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区域

合集下载

谈认识区域地理位置的几种方法

谈认识区域地理位置的几种方法

谈认识区域地理位置的几种方法
认识区域地理位置的几种方法有:
一、地图法。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即使用地图来可视化表示不同区域地理位置。

地图法通常用于学习分布在全国或世界各地区域地理位置,比如可以看出靠近海岸的省份,或者道路、河流、山脉等地理特征。

此外,地图法还可用于可视化表示地域上的资源分布,比如森林分布、风力资源分布等。

二、坐标法。

坐标法实际上也是一种地图法,但它不使用可视化图形化地图,而是用数学坐标表示各地区地理信息。

比如两点之间的距离,以及地球上所有地点的经纬度。

坐标法对于精确计算旅行路线、定点距离等有着重要作用。

三、GI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用于显示、存储、
分析和管理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

它可以把地图、地点、边界、属性、模型和空间分析结合在一起,从而构建一个复杂的地理信息系统。

通过GIS技术,可以查找任意位置的地理特
征信息,比如河流信息、山脉信息、路径信息等。

四、实地考察法。

实地考察法中的实践活动可以深入理解区域地理位置、壮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地区历史文化等。

考察区域并非只考虑地理位置,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等。

五、文献资料法。

文献资料法是指利用文献资料来调查、收集和分析区域地理位置等信息。

文献资料法通常包括各种学术论
文、新闻报道、官方公报、报刊文摘、网站、书籍等,它们都有助于深入理解区域地理位置问题。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课件第1单元第1节认识区域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课件第1单元第1节认识区域

三、区域的特征
各地理要素 相对一致性
联系
[特别提醒] 区域特征中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内涵,既 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又包括人文地理要素。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 体性”和“差异性”仅指自然环境要素的特征和联系。二者在含义 范围和适用角度上是有区别的。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区域内部不存在差异。 2.中国南方水田农业区全部是水田。 3.经济全球化体现了区域的整体性。 4.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指标属于综合指标。
A.各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
B.各区域具有明确的边界
C.各区域形状规则
D.区域间差异不明显
(1)C (2)A [第(1)题,结合图例,根据区域的名称判断,划分 图示区域的主要依据是地貌,C项正确。第(2)题,图示各区域具有 一定的范围,A项正确。图示区域为自然区,图中自然要素的变化 具有过渡性,故图示各区域边界往往是模糊的,B项错误。图示各 区域形状很不规则,且区域间地貌差异显著,C、D项错误。]
中国的传统民居
中国的民居种类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其中北京的四
主要类型 合院、广东镬耳屋、蒙古族的蒙古包、陕西和河南
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地域 特色
南方 民居
中国南方的住宅较紧凑,多楼房,其典型的住宅是 以小面积长方形天井为中心的堂屋。这种住宅外观 方正如印,且朴素简洁,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广

东输”“西电
作,实现优势
放 表现为A、B之间的联系 东送”等工 互补,协调发
性 性,能提供彼此所需
程、经济全球 展

2.整体性、差异性及开放性之间的关系 整体性是区域的本质属性,没有整体性就没有差异性,没有差 异性就无所谓开放性;而开放性又体现了差异性和整体性。所以, 区域的三个特征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将它们分割开来,具体关系如 下图所示:

《认识区域》 学习任务单

《认识区域》 学习任务单

《认识区域》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能够准确区分不同类型的区域。

2、掌握区域研究的方法和步骤,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区域相关的资料。

3、能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描述和比较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4、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区域问题的能力,增强对区域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感。

二、学习内容(一)区域的概念与类型1、区域的定义:区域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定空间范围,具有一定的界限、面积和范围。

2、区域的类型:按照自然地理特征划分,如地形区、气候区、流域等。

按照人文地理特征划分,如行政区、经济区、文化区等。

(二)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区域内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在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3、开放性:区域不是封闭的,与其他区域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三)区域研究的方法1、实地调查:通过亲身观察、访谈等方式获取区域的第一手资料。

2、文献查阅:收集和分析与区域相关的书籍、论文、报告等文献资料。

3、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区域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四)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1、地形:包括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等。

2、气候:主要气候类型、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特点。

3、河流与湖泊:水系分布、水文特征等。

4、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的分布和利用情况。

(五)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1、人口与民族:人口数量、分布、民族构成等。

2、农业:农业类型、农作物分布、农业生产方式等。

3、工业:工业类型、工业布局、工业发展水平等。

4、交通与通信:交通运输方式、交通网络、通信设施等。

5、城市与乡村:城市的分布、规模、功能,乡村的发展特点等。

三、学习资源1、教材:《地理》相关章节。

2、网络资源:地理学科网站、在线地图、科普视频等。

3、图书馆资源:地理类书籍、期刊杂志等。

四、学习活动(一)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理解区域的概念、特征和研究方法。

《认识区域》 说课稿

《认识区域》 说课稿

《认识区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区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认识区域》是高中地理必修三的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的学习对于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以及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首先介绍了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让学生对区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接着,通过案例分析,阐述了不同类型区域的划分依据和特点,如自然区域、经济区域、文化区域等。

最后,探讨了区域发展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教材内容编排合理,知识体系完整,案例丰富多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在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的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区域的概念和特征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区域发展的分析能力也有待提高。

此外,高二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可能会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掌握不同类型区域的划分依据和特点。

(3)学会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2)运用地图和图表等地理工具,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和地理信息获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对区域差异和区域发展的关注度,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全球视野。

(2)树立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不同类型区域的划分依据和特点。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区域发展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 第1单元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认识区域 (2)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 第1单元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认识区域 (2)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必备知识]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__地__理_空__间___,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 按照一定的___指__标_____划分出来的。 2.特点 (1)具有一定的___界__线_____、地域范围、___形__状_____和面积; (2)有明确的___区__域_____特征; (3)各区域内部的特征_相__对__一__致___,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划分目的:进一步了解区域之间的差异,__因__地__制__宜__对区域开发利用。
[方法突破]
区域的三大特征及其实践意义
特征 整体性
差异性
开放性
含义 表现为A区域内部、B 表现为A区域内部,B区 表现为A、B两区域 区域内部各自的地理要 域内部及A、B两区域之 之间的联系性 素组成一个统一整体 间自然和人文现象具有 差异性
特征 整体性
差异性
开放性
举例
青藏高原区的整体性、西北 干旱半干旱区的整体性
[情境探究] 材料 北方人永远体会不到,广东人在自己家乡看到下雪时心情是多么的 激动;同样,南方人也很难体会北方人堆大雪人的霸气。
结合材料探究: (1)哈尔滨纬度高,气温低,降雪量大,可以堆出大雪人,这体现了区域的什么 特征? 整体性。
(2)图中两地冬季的降雪量明显不同,体现了区域的什么特征? 差异性。
4.区域空间尺度
不等同于面积的大小
(1)空间尺度:区域空间尺度_可__大__可__小___,包括大尺度区域、中等尺度区域
和小尺度区域。
(2)特点: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表达的区域特征越___宏__观_____;反
之,尺度越小则表达的区域特点越详细、越具体。
要点笔记 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如国界、省界;

认识区域课标要求

认识区域课标要求

认识区域课标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识别区域的地理位置和特征:学生需要能够运用地图等工具,识别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和特征,包括经纬度、地形地貌、政治经济等方面。

2. 分析区域的人口和城市分布:学生需要了解区域内的人口数量、密度、分布和城市化水平,以及影响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主要因素。

3. 探究区域的经济发展:学生需要探究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状况,包括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趋势等方面,并分析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4. 认识区域的环境保护:学生需要了解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探究如何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5. 掌握区域规划的技能:学生需要掌握区域规划的基本技能,包括如何进行区域规划、如何评估区域规划的效果等,以便能够为未来的区域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认识区域课标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理环境,为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如何认识区域

如何认识区域

如何认识区域区域是指在地理范围上具有一定特征和共同性的地域单位。

认识区域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深入了解和理解地理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地理学的角度探讨如何认识区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

一、了解区域的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了解一个区域的基础。

地理位置涉及到经纬度、所属国家或地区等内容。

通过了解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可以知道该区域所处的环境和所受到的地理条件的影响。

比如,经纬度会直接影响一个区域的气候和气象特征,国家或地区的所属会影响区域的政治和经济发展。

二、研究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自然地理特征是一个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方面。

通过研究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可以深入了解该区域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分布情况,进而对该区域的发展潜力和限制有所把握。

比如,一个地势平坦、水源丰富的地区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而地势崎岖、气候干旱的地区则可能限制农业的发展。

三、分析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包括人口、语言、宗教、文化、经济等方面。

人文地理特征反映了一个区域的人口分布、社会组织形态和经济发展水平。

通过分析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可以了解该区域的居民生活方式、社会价值观念和经济产业结构。

比如,一个地区的人口集中和城市化程度较高,往往意味着该地区经济发展较为活跃。

四、研究区域的历史和文化特点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特点,这些特点是区域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区域的历史和文化特点,我们可以了解该区域的文化遗产、历史沿革和民众传统习俗,从而更好地理解该区域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比如,一个区域的历史和文化特点反映了该地区的民族融合程度和文化多样性。

五、关注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合作机遇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合作机遇是认识一个区域的重要方面。

通过了解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投资环境,可以评估该区域的经济潜力和合作机遇。

比如,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具备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潜力,可能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投资和合作机会。

中考复习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专题复习——认识区域课件

中考复习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专题复习——认识区域课件
(1)阿联酋光利用光伏发电相比于石油发电的优势有有哪些? (2)阿联酋发展光伏发电的有利自然条件有哪些? (3)从未来继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你还能为阿联酋经济发展提出哪些建议?
纬度位置
热量状况
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
降水分布
影响
识 区
影响气候特征及气候分布 地形
气候
域 一
相互联系


资源
河流
植被

因地制宜
西 风
西 风
平原


秦岭是我国哪些重要自然地理的界线? 中国年降水分布
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
中国干湿地区
中国温度带
中国的耕地分布
3.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 分析欧洲西部河流的水文特征。
年降水量丰富
流量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无明显雨季
水位季节 变化
汛期
水 文 特
冬季较温和(>0℃) 结冰期

流量大、地水表位起季伏节变和化缓小、无结冰流期速(短)、流速平缓
中国游客的优势条件


参考答案:
距离较近;华人华侨多,语言文化相近;
东南亚多为经济发展中国家,旅游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欧洲西部国家众多,经济发达。境内多平原,河网密布。莱茵河发源于阿尔卑 斯山脉,流域面积广,沿岸人口稠密,城市众多,航运繁忙,是著名的国际性河 流。下图为欧洲西部及莱茵河所在区域略图。
(4)有人建议在城市
南亚的北部地区已经不属于热带范围,但为什么是热带气候? 冬季风(冷空气)
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影响河流
内陆地区形 成面积广阔 的温带大陆 性气候
多大江大河 水系结构呈 放射状
内流区面积 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全球化
总结:区域三大特征的关系: 整体性是区域的基本属性,没有整体性也就没有 差异性,没有差异性就无所谓开放性。区域的整体 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不仅各个区域间普 遍存在着差异性,而且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性,这 种差异性是进一步进行区域划分的基础,也是开放 性形成的基础。
其联系可用下图表示:
D)
A.欧洲 B.非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解析 甲国大部分处于60°W~70°W、0°~10°N,说明该 国位于南美洲北部。
读图,完成2~4题。 2.甲、乙两地所在国家的农业区分别是( D ) A.两河流域 恒河沿岸及三角洲 B.印度河平原 顿河流域 C.密西西比平原 亚马孙平原 D.尼罗河沿岸 墨累—达令盆地

一、区域的含义
1、定义: 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 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 分出来的。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如地形差 异、气温与降水差异) 人文地理环境差异(如语言、 宗教、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对比关系
干湿区
一定的指标(要素)
区域
1、区域的划分指标
(1)单一指标: 热量带、干湿区 综合指标: 东亚文化区 欧美文化区 东部季风区、西北 (2)自然要素: 中国三大自然区 藏高寒区 人文要素: 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D.都是发达国家
题组二
区域特征分析
5.(2012· 福建文综)右图示意中国东部某
区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 扩大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 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积极支持东
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
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洋等资源的利 用效率。
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区
4、划分区域的目的
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的对区域 加以开发利用。
复习指导二: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3—5,思考下列问题:
区域的类型有哪几种?概念分别是什么?按照什
么划分的?举例说明 2分钟后检测,看谁的学习效果好!
二、区域的类型
区域类型 均质区 概 念 指那些要素 具有相似性 或相对一致 性 划 分 以某一自然 要素或人文 要素的相似 性划分 举 例
干旱半干旱区、青
2、区域的空间尺度
区域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宏观; 反之,尺度越小描述得就越具体,越详细。

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3、区域的特点
(1) 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3)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 致,区域与区域之间有明显 的差异性。
有的区域边界明确:如行政 区

3.下列区域属于功能区的是
( C
) A.方言区 B.旱作农业区 C.城市经济区 D.东亚文化区 D 4.下列区域属于均质区的是 ( ) A.城市经济区 B.浦东新区 C.京津唐工业基地 D.方言 区
品尝高考 区域图的定位 1.(2014· 新课标全国卷Ⅱ) 总部位于江苏徐 州 ( 约 34°N,117°E) 的某企业承接了甲国 ( 右图 ) 价值 7.446 亿美元的工程机械定单。 读图,甲国位于(
2、差异性
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地 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3、开放性
(经济全球化)
自然要素之间、社会经济要素之间,自然与人 文要素之间都具有联系。
区域之间的经济要素流动示意图
如我国东部地带与中西部地带之间的联系
1、含义 2、结果 : 使整个世界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3、影响因素: 科学技术(推进器) 国际贸易(表现) 跨国公司(主力和载体) 国家政策(保障)
均质自然区:地 形区、干湿区、 温度带、 均质人文区: 方言区 农业 区、人口密度区
功能区
由区域的 指那些功能 上紧密相连, 中心与它 所吸引或 具有某些方 城市经济 辐射的范 面的相关性 区 围组成 或内在联系 判决以下区域是属于均质区还是功能区 的区域
中国主要的工业基地
辽中南 京津唐 沪宁杭
珠江三角洲
2、差异性
(农业的差异、传统民居的差异)
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地 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我国的农业分布大体上是东耕西牧、南稻北麦
区域内部
求大同存小异
任何区域 内部都具 有相对一 致性,是 否内部就 没有差异 性?
三、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
(青藏高原、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农业差异、民居差异)
多样性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生态调节功能减弱。
5.(2012· 福建文综)右图示意中国东部
(3)分析R河三角洲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 原因。
某区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
题。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 力扩大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 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积 极支持东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与升级,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 洋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解析
审题时特别注意是“新兴服务业”,服务
业属于第三产业,具有耗费资源、能源少的特点, 需要通达程度高的信息网络、先进的科技水平和 广阔的市场做保障。从新兴服务业的区位需求出 发,结合长江三角洲的具体情况作出回答。 答案 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海 陆空交通便捷,信息网络发达,对外辐射能力强; 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科技文化水平高,高校多, 高素质人才多;占用土地等资源少,能耗低,污 染小。
功能区
功能区
功能区
均质区
均质区
复习指导三: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5—8,思考下列问 题: 1、区域的特征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语言叙 述其含义并举例说明? 2、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它是哪一个特征的 表现?其影响因素是什么? 4分钟后检测,看谁的学习效果好!

一、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
答案
本区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以低山丘陵
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北部海岸线较平直,南
部海岸线曲折,多岛屿。
(2)据表归纳R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并指出该变 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答案
特点: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滩涂比重略有增加;其他 不利影响:水资源减少,水质下降;生物
各类用地比重减小。
5、①方言区是单一指标还是综合指标?是按 自然要素还是人文要素划分的? 单一指标、人文要素 ②方言区有无明确的区位特征?方言区界线明 确吗?
有明确的区位特征、无明确的界线 ③方言区是均质区还是功能区? 均质区
重点背诵
1、区域的含义?区域的划分指标并举例?
2、区域空间尺度有大有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认识区域
复习目标:
1.结合实例,掌握区域的概念。 2.了解不同类型的区域及其划分依据。 3.结合实例,理解区域具有的一般特征 并会举例。
复习指导一: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2-5,思考下列问题:
1、区域的含义?区域的划分指标并举例? 2、区域空间尺度有大有小,那么区域的空间尺度对区域特 点描述的影响? 3、区域的特点?区域是否有明确的界线?划分的目的? 3分钟后,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学习效率高,自学能力 强。
3. 甲、乙两地所在国家,在自然地理特征
方面相似的是(
C
)
A.都是所在大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B.都位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
航运要道上
C.境内热带荒漠面积都比较大
D.边境都有一条纵贯南北、流量
丰富的大河
4.关于甲、乙两地所在国家经济特征
共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A.都有矿产资源
B.旅游业都发达
C.本国最长河沿岸都有主要农业区
课堂小结
一、区域的含义 二、区域的类型 三、区域的特征 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基础检测
1.下列区域的划分以单一指标为依据的是( A ) ①热量带 ②干湿区 ③我国三大自然区 ④文化区 A.① ② B.② ③ C.② ④ D.③ ④ C 2.下列有关区域含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 B.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 C.区域没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 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青藏高原)
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不利交通
多高山
多冰川
多大河源 头 太阳辐射强、日 照长、日温差大
气温低、无霜期短
“高”“寒”
高寒草原耐寒牲畜
适宜温凉作物生 长、产量高 河谷低地农业区、 居民区
高寒牧业
三、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
(青藏高原、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表 1991年和2008年R河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比重/%
(1)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的主要特点。 解析 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一般把握地形
类型及分布、地势特征和海岸线三个方面。
地形类型及分布和地势特征根据图中的等高 线特征可以直接读出,而对海岸线特征的描 述属于本题的特殊之处,从图中看出,南北 海岸线的确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间尺度对区域特点描述的影响? 3、区域的特点?区域是否有明确的界线? 4、区域的类型有哪几种?概念分别是什么? 按照什么划分的?举例说明

5、区域的特征有哪些?其含义是什么?举例说 明
作业
1、区域的特点?
2、区域的特征有哪些?举例说明
课后反思



1、本节课还是讲的太多,不敢放手给学生,总是 怕学生不理解不会,还要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课 堂上尽可能多的给学生留有时间进行知识的巩固和 落实。 2、本节课没有利用小组,不能调动小组之间的竞 争和合作,今后要利用好小组。 3、课件中区域的划分目的序号排错,调整过来。 4、课堂上,还要注意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