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民俗
中秋节的民俗活动踩高跷

中秋节的民俗活动踩高跷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日。
在中秋节期间,各地有许多有趣的民俗活动,其中踩高跷是非常受欢迎的一项活动。
踩高跷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承载着人们对于中秋节的美好祝愿和喜庆氛围。
本文将介绍中秋节的民俗活动踩高跷的起源、意义以及如何进行等方面内容。
起源关于踩高跷的起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一个常见的说法是与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有关。
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后羿的英雄,他曾射下九个太阳,挽救了人间的危机。
为了纪念他的壮举,人们在中秋节的时候踩高跷,象征着后羿的高飞英勇,并祈求他的保佑。
意义踩高跷在中秋节的意义丰富多样。
首先,踩高跷是对后羿这位英雄的致敬和纪念。
后羿以其勇敢和机智闻名,他的事迹代表了团结、勇气和拯救。
通过踩高跷,人们向后羿表示敬意,并希望能够获得他的庇佑和祝福。
其次,踩高跷也是一种寓意祈福的活动。
高跷一般比人高,踩在高跷上象征着身体向上提升、心灵飞翔。
踩高跷时,人们展现出勇气和力量,也象征着迎接新的挑战并克服困难。
这种积极的心态和意象,让人们相信自己能够超越困境,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踩高跷的过程踩高跷的具体过程有些地方有差异,但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准备高跷。
高跷一般是由木头制成,形状高大且稳定。
人们需要在中秋节前提前准备好高跷,并进行调试和维护,以确保安全和舒适。
其次,人们穿上舒适的运动服,并配备好安全保护措施,如头盔等。
这样可以在踩高跷时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
然后,人们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和技能水平,选择合适的高度和跷板长度。
初学者可以选择较低的高度和短的跷板,以便更加稳定。
最后,人们可以开始踩高跷了。
踩高跷的技巧需要一定的练习和耐心,最开始可能会不太稳定,但只要坚持下去,相信很快就能够掌握平衡和稳定的技巧。
踩高跷时,人们可以结伴而行,互相鼓励和支持,形成一个团队协作的氛围。
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中秋节,分享快乐和喜悦。
结语通过踩高跷的民俗活动,人们在中秋节期间能够体验到独特的乐趣和活力,同时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初探

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初探上高道情艺术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源自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的上高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底蕴。
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上高道情艺术逐渐走向了民俗化的道路。
本文将就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现象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该剧种的发展方向和保护传承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启示。
一、上高道情艺术的起源和特点上高道情艺术是中国戏曲剧种中的一种,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它起源于温州苍南县上高镇,形成于明清时期,并在当地乡村广为流传。
上高道情艺术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曲牌、唱腔和表演,是一种以山歌为基础、吸收了古曲、小调和艺术歌曲等多种元素的地方戏曲艺术形式。
上高道情艺术的曲牌非常丰富,有着自己独特的节奏和旋律,如《二犯价》、《孤鹤妆》、《壮乡亲》等,每一首曲牌都有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内涵。
唱腔则多以念白为主,以真实的生活为题材,歌颂农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
表演则注重感情的抒发和肢体的表现,以传统的舞台形式进行演绎,富有鲜明的民间风格和生活气息。
二、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现象近年来,上高道情艺术逐渐走向了民俗化的道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活化表演:传统的上高道情艺术常常在民间举行,演员们穿着普通的民族服装,以真实的生活为题材,表达出农民阶层的生活情感和情感表达。
这种表演方式更贴近人民群众,使得上高道情艺术更具有亲和力和接地气。
2. 融合现代元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上高道情艺术也开始融合现代元素,例如在服饰、道具和道情内容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良,使得剧目更具有现代气息和观赏性。
3. 推广传承: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表现还体现在积极推广传承上。
为了加强上高道情艺术的传承,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举办了一系列的演出和宣传活动,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和传承上高道情艺术,使得这一艺术形式得以延续和发展。
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现象不仅促进了该剧种的发展,还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 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通过民俗化的表演方式和宣传推广活动,上高道情艺术得以更好地得到保护和传承。
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初探

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初探【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现象。
首先介绍了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背景,分析了民俗化的起因和趋势。
其次探讨了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特点,包括传承性强、融合性强等特点。
然后详细描述了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表现形式,从舞蹈、音乐、服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接着分析了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对社会的影响,探讨其在文化传承、社会和谐等方面的作用。
最后阐述了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意义,强调其对文化多样性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展望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未来发展,提出其可持续性发展和深厚的价值。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上高道情艺术在民俗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关键词】关键词:上高道情艺术、民俗化、背景、特点、表现形式、影响、意义、展望、可持续发展、价值。
1. 引言1.1 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初探上高道情艺术是一种极具民俗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渐融合了民俗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民俗化表现形式。
本文将对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进行初探,探讨其背景、特点、表现形式、影响和意义,以及展望其未来发展并探讨其可持续发展和价值。
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受到当地文化、宗教信仰、历史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背景的深入挖掘,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其与当地社会文化的关系。
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特点主要体现在其艺术形式的民俗特色上,包括使用民间乐器、借鉴民间故事、展现民间风情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上高道情艺术更加贴近民众生活,具有较强的文化传承和表现力。
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的表演形式,也有现代的创新表现。
通过对其表现形式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其艺术特点和风格,同时也可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对当地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促进了当地文化的繁荣发展,也加强了社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
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初探

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初探上高道情艺术是一种源自上海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其表现形式多样,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群众基础。
在现代社会,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和城乡关系的变迁,上高道情艺术也在不断发展与变化。
本文将从民俗化的角度出发,以初探的方式探讨上高道情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情况和面临的挑战。
一、上高道情艺术的传统特点上高道情艺术起源于上海地区,其传统特点主要表现在表演形式和内容上。
在表演形式上,上高道情艺术通常以民间话剧为主要表现形式,结合音乐、舞蹈等元素,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来展现人物性格、情感纠葛等内容。
在表演内容上,上高道情艺术一般以乡土生活为背景,讲述着农村、市镇中的百姓生活。
故事情节贴近生活、情感真挚,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二、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现象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上高道情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民俗化的趋势。
在表演形式上,上高道情艺术开始走向多样化,不仅有传统的话剧表演形式,还有歌舞剧、戏曲等多种形式的演出。
在内容表现上,上高道情艺术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乡土生活题材,还开始涉足城市生活、革命斗争等更加广泛的内容领域。
这些变化使得上高道情艺术更加具有现代化的气息,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上高道情艺术在现代社会中还呈现出一些新的民俗化特点。
一些古老的上高道情艺术庙会已经被改造成了现代化的文化节庆活动,配以音乐、舞蹈等元素,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参与。
上高道情艺术还开始走出乡村,走向城市,以更加多元的方式在商场、公园等场所进行演出和展示。
尽管上高道情艺术已经呈现出了一定的民俗化趋势,但其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传统的表演形式和内容可能难以完全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进行创新和发展,是上高道情艺术发展的重要问题。
受到城市化的影响,乡村中传承上高道情艺术的人口减少,传统演出场所逐渐消失,如何进行有效的传承和保护,也是上高道情艺术面临的重要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上高道情艺术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也在发生变化,如何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保持其艺术生命力,同样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
长兴的民风民俗

1、白岘十番锣鼓:“十番锣鼓”起源于唐代,由当时的庙会音乐结合傩文化整合而成,是出庙会时的重要节目,广泛流传于我县白岘一带,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十番锣鼓”俗称“十番头”其乐器分大小件两组。
大件组有大鼓1只、铙2幅、大锣2面、头1支,小件组有板鼓1只、京锣1面、中钹1幅、小锣1面、叫锣1面、京鼓1只、尺板及木鱼各1件,15人各执乐器一齐演奏,声势浩大,气氛热烈。
2、泗安旱船:旱船是一项富有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在我县许多乡镇都有流传,尤其以泗安镇更为突出。
农历春节期间,旱船调演活动频繁,意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旱船表演时,“船娘子”立于船中,一人手拿“连响”站在船边,或敲连响或唱词,还有些地方加入一位“小丑”,一手拿蒲扇,一手摇桨,在旱船周围来回走动,增加了旱船调演的乐趣,其伴奏乐器一般为锣、鼓、镲等,演员根据伴奏的变化进行表演。
3、小浦马灯:马灯”是长兴东部地区所流传的民间艺术形式。
“马灯”历时久远,早在南北朝时期,陈武帝打仗时,身骑白马,继而击败北齐进攻,屡战屡捷,当地农民为纪念其功绩,扎白马逢节活动。
马灯有自己的曲调,其采用民间韵味浓厚的正阳腔、反阳腔、紫竹调、美佳人等曲调,“马灯”舞蹈部分分成带马、走灯、收马三部分,具有完整性。
其阵形或为月亮阵,或为长蛇阵,或为四角阵,或为绞丝阵,不一而足。
其配乐乐器有唢呐、锣鼓、长笛,角色有“马夫”、“小丑”等,用白马、白布、竹篾等扎成。
技艺、舞姿与民乐的巧妙搭配充分显示了长兴的民间文化底蕴。
“马灯”曾于九一年参加湖州丝绸文化节演出时获特等奖。
4、五色傩舞傩:文化原是流传于我国西北、西南、岭南一带的一种古老文化,但在我省长兴,这一古老文化也有流传。
傩,其本义有“鬼惊貌”、“鬼见而惊”、“行有节度”等多层意思,也表示有节度地驱鬼逐疫。
傩文化,即面具文化。
长兴的傩文化历史上地域分布很广,尤以水口、城山等地为最具代表性。
但是,由于它装神弄鬼的内容,仅在民间流传,几乎为《县志》等文字资料所不载。
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初探

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初探道情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生活态度,还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道情艺术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民俗化,即在民众中普及和流行起来,成为广大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
本文将对道情艺术的民俗化进行初步探讨。
道情艺术的民俗化可以从表演形式上得到体现。
传统的道情艺术多以戏剧形式呈现,如评弹、评书、大鼓等。
这些艺术形式经过改良、创新,结合了现代的话剧、音乐、舞蹈等元素,使得表演更加生动、多样化。
道情艺术也开始走进大众生活,通过各类演出、比赛、展览等形式,将民俗化的道情艺术呈现给观众,增加了互动和参与的机会。
道情艺术的民俗化还体现在演出内容上。
道情艺术的民俗化需要反映社会群众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使观众产生共鸣和认同。
现代化的道情艺术作品往往描绘了社会中各个阶层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他们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让观众能够通过道情艺术了解到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道情艺术还对历史传统、文化特色进行重新诠释,使之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道情艺术的民俗化还体现在创作主题上。
道情艺术的民俗化需要与时俱进,关注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和民众的关切。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许多生活困扰和情感困惑,道情艺术可以通过独具匠心的创作,探索和表达这些问题,并给予观众启示和帮助。
一些现代化的道情艺术作品关注社会的道德伦理问题、家庭和情感问题、社会发展问题等,引发了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道情艺术的民俗化还需要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在现代社会中,市场经济对于道情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道情艺术的民俗化需要适应市场需求,开拓多种经营模式,提供多元化的艺术产品和服务。
道情艺术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进行线上线下的融合,建立粉丝经济、衍生产业等,增加道情艺术的市场活力和生命力。
道情艺术的民俗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在表演形式、演出内容、创作主题和市场经济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改变和创新。
高中:苗族的民风民俗合集1篇

高中:苗族的民风民俗合集1篇高中:苗族的民风民俗 1高中范文:苗族的民风民俗(一)苗族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
苗族妇女的衣着美观、大方,大襟上衣绣有花饰图案,下身穿百褶裙,犹如开屏的孔誉尾,非常富有民族特色。
苗族妇女的服饰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苗族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虹染,工艺精湛,深得国内外赞誉。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
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
苗族有自然崇拜、祭祖习俗,部份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
恋爱:跳月也是苗族青年男女很喜欢的一种活动,一般在春秋两季的佳日举行,这种活动实际上是青年男女的择偶盛会。
跳月时,男女青年酣歌狂舞,各选所欢,互相求爱,因此又被人们称为恋爱舞。
皓月当空的夜晚,苗家的青年男女吹着芦笙,摇着小铃,唱着情歌汇集到了跳月场。
小伙子们吹着芦笙排成一排在前面,姑娘们摇着小铃排成一排在后面,按传统的规矩和动作开始跳舞。
在芦笙和铃声的伴奏下,队伍不断地变换队形和动作,时而结成(几个大圆圈,时而变成花瓣状,时而穿梭来往,时而插花交错。
共间夹杂着姑娘和小伙子的歌声,欢笑声和惊叫声,场面十分热烈。
跳舞的时候,男女间可以嬉笑逗趣,小伙子可以把芦笙吹到姑娘面前求爱,甚至可以用舞蹈动作碰撞对方,以此逗趣。
姑娘可以在舞蹈中用绿巾包裹的小花球投掷自己看中的小伙子,一次不行,可以投掷二次、三次。
场内的人们跳累了,可以坐到场外休息,场外围观和休息的人们又来接着跳,这样轮流着一直跳到天亮。
这期间,青年男女可以到场外的草棚里去吃东西、喝米酒,也可以坐在场外互相对歌,也可以跟刚刚结识的舞伴窃窃私语,谈情说爱,也可以邀约自己的恋人到场外的僻静处去互表衷肠,盟定终身。
总之,一夜跳月下来,都有不少苗家姑娘和小伙子成为恋爱人。
四川过年的风俗

四川过年的风俗每年春节都是四川人民最期待的节日,四川各地的过年风俗也非常丰富多彩。
这里将介绍一些典型的四川过年风俗,以供参考。
一、“爬山”“爬山”是指农历新年除夕的民间习俗,也就是在新年的一个夜晚,人们走到山上,烧火烤肉,祭祀于丘山,以示对古往神明的敬礼,期望神明保佑年年平安、万事如意,以及丰收等。
在四川,像犍为繁峙等地有着浓郁的“爬山”历史文化,每年春节都有很多人前往山上参加这一活动。
二、“鞭炮斋”“鞭炮斋”是指农历正月初一除夕,要发放礼品斋饼,破土豪噪,招财进宝,也就是大家在除夕到年初一期间热闹热烈,全家上山下乡,以讨平安福,融洽和谐的一种民间习俗。
四川省地大物博,传说中的“十八洞天”、“四川夜话”,以及众多神秘的文化现象,都逐渐形成了成熟的“鞭炮斋”习俗。
三、“迎春联”“迎春联”是一种古老的书法传统,它是一种以春节为主题,由新春期望与祝愿的艺术表达形式,以文字和图案结合,传达高雅的文化精神,代代相传古而有新的艺术形式。
四川的春节民俗中,迎春联也是非常流行的,在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这种传统的书法。
四、“饺子”“饺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文化,可追溯至中国春秋时期,它是指用面粉和其他食材做成的一种食物,是春节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它是春节民俗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四川这么多种风味小吃当中,“饺子”和“火锅”也是居多。
饺子有数不清的品种,由于四川人喜欢吃温热辛辣口味的食物,在饺子里加入麻辣椒片,成为最常见的一种饺子口味。
五、“打麻将”“打麻将”是一种传统的游戏活动,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游戏文化,因为它不仅可以调节精神,还能增强人际关系,对主动发起陪伴的人也有实际的好处。
而在四川,更是春节过年的必备活动之一,有许多家庭甚至是老少同乐,一起来打牌儿,岂有不美哉!总之,以上就是四川过年的风俗,无论是“爬山”、“鞭炮斋”、“迎春联”、“饺子”还是“打麻将”,都是四川民间过年习俗中最典型的几种。
让我们一起在欢乐的春节里庆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高民俗上高地处赣西北,自古民风淳朴,人民勤于耕种,生活习俗与江西省各地大同小上异。
节令风俗有春节、元霄、端午、中秋、清明等几个节令。
春节旧称“过年”,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开始裁制新衣、筹办年货、打麻糍、粘麻糖、做年糕,装点环境。
在外工作的亲人,要赶回家过团圆年;端午节家家门前悬艾挂蒲、饮雄黄酒、早餐吃棕子、包子、发糕、大蒜子、盐蛋,赛龙舟也是不可少的,各个乡镇的龙舟代表汇集在锦江河内以比赛的方式庆祝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中秋各家都做中秋赏月酒,并备有月饼、花生及水果等;清明祭扫坟墓,上坟者携带酒肉、水果、香纸等祭品,在先人坟头上供奉,以示悼念。
生活风俗追踪时尚,在服饰上历朝历代都跟上时代步伐,上高人生性好客,每有客人上门,都会“茶酒款待”,饮食上好吃辣椒,每菜多以辣椒为佐,地方风味菜肴主要是猪蹄花,每逢红白喜事、过年过节,必会有烹制猪蹄花。
喜丧风俗在农村还很盛行,年青人结婚多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联姻程序大体是议婚—定婚—结婚,定婚男方要送女方定金,结婚要送彩礼。
丧葬礼仪繁琐,一般要停放三天,灵前一盏长明灯,日夜不熄,老人过世时亲人跪哭,晚辈披麻戴孝。
本县自古重视教育延及至今,时至今日家中有考取大学或中专者,家人都会请酒庆贺,被请亲友各有礼品相赠。
建屋是人民生活中一件大事,一般都要隆重庆祝,大体为动工、上梁、落成三度请酒。
“上梁酒”是最主要最丰盛的一次,亲友、邻居都要送礼相贺,上梁时备有糖果、麻糍,工匠们把顶梁安放妥当后便站在梁柱两端,边喝彩边撒糖果、麻糍,这时,鞭炮、唢呐,喝彩声响成一片。
上高群众富有创作精神,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其中,泗溪的农民版画、敖山的农民书法、塔下的妇女剪纸、锦江的农民摄影、芦洲的民间乐器、田心的“三八影社”等农民文化创作活动都响誉省内外。
“业余剧团来咱村演出了,赶紧看看去”,田心镇田心村的孩子们欢呼雀跃。
在村庄社区,业余剧团“仇湖剧团”的工作人员,有的在忙着卸车,有的忙着调试音响,有的忙着整理照明设施。
晚上8点钟,演出开始,群众喜闻乐见的老节目加上一些自编自导的新节目一一亮相,锣鼓阵阵,演员翩翩起舞,群众的叫好声一阵盖过一阵。
据“仇湖剧团”的倡导人之一、田心镇仇湖村村民黄柳英介绍,剧团由10名农民组成,镇文化站提供了艺术辅导和部分服装道具,不足的部分全团成员共同出资购买。
连日来,剧团在附近乡镇天天演出,精彩的节目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组建剧团演出,是上高县实施百里小康文化走廊,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氛围的一项新举措。
近年来,在投巨资对乡村文化活动设施进行扩建的基础上,上高县还大力加强对农村文化活动的辅导,培训农村文艺骨干,现场指导民间文化活动及提倡农村业余文化团队建设等,提升了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层次和水平。
目前,该县共有农民自发组织的业余剧团10多个,节目有歌舞、小品等,大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入冬以来,每天天色渐暗时,锦江镇观音阁居委会的大街上就开始热闹起来,三三两两的人们结着伴,往大街上走去。
百余米长的街上,已有不少商贩摆起了地摊,仔细一看,品种还真不少,新鲜的甘蔗红得诱人,刚煮好的“麻辣烫”正冒着热气……那边的烧烤摊上,烤肉已经上架,忙了一天的人们喝着酒谈笑着。
这里就是观音阁居委会的小夜市。
近年来,因政策扶持力度大,上高县不少农民将土地用来发展果园、蔬菜大棚等收入较高的作物,加之白天忙,没有时间买菜,一些精明的商贩就看准了这点,晚上到一些大村、经济发展好的村摆摊,起初只有一两个小摊,慢慢商贩就聚集起来,夜市的内容也随之丰富了,其他村的人没事也过来转转,夜市已成为上高农村的一大亮点。
镇渡乡镇北村,土专家江木根正利用晚上的时间给乡亲们讲解吊瓜高产高效栽培的注意事项,讲者细致,听者认真,有问有答,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土专家讲课实在,听得懂,请教起来也方便,我们欢迎!”听课的村民说。
上高群众富有创作精神,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其中,泗溪的农民版画、敖山的农民书法、塔下的妇女剪纸、锦江的农民摄影、芦洲的民间乐器、田心的“三八影社”等农民文化创作活动都响誉省内外。
江西省上高县是文化部命名的“全国农民摄影之乡”,摄影在该县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
从1997年开始,在每年的税收宣传月期间,上高县地税局和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局联合举办“地税杯”税法宣传摄影比赛,并将优秀作品制作成展板,在全县18个乡镇巡回展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纳税人传播税收知识,吸引了广大群众的注意。
南港乡是上高县农民摄影的发源地,每年税收宣传月期间,摄影巡回展览都在乡政府门口摆起“一字长蛇阵”,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农民摄影家李忠光老师当义务讲解员,让农民朋友们在欣赏摄影作品的同时,也学习了不少税收法律知识。
锦江镇是上高县农民摄影参与人数最多的一个镇,每年税收宣传月期间,摄影巡回展览来到该镇,镇实验小学的孩子们都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地观看摄影展,接受税法知识教育。
上高县常务副县长刘军生说:“用人们喜闻乐见的镜头语言,宣传税收法律法规知识,表现纳税人的时代风采和税务干部依法征税、依法管理的理念,反映和谐的征纳关系,这种方式文化气息浓,社会效果好。
”上高人民最喜欢的娱乐场所要数镜山广场了,每天广场上都会聚集很多人休闲或者锻炼身体。
爬电视塔和登烈士陵园是大家最喜欢的健身活动。
上高会战抗日阵亡将士陵园,位于县城东郊的镜山旁,为纪念上高会战抗日阵亡将士于1991年修建。
烈士陵园其布局为仿中山陵格局建造,上横刻原国防部长张爱萍手书"上高会战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十二个大字。
陵园中部有一仿古凉亭名为"会战亭",亭内有一青石碑,碑文刻"上高会战抗日阵亡将士陵园重修记",会战亭东侧立石碑数块,上刻有上高会战总指挥罗卓英将军的赣北大捷四首诗词,会战亭西侧立有一堵上高会战时留下的抗日标语墙,上写"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合作打日本"。
陵园顶部为上高会战阵亡将士墓,分成三个土堆坟墓,墓前有花岗石石碑,上刻有原北京卫戌副司令张西尧手书"上高会战抗日阵亡将士墓"十一个隶书大字。
陵园共有128级台阶,共分五个层次,每层次之间留有休息平地。
周围苍松翠柏,绿草环绕,庄严肃穆,为我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之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原地委宣传部将它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肃”字迎亲是上高民俗的一大特色,披红挂彩的花轿,不贴吉庆祥瑞的“喜”字,而贴上一个威严庄重的“肃”字。
迎亲的“肃”字,来自一个和尚的名字,这个和尚就是宜春慈化寺的普庵禅师印肃。
印肃,俗姓余,南宋时慈化寺著名高僧。
旧时,慈化寺是袁州府最大寺院,名震湘赣两省,有“天下大慈化”之称。
故普庵禅师印肃的信徒极多。
死后,人们奉之为神。
元朝时,作为民间俗信的地方诸神,而被录入《三教搜神大全》。
历朝历代都是慈化寺远近民间摩顶礼拜的偶像。
民间传说中,普庵禅师印肃是个亦道亦神仙的圣人。
尤以驱妖魔、救妇女的故事居多。
特别是拯救新娘的故事,流传甚广。
据说,湖南浏阳文家市有一户人家娶亲,抬回来的是一顶空轿。
请来印肃,印肃画灵符,念咒语,雷劈了一棵大樟树,从树中救出了被妖精掳去的新娘。
“肃”字迎亲,起源于“印肃跟花轿”的传说。
相传,从前慈化有个漂亮妹子嫁到模汤,一路吹吹打打路过慈化寺,普庵禅师印肃睁开慧眼,见轿中有两个新娘,知有妖精作祟。
于是悄悄跟随花轿,一直跟到模汤,轿到新郎家,掀开轿帘,见有两个一模一样的新娘,不知所措。
众人发现普庵禅师也随轿而来,一齐求救。
普庵说:“把左边的新娘牵去拜堂。
”接着手举佛帚,口念咒语:“一直乾坤大,横担日月长,南蛇转北斗,右灭鬼神王,普庵来到此,万煞尽归藏。
”假新娘就地一滚,嚎嚎怪叫,现出了九尾狐的原形。
后来人们迎亲是为了护轿镇妖,就把普庵禅师印肃的名字贴在轿上。
以防不测。
这就是“肃”字迎亲的由来。
上高“肃”字迎亲的一般规式是:男方迎亲花轿未发之前,请当地“斯文”掌笔,在大红纸上写一斗大的“肃”字。
写过,一边运笔一边念咒,咒词为:“一直山河动,横担日月明,左撇星斗见,右拖鬼神惊,普庵来到此,诸煞尽消藏。
”咒词念完,字也写完。
但“肃”字的中间一竖,不得出头,留待女方填补。
不出头的“肃”字写好后,挂在轿顶,然后花轿才能出发。
轿到女方,女方又请当地“斯文”在“肃”字头上添上一笔,才能送新娘上轿。
其规式与宜春旧俗只是略有不同而已。
如今,婚娶迎亲坐花轿的少了。
然而上高民间“肃”字迎亲的习俗没有改变。
如果你在上高的县城街道或乡间公路上,看见汽车车头上贴着一个堂堂正正的“肃”字,那一定是迎亲的队伍。
上高道情是流传于上高县域的民间曲艺,形式简便,内容精练,旋律动听。
相传明初来上高定居的外籍难民中有一批民间艺人,身背竹筒,配一定节奏敲打说唱,这批艺人定居以后,其说唱艺术经几十代人革新和传承,清初又与瑞州道情揉合,终于形成以板箱二胡为主要乐器、既能演唱民间小曲、也能说唱长篇传书、自拉自唱的上高道情。
其艺术特点是:说唱结合,以唱为主,使用方言,词尾压韵。
上高道情同一般道情类似,它叫说书,最早也没有音乐伴奏,只是以一个竹筒制作的道具,后来就由说到唱,成为说唱曲艺,又以木制的箱琴代替渔鼓伴奏,这便产生了道情音乐。
上高道情从清末至民国时期,不仅内容上有所变革,人员也由单人说唱发展到多人合唱,在箱琴伴奏基础上加入锣鼓、钹作为打击乐,由走村串户的立唱变成了上门坐唱,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又由二胡取代了箱琴的板胡,在打击乐的基础上又加进了唢呐,笛子、三弦等乐器合奏,曲调由比较简单的[原板]发展到[子板]、[快板]等,同时吸收了当地民间小曲和地方剧曲调,把戏曲中的[甩腔],民间小调中的[哭板]、[骂调]揉进上高道情中,不仅能说唱优秀传统曲目也能说唱现代新曲目。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上高县盲人曲艺队成立以来,多次参加省、地曲艺汇演,都得到了好评和奖励。
10多家国家及省市电视、电台及报刊先后报道了上高盲人曲艺队的事迹,影响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