申报、保护和管理建立在国家遗产名录、世界遗产预备名单、世界遗产名录三级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与支持的遗产保护方式之一,也是中国遗产保护管理体制的创新。

2006 年10 月31 日江苏省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开启了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评定的先例。

命名代表性传承人,就是在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选出代表性人物,通过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命名方式给予认定,对在传承活动中有经济困难的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资助。

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主要针对江苏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37 个项目。

全省共申报代表性传承人203 名,经过专家初评以及评审委员会审议,32 人入围,涉及吴歌、昆曲、苏绣、扬州剪纸等25 个项目。

入围的代表性传承人中60 岁以上的22 人,年龄最大的已经87 岁。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规定,代表性传承人将享有包括向政府申请资助等一系列权利;对年事已高,掌握特殊传统技艺、传承列入濒危名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政府将提供帮助,改善其工作和生活条件。

2006 年12 月21 日北京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对外公布,相声、中国象棋、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等48 项传统文化、技艺被列入首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民间文学类空缺外,48 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民间音乐5 项、民间舞蹈11 项、传统戏剧5 项、曲艺6项、杂技与竞技5 项、民间美术3项、传统手工技艺7 项、传统医药1 项、民俗5 项。

其中包括已经入选国家级名录的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厂甸庙会、京剧等13 个项目。

2006 年12 月27 日安徽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出台。

【2007 年】2007 年1 月7 日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公布,共有10个类别83个项目。

此前安徽省经国务院批准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19 个项目,自动列入省级名录。

至此,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102 项。

此次公布的83 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鞭打芦花等6 项民间文学、五河民歌等12 项民间音乐、卫调花鼓等10 项民间舞蹈、淮北花鼓戏等12 项传统戏剧、门歌等5 项曲艺、华佗五禽戏等2 项杂技竞技、火笔画等9 项民间美术、宿州乐石砚制作技艺等15 项传统手工技艺、新安医学1 项传统医药、洋蛇灯等11 项民俗。

2007 年1 月8 日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公布,共有105 个项目入选,涉及保护单位138 个。

这标志着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省城太原共有7 个项目入选,分别是:太原锣鼓、背铁棍(抬阁、挠阁)太原莲花落、山西老陈醋传统酿制技艺(国家级)、郭杜林晋式月饼制作技艺、傅山养生健身术(八珍汤、傅青主女科、傅山传说)、晋祠庙会(水母娘娘的传说、晋阳风火流星)。

2007 年1 月8 日西藏自治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8 项涉及民间文学、音乐和舞蹈、传统戏剧等方面的项目入选其中,其中不仅包括了《格萨尔》、拉萨甲米水磨坊、日喀则昂仁迥巴藏戏等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15 个项目,还有那曲山歌、日喀则甲谐、日喀则斯马卓、阿里扎达宣舞、山南扎唐果谐、昌都嘎玛银器工艺、山南杰德秀围裙编织工艺、拉萨萨嘎达瓦节、拉萨风马旗、日喀则新年、工布(林芝)新年、珞巴族服饰等23 个项目。

2007 年1 月9 日山东省公布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共包括14 大类157项内容。

这15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17 项、民间美术29 项、民间音乐14 项、民间舞蹈21项、戏曲23项、曲艺10 项、杂技3项、传统体育与竞技4 项、民间手工技艺18项、传统中医药1项、消费习俗4项、民间信仰2 项、岁时节令1 项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空间10 项。

2007 年3 月5 日河南省政府正式批准了省文化厅确定的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少林功夫、马街书会、朱仙镇木版年画、河南坠子、唐三彩等148项荣登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名录中还包括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牛郎织女传说、信阳民歌、双人旱船舞、皮影戏、河洛大鼓、河南坠子、太极拳、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医圣张仲景祭祀及周易文化、洛阳正骨等。

2007 年3 月27 日黑龙江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产生,共计13类57项(含9项国家级名录)。

《宁古塔民间文学》、《五大连池药泉会(圣水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榜上有名。

2007 年3 月29 日江苏公布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入省级名录的共有十大类123 个项目。

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分10个类别,123个项目。

其中民间文学类7项、民间音乐类16 项、民间舞蹈类14项、传统戏剧类11项、曲艺类8项、民间美术类24项、传统手工技艺类31 项、传统医药类2项、杂技与竞技类3 项、民俗类7项。

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在省文化厅于2006 年11 月对社会进行公示的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的基础上产生的。

推荐项目公示后,省文化厅根据社会反馈意见,又先后召开了评审委员会、厅长办公会进行讨论,并邀请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分管领导和相关处室负责人召开厅际联席会议进行审核。

2007 年4 月13 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发。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以下简称《图典》)是在文化部的领导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众多专家学者历时7 个月编纂而成,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收录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518 个项目的相关内容,计六十余万文字、三千余幅图片,客观、系统地介绍了这些项目的传承区域、历史渊源、表现形态、文化价值以及濒危状况,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本完整系统地介绍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典籍,兼具学术性、知识性与文献性,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特别是四级名录体系(国家、省、市、县)建立工作阶段性成果的全面呈现。

《图典》的发行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对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7 年5 月17 日陕西省政府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安鼓乐等145 个项目被列入其中(其中包括24 个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涉及民间音乐、民间文学、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9 大类。

2007 年5 月23 日兵团文化广播电视局发布第一批兵团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首批兵团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公示共14 项,其中民间文学1 项、民间音乐2项、民间舞蹈1项、曲艺2项、民间美术1项、传统手工技艺6 项、民俗1 项。

农六师申报的曲艺(迷糊戏、新疆曲子戏)、民间美术(蛋壳画)、传统手工技艺(碱蒿子烧制土碱、哈萨克毡绣和布绣、酸菜、哈萨克民间医药)名列其中。

碱蒿子烧制土碱、酸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六师新湖农场选送。

2007 年6 月9 日文化部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226名,涉及民间文学、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等5 大类134 个项目。

2007 年6 月9 日上海公布首批非物质遗产名录,龙凤旗袍制作技艺、朵云轩木版水印技艺、石氏伤科、昆曲、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等10 大门类,83 个项目名列其中。

2007 年6 月9 日吉林省确定首批75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二人转、延边朝鲜族冷面、松花江河灯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被列入其中。

此次确定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共分9大类75项,包括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戏剧、传统手工技艺、民俗。

在75个项目中,有5 项在去年已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满族说部、朝鲜族象帽舞、蒙古族乌力格尔、吉林二人转、朝鲜族秋千和跳板。

2007 年6 月9 日湖北公布首批省级非物质遗产名录,黄鹤楼传说、峡江号子、土家族撒叶儿嗬、南剧、汉绣等98 个项目被列入其中。

此次确定的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共十大类。

2007 年6 月9 日福建确定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01项。

名录共包括民间文学1项、民间美术4项、民间音乐13 项、民间舞蹈9项、戏曲23项、曲艺7项、民间杂技3项、民间手工技艺20 项、生产商贸习俗1项、消费习俗2项、人生礼俗1 项、岁时节令3 项、民间信仰7 项、传统体育竞技1 项等。

其中厦门中秋博饼、漳州木版年画、福建客家山歌、福州茶亭十番音乐、评话、脱胎漆艺、龙岩采茶灯、福建陈靖姑信仰习俗等榜上有名。

2007 年6 月9 日重庆确定首批62 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川江号子、城口老腊肉、荣昌陶器、铜梁龙舞、秀山民歌等位列其中,包括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曲艺、传统戏剧、杂技与竞技、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

2007 年6 月10 日天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公布,共计30 项。

民间美术:杨柳青木版年画,“泥人张”彩塑;民间舞蹈:挂甲寺庆音法鼓,杨家庄永音法鼓,大沽龙灯,汉沽飞镲,刘园祥音法鼓,林亭口高腿子高跷,海下文武高跷,蜡庙小车会;传统戏剧:天津京剧,评剧,卫派河北梆子;传统手工技艺:风筝魏风筝,杨村糕干制作工艺;民俗:天津皇会,天津天后文化,葛沽宝辇出会;曲艺:天津时调,京东大鼓,天津相声,骆派京韵大鼓,李派快板书,雷琴拉戏;杂技与竞技:回族重刀武术,拦手门武术,霍氏练手拳,北仓少练老会,北少林武术;传统医药:天津隆顺榕中药生产技艺。

2007 年6 月13 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湖民间故事”等225 个项目名列其中。

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涵盖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十大门类。

其中,民间文学类23 项、民间音乐类11项、民间舞蹈类28项、传统戏剧类23项、曲艺类17项、民间美术类27项、传统手工技艺类48 项、传统医药类4 项、杂技与竞技类9 项、民俗类35 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