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与叔本华之“解脱说”
悲苦人生的纾解之途——从《红楼梦评论》看王国维对叔本华悲剧美学思想的“中国式”改造

生 。 就是 叔 本 华 提 出 的“ 命 意 志 ” “ 存 欲 _这 1 生 和 生 求 ” 。从 这些 理论 出发 , 是 这样 界 定 悲 剧 的 “ 论 他 无
论是从 效果 巨大 的方 面看 , 是从 写 作 的 困难 这方 或
不能 准确 地分析 和 阐释 中国传 统 的悲剧艺 术 。悲剧 无论 如何 学 习西 方技 巧 , 其 根源始 终是 中 国式 的 , 但
Vo1 4, o .3 N .3 M ay, 2 2 01
21 0 2年 5月
悲 苦人 生 的纾 解 之 途
— —
从《 红楼 梦 评论 》 王 国维 对叔 本 华 悲剧 美 学 思想 的“ 国式” 看 中 改造
李
清
( 海 民族 大 学 文 学 与 新 闻 传播 学 院 , 海 西 宁 8 0 0 ) 青 青 10 7
把康 德 的“ 象界 ” 成 “ 象 ”, 为“ 现 说 表 认 世界 就 是我 的表 象”, 定 客 观世 界 的存 在 ; 否 又把 康 德 的 “ 自 物
收 稿 日期 : 0 2 0 — 1 2 1 — 3 0
作 者 简 介 : 清 ( 9 6) 女 . 族 , 西 略 阳人 , 海 民族 大 学 讲 师 。研 究 方 向 : 李 17 一 , 汉 陕 青 比较 文 学 。
生 可怕 的一 面为 目的 , 在 我 们 面 前 演 出人 类 难 以 是
形 容 的痛苦 、 悲伤 , 出邪 恶 的 胜 利 , 演 嘲笑 着 人 的偶
然 性 的统治 , 出 正 直 、 辜 的人 们 不 可 挽 救 的失 演 无 陷 , 而这一 切之 所 以重 要 ) 因为 此 中有 重要 的 暗 ( 是
中 图分 类 号 : —0 1 0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0 1 2 (0 2 0 —0 8 —0 1 0 —5 0 一 2 1 ) 3 0 8 5
浅谈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浅谈王国维在文学研究中的美学思想——论叔本华对其的影响俞捷琦110110079 中文师范2班王国维是本世纪初中国美学的创始者和奠基者。
其学术渊源, 绝大多数论者都追溯到德国唯意志主义哲学家、美学家叔本华。
他从叔本华那里吸取的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其“原罪——解脱”说;二是“第三种悲剧”说。
这两个方面都植根于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是其在伦理学和美学上的延伸。
王国维在写作《红楼梦评论》时正醉心于叔本华哲学,他以此分析《红楼梦》,并从中找到了某种对应关系,进而宣扬了叔本华的唯意志论。
因此,解读《红楼梦评论》有助于了解叔本华哲学对王国维的影响。
《红楼梦评论》是王国维的第一篇美学专论。
在此文中,王国维借评《红楼梦》为契机,系统阐发了他从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获得并信奉的美学思想。
叔本华说认为人作为“意志的个体”就生活在无尽的痛苦中,而解脱之道就是消除自我意志、成为一个纯粹的“认识主体”;艺术的作用就是让人作为纯粹的认识主体来看待世界,因而得到暂时的解脱。
他说:“生活本身、意志、存在本身,是一种持续的痛苦,它部分是可悲的,部分是可怕的。
然而,这同样的事情,当它只是作为表象、单纯被观照,或被艺术再现出来,就摆脱了痛苦,成为一种有趣的景观展现给我们。
”王国维以同样的观点立论,他说:“宇宙,—生活之欲而已!而此生活之欲之罪过,即以生活之苦痛罚之:此即宇宙之永远的正义也。
自犯罪,自加罚,自忏悔,自解脱。
美术之务,在描写人生苦痛与其解脱之道,而使吾侪冯生之徒于此桎梏之世界中,离此生活之欲之争斗,而得其暂时之平和。
此一切美术之目的也。
”王国维深受叔本华悲剧思想的影响。
他在《红楼梦评论》中对三种悲剧类型的划分和表述均来源于叔本华的哲学和美学理论,而且基本是从叔本华的理论中照搬过来的。
对人生悲剧的构成,王国维认为有三种:一是悲剧的主人翁,所蒙受的种种苦难是由极恶的人所造成的;二是由某种机遇或命运所造成;三是由于巨大主角所处的位置、关系而不得不然地构成悲剧的结局。
《红楼梦》中欲的误读原因之探究

《红楼梦》中欲的误读原因之探究作者:马雪萍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08期摘要:王国维用叔本华哲学解读《红楼梦》,认为《红楼梦》之精神是完全否定欲以求解脱,这与原著作者所表达之意并不相符。
王国维看到人生的悲剧,却不能在生活本身当中找到造成悲剧的现实力量和改变悲剧的现实力量,于是试图在文学中寻求直接的慰藉,在阐释之中更多是在表达自己的哲学。
关键词:王国维;欲;解脱王国维借助西方哲学与美学理论重新研读评价《红楼梦》,写下《<红楼梦>评论》,开“红学”研究之新局面。
在研读《<红楼梦>评论》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王国维主要利用叔本华的观点对《红楼梦》进行解读,而其中一些内容与原著所要表达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
接下来本文将对《<红楼梦>评论》中关于“欲”的观点进行分析,并探究这不一致背后的原因。
在《<红楼梦>评论》的第一章中王国维阐发了他关于人生、美术的观点,这是他评论《红楼梦》的出发点和理论依据。
王国维的人生观是悲观的,他将“欲”认为是生活的本质,欲望无穷无尽,满足却是有限的,满足了之后还会有厌倦之感,所以王国维得出结论“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已矣”,他对于“欲”是持完全否定态度。
人的一生为欲所苦,人类所做的一切都与欲相关,那人要如何才能从欲中解脱?要让人超然于物外,则非美术不可。
然又只有天才能超然而观物,天才“以其所观于自然人生之中者复现之于美术中,而使中智以下之人,亦因其物之与己无关系,而超然于利害之外”。
由此可见,王国维的艺术观是超利害超欲望的。
但天才就真的能不受欲望的影响超然于物外吗?“眩惑”对天才有没有作用呢?如果“眩惑”对天才不起作用,那“眩惑”对于天才来说是优美或壮美的艺术了;若“眩惑”对天才也起作用,那天才就无法超然而观物,又如何寻求解脱之道?关于这些从文章中我们不能得到解释,而王国维又是用这样的人生观和艺术观来阐释《红楼梦》,这就必然存在一些问题了。
人间相媚争如许_处处青山埋俦侣_论王国维诗学中的人生解脱之路

人生只不过是欲 的 外 在 表 现 。 欲 望 决 定 着 生 命 的 存 在方式 , 而人生不过是欲望拨弄下不断挣扎的痛苦 之旅 。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和欲望论使王国维深受启发 。 “ 王国维这种关于 “ 欲 望” 生 活” 和“ 苦痛” 论证方式其 实就来源于叔本华 “ 人生 本 质 是 痛苦” 的 哲 学 观。 王 国维把人生喻为 “ 钟表之摆 ” 也取自于叔本华 , 叔本华 “ 这一欲求一经满足也就完了 , 可是一面 还进一步说 : 有一个愿 望 得 到 满 足 , 另一面至少有十个得不到满
[ ( 1] P 3 6) ” 足 。 再说 , 欲望 是 经 久 不 息 的 。 而人们总是被
摆 布, 而决不可能获 意志的永无止息的 欲 求 所 统 治 、 得持久的快乐和安宁 。 叔本华曾引用西班牙作家 、 诗 “ 人 的 最 大 罪 恶, 就 是: 他诞生 人 加 尔 德 伦 的 话:
[ ( ) 3] P 3 5 2 ” 了。 为什 么 人 一 生 下 来 就 是 不 幸 的 了? 在 叔
[ ] ( ) 1 P 1 6 ” 从对摆脱尘世间的困扰来说, 艺术之无用 易者也。
终成大用, 它应该向人生存的精神彼岸前行 , 对于人世 间 的 此 岸 人 生 的 苦 痛 来 说, 它是一种最高的快乐与 解脱。 一、 人生苦痛与欲望 “ 王国维说 : 生 活 之 本 质 何? ‘ 欲’ 而 已 矣。欲 之
[ ] ( ) 1 P 3 6
以儒 、 道文化为主 要 载 体 , 以 中 庸、 和 谐、 自然为行为 李贽仅仅提出要 准则的中华文明史上是极为少见的 ( 顺应天 性 , 满 足 人 的 欲 望, 就被正统理教裁定为异 。 然而 , 端) 那些以 人 性 为 中 心 , 以 人 生 苦 痛 为 核 心, 对人的境遇进行了理性思索的哲人们 , 无不感叹生命 同 时 也 认 识 到 人 生 的 挫 折、 困 的短暂和人生的无 常 , 境和苦痛是不可避免的 。 对此 , 老子主张寡欲 , 他说 : “ 五色令人目盲 , 五 音 令 人 耳 聋, 五 味 令 人 口 爽, 驰骋 ” 畋猎 , 令 人 心 发 狂。难 得 之 货, 令 人 行 妨。 人们丧失 , 了原有的 “ 德” 是 因 为 他 们 欲 望 太 多, 知 识 太 多。 人 们要满足欲望 , 是为了寻求快乐 。 但是他们力求满足 “ 就得到相反的结果 。 所以 , 祸莫大于不 的欲望太多 , ” 知足 , 咎莫大于欲 得 。 老 子 还 强 调 弃 智, 因为知识本 “ 。知识使 身也是欲望的对 象 , 为 学 日 益, 为道益损” 人能够对于欲望的对象知道得多些 , 以此作为手段去 取得这些 对 象 。 它 既 是 欲 望 的 主 人 , 又是欲望的奴 仆 。 随着知识的增 加 , 人 们 就 不 再 安 于 知 足、 知止的 “ ” 地位了 。 所以老子说 : 慧智出 , 有大伪 。 对于现实生 活的困境 , 老子认为是因为个人做的 、 想的 、 要的太多
王国维: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

王国维: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
这是王国维的一句名言,同时也是我们了解王国维其生命内质的一个重要窗口。
这句话出自王国维先生的《三十自序》一文。
断章摘来,如下:前既述数年间为学之事,兹复就为学之结果述之:余疲于哲学有日矣。
哲学上之说。
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
余知真理,而余又爱其谬误。
伟大之形而上学,高严之伦理学,与纯粹之美学,此吾人所酷嗜也。
然求真可信者,则宁在知识论上之实证论,伦理学上之快乐论,与美学上之经验论。
知其可信而不能爱,觉其可爱而不能信,此近两三年中最大之烦闷,而近日之嗜好所以渐由哲学而移于文学,而欲于其中求直接之慰藉者也。
要之,余之性质,欲为哲学家则感情苦多,而知力苦寡;欲为诗人。
则又苦感情寡而理性多。
诗歌乎?哲学乎?他日以何者终吾身,所不敢知,抑在二者之间乎?今日之哲学界,自赫尔德曼以后,未有敢立一家系统者也。
居今日而欲自立一新系统,自创一新哲学,非愚则狂也。
近二十年之哲学家,如德之芬德、英之斯宾塞尔,但搜集科学之结果,或古人之说而综合之、修正之耳。
此皆第二流之作者,又皆所谓可信而不可爱者也。
此所谓哲学家,则实哲学史家耳。
以余之力,加之以学问,以研究哲学史,或可操成功之券。
然为哲学家,则不能;为哲学史,则又不喜,此亦疲于哲学之一原因也。
近年嗜好之移于文学,亦有由焉,则填词之成功也。
余之于词,虽所作尚不及百阕,然自南宋以后,除一两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
则平日之所自信也。
虽比之五代、北宋之大词人,余愧有所不如,然此等人,亦未始无不及余之处。
因词之成功,有志于戏曲,此亦近日之奢愿也。
然词之于戏曲,一抒情,一叙事,其性质既异,其难易又殊。
又何敢因前者之成功,而避冀后者乎?但余所以有志于戏曲者,又自有故。
吾中国文学之最不振者。
莫戏曲若。
元之杂剧,明之传奇,存于今日者,尚以百数。
其中之文字,虽有佳者,然其理想及结构,虽欲不谓至幼稚、至拙劣,不可得也。
国朝之作者,虽略有进步,然比诸西洋之名剧,相去尚不能以道里计。
王国维_叔本华美学思想比较论

《红楼梦评论 》 (&’"( ) 问世, 从 康德、 叔本华哲学的同时, 此宣告了他美学思想的形成。 (&%)) —— 和王国维不同, 叔本华 — &)*" ) 是一个在马 克思主义诞生之前即已开始其活动的哲学家。除了十七 岁那年迫不得已从商经历之外,叔本华一生都在从事于 他所认为的对人类有价值的哲学。他 !# 岁时完成博士 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 ,随后即着手写作《作为 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 ,历时五年完成了他的代表作。自 此,哲学的建筑群中又耸立起了一座意志哲学的 “ 大 厦” 。他的全部余生都在全力完善这座大厦。 值得指出的是,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哲学,与他生逢 的那个时代,尤其是将理性主义推至极限的黑格尔哲学 是格格不入的。他激烈抨击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并企图 (当时任柏林大学教授 ) (当时叔本华 与黑格尔 争夺听众 被聘为柏林大学哲学系编外讲师 ) ,但遭惨败,愤而辞 职, 终生不再执教。 他的学说长时期内受到冷遇。 &)() 年 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哲学刚好迎合了 德国资产阶级特别是知识分子对理性的不信任,逃避现 实, 悲观失望的思想情绪, 并因此成了一种时髦。他本人 也因此变成了德国资产阶级哲学的权威人物。对此。德 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梅林曾经作了精辟分析。他说: “当资产阶级在五十年代中挨了官僚封建反革命势力的 一顿痛揍而感到头痛的时候,这种悲观主义对他就非常 适合了。因为, 这时资产阶级已没有一点政治意志, 它宁 愿任凭头脑清醒和丧失全部意志后常有的 ‘ 精神宁静 ’ 这诱人的景象愚弄自己 ” 。
!% " “始读汗德之纯理判断, 从事于哲学。 ” 苦其不能解, 读
融汇中西 升华传统——王国维境界说与叔本华哲学的关系

统 美学 所 没 有 的 , 受 叔 本 华 痛 苦 造 就 理 想 的 影 响 。他 把 诗 人 区 分 为 “ 想 ” “ 实 ” 派 , 认 为 两 者 之 间 “ 难 分 别 ” 深 理 和 写 两 并 颇 也 明显 地 汲 取 了 西 方 传 统 的美 学 思 想 。
第2卷 1
第 6期
长春 工业 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u a f hncu nvrt f eh o g( oi cecsE io ) orl o aghnU i syo cnl y Sca S i e dt n n C ei T o l n i
V 12 N . 6 0. 1 o0 N V舢 O.
学范畴如“ 兴趣” “ 、 风骨” “ 、 气韵” 等既是 主观的 内心感受 , 也是客 观的外 物特征。所 以传统文论 中的“ 神形兼备 ” “ 、 情景交 融” 并无法区分主观与客观范畴。王 国维在 10 9 6年写的《 屈子文学 之精神》 对此作 了界定 :文 学 中有 两原质焉 , “ 日景 , 日情 。 前者 以描写 自然及人生之事为主 , 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 。前者客 观的 , 后者 主观 的也 ; 前者知识 , 后者感情
一
、
合 乎 自然 。 邻于理 想
“ 自然 ” 理想” 与“ 是王 国维的境界说中的一 组重要 的概 念。通 过对这一 对概念 的理解 , 以更 清楚地 阐述 王国维对艺术 可
一
7 — 0
作 品的评 判标准 。“自然 ” 理 想” 与“ 这一对 概念 出现在 《 人间 词话》 的第 二章 , 有造 境 , 写境 , 理想 与写 实二派 之 由分 。 “ 有 此
审美,痛苦人生的解脱之路——叔本华的美论及其对王国维的影响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审美:痛苦人生的解脱之路——叔本华的美论及其对王国维的影响
作者:张天曦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7
刊名: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0,18(4)
1.韦勒克 沃伦文学理论 1984
2.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1993
3.聂振斌王国维美学思想评述 1997
4.王国维王国维文集 1997
5.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 1993
6.罗素西方哲学史 1963
7.王国维王国维文集 1997
8.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1982
9.聂振斌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1991
本文链接:/Periodical_guizdxxb-shkxb200004012.asp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国维与叔本华之“解脱说”
20081110315 0807 邹颖
王国维既是20世纪中西美学关系史的开山祖,又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
叔本华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唯意志论者,也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悲观主义哲学家。
痛苦可以说是人生的主题之一,叔本华的唯意志哲学把生命意志当作世界的本原,把痛苦当作人生的所有内容,因此哲学研究就以探寻解脱之路作为自己的任务了。
而王国维的学术研究的出发点更是为了探寻人类解脱痛苦的。
王国维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直接来自叔本华,两人学术上的联系很紧密。
然而,两者之间毕竟存在着各自的特点。
本文既是从人生的’解脱说”这一角度出发,分别对王国维和叔本华的人生解脱说进行阐释,并探寻二人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区别。
那么我们首先要知道我们要解脱什么呢?
对此,我们知道,王国维几乎完全照搬了叔本华的观点,把叔本华的“意志”发挥为“生活之欲”,认为世界宇宙的本源既是“生活之欲”,而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展现“生活之欲”造成的不堪忍受的巨大痛苦,进而昭示人们看破人生痛苦的本质,拒绝“生活之欲”而走解脱之道。
他的那篇《<红楼梦>评论》,便是如此说来:其实,我们一直在执着于解脱人生的苦痛,以老子说“人之大患,在我有身”,庄子说“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
忧患与劳苦之与生,相对待也久矣。
夫生者,人人之所欲;忧患与劳苦者,人人之所恶也”为证。
进而得出“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
欲之为性无厌,而其原生于不足,不足之状态,苦痛是也。
”“人生之所欲,即无逾于生活,而生活之性质又不外乎苦痛,故欲与生活、苦痛,三者一而已矣。
”根据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说,王国维把生活、欲、痛苦合三为一,断定人生就是生活、欲、痛苦三者的结合。
王国维说“呜呼!宇宙一生活之欲而已。
而此生活之欲之罪过,即以生活之苦痛罚之,此即宇宙之永远的正义也。
自犯罪,自加罪,自忏悔,自解脱。
”这段原“欲”论是王国维早期思想的真实反映,也是其与叔本华的悲观哲学同气相通的基础。
在王国维看来,欲望是社会的本质,也是人生的根本动力和苦痛之源。
人生不过是对欲望的不停追逐和满足,生命只是往返于欲望与苦痛之间的钟摆而已。
用叔本华的话来说就是“困乏是平民群众的日常灾难,与此类似,空虚无聊就是上层社会的日常灾难。
在市民生活中,星期日代表空虚无聊,六个工作日则代表困乏。
”由此可见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说和生活之欲说是完全相通的,因为它们的哲学基础都是唯意志论哲学。
然而,叔本华之苦痛与王国维之苦痛终归是有区别的。
就人生观而言,王国维的悲观是一贯的,与生俱来。
叔本华哲学的人生观不过是从形而上学上的立场印证,支持了他一贯心态而已。
因此,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是从抽象的人生出发的,是基于生命本质的痛苦所作的论证,完全是冷静的、哲学的,并不蕴含实在的个体体验和普遍的社会意义。
而王国维在他的形而上的悲观主义是纯学理的,而王国维的“苦痛”学说不仅是学理的,也是体现于他的生活的,左右着他的人生道路;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形成是学术研究的一种结论,而王国维“苦痛”学说的形成是生命体验与叔本华思想影响。
因此,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说是紧紧跟在他的唯意志论的本体论上的,而王国维的生活之欲说则只从人生、生活层面论述它的苦痛说,几乎把叔本华的本体论悬置起来了。
叔本华的苦痛是纯学理的苦痛,而王国维所说的苦痛则是生活之苦痛。
那么他们又是如何来阐释如何来进行解脱的呢?
既然生活的痛苦是由人们的欲望而引起的,要从这种痛苦中解脱出来,就要消除或者远离这种欲望。
叔本华和王国维都很重视审美的解脱作用,认为通过审美可以得到暂时的解脱。
叔本华认为艺术是以理念为对象的,它采用纯粹直观的方式完全独立于根据律之外观察事物,当人们沉浸在艺术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地,内心充满了审美快感和喜悦时,于是日常生
活中的痛苦也就忘怀了、摆脱了。
因此审美是得到暂时解脱的好办法。
王国维认为美术是一种超然于利害之外的东西,也就是说,人在进行直觉审美的时候,可以暂时忘记物我的关系,对眼前的事物失去了利害关系的考量,只是进行纯粹的直觉关照,从而进入无欲无求的精神状态,欲望消失了,痛苦也就随之消失了。
因此,通过审美静观就可以得到暂时的解脱。
具体而言,比如,叔本华的解脱方法—术的直觉观照:本华认为,要摆脱痛苦,首先就要否定意志,必须使自己的认为从为意志服务的关系中挣脱出来。
有什么神奇的力量能够躲避为意志服务的劳役?只有艺术的审美直观或者称为直觉观照,才能使人从“环之无端”的欲望链条上挣脱出来而获得暂时的休息和片刻的宁静。
这是因为,在审美中的对象已不再是处于具体时空关系中的与人结成功利性关系的特殊事物,而变成了一个自由的、纯粹的“认识主体”;这时主体与客体之间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关系,在审美关系中主体完全栖息于、沉浸于对眼前对象的亲切“观审”中,超然于该对象和任何其他对象的关系之外,从而不仅暂时忘却了因欲望不能满足所带来的心灵痛苦,而且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和解放感。
王国维的解脱方法—出世说:释迦摩尼、耶稣、老子等精神领袖无不以解脱为人生的最终极目的。
解脱虽然以精神解放为第一要义,而最彻底的解脱仍然是出世的、脱离人生的,即是一般意义上的死亡。
但常人的死亡为死亡;天才、超人的死亡,无疑是一种解脱。
因为常人不知人生竟为何物而失去生命,而天才、超人则是洞察人生以后才告别人世间的。
谈到解脱之道,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说“解脱之道存于出世,而不存于自杀。
”出世者,拒绝一切生活之欲者也。
”可见,他主张解脱之道在于出世而不在于自杀。
他认为《红楼梦》中金钏儿的堕井,司棋的触墙,尤三姐、潘又安的自刎等“非解脱也,求偿其欲而不得者也”,如果贾宝玉在林黛玉死后“感愤而自杀”,《红楼梦》也就一无价值了。
然而,并不是只要出世就是解脱,虽然柳湘莲入道,芳官出家了,但是他们都没有得到真正的解脱,因他们都是求偿其欲而不得者也。
真正的解脱是洞观了宇宙人生的本质,知道生活与苦痛不可分而求其生活之欲,选择出世,这样的出世才是真正的解脱。
“故此书中真正之解脱,仅贾宝玉、惜春、紫鹃三人耳。
”接着,王国维提出了解脱的两种性质。
即“一存于观他人之苦痛,一存于觉自己之苦痛。
然前者之解脱,唯非常之人为能,其高百倍于后者,而其难亦百倍。
”他认为惜春、紫鹃的解脱属于前者,因为“由非常之知力,而洞观宇宙人生之本质,始知生活与苦痛之不能相离,”而作为后者之解脱的宝玉才是真正的,超自然的,神秘的解脱。
本文既是本人对王国维及叔本华对“解脱说”的一个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