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旧闻
四明内家拳

内家拳
来源: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内家拳创于何时已无从稽考,始明黄宗羲撰的《王征南墓志铭》,其子黄百家即王征南先生的传人,所著《黄征南先生传》即内家拳,文中说:“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
”可见其含量之重。
内家拳是浙江本地的优秀拳种,以前叫“剑术”,俗名“鹅头颈拳”。
发祥于宁波,故称四明内家拳,宁波铁佛寺现为正宗内家拳的教学训练基地与弘扬传播基地。
专家认为,内家拳是一点就通的拳种,其文化含量不少于林文化,是宁波的一张文化名片。
在2005年第三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大会上,宁波四明内家拳武术代表队一举夺得8枚金牌、8枚银牌、9枚铜牌。
<BR>四明内家拳传至民国时期,经过剡源夏明土老先生(奉化溪口畸山村人)整理,保留了原始内家拳的核心,基本内容是:七十二加一的变化;三十九种打法;二十四加一的正侧;阴阳十八法(小九天);十二归一(十三丹功)。
其中有“贯气诀、文十段、武十段、十二段锦。
还有四明长剑技和伤科易算等。
内家拳的拳谱名目有:落路架、顺风锤、推扳手、南兵拳、内家醉八仙拳势、七十二行拳、雷公飞心腿、三十六计拳、小九天、玄功绝技、二十成一、龙形圣手(分靠打、缠打、脱打)、四明兵谱(分短棍、四明刀谱、四明剑谱、四明暗器类)等。
内家拳传艺要求严格,有五种人不传:心险者、好斗者、狂酒者、轻露者、骨柔者。
<BR>内家拳的传授基地在宁波铁佛寺。
逝去的武林—民国内家拳轶事系列4

逝去的武林—民国内家拳轶事系列4杨式太极杨澄甫一门旧事1. 《武当》2000年11期有篇文章,万籁声自述和杨澄甫交手始末,结论是时年40岁的杨技击功夫平平,不是年方26岁的万籁声的对手。
况且万在历届国术擂台赛中成绩也只是处于中游。
瀛人叙述:2. 陈微明专攻杨家太极是有原因的.民14年春,陈因冯玉祥逼宫,辞了清史馆篡修一职.愤然南下海上,于是创'致柔拳社',并在报上登广告招收学员.在陈登的广告里是要教授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的.后来陈独教杨家太极,是因为在致柔拳社的开幕典礼上,应邀前来的孙存周跟这位陈老翰林开了个玩笑,孙存周对陈微明说:'你这位老翰林都下海了,我们跑哪儿弄饭吃去?'孙存周本意是捧陈微明的场,意思是说他懂拳,可话未达意.使陈微明产生了误会.陈微明想我跑到上海来让老师的儿子没饭吃,这怎么行?于是从此陈微明在'致柔拳社'只教杨家拳不教孙家拳,于是自然也就不教形意八卦了.李雅轩在杨家太极的传人里算是够胆的,他参加了杭州的国术游艺大会,虽然连输了两场被淘汰,但敢上去已属不易.至于很多人为什么最后练到太极拳上来,并不是因为太极拳有多么突出的技击作用,而是因为太极拳是个研究道理的拳,更是个适合老年人修身养性的拳.所以拳术家上了岁数后多转练太极.其实,我本人也是个练了一辈子太极的,我举几个例子是想告诉人们不要迷信太极拳,不要听信那些不切实际不合事实的有关前人的传闻.3. 李雅轩书中的那个说法是3分实7分虚。
所谓3分实是李雅轩确实考入过中央国术馆。
所谓7分虚,第一,杨澄甫从未做过中央国术馆的教务长,也不可能被张之江请去做教务长,因为那时中央国术馆还没有教务长这么的职称。
中央国术馆成立时设有少林门和武当门,没有设教务处也没有教务长。
后来馆内闹起了门派冲突,而且愈演愈烈。
于是在1928年底取消少林、武当两门,设立教务处,教务处处长是朱国福。
第二,杨澄甫在世时很少与门外人比武。
内家拳旧闻(46-50全文完)

内家拳旧闻(46-50全文完)内家拳旧闻四十六——道家太极六水叙述:一、芗老是一位奇才巨子,但是芗老如你所说,学规矩。
可其脱规矩太早!为什么这么说?芗老的功夫并不是无往不是胜的。
高处不胜寒!我曾经请益过我老师,我问芗老的功夫。
我老师说,王芗斋先生的功夫并不是高到极顶了。
他在天津的时候曾被韩??(对不起,我没记住)给打败过。
这些我就不细说了,有些跑题,我只是说,芗老并没有达到武学的大乘,还有很多东西他没有,这就是他离师过早,空有聪明,只能自研而成。
但真的不得不佩服芗老的智慧和求学态度以及创新之举!可也是芗老才引得后来很多的人肆无忌惮的编功夫,“创功夫”,所谓的练几大劲,挑几大筋……可笑啊!好似历代各门祖师都是不如他们一般!这些东西不是哪个门内之密而少人知,而是门内根本没有。
我老师曾和我偶然说过某某人的功法其实是八卦和形意的东西,什么结构啊!瞎编!我曾说过,祖宗留下的东西,我们可以批判的继承,但不是批判的抛弃。
有疑惑可以于体悟中再体悟。
不能因自己练的,理解的不是那么回事就说那谁谁留下的法子不对。
杨澄浦先生确如你说的,少年不勤,到父兄过世时才醒悟。
他也是一个有大智慧和大毅力的人。
杨门中人也承认,他要是在其父在世时能下工夫,那他能赶及健侯公,可他还是没有达到那个层次。
这也是有智慧,无师的后果当年王兰亭先生和李瑞东先生都在后来各自的得到了其他的玄门功夫。
象李先生就有道家一绝“五雷掌”。
再有李派的钓蟾功那也不是高境界的啦。
在太极门里还有一个境界叫‘神修’,我不能乱说,否则又会找来责难。
我懂的不多,但很多人更是浅薄!我说这些本来是为你们好啊!我记得李兆生先生好象引用过几句古语示人,其中的一句好似是“不是古籍玄幻,是人迷幻”。
我说这么多,我都违背了门规了,可能还是会有人以为我故做高明继祥先生说的站桩我同意,那就是妙学傻站,这才是出的自然功夫,凡是“呼吸鼓荡”者那都是曲解了太极拳的内蕴。
我每天练拳,站桩都做笔记。
▲[经典]内家拳名流传说轶事【3】
![▲[经典]内家拳名流传说轶事【3】](https://img.taocdn.com/s3/m/c4a1f8d0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24.png)
▲[经典]内家拳名流传说轶事【3】【提要】综合文库信息: 《[经典]内家拳名流传说轶事【3】》由66test综合文库频道友情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当代武侠奇人传--近50年国术家掌故><<大公报>时,便染了痢疾.后来,孙先生见郝维祯不到"四民"来了,也很后悔自己一时兴起赢了郝先生.因为那时孙先生正在研究拳术的合一问题.以后听说郝维祯潦倒在京,便连忙将郝接到家中请医治疗.郝先生感其恩,无以为报,于是便将自己研究太极拳的心得窍奥告于孙先生,以助孙先生对内家拳术合一的研究.因此,孙先生所以能将形意八卦太极拳合一,这里也有郝先生的功劳.童旭东先生在今年<<武林>>第9期上对孙郝关系的介绍基本上是符合史实的.有人认为,如果对方打不过我,我就没有向对方学习的必要.这种想法太幼稚了,是心性不成熟的表现,此外也不合乎现实.我的许多弟子刚到我这儿时,已经是在全国散打比赛中取得过很好的成绩了.若论技击实力绝对在我之上,但他们还是要拜我为师.目的是学习我形意拳发力的一技之长嘛.我友夏伯华先生,他的很多学生一入学,就能把他打的鼻青脸肿.但他们还是诚心诚意地拜夏先生为师,学艺.过去这种例子很多.不知现在的人为何心性变得这般狭隘和幼稚.5. 孙存周小记之一童旭东叙述:孙存周先生(1893一1963年)是近代武术界具有极深造诣的实践家。
只因未逢其时,中年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战中度过,晚年又遇上武术运动受“左”的思想影响,武术界不倡导对武术技击功能的研究,致使先生对武术研究的苦心孤诣未得其彰,对武术运动欲鼎革一派之宏愿未能遂意。
存周先生弱冠时,曾北胜臂圣张秀林,南赢妙手谢铁夫,壮游南北未遇其匹,不可谓不狂,中年尝舍家财助妇婴,自守饥贫不为日寇折腰,不可谓不耿;晚年大隐于市,舍功弃名,从容中道,不附世俗武道,恬澹苍茫,机圆神完,不可谓不合于中庸。
再品内家拳经典文献

1*11总第349期2019/09张三丰传选自明代宣德年间任志垣《大岳太和山志》张全一,字玄玄,号三丰。
相传留侯之裔,不知何许人。
丰姿魁伟,龟形鹤骨,大耳圆目,须髯如戟,顶中作一髻,手中执方尺,身披一衲,自无寒暑,或处穷山,或游闹市,嬉嬉自如,傍若无人。
有请益者,终日不答一语,及至议论三教经书,则络绎不绝,但凡吐词发语,专以道德、仁义、忠孝为本,并无虚诞祸福欺诳于人。
所以,心与神通,神与道一,事事皆有先见之理。
或三五日一餐,或两三月一食。
兴来穿山走石,倦时铺云卧雪,行无常行,住无常住,人皆异之,咸以为神仙中人也。
洪武初来入武当,拜玄帝于天柱峰。
遍历诸山,搜奇览胜,常与耆旧语云:“吾山异日与今日大有不同矣。
我且将五龙、南岩、紫霄去荆榛,拾瓦砾,但粗创焉。
”命邱玄清住五龙,卢秋云住南岩,刘古泉、杨善澄住紫霄。
又寻展旗峰北陲,卜地结草庐,奉高真香火,曰“遇真宫”,黄土城卜地立草庵,曰“会仙馆”,语及弟子周真德:”尔可善守香火,成立自有时来,非在子也至嘱至嘱。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拂袖长往,不知所止。
二十四年,太祖皇帝遣三山高道,使于四方,清理道教,有张玄玄可请来。
永乐初,太宗文皇帝,慕其至道,至香书,累遣使臣请之,不获。
后十年,敕大臣,创建宫观一新,玄风大振,自高真升仙之后,未有盛于今日者。
师之所言信不虚矣。
太极拳经武当张三丰著山右王宗岳解歌诀一:顺项贯顶两膀松束胁下气把裆撑胃因开劲两捶争五趾抓地上弯弓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两背松,然后空。
提顶吊裆,心中力量。
开合按势怀中抱,七星势视如车轮,柔而不刚。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而己意先动。
由脚而腿,由腿而身,如炼一气。
如转鹘之鸟,如猫擒鼠。
发动如弓发矢,正其四体,步履要轻随,步步要滑齐。
歌诀二:举步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左宜右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内家拳真正不传的秘密

内家拳真正不传的秘密♥山人与你准时相约,每日06:25 ♥发劲一、发劲掌心微相前送,人自身被两力相拉,一力由肩及顶项向上,一力向地下微踩,瞬间己身被内气填充,即丹田气炸向四肢周身,瞬间脚踩大地,故如大地打人,微颤敌已跌出,因发劲甚快,手掌尚未有触敌身感觉,真发劲常快到跌者常不知自己如何跌的,且发劲者也未感到劲有阻碍,未感受对方有体重有抗力。
周身奇经八脉常通之故(普通人是十二经脉通,而奇经八脉只每两时辰与十二经脉通一穴,小滴涓流之通,而内家修者可将八脉气足通关而逐渐趋向全通,成洞庭湖(八脉),可倾刻间调节长江水(十二经脉),故一但发劲,丰盈之气由丹田炸向四肢及周身,故周身澎湃之气,可伤人可发人,高手在对手拳脚攻己身时,吐气开声,身颤微拧,则对手自伤或跌。
内家高手感觉两臂是插在丹田,不在肩膀。
纯厚者既轻灵又猛烈,轻轻用内劲一拍,挨者即如同挨猛击,惊慌不及人已跌出。
胜敌无绝招,见敌打来,心念一动,随式打去,即可成功,乃无意中抖擞之神威。
功夫上了后背才能真发力,有人来袭,狗熊蹭痒痒般浑身一颤,对手就出去了(震倒了)。
发劲其实就是一颤或说是一抖,而前提是松,如果松了,劲仍难发出,要在腰上找毛病,劲要练到背上,试劲的方法:浴后不要擦,用抖劲尽力一抖,看背后的水珠能抖去多少,看那些水珠弹出的力量有多大。
整劲试法,身子直立,平伸双臂与身体成十字型,反臂手心向下,然后坐腕,极力向外撑。
然后,可请人猛击你手掌,你身子飞出,而拳架都不会散。
惊抖力又叫抖翎劲,发出来是抖胯关键的一点就在于背劲,背上的出劲,蓄发在于背,要抖背。
近身之后,蓄发变动全部由背上完成,手头自不必有什么抽撤蓄力,而只管一直压制着他,而他再怎么控制挤压你的双手也没关系,你自管背上一抖,连续打击。
翻浪劲表现在后背和肩上,惊抖劲表现在腰上,想一下猫、狗下水洗澡上来后抖掉身上水的动作,试着做一下,两手臂平伸如抱圆柱状,两手掌朝前,用腰部急速抖动,体会一下是什么感觉。
内家拳旧闻四十五——乐奂之

内家拳旧闻四十五——乐奂之
一叶叙述:近观胡朴安《病废闭门记》中记载:“我在病废以前,每日清晨六时,必练太极拳一遍,已有十七八年之久……认识乐奂之,奂之河南固始人。
……其太极拳极精,能手不拈身,即将对方打出。
……奂之能用空劲,相隔一丈,对方即立脚不稳。
……我往时与杨澄甫、孙禄堂、吴鉴泉推过手,虽一拈手即被打出,但是于有知觉之中,无法与之抵抗,不如奂之之如行云流水,若然无所事也。
……(奂之)出其手,在电灯下,撑开五指,如烟雾之气,蓬蓬勃勃。
如烟雾之气者,即所谓空劲也。
“
从文章中看,乐奂之的工夫似乎比孙、杨、吴诸人尚高,胡朴安想试验一下乐奂之的空劲,但是乐告诉他,他的拳尚不到家,如果试的话可能会很危险。
但是胡与乐推手,四次皆在不知不觉中跌出,手法甚是高明。
贾志浩叙述:小弟只知道乐奂之晚年在上海过的,他是靠功夫和医术吃饭的。
至于隔空劲兄弟实在不了解,以前认识一位练气功的老先生是乐奂之先生的学生,未见其功夫多少高明。
不过据说乐先生的功夫独到,而且对于禅宗、密宗的功夫有相当造诣,由此看来乐先生的隔空劲似乎有一些道理,但是没有亲眼看见,没有在这个上面吃过亏,没有被人用隔空劲打过,至于可信度有多少各位自己看着办了。
根据乐先生的门人裘松林先生(现年83岁高龄)的叙述,乐先生的内功相当了得,曾经用手掌吸起一张八仙桌,太极拳功夫和医术同样相当了得。
忆武当松溪内家拳

忆武当松溪内家拳王维慎师爷与黄建军先生07年4月在参加南武当武林大会时,有幸认识了丹江口市电视台的黄建军先生,与黄先生谈起武林旧事时,他说见过不少武术名家,但印象最深的还是王维慎老先生.在我的请求下黄先生执笔写下了这封信.在此感谢黄建军先生.相逢何必曾相识难得道缘在心中——应袁天沛大哥、何理真先生之约忆王惟慎老人91年金秋,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丹江口市承办的首届武当文化武术节在丹江口市武当山镇举办。
奉张三丰为祖师的武当内家功夫各门派健在的大师和传人齐聚武当,交流演艺。
其规模、其规格、其阵容、其内容、其质量,直至今日,同类活动无出其右。
当时,我在丹江口电视台任摄像记者、编辑,台里把采编摄录全套设备搬到了大会设在建行招待所内的宣传组,为大会作全程报道。
武当松溪派正宗传人王惟慎大师既是时任武当山道协金顶管委会主任、道协办公室副主任的游玄德道长的老师,又作为武术节特邀代表,在玄德和我的另一上海好友蔡甦先生、画家孔令文、杨海伦先生的陪同下于会前一日来到武当,下榻在电力宾馆。
同住的有两名江浙籍武术家,其中一位象是八卦名家黄万祥先生。
当晚,玄德、我等与王老欢聚一起。
这是我与王老初次缘见。
此前,玄德道长多次给我谈及王老的传奇经历和冶学求真不苟之精神,早已景仰在心。
次晚,前去看望老人家,一中年女性同道携礼拜会王老,王老十分认真地为她讲解了修真之要,同屋的另一位老武术家告诉我,王老讲的是《阴符经》要诀。
大会期间,因王老已年逾八旬,没有安排表演事宜,但当王老看到某团体的气功表演——圆木撞人节目时,向大会组委会表示愿意登台表演无技巧的同类内家绝技。
王老说,身不能动,要靠内功来对付巨大的惯性,甚至将人、木反弹出去。
组委会考虑王老年事已高,加之蔡甦强调:王师母临行前再三交待,王老是重病劫后余生之人,不要表演、注意饮食,故未能如愿。
三天大会结束后,圆满完成大会对外对内报道任务的我(其它同仁已先走),收拾好设备用一辆老式吉普将王老接到了70公里外丹江口城区的家中,蔡甦随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内家拳1. 内劲的功效稀音叙述:内劲自有其独到的功能,这个功能是可以通过实证来检验的。
否则,内劲这个概念则无存在的必要。
如何实证呢?62年孙存周先生去上海,亲朋故旧为老先生接风,余师亦前往。
斯时谈及内劲,众说不一,存周先生命众人抚其手臂或身体其它部位,触者无不惊讶,谓之如电,有麻嗦之感穿流而过。
余师疑之,亦求一拭,余师按之稍重,未见存周先生有一丝动作,余师竟腾然跌出,心悸难挨。
余师事后曰:真如电击。
故真内劲是一种功能态下的场效应,即能合于形,亦可脱于形而独立存在,故完全可以通过实证来检验其真伪。
七十年代初,汪永泉的弟子孙德善先生问一投师者中午吃的是什么?答曰:炸酱面。
孙德善的三个手指在其心口处一转,投师者当即呕吐。
孙德善看着地上吐出的东西说:你小子说话还挺实在。
我并不赞同孙德善先生对待投师者的这种做法,举这两个例子旨在说明内劲是有独到的功能效果的,这种效果完全是可以显于外,而得以实证和检验。
而并非仅仅是一种囤于自身体内的感受经验。
几十年了能得内劲者确是代不数人。
自称得内劲者多如牛毛,然绝大多数经不住实证的检验。
故凡谈内劲多有两种倾向,一为全盘否认。
二为虚幻迷离。
此二者皆未得中道。
2. 内家拳的一些掌故米儿叙述:我师童先生说话直,不知道的,以为童师喜欢起事端。
所以童师的话,许多人都听不进去。
关于吴鉴泉,童师说吴图南曾亲口讲吴鉴泉推不过他,所以他又去拜杨少侯。
吴派出自杨派,但始终没有赶上杨派。
张义尚称孙式太极拳“是形意八卦的底子,讲主动的快,松软程序度尤差,更不要说轻灵虚无的境界了。
”本人的体会与张义尚的认识完全不同。
本人练孙式太极拳有年,说此拳是形意八卦的底子不假,但是此拳的特点之一就是松沉灵虚,在这方面比杨式太极拳有过之而无不及。
据牛胜先讲当年李玉琳的推手功夫令杨澄甫先生也自叹不如。
当年杨澄甫的四大金刚包括李雅轩都抬不起李玉琳的胳膊,其松沉劲可见一般。
此外李玉琳动若灵猿,所以才有“铁臂苍猿”的美称。
这不仅是主动的快,而是反映的灵敏。
也许是由于张义尚没有研究过孙式太极拳,所以发此偏颇之论。
童师曾言,支燮堂先生称形意拳既是修道术又是杀人术。
寿关顺先生也常说他不能用形意拳跟人切磋,那是要出人命的。
支燮堂年轻时第一次与一位实战名家动手,只一交手,竟把对手打穿砖墙,身体数处骨折。
当支燮堂后来功夫高深后,就可以控制,解放后支燮堂曾独自与20几个人发生冲突,交手中支燮堂在他们每人脖子根摸一下,20几个人的脑袋都向一侧偏歪,都抬不起头来。
事情闹到派出所,经公安人员调解,支燮堂再在每人头上摸一下使他们复正。
童师讲,孙剑云前辈曾告诉他脖子上的这个部位,并摸给我示范,确实一触摸这个部位头就要歪。
在这个部位用不了多大力,就可以把头摸歪。
但是实战中出手要准,分量要合适。
否则是要出人命的。
尚云祥晚年腹大如锅,不良于行。
这是西安的徐雨辰先生和北京的孙剑云女士亲见!南怀瑾先生说“大腹便便不是道”,化劲是练神还虚,其境与道相通,有腹大如锅之象者必定未臻化劲!孙凤麟先生说:尚云祥晚年常去孙家拜访,孙老先生从不与之谈拳。
尚云祥经常与孙老先生的弟子肖玉昆、齐公博等过手切磋,且占不得半点上风。
把尚云祥的刚劲当作化劲是误人。
3. 传统内家功夫绝顶高手的境界米儿叙述:童师讲:北京、上海、天津的武术老前辈都曾谈起孙老先生身法之疾可称绝世。
他们说只要孙老先生看见或感觉到的东西,无论是人是物,也无论你是否有准备,都逃不脱孙老先生的手。
孙存周先生的控制圈的半径是3丈内,上海铁路局的周仲英讲,三丈之内你就跑不出孙存周的手,他要你第3个扣子,绝不会拿你第四个扣子,你想跑都跑不掉。
你怎么动,他都快你一拍。
童师讲一般的拳师的控制范围是3、4尺,也就是1.5米左右。
好一点的,控制范围2米左右,在当今已可以算是高手了。
绝大多数拳师的控制范围也就是1米左右。
他非要你近身才能发力打你,你远一点儿,他就打不上,偶尔打上,也没有多大的劲力。
童师常说当今的拳术家绝大多数名不副实。
他们有两怕,一怕来访者玩命真打,二怕来访者真懂拳理。
童师讲只要两者你占其一,当代名家头上的光环就不存在了。
许多名家大师被其传人吹的很神,但童师讲其实他们知道的掌握的也就是些小儿科的东西。
但是由于绝大多数习武者连这些小儿科的东西都不懂,所以他们能糊弄人。
童师讲,名家们最喜欢有限切磋,因为这是他们最善于表现的场合。
童师曾讲过他年轻时的一些事,童师自幼练习田径,善跑,体能出众。
童师20多岁时曾访过一些非常有名的拳师,拳师让童师随意进身,以试身手。
童师常用的方法是前窜后跳,总与对手保持1、2米左右的距离,不轻易与拳师接手。
往往不到3、5分钟拳师就已不耐烦或气喘吁吁。
这时童师看准机会打了就跑,如此反复。
往往拳师大怒,但又毫无办法。
靠这种战术与人斗,童师尚未失过手。
近年童师体重增加较多,不能用这种战术了。
童师讲这么简单的战术,我自己又没有真功夫,但是他们都很难赢我。
说明他们的功夫也是很一般的。
牛胜先说:李天骥认为牛胜先只要按照他的要求练三年就能够超过当时北京所有的高手。
张烈先生讲,他自己自幼喜欢体育,是国家二级运动员。
但是跟孙存周先生出去散步时,他跟在老师后面走很吃力。
当时孙存周先生已经70来岁了,而他只有20岁出头。
张烈说,老师走的快而稳,腰板笔直,帅极了。
“行如奔马。
”即使是散步,一般人也很难跟得上。
前辈的功夫,从生活细节上也能窥之一斑。
二、孙门轶事4. 武学泰斗孙禄堂瀛人叙述:孙禄堂先生独步武林五十年,平生未遇敌手。
这在当时已是定论。
用李玉琳的话讲:形意拳主要是靠郭云深、李存义、孙禄堂三个人立住的。
而八卦拳在董海川以后主要就是靠程廷华、尹福和孙禄堂三个人,才在武林中立稳。
至于太极,在陈微明广传以前,其传播范围并不广。
孙家的太极从不轻传,也没听说有谁只练孙氏太极拳而不涉及形意、八卦。
好象孙氏拳就必然包括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家。
我不是练孙氏拳的,深点儿的说不好。
孙先生年轻时到处踢别人的场子,只要听说谁有功夫,不管对方辈份大小,孙先生就一定要找到对方比试,一见高低。
仅在保定、北京、天津一带被他踢倒的场子就有五六十间,加上冀南燕北约有数百间。
以后,孙先生名气超过了所有的人,于是又变的非常谦逊了。
由于孙先生成名很早,人们往往仅知道孙先生成名后待人接物的情况。
而对于孙先生早年的情况,反而有意无意地淡忘了。
单刀叙述:1934年「京报」评价“孙禄堂先生是我国太极拳界唯一的名手”说明当时陈、杨、吴、武诸家宗师还不能与孙先生齐名。
许禹生谈及孙先生时说:“南北拳家固未见其匹也。
”说明当时尚云祥也是无法与孙先生比肩的。
解放以后,孙存周不出山,孙剑云极谦逊。
加之一些人,包括唐豪、顾留馨等利用孙门的谦虚,大肆宣传其它拳派,有意无意的贬低了孙氏拳的成就。
造成诸门拳派在技理上似乎并驾齐驱的幻象。
我曾涉猎过多种拳派,根据我的体认,童旭东先生的评价基本上是客观合理的。
解放以来,在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上是失当的。
正因为如此,童旭东先生才在撰写了一系列文章,以正本清源、拨乱反正。
包不同叙述:后人之所以达不到孙先生的武学成就是因为两个原因:一、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1900年程廷华先生死于八国联军的火器之下是给了人们很大的震动的。
孙先生后来教学也更注重拳术的教化功用。
二、孙先生能达到这样的成就是和他勤学善悟分不开的,打开《拳意述真》,就可以看到他受过多少前辈的教诲,陈曾则的序中说:述真就是述而不做的意思。
除了前辈的指导,他还得到过许多朋友的帮助。
他一直研究不懈,精通了形意、八卦后,他还想研究太极拳,与杨澄甫换艺,但杨保守,说还是各守其道。
后来机会凑巧,才向郝为真学了太极。
可以说具备了这种精神,就算是入了别的行业,也会大有成就。
孙存周曾受同门怂恿,问孙先生有什么决窍,孙先生说我以为你懂拳了,看来还是不懂。
言下之意就是拳术没什么决窍就是一个练字。
孙先生处事是很谨慎的,认为僧、道、女子、小儿气纯,不轻易招惹。
前人之中,隐侠、高手甚多,董海川之师是谁?他的功夫当不低吧。
杜心武不出山,谁又知道徐矮子?精武门叙述:关于"孙禄堂先生武功独步当时,超越前代"的评价,并非是孙门后人的吹捧,而是对孙禄堂先生的实事求是的历史评价.如时任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的姜容樵先生在其1933年出版的<<当代武侠奇人传--近50年国术家掌故>>一书中对孙禄堂先生有这样的评价:"孙禄堂的八卦掌不仅为同辈人所望尘莫及,就是形意拳也是极尽其妙.他的刀枪剑戟都比别人来得高妙,于是南北驰名,差不多压倒了那些老前辈,于是人家就送他一个绰号叫做"万能手",也真称得起是盖世英豪."要知道姜容樵是张兆东的弟子,当时很多老前辈和同道还都在世,有的甚至还与姜容樵在一起共事.姜容樵先生以其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的身份是不能胡捧乱吹的.姜容樵也没有必要去吹捧孙禄堂先生.因此,姜容樵对孙禄堂先生的评价反映了孙禄堂先生在当时武林中的客观情况.那么,"盖世英豪"难道不是独步一人吗?!"压倒那些老前辈"难道不是超越前代吗?!故这并不是孙门后人在自吹.此外,1934年1月28日的<<大公报>>评价孙禄堂先生的武学造诣令"海内精技艺者皆望风倾倒."skate评述:杨露蝉、董海川、李洛能分别将太极、八卦、形意练至最高境界,而孙先生将三拳都练至绝顶,时人无不叹服,1898年程廷华弟子询问程孙的修为如何,程连说:神乎哉!神乎哉!孙先生真是武学千古奇人。
5. 孙禄堂学习太极拳纯阳叙述:孙禄堂先生与郝维祯先生接触时,孙先生的功夫在郝维祯之上是事实.老"四民"的人都知道.我师吴子珍先生曾谈起过此事.郝维祯先生初来北京时,是想借助北京体育研究社的影响来发展他的郝式太极拳(解放后又被称为武式太极拳),因为北京体育研究社是当时北京教习太极拳的主要组织,有一定的影响力.其社长是许禹生.许是杨健侯先生的弟子.于是,郝先生以访乡友的名义,找到杨健侯,希望在体育社中也能传播,推广他的太极拳.但得到的是杨健侯的冷遇.因此,许禹生也就不敢把郝维祯留在体育社.但许禹生觉得郝维祯的功夫确实是好,后来就把郝维祯介绍到"四民武术社"."四民武术社"虽以形意拳为主,但也兼教八卦,太极,通背等.当晚,邓云峰先生请郝维祯乘黄包车去外面酒馆吃饭,下车后郝维祯要付车钱,邓先生忙用手阻拦,没想到郝先生一卸力,邓先生伸出去的手一时竟未能收回来.于是知道郝先生功夫不俗.饭后送走了郝先生,邓先生就赶到孙先生家,告诉孙先生遇到了一位好手,并请孙先生第二天去"四民"与郝先生会会.第二天孙郝见面,相互倾慕,谈得很投机,于是两人搭手,未想一搭手,孙先生即将郝先生放出.郝维祯大惊失色,孙先生忙说:"这是按照您的说法走的劲."算是为郝先生打个园场,找个台阶.郝维祯很吃惊,说:"真是奇了,怎么就几句话,您就胜过了我这几十年的功夫."于是郝先生也就知道孙先生的功夫在自己之上.所以以后也就不到"四民"来了.据说曾去天津武士会呆了几天,再回北京时,便染了痢疾.后来,孙先生见郝维祯不到"四民"来了,也很后悔自己一时兴起赢了郝先生.因为那时孙先生正在研究拳术的合一问题.以后听说郝维祯潦倒在京,便连忙将郝接到家中请医治疗.郝先生感其恩,无以为报,于是便将自己研究太极拳的心得窍奥告于孙先生,以助孙先生对内家拳术合一的研究.因此,孙先生所以能将形意八卦太极拳合一,这里也有郝先生的功劳.童旭东先生在今年<<武林>>第9期上对孙郝关系的介绍基本上是符合史实的.有人认为,如果对方打不过我,我就没有向对方学习的必要.这种想法太幼稚了,是心性不成熟的表现,此外也不合乎现实.我的许多弟子刚到我这儿时,已经是在全国散打比赛中取得过很好的成绩了.若论技击实力绝对在我之上,但他们还是要拜我为师.目的是学习我形意拳发力的一技之长嘛.我友夏伯华先生,他的很多学生一入学,就能把他打的鼻青脸肿.但他们还是诚心诚意地拜夏先生为师,学艺.过去这种例子很多.不知现在的人为何心性变得这般狭隘和幼稚.6.孙禄堂授徒sjm叙述:初,孙老命曹晏海演技,曹示以通背、劈挂、滑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