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森林文化看日本人的自然观
论日本人的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启示

论日本人的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启示摘要:亲近自然,尊崇自然,敬畏自然是日本人典型的自然观,这种观念渗透于日本建筑、服饰、饮食、艺术、语言等各个方面。
通过对日本自然观的肯定,明确我国大气污染严重、水体污染仍存在威胁、室内环境污染严重、森林灾害严重和外来物种入侵的现状并提出加强环境保护意识、节能减排,优化废弃物处理方式和发展循环经济的保护策略。
关键词:自然观;日本庭院;和服;日本料理;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日本是位于亚洲大陆东侧的一个岛国,共有6800多座岛屿,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和冲绳是其主要岛屿[1](p2)。
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的气候为渔业及水稻种植业带来了便利,也使日本人祖祖辈辈与自然生活在一起。
美丽的自然环境为日本人带来的恩惠和养育,使其对自然怀有深切的感恩。
但较多的自然灾害也使日本人感到自身的渺小,从而对自然充满敬畏。
因此,日本人逐渐形成了独有的对自然的领悟——如果没有大自然中的动植物,人类就无法生存。
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
亲近自然,尊崇自然和敬畏自然成为日本人典型的自然观。
一、日本人自然观的表现日本人一直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与自然的共存。
对日本人来说,与自然保持协调、保护自然远远比与自然对立、征服自然更重要。
这种自然观渗透于日本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建筑日本庭院的设计主要突出自然景观的美,这种美并非自然本身的姿态,而是利用借景的手法搭配池塘、假山、树木和流水,并使用缩景手法,使其呈现出大自然原有的风貌。
这种设计将实景的所有精华凝缩在庭院中,力求在有限的空间和地面上再现大自然的本貌。
“枯山水”是现代日本庭院的灵魂---用石料寓意大山、瀑布,用白砂象征流水、河川、海洋甚至云雾[2]。
与西洋学中重视几何图形规则的美相对,日本庭院是将外部自然景观融入到庭院设计中的不对称的美。
日本的个人住宅多是独门独院,庭院中种满了灌木、花草和蔬菜。
为了与高温多湿的气候相适应,房屋多采用木质结构,柱子和地板也保留木头本身的颜色和木纹。
日本的森林文化及其理想模式

82% 以上的现状, 致使当今日本国内木材生产不景 气, 人工针叶林间伐延滞、森林再生能力低、收益性 差、森林荒废等问题。针对如何实现森林间伐, 推广 使用国产材, 恢复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 发挥森林多 种功能以满足国民对森林的多种需要, 日本政府、学 术界、以及 NGO、NPO 民间团体等社会各界, 正在进
说, 能一直保存如 此巨大的森林资 源, 是令人 惊奇 的, 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丰富的森林资源孕育了 丰富的森林文化, 并极大地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形成。 在日本森林文化研究领域, 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学
收稿日期: 2006 09 29 资助项目: 日本学术振兴会( JSPS) 外国人特别研究员事业资助项目。 第一作者: 吴守蓉, 博士, 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 环境资源评价, 环境教育和森林文化。电 话: 0081 3 54772278 Email: wushr@ hotmail. com 地 址: 156 8502 东京农业大学地域环境科学部。
中图分类号: G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671 6116( 2007) 02 0017 08
Forest Culture and an Ideal Forest Cultural Model in Japan
WU Shou rong1, 2, Shigeyuki Miyabayashi2 , Mitsuhiro Minowa2 , CHEN Xue qun3
Abstract: Forest is the basis for living, and forest culture serves as a source of common culture for human beings. Japan is such a country instinct with forest culture. In this paper, the forestry and evolution of forest culture in Japan are introduced in the aspects of concept , religion, policy, function, value, technique,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ome typical forest cultures are expounded. Moreover, it proposes an ideal forest cultural model for analyzing the phenomenon of Japan forest culture and its future. The results of the paper could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 the research of forest culture and the new socialism rur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Key words: Japan; forest culture; ideal model; forest cultural sphere; region promotion; basin management
浅谈森林文化的基本特征

浅谈森林文化的基本特征作者:潘雷来源:《活力》2013年第08期[关键词]森林文化;概念;基本特征森林作为地球上可再生自然资源及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森林是我们永恒的朋友。
当你亲近它、融入它、感悟它,用情感与之平等地对话,用理智与之平和地交流,用心灵与之平静地沟通,便产生了一种以人为主体,反映人与森林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森林文化。
森林文化离我们并不遥远。
它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它与时俱来,与时俱进。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并对其主要任务作出了部署,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基础,森林文化是生态文化的核心内容,其具体表现为人类在对森林的认识、利用,开发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它是人类处理人与森林、甚至是人与自然关系时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综合反映,是人类与森林长期相处形成和发展的文明现象。
由此可见,森林文化既具有社会属性,也具有自然属性,而“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是森林文化的最高境界。
森林文化作为以森林为背景的协调人与森林、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样态,本质上是一种生态文化。
在某种意义上说森林文化是森林生态文化;森林文化的本质和精髓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森林不仅对人类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有可直观的美学价值,而且,面对人性、人格建设的需要,它还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借鉴价值。
森林文化的人文性,指以森林为载体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此时的森林不再是一般物质的概念,而是融入人类精神的一个文化局符号。
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李白是“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天与百尺高,岂为微腌折”,还有屈原的南国橘树,陆放翁的咏梅,郑板桥画的劲竹等等。
这些都通过人的情感寄托与艺术加工而成为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的象征物或环境客体,展现了森林文化的人文性。
由树联想到的文化内涵。
洪洞大槐树位于山西省洪洞县西北,相传为明代洪武(朱元璋)三年山西移民聚集地,虽古槐枯朽,但歌词“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流传至今,洪洞大槐树就非一般意义的槐树了。
日本人自然观下的松文化考

日本人自然观下的松文化考[摘要]古代日本人受其生存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原始而独特的自然观。
随着文明的进步,这一自然观发展出丰富的内涵和的强大影响力,成为日本人的精神核心之一。
本文以日本原生、同时也是日本人最喜爱的树种——松树为例,探讨了松文化在日本文化不同领域中的表现,考察了松文化随日本史发展变化及受到偶然因素影响的过程,分析松树的多种文化意象,并总结日本人自然观的特点,最后就中日松文化作了简要比较。
[关键词]日本;自然观;松;文化;历史日本民族生活在碧海环绕、青山连绵的日本列岛。
四季分明,雨水丰沛,动植物丰富,自然环境得天独厚。
同时,日本又处在太平洋板块边缘,多火山地震、台风海啸。
面对多彩多姿又狂暴多变的自然,日本人的祖先产生出原始的泛神论思想,信仰“八百万天神”,即: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看成神。
山、海、森林、动物、大树、岩石……,在他们看来都是具有神性的。
日本民族早期的狩猎、采集和农耕活动就是伴随着“众神”的庇护而展开的。
四季的多姿多彩、富于变化,也培养出日本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春之灿樱,秋之红叶,夏之流水,冬之细雪,不仅出现在日本人的诗歌、文学中,也出现在日本人的饮食、服装、建筑、绘画、工艺、音乐、戏曲等之中。
名著《源氏物语》里,对女性之美的描述是将她们比拟为“樱花”“紫藤”“棣棠”等。
[1]著名的日本茶道、花道以及香道,更是将自然元素融入生活,并升华为艺术的典型。
日本民族的精神生活离不开自然,其传统文化的文明成果大部分都建立在对自然的欣赏和洞察之上。
此外,日本民间还有很多描绘天赐的或拣来的孩子(或宠物)给家庭带来财富的故事,以及描绘某人路遇鬼怪获得意外好处的故事。
当主人公的邻居企图模仿他们获得财富或好处时,必然遭到失败与惩罚。
这种“顺从是福,强求遇祸”的寓意是日本民族远古智慧的结晶,它经过不断的传承,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日本人。
在自然环境与文化传承的共同作用下,热爱自然、感谢自然、敬畏自然、顺从自然的观念成为日本民族性格中的深刻烙印。
从森林法则看日本文化

从森林法则看日本文化上了中日文化对比课收获颇多,不仅让我了解了中日文化间的差异,更重要的是,使我去除了有色眼镜而更加公正客观的看待日本文化。
了解了很多中日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后,我一直希望找到一个合适的理论或者法则可以将全部或大部分日本文化概括起来。
前不久与爸爸谈到这个问题,爸爸告诉我,他的一位留日多年的同事曾用四个字评价过日本文化,那就是“森林法则”,细细想来觉得很有道理,下面我将具体阐述一下我的观点.森林法则之一、崇尚武力,嗜杀,具有很大的征服野心众所周知,森林中许多动物都是好斗的,森林中几乎每一个物种都希望扩充自己的地盘,而日本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之一的武士道就体现了很浓厚的尚武色彩与征服野心。
首先是崇尚武力,日本在镰仓时代开始后,始终是武士掌权,文化打上了鲜明的武家色彩,被称为“武治”,经历了近千年的时光。
靠征伐厮杀而诞生的历代武士政权所推崇的武家文化,对日本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扩散到了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如对日本园林的影响,就像这一时期产生的石庭和大名园林,披上了浓重的尚武色彩,甚至杀伐之气。
(本人的专业是园林,所以特意留意了武士道对日本园林的影响。
)其次是嗜杀,换而言之就是对生命的蔑视,这种对生命的蔑视包括对他人的生命,也包括对自己的生命。
武士道从其发端之初起,统治了日本1000多年,其代表作是《地陶闻书》,它的主题十分明确:荣誉,慷慨赴死,对藩主的忠诚和修身。
赴死的思想贯串全书。
《地陶闻书》教导说,如果一名战士经常思索怎样去死才能无撼,它的生活道路就会是笔直而单纯的。
在危险的境遇中它不会去想怎样保全自己的性命,而会勇往直前,投入敌人阵中,迎接死亡。
因此,武士道也被称为“战士之道”。
曾看过武士道的一个评论说,死亡观就是武士道的精髓,所谓武士道的死亡观,在我理解,就是为所谓的天皇或是主人毫不犹豫甚至感到光荣的去送死。
一个毫不尊重自己生命,认为自己生命只是为君主效忠的工具的人,如何能尊重他人的生命呢?再次谈谈日本人的征服野心,从中国明代开始,就不断有日本人入侵中国边境,在明代的史料中就已有倭寇一词,从那时开始,日本人就从未停止过对中国的挑衅,间断或不间断的。
分析日本人的自然观

3532014年9月下半月刊艺术文化交流日本是一个岛国,有着美丽的自然景观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日本人自古以来就在固定土地上从事农耕稻作,在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环境中生活,养成了完全顺从自然、同化于自然的习惯,不会把大自然看做是人类的对手。
虽然有时候会受到台风、地震和火山的侵袭,但日本人只是对其感到恐惧和敬畏,丝毫没有萌发语气斗争的念头。
这些也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衣食住所表现出的自然观首先,日本和服多采用印花和色彩都很注意和自然的和谐,根据季节来选择和服的颜色和图案。
比如春天是绿意盎然、百花盛开的季节,嫩绿色和浅葱色就是和服的主色调,图案主要采用樱花等。
初夏,则选用棣棠色和藤色等,盛夏,穿着蓝色或绀色等颜色的单衣,图案多选用朝霞和百合等。
而且,和服采用了比较宽松的设计,和服的袖、襟、裾都能够自由开合,这一点真是为了适应适合日本这个典型的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
除了和服之外,日本人的日常服装长期以来都是以棉麻类植物纤维作为服装的主要材料,比如说日本人平时穿的“浴衣”也是纯棉质地的。
其次,日本料理选用的材料也会注意根据季节来选用不同的食材。
春季吃鲷鱼,初夏吃松鱼,盛夏吃鳗鱼,初秋吃鲭花鱼,秋季吃刀鱼,深秋吃鲑鱼,冬天吃鲫鱼。
而且日本料理的烹饪特点:一是“生”,日本料理中很多菜以生吃为主,比如日本料理中的生鱼片。
二是少用调味料,重视食物本身的味道。
同时,做好的日本料理在装盘时也不会忘记自然。
它注重食物的自然颜色的搭配,配菜的装饰也突出季节的特点。
最后,在住的方面,和式住宅的设计风格上,喜欢自然形态、讲究自然情趣,不喜欢对抗自然的高大建筑,也不希望通过住宅来夸耀人的力量,来征服自然,而是要与自然协调,与大自然浑然一体。
和式的建筑也多以纯自然的木质材料为主从庭园到茶室,从神社到普通住宅,无不体现着这个原则。
传统的和式内部风格简洁,变化不多,色彩也较单纯。
在木材、纸张等天然材料所营造出的特殊的气息中,长方形的线条,自然的色调与植物柔和的色彩给人以自然的幽静和美的感觉。
从森林保护看日本人的环保意识_钟波

>才智/297从森林保护看日本人的环保意识钟波 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环保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呼声,我们需要一个绿色、和谐的环境赖以生存。
而森林保护又是环保的重点,森林被称作地球之肺,所以森林的保护必须为我们所重视。
我们的邻国日本在森林保护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且形成了一系列科学的森林保护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为森林保护作出贡献。
而当今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环境保护方面还比较欠缺,公民的环保意识还很淡薄。
而环境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环境保护必须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关键词:森林保护;环保意识;节能环保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主题,各国都在环保的道路上探索着。
保护环境、遏制生态恶化、构建节能环保型社会不仅是政府的任务,也是我们的责任。
我国森林环境现状令人堪忧,滥砍滥伐、水土流失等严重破换了森林生态系统。
由此,借鉴别国的先进经验保护我国的森林环境已经迫在眉睫。
日本就是一个典型的学习对象。
一、日本企业对森林保护的贡献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在求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担负着相应的社会责任。
日本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涉足于林业的企业在遵循国家的相应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开展经营活动,自觉的履行环保义务。
木材采伐企业以可持续经营为导向采伐与种植结合,遵循森林生长周期,同时获取企业发展所必须的木材,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木材加工类企业充分对各类木材进行分类利用,追求最优的利用方式,同时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木屑、木质颗粒等进行再利用,实现对木材资源的彻底利用,同时还创造了积极地环保价值。
间接涉足林业的企业严格的遵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同时拒绝使用不环保的材料以及自然林产出的木材,积极地推动了木材采伐企业的环保意识。
其他未涉足林业的企业同样也在积极地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列如为推动森林保护而进行的社会捐款,企业与政府合作恢复灾区山林,实现地区复兴,积极开展节能减排走低碳发展路线等。
日本文化的自然崇拜

日本文化的自然崇拜摘要:日本人时刻接受美丽岛国自然环境的恩惠和培育,尤其厚爱自然和自然的色彩,并对自然怀有深切的爱以及亲和感情,对自然美和色彩美的感觉特别敏锐和纤细,并且含有丰富的艺术性。
日本具有代表性的风土以及他们崇拜自然的原始自然观,已经成为孕育日本文化的基础之一,并直接影响着日本人的基本性格和原始封锁。
日本文化的自然崇拜已经成为日本人把握美和创造美的源泉。
关键词:自然自然美崇拜日本文化日本人一直以来对自然及自然美情有独钟。
日本文化的诸多方面是依托于日本人的自然观而形成的,自然界中的形、色、态又被集中的反映在日本文化中,形成日本人独有的美的观念。
了解日本人的自然观,就能更好的了解日本的文化,更好的认识日本社会。
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之中,与自然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日本是个岛国,四面环海,多发台风、地震和海啸等自然灾害。
大自然在给人类带来各种恩惠的同时,也制造了无数灾难。
人类无法抵御自然界强大的力量。
从而使人们对自然产生依赖与恐惧两种情感,自然崇拜就是在这种情感基础上产生的。
最初的自然崇拜是对自然物本身的直接崇拜,人们把与自身生存密切相关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海、土地动植物等自然现象与自然物,皆当作崇拜的对象。
这种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仰慕,形成了日本人“清洁”“冷静”“秩序”“献身”“自我牺牲”的意识形态。
日本是一个狭长的岛国,为了能在有限的土地上生存,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与人的和谐相处都是十分重要的。
日本的气候中,热带气候和寒带气候共存,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在季节变迁中,由很多岛屿组成的日本国土拥有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
在古代日本人有一种“风土观”,所谓“风土”,在这里不光指外界自然,而且包括独自的生存态度、生活习惯,甚至建筑形式等,既有“自然的风土”也有“人文的风土”。
“风土”被认为是探寻日本人生活模式与思考模式的原点之一。
日本四季分明的变化不仅塑造了日本人「界限」、「节制」、「正确」的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森林文化看日本人的自然观摘要:日本全国面积的67%被森林覆盖,从古时候起就被称为“森林之国”。
日本人自古就认为人和自然是融合在一起的整体,二者没有明显的区别。
人与自然和睦共存是日本民族自然观最大的特征。
此外,历史上森林就同日本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日本人自古也被称作是“森林之族”。
在日本文化的根基里一直蕴藏着在长期与森林共存的过程中形成的森林文化。
在这样的森林文化中孕育出的日本人的自然观,在推进国土保全和环境教育方面对日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森林文化自然观自然保护环境教育启示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02-032-02森林是大自然中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源泉。
对于人类来说,森林不仅是一座巨大的资源宝藏,同时还是一个丰富的文化系统,承载了从古至今森林同人类共存过程中产生的所有的精神财富。
日本作为一个“森林大国”,在解决环保问题方面已有很多成功的经验,这对我国的森林保护及森林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日本的森林由复杂的地形、温暖的气候以及多样的树种构成,约占日本现有国土面积的67%。
这些特殊的森林环境逐渐形成了日本庭院盆景式的自然风貌以及日本纤细独特的自然美景。
同时,在日本文化的根源也一直都蕴藏着人类与森林共存而形成的森林文化,这些文化中孕育而成的日本人的自然观,作为一种人类在与自然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立的民族文化,在推进国土保全和环境教育方面对日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日本的森林文化及它的历史从森林覆盖率、人工造林面积、人工林率等角度看,日本算得上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森林大国”,除了富士山顶之外,几乎所有的山麓都被森林覆盖。
经历了冰河时代到后冰河时代自然环境的激烈动荡,以日本列岛上大片榉树林的出现,标志着日本森林文化的正式诞生。
所谓森林文化,是以森林为背景,以人类与森林和谐共存为指导思想和研究对象的文化体系,森林文化是指人对森林(自然)的敬畏、崇拜与认识,建立在感激森林各种恩惠的朴素的感情基础上的,反映人与森林关系中的文化现象。
日本人从旧石器时代以来就同森林戚戚相关。
尤其是绳文时代以后,森林文化形成的脉络愈加清晰。
森林对日本人的生活实践与精神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
日本人祖先也被称为是“森林之民”,。
在绳纹时代日本人就用树木编织的绳子在陶器上制出花纹,大概就是想把树木的生命力留下来为自己所拥有。
在他们看来,“树木的精灵是生命的象征”,“没有任何东西能具有像树木那样巨大的生命力”。
学者梅原猛和上山春平也指出,“绳文时代的日本以狩猎和采集森林野果为其主要的民族文化,这也是日本的深层文化”。
由此可以看出,森林文化是一种根源性的文化,形成了日本人的森林观和自然观。
二、森林文化中折射出的日本人的自然观众周所知,日本是一个狭长的岛国,四周环海,约四分之三的海岸受暖流影响,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景观各异。
岛国三分之二的面积被森林覆盖,使日本民族自古受到美丽岛国自然环境的恩惠,对自然怀有深切的热爱和特殊的亲和感情。
生活在这种得天独厚环境中,日本人十分关注大自然的变化,对自然界的一动一静都十分敏感,他们深深热爱大自然,因而逐渐形成了崇尚自然和顺从自然的原始自然观。
对自然变化和自然美的感觉特别敏锐和纤细也成为了日本人自然观最重要的特征。
(一)对大自然的顺应日本人对自然十分顺从,他们自古就认为,人和自然是融合在一起的整体,没有明显的区别。
在日本,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地震、火山、台风和海啸等经常对日本人的生命形成巨大的威胁。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日本人深切地感觉到大自然的变幻无常,也由此更加憧憬风调雨顺、幸福安定的生活。
因此,日本人深深的意识到冷静的直面大自然的威胁、学会更好的顺应自然对他们来说有多么重要。
他们认为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宇宙万物中的一个物种,应与自然亲善的共生共存;人不需要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相反地,要顺存自然,热爱自然。
现在的日本人虽然也接受了人作为主体,自然作为客体的西方自然科学观念,但传统的自然观在他们心中依然根深蒂固。
日本某一研究所曾做过一次民意调查, 他们将日本人对自然的态度分为顺从、利用、征服三类,在调查结果中,主张“顺从自然”的人占33%,“利用自然”的人占40%, 而“征服自然”的人只占17%。
由此可见,日本人对待自然的态度可见一斑。
(二)对大自然的敬畏日本人另外一个自然观的表现就是敬畏自然。
从上古时代开始,日本就是一个农耕民族。
在农业生产方面,复杂的地形和规律变化的四季,还有整体来说丰富的降雨量,都使日本人栽培多种农作物以及稳定的粮食供应成为了可能。
但与此相反,突发性的暴雨、台风及地震等自然灾害也使人们辛勤培育出的农作物瞬间毁于一旦。
日本人认为那是自己有罪激怒了神,或是神的考验由此而更加畏惧自然,因此而把山、水、古树和某些动物看做神灵加以崇拜和保护。
在日本,神社总是和树林在一起,因为日本人认为树林本身就是神,或者认为神灵是附着在林中的大树身上的。
由此可见,日本人对自然岂止是爱好亲和,实际上已经达到崇拜乃至神话的程度。
日本的自然,与其说是人改造的对象,不如说首先是敬畏和信仰的神。
1.山岳信仰山岳信仰,也叫做神山信仰,自古时起,日本的很多山体就被称为名山、灵山,他们一直作为人们信仰的对象被崇拜和保护着。
三轮山位于奈良盆地的东南方向,高467m,从文献没有记载的年代起,就被认为是一座有神灵居住的山而被人们深深的敬护着。
在三轮山西面山脚上,坐落着日本最古老的神社——大神神社,日本的神社一般都有本殿和拜殿构成,而大神神社只有拜殿,没有主殿,因为主殿即是身后三轮山整座山脉,在山中至今仍残存着人们行祭祀礼时使用过的岩石。
山岳信仰是自然崇拜的一种表现,也是宗教形态的一种形态,它是从同山岳有着深厚关系的狩猎民族对山岳地带相关的自然环境抱有的敬畏观念,以及对雄伟威严的自然环境有着压倒性尊敬的感情中逐渐发展而来的。
正是这种山岳信仰,形成了扎根于日本人精神生活的各种社会风俗习惯,比如说高尾山从古时起就盛行用寄信植物和信仰植物来祭祀山神等。
2.树灵信仰大神神社院内挂有有一种“印字杉木”,这种杉木就是人们信仰神树的对象;在岛根县出云地方举行的椿树荒神祭祀的仪式中,庭院中会种有寄予了吉兆、长寿之意的白椿树,这些椿树的种植,体现出了当地百姓的椿树灵信仰。
此外,据《今昔物语》里记载,有人曾在渡过一架由梨树树干做成的木桥时,听到了木桥发出了“好疼,别踩”的叫喊声;在砍伐大树时,木头上浮现出了佛像的轮廓等等。
人们把对那些对有着坚韧生命力的树木的敬畏和尊重的感情,作为一种树灵信仰沿承至今。
他们深信大树有着超越人类的神力,于是他们通过在寺庙里悬挂一些木制标志物,雕建木制佛像来祭拜树灵,表达对树木的尊敬。
在日本各地也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四季常绿的松树和树龄在一千年以上的银杏树等古树,这些树木都体现出了日本人对生命力无限敬畏的树灵信仰。
3.活神信仰人们对于自然灾害的恐惧,到后来逐渐转化成了对防治灾害的人们产生的崇拜和敬慕之情。
例如,在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中涌现出来很多因为建造保护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海岸林而献身的英雄。
人们为了表达对他们的尊敬和感激之情,表彰他们的功劳卓著,而建起石碑来纪念他们。
正是由于这些海岸林的建起,新的良田得以被开垦出来,更多的人能够安居乐业,村庄初步形成,产业开始发展,文化也开始进步,为了纪念这些前辈们的功劳,将他们当做神仙来崇拜以祈祷永远平安而建起的石碑,在日本随处可见。
总之,日本人对自然残酷一面的深刻体会,人们因畏惧自然而皈依自然的心,就以活神信仰的方式体现了出来。
(三)对森林美的追求森林美是植物、动物和矿物在同土地、天气和气候等所有自然条件的互相作用中产生出的,以一种整体的素材美为主要内容的美学概念。
其中植物的森林美则是活着的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美。
这些美感被人类五官直接感知,使人们沉浸在美的感受和熏陶中,从而更加热爱森林,热爱自然。
在日本,各地都体现出了对美林的维护和保护的必要性。
比如说,日本各地都出现了取名为“万叶森林”、“文学森林”和“音乐森林”等的森林,平成2年,群马县沼田市为了宣传“构建森林文化都市”这一主题而公布了建设“绘画森林”、“森林摄影室”等的计划。
探访日本古典树木、追溯万叶历史的“万叶森林”,将对森林美的感动之情转移到画布上、能让人们沉醉于自然的“绘画森林”等等,正在日本社会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综上所述,本文探索出了从日本森林文化的视点出发日本人的三个主要的自然观念。
森林作为形成日本文化的源头,也是日本人自然观形成的根源所在。
四对中国的启示以上可见,日本人的自然观是倾向于同自然去融合,自然至上,这与我们中国侧重去支配自然、征服自然有本质的不同。
在这一点上,日本人敬畏自然的自然观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在自然观方面,我们应该从支配自然向敬畏自然的思想转变,逐渐形成“平等、尊重、接受、珍惜和保护”的自然观,在自然保护方面,也要摒弃以人为中心的做法,将自己当做自然中的一部分来对待自然,这样才能更好的对自然进行保护。
此外,在森林自然保护法律的制定方面,日本也有很多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
以明治30年森林法的制定为标志,日本正式构建出了日本森林管理体系的基础制度,之后森林法不断完善,与此同时也建起了多项森林保护法律;小到各个省市的森林保护机构,大到由总理大臣直接领导的“日本环境厅”设立,日本环境管理力度逐步加强。
我国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也需要更进一步去完善,根据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我国环境法律规范的标准;在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健全执法程序, 调整好各种利益的关系。
最后,日本在环境教育方面做的相当出色,他们积累了的丰富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和吸收。
在环境教育上,日本不仅重视环境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视环境意识的培养,表现在重视环境活动实践、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情况进行环境教育等。
而中国在环境教育方面则更多的是理论知识方面的养成,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使老师学生更加关注课本知识,缺乏实践和动手动脑的能力。
因此,通过开办森林学校,开设同森林亲身接触的课程等多样性方式,培养学生对身边环境的关心意识,从感知上拉近学生与自然的亲近关系,才是我们在环境教育方面真正应该汲取到的经验所在。
敬畏自然,热爱森林不仅仅是每年的4 月12 日去植树,而是从根本上进行观念的转变。
绿色环保思想的宣传与教育是一项目必不可少的内容,使孩子从小就能建立起来对森林的爱惜之情。
拯救森林资源法制的力量不可忽视,如果我们严格立法来保护森林资源,控制林木砍伐量,杜绝非法伐木行为,规范国际木材交易行为的话,森林才能真正地与我们同在。
我们的传统森林思想同日本的森林思想在21 世纪也依然具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1]菅原総.森林—日本文化としての[m].日本:地人书院,1996:22-58.[2]安田喜憲.森林を守る文明?支配する文明[m].日本: php研究所,1997:56-72.[3]筒井迪夫.森林の巡礼:その文化と人を訪ねて[m].日本:地球社,1996:62-69.[4]侯盟,罗华莉.中日森林文化比较研究及启示[j].中国:现代农业科学,2009,6:84-85.[5]筒井迪夫.森林文化への道[m].日本:朝日报社,1995:7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