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 32 激光全息照相

实验 32   激光全息照相
实验 32   激光全息照相

实验 32 激光全息照相

【实验目的】

1.学习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了解全息照相的主要特点

3.学习观察全息照片的方法

【仪器设备】

全息照相的整套装置(PHYWE),如图1 所示:

【全息照相的特点】

全息照相是以光的干涉、衍射等物理光学的规律为基础,借助于参考光波记录物光波的振幅与位相的全部信息,在记录介质(如感光干版)上得到的不是物体的像,而只有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得到的细密干涉条纹,称之为全息图。条纹的明暗程度和图样反映了物光波的振幅与位相分布,好像是一个复杂的衍射光栅,只有经过适当的再照明才能重建原来的物光波。

全息照片还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全息照片在适当的照明下重建物光波与原来的物光波具有相同的深度和视差。改变观察的位置,就可以看到景物被遮拦的物体,观察近距离的物体,眼睛必须重新调焦。

(2)把全息照片分成小块,其中每一小块都可以再现整个图像。因为照片上每一点都受到参考光和被摄物体所有部分的光的作用,所以这些点就用编码的形式包含了整个图像的信息。但是当小块逐渐减小时,分辨率逐渐变差。

(3)全息照片可以用接触法复制,但无正负片之分,不论是原来的还是复制的都再现被摄物体的正像。而且无论照明乳剂的反差特性如何,再现影像的反差同原物体的反差都非常接近。

(4)全息照片绕垂直轴线转180°,引起一个倒转的像,让全息照片绕一水平轴线旋转180°,也产生一个倒转的像,但让全息照片绕一个垂直与全息图平面的轴线转180°,则不引起像的倒转。

(5)最后一个特点是在同一张底片上用连续曝光方法可以重叠几个影像,而每一张影像又不受其它影像的干扰而单独显现。

【物理原理】

全息照相是一种采用相干光源的两步光学成像过程。第一步是在记录介质上记录由参考光和物光形成的复杂的干涉图样――全息图,第二步是在适当的照明下从全息图再现出物体通常的图像,所以全息照相的基本理论,实质上就是一种较为广义的双光束干涉场的计算。

由激光器发出的相干光经分束器之后,一束照明物体成为景物光,另一束为参考光。两光束成一定的夹角入射到记录介质上,相互干涉而记录下全息图。由于记录介质只能记录振幅,可见物波的位相记录也是利用干涉的原理转换成相应的振幅关系加以记录的。

1. 全息照相记录的信号

如图 2 所示,(x 1,y 1,z 1=-d )为物点所在的物平面,(x ’2,y ’2,z ’2=0)为记录介质所在的像平面,P(x 1,y 1,z 1 =-d)为物点,R(x r ,y r ,z r )在任意平面(x r ,y r ,z r )上,R 点源与平面(x ’2,y ’2,0)的距离为z r 。Q (x ’2,y ’2,0)为记录介质平面上任一点。若物光与参考光是相干的,则记录介质上的光强分布为

2

2

00I=a r **r a ra +++ (1)

其中,0exp()a a a i φ=为物点源到达全息图平面的光波的复振幅,0exp()r r r i φ=为全息图上参考波的复振幅。

由于做全息照相时,总是尽量使参考光和物光独立在记录介质上的照度均匀,所以在全息图上2

0a 和2

0r 变化比较缓慢。所以这里主要注意相干项

00**2cos()r a r a ra a r φφ+=- (2) 其中 1

2()a P Q P O π

φλ=

- (3)

1

2()r P Q R O π

φλ=

- (4)

1

1

22()r a R Q P Q l π

π

φφλλ-=

-=

? (5)

()l RQ PQ ?=-为光波从P 进行到Q 和由R 进行到Q 的光程差。由图可见,当P 点

和Q 点离z 轴不太远,而且z 1很大时,a φ可以由1/ z 1一级近似求得 ()22

22212111

21222a x y x x y y Z πφλ??''''≈

+--?

??? (6) 同理 ()22

2222121222r r r r

x y x x y y Z πφλ??''''≈

+--?

???

(7) 可见干涉项产生的是明暗以()r a φφ-为变量按余弦规律变化的干涉条纹并被记录介质记录下来。由于这些干涉条纹在记录介质上各点的强度决定于物光波(以及参考光波)在各点的振幅与位相,因此记录介质上就保留了物光波的振幅和位相的信息。

2.波前重建

常用于记录全息图的介质是照相干版或胶片,假定记录全息图的干版经曝光、冲洗以 后,把曝光时的入射光强线形变换为显影振幅的透射率,并假定曝光量的变化范围限于该 种干版的 t-E 曲线的线形区内,则干版的透射率为 0t t KI =-

即 ()2

2

000,(a r **)t x y t K r a ra =-+++ (8)

式中,t 0为未曝光部分的透射率,K 为比例系数。对同一干版,t 0和 K 都可认为是常数。I 1= a 02,I 2=r 02分别为入射到干版的物光强和参考光强,它们在全息图面上接近均匀。因此对于点源的全息图,只有透过率与r*a+ra*成正比的空间变化干涉项,在照明后能产生衍射。

假设在全息图形成后和再现前有可能把它放大或缩小,为此把全息图平面坐标再标记为x 2=m x ’2, y 2=m y ’2,式中m 为线放大率。假设再现波长λ2不必和形成波长λ1相同,它们的比值由μ=λ2/λ1给出。再现波或照明波由一点光源C(x c ,y c ,z c )发出,如图 3 所示。则全息图平面的衍射波复振幅 C 与上述透射率的乘积为

()()000**exp exp v R Cr a Cra C a r i i φφ+=+???? (9)

其中 ()0exp c C C i φ= (10)

(),,v c a r v v v v x y z φφφφφ=+-= (11) (),,R c r a R R R R x y z φφφφφ=+-= (12)

为使全息图能产生点源物体P 的像,全息图上的再现波的位相v φ和R φ必须和球面波相当,在全息图上球面波位相分布的一级近似值可按式(6)写成

()()22

2222322323

21,222x y x y x x y y z πφλ??=

+--??

??

(13) 其中z 3为全息图到像平面的距离,x 3和y 3代表像平面上像点 P 的坐标。我们必须使v φ和R φ与φ有相同的形式。如果做到这一点,那么在一级近似下影像波是会聚的平面波还是发散波将按v φ和R φ的正负号而定。这就是点源的完全一级近似成像的情况。可是φ、v φ和R φ的展开式中略去了代表像差的高次项,因此,将与实际情况略有不同。

但是,若再现波和原参考光波完全一样时,式(9)变为

()[]2

2

0000**exp exp (2)a r a rr a rra a r i a r i φφφ+=+- (14)

显然,式(14)右边第一项是按一定的比例重建的物光波,它离开全息片以后按照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继续传播时,其行为与原物在原来位置发出的光波相同(仅仅是振幅按一定的比例改变,位相改变180°),因此在全息片后面的观察者对着这个衍射而产生的另一个一级衍射波,称为孪生波。在一定的条件下,它是一束会聚光,形成一个有畸变的,并且在观察者看来物体的前后关系与实物相反的实像。

如果用参考光波 r 和共轭光波 r*(所谓共轭光波是传播方向和原来光波完全相反的光波,是会聚于点源 R (x r , y r , z r )的球面波)照射全息片,此时透过全息片的光波,干涉项 可仿照式(1)写成

[]()2

2

0000**exp (2)exp a r a r a ra a r i a r i φφφ+=-+- (15)

式中等号右边第二项与原来物光波 a 的共轭光波 a*成正比,由于 a*是会聚于原来物点所在位置的光束,因此这一项所代表的衍射光束在原来物体所在的位置形成一个无畸变的实象,如图 4(b )所示,从图(b )可以看到,观察者好像是跑到原来物体的背后去观察, 而且能透过原来处于后面的部分看到前面的部分。

在上面的讨论中,利用公式(8)分析透过全息片的衍射光束时,实际上是把全息片二维 的衍射光栅来处理,再照光经衍射后,除了直接透过的零级光束外,同时存在正、负一级衍射光束。由于感光板上的乳胶有一定的厚度,而且是透明的,故其内部也存在物光波与参考光波的相互干涉,干涉条纹也被记录下来,经过处理后得到的三维全息图,相当于三维衍射光栅。三维光栅的衍射受到布拉格条件的限制,只有物光束和参考光束的夹角较小时才能同时出现正、负一级衍射。当物光束和参考光束的夹角较大时,(如接近 180°时)和 x 射线在晶格中的衍射一样,

三维光栅对光的衍射也具有波长的选择性,因此可以用单色相干光制作全息片,用普通

的白光照射它实现波前重建。这一重建过程是三维光栅衍射的结果,从效果上看,好像是从全息片的反射光束中得到的,因此称为反射全息,又因为波前的重建利用了白光,所以又称为白光重现全息照相。

反射式全息片的制作法是让物光束和参考光束分别从照相底版的两面进入乳胶层,如图(a)所示(图中用直接透过底版的参考光作为物体的照明光),两束光的干涉极大值在显影后形成基面波的相互干涉来估计这些银层的间距。图6中α和γ分别代表参考光束和物光束的传播方向,它们的夹角为2θ并假设都是平面波。显然,两组波阵面的夹角也是2θ,每一组波阵面中相邻两波阵面之间的距离为λ,图中竖直线代表干涉极大所在的平面,它们的间隔为d,这些平面是物光束与参考光束的分角面,

从图上画粗线的三角形可得

=

dθλ

2sin

(16)

用上式计算d 的大小时,θ和λ应取乳胶介质

中的数值。由式(4 16)可得

=

dλθ

/2sin

(17)

通常物光束和参考光束之间的夹角接近于

180°,从而d = λ/2,若采用波长为632.8nm的激

光作为光源,银层的间距大约为0.3μm,若考虑到

乳胶的折射率n>1,这个间距还要更小。通常全息

干版的乳胶层厚度为6-15μm,因此在乳胶内部能

形成几十层银层。实际上参考光和物光都不是平面

波,特别是物光波具有复杂的波前,因此干涉极大并非是和底版平行的理

想平面,得到的全息图是复杂的三维光栅。

用再照光γ照射这个全息片时,入射光受三维光栅衍射时所遵从的

规律与x 光在晶格中衍射的规律相同,它们都遵从布拉格公式。此时三

维光栅的衍射等效于各银层反射光束的相干叠加,只有入射光线与银层的

夹角和波长λ满足式(16)表示的布拉格公式时才存在干涉极大(此时,

公式中的d 为银层间距),而且相对于银层而言,干涉极大的方向正好是

入射光经银层反射后的反射方向,如图7 所示,把图7 和图6 比较,不

难发现这时干涉极大的方向正好是制作全息片时物光束的方向,因此在反

射方向上得到的正是重建的物光束,对此方向可看到原物的三维虚像。

由于三维光栅衍射的这种波长选择性,我们不必用原来的参考光作为

再照光,而可以用白光照射重建原来的物光波,如图5(b)所示,如果把图(b)中的乳胶面转过180 ,可得三维实像,如图5(c)所示。

用白光再现时,根据式(16),白光中只有波长和制作全息片时所用光波波长相同的成分衍射后才能出现干涉极大,但乳胶经显影、定影和晾干后往往发生收缩,使银层间距减小,因此能出现干涉极大的波长比制作时光波的波长要小。如用波长为632.8nm的红光制作全息片,用白光再现时可能观察到绿色的像。

如果参考光束和物光束从感光干版的同一侧入射,而且相对于乳胶表面

而言,它们的入射角都不大的话,根据上述分析,干涉极大形成银层间距将

比较大,而且接近于乳胶表面垂直。这时形成的全息图可近似看作乳胶面上

的二维干涉条纹。这就是前面讨论的一般透射全息照相的情形。

【全息照相的拍摄条件】

1.对稳定性的要求

全息片所记录的是参考光束和物光束之间的干涉条纹,这些干涉条纹十分细密,拍摄全息照片时,极小的扰动都会使得干涉模糊,甚至使干涉条纹完全不能记录下来.由上述布喇格法则(式16),我们可以估计干涉条纹的宽度,简单的理论推导和实验证明,景物在曝光时间内移动λ/8 就足以使于涉条纹模糊不清。所以,为了成功地记录干涉条纹,曝光期间,元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应小于条纹间距的几分之一。此外,空气、声波和温度的变化也会引起元件的震动,或者使空气的流动密度不均匀而导致光程变化,因此,曝光期间应避免大声喧哗、敲门、吹风等,更不能碰到防震台。缩短曝光时间也有利于减少外界震动的影响。使用脉冲激光器甚至可以拍摄运动物体的全息照片。但是减少曝光时间往往受到光源强度和底片灵敏度的限制。所以具体需要的曝光时间决定于各种因素,其中包括被摄物体的反射率、相对距离和几何位置以及感光干版的灵敏度等等。

2.对光源相干性的要求

如前所述,全息照相是用干涉的方法记录物光波的振幅和位相,因此参考光束与物光束必须是相干的。我们实验用的是He-Ne 激光器,λ=632.8nm。激光器的单色性虽然很好,但谱线仍然有一定的宽度Δλ,相应的相干长度l=λ2/Δλ,考虑到最坏的情况,例如多普勒展宽Δλ=0.002nm时,l = 20cm。为了保证物光束与参考光束相干,应使参考光路与物光路的光程接近相等。而被摄景物的景深也应该在相干长度之内。此外,对空间相干性的要求也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们的实验选用单横模(TEM00)的激光器,景物的大小应在空间相干的范围内。

【实验内容】

制作漫反射物体的全息片的典型光路如图8 所示,这是一种典型的利思——厄帕特尼克斯(离轴型)全息照相的光路图。He-Ne 激光器发出的激光由分束镜分为两束,两束光强的比例,要视被摄物的漫反射能力以及参、物两光束在底片上的比例来决定。参考光束和物光束都经过扩束镜扩束,移动扩束镜的位置(或改变扩束镜的倍率),放大或缩小光斑,在一定面积上的光强就会增大或减小。在底片位置处参考光束强度和物光束强度的比值可用光电池配以检流计在底片架上进行测量。

开始实验前,激光器要预热大约一个小时,以免发生波长振动。由于激光经过分束器后形成参考光和景物光,它们沿不同的路径到达记录介质相互干涉从而产生全息图像,实验时必须确保机械的稳定性。

图8 实验光路图

记录三维漫反射物体的全息片,观察再现的三维物像。具体步骤如下:

1.调节激光器使激光束距离底板13cm,按图8 安排好光路,选择适当的曝光时间进行拍摄。注意在整个曝光时间内尽量避免走动及大声说话。

2.拍摄完毕以后,全息片要经过显影、停影、定影、水漂及晾干等四个步骤以后才能

观察再现,整个操作过程均应在暗绿灯下进行,但要认真保持清洁。

3.底片处理完毕以后,就可以观察波前重建:把制作好的全息片放回原来位置(乳胶面仍对着光),从底片后面观察再现的虚像,轮流挡住照明物体的光束和参考光束,从不同方向反复观察、比较原来的物体与再现的虚像;用一张带有直径约5mm 小孔的纸片贴近全息片,人眼通过小孔观察虚像,改变小孔在全息片上的不同位置作同样的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4.改变全息片相对于参考光束的取向或距离,在底片后面的不同方向观察虚像有什么变化。

5.把全息片仍回复到原来的位置与取向,用不扩展的参考光束来照射全息片,并用毛玻璃在全息片后面不同距离的地方接受与观察衍射光束,记录并说明所看到的现象;把全息片绕竖直轴转过180 ,使乳胶面对着观察者,重复这一观察,记录并说明所看到的现6.最后用阿贝比长仪(或读数显微镜)观察全息片的干涉图样,估计干涉条纹的间距。【实验步骤与记录】

第一周实验

图9 光路设计线路图

按图9连接好光路图,打开He-Ne激光器并预热。使得两束光以小于30度的夹角投射到接收装置上(用其他玻璃片代替底片)。光学器件都是通过磁性物质与载物台相固定,摆放时要注意不可引起载物台过大的震动(可握紧光学器件底座轻轻旋动,然后再进行移动)。器材放置如下图:

在全黑外环境下(实验过程中为了避免温度的影响,要将实验室空调关掉),取出分割好的底片,安装在已设置好的接收装置上。

曝光时间定为9s(一般为10s左右,本组实验中所得光束光强较强,故稍微缩短曝光时间),打开激光器进行拍摄,拍摄期间要保持空间环境的稳定,避免说话和走动,降低呼吸声。

拍摄完毕,将已曝光的底片用夹子夹好,先放到显影液中浸泡至底片全黑后,再浸泡10至30秒。然后从显影液中取出,放置到水中静置10至30秒。继而放入定影液中浸泡2至3分钟,取出后放置水中10至30秒。最后将底片浸泡在漂洗液中,直至底片的颜色不再变浅,冲洗干净即可。

底片制作完毕后,使激光通过底片,观察在接收屏上的衍射图像。

实验结果:所得底片基本为透明,在某一区域颜色相对较暗。只当激光照射到底片的该小区域内时才能在接收屏上看到一级衍射的光点。

实验结果分析:

1. 所得底片只有一小部分区域在照射时在接收屏上产生衍射图像。由此可分析在光路调节

过程中,实验人没有让干涉区域充分落在底片上,因此得不到大面积的可用光栅。 2. 由于本组实验所用仪器光强较强,因此曝光时间只设为9s 。但这也可能造成了曝光不充

分导致得不到很理想的光栅。

3. 在进行显影环节时,由于没有按照正确的指令进行操作,导致浸泡时间过短。本应将底

片在显影液中浸泡至完全变黑后再浸泡10至30秒,而在实际操作中只浸泡了20多秒,于是导致了显影不充分。从最后所得底片的色泽(颜色太浅)也可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本次制作中比较重要的一次失误。

其他:光路的设计(光程差的设置,干涉光的相对光强、角度的调节等)的不当偏差也会造成实验结果的不理想。在拍照过程中由于噪声、其他光线的影响也会大大影响底片的制作结果,这些在实验过程中无法避免,只能尽可能保证实验环境不过多抵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由布拉格方程2sin d θλ=,可得光栅常数为/2sin d λθ= 期中nm 8.632=λ,

θtan =y

x 利用θ

θθcos sin tan =

及1cos sin 22=+θθ,可算出θsin

解得d 1=1441.96nm ,d 2=1414.83nm ,d 3=1431.03nm 则平均值为()nm d d d d 27.14293

1

32

1=++=

标准偏差为1

3)

(3

1

2

--=

∑=i i

d d

s =13.65

分析:由于所的底片只有一小块区域可用,因此要长时间稳定地得到两个1级衍射光斑并不容易。因此有一组数据测的是某一1级衍射斑与中心亮斑的距离,并没有求两个亮斑离中心的距离的平均值。这会造成误差,造成数据波动

第二周实验

图10 光学线路设计摆放图

第二周与第一周的实验步骤相似,由于第二次实验要求落在塑像上漫反射的光与参考光在底片上发生干涉。而且为使参考光减弱,因此在参考光光路上加设两块减光片。

实验结果:所得底片中间部分呈暗色。放置在夹片装置上后用参考光照射,可以看到一小部分图像(石膏像的右肩轮廓)

实验结果分析:

1、实验光路线路设计得不够好,两束光的高度偏低,结果使物光束投射到石膏像凹陷处(主要是臂膀和手中鸭子部分)。物光束在石膏像上漫反射光的光强偏弱,而且漫反射的光线没大部分不落在底片上,这导致观察时图像较暗,且并不清晰,只能看到大概轮廓。

2、曝光时,实验室内基本无人走动,光线和声音都得到较好的控制,但是实验室里的环境还不是十分理想,例如光线从窗帘边隙中照进来,达不到完全理想的暗室。

3、吸取上次实验的经验,在显影、定影环节,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对底片进行浸泡。同时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在实验仪器以及操作上更为熟练。

【思考题】

1.普通照相比较,全息照相有哪些特点?

答:1.全息照相以干涉衍射等波动光学的规律为基础。普通照相过程是以几何光学的规律为基础。

2.全息图所记录的是物体各点的全部光信息,包括振幅和位相。普通照相底片记录的仅仅是物体各点的光强。

3.全息照相过程中物体与底片之间是点面对应的关系,即每个物点所发射的光束直接落在记录介质整个平面上。反过来说,全息图中每一个局部都包含了物体各点的光信息。普通照相过程中物像之间是点点对应的关系,即一个物点对应像平面中的一个像点。

4.全息图能完全再现原物的波前,因而能观察到一幅非常逼真的立体图像。普通照相得到的只能是二维的平面图像。

5.全息照相要求光源有很高的时间相干性和空间相干性。光源的相干长度越大、波前上相干区越大,就能越有效地实现全息照相。普通照相只是像的强度记录,并不要求光源的相干性。

2.全息照相是如何把光波的相位记录下来的?

答:由于记录介质只能振幅,故光波的位相记录是利用干涉的原理转换成相应的振幅关

系加以记录的。取0exp()

a

a a iφ

=

为物点源到达全息图平面的光波的复振幅,

0exp()

r

r r iφ

=

为全息图上参考波的复振幅。

利用光强分布公式算出干涉项公式00**2cos()

r a r a ra a r φφ+=-

算出干涉项的相位差值角度

()22

22212111

21222a x y x x y y Z πφλ??''''≈+--?

???

()22

2222121222r r r r

x y x x y y Z πφλ??''''≈

+--?

???

可见干涉项产生的是明暗以

()

r a φφ-为变量按余弦规律变化的干涉条纹并被记录介质

记录下来。由于这些干涉条纹在记录介质上各点的强度决定于物光波(以及参考光波)在各点的振幅与位相,因此记录介质上就保留了物光波的振幅和位相的信息。

3.观察到再现像后,将全息片旋转或倒置,透过全息照片能否观察到原再现图像。 答:全息照片绕垂直轴线转180°,引起一个倒转的像,让全息照片绕一水平轴线旋转180°,也产生一个倒转的像,但让全息照片绕一个垂直与全息图平面的轴线转180°,则不引起像的倒转。

完整word版,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学院土环学院班级采矿1502 学号41501556 姓名殷苑文 一、实验目的与实验仪器 实验目的 1.了解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 2.掌握全息照相方法及底片冲洗方法; 3.观察物象再现。 实验仪器 激光器,成套全息照相光具原件及隔振光学平台,白屏,硅光电池及电压表,全息干板,被照物体,显影液和定影液等。 二、实验原理(要求与提示:限400字以内,实验原理图须用手绘后贴图的方式) 全息记录 由光的波动理论知道,光波是电磁波。 一个实际物体发射或反射的光波比较复杂,但是一般可以看成是由许多不同频率的单色光波的叠加。因此,任何一定频率的光波都包含着振幅和位相两大信息。 全息照相的一种实验装置的光路如图1所示。激光器射出的激光束通过分光板分成两束,一束经透镜扩束后照射到被摄物体上,再经物体表面反射后照射到感光底片上,这部分光叫物光。另一束经反射镜改变光路,再由透镜扩大后直接投射到全息干版上,这部分光称为参考光。由于激光是相干光,物光和参考光在全息底片上叠加,形成干涉条纹。因为从被摄物体上各点反射出来的物光,在振幅上和相位上都不相同,所以底片上各处的干涉条纹也不相同。强度不同使条纹明暗程度不同,相位不同使条纹的密度、形状不同。因此,被摄物体反射光中的全部信息都以不同明暗程度和不同疏密分布的干涉条纹形式记录下来,经显影、定影等处理后,就得到一张全息照片。这种全息照片和普通照片截然不同,一般在全息照片上只有通过高倍显微镜才能看到明暗程度不同、疏密程度不同的干涉条纹。由于干涉条纹密度很高,所以要求记录介质有较高的分辨率,通常达1000 条线/毫米以上,故不能用普通照相底片拍摄全息图。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标准范本

编号:QC/RE-KA5121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标准范本 The new situation in operation, especially the emergency, makes the information open and transparent by reporting the details, and then forms a closer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工作汇报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标准范本 使用指南:本报告文件适合在为规范管理,让所有人员增强自身的执行力,避免自身发展与集体的工作规划相违背,按固定模式形成日常报告进行上交最终实现及时更新进度,快速掌握所需了解情况的效果。文件可用word任意修改,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编辑。 【实验目的】 1.了解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 2.掌握全息照相以及底片的冲洗方法。 3.观察物象再现。 【实验仪器】 防震光学平台、氦氖激光器、高频滤波器)、扩束透镜(两个)、分束器、反射镜(两个)、全息Ⅰ型干版、显影液和定影液及暗房设备。 【实验原理】 全息照相与普通照相无论是在远离上还是在方发生都有本质的区别。普通照相

是用几何光学的方法记录物体上各点的发光强度分部,得到的是二维平面像,像上各点的照度与物体上的各点发光强度一一对应。而全息照相的记录对象是整个物体发出的光波(即物体上各点发出的光波的叠加),借助于参考光用干涉的方法记录这个物光波的振幅和位相(周相)分布,即记录下物光波与参考光波相干后的全部信息。此时,记录信息底片上得到的不是物体的像,而是细密的干涉条纹,就好像一个复杂无比的衍射光栅,必须经过适当的再照明,才能重建原来的无广播,从而再现物体的三维立体像。由于底片上任何一小部分都包含整个物体的信息,因此,只利用拍摄的全息底片的一小部分也能再现整个

全息照相实验实验报告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光电信息技术实验报告 姓名:张皓景 学号: 班级: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11级2班实验名称:全息照相实验 任课教师:裴世鑫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光学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及其主要特点。 2.学习全息照相的拍摄方法和实验技术。 3.了解全息照相再现物像的性质、观察方法。 二、实验仪器 三、实验装置示意图 5底片 图1 全息照相光路 四、实验原理 全息照相是一种二步成像的照相技术。第一步采用相干光照明,利用干涉原理,把物体

在感光材料(全息干版)处的光波波前纪录下来,称为全息图。第二步利用衍射原理,按一定条件用光照射全息图,原先被纪录的物体光波的波前,就会重新激活出来在全息图后继续传播,就像原物仍在原位发出的一样。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看到的“物”并不是实际物体,而是与原物完全相同的一个三维像。 1.全息照相的纪录——光的干涉 由光的波动理论知道,光波是电磁波。一列单色波可表示为: 2cos(t )r x A πω?λ=+- (1) 式中,A 为振幅,ω 为圆频率,λ 为波长,φ 为波源的初相位。 一个实际物体发射或反射的光波比较复杂,但是一般可以看成是由许多不同频率的单色光波的叠加: 12cos(t )n i i i i i r x A πω?λ==+- ∑ (2) 因此,任何一定频率的光波都包含着振幅(A )和位相(ωt+φ-2πr/λ)两大信息。 全息照相的一种实验装置的光路如图(1)所示。激光器射出的激光束通过分光板分成两束,一束经透镜扩束后照射到被摄物体上,再经物体表面反射(或透射)后照射到感光底片(全息干版)上,这部分光叫物光。另一束经反射镜改变光路,再由透镜扩大后直接投射到全息干版上,这部分光称为参考光。由于激光是相干光,物光和参考光在全息底片上叠加,形成干涉条纹。因为从被摄物体上各点反射出来的物光,在振幅上和相位上都不相同,所以底片上各处的干涉条纹也不相同。强度不同使条纹明暗程度不同,相位不同使条纹的密度、形状不同。因此,被摄物体反射光中的全部信息都以不同明暗程度和不同疏密分布的干涉条纹形式记录下来,经显影、定影等处理后,就得到一张全息照片。这种全息照片和普通照片截然不同,一般在全息照片上只有通过高倍显微镜才能看到明暗程度不同、疏密程度不同的干涉条纹。由于干涉条纹密度很高,所以要求记录介质有较高的分辨率,通常达1000 条线/毫米以上,故不能用普通照相底片拍摄全息图。 2.全息照相的再现——光的衍射 由于全息照相在感光板上纪录的不是被摄物的直接形象,而是复杂的干涉条纹,因此全息照片实际上相当于一个衍射光栅,物象再现的过程实际是光的衍射现象。要看到被摄物体的像,必须用一束同参考光的波长和传播方向完全相同的光束照射全息照片,这束光叫再现光。这样在原先拍摄时放置物体的方向上就能看到与原物形象完全一样的立体虚像。如图2 所示把拍摄好的全息底片放回原光路中,用参考光波照射全息片时,经过底片衍射后有三部分光波射出。 0 级衍射光——它是入射再现光波的衰减。 +1 级衍射光——它是发散光,将形成一个虚像。如果此光波被观察者的眼睛接收,就等于接收了原被摄物发出的光波,因而能看到原物体的再现像。

全息照相实验的报告材料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程子豪 2010035012 少年班01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全息照相记录和再现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点; 2.学习全息照相的操作技术; 3.观察和分析全息图的成像特性。 二、实验原理: 2.1全息照相原理的文字表述: 普通照相底片上所记录的图像只反映了物体上各点发光(辐射光或反射光)的强弱变化,显示的只是物体的二维平面像,丧失了物体的三维特征。全息照相则不同,它是借助于相干的参考光束和物光束相互干涉来记录物光振幅和相位的全部信息。这样的照相把物光束的振幅和相位两种信息全部记录下来,因而称为全息照相。 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早在1948年就由伽伯(D. Gabor)发现,但是由于受光源的限制(全息照相要求光源有很好的时间相干性和空间相干性),在激光出现以前,对全息技术的研究进展缓慢,在60年代激光出现以后,全息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全息技术在干涉计量、信息存储、光学滤波以及光学模拟计算等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伽伯也因此而获得了1971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全息照相在记录物光的相位和强度分布时,利用了光的干涉。从光的干涉原理可知:当两束相干光波相遇,发生干涉叠加时,其合强度不仅依赖于每一束光各自的强度,同时也依赖于这两束光波之间的相位差。在全息照相中就是引进了一束与物光相干的参考光,使这两束光在感光底片处发生干涉叠加,感光底片将与物光有关的振幅和位相分别以干涉条纹的反差和条纹的间隔形式记录下来,经过适当的处理,便得到一张全息照片。 具体来说,全息照相包括以下两个过程: 1、波前的全息记录 利用干涉的方法记录物体散射的光波在某一个波前平面上的复振幅分布,这就是波前的全息记录。通过干涉方法能够把物体光波在某波前的位相分布转换成光强分布,从而被照相底片记录下来,因为我们知道,两个干涉光波的振幅比和位相差决定着干涉条纹的强度分布,所以在干涉条纹中就包含了物光波的振幅和位相信息。典型的全息记录过程是这样的:从激光器发出的相干光波被分束镜分成两束,一束经反射、扩束后照在被摄物体上,经物体的反射或透射的光再射到感光底片上,这束光称为物光波;另一束经反射、扩束后直接照射在感光底片上,这束光称为参考光波。由于这两束光是相干的,所以在感光底片上就形成并记录了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干涉条纹的形状和疏密反映了物光的位相分布的情况,而条纹明暗的反差反映了物光的振幅,感光底片上将物光的信息都记录下来了,经过显影、定影处理后,便形成与光栅相似结构的全息图—全息照片。所以全息图不是别的,正是参考光波和物光波干涉图样的记录。显然,全息照片本身和原来物体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2、衍射再现 物光波前的再现利用了光波的衍射。用一束参考光(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与记录全息图时用的参考光波完全相同)照射在全息图上,就好像在一块复杂光栅上发生衍射,在衍射光波中将包含有原来的物光波,因此当观察者迎着物光波方向观察时,便可看到物体的再现像。这是一个虚像,它具有原始物体的一切特征。此外还有一个实像,称为共轭像。应该指出,共轭波所形成的实像的三维结构与原物并不完全相似。

大学物理实验-静物全息照片的摄制与观察

实验报告 静物全息照片的摄制与观察 【实验目的】 1.学习全息照相的拍摄方法和观察要领; 2.通过对静物全息照片的摄制与观察,了解全息照片的主要特点。 【实验原理】 1.全息照相与全息照相技术 照相是将物体上各点发出或反射的光记录在感光材料上,由光的波动理论知,光波是电磁波,一列单色波可表示为式中A为振幅,ω 为圆频率,λ为波长,? 为波源的初相位。一个实际物体发射或反射的光波比较复杂, 但是一般可以看成是由许多不同频率的单色光波的叠加因 此任何一定频率的光波都包含着振幅A和相位两类信息。 光在传播过程中,借助于它们的频率、振幅和相位来区别物体的颜色(频率)、明暗(振幅平方)、形状和远近(相位)。 普通照相是通过成像系统(照相机镜头)使物体成像在感光材料上,材料上的感光强度只与物体表面光强分布有关,因为光强与振幅平方成正比,所以它只记录了光波的振幅信息,无法记录物体光波的相位差别。因此普通照相记录的只能是物体的一个二维平面像,缺乏立体感。 全息照相不仅记录了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波的振幅信息,而且把光波的相位信息也记录下来,所以全息照相技术所记录的并不是普通几何光学方法形成的物

体像,而是物光光波本身。它记录了光波的全部信息,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能将所记录的全部信息完全再现出来,因而再现的物像是一个逼真的三维立体像。 全息照相包括二个过程,第一,把物体光波的全部信息记录在感光材料上,称为记录(拍摄)过程。第二,照明已被记录下全部信息的感光材料,使其再现原始物体的光波,称为再现过程。 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是以波的干涉为基础,所以除光波外,对其他的波动过程如声波、超声波等也都适用。 2.全息照相的基本过程——记录和再现 (1)全息照相记录过程的原理——光的干涉 怎样才能把物光的全部信息同时记录下来呢?由物理光学可知,利用干涉的方法,以干涉条纹的形式就可以记录物光的全部信息。 图一静物全息照片的摄制光路图

光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实验三十四全息照相 物理学院1300061311 二下 6 组 03 号 2015.4.15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 2?学习全息照相的实验技术,拍摄合格的全息图; 3 ?了解摄影暗室技术. 二. 实验仪器 光学平台,He-Ne 激光器及电源,快门及定时曝光器,扩束透镜,反射镜和 分束器,光功率计,全息底片,被摄物体,显微镜,暗室技术使用的设备. 三. 实验原理 全息照相中所记录和重现的是物光波前的振幅和相位,即全部信息,这是全 息照相名称的山来?但是,感光乳胶和一切光敬元件都是“相位盲S 不能直接记 录相位?必须借助于一束相干参考光,通过拍摄物光和参考光的干涉条纹,间接 记录下物光的振幅和相位?直接观察拍好的全息图,看不到像?只有照明光按一定 方向照在全息图上,通过全息图的衍射,才能重现物光波前,使我们看到物的立 体像?故全息照相包括波前的全息记录和重现两部分内容。下面是透射式全息照 相原理。 1?全息记录 如果将物光和参考光的干涉条纹用感光底片记录下来,那就记录了底片所在位 置物光波前的振幅和相位 物光一点发出的球面波波前: 〃0(如刃=人(忑y )exp [诫)(兀y )] 参考光波前: 则底片上总复振幅: 光强分布: Ig) = UU 感光底片在曝光后经显影和定影等暗室技术处理,成为全息图?适当控制曝光 量及显影条件,可以使全息图的振幅透过率:与曝光量E (正比于光强1)成线性关 系,即 心,刃=山一例(九y ) ? 2兀 匕(兀 y) = A r exp[/ — ysina] Ug y) = U Q (x.y)+U r (x, y)

激光全息照相

激光全息照相 普通照相记录下来的是物体光波的强度,不能记录相位,因而丢失了物体纵深方向的信息,照片看起来没有立体感。1948年英国科学家盖伯(D. Gabor)在研究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时,采用了一种两步无透镜成像法,可以提高电子显微镜的分辨本领。他提出的方法,利用了光的干涉原理来记录物光波并利用光的衍射原理来再现物光波,这种方法可以同时记录下物体光波的振幅和相位,这是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为此他在197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全息”来自希腊字“holo”,含义是“完全的信息”,即包含光波中的振幅和相位信息。利用激光全息照相得到的全息图,图上的任何一块小区域都能重现整个物体的像。激光全息照相在流场显示、无损探伤、全息干涉计量和制作全息光学元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实验目的 1.加深理解激光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 2.初步掌握拍摄全息照片和观察物体再现像的方法; 3.了解全息照相技术的主要特点,并与普通照相进行比较; 4.了解显影、定影、漂白等暗室冲洗技术。 二、实验原理 1.全息照相与普通照相的主要区别 物体上各点发出(或反射)的光(简称物光波)是电磁波,借助它们的频率、振幅和相位信息的不同,人们可以区别物体的颜色、明暗、形状和远近。普通照相是运用几何光学中透镜成像的原理,把被拍摄物体成像在一张感光底片上,冲洗后就得到了一张记录物体表面光强分布的平面图像,像的亮暗和物体表面反射光的强弱完全对应,但是无法记录光振动的相位,所以普通照相没有立体感,它得到的只能是物体的一个平面像。所谓全息照相,是指利用光的干涉原理把被拍摄物体的全部信息——物光波的振幅和相位,都记录下来,并能够完全再现被摄物的全部信息,从而再现形象逼真的物体立体像。全息照相的过程分两步:记录和再现。全息照相的数学描述见本实验附录A。 2.光的干涉——全息记录 全息照相是一种干涉技术,为了能够清晰地记录干涉条纹,要求记录的光源必须是相干性能很好的激光光源。图1是拍摄全息照片的光路示意图。 由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束,通过分束镜分成两束相干的透射光和反射光:一束光经反射镜M1反射,再经扩束镜L1扩束后照射到被拍摄物体上,然后从物体投向全息底片H上,这部分光称为物光。另一束光经反射镜M2反射,再经扩束镜L2扩束直接照射到底片上,称为参考光。由于同一束激光分成的两束光具有高度的时间相干性和空间相干性,在照相底片上相遇后,形成干涉条纹。由于被摄物体发出的物光波是不规则的,这种复杂的物光光波是由无数的球面波叠加而成的,因此,在全息底片上记录的干涉图样是一些无规则的干涉条纹,这就是全息图。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完全版).docx

实验5.5 全息照相 实验分析: 在这次光学实验中,拍出来的全息照片图像模糊,而且曝光范围小,基本算失败,对此我觉得我们必然在某处有错误,或者是由于实验仪器造成,因此我展开分析,实验失败原因可能有: 1.在曝光过程中有振动或位移,由于全息图上所记录的是参考光 和物光的干涉条纹, 而这些条纹非常细, 在曝光过程中, 极 小的振动和位移都会引起干涉条纹的模糊不清, 甚至使干涉 条纹完全不能记录下来。 2.没有更好的调整好参考光和物光的光程差。参考光和物光的光 程差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不能大于所用激光的相干长度, 否则两者不能相干, 无法在全息干板上获得干涉条纹。 3.没有更好的调整好参考光和物光的夹角。假设全息干板上干涉 条纹的间距为d, 光源波长为λ。根据干涉原理, d 与参考光 和物光之间的夹角θ关系为, 而干板分辨率 η 与d 的关系为。可以看出, θ愈大, 所记录的干涉条纹就越细, 对干板的分辨率要求越高,故夹角 θ不能太大。而夹角θ对全息图再现像时的观察窗(视角) 有 影响, 夹角大, 可在较大范围内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 反之, 观察窗则小, 因此夹角θ也不能太小。 4.光路中使用过多反光镜导致光强过小,从而影响干涉效果。

5.曝光时间没有控制得很好,曝光时间太长, 导致干板太黑, 光 线的透过率降低。 C C 6.在用清水清洗干版时水温没有严格控制在30-32,影响 实验结果。 7.在显影定影时,冲洗时间不够,导致成像范围过小,成像不清 晰。 实验结论: 实验中获得清晰的再现像的关键是要选用具有良好的相干性和稳定性的激光作为光源。光路的调整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好的光路,既要使物光和参考光能够发生干涉,还要保证干涉条纹间隔清晰,反差合适。所以要首先调整好物光和参考光的光程,以保证干涉能够发生,然后再调整物光与参考光束之间的夹角及物光和参考光的光强比, 保证全息照片的清晰度和反差。另外,在曝光时系统要稳定。

3 第3节 光的偏振 第4节 激光与全息照相

第3节光的偏振 第4节激光与全息照相 1.了解振动中的偏振现象,知道只有横波才有偏振现象,知道光是一种横波. 2.知道偏振光和自然光的区别,知道光的偏振说明光是横波.(重点+难点) 3.知道激光的产生原理和主要特点,了解激光的特性和应用.(重点) 4.知道激光在全息照相中的应用原理和特点. 一、光的偏振 1.偏振现象 (1)如果横波只沿某一个特定的方向振动,在物理学上就叫做波的偏振.只有横波才有这种特性.因为纵波的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始终在同一直线上,所以纵波不存在偏振. (2)光波属于电磁波,是横波,具有偏振性.太阳、电灯、蜡烛等普通光源发出的光不显示偏振性. 2.偏振片:只让某一方向振动的光通过,而不让其他方向振动的光通过的一种光学元件. 3.光的分类 (1)自然光:太阳、电灯等普通光源发出的光,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内,光波可沿任何方向振动,光的振动在平面内是均匀分布的. (2)偏振光 ①自然光通过偏振片(起偏器)之后,只有振动方向与“狭缝”方向相同的光波才能完全通过.自然光通过偏振片后,就能获得偏振光. ②起偏器和检偏器:用于获得偏振光的偏振片叫起偏器,用于检查通过起偏器的光是不是偏振光的偏振片叫检偏器. ③偏振器的偏振化方向:偏振光能完全通过的方向. 4.偏振现象的应用 (1)立体电影. (2)在照相机镜头前装一偏振片,并适当旋转偏振镜片,能够阻挡偏振光,消除或减弱光滑物体表面的反光或亮斑.

(3)利用偏振光通过受力的塑料或玻璃时,偏振化方向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检查应力的分布情况以及用于地震预报. 1.(1)只有横波才能发生偏振,纵波不能发生偏振.() (2)光的偏振现象证明光是横波.() (3)自然界不存在偏振光,自然光只有通过偏振片才能变为偏振光.() 提示:(1)√(2)√(3)× 二、激光与全息照相 1.激光及其特性 (1)激光是原子受激辐射产生的光.发光的方向、频率、偏振方向均相同,两列相同的激光相遇可以发生干涉.激光是人工产生的光. (2)激光具有相干性好、单色性好、亮度高、方向性强等特点. (3)激光用途很广,在农业领域可以用来育种,在医疗领域可以用激光作为手术刀来切割组织,在军事领域可以制作各种激光武器,在工业领域可以利用激光进行切割金属等难熔物质. 2.激光与全息照相 (1)全息照相是利用光的干涉来实现的. (2)作为光源的激光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通过凹透镜发散后射到照相胶片上,另一部分射向一个平面镜,经反射后通过另一个凹透镜发散后射向被拍照的物体,该物体把光线反射到照相胶片上并与第一束光发生干涉,两束光干涉的结果就在照相胶片上记录下被拍摄物体的三维图像信息,这就是全息照相. 2.(1)激光用于光纤通信是利用了它亮度高的特点.() (2)激光可用做“光刀”来切开皮肤,是利用了激光的相干性好.() (3)全息照相技术只能记录光波的强弱信息.() 提示:(1)×(2)×(3)×

【实验报告】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了解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 2.掌握全息照相以及底片的冲洗方法。 3.观察物象再现。 【实验仪器】 防震光学平台、氦氖激光器、高频滤波器)、扩束透镜(两个)、分束器、反射镜(两个)、全息Ⅰ型干版、显影液和定影液及暗房设备。 【实验原理】 全息照相与普通照相无论是在远离上还是在方发生都有本质的区别。普通照相是用几何光学的方法记录物体上各点的发光强度分部,得到的是二维平面像,像上各点的照度与物体上的各点发光强度一一对应。而全息照相的记录对象是整个物体发出的光波(即物体上各点发出的光波的叠加),借助于参考光用干涉的方法记录这个物光波的振幅和位相(周相)分布,即记录下物光波与参考光波相干后的全部信息。此时,记录信息底片上得到的不是物体的像,而是细密的干涉条纹,就好像一个复杂无比的衍射光栅,必须经过适当的再照明,才能重建原来的无广播,从而再现物体的三维立体像。由于底片上任何一小部分都包含整个物体的信息,因此,只利用拍摄的全息底片的一小部分也能再现整个物像。 1.全息记录 全息照相的光路图如下图所示:

感光底板 用激光光源照射物体,物体因漫反射发出物光波。波场上没一点的振幅和相位都是空间坐标的函数。我们用O表示物光波没一点的复振幅与相位。用同一激光管员经分光板分出的另一部分光直接照射到地板上,这个光波称为参考光波,它的振幅和相位也是空间坐标的函数,其复振幅和位相用R表示,草考光通常为平面或球面波。这样在记录信息的底板上的总光场是物光与参考光的叠加。叠加后的复振幅为O+R,如图从而底板上各点的发光强度分布为 I(OR)(O*R*)OO*RR*OR*O*RIOIROR*O*R (式1) 式子中,O*与R*分别是O和R的共轭量;I。,IR分别为物光波和参考光波独立照射底版时的放光强度。 2.物相再现 3.底板经过曝光冲洗后,形成各处透光率不同的全息照片,它相当于一个复杂的光栅。一般来说,光透过这样的全息照片时,振幅以及位相都要发生变化。如果令 t=透过光的复振幅/入射光的复振幅(式2) 则复振幅透过率t一般为复数。但对于平面吸收型全息照片t为实数。如果曝光及冲洗合适,可使得 tt0KI (式3)

光学实验报告 (一步彩虹全息)

光学设计性实验报告(一步彩虹全息) 姓名: 学号: 学院:物理学院

一步彩虹全息 摘要彩虹全息是用激光记录全息图, 是用白光再现单色或彩色像的一种全息技术。彩虹全息术的关键之处是在成像光路( 即记录光路) 中加入一狭缝, 这样在干板上也会留下狭缝的像。本文研究了一步彩虹全息图的记录和再现景象的基本原理、一步彩虹全息图与普通全息图的区别和联系、一步彩虹全息的实验光路图,探讨了拍摄一步彩虹全息图的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指出了一步彩虹全息图的制作要点, 得出了影响拍摄效果的佳狭缝宽度、最佳狭缝位置及曝光时间对彩虹全息图再现像的影响。 关键词:一步彩虹全息;狭缝;再现 1 光学实验必须要严密,尽可能地减少实验所产生的误差; 2 实验仪器 防震全息台激光器分束镜成像透镜狭缝干板架光学元件架若干干板备件盒洗像设备一套线绳辅助棒扩束镜2个反射镜2个 3 实验原理 3.1 像面全息图 像面全息图的拍摄是用成像系统使物体成像在全息底板上,在引入一束与之相干的参考光束,即成像面全息图,它可用白光再现。再现象点的位置随波长而变化,其变化量取决于物体到全息平面的距离。 像面全息图的像(或物)位于全息图平面上,再现像也位于全息图上,只是看起来颜色有变化。因此在白光照射下,会因观察角度不同呈现的颜色亦不同。 3.2 彩虹全息的本质 彩虹全息的本质是要在观察者与物体的再现象之间形成一狭缝像,使观察者通过狭缝像来看物体的像,以实现白光再现单色像。若观察者的眼睛在狭缝像附近沿垂直于狭缝的方向移动,将看到颜色按波长顺序变化的再现像。若观察者的眼睛位于狭缝像后方适当位置, 由于狭缝对视场的限制, 通过某一波长所对应的狭缝只能看到再现像的某一条带, 其色彩与该波长对应, 并且狭缝像在空间是连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班级:XXX :XXX 学号:XXX 时间:XXX 【实验目的】 1.了解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 2.掌握全息照相以及底片的冲洗方法。 3.观察物象再现。 【实验仪器】 防震光学平台、氦氖激光器、曝光定时器及快门、扩束透镜(两个)、分束器、反射镜(两个)、全息Ⅰ型干版、显影液和定影液及暗房设备。 【实验原理】 全息照相与普通照相无论是在远离上还是在方发生都有本质的区别。普通照相是用几何光学的方法记录物体上各点的发光强度分部,得到的是二维平面像,像上各点的照度与物体上的各点发光强度一一对应。而全息照相的记录对象是整个物体发出的光波(即物体上各点发出的光波的叠加),借助于参考光用干涉的方法记录这个物光波的振幅和位相(周相)分布,即记录下物光波与参考光波相干后的全部信息。此时,记录信息底片上得到的不是物体的像,而是细密的干涉条纹,就好像一个复杂无比的衍射光栅,必须经过适当的再照明,才能重建原来的无广播,从而再现物体的三维立体像。由于底片上任何一小部分都包含整个物体的信息,因此,只利用拍摄的全息底片的一小部分也能再现整个物像。 1.全息记录 全息照相的光路图如下图所示: 用激光光源照射物体,物体因漫反射发出物光波。波场上没一点的振幅和相位都是空间坐标的函数。我们用O 表示物光波没一点的复振幅与相位。用同一激光管员经分光板分出的另一部分光直接照射到地板上,这个光波称为参考光波,它的振幅和相位也是空间坐标的函数,其复振幅和位相用R 表示,草考光通常为平面或球面波。这样在记录信息的底板上的总光场是物光与参考光的叠加。叠加后的复振幅为O+R ,如图从而底板上各点的发光强度分布为 ********()()O R I O R O R OO RR OR O R I I OR O R =++=+++=+++ (式1) 式子中,O*与R*分别是O 和R 的共轭量;I 。,IR 分别为物光波和参考光波独立照射底版时 感光底板

激光全息照相

实验32 激光全息照相 【实验目的】 1、学习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了解全息照相的主要特点。 3、学习观察全息照片的方法。 【实验装置】 全息照相的整套装置(PHYWE),如图1所示: 【全息照相的特点】 全息照相与普通照相无论在原理上还是方法上都有本质上的差别。普通照相是以几何光学的折射定律为基础,利用透镜把物体成像在平面上,记录各点的光强或振幅分布,物象之间各点一一对应,但却是二维平面像上的点与三维物体各点之间的对应,因此并不完全逼真,即使一般所谓的“立体照相”也多是利用双目视差的错觉,而不是物体的真正三维图象。而全息照相是以光的干涉、衍射等物理光学的规律为基础,借助于参考光波记录物光波的振幅与位相的全部信息, 在记录介质(如感光干版)上得到的不是物体的像,而只有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得到的细密干涉条纹,称之为全息图。(在感光版上看见的同心环,斑纹之类不是原来物体的真正信号,而是由给出参考光的发射镜上的灰尘微粒及其它散射物引起的。)条纹的明暗程度和图样反映了物光波的振幅与位相分布,好象是一个复杂的衍射光栅,只有经过适当的再照明才能重建原来的物光波。 与普通照片相比,全息照片还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全息照片在适当的照明下重建物光波与原来的物光波具有相同的深度和视差。改变观察的位置,就可以看到景物被遮拦的物体,观察近距离的物体,眼睛必须重新调焦。 2)把全息照片分成小块,其中每一小块都可以再现整个图象。因为照片上每一点都受到参考光和被摄物体所有部分的光的作用,所以这些点就用编码的形式包含了整个图象的信息。但是当小块逐渐减小时,分辨率逐渐变差。这是因为分辨率是成像系统孔径的函数。 3)全息照片可以用接触法复制,但无正负片之分,不论是原来的还是复制的都再现被摄物体的正像。而且无论照明乳剂的反差特性如何,再现影象的反差同原物体的反差都非常接近。 4)全息照片绕垂直轴线转,引起一个倒转的像,让全息照片绕一水平轴线旋转,也产

光学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光学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实验II 光学全息照相 光学全息照相是利用光波的干涉现象,以干涉条纹的形式,把被摄物表面光波的振幅和位相信息记录下来,它是记录光波全部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这种物理思想早在1948年伽柏(D.Gabor)即就已提出来了,但直到1960年,随着激光器的出现,获得了单色性和相干性极好的光源时,才使光学全息照相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得到迅速地发展。光学全息照相在精密计量、无损检测、遥感测控、信息存储和处理、生物医学等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另外还相应出现了微波全息,X光全息和超声全息等新技术,全息技术已发展成为科学技术上的一个新领域。 本实验通过对三维物体进行全息照相并再现其立体图像,了解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及特点,学习拍摄方法和操作技术,为进一步学习和开拓应用这一技术奠定基础。 实验目的

了解光学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点; 学习静态光学全息照相的实验技术; 观察和分析全息全图的成像特性。 仪器用具 全息台、He —Ne 激光器及电源、分束镜、全反射镜、扩束透镜、曝光定时器、全息感光底版等。 基本原理 全息照片的拍摄 全息照相是利用光的干涉原理将光波的振幅和相位信息同时记录在感光板上的过程.相干光波可以是平面波也可以是球面波,现以平面波为例说明全息照片拍摄的原理。如图1所示,一列波函数为t i ae y πυ21=、振幅为a 、频率为υ、波长为λ 的平面单色光波作为参考光垂直入射到感光板上。另一列同频率、波函数为t i r T t i Be be y πυλπ222==??? ??-的相 干平面单色光波从物体出发,称为物光,以入射角θ同时入射到感光板上,物光与参考光产生干涉,在感光板上形成的光强分布为 ax ab b a I cos 222++= (1)

全息照相原理及应用

1引言 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三维的、彩色的,这是因为每个物体发射的光被人眼接受时,光的强弱、射向和距离、颜色都不同。从波动光学的观点看,是由于各物体发射的特定的光波不同,光的特征主要取决于光波的振幅、相位、和波长。如果能看到景物光波的完全特征,就能看到景物逼真的三维像,这就是全息术。全息术诞生到现在60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近代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 1948年,丹尼斯·盖伯提出一种记录光波振幅和相位的方法,随后用实验验证了这一想法,即全息术,并制成世界上第一张全息图。全息术在刚开始的十多年中进展缓慢,直到激光的出现使得全息术获得巨大进展。总结全息照相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用水银灯记录同轴全息图,这时是全息照相的萌芽时期,主要原因是没有好的相干光源,再现像和共轭像不能分离;第二阶段是用激光记录、激光再现的全息照相,能够把原始像和共轭像分离;第三阶段是激光记录、白光再现的全息照相,主要有反射全息、象全息、彩虹全息及合全息;第四阶段是当前所致力的方向,就是白光记录全息图。[1]

2 全息照相的原理 全息照相是一种二步成像的照相技术,它利用物光和参考光在感光胶片上进行干涉叠加形成全息照片,在运用衍射原理使之再现,因此全息照相的过程包括全息记录和全息再现两个过程。 2.1 全息记录 2-1图 全息记录 如图1所示,激光器射出的激光束通过分束镜分成两束,一束光经扩束镜扩束后直接投摄到感光底片上,这束光称为参考光,另一束光经反射镜反射及扩束镜扩束后射到被摄物体上,在经过物体反射到感光板上,这束光称为物光。两束光将在感光板上产生干涉,形成干涉条纹。设 物光波:()()()1,00,=A ,i x y U x y x y e ?-?% 参考光波:()()()2,,=A ,i x y R R U x y x y e ?-?% 式中012,,,R A A ??分别为物光波参考光波的振幅和初相位。当两束光波发生干涉,其合成光波为: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了解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 2.掌握全息照相以及底片的冲洗方法。 3.观察物象再现。 【实验仪器】 防震光学平台、氦氖激光器、高频滤波器)、扩束透镜(两个)、分束器、反射镜(两个)、全息Ⅰ型干版、显影液和定影液及暗房设备。 【实验原理】 全息照相与普通照相无论是在远离上还是在方发生都有本质的区别。普通照相是用几何光学的方法记录物体上各点的发光强度分部,得到的是二维平面像,像上各点的照度与物体上的各点发光强度一一对应。而全息照相的记录对象是整个物体发出的光波(即物体上各点发出的光波的叠加),借助于参考光用干涉的方法记录这个物光波的振幅和位相(周相)分布,即记录下物光波与参考光波相干后的全部信息。此时,记录信息底片上得到的不是物体的像,而是细密的干涉条纹,就好像一个复杂无比的衍射光栅,必须经过适当的再照明,才能重建原来的无广播,从而再现物体的三维立体像。由于底片上任何一小部分都包含整个物体的信息,因此,只利用拍摄的全息底片的一小部分也能再现整个物像。 1.全息记录 全息照相的光路图如下图所示: 感光底板 用激光光源照射物体,物体因漫反射发出物光波。波场上没一点的振幅和相位都是空间坐标的函数。我们用O表示物光波没一点的复振幅与相位。用同一激光管员经分光板分出的另一部分光直接照射到地板上,这个光波称为参考光波,它的振幅和相位也是空间坐标的函数,其复振幅和位相用R表示,草考光通常为平面或球面波。这样在记录信息的底板上的总光场是物光与参考光的叠加。叠加后的复振幅为O+R,如图从而底板上各点的发光强度分布为 I(O R)(O*R*)OO*RR*OR*O*R IO IR OR*O*R (式1) 式子中,O*与R*分别是O和R的共轭量;I。,IR分别为物光波和参考光波独立照射底版时的放光强度。 2.物相再现 3.底板经过曝光冲洗后,形成各处透光率不同的全息照片,它相当于一个复杂的光栅。一般来说,光透过这样的全息照片时,振幅以及位相都要发生变化。如果令 t=透过光的复振幅/入射光的复振幅(式2) 则复振幅透过率t一般为复数。但对于平面吸收型全息照片t为实数。如果曝光及冲洗合适,可使得 t t0KI (式3) 物象再现是用光照射已经摄制好的全息照片并观察透过光。这个过程称为波

激光全息照相(大物实验总结)讲解

激光全息照相 摘要:全息的意义在于记录光波的全部信息。自从20世纪60年代激光出现以来,全息照相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本文简述了全息照相的实验原理及实验技巧,并给出了其应用前景。 关键词:激光全息照相,原理,技巧,应用 引言 光是一种电磁波,它的全部信息包含:振幅(反映物体上各点发出的光的强弱,决定像的强度,位相(反映物体上各点在空间的相对位置,决定像的形状和频率(反映光的颜色。普通照相只记录了振幅,得到的是二维平面像,而全息照相在记录振幅信息的同时还记录了位相信息,即记录了光波的全部信息。因而这种照相称为全息照相。全息照相得到的是三维空间的立体像,它所依据的基本原理通常概括为“干涉记录,衍射再现”。全息摄影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目前,已应用于精密测量、无损探伤、指纹识别、高速摄影、全息显微术、信息处理和信息储存等许多领域。 1.全息照相术的起源 早在1948年.全息照相的奥秘由Denis Gabor所发现.它通过光的衍射使图象由平面变为立体.因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1982年.美国加里福尼亚物理学家Steve Mc Grew 开发了从玻璃版转移到镍薄片上的操作方法。使得全息图能够以高速而低成本地压印在塑料薄膜上成为可能.八十年代中,Steve Mc Grew遇到了英国John Brown.他们合伙在英国建立了欧洲光压印公司(Light Impressions Europe。该公司在发展浮雕式全息照相工业起到了先锋作用.例如礼品业、时装业都采用了该公司的全息图标贴,作为市场促销的工具.1987年.该公司的乙烯基压敏胶全息图获得了促进应用全息图的Fasson奖. 2.实验原理及技巧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程子豪2010035012 少年班01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全息照相记录和再现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点; 2.学习全息照相的操作技术; 3.观察和分析全息图的成像特性。 二、实验原理: 2.1全息照相原理的文字表述: 普通照相底片上所记录的图像只反映了物体上各点发光(辐射光或反射光)的强弱变化,显示的只是物体的二维平面像,丧失了物体的三维特征。全息照相则不同,它是借助于相干的参考光束和物光束相互干涉来记录物光振幅和相位的全部信息。这样的照相把物光束的振幅和相位两种信息全部记录下来,因而称为全息照相。 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早在1948年就由伽伯(D. Gabor)发现,但是由于受光源的限制(全息照相要求光源有很好的时间相干性和空间相干性),在激光出现以前,对全息技术的研究进展缓慢,在60年代激光出现以后,全息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全息技术在干涉计量、信息存储、光学滤波以及光学模拟计算等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伽伯也因此而获得了1971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全息照相在记录物光的相位和强度分布时,利用了光的干涉。从光的干涉原理可知:当两束相干光波相遇,发生干涉叠加时,其合强度不仅依赖于每一束光各自的强度,同时也依赖于这两束光波之间的相位差。在全息照相中就是引进了一束与物光相干的参考光,使这两束光在感光底片处发生干涉叠加,感光底片将与物光有关的振幅和位相分别以干涉条纹的反差和条纹的间隔形式记录下来,经过适当的处理,便得到一张全息照片。 具体来说,全息照相包括以下两个过程: 1、波前的全息记录 利用干涉的方法记录物体散射的光波在某一个波前平面上的复振幅分布,这就是波前的全息记录。通过干涉方法能够把物体光波在某波前的位相分布转换成光强分布,从而被照相底片记录下来,因为我们知道,两个干涉光波的振幅比和位相差决定着干涉条纹的强度分布,所以在干涉条纹中就包含了物光波的振幅和位相信息。典型的全息记录过程是这样的:从激光器发出的相干光波被分束镜分成两束,一束经反射、扩束后照在被摄物体上,经物体的反射或透射的光再射到感光底片上,这束光称为物光波;另一束经反射、扩束后直接照射在感光底片上,这束光称为参考光波。由于这两束光是相干的,所以在感光底片上就形成并记录了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干涉条纹的形状和疏密反映了物光的位相分布的情况,而条纹明暗的反差反映了物光的振幅,感光底片上将物光的信息都记录下来了,经过显影、定影处理后,便形成与光栅相似结构的全息图—全息照片。所以全息图不是别的,正是参考光波和物光波干涉图样的记录。显然,全息照片本身和原来物体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2、衍射再现 物光波前的再现利用了光波的衍射。用一束参考光(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与记录全息图时用的参考光波完全相同)照射在全息图上,就好像在一块复杂光栅上发生衍射,在衍射光波中将包含有原来的物光波,因此当观察者迎着物光波方向观察时,便可看到物体的再现像。这是一个虚像,它具有原始物体的一切特征。此外还有一个实像,称为共轭像。应该指出,共轭波所形成的实像的三维结构与原物并不完全相似。

激光原理及应用实验报告(有详细答案)

实验一测定空气折射率 一、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迈克尔逊干涉光路的调节方法; 2、学会调出非定域干涉条纹,并测量常温下空气的折射率。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室建立在迈克尔逊干涉光路的基础上来做的。激光束经短焦距凸透镜会聚后可得到点光源S,它发出球面波照射干涉仪,经G1分束,及M1、M2反射后射向屏H的光可以看成由虚光源S1、S2发出的。其中S1为点光源S经G1及M1反射后成的像,S2为点光源S经M2及G1反射后成的像。这两个虚光源S1、S2发出的球面波,在它们能相遇的空间里处处相干,即各处都能产生干涉条纹。我们称这种干涉为非定域干涉。随着S1、S2与屏H的相对位置不同,干涉条纹的形状也不同。当屏H与S1、S2连线垂直时(此时M1、M2大体平行),得到园条纹,圆心在S1、S2连线与屏H的交点O处。当屏H与S1、S2连线垂直平分线垂直时(此时M1、M2于H的距离大体相等),将得到直线条纹。 图1 实验装置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 1、测空气的折射率 调出非定域条纹干涉后,改变气室AR的气压变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从而使气体折射率改变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引起干涉条纹“吞”或“吐”N条。则有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于是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其中D为气室烦人厚度。 理论上,温度一定,气压不太大时,气体折射率的变化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与气压变化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成正比: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常数) 故错误!未找到引用源。p,将式(1)代入可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实验步骤 1)将各器件夹好,靠拢,调等高。 2)调激光光束平行于台面,按图所示,组成迈克耳孙干涉光路(暂不用扩束器)。 3)调节反射镜M1和M2的倾角,直到屏上两组最强的光点重合。 4)加入扩束器,经过微调,使屏上出现一系列干涉圆环。 5)紧握橡胶球反复向气室充气,至血压表满量程(40kPa)为止,记为△p。 6)缓慢松开气阀放气,同时默数干涉环变化数N,至表针回零。 7)计算实验环境的空气折射率

全息照相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与实验仪器 实验目的: 1.了解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 2.掌握全息照相的方法和冲洗底片的方法 3.观察物像再现 实验仪器: 1.氦氖激光灯,成套全息照相工具元件及防振装置 2.曝光定时器,光点检流计,硅光电池,全息底片 3.被照物体,显影液,定影液等 二、实验原理 全息照相与普通照相无论是在远离上还是在方发生都有本质的区别。普通照相是用几何光学的方法记录物体上各点的发光强度分布,得到的是二维平面像,像上各点的照度与物体上的各点发光强度一一对应。而全息照相的记录对象是整个物体发出的光波(即物体上各点发出的光波的叠加),借助于参考光用干涉的方法记录这个物光波的振幅和位相(周相)分布,即记录下物光波与参考光波相干后的全部信息。此时,记录信息底片上得到的不是物体的像,而是细密的干涉条纹,就好像一个复杂无比的衍射光栅,必须经过适当的再照明,才能重建原来的无广播,从而再现物体的三维立体像。由于底片上任何一小部分都包含整个物体的信息,因此,只利用拍摄的全息底片的一小部分也能再现整个物像。 相关原理图: (1)实验光路图 物象再现原理

干涉方法制作光栅方法: 三、实验步骤 1.预热激光源,调整光源 各元件大致摆放到各自的相应位臵上, 调整各元件, 使各光束都与台面平行且与各元件中心重合, 开始时不要加扩束镜,测量物光与参考光的光程, 从分束镜开始, 沿着光束的前进方向量至全息干板为止, 按等光程按排光路为好, 光程差不得大于1 cm。 2.检验光照强度,确定曝光时间 3.感光片曝光 将激光器出射的激光遮挡住,装夹好全息干板,使乳胶面向着被拍摄的物体,静置几分钟使防震台不震动后取消遮挡,激光曝光10-20s。特别要注意再曝光过程中绝对不要触及防震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