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基础知识】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1、政治:进一步加强____,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2、思想:推崇____,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二、对东南地区的巩固:1、郑成功收复台湾:背景:明朝后期,____殖民者侵占台湾。
起止时间:____年____年结果;台湾回到祖国怀抱,____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2、对西藏地区的管辖:①____册封达赖五世“____”的封号。
②____册封另一宗教首领“____”封号。
③____年设置____。
④____年颁布《________》29条,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行使____达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
⑤____时,班禅六世明确表示整个西藏都是在中国主权管辖范围内。
3、西北地区:①____时,平定噶尔丹叛乱。
②____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③清朝设置________,管辖整个新疆地区。
④安置________。
4、东北地区:①____组织两次____。
②____年,中俄签订第一个____条约《____》。
三、清朝的疆域西跨___,西北至________,北接____,西南达____,东北至________,东临____,东南到________,南至____。
【能力提升】1.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2.用史实证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3.清朝对西藏和新疆的治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什么历史意义?【堂测】1.郑成功写信给荷兰殖民头目揆一说:“此地必归中国同一政府之管辖,事实证明隔海两边地区之居民皆系中国人”。
郑成功所说的“此地”是指()A.香港 B.台湾 C.澳门 D.新疆2.1684年,清政府设立地方行政机构,隶属福建省,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该机构是()A.辽东郡 B.伊犁将军 C.军机处 D.台湾府3.“开辟荆榛逐荷夷”这一诗句反映的是下列哪次反侵略斗争?()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C.左宗棠收复新疆 D.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4.1661年,郑成功致书荷兰总督揆一:“______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当归我。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检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分值:70分时间:4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某班同学在学习《明朝的统治》一课时,准备编写一个关于朱元璋的历史课本剧,剧本中不应该出现的是( ) A.定都应天府 B.废除丞相制度 C.设立“三司”D.成立东厂2.明朝继续推行科举取士制度,同时规定考试的命题范围是A.诗赋与算术B.时务策C.文学与时政D.“四书”“五经”3.“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
”材料表明“郑和这次远航”的特点不包括( ) A.利润丰厚B.规模较大C.技术先进D.和平交往4.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他的主要事迹是( ) A.抗击倭寇,基本解除东南沿海倭患 B.击败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 C.驱逐葡萄牙,收回其在澳门居住权D.抗击沙俄入侵,划定中俄边界5.明长城的修筑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下图中★处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它是( ) A.嘉峪关 B.雁门关 C.居庸关 D.山海关6.一位同学分类梳理中国古代书籍,其中①处可填( ) A.《韩非子》 B.《兰亭集序》 C.《窦娥冤》 D.《农政全书》7.某同学在研究清朝历史时整理出如下史实,据此推断他的研究主题是( ) ①渥巴锡带领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②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 ③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④中俄雅克萨之战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D.民族交融的不断加深8.某同学以“明清时期抗击外来侵略”为主题梳理所学知识,下表空白处应填写( )明代 明末清初清代 戚继光抗击倭寇中俄雅克萨之战A.李自成推翻明朝统治B.郑成功收复台湾C.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D.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第一类:《论语》《老子》《墨子》 第二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第三类:《齐民要术》《天工开物》 ①9.下面两幅绘画作品的主题是()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图清代《平定准噶尔图卷》A.清朝巩固西北边疆B.清朝在台湾的建制C.康熙反击沙俄侵略D.土尔扈特部的回归10.《全球通史》认为:明朝时,中国的航海活动达到极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RJ下册教案 第3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三单元单元导学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本单元讲述的是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历史,起于1368年,止于1840年。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
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明朝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清朝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
明清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但局限于量的增加,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明清时期,政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祖国的统一;清政府在台湾设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台湾的行政管辖;清政府对东北、西北、西南边疆的管辖,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联系密切。
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在世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朝中期以后,东南沿海军民展开了抗倭斗争。
清朝军民对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进行了有效抵抗。
明清时期,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体现了很高的建筑水平。
明清小说、戏剧和书画艺术,成果丰硕。
续表。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课件)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农政全书》
( 二
明长城 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起止点: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
建 北京城 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
筑
的皇家建筑群。
中中考真考题真演题练
(2022·吉林长春)明朝某部著作附有120多幅工艺流程图,形象地记
录了纺织、冶铸等生产过程,在当时世界科技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它是( )
努尔哈赤
落实课标
考点5.1;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知道西北
边疆的巩固。认识台作湾、用西藏:、使新疆统是一中国多不可民分族割的国一家部分得。 到巩固和发展
康熙时期, 平定噶尔丹叛乱 乾隆时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设置伊犁将军 西北
西南 顺治时期, 册封达赖喇嘛 康熙时期, 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1727年,雍正时, 设置驻藏大臣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成 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了 为重要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制 思想,使应试的人成 度;唐玄宗力求以才学选官。 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明清科举制的消极影响:明清时期日益僵化,禁锢思想,忽视实用性学 问,不利于科技的创新发展;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 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设立军机处
废丞相
分化事权
三省六部制
“推恩令” 三公九卿制
政治: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秦
汉
唐
宋
明
清
考点1.1:明朝建立与君主专制的加强
落实课标
明 领域
措施
朝
加 强 思想 专 文化
文化上,实行八股取士,内容只许在 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不能发挥 自己的见解,文体限于八股文
复习大串讲03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期末大串讲(部编版)

结果
共同 影响
不计经济效益,加重了政府和人
民的负担,被迫停止
获得巨额利润,促进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1)都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往与联系,促进了文明的传播和交流。
(2)都得益于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航海家都具有冒险精神,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知识梳理
核心考点5:清朝的建立
时间 后
人物 金
民族
1616年 努尔哈赤 女真
230年 1294年 1662年 1684年 1885年
三国时期,吴国卫温等一万多人到达台湾 元朝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 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郑成功—“开 台圣王”
知识梳理
核心考点7:明清经济的发展
明 农业 引进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新航路开辟
时空线索
明朝大力加强君主专制,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 明朝政治上的僵化和腐败,东南沿海倭寇的骚扰,导致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明朝最终在农民大起义 和东北满族进逼的双重夹击下崩溃。
清朝入关后,经过一百多年的励精图治,发展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 家。面对世界形势的剧变,清朝统治者仍旧固守旧有的对内对外政策,古老的中国已落后于世界潮 流。吏治腐败加剧了社会矛盾,人口增长使人均可耕地面积减少。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期,内部 民众起事不断,外部资本主义列强虎视眈眈,清朝已经走向衰亡的边缘。中国封建社会到1840年鸦 片战争爆发后逐步解体。
明成祖
基础 元大都
区分-秦 长城
防御匈奴 西起临洮, 东到辽东
北京城 构成 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核心 宫城,也称紫禁城 特点 平面呈“凸”字形;中轴线纵贯南北,左右对称。
单元三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单元三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单元综述】明清时期是我国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的衰落”这两种现象并存的特殊时期。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疆域空前;对外关系上,由开放(郑和下西洋)走向闭关(闭关锁国政策)、反抗外来侵略(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民族关系上,加强对边境及少数民族地区管辖(西藏、新疆、土尔扈特部回归);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
同时中国封建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社会危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封建制度衰落。
封建社会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萌芽,外来侵略破坏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知识网络】【知识清单】1、 明清时期的特点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2、 全国性统一政权中,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是:元、清3、 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① 改革行政机构: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②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③八股取士; ④削藩。
4、 丞相的设立与废除分别是:秦朝与明朝 5、 行省制度的设立与废除:元朝与明朝。
6、 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7、 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达到顶峰的标志:设军机处(雍正帝时)8、 中国封建社会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的措施: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改革行政机构:废 设三司;废 权分六部 ;设 机构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 实行削藩政策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政治经济 民对外关系文化明朝清朝:雍正帝设立 ;大兴新的经济现象:“ ”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政策: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清朝开始设《本草纲目》:李时珍 《天工开物》:被称为友好史实:冲突(抗击外来侵略)术;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9、明朝对外关系中友好交往的史实:郑和下西洋10、明朝对外关系中冲突(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戚继光抗倭11、清朝对外关系中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郑成功打败荷兰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并签订《尼布楚条约》。
复习教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1)三国:孙权派将军卫温乘船到夷洲。
(2)元朝: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3)明朝: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4)清朝: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后又单独设省。
4.中国古代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及影响
(1)秦朝:焚书坑儒。
(2)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明朝:八股取士。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教师:
备课时间:年月 日 上课时间: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课型
复习
教学目标
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力。
二、导学引领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1.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及影响。
2.明朝的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3.郑成功收复台湾。
4.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措施及影响。
5.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6.闭关锁国政策。
三、学友互学合作交流
对自主学习的问题先同桌互学,之后前后桌交流合作。
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
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教学重点
1.掌握明太祖加强皇权的措施。
2.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及意义;戚继光抗倭的性质
3.掌握清朝对台湾、西藏、西北地区的管辖措施。
4.了解明朝经济发展的概况及清朝农业发展的原因、影响及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问题。
七年级下历史第3单元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 蒙古族 土尔扈特 部回归:因不堪忍受沙俄政府的压 迫,在其杰出首领 渥巴锡 的领导下,战胜重重困难,返回新
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
五、雅克萨之战
1. 背景:17 世纪中期, 沙皇俄国 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 江流域,在 雅克萨 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
2. 军事:1685 年和 1686 年, 康熙 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
1. 平定准噶尔叛乱: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 康熙 皇帝 三次率军亲征,打败准噶尔,平定了叛乱,稳定了 西北部 边
疆地区。
2.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乾隆 皇帝时期,在 维吾尔 等
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清军经过两年战斗,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 祖国的叛乱。
3. 设置 伊犁 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 新疆 地区。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
2. 过程: 1662 年 2 月, 郑成功 发动总攻,荷兰殖民长 官被迫宣告投降。至此,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 38 年的台湾, 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 民族英雄 。
3. 建制:1684 年,清朝设置 台湾府 ,隶属 福建省 。 1885 年台湾正式建 省 。
4. 意义:清朝在台湾的建制,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 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3. 表现:在政治制度方面基本上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
进一步加强 中央集权 ,维护政治上的 大一统 ;在思想 文化方面推崇 儒家学说 ,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 原因:明朝末期, 荷兰 殖民者趁明朝国势衰败之机, 出兵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在台湾实行 殖民统治 。
《尼布楚条约》。
所采用的措施。
2.学习提示:理解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难点:了解多民族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
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
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明朝疆域图、“锦衣卫”印、反映明朝厂卫制度的资料等相关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教师以元末农民起义的背景故事,引出“明朝的建立”这一内容。
三、讲授新课
(一)明朝的建立
1.元末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了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3.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4.【提出问题】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5.【提出问题】“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朱元璋强化皇权”这一内容。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改革行政机构:取消地方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直属中央,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还分散兵权,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1)在学习“设三司,废丞相”这一措施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出问题:“明朝加强君权的政治措施有哪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分散兵权。
”并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或先引导学生回忆元朝行省的特点以及中国封建社会曾出现的相权威胁君权的史实,再总结得出“这些措施意在防止大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君权)加强君主权力”的结论。
(2)【提出问题】明朝初年对地方和中央机构的改革有何利弊?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明朝政治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皇帝权力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简化办事流程,提高行政效率的作用,但是造成皇帝权力过大,一旦失误,无人敢问责的现象。
2.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厂卫特务机构。
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1)多媒体展示: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
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
”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
宋濂见了吓出了一身冷汗。
(2)【提出问题】结合材料,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
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命题特点: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答题观点: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文体特点:只能分为八个部分。
1.在学习“科举考试的变化”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必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解释“四书”“五经”“八股文”等概念,例如可摘录一篇典型的八股文请学生阅读,使其对“八股文”有相应的感性认识。
对于“八股取士”造成的影响,教师可组织课堂讨论,并利用教材“动脑筋”思考题,力争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八股文的作用。
2.【提出问题】实行“八股取士”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这种做法有何危害?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八股取士”造成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四)经济的发展
1.明朝从国外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
【思考】为什么要引进这些作物品种?
因为它们的成熟周期短、产量高。
解决了粮食紧张的问题。
2.手工业的发展: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丝织业(苏州是明代丝织业的中心)、制瓷业(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3.商品经济活跃:①北京、南京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另有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②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其中徽商、晋商最为著名。
【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附:板书设计
明朝的统治⇒⎩⎪⎪⎪⎪⎨⎪⎪⎪⎪⎧1.明朝的建立
(
1)元末农民起义军以红巾军对元朝的打击最大,领 导人是朱元璋。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朱元 璋就是明太祖。
2.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废丞相;分散兵权。
(
2)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厂卫特务机构。
(3)实行八股取士。
3.经济的发展(1)引进作物新品种。
(2)棉纺织业、丝织业和制瓷业的发展。
(3)商业城市(北京、南京)与商帮(晋商、徽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