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公开课课堂实录(两套)
《归去来兮辞》实录(青岛16中吕娟娥版)

《归去来兮辞》实录(青岛16中吕娟娥版)《归去来兮辞》教学实录青岛16中吕娟娥老师:上课!(同学起立)同学们好!学生:(鞠躬)老师好!老师:同学们,在初中课本中,陶渊明是我们的老朋友,我们学过他的很多文章,有——生答:《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
老师:你能结合其中的句子谈谈你对陶渊明个性的理解吗?生1:“娴静少言,不慕荣利”生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生3:“好读书,不求甚解”生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老师问:这表明了他什么个性?,学生追加“不与当时的世俗同流合污”)老师:静观庭前花开花落,闲看天上云卷云舒。
他莫不是生来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世外高人?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陶渊明,在朗诵中行走于他的田园,去认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陶渊明吧!老师出示教学目标:“咱们今天的学习目标是全面深入的理解陶渊明的隐士情怀。
”板书题目,然后问:怎么理解文章的题目?学生:归去来是归去的意思,来兮是语气词,辞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可以歌唱。
老师:现在咱们就在诵读中感受一下辞的特点。
咱们PK读,第一排同学读1、2段,第二排同学读3、4段,看看哪个组读得字音最准、最整齐响亮、最有节奏感。
(老师起头,读书)(全读完)老师:咱们找两位同学来评价一下。
学生1:“曷”读错了,应该读2声。
学生2:很多同学没有捧起书来读,读书应该捧起书来读,声音不是太洪亮。
老师:有一个组的声音特别洪亮,其他组的所有同学都不如这一组洪亮。
总起来说:虽然不洪亮,但是比较整齐,如果语速再慢一点会更好。
3.现在请大家紧扣题目,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归去的原因---归去的乐趣---归去的感触老师:哪一部分是作者着力描写的部分?学生:第二部分老师:作者主要写得是归去的欢乐。
板书:乐老师:身处东晋讲究身份等级的环境,陶渊明从拥有铁饭碗且身份高贵的机关领导降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才有收获的底层农民,为什么欢乐?你从文中能找到答案吗?学生:的确,他选择归隐,不是像个愣头青,一时冲动。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课堂实录

《归去来兮辞》课堂实录教学目标:一,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说明:诗歌、辞赋一定要强调读,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通,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初读课文,疏通字词一、导入新课方法一: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大诗人在一篇文章里,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
这篇文章是——《桃花源记》。
这篇文章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
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则是作者辞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方法二:以选择题导入1、假如可以选择,你会生活在哪个朝代?A、秦、隋B、魏晋C、汉、唐D、今天2假如你可以选择,你会生活在哪个地方?A、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边城B、故都北京西安C、繁华的都市上海广州D、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2、假如你可以选择,你会选择什么样的身份?A、我若为王B、甘心为奴C、我愿为民D、隐士重点不在于学生的选择正确与否,而在于如何辨证分析地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本质。
《我若为王》中“为王”之好处,为王之耻辱,为王之悲哀,看来——“为官”肯定亦有其好处、难处与坏处。
(官场之黑暗与尔虞我诈——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引出陶渊明这个人物。
二、精要了解作者学生读注释1。
补充:年轻时有过“大济苍生”之志,但当时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严重地阻碍了陶渊明的仕途发展。
所以,他五次出仕,也只任过祭酒、参军、县令等一些小职。
(愤怒出诗人,不平则鸣)看过资料,现实中的他喝酒上瘾,(估计因此性功能有障碍),五个子女都患有痴呆症或弱智。
李白、杜甫都是这样。
《归去来兮辞》课堂实录

ZHONGXIAOXUE KETANG JIAOXUE YANJIU师:通过诵读,同学们感受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作为辞赋的韵律之美,也了解了辞赋的相关常识,并梳理了文脉——归途,归家,归田,归心。
同学们还用白话散文诗的方式翻译了这篇文章,分享了彼此的创意和美好的语言表达。
我很喜欢《归去来兮辞》,因此,我想对文章做些修改。
我有三个大胆的尝试,请同学们帮忙评判一下,看看这几个尝试好不好。
第一个尝试,我对文章里的三个句子做了修改。
第一个句子(PPT呈现):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闲步入室,把酒畅饮。
我这么修改是为了能更好地体现陶渊明的闲适自由,心情舒展,举杯畅饮,自得自乐。
同学们认同吗?生1:我觉得改了不好。
把“携幼入室”改成诗人独自“闲步入室”,前文中“僮仆欢迎,稚子候门”,陶渊明辞官回家,他的家人很早就知道他要回来,很希望赶快见到他。
古时候无论是做官还是求学,都是一个人在外,不能和家人团聚,因此这里是家人早早地等候在家门口。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自己的生活,小时候,爸爸妈妈出门回来,我们是不是很高兴?爸爸妈妈也很高兴,会抱着我们进家门。
师:好,刚才说是“抱着我们进家门”,陶渊明有五个孩子,这回可热闹了,有拉手的,有拉衣襟的,小一点的扯着裤腿,哇,一家人围拥着进门。
那为什么这样就好了呢?生1:这样能体现一家人的温情。
我们看到的陶渊明不只是一个很飘逸很洒脱的隐士,他也是一个父亲,“携幼入室”更有人情味和接“烟火气”的温情,也使得这个句子更加富有生活气息,体现他独特的生活情趣。
师:(掌声)是不是说得很好?这位同学特别强调了家的温情。
陶渊明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有人情味和接‘烟火气’的温情”这句话说得很好。
这个句子被我一改,陶渊明倒是飘逸出来了,一家人的和谐和温情却给改没了,并且不符合陶渊明真实的生活。
还有同学要发言吗?生2:原来的句子是有人把他的酒给倒好了。
师:有人?会是谁啊?生2:可能是他的妻子吧。
《归去来兮辞》课堂实录

《归去来兮辞》课堂实录师:古人说“学而优则仕”。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时读书人的人生理想,但却也有人选择了另外的道路,比如就有这么一位,放着县官不做,辞官归田,过起了躬身自耕、饮酒赏菊的隐居生活,大家说,他是谁?生:陶渊明。
师:对,陶渊明。
对他,我们应该了解不少了,初中时候,我们学习过他的两篇文章,一篇是散文《桃花源记》,一篇是他的自传《五柳先生传》,我们就不多加介绍了。
但是,我想大家肯定都会有一个疑问:陶渊明为什么会辞官归田呢?今天,让我们从他的辞赋《归去来兮辞》中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和作者)师:标题五个字,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我想请同学来为大家解释一下这个题目。
生:“辞”是一种文体,“兮”是一个虚词,在“辞”这种文体中大量应用,没有实际意义,“来”是一个助词,也没有实际意义,所以,“归去来兮辞”五个字,就是“归去吧”的意思。
师:他说得非常好,看来是经过了充分预习的,请大家在课本上标记出来。
“辞”这种文体是屈原根据楚地民歌整理创造出来的,所以又叫“楚辞”,《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又有人称“辞”为“骚体诗”,“兮”实际是楚地方言中的一个叹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
但“归去来”这三个字,除了课文注释中的解释之外,学术界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种认为“归去来”是“归去,归来”的并列形式,相对官场而言,作者是“归去”,相对田园而言,他是“归来”;还有一种认为,“去来”实际上是偏义复词,意思重在“去”,正如我向大家介绍我的弟弟时说“他是我兄弟”,实际是说“他是我弟弟”,课本的解释实际是同意第二种观点。
(点评:由导入到释题,可看作课堂的开端,这一段落中,以教师介绍为主,鉴于学生已读过陶渊明的几篇文章,教师舍弃了作者简介,提出“陶渊明为什么会辞官归田?”的疑问,引出课文,这一疑问实际也是解读本文的密码所在。
《归去来兮辞》教学实录

该辞创作于东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作者陶渊明深感仕途的险恶和人生的 无常,因此选择辞官归隐,回归自然。在归隐生活中,他创作了大量表现田园生 活和自然风光的诗文,《归去来兮辞》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陶渊明简介
生平事迹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字元亮,别别号靖节,世称靖 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 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关键语句及意象分析
关键语句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归隐 生活的强烈向往和决心。
意象分析
本文中出现了许多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田园”、“菊 ”、“酒”等,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个清新自然、远离尘 嚣的归隐世界,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情感表达与审美体验
情感表达
本文充满了对归隐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透露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无奈。作者通过描绘归隐生活的美好和 自由,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真题二
问
(2019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 文,完成问题。(节选自《归去来兮 辞》)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云无心 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句话的理 解。
答案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 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 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归 隐生活的向往。其中,“云无心”和 “鸟倦飞”都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 “出岫”和“知还”则表达了作者对 归隐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这句话也暗 示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即追 求自由和内心的平静。
不同风格诗人对比评价
杜甫与陶渊明
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关注社会现实 和民生疾苦;而陶渊明的诗风清新自 然,注重个人情感和理想追求。两者 在诗风上形成了鲜明对比。
归去来兮辞教学实录

《归去来兮辞》教学实录[开场白](音乐声中)同学们,非常高兴能有缘和大家相聚一堂,共同学习、探讨和交流。
文学艺术是相通的,喜不喜欢这首把我们带入大自然奇妙境地的音乐?好,接下来请听下面这首曲子。
(多媒体播出大自然之音《黎明》)教师:同学们,你听到了什么?学生1:鸟鸣声。
教师:又听到了什么?学生2:箫声。
教师:这鸟鸣声,这乐曲声把我们带到了怎样的一个地方,展开想象,作一描绘。
学生3:仿佛走进深邃的丛林,有一条小溪,全部是绿色。
学生4:高山流水相照应,意境悠远。
…………教师:鸟鸣声婉转悦耳,音乐声悠扬动人。
这来自天籁般的音响,仿佛让人置身于美妙的使人忘掉一切的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用自然美来表情达意,抒情言志,寻找精神家园,这是文学作品常常采用的手法。
同学们还记不记得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描写的自然美景吗?一起欣赏。
(多媒体展示《荷塘月色》有关节选内容,同时播放背景音乐。
)教师:这段景物描写的是什么?学生:荷塘里的月色。
教师:这段自然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学生1:宁静。
学生2:柔和。
学生3:朦胧。
教师:我们常常说作品中的景物往往是作者内在情感的外在体现,那么这里作者借荷塘里的月色表达怎样的心情?学生:心里不宁静,进而找到了一处宁静的所在,有点喜悦。
教师:此外还表现了什么情感?学生:失落。
教师:作者心里不平静,来找一个平静所在,找到了这样的地方,心里有一丝快乐喜悦,但着环境又不属于自己“热闹的是它们,我什么也没有”,自然会有一丝怅然。
说到月光、莲叶,我们一起再来看一看同样写到月光、莲叶的唐诗《山居秋暝》。
(多媒体展现王维的诗歌《山居秋暝》,同时播放与诗歌相配合的古典乐曲。
)教师:王维的诗歌具有怎样的特点?学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教师;那么这首诗描写自然美的是哪几个句子?学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教师:具体来说展现了哪些景物?学生:明月、青松和清泉。
教师:此中景物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1:享受生活,享受大自然。
《归去来兮辞》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归去来兮辞》;理解《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词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归去来兮辞》;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归去来兮辞》的诗意、诗境和诗情;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教学难点: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理解诗中的寓意和哲理;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感悟诗词背后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吟诵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3. 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4. 案例分析法:以作者的生平经历为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背后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陶渊明及其作品《归去来兮辞》;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背诵《归去来兮辞》,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内容;3. 课堂讲解:讲解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解答学生的疑问;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寓意和哲理,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感悟诗词背后的情感;5. 案例分析:以陶渊明的生平经历为例,深入剖析《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及合作意识;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3. 赏析文章:评估学生在赏析文章中的观点独到性、论证充分性和文笔优美程度;4. 期中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归去来兮辞》及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归去来兮辞》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归去来兮辞》。
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能够解释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文中的情感和意境。
学会通过文本细读和背景研究,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和创作意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理解并感悟文中表达的归隐思想和对自然、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归去来兮辞》的文学背景和文化内涵。
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分析。
文中难点的词语和句式的解释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文中某些词语和句式的古代汉语用法。
作者表达的归隐思想和人生观的现代意义。
如何深入理解和感悟文中的情感和意境。
四、教学方法:采用朗读、讨论、写作等互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结合文本细读和背景研究,深入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和创作意图。
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体写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古代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归去来兮辞》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归隐思想的起源和演变。
2. 文本细读:分组朗读文中的重要段落,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和情感。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解释难点词语和句式。
3. 背景研究:介绍作者的生平背景和创作时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归隐思想。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情感和意境,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5. 个体写作:让学生根据对文意的理解,进行个性化的写作,如感悟、评论等。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表达对文本的思考和评价。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的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活动。
2. 理解与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对《归去来兮辞》的理解程度,包括文本内容、修辞手法和意象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去来兮辞》公开课课堂实录(两套)《归去来兮辞》公开课课堂实录(两套)《归去来兮辞》实录,11728字。
师:同学们,朗朗乾坤,谁能挣脱名缰利索的羁绊?滚滚红尘,谁又能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但在中国文学史就有这样一个人,他有官不做,乐居田园,用自己的心灵书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绝唱,他就是中国著名的隐逸诗人之宗,谁?生:(齐)陶渊明!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吟诵他用心灵写成的绝唱——《归去来兮辞》,感受他独特的人生情怀!(师板书: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师:大家看题目是什么意思?生:(七嘴八舌)就是归去的意思。
辞是一种文体,来、兮是语气助词。
师:对,辞是一种诗体,富有抒情和浪漫气息。
兮是辞这种文体的独特助词。
师:现在请大家跟随老师的诵读,回到1600年前的东晋时代,走进陶渊明的心灵世界。
(古筝曲《归去来》响起,教师全文范背,声情并茂,全场师生静心倾听,都沉浸在老师忘情诵读营造的陶渊明归去的境界之中。
师:同学们,文章美吗?生:(异口同声、大声的)美!师:想不想纵情的诵读一次?生:(七嘴八舌)想!想!(台下笑声)师:(问一生)你想吗?生1:想!师:(问一生)你想吗?生2:想!师:(问一生)你呢?生3:想!师:好!现在同学们就自由的诵读吧!(老师率真的语言引起了台下会意的笑声!)(学生纵情自由诵读全文,教师巡回指导诵读)师:通过诵读,大家感受到陶渊明归去之后的生活美,(指多媒体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思考几个问题:陶渊明为什么归去?归去之后过着怎样的生活?又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思考?请大家划出表现陶渊明归去原因的句子,表现他归去后生活情趣的句子,表现归去后人生思考的句子。
(学生默读思考)师:陶渊明为什么归去?请从第一段找出答案。
(板书:归去)生4:首先是因为田园将芜,然后是因为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些都是他要归去的原因。
师:结合具体句子回答原因,方法很好。
师:第一段中哪几个字最能揭示他归去的原因?生5:心为形役!师:为什么?生5:因为他不想因为做官而劳累!自己还是想过田园生活的!师:因为做官对他来说是什么?生5:一种身心的劳累!师:心为形役,很准确!师:同学们知道他辞官归隐的直接原因吗?生:(七嘴八舌)好像是因为不为五斗米折腰……师:谁能具体讲讲这个故事?生6:他在彭泽当县令的时候,上级来检查工作,手下人说应该束带见之,要穿戴庄重去见上级。
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不愿为填饱肚子丧失人格,就辞官归去。
师:这位同学课外知识丰富,真好!(学生掌声)师:第一段写的是他——辞官归去的原因,咱们写做归去之因!(板书:之因)师:他归去后的生活怎样呢?从第二、三段来看。
一个字,怎么说?生7:爽!(笑声)师:爽是口语,书面语怎么说?生8:闲!师:闲逸的情致!如果说第一段写的是归去之因,那么第二段和第三段写的就是——生:(纷纷的)归去之情。
师:第二段写的是在哪里的归去之情?生9:回去之时!师:只是写归途上的吗?生9:还有回家后的情!师:第三段呢?生10:田园游玩的快乐!师:就是出游的快乐!师:第二段和第三段写归去后的生活情感,我们写做归去之情!至于是什么情,一会儿再具体研讨。
(板书:之情)师:归去后又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思考呢?内容在第四段。
生11:(插话)人生感悟!师:对,就是归去的感悟,我们写做归去之悟。
也留在一会儿探讨。
(板书:之悟)师:陶渊明归去后的日子确实轻松、快乐,大家看第二段和第三段。
下面让我们进行小组合作,请左面纵排的同学从第二段中选择句子,右面纵排的同学从第三段中选择句子,按照我们分好的小组——1、每组自由选择一个或几个辞句,将辞句内容设想成一幅画面。
2、用形象而有诗意的语言描述画面,展现陶渊明的某种生活情趣,写下来。
时间限定在三分钟,看哪些小组的合作效率最高,开始!(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创作,场面气氛热烈。
)师:同学们,可以了吗?生:(齐)不可以!师:那再给大家点时间!师:同学们讨论得这么热烈,我不忍心的打扰大家!但时间已经超时了。
师:咱们刚才体会到意境的美。
现在请富有情感的诵读你最喜欢的句子,然后再进行描述。
哪一组先开始?生12: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我有时驾着巾车,有时划着小舟。
站在船上引颈遥望,船儿轻轻摇摆,小风吹来,我的衣襟也随风飘扬,风吹松涛听天籁,舞动风铃美和谐。
我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愉快。
师:很有创意!生1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在秋天凉爽的风中,靠着熟悉的南窗,望着灰鸟三五成的南飞,我心傲然自得,像秋天一样辽阔高远。
寒舍虽小能避风雨,给予我心灵的温暖。
师:好不好,同学们?生:(齐)好!师:鼓励一下吧?(学生鼓掌)师:他刚才想到了秋天,归去的时间大家知道吗?(学生七嘴八舌的猜测)师:是在乙巳年十一月,基本上已是冬天了。
你能联想到秋天已经很接近了,因为它们都是萧瑟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一种美——倚南窗以寄傲的傲然自得之美!生14: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一望无际的水面上,静静的荡漾着几点波纹,鱼儿在水中快乐的游动,船在轻轻飘荡着前进,微风吹过身上的白衣,随风招展,人与大自然和谐而统一。
师:他说的哪一句最精彩?生15:人与大自然和谐而统一。
生16: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日光黯淡,夕阳还残。
我独自徘徊在孤寂的小林,独念天地悠悠,苍茫人世,吾生还需何求!师:很有知识储备,富有诗意!真棒!生17: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夕阳将入,阳光黯淡,留下一地余辉。
我手抚孤寂苍松,盘桓徘徊,留恋不去,沉寂在夕阳余辉之中。
师:多么沧桑啊!他徘徊在夕阳余辉之中,那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师:刚才我们体会的是辞的意境之美,陶渊明归去之后,陶醉在田园生活的快乐中。
他来到旷野,看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不由得心生悲叹,他在感叹什么?生:(齐)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师:用自己的话来说。
生18:感叹万物能够及时的生长繁荣,而自己的一生却将要过去。
师:自然万物蓬勃生长,可是我的一生却将要结束了。
陶渊明究竟准备怎样度过余生呢?请从第四段寻找答案。
生:(七嘴八舌)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师:最后两句是他的人生观。
咱们能不能找到辞中描绘的一些具体的理想人生图景?很美的!生19:(激动的)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
登东皋以呼啸,临清流而赋诗。
师:太激动,他读错了哪个字?生:(齐)舒啸的舒字!师:你知道什么叫怀良辰以孤往吗?生19:就是爱惜美好的阳光……爱惜美好的春光独自出去。
师:他出去干什么呀?生19:游玩!师:怎么游玩?生19:有时在田里除草培苗,有时登上东边高高的山岗放声长歌,有时到涓涓的细流旁边作诗。
师:他在这里描绘了三幅图画。
或植杖而耘籽是在那儿劳动,这种劳动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心情怎么样?生19:很高兴!师:你来高兴一次!用高兴的语气来读一下这句诗!生19:或植杖——而耘籽!师:(问其他学生)同学们,高兴吗?生:(齐)不高兴!师:再来一次!先面部堆笑,想着……生19:或植杖——而耘籽!师:(又问其他学生)同学们,高兴吗?生:(齐)还不高兴!(台下笑声)师:那怎么样才能高兴呢?师:植杖是什么意思?生19:拄着手杖!师:你仔细看书上的解释!生19:把手杖立在一旁。
师::把手杖立在一旁干什么呀?生19:放在一旁,自己除草么!师:就是非常悠闲!我把手杖放在这儿,然后我除草——,我培苗——很悠闲!你再来悠闲一次,好吗?(台下笑声)生19:(略带悠闲之味读)或植杖——而——耘籽!师:(问其他学生)大家看到他的悠闲了吗?生:(纷纷的)没有!(学生、老师笑声一片)师:还没有!(向读的学生)看来还不够悠闲。
师:我们来设想,这里不是课堂,而是美丽的田园,你就是陶渊明,你现在把手杖放在一边,拿起锄头,一会儿除草——,一会二培苗——(老师一边用缓缓的、沉浸陶醉的语气说,一边用两只手左右缓缓摆动,做一会儿除草、一会儿培苗状)!或——植杖———而——耘—籽!(台上台下师生气氛和谐,大家都发出了会意的笑声)生19:(陶醉的,完全进入了状态)或——植—杖———而——耘—籽!(热烈的掌声)师:太陶醉了!这是一种悠闲的状态!师:往下看,登东皋以舒啸是什么意思?生:(纷纷的)登上东边的高冈放声长啸!师:书上解释为放声长歌,也有解释为放声大喊的!同学们有没有这种放声长啸或者放声大喊的经历?生:(七嘴八舌的)有!没有!师:谁有?(笑声)师:(面对一个说有的男同学)你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放声长啸的?生20:心情非常压抑!(台下老师笑)师:需要释放!现在你就来释放一下,读一下登东皋以舒啸,体会这种释放的感觉!生20:(激动的)登东皋—以——呼(舒)啸!(笑声、掌声)师:太激动了!别激动,再来!生20:(纵情的)登东皋——以——舒啸!师:好不好?生:(纷纷的,声音不够大)好!不好!师:大家还不太满意!你应该让这个舒字彻底舒出去,登东皋——以——舒(气息充足、自由酣畅的)啸!来——!生20:(伸长了脖子,使劲全力喊出)登东皋——以——舒—啸!师:(充满激情的)好不好?生:(齐)好!(众鼓掌)师:同学们体会到了一种生命的什么状态?生21:有活力!生22:有激情!生23:生命力!生24:(有激情)有一种大河向东流的感觉!(掌声)师:好,你也来大河向东流一次!生24:(纵情的)登东皋——以——舒啸!(众鼓掌)师:(充满激情)好!这是一种生命勃发的自由状态!我们写做自由!(板书:自由)师:往下再看,临清流而赋诗,你说说,这是一种什么状态?生25:一种悠闲自得的状态。
师:悠闲自得,你说呢?生26:悠闲自得,惬意!师:你也来惬意一次!(笑声)生26:临清流——而赋诗。
师:找到惬意了吗?同学们?生:(齐)没有!师:现在这里不是会场,而是一条小河,你就是陶渊明,在这儿陶醉的赋诗,抒写自己的心灵!来,再来惬意一次!生26:(还是较快)临清流而赋诗!生27:(较慢,较好)临—清流——而—赋诗!师:可以吗?同学们?生:(齐)不可以!(众笑)师:不可以!谁可以?生28:我来试试!先酝酿酝酿情感!(众笑)(富有诗意、宁静的诵读)临清流——而——赋—诗(众鼓掌)师:同学们,大家对品味到了语言确实很美!陶渊明一会儿悠闲的除草培苗,一会儿登上高冈自由的放声长啸,一会儿宁静的临流赋诗!啧,悠闲自得!这里写了他生活的三种状态,但都是自由。
我们来做个对比,登东皋以舒啸是非常释放的,而临清流而赋诗是非常宁静的,把这两句连着读一下。
生28:(先清清嗓子咳嗽一声)(台下笑声一片)师:你可以从前一句开始,这样可以酝酿一下情感!生28:不用了,就直接从这句读吧!(众笑)生28:(充满激情的)登东皋——以——舒——啸—,(非常宁静的)临清流——而——赋诗!(热烈的鼓掌)师:可以吗?同学们?生:(齐答)可以!师:咱们一起体会一下!师:(高昂的)登东皋——以——舒——啸—,(低缓的)临清流——而——赋诗!(师生欲鼓掌)一二!生:(齐)(高昂的)登东皋——以——舒——啸—,(低缓的)临清流——而——赋诗!(鼓掌)师:同学们的语感能力特别强!刚才我们体会到的是一种生命的勃发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