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并行梯度下降光束净化实验研究
光纤激光相干合成中倾斜和锁相同时控制的实验研究

第4 2卷 第 6期
VO 1 . 42 N O. 6
红 外 与 激 光 工 程
I n f r a r e d a n d La s e r E n g i n e e r i n g
2 0 1 3年 6 月 J u n. 2 0 1 3
光 纤激 光相 干合 成 中倾 斜 和锁 相 同时控 制 的 实验 研 究
中 ,各 个单元 光束 的倾斜 波 前畸 变和 活塞相位 误 差对合 成 的效果 具有 重要 影响 。搭 建 了两路 光 纤激 光 相 干合 成 系统 ,利 用光纤 自适应 准 直 器和 相位调 制 器对相 干合 成 中倾 斜 波前 畸 变和 活 塞相 位误 差
进 行校 正 。 实验 系统 以 高速 相机 采集 的光斑 数据 作 为评 价依 据 , 通过 计算 机程序 进行 控制 , 控 制算 法 为随机 并行 梯 度 下降 算法 。在 倾 斜和 锁 相控 制前 , 合 成 光斑 的条 纹对 比度 为 0 . 0 3 , 桶 中功 率 为 8 . 0 3 ; 在 倾 斜和 锁 相控 制后 , 合 成 光斑 的 条 纹对 比度 达到 了 0 . 5 9 , 桶 中功 率 达到 了 3 2 . 8 9 , 说 明 实验 中倾 斜
i n t e n s i t y a n d h i g h b e a m q u a l i t y l a s e a v e f r o n t a b e r r a t i o n s nd a p h a s e d i f f e r e n c e s o f e a c h
随机并行梯度下降算法性能与变形镜排布规律的关系研究

433
1 引 言
在成像探测和激光应用领域,解决光波传输 中的波前畸变,对提高成像和光束质量有重要意 义。目前有多种畸变波前整形方式,而基于变形 反射镜控制的自适应光学技术由于其实时校正能 力强,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其中,无波前传感器的 优化式自适应光学系统由于采用了随机并行梯度 下降(SPGD)、模拟退火(SA)和遗传(GA)等优化 控制算法,不仅能使闭环控制方式简单、系统成本 下降,而且可克服含有波前传感器的传统自适应 光学系统难以解决的光斑闪烁问题[1]。
收稿日期:20160405;修订日期:20160513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助项目(No.DAA7031024G)
SupportedbyNationalHightechR&DProgram ofChina(No.DAA7031024G)
第 4期
陈惠颖,等:随机并行梯度下降算法性能与变形镜排布规律的关系研究
(1) (2) (3)
V(k+1) =V(k) +γδV(k)δJ(k),
(4)
式中,γ为增益系数; (6)连续执行(2)~(5)步骤,直到满足算法
停止条件为止,可以选择迭代次数或性能指标值 作为停止条件。
3 仿真研究
3.1 模型建立 大气 湍 流 模 型 中 取 大 气 相 干 长 度 ro =
13cm[9],选 择 接 收 镜 口 径 为 D =12m,利 用 Roddier方法[8]随机产生的由 52项 Zernike像差 构成的畸变波前,其分布如图 2所示,波前畸变量
第 9卷 第 4期
中国光学
Vol.9 No.4
2016年 8月
ChineseOptics
Aug.2016
文章编号 20951531(2016)040432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光学湍流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3

液晶波前校正器 液晶 涡旋相关法 波前校正 水平输送 气动光学效应 模拟计算 标度指数 有效校正带宽 月面图像 月球激光测距 时域处理 无衍射光束 方向性 数值模拟 数值分析 探空仪 折射率梯度 快速 弹头模型 广义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密度场 大气波前倾斜量 大孔径 多级波前校正 图像复原 图像处理 向列相 变形镜 双通道 动态畸变 副载波相移键控 分集 分形燃烧模型 光谱相干度二阶矩宽度 光谱相干度 光谱特性 光束净化 光无线通信 光学发动机 光学传输 光传播 偏振度 低密度校验码 位相调制 传输 二次近似法 不稳定性 rans/les rans m*n列阵双曲余弦高斯光束 les bulk法
推荐指数 7 6 6 4 3 3 3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自适应光学 5 湍流 4 大气光学 4 离轴抛物面反射镜 2 湍流大气 2 气动光学 2 望远镜 2 带宽 2 大气调制传递函数 2 大气湍流 2 大气与海洋光学 2 公差 2 zemax软件 2 高阶奇异值分解 1 随机并行梯度下降算法 1 部分相干双曲余弦高斯光束 1 远距离成像 1 超声速流场 1 误码率 1 误码性能 1 识别 1 视宁度 1 表面牺牲层工艺 1 自适应光学系统 1 红外仿真 1 系统抖动 1 等晕区 1 等效曲率半径传输方程 1 瞄准偏差 1 相干合束 1 相位闭合 1 激光大气传输 1 波前畸变 1 波前校正 1 水平湍流 1 桶中功率 1 最佳近似 1 无线光通信 1 斜坡结构 1 数值模拟 1 散射 1 拓展huygens-fresnel原理 1 拉盖尔-高斯光束 1 扩展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1 微机电系统 1 峰值光强 1 小波变换 1 天文选址 1 大气气溶胶 1 圆形平顶高斯光束阵列 1 图像重构 1 图像复原 1
37单元双压电片变形镜板条激光光束净化

3 7单 元 双 压 电 片 变 形 镜 板 条 激 光 光 束 净 化
晏 虎 ~, 雷 翔 。 , 刘文劲 , 王 帅 。 ,
高 源 , 董理治1 , 杨 平 , 许 冰 。 , 2
( .中 国科 学 院 光 电 技 术 研 究 所 自适 应光 学 研 究 室 , 都 60 0 ; 2 1 成 1 29 .中国 科 学 院 自适 应 光 学 重 点 实 验 室 , 都 6 0 0 ; 成 1 2 9 3 .中 国 科 学 院 研 究 生 院 ,北 京 10 3) 0 0 9
摘 要 : 为 了 校 正 板 条 激 光 器 输 出光 束 波 前 像 差 , 善 输 出光 束 质 量 , 出 了 基 于 3 改 提 7单 元 双 压 电片 变 形 镜 的 板 条 激 光 光 束 净 化 系 统 。采 用 柱 面反 射 式 单 向 扩 束 器 使 主 振 荡 功 率 放 大 结 构 板 条 激 光 器 输 出光 束 尺 寸 与 3 7单 元 双 压 电片 变 形 镜 有 效 口径 相 匹 配 , 用 随机 并 行 梯 度 下 降 算 法 控 制 双 压 电 片 变 形 镜 面 形 , 行 波 前 像 利 进
射 镜补 偿光 束 波前 畸变 适用 于脉 冲或 连续 激 光束 的波 前 校 正l 其 中变形 镜 是 光束 净 化 系统 的核 心器 件 , _ 】 , 目 前 适用 于 光束净 化 的变 形镜按 照 驱动 方式 可 以分为 基 于 纵 向压 电效 应 的传 统 压 电变 形 镜 ( Z M) 基 于微 PTD 、 机 电技 术 的变 形镜 ( MSDM) 基 于横 向压 电效 应 的双 压 电 片变 形 镜 ( i r hDM) 。双 压 电 片变 形 镜 ME 、 B mo p 等
基于随机并行梯度下降算法的光束相干合成技术

1 S P G D 算 法 的基 本 原 理
对 多元 函数 J—J ( , U , …, ) 求 极 值而 言 , 随 机并 行 梯 度下 降算 法 的基 本 原理 为 ] : 首先 给 系 统 同时
( 即并行 ) 加 载 随机扰 动 { ) ( i 一1 , 2 , …, N) , 观察加 载 随机扰 动后 评价 函数 的变 化
中 图分 类 号 : T P 2 7 3 . 2 文 献标 志 码 : A d o i : 1 0 . 3 7 8 8 / HP L P B 2 0 1 3 2 5 1 0 . 2 5 2 1
随机并 行梯 度 下降 ( S P GD) 算 法 是一 种 较 新 的极 值 优 化 算 法 , 因其 具 有 不需 要 精 确 的相 位 探 测 和 解 调 系 统、 控 制策 略简 单 、 系统结 构 紧凑 、 合 成效果 好 等优 点在 自适应 光 学 、 激 光相 干合 成等 领域 中受 到越来 越 多的重 视[ 1 - 3 3 。杨 慧珍 等 。 对S P GD算 法用 于 自适应 光学 系统 进行 了数 据模 拟 和实 验研 究 , 证 明了 S P GD算 法 的有 效性 和 优越 性 。尽 管 已开展 不少工 作 , 但仍 有许 多技 术难 点值 得 深入分 析 和研究 , 例 如在实 际 系统 中如何 选取 算 法 中随机 扰动 幅度 和增 益 系数 , 如何 提 高 控 制 带 宽等 。本 文 对 S P G D 算 法进 行 了理 论 研 究 , 并 应 用 于弱 光 相 干合 成实 验 中 , 完 善 了基 于 S P G D算 法 的合 成控 制系 统 的设 计 与研 制 。
作者简介 : 潘旭东( 1 9 7 2 一) , 男, 高级工程师 , 主 要 从 事 自动控 制 方 面研 究 ; 5 0 0 8 0 6 2 5 @q q . C O 1 3 [ 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斯特列尔比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科研热词 相干度 相干合成 涡 化学氧碘激光 几何光学 光纤激光器阵列 光波阵面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科研热词 激光技术 光束质量 β 因子 m2因子
推荐指数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科研热词 莫尔条纹 自适应光学 自由空间光通信 耦合效率 牙形刺 斯特列尔比 奥陶系 大石门 大气湍流 内蒙古 全息光栅 光栅拼接 乌海 histiodella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014年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飞秒激光 2 近视 2 角膜磨镶术,激光原位 2 眼内散射 2 远场光强分布 1 评价参数 1 视觉质量 1 相干合成 1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1 填充因子 1 双通道技术 1 光学质量 1
科研热词 随机并行梯度下降算法 调制传递函数 自适应光学 焦深延拓 点扩散函数 波前畸变 斯特列尔比 数值仿真 变址器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011年 科研热词 随机并行梯度下降算法 调制传递函数 自适应光学 稀疏光学合成孔径 相位平移误差 焦深 湍流 斯特列尔比 成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自适应光学系统随机并行梯度下降算法

第22卷第6期强激光与粒子束Vo l.22,No.6 2010年6月H IGH POWER LASER AND PART ICLE BEAM S Jun.,2010 文章编号: 1001-4322(2010)06-1206-05自适应光学系统随机并行梯度下降算法*马慧敏, 张鹏飞, 张京会, 范承玉, 王英俭(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大气成分与光学重点实验室,合肥230031) 摘 要: 随机并行梯度下降(SPG D)算法可以对系统性能指标直接优化来校正畸变波前。
对基于SPG D算法的61单元自适应光学系统进行仿真模拟,分析了对不同初始静态畸变波前的校正能力,并比较了不同性能指标情况下的算法增益系数、扰动幅度值的选取及校正情况。
仿真结果表明:算法收敛速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增益系数和扰动幅度值,对畸变较大的波前,随机扰动幅度在0.50~0.85范围内,性能指标采用焦斑平均半径比采用斯特列尔比取得的校正效果好。
关键词: 自适应光学; 随机并行梯度下降算法; 数值仿真; 波前畸变中图分类号: T P273.2 文献标志码: A doi:10.3788/H PL P B20102206.1206传统的自适应光学系统是利用波前传感器探测畸变波前信息,再控制波前校正器补偿像差。
随着该技术的发展以及应用领域的扩展,传统的自适应光学系统由于波前探测困难而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近几年来,利用优化算法直接优化系统性能指标的无波前自适应光学控制技术,越来越受到自适应光学领域的重视。
1997年,M. A.Vo rontsov 等人[1-2]基于SPSA 算法和随机逼近理论提出了SPGD 算法,此后SPGD 算法经过多次改进和完善,针对不同单元数、不同校正器类型、高分辨力波前校正等方面也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验证了随机并行梯度下降算法对波前畸变的校正能力。
国内对基于该算法的自适应光学技术的研究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科学院成都光电研究所的杨慧珍[3-4]、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靳冬欢[5]分别对以32单元和37单元变形镜作为校正器的基于SPGD 算法的自适应光学系统做了部分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新光束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光通信 光致伸缩效应 光束平差 光束传输 光学超分辨 光学系统 光学测量 光子学材料 光子学器件 光刻分辨率 光内同轴送丝 作动器构型 优选算法 仿真研究 代数距离 主动方式 串扰 ppm偏振调制 f.leberl模型
科研热词 轴棱锥 无衍射光束 激光物理 梯度轴棱锥 同步辐射 顶点加工精度 非线性 集成光学 随机电磁光束 重建 部分相干光 通信技术 近场光学 辐射功率 谐振腔模式 被动产生方式 衰减系数 表面等离子 衍射增强成像 自适应光学 自再现 肝纤维化 线性 纹理分析 纳米光子学器件 空间孤子 真空差分 相干光学 白光 电子束 电光开关 特征向量 激光谐振腔 激光技术 激光同步辐射 激光 混合算法 测微尺 汤姆逊散射x射线源 毛细管阵列 模拟退火算法 椭圆轴棱锥 时域有限差分法 时域处理 无衍射贝塞耳光束 无序介质 散射阈值 散射 插入损耗 振动控制 张量方法 开诺全息型轴棱锥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物理光学 3 贝塞尔光 2 稳态相位法 2 棱镜-薄膜耦合结构 2 共振增强 2 光束位移 2 光学设计 2 高斯光束 1 颗粒测量 1 面阵液晶微透镜 1 阵列化光寻址电位传感器 1 量子关联传递 1 透过率 1 透射系数 1 轴棱锥 1 衰减全反射曲线 1 衰减全反射 1 衍射 1 自适应成像探测 1 自致啁啾 1 自动准直 1 肝纤维化 1 耦合波方程 1 组织学图像 1 纹理测度 1 红外焦平面阵列 1 等离子体温度场测量 1 程控 1 矢量衍射理论 1 熔石英 1 激光焊接 1 激光扫描光学系统 1 激光加工 1 激光二极管阵列 1 消光起伏 1 波导 1 有限差分光束传输法 1 折射率 1 微小圆孔衍射 1 微小位移 1 归一化 1 平行度 1 平板波导 1 实时监测 1 孪生光束 1 复合型相位共轭镜 1 四波混频 1 噪声抑制 1 同步辐射 1 受激布里渊散射 1 切趾光栅 1 六波混频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 第4期光 学 学 报Vol.28,No.42008年4月ACTA OP TICA SINICAAp ril ,2008文章编号:025322239(2008)0420613206随机并行梯度下降光束净化实验研究梁永辉 王三宏 龙学军 于起峰(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73)摘要 利用自适应光学技术进行光束净化是高能激光系统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为实现光束净化系统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基于系统性能评价函数无模型最优化的波前畸变校正方法是适合的技术方案。
就随机并行梯度下降(SP G D )最优化算法在光束净化系统中的应用展开研究。
针对高能激光束常见的像差分布进行了SP G D 波前校正的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构建了37单元自适应光学光束净化实验平台,讨论了双边扰动梯度估计和迭代增益系数自适应变化对算法收敛特性的影响。
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验证了SP G D 算法对不同程度波前畸变的校正能力,表明了SP G D 光束净化方案的可行性。
关键词 自适应光学;光束净化;随机并行梯度下降;系统性能评价函数;无模型最优化;数值模拟中图分类号 TP273.2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2007206227;收到修改稿日期:2007209224作者简介:梁永辉(1972-)女,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自适应光学技术方面的研究。
E 2mail :yonghuiliang @Exp e ri me nt al Exp l or a t i ons of t he L as e r B ea m Clea n up S ys t e m B as ed o n S t oc h as t ic P a r allel 2Gr a die nt 2Des ce nt Al go ri t h mLiang Yonghui Wang Sanhong L ong Xuejun Yu Qifeng(College of Op to 2Elect ronic Scie nce a n d Engi neeri ng ,Nation al U niversit y of Defense Tech nology ,Cha ngs ha ,Hu n a n 410073,Chi n a )Abs t r act : Realizing beam cleanup using adaptive optics technique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field of the high energy laser systems.To arrive at the aim of miniaturizing and low cost of the beam cleanup system ,the method of wavef ront distortion correction based on model 2f ree optimization of the system performance met ric is an app rop riatescheme.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application of t he stochastic parallel gradient descent (SPGD )optimization algorithm on the beam cleanup system.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the SPGD wavef ront correction of phase aberrations commonly found in high energy laser beams were first carried out.Above this ,an experimental 372element adaptive optics beam cleanup system was set up and the influences of the two 2sided perturbation method and the adaptive change of the iterative gain coefficient were studied on the convergence performance of the algorithm.The results of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s verif y the ability of the SPGD wavef ront cont rol method to correct different st rengths of wavef ront distortions and indic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SPGD beam cleanup method.Key w or ds adaptive optics ;beam cleanup ;stochastic parallel gradient descent ;system performance met ric ;model 2f ree optimiza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1 引 言在高能激光系统中,激光介质折射率分布的不均匀性、激光谐振腔的失调以及由于加工精度受限和光能吸收后的热变性所引起的谐振腔中各光学器件的面形误差等因素都会导致激光器输出光束的波面发生畸变,从而大大降低光束质量。
因此,必须采取光束净化措施校正激光器出射光束的波前畸变以提高光束质量,这是自适应光学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
光束净化分为激光腔内光束净化和激光腔外光束净化两种方案。
除了采用基于波前测量和波前重构算法的波前畸变校正技术之外,两种方案均可采用基于系统性能评价函数直接最优化的波前畸变校正策略[1]。
该方法不使用波前传感器,而是根据入射光波的远场光强分布定义一个标量的系统性能评光 学 学 报28卷价函数,通过利用迭代算法控制变形镜的校正电压循环递进来实现评价函数的最优化,达到间接校正波前畸变的目的。
从系统结构的紧凑性和算法实现的简便性上来说,最优化自适应光学系统更适合在光束净化上应用,特别是对于腔内净化来讲。
不过传统的最优化方法收敛速度慢,限制了系统工作的实时性[3]。
1997年美国陆军实验室首次将随机并行梯度下降(SP GD )算法引入最优化自适应光学成像系统的波前控制[4],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收敛速度。
目前他们将该技术应用于自由空间激光通信实验系统的实时波前畸变校正,得到了很好的校正效果[5~10]。
本文提出了将SP GD 波前控制算法应用于高能激光器光束净化系统的思想,并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算法的有效性。
2 基于SP GD 波前控制算法的光束净化系统方案定义系统性能(光束质量)评价函数J 是施加在变形镜所有驱动器上的控制电压信号的函数,即:J =J (u )=J (u 1,u 2,...,u N ),N 是校正单元数。
SPG D 算法采用并行随机扰动方案对J 的梯度分量进行估计并完成算法迭代,即每次迭代过程中,先对所有的控制变量同时施加统计独立的随机扰动{δu j }(j =1,…,N ),然后利用扰动前后J 的变化量δJ =J (u 1+δu 1,…,u j +δu j ,…,u N +δu N )-J (u 1,…,u j ,…,u N ),与单个扰动电压的乘积δJ δu j 作为梯度分量5J/5u j 的随机近似,代入梯度下降算法的一般公式就得到SP GD 算法的基本迭代公式u (n+1)j =u (n )j -γδJ (n )δu (n )j ,(1)j =1,…,N其中γ为迭代增益系数,γ>0对应于函数最小化,γ<0对应于函数最大化。
利用SPG D 波前控制算法实现高能激光器腔外光束净化的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为简单起见,图中未包含光束的稳定控制回路。
激光器的出射光束经变形镜反射后,一部分由分束镜采样并经透镜聚焦到远场。
远场探测器探测采样光束在透镜焦平面上的光强分布,探测结果用来计算光束质量评价函数的大小。
所得评价函数值输入SPG D 波前控制器完成梯度估计和变形镜控制电压的更新。
图1SP G D 腔外光束净化方案示意图Fig.1Schematic for SP G D extra 2cavity laser beamcleanup system3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本文首先根据高能激光器出射光束的常见像差分布进行了SP GD 波前校正的数值模拟。
3.1 模拟条件入射激光束采用归一化半径,其横截面为圆环形,遮拦比为1∶5,外圆直径设为2,内圆直径为0.4。
光束的计算采样点阵列取为64×64。
激光束的初始波前相位由前10阶圆泽尼克(Zernike )多项式表示:φ(ρ,θ)=∑10i =1ai・Z i (ρ,θ),图244单元变形镜与光束横截面的位置关系Fig.2Schematic relative position between the cross section of the laser beam and the deformable mirror其中a 1=0.02;a 2=0.08;a 3=0.20;a 4=-0.49;a 5=-0.10;a 6=0.01;a 7=-0.07;a 8=0.09;a 9=0.15;a 10=-0.04. 波前畸变的校正用44单元变形镜完成。
变形镜的驱动器分布与光束横截面的位置关系如图2所示,图上的圆点表示驱动器位置。
变形镜每个驱动器的影响函数取如下形式:4164期梁永辉等: 随机并行梯度下降光束净化实验研究S j(x,y)=2π5exp{(lnω)・[(x-x j)2+(y-y j)2]/d2},其中(x j,y j)为第j个驱动器的位置坐标,d=1/3为驱动器间距,ω=0.08为驱动器交连值。
上式表示施加5V电压引起的驱动器中心位置的校正量为2π。
根据图1中采样光束的传输路径,按带像差的光学传递函数的标准方法对光束聚焦过程进行计算,并以聚焦光斑的斯特列尔比(SR)作为光束质量评价函数J。
SP GD波前控制算法中各控制通道的随机扰动电压{δu j}(j=1,…,N)采用具有伯努利分布的随机变量形式,即各通道的扰动电压幅度相等δu j=σ=0.25V,每个通道扰动电压取正负号的概率各为50%。
迭代增益系数γ取为具有随系统状态自适应变化的形式γ(n)=γ0/[c+J(n)],γ0= 12,c=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