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进突变级数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中国科技创新能力评估及提升策略研究

中国科技创新能力评估及提升策略研究随着世界各国对科技创新意识的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竞争,中国在这一领域也努力跟进了很多年。
然而,中国科技创新的水平与实力距离国际科研水平还是有一定差距。
本文从中国科技创新的现状出发,对中国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关的提升策略。
中国科技创新现状中国作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科技创新实力和水平一直备受世人关注。
中国经济已快速崛起,其科技创新也逐渐受到了政府和民众的重视和支持。
然而,对于一些有关部门和企业来说,以及对其影响进行评估、性能加强、强化竞争力等方面,中国科技创新亟需产生新的突破。
一方面,中国目前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例如网络技术、智能制造等等,但整体的科技创新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无法跟上高新科技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基础研究的投入和重视程度不高等。
因此,怎样进一步提高中国的科技创新水平,在全球科技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成为了中国科技创新领域的重大挑战。
评估中国科技创新能力针对中国科技创新现状,对其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估,可以有助于识别和了解其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1.科技人才中国人口众多,素质人才很多,但高层次的科技人才还不足。
虽然中国的科技教育和科研机构不断改进和发展,但年轻科技人才的流失率还是较高,而且这些人才的技能结构也需要提升。
高层次人才之间缺乏合作机会也是一个问题。
2.科技创新投入过去几年间,中国政府在科技创新方面加大了资金投入,很多企业也投入了科技研发经费。
然而,与国际高水平的科技研发投入相比,中国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还不足,有些产业对技术的需求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3.科技研发能力中国的制造业一直是世界制造业的重要支柱。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崛起,中国很快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用户。
然而,在高新技术领域上,中国的科技研发能力还需努力进一步提高。
4.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不能被忽视。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及实证研究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及实证研究杨仲基;王宏起;武建龙【摘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是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本文分析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定位及其互动关系,确定了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的4个关键维度,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突变级数法,对中国30个区域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大部分区域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强,但东部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普遍高于其它地区;区域成果供给能力对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影响最大,科技服务支撑能力次之.本研究旨在为科学评价地方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指导地方政府科技成果转化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期刊名称】《工业技术经济》【年(卷),期】2018(037)001【总页数】8页(P153-160)【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改进突变级数法;区域成果供给能力;科技服务支撑能力;科技中介【作者】杨仲基;王宏起;武建龙【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40;哈尔滨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40;哈尔滨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4;F224随着中国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加,科技成果产出也呈爆发式增长。
2015年全国R&D经费投入强度为2.07%,比上年提高0.05%,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论文数量排名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1];201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PCT申请达2.98万件,同比增长16.9%[2];但2015年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55.3%,与美国、日本等国家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1]。
如何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入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依然是未来一段时间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从区域层面来看,科技成果转化是区域创新活动的重要环节,是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复杂过程。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
杨代刚
【期刊名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决定着区域的经济发展态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因此,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问题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科学研究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知识及技术流动和科技创新环境四大因素,是建立涵盖25项指标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层级基础。
以因子分析方法提取科技创新环境因子、技术创新能力因子、科研与服务因子、知识及技术流动因子以及企业技术因子五大主因子,构建衡量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的评价模型,并以此科学地评价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研究结果表明了各个省份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不平衡,与中西部地区的省份相比,我国东部地区省份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明显较强。
【总页数】7页(P199-205)
【作者】杨代刚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16.5
【相关文献】
1.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及其效率评价研究 [J], 赵清军;周毕芬
2.基于专利信息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J], 赵婉琳;张晓阳;宋新平;;;
3.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及其效率评价研究 [J], 赵清军;周毕芬;
4.经济高质量发展视角下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J], 张铁山;白慧林
5.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 [J], 鲁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估_以河南省为例_王亚伟

一个综合系 统 概 念 , 具 有 多 因 素、 模 糊 性、 动态性的特 点, 可以采用模糊综合评价进行研究 。 2. 1 模糊综合评判的一般模型 模糊综合评判模 型 是 由 因 素 集 U , 评判集V 和评
( ) 1 ( ) 2
( ) 。 a i个因素所对应的权重, 1 a 0 其中, i 为第 i= i≥ ∑a
·1 2 0·
科技进步与对策 2 0 1 2年
能力的基本内涵为核心 , 从总体目标出发 , 追求整体与局 , 。 中观和微观 部的统一 长期与短期的平衡 能够从宏观 、 3 个层次系统反映所评价区域的综合科技创新能力 。 ( ) 科学 性 原 则。 要 遵 循 科 技 发 展 的 基 本 理 论 和 3 从不同侧面设计能够反映 科技创新活 动 自 身 的 特 点 , 科技创新能力的指标 , 并且指标要有较好的可靠性、 独 代表性 、 统计性 。 立性 、 ( ) 可比 性 原 则。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是 对 多 个 区 域 的 4 科技创新能 力 状 况 进 行 综 合 评 价 , 应注意各区域间统 在具体指标选择上使各地区的指标含 计指标的差 异 , 义、 统计口 径 和 范 围 尽 可 能 保 证 一 致 。 并 在 时 间 上 保 持指标的相对稳定性 , 以便保证历史资料的可比性 。 ( ) 可操作性 原 则 。 为 保 证 获 取 数 据 的 可 靠 性 , 要 5 最大限度利 用 和 开 发 现 有 统 计 系 统 发 布 的 统 计 数 据 ,
5] 军[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 2 5 个省市的科技创新能力作出 6] 了分析 ; 杨竹莘 、 张 军 涛[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理论对我
( ) 科学 导 向 原 则。 科 技 创 新 指 标 体 系 的 建 立 是 1 继而找出所评价地区存在的 为了进行科 技 创 新 评 价 , 问题 , 寻求可操作 的 对 策 。 因 此 , 指标体系的建立应突 出科技创新 的 导 向 作 用 , 以激励产业的科技创新活动 紧紧围绕 “ 两个转变 ” 的目标 。 ( ) 系统性原则 。 评价指标体系应 以 区 域 科 技 创 新 2
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

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不断推进,科技园区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创新创业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如何评价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焦点之一。
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评价是评估科技园区创新绩效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评价科技园区创新能力时,一般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科研资源集聚度、市场环境支持程度、创新活动的领导层支持、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发展等。
科研资源集聚度是一个衡量科技园区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高水平的科研资源能够为创新活动提供强大的支撑。
市场环境支持程度则是评估科技园区创新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只有一个有利的市场环境,创新活动才能得到广泛推动。
此外,创新活动的领导层支持以及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发展也是评估科技园区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
为了提升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策略:第一,加强科研平台建设。
科研平台是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提升科技园区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建设并支持高水平的科研平台,科技园区能够提升创新活动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
第二,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
创新人才是科技园区创新能力的重要驱动力。
科技园区应该注重培养和引进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才,为创新活动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持。
同时,科技园区还应该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吸引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加入。
第三,加强政策支持和服务。
政策支持和服务是促进科技园区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政策,为科技园区提供更多的资金、税收和知识产权方面的支持。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对科技园区的服务,提供更好的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
第四,加强创新网络的建设和发展。
创新网络是促进科技园区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科技园区可以通过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的合作,建立起一个紧密的创新网络,促进创新活动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科技园区还可以加强与国际创新网络的联系,提高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基于级数突变法的苏锡常区域绿色创新竞争力比较研究

基于级数突变法的苏锡常区域绿色创新竞争力比较研究作者:张沭佳李乐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20期摘要:绿色创新竞争力是一种在遵循绿色创新原则的基础上,将知识和政策制度等要素转化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能力。
从绿色创新基础、绿色创新投入、能源与环境和绿色创新产出4个角度构建苏锡常三市绿色创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级数突变法对城市绿色创新竞争力进行定量测评分析。
基于分析数据结果,从能源环境、技术投入、科技发展等方面针对三座城市评价结果分别给予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苏锡常;绿色创新竞争力;级数突变法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21.20.0021 研究背景近年来,顺应当今时代经济发展主题,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的绿色创新发展理念,我国积极推动绿色创新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点循环、绿色环保的发展方式。
在遵循绿色创新原则的基础上,绿色创新竞争力是一种将知识和政策制度等要素轉化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能力,它主要由绿色创新基础、绿色创新投入、能源与环境和绿色创新产出等结构组成。
作为制造业发达的江苏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2020年4月21日苏锡常三地签署《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正式建立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工作机制。
许多专家学者就区域一体化展开了研究,刘志彪为代表的团队编制了《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水平研究报告(2018年)》。
研究发现针对区域绿色创新竞争力研究较为薄弱,故本文以江苏省制造业更为发达的苏南地区为切入口,选取苏锡常都市圈进行研究,比较分析苏锡常区域绿色创新竞争力发展。
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为了从更加科学的角度评价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区域的绿色创新竞争力,本文将城市绿色创新竞争力作为综合指标,从绿色创新基础、绿色创新投入、能源与环境和绿色创新产出四个角度对综合指标进行评价,参考国内外相关参考文献,遵从科学性、完整性、数据可得性原则,确定数据来源,构建了苏锡常区域绿色创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科技创新能力评估方法研究

科技创新能力评估方法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各国也越来越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科技创新能力评估方法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科技创新能力评估方法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科技创新能力是指企业、机构、国家以及地区为创新提供的资源和机制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
除了专利数量、研发经费等常见指标外,还有一些难以量化的因素,比如创新文化、人才氛围等。
而评估科技创新能力的方法也日益多样化,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制定了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估体系,以期更准确地衡量和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科技创新能力评估方法的演化在科技创新能力评估方法演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从初级到高级方向演化的评估方法和工具,这些方法和工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1. 专利数量评估法专利数量评估法是最为简单、直接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估方法。
通过对某一时期内某国家或组织专利数量的统计,评估其科技创新能力强弱。
然而,专利数量评估法有其缺陷,例如忽略了专利的质量、忽略了非专利类知识产权的作用等。
2. R&D支出评估法研究与开发支出是企业投入可持续创新的主要部分,因此许多科技创新力评估工具利用R&D支出作为评估意见的主要标准之一。
该方法可以反映企业的研究与开发动力和能力,但是这种方法不能考虑其他因素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例如人才数量、科技政策等。
3. 机构评估法机构评估法主要关注企业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水平。
这种方法能够反映企业内在的资源分配能力和管理能力,但是对其他重要的创新因素忽视了。
4. 人才评估法人才评估法侧重于培养和吸引高端人才。
这种方法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人才储备和培育能力,但是忽视了其他因素,如创新资本的投资、科技环境等。
5. 全面评估法全面评估法是目前最被广泛使用的评估方法,尝试综合考虑了以上几种方法的特点,并加以拓展,同时也考虑了其他关键因素,如科技政策支持、创新环境等。
创新驱动视域下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与对策研究——以福州市为例

经济效益 全市 G D P增长率 ( %) 蜀
效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人)
科技创新驱动 产业效益 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 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
咒 第三产业 占全市 G D P比重( %) 环境效益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
单位全市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 ( %)
l 5 2
1 2
高等院校数( 个)
R & D经费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 ( %) 科技创新驱动
资 源
l 3
资金资源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 ( 万元 )
企 业研发 经 费 占社会 研发 经 费 的 比重 ( %)
每万人 R & D人员折合全时人员( 人年/ 万人 ) 科技创新驱动 能力 X 人才资源 科技活动人员数( 人) R & D人员 占科技活动人员 比重 ( %) 服务资源 市级以上行业技术 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数量( 家) 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 ( 家) 专利授权量( 件) 知识产出
c z j v z j c 4 j v 4 j
二、 福州 市科技 创新 能 力评价模 型及 其 实现步 骤
2 0 1 7年 第 5期 《 发展研 究》
表1 福 州市 科 技发 展能 力评 价 指标 体 系 目标 层
一
子 目标 二级 指标
准 则 层 三 级指 标
指 标层 四级 指标
区域 发 展
( 二) 经典 域和 节域
创新驱动视域下福州市科技发展能力评价是 多级可 拓评价 , 其综合关联度需要通过各层级指标权重进行相应 计算 , 从而得 出福州市科技创新驱 动能力 的综合关联度 , 然后进行等级归属及可拓分析。综合关联度的表达式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软科 学 2 1 第 6期 0 2年
Hale Waihona Puke 基 于 改 进突 变级 数 的 区域 科 技 创 新 能 力评 价 研 究
.
李柏 洲 一 苏 ,
屹 ,
( . 尔滨工程 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 1哈 黑龙 江 哈 尔滨 10 0 ;.哈 尔滨工程 大学 企业创新研 究所 , 50 12 黑龙江 哈 尔滨 100 50 )
me t T e p p ra p is s u t rle u t n,o g e n u rc lc n e so oc n t c te e au t n mo e o e n h a e p l t cu a q ai r u h s t d n meia o v r in t o sr t h v la i d l f — e r o a u o r
2 E tpi nvt nR sa hI tueH ri E gnei n e i , abn10 0 , hn ) . n rre n oai e r n if ,ab nier g Vi rt H ri 50 1 C ia e sI o e c st n n v sy
Ab t a t Re in ls in ea d t c n lg n v t n c p c t i a mp ra t o n a in frr go a c n mi e eo — s  ̄ c : go a c e c n h o o y i o ai a a i s n i o tn u d t e in l o o cd v l p e n o y f o o e
数 量的双浓缩 , 同时综合评价结果具有绝对含义。通过统计年鉴获得相 关数据 , 用所构建的 改进 突变级数模 应 型, 对全 国省 市进行 实证研 究, 不仅得 出了各省 市的排名情 况, 同时也验证 了我 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控 的有效性 。
关 键 词 : 变 级数 ; 构 方 程 ; 糙 集 ; 突 结 粗 区域 科 技 创 新 能 力 中 图分 类 号 :27 F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2— 73 2 1 )6— 0 0—1 10 9 5 (0 2 0 0 9 2
L i h u . U IBa —z o S Yi,
( . colfE oo i n n gm n ,ab n i en n e i , abn10 0 , h a 1 Sho o cnmc adMa ae etH ri E gn r g U i rt H ri 50 1 C i ; s n ei v sy n
摘
要: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 的重要基础 , 对 已有评价模 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 在 针对其 中普
遍存在的 问题 , 用结构方程、 应 粗糙集理论和数值 转换方法构建基 于改进 突变级数 的 区域科技创新 能力评 价模
型 。改进 后 的 突 变级 数 评 价 模 型 可 以对 指 标 体 系的 合 理性 进 行 验 证 , 不 符 合 突 变级 数 要 求 的指 标 进 行 信 息 和 对
S u y o h go a ce c n c n lg n o a in Ca a i s d t d n t eRe in lS in e a d Te h oo y I n v t p ct Ba e o y
o I pr v d Ca a t o e Pr g e so e h d n m o e t sr ph o r s i n M t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