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环境造成的汉民族与游牧民族民俗差异

合集下载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02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02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地理位置比较优越,特别是东部地区,气候温暖多雨,季风发达,夏季与雨季同步,这就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而黄河中下游地区,没有海浸和河流改道的威胁,成为先民生活的最适宜地区。

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证明,夏商周活动的中心地区,正是自然环境条件最优越的今河南省中、北部,山西省南部,陕西省的关中地区,河北省的西南部和山东省的西部,这些地区正当黄河中下游一带。

先民的生活方式,都是以农业为主的。

中国传统文化,不论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之上的。

它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不断扩展而扩展。

从整体看,中国历史上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文化的兴旺发达,正说明了这个问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复杂的地形地势和气候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生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一、从亚洲和世界范围看,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显得更清楚。

中华民族栖息在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太平洋西岸。

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广大的疆域,纵深的腹地,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中国疆域完整,黄河、长江两流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其势宜合而不宜分,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

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

中原地区一直是东亚大陆文明程度最高、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在欧洲文明传入之前,中国周围的朝鲜半岛、日本、印度支那半岛和东南亚各国,其文明都落后于中国,不可能对中国文化造成冲击和挑战。

而北方的游牧民族虽然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并多次进入中原地区,但由于文化落后,风俗习惯又不适应于农业经济,所以落后的文化最终被中原的先进文化所征服。

中国与西方文明的中心相距遥远,且有大山、沙漠、无边无际的海洋相阻隔,在科学技术落后的古代,交往几乎是不可能的。

民族地区地域差异对文化的塑造

民族地区地域差异对文化的塑造

民族地区地域差异对文化的塑造在历史长河中,民族地区地域差异一直是文化塑造的重要因素。

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禀赋等多方面因素都会对民族地区的文化特点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通过探讨不同民族地区地域差异对文化的塑造,希望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不同民族地区的文化差异与多样性。

一、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是塑造不同民族地区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民族地区,由于地形、山水、陆海分布的差异,往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以中国为例,北方地区多为大陆性气候,常年干燥寒冷,这种地理环境下的民族地区文化偏向于以农耕为主,注重节气、农事活动和农耕文化的传承。

而南方地区多为亚热带或热带湿润气候,这种地理环境下的民族地区文化则更加注重水稻种植、渔业以及与水相关的生活方式和民俗习惯。

这种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使得不同地区的民族地区在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建筑风格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

二、气候条件对文化的塑造气候条件是影响民族地区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气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行为。

以亚马逊流域的热带雨林地区为例,这种常年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使得当地的民族地区文化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紧密相连。

居民们在与大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草药知识和传统医疗技术,这成为了他们独特的本土文化特征。

而寒冷干旱的高原地区,则形成了与高原气候相适应的民族地区文化,如青藏高原上的藏族文化。

这些气候条件对民族地区的居民的生活习惯、服饰、习俗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资源禀赋对文化的塑造资源禀赋也是不同民族地区文化差异的原因之一。

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情况会直接影响到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和特点形成。

以靠近海洋的沿海地区为例,这些地区常常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这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们依赖于海洋渔业,海产品在饮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同时海洋信仰和与海洋有关的民间故事也更加丰富。

而内陆地区则由于缺乏海洋资源,其文化特点更加侧重于地方农业、畜牧业以及与内陆河流等水资源相关的文化。

地理环境对民俗区域差异性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民俗区域差异性的影响
有些民俗则是 由宗教信仰而产生的 ,具有非常浓厚的宗教色彩 。 如有些宗教对教徒的婚丧 、嫁娶饮食等方面 的规定 , 慢地成为民族 慢 的风俗习惯 。 2 地理环境对不 同民俗 区域性影响 的具体表现
差大 , 在过 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 以过冬 ,同时又不舍得一时 “ 挥 霍 ”掉 , 方人 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 “ ”。这样一来 ,北方大多 北 享用 数人也养成了吃成 的习惯 。江苏 、广东 、 浙江 、云南等地居民也大多 爱吃甜食。南方 多雨 ,光热条件好 , 产甘蔗 , 盛 比起北方来 ,蔬菜更
民俗 即民族的风俗习惯 , 是指 —个 民族在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和 家庭婚姻等社会生活各方 面的传统 , 是各族人民历代相沿积久 而行成 的风尚 、习俗。具体反映 在各 民族 的服饰 、饮食、居住 、生 产 、婚 姻 、丧葬 、文娱活动 、节庆 、礼仪、禁忌等方面 。
( 地理环境 对饮食民俗的影响 。俗语 说 “ 2) 民以食为天” ,饮
所以墙不论夯土或土坯都 比较厚 ,房子不高 ,内部严实 ,窗户开在南 墙 ,大而明亮 ,便于接受阻光 。南方住房墙 体薄 ,房体较高。墙体多 用石灰涂成白色 ,反射阳光 ,加强通风 , 减少南面热空气进入室内 并
下 。反穿皮袄毛朝外 ,这都是 为了防寒 。西南地区深受来 自印度洋西 南季风和来 自太平洋东南季风 的影响 ,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气候 。终 年湿润 、炎热 。首先是 紧身、轻巧 、利落 ,便于平时农业繁忙时提高 劳动效率 ;其次是无领 、赤脚 、裸露部位多 ,戴斗笠或缠包头可以适 应湿润降水多的气候环境 。再 比如生活在我国西南横断山区的京族 , 传统 的服饰 以衣裤型短装 为主 ,既简洁美观又 适宜涉水、乘船 的水上
作者简 介 孙秀英,女 ,河南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助教,本科

中国地理多元的民族与地方文化

中国地理多元的民族与地方文化

中国地理多元的民族与地方文化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地方文化和民俗风情。

地理多元不仅体现在中国的地理环境上,也反映在各民族和地方所形成的独特文化中。

本文将从民族和地方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地理多元的民族与地方文化。

一、民族多元的地理民族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等。

这些文化元素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得到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民族文化。

1. 汉族文化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群体,也是中华文化的主体。

汉族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各地的文化传统。

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环境,孕育出了各具特色的汉族地方文化,如华北的京剧、豫剧,江南的苏州评弹,西南的川剧等。

2. 少数民族文化中国的少数民族分布广泛,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例如,西南的藏族、羌族,西北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北的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保留着丰富多样的民俗习惯、音乐舞蹈、手工艺制作等,为中国的多元文化增添了浓厚的色彩。

二、地方多元的地理与地方文化中国地理环境多样,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特点和文化风情。

不同地理环境塑造了不同的地方文化,形成了中国地理多元的地方文化。

1. 南方地方文化南方的地理环境以江河湖泊众多,气候湿润,植被丰富为特点。

这些自然条件促进了南方地方文化的形成。

南方地方文化注重养生养性,以养生功法如太极、气功等闻名于世。

南方的禅宗佛教文化和茶文化也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2. 北方地方文化北方地理环境干旱,草原辽阔,深受游牧民族的影响。

北方地方文化以勇武、豪放为特点。

例如,北方的民间武术文化,如太极拳、形意拳等,体现了北方人民特有的精神风貌。

3. 西部地方文化中国西部地区地理条件恶劣,地势险峻,民族众多。

西部地方文化以民族特色鲜明为主要特点。

西部的藏族文化、维吾尔族文化和哈萨克族文化等,保留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4. 东部地方文化东部地理环境优越,沿海地带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孕育了独特的东部地方文化。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中国是世界上少数民族最多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身着各式各样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无不体现着所处的地理环境特色和民族风情。

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也是人民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

一个民族服饰的形成除受传统意识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其地理条件、气候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民族服饰指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不同民族基于生存环境、习俗文化等的差异,其服饰的发展变化也不尽相同。

一:北方与南方通过各民族服饰之间的联系的差别,可以把我国56个民族大致分为两大类:北方和南方。

总体可以概括为“北边长南边短,北边宽南边窄,北边厚南边薄”。

北方民族的服装以皮袍、长裤为主要款式,以冬装夏装有明显区别为主要特色,已普遍使用毛皮,多穿靴子而少有刺绣和饰物为主要风格。

其原因是与牧业渔猎业及冬季寒冷的气候有关。

生活在北方草原大漠上的少数民族,因为北方地域主要以大漠戈壁、宽大盆地谷底、高原平原为主。

大漠草原特殊宏伟辽阔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北方服饰审美取向是粗犷豪迈和宽身肥袖的外观风貌。

例如:满族,蒙古族,鄂伦春族,赫哲族。

南方民族的服装都是大襟袍式,左襟大,右襟小,领、袖、襟和底边都镶有各色绸缎或珍贵皮毛,就女性而言,基本上都是短上衣和裙子。

由于南方少数民族生活环境既有崇山峻岭,又有清山水秀,所以人们的服饰具有精美细腻、轻盈飘逸、款式繁多的特点。

举个例子,仅就裙子而言,分为有褶和无褶:简裙没有褶裥上下宽窄相同。

有一句俗语“离家一里远,别是一乡风”正是由于南方特殊的地理环境,即便是同一民族,一山一勾,一村一寨的服饰民俗都有可能形成一些不同的地方。

例如:苗族,彝族,傣族。

二:北方少数民族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冬天人们穿着老羊皮袄,头上裹着白羊肚手巾。

夏季白布的尕汗褡儿,青布的黑夹夹儿,是这一地区典型的民族服装。

黄土高原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影响,炎热多暴雨。

中国文化概论: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历史上,北方开发较早,文化也较为早熟,宗法观念相对于南方来讲较为严密和成熟,传统文化对其影响也更为深远。因接触西方国家机会少,思想比较保守。习惯简单质朴的思维,注重孝道,保持着传统文化伦理观念。北方女子对待婚姻,追求从一而终。在过去的文———————————————————————————————————————————————
和湿润,各种植物花卉竟相争芳斗艳,使南方人养成了沉稳、安详、感情丰富而细腻的性格特征。
战国时期,位于中国南部的楚国,地域面积几乎是中原地区的齐、鲁、韩、魏、赵、宋等诸侯国面积的总和。中原地区这些国家,是周天子分封赏与的土地,楚国则是楚人自己开拓出来的疆土。因此,历史上荆楚一带的民众,天生具有吃苦耐劳的开拓精神。吴越文化开拓创新精神的形成,一方面来自于青莲岗、河姆渡、良渚等古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来自于移民群体的素质。
一些北方地区生存环境恶劣,也由于北方的中国人融入了游牧民族的基因,造就了北方人坚韧沉毅粗犷乐观的精神素质。历史上黄河平均三年就有两次决口,一百年一次大改道,使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人群,具有一种天然的忧患意识和共同抗拒自然灾害的群体意识。形成了民族的归属感和义务感,形成了中华民族坚韧、抗争的精神。这种精神素质支撑着他们勇敢地面对困厄,不断冲破苦难。北方地旷人稀使村落相距较远,不便于文化的传播,使北部偏远地带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低于东南沿海地区。
中国文化概论: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浅析自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境对我国南北方文化的影响
著名的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全面阐述了自然条件对民风和国家政治制度影响。他认为,“在亚洲,人们时常看到一些大帝国;这种帝国在欧洲是绝对不能存在的。这是因为我们所知道的亚洲有较大的平原;海洋所划分出来的区域广阔的多;而且它的位置偏南,水源比较容易涸竭;山岳积雪较少;河流不那么宽,给人的障碍较少。在亚洲,权力就不能不老是专制的了,因为如果奴役的统治不是极端严酷的话,便要形成一种割据的局面,这和地理的性质是不能相容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气候影响人的情绪是不争的事实。比如人在气候炎热的地带,脾气容易暴躁,容易发生相互争斗。因此,热带地区容易建立起独裁国家政权。而处于温带的人,性情平和,容易建立民主政权。

论中国区域差异对民族文化造成的影响※

论中国区域差异对民族文化造成的影响※

论中国区域差异对民族文化造成的影响————以我国的西北地区为例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种各样的民族风情为我国五千年的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

影响各个民族的文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同时,中国的民族文化是博大精深的。

一一详细地研究,恐怕要耗费上不少的时间。

因此在这里,我们仅对地理因素对中国西北地区的民族文化造成的影响,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一.地理情况概述我国的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泰山-古长城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分。

因此,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本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则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由于西北地区身居内陆,远离海洋,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因此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

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并且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气温和降水的变率很大。

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的不同,本区自东向西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而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

地表景观也由草原向荒漠过渡。

因此在内蒙古主要以畜牧业为主,而在新疆则以绿洲农业为主。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这些都是西北地区形成大量戈壁和沙漠的原因。

二、浅论地理因素对西北地区民族文化造成的影响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蒙古族人民一直游牧、生息于南起长城、北抵大漠、东达兴安岭、西越贺兰山的这片苍茫大地上。

每当提起她的名字,人们便会想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古歌谣,眼前便会呈现出蓝天白云,碧野红花,羊群斑斑,肉乳飘香的广阔无垠的草原,浮现出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曾经叱诧风云、纵横欧亚、英勇善战、气吞山河的伟岸雄姿。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向来被认为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在新疆这个盛产甜葡萄和哈密瓜的宝地,无数多才多艺的美丽女子与她们的心上人在天山山脉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地理与民族与文化

地理与民族与文化

地理与民族与文化地理环境对民族与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民族与文化是相互联系的,地理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民族的生存方式、价值观和文化传承。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并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本文将探讨地理环境对民族与文化的影响,以及民族与文化对地理环境的适应与塑造。

一、地理环境对民族与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对民族与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生计方式与经济发展地理环境的差异决定了不同民族的生计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

例如,山区的人民往往以农耕为主,发展出了独特的农业文化。

而沿海地区民族则侧重渔业和海洋贸易,形成了海洋文化。

地理环境不仅影响了民族的经济活动,还直接塑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习俗和传统。

1.2 社会结构与政治制度地理环境的差异也导致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的差异。

例如,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因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而形成了以部落为单位的社会组织,以骑马狩猎为生。

而在农业发达的平原地区,人民更倾向于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集权政治制度。

地理环境的不同直接关系到民族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3 文化特色与表达形式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的塑造也体现在其文化特色和表达形式上。

不同地理环境中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艺术、音乐、舞蹈和传统节日等文化元素。

例如,沙漠地区的民族以沙漠音乐和舞蹈为特色,表达了他们与沙漠环境的情感和生活状态。

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的塑造和丰富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二、民族与文化对地理环境的适应与塑造与地理环境对民族与文化的影响相反,民族与文化也对地理环境产生着适应与塑造的作用。

2.1 地理知识与环境保护不同民族因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而形成了丰富的地理知识。

这些地理知识使他们能够适应和应对环境变化,实现与地理环境的和谐共生。

例如,雪地民族在长期与雪山的相处中积累了丰富的雪域生存经验,形成了独特的雪地文化,并且对于保护冰雪资源有着深刻的认识。

2.2 地理标志与文化认同地理环境的特征成为了民族的标志性元素,对于形成文化认同有着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地理环境造成的汉民族与游牧民族民俗差异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长期存在着农耕与游牧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产方式,按照这两种生产方式生存的人们形成了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

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生产方式的产生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

公元前2000世纪中叶以前,人类的几个亲代文明(爱琴文明、尼罗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和中国黄河流域文明)均分布在北回归线到北纬35度左右的狭长地带上。

这个狭长地带由于雨水充沛、气候适宜,因此成为孕育农耕文明的温床。

在这条狭长地带的南面,多为荒芜的沙漠和宽阔的海洋;而其北面广布着水草丰美的欧亚大草原,因而产生了许多追逐水草而生的游牧民族。

在我国,以汉族为主的农耕民族上古时期一直以黄河流域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魏晋南北朝,北方边患丛生,战乱频繁,使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中原地区的人们为了逃避战火,纷纷南下寻找新的安身之地,他们的迁徒,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和文化观念,再加上南方优良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长江流域很快就显示出发展农耕经济的潜力。

自然而然,北部和西北部便成为游牧民族的主要活动范围。

虽然历史上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之间的界线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但基本上可以以我国地貌上的两大分疆——河谷与草原来界定农耕民族文化和游牧民族文化的区域。

中国西部和北部地区主要是草原分布地带,这些地带形成了以草原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

我国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以及历史上的西域地区从一定程度上讲都属于游牧民族的主要活动区域。

因此我国目前主要的游牧民族有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适应各自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就拿民俗来说,汉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民俗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生产生活劳动的民俗,前边已经提到过农耕与游牧两种生产方式产生的地理原因,前者封闭、保守、自给自足,后者对环境依赖性大,迁徙是其典型的文化特征。

二是日常生活民俗,包括衣食住行各方面。

服饰的基本特点一般是为了适应地理气候而形成。

游牧民族所处的高原草原地带冬寒夏炎,多风少雨,昼夜温差大,因此衣服以长袍为主,长袖,宽大,厚度和材质随季节变化,女装色彩艳丽样式多变,展示了女性的潇洒美丽,男装雄健豪放,留有扎腰的习俗,以便在骑马放牧时固定身形,保护内脏;与袍子搭配的高筒靴以皮革制成,除了取材方便,更是御寒的上选;另外帽子和配饰也是服饰中的重要部分,体现了尊卑、礼节,服饰的样式、花纹等都表达着他们的崇拜和信仰。

汉族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良好,气候舒适,普通的衣物就可以应对各种气候变化,因此服饰没有特殊的功能性,在农耕文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衣饰主要是依据文化环境和舒适美观来变化的,汉族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许多其他民族的文化,在服饰方面有所体现,如唐装和旗袍,经过改良和发展已经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部分。

在饮食方面,游牧民族就地取材,取便于携带和保存、高脂高热的肉制品和奶制品作为主要的能量来源,蒙古族有炒米,藏族有糌粑,配以茶和酒,无论外出放牧时还是在家都是必不可少的桌上餐。

另外动物血和内脏加以烹调,也能成为美食。

汉族生活安定,但因为南北跨度大,气候变化明显,农作物有所不同,各地区也形成了不同的饮食口味和饮食风格,大体上分为八大菜系,但是远远不止这些。

因此,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也受到世界的喜爱。

在居住方面,游牧民族有石质和木质结构的固定
居所,也有便于流动生活的帐房或蒙古包。

帐房还是蒙古包都具有拆装容易、搬迁简便的特点,外形虽小但内部空间很大,而且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

蒙古族和藏族都有祭祀的传统,蒙古包外常堆有敖包,藏族则在室内设置供案。

汉族的居住条件受地理影响也很大,但都是砖石、木质或其他材质的固定居所,这里就不多说了。

游牧民族生活在高原地带,山高地险,地势曲折,要修建公路、铁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他们要靠牲畜完成主要交通运输,牲畜体力强健,能翻山越岭,在运送生活物资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迁徙时搬运帐房、生活用品需要用到车(蒙古族的勒勒车可载五六百斤甚至千余斤的货物),也需要靠牲畜拉。

所以牲畜在牧民的生产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汉族生活的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公路铁路运输线发达,还有便利的水路和航空交通,所以牲畜在汉族中主要用于耕种。

三是岁时节庆民俗。

游牧民族有自己的节日,由于生活的地方地广人稀,生活物资和情感交流匮乏,因此通常节日时也是人们集会、物资交流、文化交流和情感交流的好时候。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等。

白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蒙古族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祭敖包是蒙古族民间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蒙古族人民以祭敖包的形式来表达对高山的崇拜,对神灵的祈祷;那达慕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和流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竞技项目和游艺、体育项目。

沐佛节是藏族的传统节日,每年这一天,甘孜藏区远近群众身着民族服装,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

人们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

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佑。

转山后,支起帐篷进行野餐,演藏戏。

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骑手们还进行跑马射箭比赛。

在此期间,人们还要举行物资交流活动和其他文化体育活动。

藏族的新年是在藏历的元月一日,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庆。

汉族的传统节日也有很多,农历新年是最重要的节日,这一天全国上下张灯结彩,举家团圆贺新春。

除此之外,传统节日中还有表达团圆、思念的节日,为庆祝丰收或者其他事件而产生的节日,以及由古代文化中流传下来的节日。

游牧民族的重大节日中,祭祀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祭神祭祖祈福,而汉族大部分地方已经逐渐淡化了祭祀,只在有特定意义的节日里祭祀神灵祈求保佑,祭奠逝去的先人表达思念。

另外还有民间活动方面的民俗。

游牧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在辽阔的草原上,在无人的荒野上,他们通过音乐和舞蹈与苍天和神灵对话,排遣寂寥,表达心中的情感,通过文学作品和演艺表现生产生活内容。

这些民间活动也倾诉思念,也表达爱意,也表现喜悦,也叙述故事,也赞颂英雄。

这些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内容丰富,寓意深远,并且在流传的过程中加入新的内容。

其中诞生了许多独特的文化产物,蒙古族的呼麦、长调、马头琴、四胡、安代舞、顶碗舞、筷子舞等,藏族的山歌、诵经调、藏戏、扎木聂、牛角胡、大号、竖笛、巴郎鼓等,依然作为民族的特色被继承和发展。

汉族在历史的进程中也产生过自己的传统文化,一部分仍在流传,但受各方面文化的冲击,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之下演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形态,特征不明显,但是内容是无可比拟地丰富。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漫长的生存过程中由生产生活方式结合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和发展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民俗和文化,这些民俗和文化有很大差异但没有优劣之分,我们应该保护和发展这些不同的民俗和文化,尊重差异,发掘其独特性,无论是作为研究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还是发展地区经济都是必要和重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