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PPT课件

以烹调海鲜见长,口味偏重香、浓、鲜、甜。甜菜较 多。代表品种有:潮州卤鹅、豆酱鸡、护国菜、什锦乌石 参、葱姜炒蟹、干炸虾枣等。
四、 苏菜
即江苏菜系。由徐海、淮扬、南京和苏南四种风味组成, 在清代的时候,苏菜流行于全国,相当于现在川菜、粤菜 的地位。苏菜中的一支——淮扬菜系曾为宫廷菜,目前国 宴中的大多数菜肴仍属于淮扬菜。因此,淮扬菜亦称国菜。 (1) 徐海风味:以徐州菜为代表。流行于徐海和河南地区, 和山东菜系的孔府风味较近,曾属于鲁菜口味。
三蒸九扣菜 这是最具巴蜀乡土气息的农家筵席,主要 是就地取材,荤素搭配,汤菜并重,加工精细,重肥 美,讲实惠,绝大多数都是“吃”咸鲜本味,如粉蒸 肉、红烧肉、蒸肘子、烧酥肉、烧白、东坡肉、扣鸭、 扣鸡、扣肉等。
大众便餐菜 麻辣味与其他味的菜各半。以烹制快速、经济实惠、 口味多变、能适应各种层次的消费者需要为特点,蒜泥白肉、水 煮肉片、麻婆豆腐、锅巴肉片、烧什锦、口袋豆腐、香酥鸭等。
口味比较清淡,而且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 化。食味讲究清、鲜、嫩、爽、滑、香,有“食 在广州”的美誉。代表菜:龙虎斗、白灼虾、烤 乳猪、香芋扣肉、黄埔炒蛋、狗肉煲、五彩炒蛇 丝等。
(2) 客家风味:又称东江风味,以惠州菜为代表。流行于 广东、江西和福建的客家地区,与福建菜系中的闽西风味 较近。
客家菜下油重,口味偏咸,酱料简单,但主料突出。 喜用禽类、畜肉,很少配用菜蔬,河鲜海产也不多。代表 品种有:东江盐焗鸡、东江酿豆付、爽口牛丸等,表现出 浓厚的古代中州之食风。 (3) 潮汕风味:以潮州菜为代表,主要流行于潮汕地区, 和福建菜系中的闽南风味较近。
二、川菜
川菜:以成都菜为代表,各地风味比较统一。主要流行于 西南地区和湖北地区,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川菜馆,是 中国最有特色的菜系,也是民间最大菜系。
四、 苏菜
即江苏菜系。由徐海、淮扬、南京和苏南四种风味组成, 在清代的时候,苏菜流行于全国,相当于现在川菜、粤菜 的地位。苏菜中的一支——淮扬菜系曾为宫廷菜,目前国 宴中的大多数菜肴仍属于淮扬菜。因此,淮扬菜亦称国菜。 (1) 徐海风味:以徐州菜为代表。流行于徐海和河南地区, 和山东菜系的孔府风味较近,曾属于鲁菜口味。
三蒸九扣菜 这是最具巴蜀乡土气息的农家筵席,主要 是就地取材,荤素搭配,汤菜并重,加工精细,重肥 美,讲实惠,绝大多数都是“吃”咸鲜本味,如粉蒸 肉、红烧肉、蒸肘子、烧酥肉、烧白、东坡肉、扣鸭、 扣鸡、扣肉等。
大众便餐菜 麻辣味与其他味的菜各半。以烹制快速、经济实惠、 口味多变、能适应各种层次的消费者需要为特点,蒜泥白肉、水 煮肉片、麻婆豆腐、锅巴肉片、烧什锦、口袋豆腐、香酥鸭等。
口味比较清淡,而且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 化。食味讲究清、鲜、嫩、爽、滑、香,有“食 在广州”的美誉。代表菜:龙虎斗、白灼虾、烤 乳猪、香芋扣肉、黄埔炒蛋、狗肉煲、五彩炒蛇 丝等。
(2) 客家风味:又称东江风味,以惠州菜为代表。流行于 广东、江西和福建的客家地区,与福建菜系中的闽西风味 较近。
客家菜下油重,口味偏咸,酱料简单,但主料突出。 喜用禽类、畜肉,很少配用菜蔬,河鲜海产也不多。代表 品种有:东江盐焗鸡、东江酿豆付、爽口牛丸等,表现出 浓厚的古代中州之食风。 (3) 潮汕风味:以潮州菜为代表,主要流行于潮汕地区, 和福建菜系中的闽南风味较近。
二、川菜
川菜:以成都菜为代表,各地风味比较统一。主要流行于 西南地区和湖北地区,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川菜馆,是 中国最有特色的菜系,也是民间最大菜系。
中国饮食文化 PPT课件

中国菜系简介
• 中国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即菜系。 • 菜系是指起源于具体的人文地理区域,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底 蕴,具备独特的原料、工艺和风味特质,拥有完整的品种类型 和特殊的食俗礼仪,形成稳定的消费社群,以代表作品为核心 构成的饮食体系。菜肴中的区域特色:总体口味是东辣西酸, 南甜北咸。 • 1、按地域划分 • 四大菜系:鲁、川、粤、苏 • 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 • 十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京、沪 • 十二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京、沪、 豫、陕 • 2、按民族划分:55种民族菜 • 3、按功能划分:医疗保健菜、普通菜 • 4、按时代划分:仿古菜和现代菜
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东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
中国菜的特征(2)
• 4.讲究调味 • 中国菜肴千变万化,层出不穷,风味独特,品种繁多, 除用料和烹调方法的不同外,还源于调味的变化 • “五味调和百味香”,就是熟练运用调味的结果 • 调味的关键是调料合理、适量。 • 5.讲究器皿 • 中国菜肴的装具器皿对菜品起衬托增色的作用,特别是 筵席、套菜使用的菜肴器皿,不仅要适用,更要美观。 • 中国菜肴的这些主要特征,无论是地方菜、宫廷菜、官 府菜、还是少数民族和寺院菜都具备。 • 正是这些丰富多采,色、香、味、形、器具佳的菜肴, 才使中国菜闻名于世,享有“烹调王国”的盛誉,珍馐 天下奇。
中国饮食文化ppt课件

中国饮食文化
第一章 第五节 中国现代饮食文化
工地内堆放材料的地面及行车路段全 部硬底 化,工 地大门 口设立 洗车槽 。保证 车辆出 入方便 安全, 也有利 于文明 施工。 基础土 方开挖 时,安 排专人 轮班在 工地出 入口冲 洗土方 运输车 辆的轮 胎,避 免运输 车辆轮 胎的淤 泥污染 校院路 面。
中国饮食文化
第二章中国烹饪原料与技术文化 第二节 中国烹饪技术文化
工地内堆放材料的地面及行车路段全 部硬底 化,工 地大门 口设立 洗车槽 。保证 车辆出 入方便 安全, 也有利 于文明 施工。 基础土 方开挖 时,安 排专人 轮班在 工地出 入口冲 洗土方 运输车 辆的轮 胎,避 免运输 车辆轮 胎的淤 泥污染 校院路 面。
绪论 第二节 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
工地内堆放材料的地面及行车路段全 部硬底 化,工 地大门 口设立 洗车槽 。保证 车辆出 入方便 安全, 也有利 于文明 施工。 基础土 方开挖 时,安 排专人 轮班在 工地出 入口冲 洗土方 运输车 辆的轮 胎,避 免运输 车辆轮 胎的淤 泥污染 校院路 面。
中国饮食文化
第一章 第三节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发展时期
工地内堆放材料的地面及行车路段全 部硬底 化,工 地大门 口设立 洗车槽 。保证 车辆出 入方便 安全, 也有利 于文明 施工。 基础土 方开挖 时,安 排专人 轮班在 工地出 入口冲 洗土方 运输车 辆的轮 胎,避 免运输 车辆轮 胎的淤 泥污染 校院路 面。
中国饮食文化
第七章 饮食与养生、哲学、 政治、语言、文学
第一节 中国的饮食养生
工地内堆放材料的地面及行车路段全 部硬底 化,工 地大门 口设立 洗车槽 。保证 车辆出 入方便 安全, 也有利 于文明 施工。 基础土 方开挖 时,安 排专人 轮班在 工地出 入口冲 洗土方 运输车 辆的轮 胎,避 免运输 车辆轮 胎的淤 泥污染 校院路 面。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ppt课件

或者微醉之间指点江山挥斥方遒挥斥方遒??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或者连饮十八碗迷迷或者连饮十八碗迷迷朦朦走上景阳冈借酒猛拳打死猛虎或者畅饮数斗高唱朦朦走上景阳冈借酒猛拳打死猛虎或者畅饮数斗高唱??力力拔山兮气盖世拔山兮气盖世??概然自刎乌江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主讲人:
商洛学院教授 王思怀
2019/11/20
本专题简要讲四个问题: A. 中国传统食文化 B. 中国传统酒文化 C. 中国传统茶文化
D.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征
2019/11/20
一、中国传统食文化
1.农业的发展是饮食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
饮食与农业有密切联系。没有农业,饮食就成了无米之炊。 何谓“农”?班固《汉书·食货志》:“辟土植谷曰农”,此即 我们今天所说的狭义农业。其实,我国古代并不仅限于此,而是 注意到因地制宜、全面发展,今天所说的农、林、牧、副、渔都 得到发展。在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蔬菜就已开始种植。 西安半坡出土的一个陶罐中就盛有芥菜、白菜种子。夏、商、周 三代畜牧、园艺都有一定规模发展。战国时成书的《管子》常常 将五谷(黍、稷、麦、菽、麻)和六畜(猪、牛、羊、马、鸡、 狗)、“桑麻”并提。当时粮食、园艺、畜牧收入之比为60: 20:20,这还未包括桑麻渔采,可见是多种经营。
2019/11/20
汉代出现了“人丁兴旺,牛马布野”的繁荣景象,因战 争需要,西汉政府对畜牧,尤其是养马非常重视,武帝还 不惜动用武力掠得了西北大宛汗血马。魏晋以后,水稻在 南方普遍种植。唐代我们今天所有的作物除番薯、烟草等 少数作物外其余都有,尤其植茶发达,“江淮人什二三以 茶为业”,产生了一代“茶圣”陆羽(著《茶经》)。养 鱼业也比较发达,岭南还出现了稻田养鱼。明清以后,农 业更加细密,出现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生态农业。“五谷丰 登”、“六畜兴旺”在嘉湖一带真正实现了结合。农谚云: “养猪不赚钱,回头望望田”。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主讲人:
商洛学院教授 王思怀
2019/11/20
本专题简要讲四个问题: A. 中国传统食文化 B. 中国传统酒文化 C. 中国传统茶文化
D.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征
2019/11/20
一、中国传统食文化
1.农业的发展是饮食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
饮食与农业有密切联系。没有农业,饮食就成了无米之炊。 何谓“农”?班固《汉书·食货志》:“辟土植谷曰农”,此即 我们今天所说的狭义农业。其实,我国古代并不仅限于此,而是 注意到因地制宜、全面发展,今天所说的农、林、牧、副、渔都 得到发展。在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蔬菜就已开始种植。 西安半坡出土的一个陶罐中就盛有芥菜、白菜种子。夏、商、周 三代畜牧、园艺都有一定规模发展。战国时成书的《管子》常常 将五谷(黍、稷、麦、菽、麻)和六畜(猪、牛、羊、马、鸡、 狗)、“桑麻”并提。当时粮食、园艺、畜牧收入之比为60: 20:20,这还未包括桑麻渔采,可见是多种经营。
2019/11/20
汉代出现了“人丁兴旺,牛马布野”的繁荣景象,因战 争需要,西汉政府对畜牧,尤其是养马非常重视,武帝还 不惜动用武力掠得了西北大宛汗血马。魏晋以后,水稻在 南方普遍种植。唐代我们今天所有的作物除番薯、烟草等 少数作物外其余都有,尤其植茶发达,“江淮人什二三以 茶为业”,产生了一代“茶圣”陆羽(著《茶经》)。养 鱼业也比较发达,岭南还出现了稻田养鱼。明清以后,农 业更加细密,出现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生态农业。“五谷丰 登”、“六畜兴旺”在嘉湖一带真正实现了结合。农谚云: “养猪不赚钱,回头望望田”。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PPT课件

以烹调技法命名-粉蒸肉
以地名命名—北京烤鸭
以比喻命名—蚂蚁上树
以人物命名—东坡肉
以典故命名—阳关三叠
以数字命名-八宝饭
饮食造型丰富
敦煌宴:敦 煌飞天
大漠雄关
群龙过海
饮食喻意的应用广泛
年年有余
全家福
鸳鸯桂鱼
三、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 ❖ 1、地区差异
❖ 2、民族差异
(1)享受自然:尝新与荐新
尝新就是品尝新收获的果实
春季:樱桃与春笋 夏季:时令瓜果 秋季:五谷
荐新就是以时令新物祭祀祖先
寒食节或清明节 是一般百姓 最固定的荐新仪节
表现的都是人们面对收获的喜悦心情
(2)顺应时令:冬至馄饨夏至面
夏至食冷淘面。
伏日有凉冰、冰果、绿豆汤、 过水面暑汤和新莲等。
十月朔日,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
吃的繁荣—地方风味各具异彩(粤、鲁、川、苏菜)
吃的艺术—美食、美味配美器
中国人吃饭多以筷子、勺子和瓷碗作为主要进餐和盛餐工具。
吃的奇异—民族特色浓郁
❖2、技术发达
“青鱼秃肺” 是冬令名菜。 取七、八斤重青鱼的鱼肝 (秃肺),加笋片、葱、 姜、黄酒、酱油、糖烹制 ,成品状如黄金,嫩如脑 髓,入口即化。
❖ 3、旅游城市的风味饮食
南甜北咸 东辣西酸
八大菜系
闽菜 福建省
鲁菜 山东省
浙菜 浙江省
苏菜 江苏省
八大菜系
粤菜 广东省
湘菜 湖南省
川菜 四川省
徽菜 安徽省
气候 条件
悠久 历史
烹饪 特色
与菜系形成
相关的因素
资源 资产
自然 地理
饮食 习惯
中国美食(文化介绍)课件(共24张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

旧时孩子出生后,就要把他送到附近的寺庙里,作 寄名和尚或道士,大户人家则要举行隆重的寄名仪 式,拜见法师之后,回到家中,就要大办酒席,祭 祀神祖,并邀请亲朋好友。
05 中国饮食礼仪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历史渊源、人文地理环 境,形成了东西迥异、南北殊同的饮食文化现象。
伍 宴饮之礼—阶层
文化介绍
中国美食
传/承/中/华/美/味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历史渊源、人文地理环境,形成 了东西迥异、南北殊同的饮食文化现象。
伍 肆叁贰壹
目
中 点中
国
国
食 物
中 国
中 国
录
饮 食
饮 食
相 克
地 方
饮 食
礼
习
与
菜
起
仪
俗
相
系
源
特
宜
及
特
色
01 中国饮食起源及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历史渊源、人文地理环 境,形成了东西迥异、南北殊同的饮食文化现象。
壹 中国传统饮食基本类型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 习俗是以植物性食
料为主
主食是五谷,辅食 是蔬菜,外加少量
肆 中国饮食习俗——饮酒
“满月酒”
中华各民族普遍的风俗之一,生了孩子,满月时, 摆上几桌酒席,邀请亲朋好友共贺,亲朋好友一般 都要带有礼物,也有的送上红包。
“寿酒”
中国人有给老人祝寿的习俗,一般在50、60、70 岁等生日,称为大寿,一般由儿女或者孙子,孙女 出面举办,邀请亲朋好友参加酒宴。
“寄名酒”
叁 与牛奶相克相宜的食物
• 牛奶与巧克力同食可以造成 头发干枯,腹泻,出现缺钙 和生长发育缓慢的问题。
• 牛奶与果汁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性饮料同食 均会降低牛奶的ph值,不利 于消化吸收。
05 中国饮食礼仪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历史渊源、人文地理环 境,形成了东西迥异、南北殊同的饮食文化现象。
伍 宴饮之礼—阶层
文化介绍
中国美食
传/承/中/华/美/味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历史渊源、人文地理环境,形成 了东西迥异、南北殊同的饮食文化现象。
伍 肆叁贰壹
目
中 点中
国
国
食 物
中 国
中 国
录
饮 食
饮 食
相 克
地 方
饮 食
礼
习
与
菜
起
仪
俗
相
系
源
特
宜
及
特
色
01 中国饮食起源及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历史渊源、人文地理环 境,形成了东西迥异、南北殊同的饮食文化现象。
壹 中国传统饮食基本类型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 习俗是以植物性食
料为主
主食是五谷,辅食 是蔬菜,外加少量
肆 中国饮食习俗——饮酒
“满月酒”
中华各民族普遍的风俗之一,生了孩子,满月时, 摆上几桌酒席,邀请亲朋好友共贺,亲朋好友一般 都要带有礼物,也有的送上红包。
“寿酒”
中国人有给老人祝寿的习俗,一般在50、60、70 岁等生日,称为大寿,一般由儿女或者孙子,孙女 出面举办,邀请亲朋好友参加酒宴。
“寄名酒”
叁 与牛奶相克相宜的食物
• 牛奶与巧克力同食可以造成 头发干枯,腹泻,出现缺钙 和生长发育缓慢的问题。
• 牛奶与果汁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性饮料同食 均会降低牛奶的ph值,不利 于消化吸收。
《中国饮食文化》课件

民族差异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例如 ,藏族以糌粑、酥油茶为主要食品,回族以清真食品为主,蒙古族以奶制品和牛羊肉为主 食。
02
中国传统烹饪技巧
炒菜
炒菜是中国传统烹饪技巧之一,通过高温快速翻炒食材,使食材快速熟透并保持鲜 嫩口感。
炒菜时需要注意火候和油温的控制,以及翻炒的力度和速度,以保持食材的完整和 鲜嫩。
食品安全
现代营养学还强调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避 免食物中毒和其他食品安全问题对健康的 影响。
中国饮食的未来发展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未来的中国饮食将更加注重传统与现代的 融合,将传统食材与现代烹饪技术相结合
,创造出更加美味和健康的菜肴。
A 健康饮食趋势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低糖、低脂、高纤维等健康食品
蔬菜与水果
总结词
蔬菜与水果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提供了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
详细描述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因此蔬菜与水果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青菜、茄子、黄瓜、豆角等,水 果则包括苹果、梨、桃、柑橘等。此外,还有一些特色蔬菜和水果,如竹笋、菌菇、杨梅等。
肉类与海鲜
总结词
肉类与海鲜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蛋白质来源,口感鲜美,营养丰富。
地域差异
南北差异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和地形地貌多样,因此各地饮食文化存在显著的差异。南方气候湿润 ,多水产品,因此南方菜以清淡、鲜美为主;而北方气候干燥,多畜牧,因此北方菜以油 腻、咸香为主。
东西差异
中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历史背景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 色的饮食文化。例如,东部沿海地区以海鲜为主要食材,而西部地区则以牛羊肉为主要食 材。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例如 ,藏族以糌粑、酥油茶为主要食品,回族以清真食品为主,蒙古族以奶制品和牛羊肉为主 食。
02
中国传统烹饪技巧
炒菜
炒菜是中国传统烹饪技巧之一,通过高温快速翻炒食材,使食材快速熟透并保持鲜 嫩口感。
炒菜时需要注意火候和油温的控制,以及翻炒的力度和速度,以保持食材的完整和 鲜嫩。
食品安全
现代营养学还强调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避 免食物中毒和其他食品安全问题对健康的 影响。
中国饮食的未来发展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未来的中国饮食将更加注重传统与现代的 融合,将传统食材与现代烹饪技术相结合
,创造出更加美味和健康的菜肴。
A 健康饮食趋势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低糖、低脂、高纤维等健康食品
蔬菜与水果
总结词
蔬菜与水果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提供了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
详细描述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因此蔬菜与水果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青菜、茄子、黄瓜、豆角等,水 果则包括苹果、梨、桃、柑橘等。此外,还有一些特色蔬菜和水果,如竹笋、菌菇、杨梅等。
肉类与海鲜
总结词
肉类与海鲜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蛋白质来源,口感鲜美,营养丰富。
地域差异
南北差异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和地形地貌多样,因此各地饮食文化存在显著的差异。南方气候湿润 ,多水产品,因此南方菜以清淡、鲜美为主;而北方气候干燥,多畜牧,因此北方菜以油 腻、咸香为主。
东西差异
中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历史背景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 色的饮食文化。例如,东部沿海地区以海鲜为主要食材,而西部地区则以牛羊肉为主要食 材。
中国饮食文化课件 ppt

苏菜
苏菜以甜鲜为主,注重炖、焖 、烧等技法,代表菜品有松鼠
桂鱼、狮子头等。
03
中国茶文化
茶的起源与传播
茶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据传最早在公元前2世纪,茶已在中国的南 方被人们所饮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 化现象。
茶的传播
从中国出发,茶的传播遍及亚洲各地,并在17世纪左右传至 欧洲。如今,茶已成为全球性的饮品,深受世界各地人们的 喜爱。
中国饮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烹饪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烹饪技艺源远流长,对其他国家和 地区的菜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餐的 烹饪技巧和调味方式被广泛借鉴和应用 ,丰富了世界各地的餐饮文化。
VS
食材的国际流通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许多中国特有的食材 也逐渐进入国际市场。例如,中国的茶叶 、豆腐、调味料等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欢迎 ,成为各国厨师创新菜肴的灵感来源。
更多人享受制作中餐的乐趣。
THANKS
感谢观看
06
中国饮食文化的国际影响与传播
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中国美食在海外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美食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欢迎。中餐馆在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成为展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窗口。
美食节与展览
中国各地政府和相关机构通过举办美食节、展览等活动,将中国美食推向国际舞台,吸引更多人了解 和品尝中国菜肴。
02
中国传统烹饪技艺
烹饪原料
粮食
蔬菜
中国烹饪中常用的粮食包括稻米、小麦、 玉米等,是主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烹饪中使用的蔬菜种类繁多,包括叶 菜类、根茎类、果实类等,为菜品提供了 丰富的营养和口感。
肉类
调料
常见的烹饪肉类包括猪肉、牛肉、羊肉等 ,以及禽类如鸡、鸭、鹅等,为菜品提供 了丰富的蛋白质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2 饮食文化的含义
中国饮食文化涉及“饮”与“食”两个方面 饮:主要指分别代表酒精饮料的酒和非酒精饮料的茶 食:以五谷为主食,蔬菜、肉类为副食的传统饮食结 构 饮食文化是指:包括饮食观念、民情风俗、物产原料、 烹饪技术、饮食器具、饮食礼仪、食疗养生及有关人 物轶闻、文献典故、等诸多方面的知识。
鼎
主要是用来煮肉 和调和五味的。 青铜鼎多在礼仪 场合使用。而日常生 活所用主要还是陶鼎。 秦汉以后,鼎变 为香炉,完全退出了 饮食领域。
鬲
主要是用来煮粥、 制羹和烧水的。 有陶鬲和青铜鬲, 而青铜鬲同时也是作 为祭祀用的礼器存在 于夏商周时期。
甑
甑是底部有空 的深腹盆,是用来蒸 饭的器皿。 它底部有空相 当于今天的箅子。 甑只有和鬲、 鼎、釜等炊具结合起 来才能使用,相当于 今天的蒸锅。
百姓饮食取材随意,制作方法简单 易行,决定了民间菜以适口: 主要指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 (1)佛教:首先是提倡素食,其次茶在佛 教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佛教饮食的特点是就 地取材,善于运用各种蔬菜、瓜果、笋、菌菇 及豆制品为原料。 (2)道教:以素食为主,并尽量少食粮食, 多食水果。特点是尽量保持食物原料的本色和 特色。 (3)伊斯兰教:称为“清真菜”。以对牛、 羊肉丰富多彩的烹饪而著名。其次有一些小吃 也颇具特色。
2.1中国烹饪的发展过程
2.1.1 2.1.2 2.1.3 2.1.4 史前时期 先秦时期 秦、汉、唐时期 宋、元、明、清时期及以后
2.1.1史前时期
(1)食物原料不很充裕,多系渔猎的水产品和 野兽,间有驯化的禽畜、采集的草果、试种的 五谷。 (2)炊具是陶制的器具;燃料仍系柴草;还有 粗制的碗、钵、盘、盆为食具;烹调方法是火 炙、石燔、气蒸并重。 (3)调味品主要是粗盐。 (4)在食礼方面,祭祀频繁,常常因饮食取悦 于鬼神,求其庇护。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教学课件
张晨 2011年9月
漫 谈 饮 食
回民街
西安小吃
西安小吃
成都美食
广州早茶
东北炖菜
日韩美食
西餐
精美食器
精美食器
酒
茶
本课程体系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导论 中国烹饪概述 中国菜概述 中国饮食民俗 酒文化 茶文化
第一章 导论
承办筵席的“四司六局” 四司——帐设司、茶酒司、厨司、台 盘司 六局——果子局、蜜饯局、蔬菜局、 油烛局、香药局、排办局
(2)地方风味的餐馆崭露头角 “胡食”——少数民族菜品和阿拉伯菜 品 “北食”——豫菜、鲁菜 “南食”——苏菜、杭菜 “川味”——巴蜀菜,波及云贵 “素菜”——佛、道斋菜
清明上河图.MP3
3.华东饮食文化区 以大米为主,间吃面食,杂粮甚少, 嗜好海鲜与野味。 苏菜、浙菜、沪菜、徽菜 众多美食街: 上海城隍庙 苏州的观前街 无锡的崇安寺 杭州西湖 安庆迎江寺 九江船码头
4.西南饮食文化区 川菜的势力范围 重视大米和糯米,兼食小麦、玉米、 蚕豆、青稞等。 以川菜为主,一是普遍爱辣;二是 大多喜酸;三是偏好复合味;四是强调 平民文化色彩。
1.1.3 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
(一)国内的中国饮食史研究 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兴起阶段(1911—1949) 2.缓慢发展阶段(1949—1979) 3.繁荣阶段(1980至今) (二)海外的中国饮食史研究 首推日本
1.2 中国饮食文化的类型
1.2.1饮食者类型 1.2.2区域类型
1.2.1饮食者类型
2.1.3秦、汉、唐时期
(1)铁制炊具开始广泛使用 (2)植物油也已经用于烹饪 (3)红案,白案开始分工 (4)汉唐时期奠定了我国人民饮食生活模 式的基础
1、秦汉魏六朝时期
(1)烹饪原料的扩充 张骞出使西域,相继从阿拉伯等地引进 了新蔬菜,增加了素食的品种。 调味品生产规模扩大。 动物原料方面,猪的饲养量已占世界首 位,取代牛、羊、狗的位置成为肉食品中的主 角。 在主食方面,水稻跃居粮食作物的首位。
(3)宋代瓷器餐具发展迅速
四大名瓷
• 青花瓷
玲珑瓷:
粉彩瓷:
颜色釉瓷:
钧窑
北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 州市城内的八卦洞。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汝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磁器 名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 故名。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 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 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
贵族饮食: 孔府菜 谭家菜
孔府菜
谭家菜
2.市肆、百姓饮食 市肆饮食随着城市贸易的发展而发展,首 先在大中城市、州府、商埠及各类水陆交通要 道发展起来。 如:唐代的长安、洛阳 南宋的汴京、临安 清代的北京 市肆饮食的对象主要是当时的坐贾行商、 贩夫走卒等。 随来随吃、携带方便的各种大众小吃极受 欢迎。
中国古代饮食器具的类型
1.炊具 2.进食具 3.盛食具 4.贮藏具
1.炊具
通过烹、煮、蒸、炒等手段,用以 将食物原料加工成可食用物品的器具就 是炊具。这类器物包括灶、鼎、鬲、甑、 釜类别,而以灶为中心用具。
灶
最原始的灶是在土 地上挖成的土坑,直接 在土坑内或在其上悬挂 其他器具进行烹饪。这 种灶在新石器时代发展 为后世用土或砖垒砌成 的不可移动的灶。新石 器时代中期发明了可移 动的单体陶灶,后发展 为铜和铁铸成的灶,体 积较小的可移动的称为 镟,实际就是炉。
1.3.1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
西北丝绸之路: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 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西南丝绸之路:北起西南重镇成都,途经云 南到达中南半岛缅甸和印度。 海上丝绸之路:东海和南海 日本 朝鲜 东南亚岛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 亚
1.3.2饮食文化的中西比较
1.营养与美味 西方饮食重科学,即讲求营养,故 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西方烹调 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 中国的烹调术旨在追求美味,其加 工过程中的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攻, 都会破坏菜肴的营养成分。
2、明清时期
(1)食物原料极大丰富 (2)工艺规程日益规范 (3)筵席不断推陈出新 第一,餐室富丽堂皇,环境雅致舒适 第二,筵席设计注重套路、气势和命名 第三,格式全席脱颖而出,制作工艺美轮美 奂 (4)烹饪研究成果突出
3、民国时期
(1)引进新食料和西餐 (2)仿膳菜肇始 (3)中餐走向世界
3.分与合 烹调: 西方菜肴重分别,即肉是肉,菜是菜。 中国烹调的核心是“五味调和”。 饮食礼仪: 西方奉行分餐制。 中餐则一桌人团团围坐合吃一桌菜。
4.机械性与趣味性 西方菜肴的规范化,使烹调成为一 种机械性的工作。 烹调在中国具有强烈的趣味性,甚 至带有一定的游戏性。
第二章中国烹饪概述
2.1 中国烹饪的发展过程 2.2饮食器具的发展
官窑
•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有南北之分。官 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 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定窑
• 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 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 逐渐衰落。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 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哥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 世的哥窑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 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
1.2.2区域类型
1.华北饮食文化区 华北地区民风淳朴,饮食不尚奢华, 讲求实惠。 饮食以面食为主,小麦与杂粮间吃, 偶有大米。 肉品中,猪、羊、鸡、鸭并举,水 产中淡水鱼类较少,海水鱼鲜较多。 以鲁菜为主。
2.东北饮食文化区 杂粮和米麦兼备。 主食爱吃窝窝头、虾馅饺子、蜂糕、冷面 等; 蔬菜以白菜、黄瓜、番茄、土豆、粉条、 菌耳为主; 肉品中爱吃白肉、鱼虾蟹蚌和野味。 鲁菜,日本饮食,朝鲜料理。 美食有:小鸡炖蘑菇、锅包肉、酱大骨头
釜
实际就是寰底 的锅。 釜单独使用时, 需悬挂起来在底部烧 火,大多数情况下, 釜是放置在灶上使用 的。
甗
是一种符合炊 具,上部是甑下部是 鬲或釜,下部烧水煮 汤,上部蒸干食,多 连为一体。 东汉之后,就 基本消亡了。
(2)食物加工与烹饪 面食的发展。 (3)烹饪技术 发酵技术 炒菜 蒸菜法 (4)食制的变化
(5)饮食市场活跃 北菜转为以秦、豫为主。 南菜逐步一分为三,西南和中南以荆、 湘、巴、蜀为主导 华东一带淮扬菜和金陵菜有较大影响 岭南地区以粤、闽菜占优势 (6)烹饪理论的收获 系统食书问世。北魏高阳太守贾思 勰所著的《齐民要术》
2.1.2先秦时期
1.夏商周三代的烹饪 (1)烹饪原料显著增加,习惯于以五命名。 “五谷” “五菜” “五畜” “五果” “五味” (2)炊饮器皿革新,轻薄精巧的青铜食具登 上了烹饪舞台。 (3)烹饪技法:煎和熬是以前没有的烹饪方 法。 (4)菜品质量飞速提高,推出著名的“周八 珍”。
2.春秋战国的烹饪 (1)以人工培育的农产品为主要食源。 (2)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铁釜崭露头角。 它较之青铜炊具更为先进,为油烹法的 问世准备了条件。 (3)继周天子食单之后,又推初新颖的楚 宫宴席,形成南北争辉的局面。 (4)出现南北风味的分野,地方菜系初露 头角。出现南菜与北菜。
5.中南饮食文化区 主食多系米饭 “花草蛇虫,皆为珍料,飞禽走兽, 可成佳肴” 一日3到5餐 武汉人过早,广东人泡茶楼,香港人 夜逛大排挡
6.西北饮食文化区 主食是玉米与小麦并重。 喜食牛羊肉
1.3 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与中 西方比较
1.3.1 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 1.3.2 饮食文化的中西比较
2.规范与随意 西方人于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故 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 要求调料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 中国的烹调与之截然不同,各大菜 系都有自己的风味与特色,就是同一菜 系的同一个菜,其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 料的匹配,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特点不同 而不同。因此,中国烹调不仅不讲求规 范化,而且还特别强调随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