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论文一、引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领域中,进行研究着一个永恒不变的课题,那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这个问题困扰了学术界多年,直到现在还被列为重要的主题进行思考研究着。
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范围较广,包括的内容渊博,种类繁多、众多的民族有着关联。
阶段、区域、种类、民族的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存在差距,具有的主要特征及继承方法都是没有可比性的,它们之间存在较大的区别,不能使用同种方式进行保护。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1.无形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不占有任何实质性的空间,是不能看见,不能触碰到,存在人们脑海的潜意识中,随着人们的感觉去认识这个事物,获得它的意义所在,这就体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
例如“端午节”,这个节日就充分的体现出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这个节日的来源没有建立任何有具体概念的物质基础上,只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一种庆祝方式,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占有主导的地位。
我国在20世纪初期,就把“端午节”设定为国家法律规定的节日之一,这个节日的设定充分的探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心中的位置,针对于这种无形的理念进行有效的保护,使用独特的开发模式进一步的进行挖掘,在内容含义上更加丰富多彩,可以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继续流传。
2.传承性。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内,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也会依据自然的协调关系和当时的历史变化的条件进行沉淀流传下来的。
归根结底,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任何一种传承下来的文化形式,必须经过历史的演变进程,其中记载了当时人们的精神境界和所要表达的文化特点,具有这些方面的优点才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流传。
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过程中必须把这些特点考虑进去,并且创造出良好的气氛有利于这种文化遗产继承传承下去,流传千古。
三、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专门的保护和开发区域,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及空间的格局进行总结分析,从中发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布局情况具有显著特点。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摘要:如今的沙埕铁枝可谓“功成名就,美名远扬”。
经过500多年的发展,铁枝表演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已演化为土生土长的民族民间艺术,深深植根于沙埕这片乡土艺术的肥沃土壤。
一花引来百花开,我相信,铁枝艺术将会在艺坛上大放异彩。
一、铁枝的概况据沙埕《刘氏宗谱》记载,刘氏先祖于乾隆十一年(1746)从泉州永春徙居沙关即沙埕等地。
他们尊从祖先的习俗,一般在节日、庆典、神诞、庙会时举行搬铁枝,现在于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五举行这一传统节俗活动,以祈求四季平安、风调雨顺、年年有余(鱼)。
铁枝表演又与“车鼓亭”、“线狮”、“跑旱船”、“踩高跷”、“连灯”、“鱼灯”、“街头小调”等地方民俗相结合,形成富有渔家传统节俗风格、渔村乡土文化气息和精妙绝伦的表演艺术。
二、铁枝的制作工艺沙埕铁枝表演大体通过四个工序和环节,即内容选定和设计、铁枝制作工艺、道具和人物上枝,以及铁枝搬行表演等方面。
一是定内容,并根据内容设计。
每年沙埕铁枝表演分正月十三、十四、十五三个晚上进行,每晚有3台共9台,从内容到形式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
设计者先在草稿纸上画出大体的轮廊,然后通过电脑制作把造型定下来,每年的主题都不一样。
二是铁枝制作的工艺程序。
这是整个表演最为关键的部分,带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工艺性。
因为每年铁枝表演突出的主题不一样,所以制作工艺材料和手段也不一样。
三是人物的服装、道具要根据表演的主题进行设计。
服装制作后是再拆开,在枝架固定后,先绑在铁枝上,然后在铁枝上重新缝合。
这样服装实际是两套,人物穿一套,铁枝上绑一套,但人们只看到铁枝上绑的那一套服装。
人物上妆后,铁枝上的衣、裤、鞋、垫子、道具等也全部绑上。
这一切都要在表演之前挨次完成。
三、铁枝的发展与重要价值1、铁枝工艺的发展:①支架材料:木质“绑”枝→钢质“焊”枝。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绑”铁枝的支架材料选择的是木质,扎捆接绑也使用竹质材料。
无论木质还是竹质材料,它们都容易折断,也不好保存,不能够循环使用;其次,高度也受到限制,演员在上面表演的安全系数低。
篇12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篇12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摘要:本文针对中国在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存在的盲目性、机械性、片面性和近利性等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特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原则、主体、价值以及民俗学者的立场,进行了理论探讨、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分类结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被称之为无形文化遗产,最早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织是世界学问产权组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概念是什么呢?在结合国公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条约》中对这一问题做出了明确的答复。
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理论、表演、表现方式、学问和技艺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另外条约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1、经过口头传播和表述,这其中包括了用来传播的交流语言;2、各种各样的肢体表演的艺术;3、不同民族的各种习俗习气、节日礼仪等;4、经过理论总结出的各种学问,包括自然界和宇宙;5、经过各种活动总结得到的手工艺技艺等。
而在我国,又在原有条约的基础上,补充上了“文化空间”的概念。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在学术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的研讨,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理论,经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分类的了解,总结出其具有的以下几个典型的特性。
(一)外乡性。
所谓的外乡指的是生存的空间、根基。
从实质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从某一特定空间外传入的,而是在这一空间地域内土生土长的,具有这一地域特性的。
它的产生遭到该地域历史环境的影响,是本地域人们经过长时间的生活习气构成的,并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不同的,就算是同一民族、不同地域也可能产生不同。
(二)民族性。
人的生存与活动都是一种以历史为前提的理论方式,不同民族人的生存方式与理论活动都有着各自的差别,所产生的结果也必然带有一定的民族差别。
关于保护文化遗产议论文

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我们有义务好好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于那些并未了解的文化,应丢弃戒备之心,尝试接纳和吸收其中的精华,将中国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保护文化遗产议论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关于保护文化遗产议论文篇1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先人制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然而,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大量的外来文明文明进入了中国,中西文化在我国进行碰撞,鱼和熊掌何以兼得是摆在所有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传统文化的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关于保护文化遗产议论文篇2 在海湾战争中,美国每个官兵都在读中国的《孙子兵法》。或许,有人疑惑,一个科技如此强大的军队,为何需要《孙子兵法》呢?其实不然,这正体现了《孙子兵法》的价值。美国人接受了《孙子兵法》的价值,并懂得引进和运用,而作为中国人自己是否更应该去了解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接受古人的熏陶,传承中国的优秀文化呢?
的重视,而我们传统的元宵节呢?据报道某超市举行的元宵节猜灯谜活动,居然没有一人报名参加。其实在有些中学生的概念里,元宵节就是吃汤圆,别无其他文化内涵。据海南省海口网调查:海口超八成学生不知道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就连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在年轻人中也有逐渐淡化的趋势。
保护传统文化,并非排斥外来文化。对于那些优秀的、先进的外来文化,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学习、要借鉴,要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因为学习其他民族制造的文明成果有利于个人的进步,有利于国家的进展,有利于民族的振兴。 我不是说不能接受外来节日,也并非责怨西方节日,关键是要保护好自己的优良传统,保护好五千年的中华文明。2005年令国人不爽的韩国端午节申遗成功,正是我国没有保护好传统文化的后果。众所周知,端午节原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起源于中国古代纪念屈原,一千多年前传到了韩国,结果却被强势的韩国人换了个名称江陵端午祭,拿去申遗。恐怕得知这消息的每个中国人都会愤愤不平,但是我们转念一想:为什么我们不能保护好自己的传统文化?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论文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论文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在保护工作中,把握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把握传承和发展两个关键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保护对象是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问题的探讨要综合遗产本身的发展规律、人们的需求、环境的改变等因素,并将传承和发展两个问题一并纳入到保护规划之中。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界定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一)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二)传统表演艺术;(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四)传统手工艺技能。
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与民族性紧密相关。
一般来说,不同民族因其生存环境与生活习俗不同,形成相异的文化性征,构成不同的文化板块,也就产生了不同的非物质文化形态。
由传统文明高度发达决定其包罗广泛性。
与一些人口较少民族单一国家仅传承一部分或某几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中国文化中包含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概念的全部类别,而且多数类别都有着大量显现,中国还有着许多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
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及保护措施1.发展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
近年来,我国加大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文化部连续公布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保护,需开掘其浑厚的文化内涵,使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时尚文化相结合,并加强各种文化的交流,为其注入新鲜血液,让这珍贵的文化瑰宝焕发新的光彩。
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毕业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

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毕业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一、引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是文明的源泉和决定国家和民族与其他文化相互之间关系的基础。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在许多国家,传统文化正在濒临失传的边缘。
因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重要的任务。
本论文旨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以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意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保护策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依赖于人们的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想象力、信仰、仪式、庆祝活动等非物质领域中的传统知识和技能的产物。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制定明确的保护策略。
1. 确定与记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研和记录,了解其价值、重要性和关联性,并建立详尽的档案。
2. 保护与传承:设立专门的机构或组织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培训和传授相关的技能和知识。
3. 国际合作:通过国际合作,促进不同国家之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4. 法律保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责,加强其法律地位。
三、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意义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保护国家形象: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独特标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国家形象,增强国家认同感。
2. 促进社会和谐: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它可以作为社会和谐和稳定的纽带。
3. 激发创新和创造力:传统文化中包含许多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通过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创新和创造力。
4. 丰富旅游资源:传统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可以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我们可以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
1. 中国京剧的保护与传承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小论文(精选5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小论文(精选5篇)第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小论文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认识—谈谈湘西苗族鼓舞旅游管理与工程学院2009420106809级信管二班:李颖来到湘西,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湘西苗族鼓舞了。
它是在鼓中舞,舞中伴鼓。
形式之多样,内容之精巧。
鼓声响起,我也禁不住起舞了!通过查资料,我了解到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国苗族地区最独特的舞蹈艺术,是湘西苗族独具魅力的重要文化形式。
它不但反映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劳动习惯,还表达男女爱之情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湘西苗族鼓舞的丰富,神秘极大了引起了我对湘西兴趣。
湘西苗族鼓舞是一个了解并认识湘西苗族的重要窗口,我觉得它在湘西的民族旅游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来到湘西,我们不仅仅想看看湘西奇特的自然景观,我们也想融入湘西的民族风情。
鼓舞观赏性强,互动性高,花样多。
这自然吸引了大量游客。
而鼓舞在湘西地区也俨然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品牌,这对大湘西的旅游业也产生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它成功的使民俗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所以我觉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以很好的与旅游联系起来的。
同样成功的例子还有大湘西的苗族银饰锻造技术,桑植民歌等。
更多地区应大力宣传非遗项目,这样可以吸引更多游客,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也能使民俗文化得以更好地宣扬,传承。
所以我们应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联系,使独特的民俗文化更加源远流长!第二篇: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要受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它见证了人类思想的进步,是人类用双手创造出来的作品。
它土色土香,展示的是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属于活态的传承,不只是要物质实体的传承,更需要手艺,确切的说是需要人去传承。
没有了人这个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无法传承。
在调研的这一路上,我见到了许多民间艺人的作品,每一件都是纯手工制作的,十分精美,但它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费时耗力而且没有对等的经济价值——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的真正原因。
关于非遗文化的作文

关于非遗文化的作文关于非遗文化的作文【篇1】关于非遗文化的作文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它不仅是古代文明的结晶,更是现代社会的精神财富。
长城,作为中国非遗文化的代表之一,正是这种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长城,横亘于中华大地,犹如一条巨龙,蜿蜒于山峦之间。
它不仅是古代防御工事的杰作,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抵御外敌,纷纷修筑长城。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更是将各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万里长城的壮观景象。
长城的修筑,凝聚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
他们在冰天雪地中,用石条在冰道上滑行,创造了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
然而,非遗文化不仅仅是建筑,它还包括丰富多彩的民俗、技艺和表演艺术。
每一种非遗文化都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
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非遗文化,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它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自己的根,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中继续闪耀光芒。
在中国,除了长城,还有许多其他的非遗文化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珍视。
比如,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以其独特的唱腔、服饰和表演形式,成为世界文化舞台上的一颗明珠。
京剧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文化的缩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社会内涵。
此外,剪纸、刺绣、陶瓷等传统手工艺品,也在非遗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艺术天赋。
这些手工艺品不仅是美的体现,更是文化的载体,传递着历史的记忆和情感的温度。
在全球化的今天,非遗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现代化的进程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许多传统技艺和文化形式逐渐消失。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教育、宣传和实践,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中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概览》结课论文山东沂蒙非物质文化遗产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12级计算机4班201260** 刘**2015年5月23日目录摘要 (2)一、沂蒙非遗概述 (3)二、沂蒙煎饼 (4)三、沂蒙山小调 (7)四、临沂肉粥--糁 (8)总结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我的家乡在沂蒙山,那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民间舞蹈和以泥玩具、木玩具、手绣、石刻、草、柳编艺术和民间美术等为重点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在此我选取了沂蒙煎饼、沂蒙山小调和糁汤为介绍重点,来展示沂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沂蒙煎饼;沂蒙山小调;糁第一部分:沂蒙非遗概述基本情况临沂市地处沂蒙山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光秀丽, 以曾子、荀子、王羲之、刘洪、诸葛亮、颜真卿、左宝贵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名人影响广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民间舞蹈和以泥玩具、木玩具、手绣、石刻、草、柳编艺术和民间美术等为重点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这些都是历史和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民间音乐沂蒙民间音乐的内容极为丰富,主要包括沂蒙民歌、鲁南五大调、民间器乐曲、劳动号子等。
在民间音乐中,沂蒙民歌最具代表性。
沂蒙民歌是沂蒙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不断加工、不断发展,其曲调、歌词都具有浓郁的沂蒙地域特色。
1940年在费县马头崖诞生的一曲《沂蒙山小调》,唱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起了世人对沂蒙山的向往、敬仰和爱戴。
(二)民间舞蹈仅目前挖掘、收集到的就有55种之多。
分为秧歌、假形舞、灯舞、鼓舞四大类。
其中有5种已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
如苍山的“猴呱哒鞭舞”,兰山的“大竹马舞”,临沭的“扑蝴蝶舞”,郯城的“双旱船舞”,河东的“龙灯扛搁”等。
文艺工作者依据这些素材创作的舞蹈《揽秋》、《王祥卧鱼》、《缩绣荷包》、《乡土之花》、《醉鼓》、《砚池畅想》等先后在省级以上文艺比赛中获奖。
其中,《揽秋》在全国第十届群星奖比赛中获得银奖,《王祥卧鱼》在全国“丰收杯”民族民间舞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三)民间工艺(1)泥玩具、木玩具。
泥、木玩具是用泥、木、竹等为主要原料制作的玩具,以苍山小郭、河东褚庄的泥玩具,郯城樊埝的旋木玩具最著名。
它们大都以夸张的造型、浓艳的色彩和生动的形象为群众喜闻乐见。
(2)手绣艺术。
沂水高桥镇手绣艺术名闻遐迩。
当地妇女用布头、彩线绣成的小鱼、荷花、小兔子、荷包、褀留、龙、凤等绣品惟妙惟肖。
1996年,山东省文化厅正式命名我市沂水高桥为“山东民间刺绣艺术之乡”,200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3)石刻艺术。
临沂自古就有制作赏石的传统,民间石刻的历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1996年,莒南县被山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山东民间石雕艺术之乡”,1997年,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石雕艺术之乡”。
(4)草、柳编艺术。
我市临沭、河东、莒南、费县、郯城等县区的草、柳编业极为发达,工艺精湛,品类繁多。
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拟物”、“混编”、“上漆”、“染色”等四大工艺特点。
产品远销欧美40余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当地出口创汇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5)民间美术。
临沂民间美术具有鲜明的特点。
郯城的年画造型扩张,线条简练,色彩艳丽,体裁多样;平邑、苍山、郯城的蓝印花布,兰山、莒南的彩印花布,图案结构以小圆点、瓜子点、花瓣点、小块面、线、体等构成各种纹样和形象,构思精美,简洁明快,富有韵律和装饰风格,莒南、沂水、蒙阴等县的剪纸五色门笺,苍山、郯城、临沭的挖补门笺,纹样古朴,绚丽华美。
(四)民间戏曲我市民间戏曲主要为柳琴戏、柳琴戏旧称“拉魂腔”,为山东地方戏曲剧种。
清代乾隆年间起源于临沂,流行于鲁南、苏北、皖北、豫东北一带,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
“柳琴戏”的名称是建国后,依据主要伴奏乐器柳叶琴所定。
柳琴戏最初为单人或双人演唱的“说唱”。
清代咸丰初年,开始有职业艺人演出“两小”和“三小”戏。
再后便出现了由一人赶扮几个剧中人物的“抹帽子戏”,逐渐发展成为有固定剧目和音乐伴奏、分行当的表演艺术6其唱腔风格独特,男腔浑厚朴实,女腔委婉华美,以丰富多彩的花腔和独有的拖腔翻高,有别于其它剧种。
现有临沂市柳琴剧团和郯城县柳琴剧团。
下面我选取了沂蒙山区最具有特色和代表性以及广为人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沂蒙煎饼、沂蒙山小调、糁汤进行介绍。
第二部分:沂蒙煎饼1、我与煎饼随着《舌尖2》的热播,让全国人们都了解了沂蒙煎饼以及沂蒙人的这项传统手工技艺。
作为地道的沂蒙人,谈起煎饼来就像天津人谈狗不理包子一样,都是家乡的味道。
煎饼,是沂蒙山区民间传统家常主食,也是久负盛名的地方土特食品。
小时候,我常见奶奶在家里烙煎饼,地上支起一个大鏊子,下面烧麦秸。
等到鏊子热了,她就用勺子舀一勺糊子(当地人叫法)摊在滚热的鏊子上,用竹坯子把糊子摸均匀了。
还要一层层刮,为的是让煎饼薄,容易熟。
用不了一分钟,磨细的小麦浆就变成煎饼了。
据说天津煎饼果子做法就是从山东学来的,对此我由衷地感到骄傲。
提起煎饼不得不提煎饼卷大葱,想必外地人都听说过这个吃法。
当地人经常这么吃煎饼,它由来已久了。
刚做好的煎饼带着浓郁的小麦香气,闻过之后令人陶醉,吃起来更是特别地香。
犹忆童稚时,奶奶刚烙好煎饼,我就迫不及待地让奶奶卷起来给我,能吃到刚熟好的煎饼真是一件乐事。
现在虽然奶奶不在了,我还依然想念她用勤劳灵巧的双手为全家人烙煎饼,熟悉的味道久久散不去。
上大学之后,回家的日子少了,虽然在这里能吃到具有天津特色的煎饼果子,但却不能满足我对家乡煎饼的渴望。
于是,每次回家,我都会吃上几个煎饼填补我的饥饿感。
这些年关于煎饼发生了不少变化,手工煎饼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机器制作的煎饼。
虽然整齐划一,但是味道永远不上手工煎饼。
生活水平好了,人们不再选择自己动手做煎饼,而拥有这项手艺的人逐渐老去。
我开始担心起来,希望制作煎饼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传承下去。
图1:沂蒙煎饼2、历史与传说对于煎饼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
临沂农村相传的,多是一些美丽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在蒙山望海楼下乐于助人的土秀才田壮,因为得罪恶霸被关进大牢,恶霸扬言49天不准送饭,只准送笔墨纸张。
后来,田秀才的妻子巧珍在睡梦中得到蒙山娘娘的指引,摊制煎饼,放上大葱提着豆酱给田壮送去,看大牢的以为煎饼是纸、大葱是笔、豆酱是墨,就没多盘问。
就这样,过了49天,田秀才不但没被饿死,反而神采奕奕。
善良的巧珍,为报答蒙山娘娘的恩德,热心地给四邻八舍传授煎饼技艺,后来一传十,十传百,摊煎饼在八百里沂蒙传开了。
3、制作技巧仅仅在十几年前,临沂农村还保持着“户户支鏊子,家家摊煎饼”的习俗。
虽然那时几乎每个农村妇女都会烙煎饼,但这并不意味着煎饼的制作工艺有多简单,相反,烙煎饼有着复杂的工艺制作过程。
从事了近十年煎饼生产的吴楠说,要烙出一张煎饼,至少得两天时间,头一天泡粮食,第二天把泡好的粮食磨成糊,然后才能上鏊子烙。
烙得好的煎饼很薄,以至于临沂人带着煎饼到外地吃时,许多外地人特别是南方人都以为在吃“纸”,薄如纸,正是煎饼的一大特点。
而从另一方面说,有着悠久历史的煎饼也需要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
沂南县湖头镇68岁的肖大娘感叹地说,以前姑娘出嫁前都得早早学着烙煎饼,婆家要看手艺的,但农村里几乎没有几家还自己烙煎饼吃了,多数是一些机器煎饼,会烙煎饼的人越来越少。
如果不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和传承,可能不需要太久的时间,烙煎饼这个传统工艺就会面临无人传承的困境。
4、种类烙煎饼的工具主要有三件:一是鏊子,铁制,圆形,有大、中、小三种,中号鏊子直径 65厘米左右,中心稍凸,下有三足,其下用柴草或煤炭加热,上面即可烙制煎饼;鏊子是烙煎饼的专用工具,《康熙字典》有“鏊”字条,唐人《朝野金载》中有“熟鏊上猢狲”语,可知煎饼的历史之悠久。
二是手持用来推动糊子的工具,当地人叫“池子”,木制板状弧形,有柄。
把糊子放在热鏊子上后,用池子左右推摊,糊子便薄薄地摊在鏊子面上。
也有的用筢子,还有的用“竹劈”,作用相同,但烙出来的煎饼却各有特点。
三是油擦子,群众呼为油搭子,是用十几层布缝制的方形擦子,上面渗着食油,用来擦鏊子,为防煎饼粘连鏊子揭不下来。
5、制作工艺煎饼的制作工艺较复杂。
它以麦子、高粱、玉米、谷子、地瓜干等粮食为原料,经过淘洗、浸泡,然后用石磨磨成糊状物,群众叫“煎饼糊子”。
还有的地方在磨糊子前,放入 l/3或一半的熟料,称为“对半子”,群众称这样磨出来的糊子好烙,烙出来的煎饼也柔软好吃。
磨糊子是很费功夫的事,二三十斤粮食一般要两三个小时才能磨好,因为磨快了,糊子过粗,烙出来的煎饼自然就不好吃。
磨的时候,添料必须是有经验的老手,要勤添少添,磨出来的糊子才细腻均匀。
上学的孩子也有句趣话:“麦子煎饼卷鸡蛋,不给我吃俺不念。
”最有特色的普通就菜是“渣豆腐”和大葱。
渣豆腐也是沂蒙山区的地方小吃。
即把白菜叶、萝卜缨、野菜、地瓜秧等洗净剁细,加点豆面和盐,用水煮焖后即可食用的一种家常菜。
煎饼卷渣豆腐,再放上点辣椒面,是贫苦农民填饱肚子的最好饭食。
过去农忙时,没有时间炒菜,煎饼卷大葱和甜酱是最具风味的吃法。
6、煎饼文化沂蒙山煎饼的特点是:圆形,呈浮白(如大米、麦子煎饼)、淡黄(如小米、玉米、谷子煎饼)、浅棕(如地瓜干、高梁粱煎饼)色,营养丰富,松酥柔软,便于存放,易于携带。
沂蒙“天食源”煎饼是沂蒙山区民间传统家常主食,也是久负盛名的地方土特食品。
从使用的原料方面分类,又可分成麦子煎饼、玉米煎饼、小米煎饼、高粱煎饼、地瓜煎饼等,不同的烙制工具,不同的原料,其味道也各不相同。
烙好的煎饼薄如纸,折叠成卷,即可食用。
经过晾干,叠成长方,可存放半月到一个月之久而不变质。
出门携带也很方便,因此,人称干粮。
清代蒲松龄在其《煎饼赋》中写到,“煎头则合米豆为之,齐人以代面食”,“圆如银月,大如铜缸,薄如剡溪之纸,色如黄鹤之翎,此煎饼之定制也。
”煎饼因是用原粮制作,麸皮没有去掉,所以营养丰富,吃起来香酥松软,且便于存放和携带,是一种极富特色的地方食品。
有人认为,食用煎饼需要较长时间的咀嚼,因而可生津健胃,促进食欲,促进面部神经运动,有益于保持视觉、听觉和嗅觉的健康,减缓衰老,不失为一种保健食品。
在煎饼制作工艺基础上,人们又变化出许多种不同的煎饼。
在山东还有如下一些变化:酸煎饼:将面糊发酵变酸,摊制出来的煎饼味道酸而特别。
柿子煎饼:煎饼摊好还没烙熟之前,放上去皮的柿,然后将之涂抹均匀;烙熟后,煎饼色红,味道甜。
酥煎饼:煎饼冷却后再烙酥。
一品酥脆煎饼:薄脆类,各种口味。
7、吃煎饼的好处煎饼多以粗粮制成,常吃煎饼可以促进肠胃蠕动,有益肠胃健康;其次煎饼筋道耐嚼,常吃煎饼有益牙齿健康,有好多老太太都70岁左右了牙齿依然坚固,问她有何保健方法,答案是常吃煎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