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考点三大国粹之中医学.doc

合集下载

中医知识点重点总结电子档

中医知识点重点总结电子档

中医知识点总结:上篇第一章导论:1.《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古医籍。

2.《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

4.中医的认知与思维方法:司外揣内、援物比类、心法和顿悟、试探和反证。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思想:1.元气,即原气。

是产生和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物质。

2.气的基本特征:a,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b,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c,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3.所谓气化,泛指气的作用所产生的变化。

4.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的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

5.阴阳的基本特征:水与火的基本特性,可代表各种事物阴阳属性的基本特征。

水性寒凉、下行、湿润和阴暗,故水属阴;火性温热、升腾、燥热和光亮,故火属阳。

6.阴阳属性的特点:a,阴阳的抽象性和相关性b,阴阳的普遍性c,阴阳的相对性7.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a,阴阳相互对立b,阴阳相互依存c,阴阳相互消长d,阴阳的相互转化8.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及其运动变化。

9.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10.人体五行属性归类: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

11.五行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a,相生关系的传变b,相克关系的传变第三章藏象学说1.藏象学说是以脏腑的形态和生理病理为研究目标的理论体系。

2.藏象学说主要内容: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3.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心主血脉;心主神志。

心的系统连属:心在志为喜、心在体合脉、心在窍为舌、心在液为汗。

4.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宣发和肃降;肺通调水道;肺朝百脉、主治节。

肺的系统连属:肺在志为悲忧、肺在体合皮、肺在窍为鼻、肺在液为涕。

5.脾的主要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脾气主升;脾主统血。

脾的系统连属:脾在志为思、脾在体合肌肉、脾在窍为口、脾在液为涎。

公考中医常识大全

公考中医常识大全

公考中医常识【注意】中医常识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理论,第二部分是中医史。

考试不是让大家诊脉开方字,而是让大家对中医有一个基本了解。

考试题目也不 难。

(1)基础理论:①理论体系:了解中医基本的理论体系有什么特点或者和其他医疗体系相比有什么不同。

②脏象学说:“脏象”指器官,对人体器官有一个基本了解,掌握清楚人体器官的功能和特点。

③病因学说:知道人为什么会生病。

④疾病防治原则: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吃药+打针)。

⑤药性理论(吃药):掌握每种药物的特性。

⑥针灸(打针)。

(2)中医史:同学们在初高中多多少少都接触过一些,很多和我们的文化常识是紧密相连的。

①名医名著:历史上的名医及其作品。

②常考典故:与中医相关的故事。

第一章 基础理论【解析】上图为人们对西方古代医生的典型印象,他们认为人生病之后是魔鬼缠身,即被恶灵骚扰。

医生戴上乌鸦面具之后,在和病人保持距离的同时可以驱赶恶魔。

这样的思想整体落后,所以他们的治疗方式也非常野蛮。

如果一个人生病了,会采取放血、往伤口上撒盐的方式。

其实没有任何作用,反而会给人增加痛苦。

美国总统华盛顿冬天突发了一种咽喉疾病,他身边的管家给他采取了放血疗法,肯定没有效果。

华盛顿反而变得更虚弱了,就去世了。

西方这么重要的历史人物都误在庸医之手,西方的传统医学和中国的传统医学相比肯定要淘汰。

一、中医理论体系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解析】1.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而西医是西方现代医学,二者没有好坏。

中国传统医学一直流传到现在,而西方的传统医学/古代医学在实践中证明没有作用,且已经被淘汰。

因此现在说的西医就是西方现代发展出来的一种医学技术。

2.中医理论体系比较先进。

(1)整体观念:在中医眼中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如果人头晕腰疼、腰膝酸软,中医不一定会看腰,不一定会看膝盖,不一定会看头,因为这种状况人很可能是肾虚(肾虚的症状),会看到底是哪里出问题。

(2)辨证论治(最突出的特点):“证”指原因、机理。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第一章导论人类最早形成的三大传统医学:中医学,古巴比伦学,印度医学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的影响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的渗透古代医疗经验(针灸、汤液等治疗)的积累中医学的科学范畴: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

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

中医理论体系主导思想:整体观念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诊治特点:辨证论治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黄帝内经》战国,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2.《伤寒杂病论》东汉,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

3.《神农本草经》东汉,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1.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 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3. 人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体的整体性可分为三个层次:⑴生理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⑵病理的整体性:病脏及他脏病脏及系统⑶诊治的整体性:司外揣内上病下取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形—神—自然—社会(二)恒动观念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运动。

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气血的循环)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病理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如外感风寒束表的感冒,失治误治,入里化热)(三)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病——疾病的名称,如感冒病、水肿病。

症——症状和体征,是具体的疾病表现。

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

证——又称证型,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证包括: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等);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邪正关系(如虚、实等)病、证、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1.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

国考之中医常识总结和解析

国考之中医常识总结和解析

中医常识【解析】1.中国古代医学:(1)基础理论:理论体系(有什么样的特点以及建立在什么理论基础之上)、脏象学说(“脏象”指器官,研究人体器官的基本组成)、病因学说(研究疾病的原因)、疾病治疗(吃药+针灸)。

(2)中医史:名医名著(历代名医、历代著名的医学著作)、常考典故。

2.中西结合疗效好,本节课也会讲解西医的内容。

一、中医理论体系1.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2.基础:阴阳学说、五行理论【解析】1.特点:(1)整体观念:把人看成统一的整体,比如张三肾虚去看病,可能还会看腰和头部,因为人是一个整体,可能会将肾虚的病“传染”到其他脏腑或者部位,而西医腰痛只看腰。

(2)辨证论治:“证”指疾病的原因、机理,同一种病可能是不同的原因,比如同一种感冒,有可能是风热感冒,也有可能是风寒感冒,因此在治疗中要对症下药。

中医被誉为我国三大国粹之一,另外两个为京剧、国画。

2.基础:(1)阴阳学说:中医认为人体内有阴阳二气,比如同样是肾虚,有可能是肾阴虚,也有可能是肾阳虚,正因为有阴阳二气才要辨证论治。

(2)五行理论:“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比如肾属于水,肝属于木,水可以滋养树木,如果肾虚也会通过五行传导机制影响到肝。

二、脏象学说1.五脏:心、肝、脾、肺、肾2.六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解析】1.五脏:心、肝、脾、肺、肾。

2.六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

三焦是中医特有的,没有实体,是虚拟的功能的器官,人所有的器官加起来可以代谢水,于是中医就虚拟出三焦这一器官,用来代谢水液。

3.考查对应关系,掌握五脏六腑分别是什么。

3.主要器官的功能(1)心:血液循环提供动力;形成血压(2)肝:解毒、代谢、免疫、分泌胆汁;人体最大消化腺①小肠:人体最长消化道,消化吸收主要场所②大肠:排泄【解析】1.心:心脏。

(1)血液循环提供动力:心脏就像水泵一样一跳一跳的,“跳”就是心脏在收缩,完成一次收缩就将血液像水龙头一样喷到全身各处,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

中国医学之中国古代医学常识

中国医学之中国古代医学常识

2019云南玉溪三支一扶考试内容—公基:中国医学之中国古代医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中医、中国画、京剧三颗璀璨的明珠并称为中国三大国粹。

本文主要针对事业单位考试中涉及到的中医知识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帮助考生在事业单位的复习中能够事半功倍。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及其著作1.医祖——扁鹊扁鹊:春秋战国时期名医。

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被尊为医祖。

其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2.医圣——张仲景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3.外科鼻祖——华佗华佗: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发明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广播体操——五禽戏(虎鹿熊猿鸟),精于手术,发明麻沸散。

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

主要著作《青囊经》已佚。

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4.针灸鼻祖——皇甫谧皇甫谧:三国西晋时期学者、医学家、史学家。

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并被誉为“针灸鼻祖”。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

针法是指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穴位,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

5. 道家医生——葛洪葛洪:自号抱朴子,东晋著名医药学家,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

著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考点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主要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考点 2.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社会相统一。

考点3.“证”是对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考点 4.感冒的治疗,可分别采用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此属于同病异治。

因中气下陷所致的久痢、脱肛及子宫下垂,都可采用升提中气法治疗,此属于异病同治。

考点5.同病异治的实质是证异治异。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考点1.构成宇宙的本原是精气。

考点2.“精”的概念源于水地说;“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考点1.可用于区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征兆是水火。

考点 2.以昼夜分阴阳,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考点 3.以四季分阴阳,春天为阴中之阳,夏天为阳中之阳,秋天为阳中之阴,冬天为阴中之阴。

考点4.体现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有:①“孤阴不生,独阳不生”②“阴阳离决,精气乃绝”③老年人“昼不精,夜不瞑”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考点5.阳虚日久导致阴气化生不足,反映的阴阳关系是互根互用。

考点 6.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包含有另一方的阴阳关系是阴阳互藏。

考点7.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从冬至到立春为阴消阳长。

考点8.阴阳的皆消皆长(如阴随阳消,阴随阳长等)体现了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

阴消的互为消长(如阴消阳长,阴长阳消等)体现了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

注:此考点为2020中医执医师所涉及考点。

考点9.“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说明了阴阳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考点10.体表为阳,则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

考点11.以脏腑分阴阳,心为阳中之阳的【太阳】,肺为阳中之阴的【少阴】,肾为阴中之阴的【太阴】,肝为阴中之阳的【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

考点12.六淫之中,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

药味分阴阳,药用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公务员公共基础文化历史知识:三大国粹知识点汇总.doc

公务员公共基础文化历史知识:三大国粹知识点汇总.doc

公务员公共基础文化历史知识:三大国粹知识点汇总四诊法:望、闻、问、切。

五脏:指肝、心、脾、肺、肾。

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医圣”:西汉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成书于公元204年)是中医临床学的经典。

“药王”:唐代孙思邈。

《千金方》。

《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颁行的药典。

华佗:“五禽戏”、麻沸散。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的分类法,“东方医药巨典”。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和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同疾病斗争的伟大。

我国最早的中医医学专著是:A、《黄帝内经》B、《伤寒论》C、《金匮要略》D、《温病条辨》A。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中医学著作。

二、国画发展历程:陶器——青铜器——帛画(战国)——宗教绘画(魏晋)1.原始社会:半坡氏族已会制造画有人面形、鱼形花纹的彩陶2.春秋战国:绘画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壁画、帛画(《妇女凤鸟图》、《御龙图》)3.三国:曹不兴是佛像画的始祖。

“曹衣出水”4.东晋:顾恺之的绘画《女史箴图》后世将他与东晋南朝的另三位名家并列,称为“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画龙点睛)、展子虔”。

5.唐朝: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画圣”)《天王送子图》“吴带当风”6.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7.元朝:赵子昂8.明朝:唐伯虎《秋风纨扇图》9.清朝:郑板桥的竹;石涛、朱耷的山水画10.近现代: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三、京剧1.四项基本功(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2.四大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3.京剧行当: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

公务员公共基础文化历史知识:国画一、发展历程纵观国画的发展历程比较久远,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经过各朝各代的发展,产生了不少的名人与知名作品。

公务员考试常识重点三大国粹文化知识点及预测题

公务员考试常识重点三大国粹文化知识点及预测题

公务员考试常识重点:三大国粹文化知识点及预测题(历史文化)2011-12-02 16:12 作者:华图教育来源:华图教育中医、国画、京剧并称为我国三大国粹。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考查了京剧,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题目中涉及了对针灸的考查。

2012年,对京剧考查的概率可能不大,但国画可能成为今年考试的一个重点。

中医作为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选项中应该也会涉及。

一、中医四诊法:望闻问切。

“医圣”:西汉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成书于公元204年)是中医临床学的经典。

华佗:“五禽戏”、麻沸散。

药王:唐代孙思邈。

《千金方》。

《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的分类法,“东方医药巨典”。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五脏:指肝、心、脾、肺、肾。

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例1、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和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同疾病斗争的伟大成就。

我国最早的中医医学专著是()(2008年广东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第62题)A《黄帝内经》 B《伤寒论》 C《金匮要略》 D《温病条辨》解析:A《皇帝内经》是我国最在的中医学著作二、国画(一)发展历程:陶器——青铜器——帛画(战国)——宗教绘画(魏晋)1.原始社会:半坡氏族已会制造画有人面形、鱼形花纹的彩陶2.春秋战国:绘画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壁画、帛画(《妇女凤鸟图》、《御龙图》3.三国:曹不兴是佛像画的始祖。

曹衣出水4.东晋:顾恺之的绘画《女史箴图》后世将他与东晋南朝的另三位名家并列,称为“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画龙点睛)、展子虔”。

5.唐朝: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画圣)《天王送子图》吴带当风;6.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7.元朝:赵子昂8.清朝:石涛、朱耷的山水画(二)石窟文化三大石刻艺术宝库: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图教育网整理了2018公共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公共基础知识模拟题、公共基础知识练习题、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公共基础知识指南等,希望帮助考生快速顺利的掌握2018公共基础知识
考点。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三大国粹之中医学
中医学,是中国的最传统、最古老的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诊疗特点的医学体系,是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的传统学科。

它的发展,除了取决于实践外,还与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宝命全形以贵生的系统思维方式、哲学思想等关系甚为密切。

中医学在历史的长河不断地发展,它是历史的延续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纵观中医学发展的历程,其发展史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可划分为中医理论的奠基时期、中医实践经验积累和理论的完善时期、中医与现代多学科结合研究的萌芽与探索时期。

一、理论奠基时期(秦汉以前)
1.春秋之前属于自发的医学实践活动与朴素的医学理论萌芽。

考古学家研究证明,新石器时代,人们死后多以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作为随葬品,提示原始人相信躯体虽死,人的灵魂尚存。

夏、商、周时期的医学与巫术没有进行严格区分,甲骨文中
大量的问病卜辞足以说明这一点。

春秋时期,很多先进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普遍认为吉凶祸福在于人事,而不在于鬼神,这一思想反映到医学中来,促进了唯物疾病观对唯心的鬼神致病观的斗争。

2.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四部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

战国时期,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化,使各行各业日趋专业化,这也给医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对中医学影响很大,他们之中,儒家、道家、阴阳家对医学的影响尤为突出。

到了汉代,由于疾病的流行,一些进步的医家在自己临床实践中,吸取了当时流行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在药物学进步和对疾病进一步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临床医学思想,其重要标志就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问世,这一巨著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形成了根据病变阴阳、虚实、寒热、表里来处方,奠定了临床治疗学的基础。

二、实践经验积累和理论完善时期(汉代至鸦片战争时期)
1.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至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

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

这一时期的中医学各科的专科化已趋向成熟。

2.宋金元时期,中医学理论的进一步深化。

宋代,统治者对中医教育比较重视,专门设立了太医局,作为培养中医人才
的最高机构。

公元1057年,宋政府专设校正医书局,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了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历时十余年,约在1068~1077年陆续进行。

目前,我们所见的《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等,都是经过此次校订、刊行后流传下来的。

到了金元时代,中医学上已经出现了很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

其最具代表性的有四大家,分别是:刘完素(公元1120~1200),认为伤寒(泛指发热性疾病)的各处症状多与火热有关,因而在治疗上多用寒凉药物,被后世称之为寒凉派张从正(约公元1156~1228),认为病由外邪侵入人体所生,一经致病,就应祛邪,故治疗多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被后世称之为攻下派李东垣(公元1180~1251),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时重在温补脾胃,因脾在五行学说中属土故被后世称之为补土派,朱震享(公元1281~1358),认为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即认为人体常常阳气过盛,阴气不足),治疗疾病应以养阴降火为主,被后世称之为养阴派。

3.中医学理论的基本完善(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张介宾和赵献可提出了命门学说,李中梓也明确的提出了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论断,至今它们仍有效地指导中医临床。

明清时期形成的温病学派,发展、补充了中医基础理论。

主要有:明吴又可创疠气学说,解释温病病因,发展了中医病因学;清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吴鞠通创三焦辨证体系,用于温病临床疗效卓著,充实、丰富、发展了中医辨证论治诊疗体系,使温病学派日趋发展,逐渐成为在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都
自成体系的一门学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