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摘要: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层民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创新。
新形势下,在村民自治过程中还存在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法律方面的制约因素,阻碍了村民自治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村民自治;民主政治;制约因素;分析Analysis of the Restrictive Factors on Villagers′ Autonomy Abstract: Villager autonomy was that farmers directly performed theirdemocratic righ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which was a grassroots democracy of administered their own affairs,practiced self-management,self-education,self-service. Chinese democracy was an important innovation in development. At present,in the process of villager autonomy also existed including economic,political,cultural,legal constraints,hindere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villager autonomy.Key words: the autonomy of villagers; democratic politics;restricting factors; analysis村民自治始于20世80年代初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和农村治理的有效方式。
农村法治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l 农村法治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
1 农民法律意识、权利意识淡薄 . 1
根据普遍认 同的亚里 士多德的 法治思想 ,只有 通过 民
1 农村和农业法律体系还不健全 ,农村执法和监 . 3
督力度不够
改革 开放 以来 ,我 国农村 的法制 建 设取 得 了很 大 发 展 ,但 我国农村和农 业 的法律 体 系还不够健全 。如 目前 有 关农业 的立法,较 多的是行政 性法规 ,有关农业 的民事 立 法很少 ,特 别是保护 农 民权益 、保 障农民直接行 使民主 权 力 的法 律和法规较 薄弱 ,规 范农村 市场主体 、维护市场 秩 序方面 的法 律还远远 不够 。相 对于立 法而 言,我 国农村 执 法起步较 晚,执法主 体和执 法行 为都很不 规范。执法主 体 往往集执法权 与经营权 于一 身 ,执法 程序 不合法,适用 法
策 民主程度 不高 ,未 能真 正体 现村 民 自治 ,村 民 自治流 于 形式。如有些 涉及村 民利益 的重大事 项、村规 民约等, 不 经村 民会议讨论 ,有 的章程 、决 定只 对村 民规 定义 务,对 村干部 却无约束 ;第 三 ,村 民参与 自治的主动性 、积极 性 有待提 高。我 国农村村 民民主 意识 总体上还相 当微 弱, 尤
形 式 ,难 以落实 ,农村 执 法 人 员执 法 时往往 感 到 力不 从
心 ,百姓对法律 若 即若 离 ,法 治进程 缓慢 。笔者 以下对 影
响农村法治化 进程 的因素进 行 了分 析 ,并 提 出了农村法 治
建设的对策 。
其在一些 贫困地 区 ,人们 的文 化素质 、法律知识 和民主 意
家文化 的价值取 向,法律制 度 的设置方式及 其 目的 ,都 是 义 务导 向型的,不利于权 利意识 的发展 ,法律至上 、权 利 本位 的思想从来 没有在 中国人 ,尤 其是 占人 口绝大多数 的 中国农 民心中扎 下根 。中国的农 民在政治参 与方面历来 都 缺乏主动性 、积 极性 。相 当一部分 农 民不知选 举为何物 , 或认为 “ 举是 当官 的事 ,与我们 小 民何干 ” ,就反 映了 选 我国农 民民主法律意识 水平 的现状 与农村 法治化的客观 要 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民主政治实践的关键所在。
目前,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面临着大量的制约因素,发展基层民主的唯一途径就是要找到克服这些制约因素的办法,这是一个渐进的历史发展过程。
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既是关系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关键所在。
但从现实基层民主建设实践来看,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及村民自治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大量制约民主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分析研究现实存在的制约因素、探讨农村基层民主发展途径是现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当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分析1.1 来自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制约因素民主的发展水平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民主化的程度、方式,往往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美国学者科恩曾说:“使公民体力情况恶化并迫使他们主要或完全关心自己或家庭生存问题的经济条件是不可能产生有生气的民主的”。
经过改革开放20年来的发展,我国城乡总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大多数地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有的农民尚未脱贫,解决温饱仍是他们的头等大事。
迫于无奈,大多数人选择外出打工挣钱,成为流动的劳动力。
这些农民所关心的首先是生计问题,他们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参与政治活动。
我国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且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是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2 来自农村文化水平低的制约因素我们这里讲的知识文化是指受过学校教育或其他专门教育才具备的文化修养。
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者占相当大的比重。
列宁指出:“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弱智者是没有民主能力的,无知者的民主能力要大打折扣。
我国农村现阶段较低的知识文化水平是基层民主建设的一个极其不利的因素。
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基层民主要求农民具有相应的科学知识文化水平。
现阶段影响我国村民自治制度发展的因素探析

义和谐社会、 面建设 小康社会 , 全 有着重要 的意义。 关键词 影响 村 民 自治 因素 探析
民委员会 的组织下 , 通过说服教育、 规章约束 、 先进模范的带头作用
以及每个村 民的 自觉意识 、 通过村民会 议集 中全村村民的意见和智 慧, 制定村 规民约 、 民 自治章 程 , 村 办理本村 的公共事务 和公益事
摘
要
村民 自治的兴起和发展 ,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
人 民群众 自治, 即村 民通过 自治组织依法 办理 与村 民利益相关 的村
内事务 , 实现村 民的 自我管理 、 自我教育 和 自我服务” 。指村 民在村
论体系的理论- 9实践, 具有极 为重要 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探寻 影响 村 民自治发展 的因素 , 对于推进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建社会 主 构
马克思主义认为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经济的发展水平是 政治发展的决定性 因素 , 政治水平能否达到预期 目标是由经济基础 决定的。村民民主 自治制度是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变革 而产生 的, 村 民自治 的存在 、 发展, 不但与农村 的经济演变密切相关 , 也与整个 中 国社会的经济转型密切相关 。村 民 自治受 到现实经济状况的制
1 村 民 自治 的 内容
对 于村 民 自治的特定内涵 , 学术界并 没有一个统一 的界定 。 很 多学者都是 以《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2 村 民委员会是村民 自我 第 条“
管理、 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 的基层群众 自治性组织 , 实行 民主选举 、
作提供重要 的物质支撑 , 经济得不到发展 ,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就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从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颁布实施算起,村民自治已经在中国农村推行了二十七年。
二十七年的广泛实践,使得村民自治制度已经成为继联产承包、乡镇企业之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成果。
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核心内容的村民自治制度在保障村民民主权利、提高村务管理水平、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制约村民自治发展的各种因素正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逐步由隐性走向显性,村民自治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甚至1998年村委会组织法的修订也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形势。
认真梳理和分析制约村民自治发展的各类因素,积极寻求解决方案,才能使村民自治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并在充分发挥其应有效能的同时,对农村基层治理和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产生广泛的影响。
笔者认为,目前制约村民自治发展的因素大体可分为如下六类。
一、思想认识制约实行村民自治,由农民群众直接选举村干部,民主决策和管理村务,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中,人们对村民自治的看法也由模糊到清晰,由抵制到认同,由轻视到重视。
尤其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充分肯定村民自治是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后,全党全社会对村民自治的认识有了非常大的提高。
但是就此认为思想认识问题已经解决了,那就大错特错。
口头上拥护、行动上反对的或假冒关心之名、行抵制之实的依然大有人在。
从目前来看,随意误解、曲解村民自治的各种模糊乃至错误的思想观点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村民自治会影响农村社会稳定;二是村民自治会削弱党的领导;三是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低,实行村民自治的条件尚不成熟;四是村民自治会受到家族、宗族、宗教、帮派等民间势力的操纵;五是村民自治程序复杂、麻烦难行;六是村民自治降低了行政效率,影响了国家政令的畅通;七是村民自治是对乡村干部的不信任。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及解决策略

2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
、
村 民自治制约 因素 的分析
村 民 自治制度 自诞 生以来 ,历经 了两大社会变革 ,即经 济制度从计划经 济走 向市场经济 ,政 治方针从
相 对 闭塞走 向改 革方 向。【 z 】 这两 大转 变对 我 国的社会 影响 十分重 大 ,决定 我们解 决 问题 的视野 要与 时俱 进 。以下从农村具体 的现状来分析村 民 自治 的制约 因素 。 ( 一 )改革开放 后农村 现状分析
的人们 逐渐感觉到 时代 的变化 ,对金钱 的追 求有 了重新 的认识 ,于是 ,更 多的农 民开始 了过去不能 不敢的
经 商 、打工 、搞 副业等 。富裕起来 的农 民对村务 的管理 开始淡化 ,对 以前 民主生活开始冷却 ,甚 至 出现召 开选举大会 都要有 报酬 ,否则 到会 的群众 肯定不过法 定人数等情 况 。【 3 ] 物质 生活水平 的提高让农 民们尝到 了致富的甜头 ,但 同时也使农 民越来越多关注物质生活 ,而对 民主生活 的意识逐渐淡化 。 2 .农村精神生活 的多元化致使选择 陷入误 区。改革开放 以后 ,农村物质生 活出现 了多样 化 ,相 对应的 精神生 活也 出现 了多元化 ,电视 、电影等媒体在农 村的普及 ,使得农 村信息 的时效性 得到 了提高 ,加快 了 农 民们 对新思想 的了解 与吸收 ,流行与 时 尚在农 村也为大多数 人所接受 ;物质上 的富裕让农 民在农 闲时有 了更 多的娱乐方法 和项 目。人们对文化 的选 择呈现多元 的 ,同时也是选择利 己的。在农村 ,农 民的整体素
改革开放 3 0 多年来 ,人们 不仅在物质 生活 、精神 生活上取得 了很 大的提高 ,而且在 民主政治生 活方 面
制约村民自治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以江苏省海门市三其村的村民自治情况为例

T eMao a t r n tae is f sr t gF r e v lp n f h l g rAuo o h j rF co s d Sr tge ti i u t rDe eo me t eVia e tn my a o Re c n h ot l
管 理 工 作 . 一 步 健 全 村 务 民主 管理 制度 . 导 农 民加 快村 民 自 进 引
要 再 交 义 务 工 费 . 集 体 每 年 收 人 7万 多元 村
12 对 三 其 村 村 民 自治 的调 查 问卷 分 析 .
治 的 进 程 。但 是 . 由于 诸 多 因 素 的 限 制 , 阶 段农 村 村 民 自治 T 现
作 仍 没 有 达 到 村 民 完 全 自治 的 高度 .更 没 有 发 挥 广 大村 民 主 动 参 与 村 级 建 设 的 积极 性 .体 现 村 民参 与 村 级 事 务 民 主 决 策 与 管 理 的 主 观 意 愿 . 民收 人增 长 缓 慢 , 村 经 济 发 展 滞 后 . 定 程 农 农 一
度 影 响 、 约 和 谐 新农 村 的 建设 进 程 。 制
1 三其 村 村 民 自治 现 状 I1 三 其 村 村 民 自治概 况 .
由 于三 其 村 没 有 集 体 企 业 或 效 益较 好 的 私人 企 业 . 此 . 因 稍 有 能 力 或身 强力 壮 的男 性 都 外 出挣 钱 了 .或 自己经 商 或在 建筑 工 地 打 工 . 查 对 象 的年 龄分 布见 表 1 调
Ab t a t I e p s mo e t a 0 y a st e V l g ra t n my h s g e tp o r s , u n r ai h r r t l n r b e , s r c :n t a t r h n 2 e r h i a e u o o a r a r ge s b ti e l y t e e a e si h l t l ma y p o l ms s c s n n e c a i l cin n t e p e o n n t e a t e p rii a in o i a e a e l w a d S n Th s a t r a e u h a o -d mo rt e e t si h n me o , h c i a t p t fvl g r h v o ,n O o . e e f co h v c o h v c o l s s C n tan e h u h r d v lp n f t e Vi a e u o o ,t e eo e o s it d t e f r e e e o me t o h H g r a t n my h r fr ,we r t mu t t k f ci e s a e ef t me s r s t s le t e e e v a u e o ov h s
村民自治的困难及实质——基于权力与权利因素的分析

Ma r , 2 0 1 3
Vo 1 . 1 4 No. 3
村民 自治的困难及实质
基于权力与权利 因素 的分析
少雄
( 河池 学院 政 法 系, 广 西 宜州 5 4 6 3 0 0 )
摘 要 :村 民 自治权是 村 民享 有的一 项 自治权 利 ,是 在权 利 与权 力的博 弈 中不断发展 和 完善 的 。 实践 中, 村 民 自治 由于 受到来 自国家层 面的行政 权 力和社 会层 面的 乡土社会 权 力干预 , 村 民的
一
、
村 民 自治权 : 权 力抑或 权利
这 种 折 中的 观点 ,没 能真 正认 识 到村 民 自治 权 的 属
在村民 自治法律关系中, 存在着权力因素和权利 因素 ,权力因素包括国家行政权力和乡土社会权力。 国家行政权力在农村具体表现为乡镇政府 的权力 ; 乡 土社 会权 力 主要 表现 为村 民 自治 组织及 其 工 作人 员 、 村党支部所拥有 的权力以及乡村社会 中的宗族势力 、 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力 、 农村经济能人的权力等。村 民 自治 中的权利因素是指村 民拥有的 自治权 , 主要表现 为普 通村 民的权利 。 关 于 村 民 自治权 到底 是 “ 权力” 抑 或“ 权利” , 理论界争论颇多。 “ 权利说” 认为, 村 民自治 权是 农村 基 层群 众 的一种 利益 , 它 不具 有 强制 力 支 配 因 素 ,不 是 权力 的运 行 机制 ,而 是权 利 的实 现机 制 。 “ 权 力说 ” 认为 , 村 民 自治权是 自治机 关管 理 自治 事 务 的公共管理权力 , 这种权力对 自治组织内的每个成员 都有约束力 。“ 双重属性说” 认为, 村民 自治权兼具权 利 和权 力 双 重 属性 , 从来 源看 , 它 是 宪法 和法 律 色 彩; 从行使来看 , 它 是 村 民 自治 主体 对 村 内公 共 事 务 和公益事业进行管理的权力 , 具有内部管理色彩的公 共 权力 。 在 “ 权 力说 ” 支配 下 的村 民 自治 权 在农 村 社 会异化为权力 , 基本上是按照权力规则运行。 ② 目 前赞 成“ 双重属性说 ” 的学者 比较多 , 但是 , “ 双重属性说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自考本科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作者姓名专业名称行政管理学准考证号指导教师2016年10月26日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摘要村民自治,简而言之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制度。
村民自治制度是农村人民自治的制度,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民主政治意义。
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是“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因此,全面推进村民自治,也就是全面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村级民主决策、村级民主管理和村级民主监督。
村民自治是中国农民主发展之路的创造性实践,它有利于广大村民参与和自己利益密切联系的政治生活,有利于在中国农村形成良好的政治氛围,并塑造具有积极政治参与意识和认同感的现代公民。
村民自治制度从创建到现在出现、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村民自治,问题,对策目录一、村民对村民自治的认识深化............................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村民对自治的定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村民对自治的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了一定的了解....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村民的权利意识在不断加强....................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制约村民自治发展的因素.............................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经济水平的制约..............................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文化水平的制约..............................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法律因素的制约.............................. 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内在机制的制约..............................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五)村官腐败制约着村民自治的发展................ 错误!未指定书签。
(六)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的关系不协调........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促进村民自治发展的探讨.............................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提高村干部管理水平................................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完善、普及关于农村建设的法律法规................ 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完善村民自治的民主制度 ........................... 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参考文献................................................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五、结束语.................................................. 错误!未指定书签。
正文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在全国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计划经济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束缚,同时人们压抑已久的思想也开始解放出来。
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农村的秩序出现了失调,村集体事务无人过问,此时迫切需要一个新的村民组织,在这样的政治经济背景下孕育出了村委会和村民自治制度。
村民自治制度在90年代得到普遍推行,特别是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通过,给村民自治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
如今已成为当今中国农村扩大基层民主和提高农村治理水平的一种有效方式。
实行村民自治,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顺应农村民主发展形势的重大决策,同时我们又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村民自治的实践和发展并不会因为有了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完全进入正轨。
而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村民政治素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和村民自治的进一步推进,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认真的思考,并寻找妥善的解决方法。
村民自治制度经过30多年的实践发展,已经日趋成熟,然而目前村民自治的发展仍存在多种制约因素。
一、村民对村民自治的认识深化(一)村民对自治的定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村民自治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部分农村地区的村民对村民自治的理解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民主选举这个表面的层面上了,相当的村民开始对自己选出来的村官进行民主监督、对村里发生的大事进行民主决策。
关注并积极参与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各项村级事务的管理。
尽管村民自治的现状与法律要求及人们的期望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村民自己选村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二)村民对自治的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了一定的了解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农村人口法律水平的不断提高,《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农村得到一定的宣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这四个村民自治的重要环节已经深入人心。
随着村民的知识水平的提高,村民的法制观念不断加强,我国农村地区已经建立了比较好的村民自治的法制观念基础。
村民对村民自治的核心法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有了基本的认识,并构建了较好的依法自治的观念基础。
(三)村民的权利意识在不断加强一般情况下,政治参与意识强的村民会比政治参与意识弱的村民更加关注自身的村民自治权利的实现。
而村民自身利益的实现,不仅要看他们对规范自治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接受程度,还要看村民在自治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参与的程度。
尽管目前仍有部分村民尚未完全了解和认识到自身的权利,但在多数村民的思想意识中,权利意识的分量在逐渐的加重。
二、制约村民自治发展的因素(一)经济水平的制约1.城乡差距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惊人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的问题。
大量的农村人口来到城市寻求发展,这其中更多的是文化素质较高,综合能力较强的农村人才。
这些人才来到城市发展,既推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也给城市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然而在此之下所带来的就是,留在农村的就是没有文化或者文化程度很低的妇女,老人,小孩。
他们文化程度和政治素质相对较低,从而导致村委会的选举参选人数较少,村民选举出合适的人选就比较困难。
2.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差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村民自治的重要经济基础。
近年来我国多数农村在交通设施、村庄环境、农田水利、文化设施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但整个村集体经济积累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仍停留在收入渠道单一、结构形式粗放、综合实力薄弱的尴尬境地。
村集体经济较差,村里没有能力对村干部进行工资补助,所以导致村官无法吸引到年富力强的,有较强能力的人去担任。
村集体经济发展相对较差直接导致了村民参与村民自治的积极性不高。
当村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的时候,也就不会有太多的精力参与的村民自治中去。
(二)文化水平的制约1.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低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我国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农村人口素质相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十分落后,相比于城镇人口的文化素质更显落后。
虽然我国大力开展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及各种职业教育,在农村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仍然偏低。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农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1.5%,远低于城市人口占65.4%的水平。
农村人口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2.8%,15岁以上文盲率为8.3%,远高于城市23.8%和4.0%的水平。
农村人口文化水平的落后,不仅影响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会对农村地区的民主制度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2.文化水平影响村级事务管理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村一级民主制度,是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
由此可见民主自治部仅仅是民主选举,村民自还需要广大村民行使自己的决策权监督权。
而这些权利的实现往往需要更高的文化水平。
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管理能力的村民才能够对村级事务进行科学的管理。
然而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具备较高文化程度的人,都去了城市打工,发展。
留在农村的人口的文化水平与原有的农村人口文化水平相比又大打折扣。
农村人口文化水平的弱后制约了村民自治制度的推行与发展。
3.农民参与意识淡薄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历史,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始终较为缺乏民主法制的传统和经验,农民往往习惯于接受“自上而下”的被管理。
从目前农村村民自治的运作情况看,无论农民的民主参与目标、民主参与形式,民主参与程序与程度都与预期理想的直接民主有距离,我国农民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观念都很不健全,他们参与村民自治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缺乏现代民主的“政治人”所应具备的权利实现的主动性,他们参与的形式不是通过现代意义上的组织团体,而多数是停留在历史上的个体性参与。
在村民自治的实践过程中,民主意识的淡薄使村民往往对村民自治置若罔闻,无法激发起亲身参与的热情。
(三)法律因素的制约1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直接法律依据。
这部法律的重点是对村民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建设问题的规定,而没有对村民自治的主体、客体、内容及村民自治的程序、违法实施自治行为的法律责任做出规定。
关于村民自治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法律对村民界定,村民参与自治的方式和途径,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
村党支部和村主任之间的关系、权责缺乏具体规定。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过于原则,实际操作中不宜裁定。
此外,与村民自治组织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的制定的滞后,严重的影响了这部主干法律的实施。
2自治章程不规范农村地区的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不规范,有与法律相冲突的地方。
比如有的村规民约违法了妇女权益保障法,尤其限制和剥夺外嫁女的相关合法权益最为突出。
有关村级事务重大事项的决策,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往往有村民代表会议代替村民会议。
另外多数村民自治章程规定村民会议的召开一时间次数为标准,例如“坚持每两年召开一次村民会议”、“村民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等,这些都明显违反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跟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召开村民不是以时间次数为标准,而是以事项为标准。
3村民自治缺乏法律制度保障发展民主,制度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作用。
邓小平曾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农村基层民主是广大基层的干部和群众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必须有明确的法律制度来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