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民间武术的影响
燕赵大地多风采

燕赵大地多风采,燕赵儿女多豪杰摘要:作为燕赵儿女,骨子里就透出对武术的无以名状的热爱,在大学两年的武术学习中,更是对燕赵产生了无比的眷恋,对武术也更加情有独钟。
由于那片土地曾饱经战火和蹂躏,人们多慷慨、刚健;武术资源丰富、拳种繁多,自古处于中国武术发展的中心位置;燕赵儿女更是自强不息,奋发进取,勇于创造,不畏强暴,从不屈服于外来压迫。
关键词:燕赵武术拳种爱国精神一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一)刚健有为、与时俱进燕赵大地上,历来充盈着一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阳刚之气。
燕昭王为报国仇而积极进取,历经28载终于战胜强齐光复国土;燕丹和荆轲谋刺秦王,也同样鲜明地表现了一种不畏强敌、勇往直前的刚健之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则更反映出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与发奋图强。
萌生、成长于这样一种文化氛围巾的燕赵武术文化,毫无例外地充分汲取并积极发扬了这种优良传统,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阳刚之气在燕赵武术文化的演进轨迹上得到了同样充分的诠释。
从17世纪中叶颜李学派提倡的“文通武备”和“经世致用”思想到20世纪初期许禹生提出的“武术进入学校”口号及其武术教育思考;从张之江、霍元甲、李存义等发起的近代各种武术组织机构的创建到当今北京高校各种学生武术协会和武术文化讲座的兴盛;从孙禄堂、王芗斋、马凤图等武术思想的创立与传播到当前河北、京津等地风行的关于现代武技改革的探索;从以李连杰为代表的北京武术队在竞赛和影视方面的骄人成绩到沧州武术节引领的现代武术经济热潮……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燕赵武术文化正是靠着这种难能可贵的刚健有为和自强不息的阳刚之气,才能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自豪地引领中华武术前进。
(二)源远流长的民俗武风1.金戈铁马,武威远播——叱咤风云的燕赵武士在以冷兵器为主的中国古代历史中,频繁、持久的军事战争所带来的激烈而残酷的战场格斗,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武术的技术发展;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一大批武艺高强传颂千古的著名战将。
远去的历史时空中,古燕赵大地上曾经涌现出元数武艺精湛的知名武将。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武术发展有何特点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武术发展有何特点中国古代历史悠久,武术作为古代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古代的武术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武术的发展特点。
一、武术起源与初期发展中国古代武术起源于远古时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中,人们为了生存和保护自己,开始学习一些基本的格斗技巧。
这些简单的技巧逐渐演变成了较为完整的武术系统。
在古代,武术多数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很少有文字记录。
二、朝代间的变革与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朝代的更迭,武术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融合。
在战国时期,各国争霸,武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此时期的武术注重实用性和杀伤力,技法较为粗犷。
而到了秦汉时期,由于帝国的统一,武术开始注重礼仪和文化内涵的培养,形成了一种以武术为基础的武术礼仪体系。
三、道家与儒家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儒家和道家思想对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礼仪、廉洁和道德品质。
武术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逐渐与礼仪、道德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文武合一的理念。
道家则强调自然和谐,通过锻炼身体来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武术在道家思想的指导下,更加注重内功和心境的修炼。
四、各派武术的形成与传承中国古代武术在地域上具有较强的特色和差异,形成了多个流派和门派。
北方武术注重力量、速度和直线性,以形如龙、虎等动物特征为主。
南方武术注重柔韧性和变化性,以鹤、蛇等为形象特征。
各派武术在传承上也各有特点,有些流派注重口传心授,有些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
五、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古代武术的发展也深受文化因素的影响。
中国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武术自古就与自然界的动植物形象相结合,形成了丰富的招式和动作。
中国武术注重内功修炼,追求以柔克刚、化敌为友的原则,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武术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起源于原始社会,经历了朝代间的变革和融合;深受道家、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多个流派和门派;受到中国文化和哲学的熏陶。
游牧民族对中华文化影响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游牧民族的介绍 (2)二、游牧民族的起源 (2)三、游牧民族的发展 (3)四、游牧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交融 (4)五、游牧文化对中华影响 (5)参考文献 (6)游牧民族对中华文化影响游牧是指终年随水草转移进行游动放牧的一种粗放的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
牧民长期无固定住所,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生产设备相当简陋,经营非常粗放,基本处于靠天养草和靠天养畜的落后状态。
游牧民族指的是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
广义上的游牧民族指的是居无定所的流浪民族,包括草原民族和海洋民族。
起源关于游牧民族的起源,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争论的主要观点可归纳为人口压力说、游牧出于游猎说、驯化地理说、游牧与农耕并立说、游牧与农业分离说、气候变迁说等。
有关中国北方游牧业的起源问题,与世界游牧业的起源问题研究是密切相关的,笔者主张游牧与农业分离说。
游牧经济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非自足性的经济类型,对农耕社会存在着依赖性,它不能完全脱离种植业,需以整个社会生产和交换的相当发展并产生一定的剩余产品为前提。
这就要求种植技术和游牧技术都有相当的进步,从而决定了游牧民族只有在较晚的时候才能形成。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牧结合的混合经济是人类赖以进入文明时代的最主要的经济类型。
中国北方游牧业的兴起是在青铜文化的背景下展开的。
马被认为是草原游牧的象征,马的驯化和传播是欧亚草原游牧兴起的关键。
钱穆先生云:“大体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言。
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
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
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
……人类文化,由源头处看,大别不外三型。
一、游牧文化二、农耕文化,三、商业文化。
……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因此而为流动的,进取的。
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继续一地,反复不舍,因此而为静定的,保守的。
”游牧的起源、游牧国家的产生与演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民间武术的影响

2. 2 追求 武勇 的忠 君效 国思 想促 进了 中 原民 间武 术的
发展 中 原农耕 世界 是建 立在 宗法 制度 上 的国 家, 家国 一体 ,臣 民以 忠君 效国 为荣 ,一旦 国家 受 到外 来异 族入 侵 时,很 容易 激起 中原 广大 民众 的同 仇敌 忾之 心 ,驱除 外来 侵略 者. 晋朝 的祖 逖生 于北 方游 牧 民族 纷纷 入侵 中 原的 多 事之 秋 ,饱 经 家 国忧 患 , 胸怀 壮 志 宏图 , 闻鸡
1 北方游 牧民 族好 战的 动因 1. 1 非 自足 性的 游牧 经济 是游牧 民 族入 侵农 耕民 族 的
源 动力 动 物是 游牧 经济 的主 要来 源, 但是 从动 物身 上 获 得 的 单纯 衣 皮被 裘 并 不 能完 全 满 足他 们 的 生活 所 需 , 他 们还 需求 农耕 世界 的粮 食, 棉 帛 等又 决定 了游 牧 民 族 的 游牧 经 济自 身 所 特 有的 对 外 部世 界 的 物质 需 求 , 特 别是 在自 然灾 害造 成大 量牲畜 死 亡, 牧民 的生 存 受 到 严重 威胁 时, 掠夺 农耕 民族的 生 活物 资就 成为 游 牧 经 济保 持 内部 正常 运转 的 物质 交 流 的 " 最 捷 便的 经 济 补 救手 段" .
� � � � � � � 中� 图分 类号 � � 文献标 识码 文 章编 号 100 ( 2 00 ) 0 - 001 - 0
我 国古 代 北方 " 好战 之 游牧 部 落, 历代 以 来, 屡 为 中 国 之 患 " 西 周 和 北 方 戎狄 , 冲 突 持达 数 百 年 之 久 春 秋战 国时 期,戎 狄与 华夏 列国 曾多 次交 锋 秦始 皇 统 一 六国 ,修筑 万里 长城 防御 匈奴 侵犯 汉 高祖 平定 宇 内 后 ,匈奴 时叛 时服 魏 晋南 北朝匈 奴, 羯, 氐,羌 ,鲜 卑 造 成 五胡 乱华 的混 乱局 面 隋 唐突 厥屡 屡南 犯 掠夺 宋 王 朝 更 是遭 到 辽, 金 ,西 夏 的轮 番 攻 击 骁 勇善 战 的 蒙 古 族 灭宋 建元 明 英宗 在征 讨北虏 中 不幸 被蒙 古瓦 刺 所 俘 . 历史 事实 说明 ,我国 古代 北方 游牧 民族 和中 原农 耕 民 族间 战火 不断 , 旷 久的 游牧农 耕 大战 给人 民带 来 了 灾 难,也 带来 了民 族间 的文 化交 流与 融合 ,中 原民 间 武 术 也就 在历 史进 程的 拼搏 中得到 了发 展.
武术与中国古代文学之关系

武术与中国古代文学之关系武术,这种融技、道于一身的中华传统格斗健身项目,一旦进入人们的生活,便同其他门类艺术有了良好的沟通。
其中,文学就是重要的一环。
中国各种文学体裁中均有武术的描写和记载,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体中,我们能发现武术所展现的面貌是不尽相同的。
在本节中,我们试图将眼光投注到文学作品中来,爬梳文学与武术的发展脉络。
1.武术与诗歌传统文人往往将托物寄情的手法投之以诗歌创作中。
在吟咏武术的各种体裁中,诗歌可谓是充当了重要的角色。
十八般兵器、高妙武功,以及凌云壮志,这些都成为中国诗人们竞相称颂的对象。
在诗歌的世界,手擎倚天剑,长啸出门去的身影曾令多少墨客为之折腰。
古代诗歌对于武术的表现大致通过两种途径:其一,从物质层面进行分析,即以兵器、武艺本身为主要表现对象;其二,从物质上升到精神层面,使兵器、武艺不再是单纯的物质,而与一定的文化意蕴相结合,成为某种精神的寄托和载体。
对兵器的喜爱、对高强武艺的追求和对尚武精神的推崇,不但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内容,拓宽了诗歌题材,更为诗歌注入了一股浩荡之气。
诗歌所表现的兵器主要有:剑、刀、弓、戈、矛、斧、戟、弩、枪、鞭、弹,等等。
下面,我们将从诗歌中追寻这些兵器的身影。
弓箭(弹弓)最初用作狩猎工具,后成为几千年来重要的作战武器。
赵晔《吴越春秋》卷九中讲述了弓箭的由来。
范蠡复进善射者陈音。
音,楚人也。
越王请音而问曰:‚孤闻子善射,道何所生?‛音曰:‚臣闻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弹起古之孝子,孝子不忍见其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绝鸟兽之害。
故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之谓也。
于是神农黄帝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四方。
1[1]这首《弹歌》总共只有八个字,由四组二字词语构成。
它用极为简练的语言记录了远古先民制造和使用弹弓来捕杀禽兽的过程。
《诗经·齐风》中《还》、《卢令》、《猗嗟》也有记录射猎的文字。
《礼记·射义》云:“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源远流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从中国武术的起源、发展历程、流派分类、技击特点以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一、起源:1.1 传说中的起源: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据传说,黄帝时代就有了武术的雏形,如黄帝内经中的八卦掌等。
1.2 军事需求的催生:中国历史上的战争频繁,军事需求成为武术发展的重要原因,各个朝代都有专门的武术训练机构,如唐代的武散、宋代的武班等。
1.3 文化熏陶的影响:中国武术还受到了儒家文化、道家思想、佛教禅宗等文化的熏陶,形成为了独特的哲学思想和精神内涵。
二、发展历程:2.1 古代武术的发展:古代武术主要以军事训练为主,各个朝代形成为了不同的流派和拳法,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
2.2 近现代武术的发展:近代以来,武术逐渐从军事训练转向民间传承,武术比赛和表演成为推广武术的重要方式,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科技和体育理论。
2.3 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武术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国际武术联合会的重要成员,世界武术锦标赛等国际赛事的举办也推动了中国武术的发展。
三、流派分类:3.1 南拳与北拳:中国武术可以分为南拳和北拳两大流派,南拳注重身法灵便、快速攻击,北拳则注重力量和技击的表现。
3.2 内家拳与外家拳:中国武术还可以分为内家拳和外家拳两大流派,内家拳注重内功的修炼和身心的调和,外家拳则注重技击的表现和力量的发挥。
3.3 传统流派与现代派别:中国武术还可以根据其传承方式分为传统流派和现代派别,传统流派注重师徒传承和宗族传承,现代派别则更加注重科学训练和竞技表演。
四、技击特点:4.1 内外结合:中国武术注重内外兼修,既注重内功的修炼,如呼吸调控、意念运动等,也注重外功的表现,如拳法、腿法等。
4.2 柔中有刚:中国武术强调柔中有刚的原则,通过灵便的身法和技巧,充分发挥力量的效果,同时保持柔韧性和灵便性。
中国地理多元的民族与地方文化

中国地理多元的民族与地方文化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地方文化和民俗风情。
地理多元不仅体现在中国的地理环境上,也反映在各民族和地方所形成的独特文化中。
本文将从民族和地方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地理多元的民族与地方文化。
一、民族多元的地理民族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等。
这些文化元素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得到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民族文化。
1. 汉族文化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群体,也是中华文化的主体。
汉族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各地的文化传统。
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环境,孕育出了各具特色的汉族地方文化,如华北的京剧、豫剧,江南的苏州评弹,西南的川剧等。
2. 少数民族文化中国的少数民族分布广泛,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例如,西南的藏族、羌族,西北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北的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保留着丰富多样的民俗习惯、音乐舞蹈、手工艺制作等,为中国的多元文化增添了浓厚的色彩。
二、地方多元的地理与地方文化中国地理环境多样,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特点和文化风情。
不同地理环境塑造了不同的地方文化,形成了中国地理多元的地方文化。
1. 南方地方文化南方的地理环境以江河湖泊众多,气候湿润,植被丰富为特点。
这些自然条件促进了南方地方文化的形成。
南方地方文化注重养生养性,以养生功法如太极、气功等闻名于世。
南方的禅宗佛教文化和茶文化也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2. 北方地方文化北方地理环境干旱,草原辽阔,深受游牧民族的影响。
北方地方文化以勇武、豪放为特点。
例如,北方的民间武术文化,如太极拳、形意拳等,体现了北方人民特有的精神风貌。
3. 西部地方文化中国西部地区地理条件恶劣,地势险峻,民族众多。
西部地方文化以民族特色鲜明为主要特点。
西部的藏族文化、维吾尔族文化和哈萨克族文化等,保留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4. 东部地方文化东部地理环境优越,沿海地带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孕育了独特的东部地方文化。
清朝的武术与武器发展

清朝的武术与武器发展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和社会制度上有着独特的影响,同时也对武术和武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清朝武术和武器的历史背景、特点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清朝时期武术的历史背景清朝是由满洲族建立的政权,曾经的满洲人是游牧民族,以狩猎和战争为生。
因此,满洲人在武术方面的天赋较为突出,久而久之发展出了独特的武术文化。
然而,在入主中原后,满洲人意识到汉族武术的强大和独特之处,开始吸取汉族武术中的优势并进行融合,形成独特的合成武术体系。
清朝武术的特点清朝武术兼具满洲和汉族武术的特点,融会贯通,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其中,八旗军是清朝武术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
在武术训练中,八旗军注重对刀剑搏击的训练,并且强调身法的灵活性以及腿法的独特性。
此外,清朝武术注重劈打技术,以及利用敌人力量的原理进行反击。
在武术的技术训练中,清朝还注重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
通过特殊的体操、拉筋和按摩等方法,来增强身体的柔软性和灵活度,以便在战斗中更加灵活自如地应对敌人的攻击。
此外,清朝武术注重内功修炼,通过深度的呼吸和冥想等训练方法,来提高身体的耐力和爆发力。
与武术相伴的武器发展随着武术的发展,清朝时期的武器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创新。
在传统的武器中,刀、剑和枪是清朝武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种。
清朝的刀主要有大刀、短刀和匕首等,其中大刀又以随身佩带的官刀最为常见。
刀的设计注重便携性和实用性,适合近身格斗和防身。
剑在清朝时期有着丰富的种类和用途。
其中,佩剑是清朝官员的专属武器,用来象征权威和身份。
而武术中使用的剑则主要分为长剑和短剑,长剑适合正面交锋,短剑则更为灵活,适合近身搏斗。
枪在清朝时期的发展尤为突出。
大刀、短剑等近身武器的限制使得清朝的武术训练注重远程攻击技巧,而枪作为一种远程兵器得到了广泛应用。
除了传统的火枪,清朝还加强了对火器的发展,改进了火枪的结构和制造工艺,提高了射击的精准度和威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北方“好战之游牧部落,历代以来,屡为中国之患”:西周和北方戎狄,冲突持达数百年之久;春秋战国时期,戎狄与华夏列国曾多次交锋;秦始皇统一六国,修筑万里长城防御匈奴侵犯;汉高祖平定宇内后,匈奴时叛时服;魏晋南北朝匈奴、羯、氐、羌、鲜卑造成五胡乱华的混乱局面;隋唐突厥屡屡南犯掠夺;宋王朝更是遭到辽、金、西夏的轮番攻击;骁勇善战的蒙古族灭宋建元;明英宗在征讨北虏中不幸被蒙古瓦刺所俘。
历史事实说明,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间战火不断,旷久的游牧农耕大战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也带来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原民间武术也就在历史进程的拼搏中得到了发展。
1北方游牧民族好战的动因1.1非自足性的游牧经济是游牧民族入侵农耕民族的源动力动物是游牧经济的主要来源,但是从动物身上获得的单纯衣皮被裘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生活所需,他们还需求农耕世界的粮食、棉帛等又决定了游牧民族的游牧经济自身所特有的对外部世界的物质需求,特别是在自然灾害造成大量牲畜死亡,牧民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时,掠夺农耕民族的生活物资就成为游牧经济保持内部正常运转的物质交流的“最捷便的经济补救手段”。
1.2生产工具的弓马使用是游牧民族入侵农耕民族的辅助动力游牧经济主要的对象是畜牧和狩猎野生动物,而牧民的生产工具主要是弓马,久而久之自然练就了“引弓射鸟鼠”的本领。
一旦他们不能维持生活所需或者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时,生产工具立即成为了掠夺战争中的武器装备。
1.3游牧典籍文化的匮乏是游牧民族入侵农耕民族的催化动力游牧民族过的是一种“行国”生活,民族文化积淀困难,难以形成诸如中原农耕民族那样丰富的文化典籍,使得游牧民族不可能像中原农耕民族受到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的束缚,游牧生活的艰苦磨炼和日常生活的刀箭捕杀和屠宰动物等因素也助长了他们尚武的民族个性。
2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民间武术的影响2.1抵御外侵的军事人才需求促进了中原民间武术的发展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农耕世界入侵不断,他们是“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所以,统治者不得不高度重视武备和军事训练,其中特别是武备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成为军事武装的核心,也是战争胜负的主宰。
而广阔的民间又是习武人才的源头活水,所以官府必然采取一些鼓励民间习武的措施,像唐朝的武举制就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并且沿袭了一千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止。
这种选拔军事武术人才的政策为民间武勇者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也刺激了民间习武群体的兴盛。
2.2追求武勇的忠君效国思想促进了中原民间武术的发展中原农耕世界是建立在宗法制度上的国家,家国一体,臣民以忠君效国为荣,一旦国家受到外来异族入侵时,很容易激起中原广大民众的同仇敌忾之心,驱除外来侵略者。
晋朝的祖逖生于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入侵中原的多事之秋,饱经家国忧患,胸怀壮志宏图,闻鸡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06)05—0018—03【武术文化研究】第3卷第5期2006年5月搏击・武术科学作者简介:1.周文来(1970 ̄),男,硕士。
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民间武术的影响周文来1刘瑷精2陈震3(1.扬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扬州225009;2.中山中学,江苏南京210008;3.魏圩中学,江苏泗阳223700)摘要:历史上,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由于多种原因对中原农耕民族的统治时叛时服,导致游牧农耕间战争不断。
作为源于战争的武术在这场旷久的游牧农耕大战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文化内涵丰富。
因此,从历史文化学的角度,探讨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民间武术的发展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以期为武术史学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民间武术18起舞,刻苦练习武术,曾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练武效国可见一斑,诸如以此目的习武者枚不胜举,加之统治阶级政策的许可为民间武术提供了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必然促进习武之风的盛行。
2.3兵民一体的治边战略促进了中原民间武术的发展我国古代中原和北方游牧民族交接的地方,常常是狼烟四起,烽火连绵,尤其是北方游牧民族大举入侵时常常造成社会混乱,大量边民流亡。
这不仅是中原统治区域北部的不安定因素,更是对中原统治的政治威胁。
所以,统治者不得不高度重视中原北部地区的边防力量,徙民实边的举措就是其中的重要战略之一,“居则习民以射法,出则教民以应敌”,把全体边民训练为兵民一体的常备武装力量。
可见,边陲百姓全民皆兵,闲时耕田和练武,战时以武御敌。
毋庸置疑,民间武术在这种劳武结合的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巨大发展。
2.4练武自卫的驱使促进了中原民间武术的发展武术是源于战争的传统技击术,是人们对战斗搏杀中成功经验和动作的总结,使之成为一种注重简洁实用的格斗技术,并在军旅训练中广泛传播应用,同时它又是民间防身自卫术。
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掠夺,不仅掠夺中原的牲畜、粮食、棉帛等生活物资而且还抢劫汉族人口作为他们的奴隶,抢劫中往往伴随着反抗和杀戮,面对死亡时时威胁的局面,中原特别是北部地区百姓不得不学武以求自保或者是聚集结社等组织方式提高反暴力量。
南宋初年的“忠义社”,就是村民自觉组织的寓兵于农的抗金武艺组织,其规模很大,范围甚广,遍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诸省。
这里的民众常常是带弓而锄、佩剑而樵、时刻防范、以备不测,这种习武自卫的方式,客观上也是对民间武术发展的一种促进。
2.5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对中原民间武术的影响2.5.1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中的交流与融合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入侵,虽然造成了社会动荡、甚至是民族分裂、众多民族互相争斗,这给中原特别是北部边疆地区人民带来了战争和灾难的痛苦,但是战乱频仍的时代又是众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时期。
连年的战争使得一些不堪忍受战争之苦的北方牧民向中原内地迁移,以及为了巩固统治政权的汉化迁移(如魏孝文帝的迁都汉化),使游牧民族与当地汉民族人民错杂而居,甚至通婚等,促进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汉化。
在汉化中他们先进的弓马武艺、跤术等必然与中原汉民族武术体系进行广泛交流,在交流中融合,从而促进了中原民间武术的发展。
2.5.2汉民族主动吸纳中的交流与融合北方游牧民族军事上的优越性主要是得益于他们的快马利矢,赵武灵王在和胡狄屡屡交战中,感受到其骑兵的威力,乃令全国穿胡服,习骑射,移风易俗,实现了富国强兵的战略。
就当时的赵国民间而言,习弓马武艺之风必定盛行,否则就不可能实现富国强兵的战略,因为只有存在着大量的民间习武群体,赵国的军事武备人才才能得到充分的供应。
这种主动吸收外来的先进马背武艺,不仅对军事武术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中原民间武术的发展也是一种极大的促进。
2.5.3官方和非官方混合的武术比赛中的交流与融合比武较力,相互挑战常常是民族间的武勇和军事实力的相互显示,以达威慑对方的作用。
晋武帝时期“有西域健胡矫捷之敌,晋人莫敢与校。
帝募勇士,惟东应选,遂扑杀之,名震殊俗”。
为了战胜这异域武林高手,皇帝竟下令招募中原武勇者,可见影响之大,必然激起民间武林人士的武勇豪情,也就在这种情况下,东以自己的勇力战胜了西域武士的挑战,而闻名遐迩,一定程度上是对胡人入侵的一种打击,同时也刺激了民间武术的发展。
2.6相互交织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对民间武术的影响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不会是平坦大道,总是在曲折中前进的,武术的发展道路同样如此。
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也是出于对不同民族的敌对心理,常常禁止民间汉人习武。
像元朝时期,统治阶级就曾多次制定严禁汉族民间私藏武器的禁令,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间技击武术的发展。
但是民间武术是不可能完全被禁止的,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武术,具有绵延坚韧的品质,积儒、释、道、兵、易、医学等多种文化养料为一体,使其具备了多种价值功能,为她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多样的选择。
元杂剧的兴起,为民间武术的发展提供了表演的舞台,诸如把武术杂技同塑造人物形象相结合的“绿林杂剧”,用艺术的手段表达人们对技击武术的向往和再现,同时又拓宽了武术的发展之路,艺术的价值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显示出了中原武术的博大胸襟和自强不息的强劲生命力。
再者,白莲教等民间宗教组织的兴起与繁荣,又为民间技击武术的暗地发展提供了契机。
元蒙统治的等级民族制度和军政合一的高压统治,与长期以来汉民族高高的文化优越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不堪忍受压迫的一些中原武林豪杰,纷纷以传播教义为名,传习武术,发展组织和蓄养抗暴武装力量。
像精通剑术的唐赛儿、善用双刀的赵普胜等就是以白莲教为掩护,带领农民起义军反抗统治阶级暴行的。
诸如此类的武林人物面对统治阶级的禁武令,宗教组织就成为他们理想的藏身之处,也是他们以武反抗压迫的重要组织。
总而言之,不管是利用舞台表演的契机还是借传播教义为名传播武术以组织武装力量,伺机发动起义,反抗朝廷暴行的方式,都对民间武术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上接第10页)OntheCulturalMeaningofTai-jiBoxingThroughtheTheoriesofTai-jiBoxingWuMing(P.E.DepartmentofNanjing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93)Abstract:The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isadmiredbytheworldforitsabundance.Anditisbeingstudiedbypeoplebecauseofitsprofundity.However,withthedevelopmentoftimesandthechangeoflanguagesituation,the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whichismainlymadeupofConfucianism,TaoismandBuddhismisnoteasilyunderstoodbypeople.Tai-jiboxingisnotonlyakindofboxingbutalsoakindofmotionlanguage.ThisarticlechoosestoanalyzeandunderstandsomeboxingspecialskillsfromthetheoryofTai-jiboxinginordertomakelifephilosophynolongermysteriousandtraditionalculturenolongerabstract.Inthemeanwhile,bytakingTai-jiboxing,peoplecanunderstandlifephilosophyandrealizetraditionalculture.Keywords:theTheoryofTai-jiBoxingtasteTai-jiBoxingculture总之,太极拳之形之意,太极拳论之理之法,包含着太多的人生哲学,沉淀有太多的传统文化,而且它使得人生哲学不再玄妙,传统文化不再抽象,我们可以由太极拳的修炼,去感触人生哲学,去体悟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