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和鼻窦常见病变的影像诊断

鼻腔、鼻窦常见病

鼻腔鼻窦解剖

炎性病变:良性肿瘤:恶性肿瘤:息肉血管瘤上皮性恶性肿瘤

真菌性炎症内翻性乳头状瘤

骨瘤

骨化性纤维瘤

神经鞘瘤

纤维血管瘤嗅神经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

淋巴瘤

黑色素瘤

神经内分泌癌浆细胞瘤

鼻腔鼻窦息肉

✓炎性息肉

✓出血坏死性息肉真菌性炎症

✓真菌球

✓中年以上男性多发

✓炎性粘膜水肿形成息肉

✓逐渐加重的持续性鼻塞、嗅觉障碍、流涕、喷嚏

✓出血性鼻息肉:血管瘤型鼻息肉,以出血、坏死为特征

炎性息肉✓CT:低密度影,

密度均匀,周

围骨质无明显

膨胀性改变

✓MRI:等或长T1

长T2信号,信

号较均匀,增

强无强化

出血坏死性鼻息肉✓CT:软组织肿

块,病变呈膨

胀性改变,骨

质密度增高或

破坏

✓MRI:混杂T2信

号,增强结节

状、斑片状呈

填充渐进性强

✓真菌球常见,病程长

✓多单一鼻窦发病、上颌窦最常见

✓鼻塞、血涕、脓性和恶性分泌物、面部疼痛

真菌球✓CT:窦腔实变,

伴钙化,骨

质增生肥厚、

破坏

✓MRI:T1低或

等、T2低信

号,不强化

✓血管瘤

✓内翻性乳头状瘤✓骨瘤

✓骨化性纤维瘤✓神经鞘瘤

✓纤维血管瘤

✓中青年

✓分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前者好发于鼻中隔,后者好发于下鼻甲和上颌窦

✓鼻塞、反复鼻出血

血管瘤

✓影像: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滑,增强明显强化,周围骨质压迫性吸收或膨大

✓男,40-70岁

✓鼻腔外侧壁近中鼻道区,常侵入筛窦、上颌窦

✓易复发,可侵犯骨质,可恶变

✓鼻塞、流涕、鼻出血、失嗅

内翻性乳头状瘤✓CT:乳头状软组织

肿块,增强轻度

强化,骨质压迫

性吸收为主,也

可骨质破坏

✓MRI:T1等,T2混

杂等高信号,增

强呈“脑回样强

化”

骨瘤

✓额筛交界,额窦发病最多

✓增大后可致面部畸形,引起鼻塞、头痛,侵犯眼眶引起眼球突出移位、视力障碍✓C T:附着或起源于窦腔周围的骨性高密度影,边缘清晰

✓M RI:T1、T2均低信号

骨化性纤维瘤✓20-30岁,女性

✓颅面骨,生长迅速,易复发

✓CT:混杂高密度,

内有片状软组织

影,边缘完整或

不完整的骨性包

✓MRI:T2上纤维成

分及骨性成分呈

低信号,囊性部

分高信号,增强

不均匀强化

神经鞘瘤

✓少见于鼻腔鼻窦,筛窦>上颌窦>鼻腔>蝶窦>额窦, CT:边界较清,平扫密度均匀,增强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周边骨质受压,较大病灶易向周围结构蔓延

✓MRI:囊实性,增强囊性成分无明显强化

✓青春期男性

✓以鼻腔后外侧蝶腭孔为中心,向鼻腔、鼻咽及翼腭窝蔓延

✓鼻塞、鼻出血,出血量多

✓局部紫红色肿块,不做活检

✓病理为良性,临床呈恶性过程

血管纤维瘤

✓CT:软组织肿块,密度

似肌肉,见钙化斑,增

强明显强化,周围骨质

膨胀性破坏

✓MRI:不均匀T1低T2高,

血管流空影呈“胡椒盐

症”,明显强化

脑膜瘤

✓多为颅内脑膜瘤延伸,位于鼻穹隆;或颅内肿瘤经筛板侵入鼻腔

✓CT:形似息肉,等密度,可见钙化,周围骨质受压变形及增生

✓MRI:信号与脑实质相近,可有或无脑膜尾征

鼻窦癌影像诊断

鼻窦恶性肿瘤影像诊断 1.概述:鼻窦恶性肿瘤较少见,约占头颈部肿瘤3%;好发部位:上颌窦>筛窦>额窦;老年人多见,男性>女性;鳞状细胞癌>腺样囊腺癌>未分化癌;早期症状与慢性鼻窦炎相似,发现一般较晚;治疗:手术+放疗。 2.鼻窦恶性肿瘤影像学特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伴邻近骨质破坏;增强强化均匀/不均匀;伴邻近结构及颅内侵犯;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神经周转移。 3.鳞状细胞癌(SCC):最常见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占鼻窦肿瘤50%-80%;好发于50-60岁男性;长期接触镍、木尘、煤烟和铬的人群发病危险性增加;上颌窦多见(60%-70%),其次鼻腔(12%-25%);早期发现可提高生存率。 4.鳞状细胞癌临床表现:早期:临床症状隐匿,类似鼻窦炎(故预后差)晚期:侵犯牙槽骨和牙龈,产生牙痛及牙齿脱落、松动;侵犯眶下神经,产生顽固性面部疼痛;侵犯鼻腔,产生鼻塞、血涕及嗅觉减退;侵犯眼眶,造成眼球突出、复视等;侵犯翼腭窝,

造成张口困难、麻木、疼痛。 5.鳞状细胞癌CT表现:鼻窦和(或)鼻腔不规则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内可见出血、坏死、囊变,钙化少见;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窦壁骨质呈弥漫性、虫蚀样破坏;最常发生颈部II区淋巴结转移。 6.鳞状细胞癌MRI表现:T1WI等-低信号,T2WI不均匀中等稍高信号,坏死区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中-明显不均匀强化,坏死区域不强化;周围侵犯时窦周脂肪间隙消失、模糊。 7.腺癌:好发于55-60岁老年男性;好发于筛窦;形态不规则,边界尚清晰,CT呈等、

低密度;T1WI呈等信号,T2WI呈较高信号;增强扫描中-明显强化,程度高于鳞癌。 8.鼻窦未分化癌(SNUC):发病年龄广泛,更具有侵袭性,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较其它恶性肿瘤更常见;5年生存率低于20%;起源于鼻腔顶部和筛窦多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平扫密度尚均匀,增强后强化欠均匀;T1WI呈中等信号,T2WI为中等到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常侵犯前颅窝、眼眶、翼腭窝、咽旁间隙、海绵窦等邻近结构。 9.腺样囊腺癌(ACCa):好发于40-60岁,

从CT片看鼻和鼻窦病变,你诊断到位了吗?

从CT片看鼻和鼻窦病变,你诊断到位了吗?鼻腔及副鼻窦正常CT解剖

鼻窦炎 CT表现 •急性期:窦腔混暗,密度增高,有渗出液时,可见液平面显示(以上颌窦为著)。 •慢性期:粘膜增厚,可为局限性或弥漫于全窦腔或全组副鼻窦。(正常鼻窦粘膜CT不能显示)。如有高密度钙化常提示霉菌性鼻窦炎。 •鼻窦骨质无明显改变。

急性左上颌窦炎 慢性左上颌窦炎 粘液囊肿 CT表现 •受累窦腔扩大,其内为均匀一致的水样密度,窦壁骨质变薄移位,但无骨质破坏。如继发感染,可成为粘液性,CT值可与软组织相似。 •单纯粘液囊肿一般不强化,合并感染时可增强。 病史:女,19岁,左眼球进行性突出8年余。

CT征象:平扫及增强扫描示左侧额窦、左眼眶后内侧及左筛窦后下方及见一类圆形囊性密度影,边界清晰,左额窦及筛窦壁呈膨胀性改变,窦壁骨质受压变薄,增强病灶未见强化。 诊断:左额、筛窦占位,考虑为黏液囊肿。 粘膜下囊肿 多见于上颌窦。 CT表现: 窦腔内有圆形外突的囊性肿块,以广基底附着于窦壁上,密度均匀,边缘光滑锐利。

右上颌窦黏膜下囊肿 鼻窦恶性肿瘤 副鼻窦良性与恶性肿瘤的比为1∶3。副鼻窦癌中,以上颌窦癌最常见,鳞癌最常见。 上颌窦癌CT表现 •窦腔内软组织密度肿块。 •可清晰显示窦腔壁骨质破坏,一般无窦腔扩大。 •起源于上颌窦顶部的肿瘤,向上发展可累及眼眶和筛窦。 鼻咽腔正常解剖

鼻咽部:位于鼻腔后方,上自颅底,下至硬腭。前壁为鼻后孔及鼻中隔后缘;顶壁由蝶枕骨构成,与颅底关系密切;后壁为枕骨基底部及第一、二颈椎体;外壁为咽鼓管咽口、圆枕、侧隐窝。 形态 主要有方形、长方形、梯形及双梯形四种。方形出现在软腭水平;在软腭之上平面为长方形;在咽隐窝层面鼻咽腔后边较长而呈梯形;在两侧咽鼓管隆突平面则形成双梯形。其形态与咽鼓管及咽隐窝是否张开有关。

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腔鼻窦炎影像学表现

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腔鼻窦炎影像学表现 钟玉凤;唐作华;强金伟;王纾宜;钱雯;肖泽彬;王容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腔鼻窦炎(CIFR)的影像学表现,提高本病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CIFR的临床和影像资料,16例均行CT检查(10例平扫,6例增强扫描),其中5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3例加扩散加权成像).结果:①部位:发生于上颌窦者7例,蝶窦5例,筛窦3例,上鼻道1例.②CT 表现:窦腔内软组织影,CT平扫中等或稍低密度,6例病灶内有钙化,增强扫描后呈不均匀强化;骨质增生硬化或伴吸收破坏各7例,单纯骨质吸收破坏2例.③MRI表现:T1WI等信号,T2WI等或低信号,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扩散受限,平均表观扩散系数值(ADC)为0.516±0.128(×10-3mm2/s).④邻近结构侵犯:侵犯眼眶6例,其中眶尖区5例,眶底1例;眶下裂区5例;海绵窦及翼腭窝各4例;颞下窝及鼻咽顶各3例;上颌神经3例;视神经2例;脑膜和颞叶各l例.结论:CT可显示病灶内钙化及周围骨质受累情况,常规MRI联合DWI对明确本病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Purpose:To analyze the imaging features of chronic 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itis and to improve the recognition and diagnosis of it.Methods:Sixteen cases of surgical and pathological result confirmed chronic 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itis (CIFR)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ll patients underwent CT examination (10 plain scans and 6 enhanced scans),and 5 cases underwent MRI plain scans and enhanced scans (3 cases with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Results:(1) Location:Of 16 CIFR patients,the lesions occurred from maxillary sinus in 7,from sphenoid sinus in 5,from ethmoid sinus in 3 and from nasopharynx in 1 case.(2) CT findings:the affected sinuses were filled with soft tissues with medium or low density on CT

鼻窦影像检查及正常表现

* * 第二节鼻及鼻旁窦影像本节学习要求:掌握鼻及鼻窦正常影像解剖;化脓性鼻窦炎、粘液囊肿、鼻窦恶性肿瘤的影像表现。熟悉鼻及鼻窦真菌病、息肉、乳头状瘤及鼻骨、上颌骨骨折影像。了解粘膜潴留囊肿、血管瘤及脑脊液鼻瘘。 一、检查方法1、X 线检查鼻腔与鼻窦照片一般用Water’s 位,必要时辅以侧位片和/ 或体层片。鼻骨照片通常用侧位片,必要时辅以轴位片。贵阳医学院影像医学系2、C T 扫描由于鼻窦解剖结构精细复杂,C T 扫描必须进行多方位和薄层扫描方能准确、全面地显示其解剖结构及病变,必须有横轴位和冠状位扫描。贵阳医学院影像医学系1)、横轴位扫描仰卧位,基线与听眶下线(IOML inferior orbitomeatal line )平行从上颌窦底开始,至额窦顶结束。层厚、层间距一般5mm 以下。贵阳医学院影像医学系2)、冠状位扫描仰卧位,头过伸,扫描基线垂直IOML 。扫描范围从额窦前壁开始,至蝶窦后壁结束。层厚、层间距一般为5mm 。贵阳医学院影像医学系3)、增强扫描一般仅作平扫,如有征象提示肿瘤、富血管病变或提示病灶累及窦外结构均应辅以增强扫描。贵阳医学院影像医学系4)、窗宽、窗位通常采用低窗位(10~30HU )、宽窗宽(200~400HU )观察软组织及窦腔内情况,同时用骨窗了解窦壁是否受累。贵阳医学院影像医学系3、MRI 检查 1 )、扫描序列:一般采用自旋回波序列(S E ),仰卧位,标准头颅正位,常规T1WI 横轴位和冠状位成像及T2WI 横轴位成像。必要时辅助以矢状位T1WI 扫描。扫描基线、层厚、层间距及扫描范围与CT 相同。对于肿瘤病人可使用脂肪抑制技术T1WI 扫描,对病灶及淋巴结显示清晰。贵阳医学院影像医学系2)、增强扫描对于鼻窦内的感染并不常规使用对比剂,在怀疑肿瘤或怀疑病变累及窦外结构时可进行增强扫描。用量0.1mmol/kg ,静脉注射对比剂后立即进行T1 加权扫描。贵阳医学院影像医学系4、CT 及MRI 在鼻窦疾患检查中的比较1)CT 、CT 扫描速度快,对于不合作的病人产生的运动伪影较少;发现骨骼受侵蚀的敏感性较高;对于不能做MRI 的病人(安放起搏器、金属夹等)CT 较为适宜;费用较低。贵阳医学院影像医学系2)MRI :由于不使用含碘造影剂,对于碘过敏或肾功能衰竭的病人较好;无放射性损伤;可获得多轴位的图像;无牙及其充填物的伪影,软组织对比度优良;由于可区分内肿瘤与瘤周水肿,对肿瘤大小的确定较准确,对原发肿瘤的分期诊断优于CT 。贵阳医学院影像医学系贵阳医学院影像医学系1、外鼻由鼻骨、鼻软骨、皮肤及肌肉(鼻额缝及鼻

鼻窦小结节

鼻窦小结节 鼻窦小结节是指鼻腔或鼻窦内出现的肿瘤或结节,常常是由于感染、炎症或肿瘤等引起的。下面我将就其病因、症状、诊断以及治疗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病因:鼻窦小结节的病因复杂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感染:慢性鼻窦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细菌或真菌感染可导致 鼻窦小结节的形成。 2.炎症:鼻窦的炎症反应可以导致鼻窦黏膜增厚,形成小结节。 3.肿瘤:鼻咽癌、淋巴瘤等恶性肿瘤,以及鼻窦的良性肿瘤如 鼻窦纤维瘤等都可形成鼻窦小结节。 症状:鼻窦小结节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鼻塞:由于鼻窦小结节引起鼻腔或鼻窦的狭窄,使空气流通 受阻,造成鼻塞感。 2.流涕:鼻腔或鼻窦内的肿瘤或结节刺激黏膜皮肤产生过多的 分泌物,造成流涕。 3.鼻痛:由于鼻窦小结节的存在,鼻腔或鼻窦内的黏膜受到刺激,引起不适或疼痛感。 4.头痛:鼻窦小结节引起的慢性鼻窦炎容易导致头痛,严重的

病例还可能引起眼部肿痛。 诊断:鼻窦小结节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几项检查: 1.鼻窦X线:通过X线检查可以观察到鼻窦的异常情况,如 结节的形状、位置和大小。 2.鼻腔镜检查:通过鼻腔镜可以直接观察到鼻腔和鼻窦的状况,确定是否存在小结节。 3.鼻窦CT扫描:CT扫描可以提供更详细的鼻窦结构图像,帮助医生判断结节的性质。 治疗:鼻窦小结节的治疗方法根据病因不同而有所区别,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 1.药物治疗:根据小结节的病因不同,可选择抗生素、抗炎药 或抗肿瘤药物进行治疗,以缓解症状和减轻病变。 2.手术治疗:对于较大、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鼻窦小结节,激 素治疗无效的患者,可采用手术切除结节或肿瘤的方式进行治疗。 3.放疗或化疗:对于恶性肿瘤引起的鼻窦小结节,需要采用放 疗或化疗的方式进行综合治疗。 总结:鼻窦小结节是一种常见的鼻窦疾病,其病因多样,表现为鼻塞、流涕、鼻痛以及头痛等症状。诊断主要依靠鼻窦X

【高清影像】26张图读懂鼻窦炎

【高清影像】26张图读懂鼻窦炎 CT检查目的 •显示解剖及变异 •确定有无病变 •确定病变部位 •确定病变范围及程度 •确定病变性质 适应症 •疑鼻窦炎均应行CT检查 急性鼻窦炎 •以鼻堵、脓涕、脓涕倒流及面部疼痛为特征 •疼痛或头痛的分布有助病变定位 •额窦炎头痛向前额部放射,整个头痛 •上颌窦炎疼痛从内眦部向面颊或齿槽区部放射 •筛窦炎疼痛位于鼻根和内眦后部,周期发作,晨起重•蝶窦炎一般缺少特性,枕部或球后部疼痛 •疼痛在窦口完全阻塞和脓性分泌物潴留时更为严重•发展致骨壁破坏溶解,引起眶内或颅内并发症 平片及CT表现 •Water氏位:窦腔混浊,液平面

•CT:鼻窦密度增高 •骨壁破坏 •脓肿 •并发症 急性鼻窦炎 筛窦异物伴急性感染 慢性鼻窦炎-临床表现 •症状多,平常较轻,有鼻堵、流涕、嗅觉障碍、鼻衄及头痛•慢性鼻窦炎急性发作与急性鼻窦炎相似 鼻窦炎临床分期标准 Gliklich Metson 分类: •0期:正常(窦粘膜的厚度在2mm以下) •Ⅰ期:单侧阴影,或解剖异常 •Ⅱ期:双筛窦或(和)上颌窦的局限性病变 •Ⅲ期:双侧额窦或(和)蝶窦的病变 •Ⅳ期:全组副鼻窦病变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 Ⅰ型:单纯型鼻窦炎

•Ⅰ期:局限性单个鼻窦慢性炎症 •Ⅱ期:前组鼻窦炎和/或波及部分后组筛窦 •Ⅲ期:全组鼻窦炎 Ⅱ型:鼻窦炎伴有鼻息肉 •Ⅰ期:局限性单个鼻窦慢性炎症伴单发息肉; •Ⅱ期:前组鼻窦炎和/或波及部分后组筛窦伴多发息肉 •Ⅲ期:全组鼻窦炎伴多发息肉 Ⅲ型:全组鼻窦炎伴复发、多发性息肉和/或筛窦骨质增生 慢性鼻窦炎分期与预后(1000例) CT对鼻窦炎分型分期的价值 •对病变程度和范围的了解必须依靠鼻窦CT扫描 • •鼻窦CT扫描所见是鼻窦炎、鼻息肉分型分期的基础 •术前CT扫描对判断鼻窦炎鼻内窥镜鼻窦手术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CT表现 •冠状和水平位及HRCT技术 •粘膜增厚 •黏膜囊肿 •骨质:吸收或硬化肥厚 •并发症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模版--五官-教学-定稿文件

五官系统――X线 副鼻窦未见异常 双侧上颌窦气化良好,密度均匀,窦壁光整;额窦、前组筛窦未见异常。其它:未见异常。 颅骨骨质未见异常。 颅骨内外板连续;未见明确骨质疏松、破坏及增生现象;未见明确骨折线;其它:未见异常。 颞颌关节骨质未见异常。 闭口位:下颌小头位于颞颌关节内;张口位:下颌小头位于颞颌关节前方;构成颞颌关节各骨骨质未见骨折,未见破坏及增生现象;软组织未见异常;其它:未见异常。 双侧乳突未见异常。 双侧乳突呈气化型,气房分化良好,房间隔清晰,未见异常密度影。双侧乳突尖正常。 腺样体未见异常。 鼻咽顶后壁软组织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厚度<1.8cm;气道未见受压变形;余未见异常。 鼻骨骨折。 鼻骨中段见横行透亮线;骨皮质中断;折远端向下成角移位;软组织未见异常;其它:未见异常。 双侧慢性乳突炎。 双侧乳突气化不良;双侧乳突气房小而少,小房将间隔模糊;乳突窦骨质硬化,未见明显破坏。鼓室盖、上鼓室正常;窦硬膜角正常。 右侧慢性乳突炎。 右侧乳突呈板障型,气房小而少,房间隔模糊,透光度减低,见普遍性密度增高影;未见明确骨质破坏区;左侧乳突呈气化型,气房分化良好,房间隔清晰,未见异常密度影。双侧乳突尖正常。 左侧慢性乳突炎。 左侧乳突呈板障型,气房小而少,房间隔模糊,透光度减低,见普遍性密度增高影;未见明确骨质破坏区;右侧乳突呈气化型,气房分化良好,房间隔清晰,未见异常密度影。双侧乳突尖正常。 左侧乳突炎,疑胆脂瘤形成。

左侧乳突气化不良;左侧乳突气房小而少,小房间隔模糊;左侧鼓室窦区见囊状不均质透亮影,骨质边缘模糊,小房间隔不可见;右侧鼓室窦区未见异常。双侧窦硬膜角正常。 右上颌窦囊肿。 右上颌窦下部见密度增高影,边缘清晰,周围有透亮带。左上颌窦气化良好,密度均匀,窦壁光整;其余各副鼻窦未见异常;其它:未见异常。 右侧慢性上颌窦炎 右上颌窦透光度减低;见普遍性密度增高影;窦壁骨质未见破坏现象;余付鼻窦未见异常;其它:未见异常。 双上颌窦粘膜肥厚。 双上颌窦近外侧壁透光度减低;窦壁骨质未见破坏现象;余付鼻窦未见异常;其它:未见异常。 头颅术后改变。 头颅术后查:颅骨骨质部分缺如,边缘清晰;未见明确骨质疏松、破坏及增生现象;软组织正常;其它:未见异常。 腺样体肥大。 鼻咽顶后壁软组织增厚,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厚度约1.8cm;气道明显受压变形;余未见异常。 五官颈部――CT 喉癌〔混合型〕 扫描示扫描示双侧声带不对称,左/右侧声带明显增厚/形成肿块,平扫呈等密度,增强扫描后呈不均匀强化,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前联合增厚,对侧声带亦受侵,左/右侧喉旁间隙受累呈软组织密度。肿块侵犯声门上区,会厌前间隙亦可见软组织肿块。 左/右/双侧先天性外耳道闭锁 薄层高分辨率颞骨扫描示左/右/双侧耳廓狭小,呈不规则肉团状,外耳道骨部/膜部闭锁/明显狭窄,中耳鼓室腔狭小,听小骨结构未见异常/听小骨结构异常,内耳结构〔耳蜗、前庭及半规管〕未见明显异常。 颈部未见明显异常。

鼻窦冠状位CT扫描与轴位CT平扫对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诊断情况

鼻窦冠状位CT扫描与轴位CT平扫对鼻腔鼻窦恶 性肿瘤的诊断情况 [tӝ��������$�O]?O]Z���“/list-117- 1.html“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组织、眼眶、鼻窦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侵犯,反映了鼻窦恶性肿瘤CT表现具有多样性,这时要对肿瘤的中心位置进行确定,且要对肿瘤征象进行全面的分析,进而可以推测出原发位置。研究显示,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所侵袭的部位是不同的,通过冠状位CT扫描与轴位CT扫描可以观察到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对鼻腔单侧侵犯较为严重,这就说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侵犯的部位较多,且通过CT检查可以了解肿瘤部位,对尽早进行诊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主要包括淋巴瘤、腺样囊性癌、鳞状细胞癌、骨瘤、血管瘤以及其他恶性肿瘤等。有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会向颅内生长,会对颅底骨质造成压迫、破坏,且可以通过淋巴结、神经血管发生转移,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提高临床诊断技术,减少漏诊、误诊率是非常重要的。冠状位CT扫描可以对骨质破坏进行有效的分辨,因此可以将鼻窦炎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进行很好的区分。 通过冠状位CT扫描可以很好地将鼻窦、窦口、鼻腔以及周围的进行呈现,且可以直观的、清晰地将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进行呈现,进而提高了临床诊断结果准确性。在对鼻腔鼻窦恶性肿瘤进行诊断时,先要定性,后要结合病理学对其进行检查。恶性肿瘤一般都是浸润性生长,通过

冠状位CT图像可以发现肿瘤边缘比较毛躁、非常不平整,且与周围组织的边界非常模糊,还具有细小针刺状的物质出现。恶性肿瘤通常会对骨质进行侵入与破坏。大部分恶性肿瘤都会发生转移,且对多部位造成侵袭,在临床上容易发生漏诊。研究显示,冠状位CT扫描对淋巴瘤与腺样囊性癌诊断准确率均高于轴位CT平扫(P0.05),这就说明,对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冠状位CT扫描的结果更为准确,且冠状位CT扫描病变范围与病理较为符合,恶性肿瘤诊断结果较轴位平扫更为可靠。通过冠状位CT扫描图像可以清楚地观察肿瘤对各部位的侵入程度。提高临床检出率与准确性更有利于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应用冠状位CT扫描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患者的优势主要有:(1)通过冠状位CT扫描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可以对肿瘤的结构进行直观的观察,了解解剖结构,更有利于制定临床治疗方案。通过CT冠状位扫描可以对肿瘤的位置、大小等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且可以对侵犯程度进行了解,这为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了可靠的线索。(2)通过冠状位CT扫描为开放窦口、恢复鼻道引流功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蝶窦、额窦、筛窦、鼻腔的分割通常呈现纵行走向,与轴位平扫相比较,冠状位CT扫描更能清楚地对窦口鼻道复合体、鼻腔解剖断面、鼻窦进行观察,这为临床治疗医生为患者开放窦口、恢复鼻道引流功能提供了依据[17-18]。通过对窦口鼻道复合体、鼻腔解剖断面、鼻窦进行全面的了解,可以有效保证对窦内、窦口内的肿瘤进行彻底的清除,有效减小了肿瘤的残留。(3)通过冠状位CT扫描可以有效了解解剖注意点,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术中不必要的意外发生。开放窦口、恢复鼻道引流功能时通常會在鼻内镜的辅助下进行,主

鼻部影像学

鼻部影像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医学影像中心鲜军舫王振常 第一部分扫描方法 一CT扫描方法 (一)鼻窦与鼻腔、鼻咽部与口咽部 扫描体位:横断面扫描基线为听眶下线 冠状面扫描基线为听眶下线的垂线 扫描及重建参数 1 非螺旋方式扫描 电压≥120kV 电流≥100mA 层厚2mm,层间距2~5mm(异物或较小的病变层间距≤层厚), FOV为14~20cm 矩阵≥512×512 骨算法重建(需观察软组织的患者同时采用骨算法与软组织算法重建) 边缘强化效应 骨窗:窗宽1500~3000HU,窗位150~400HU 软组织窗:窗宽300~400HU,窗位40~50HU 2 螺旋方式扫描 电压≥120kV 电流≥200mA 准直器宽度 1 ~2mm 重建间隔小于或等于准直器宽度的50% FOV为14~20cm 矩阵≥512×512 骨算法与软组织算法重建 边缘强化效应 骨窗:窗宽1500~3000HU,窗位150~400HU 软组织窗:窗宽300~400HU,窗位40~50HU 重建横断面、冠状面:横断面重建基线为听眶下线,冠状面的重建基线为听眶下线的垂线 重组层厚为2~3mm,重组间隔2~5mm(异物或较小的病变层间距≤层厚)软组织病变或血管性病变的增强扫描:推荐使用自动注射器,非离子型碘造影剂,总量80~100ml,2.0~3.0ml/s,延迟扫描时间依病变及设备情况而定;软组织算法重建。 (二)鼻骨 扫描体位:横断面扫描基线为听眶下线;冠状面扫描基线为鼻骨长轴的平行线 扫描及重建参数 1 非螺旋方式扫描 电压≥120kV 电流≥100mA

层厚、层间距1~2mm FOV为10~14cm 矩阵≥512×512 骨算法重建 边缘强化效应 骨窗:窗宽3000~4000HU,窗位500~700HU 2 螺旋方式扫描 电压≥120kV 电流≥200mA 准直器宽度1 mm 重建间隔小于或等于准直器宽度的50% FOV为10~14cm 矩阵≥512×512 骨算法重建 边缘强化效应 骨窗:窗宽3000~4000HU,窗位500~700HU 重建横断面、冠状面:横断面重建基线为听眶下线,冠状面的重建基线为鼻骨长轴的平行线 重组层厚为1~2mm,重组间隔1~2mm 二MR扫描方法 鼻窦与鼻腔、鼻咽部与口咽部 线圈:头颅正交线圈(或头颅多通道线圈) 扫描体位:横断面扫描基线为听眶下线 冠状面扫描基线为听眶下线的垂线 矢状面扫描基线平行于正中矢状面 扫描序列:横断面T1WI/T2WI 冠状面(必要时加矢状面):T1WI(病变在横断面显示不佳时,需在显示较好的冠状面或矢状面行T2WI扫描) 脂肪抑制技术:在显示病变的最佳断面行T2WI(不进行增强扫描时),如行增强扫描可不需要增强前脂肪抑制技术;如T1WI显示病变内有高信号时,在显示病变的最佳断面行T1WI;场强低或化学位移脂肪抑制技术效果较差的设备可行STIR(短反转时间反转恢复序列)。 增强扫描后:(有条件的单位可进行动态扫描梯度回波T1WI,每20~30秒扫描一个序列共扫描十次,间隔20~30秒);脂肪抑制后横断面、冠状面(必要时加矢状面)T1WI(可只在一个断面使用脂肪抑制技术,场强低或化学位移脂肪抑制技术效果较差的设备不使用脂肪抑制技术) 扫描参数层厚3~5mm,层间距0~1mm FOV为16~20cm 矩阵≥224×256 第二部分正常解剖与变异及其影像学表现 第一节鼻与鼻窦解剖

各部位各疾病MRI表现及描述

眼眶各病变MRI表现 长T1长T2信号 (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甲状腺眶病: 平扫:眼外肌增粗,以肌腹改变明显,呈长T1长T2信号(早期)或T1WI、T2WI 均呈低信号(晚期纤维化)。 增强扫描:早期轻中度强化,晚期无强化。 诊断要点:依次受累,下直肌、内直肌、上睑提肌、外直肌。 视神经胶质瘤:(属眼眶肿瘤) 平扫:视神经呈条带状(或梭形增粗),最大横径约mm,边界光整清晰,于T1WI 呈稍低信号(或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眶内段蛛网膜下腔明显增 宽,周边呈长T1长T2信号。 增强扫描:较明显强化,呈“轨道”征。 诊断要点:眶内段蛛网膜下腔明显增宽。 海绵状血管瘤:(属眼眶肿瘤) 眼球突出,球后可见卵圆形(或椭圆形、或圆形)长T1长T2信号,边界清,形态欠规则,眶尖区脂肪间隙存在。 增强扫描:病变呈渐进性强化。 主要诊断:MRI及CT只是提示诊断。超声诊断,病变呈卵圆形(或椭圆形、或圆形),有晕,内部回声强且均匀(特征性表现),中等度回声衰减,压迫眼球肿瘤轴径变短。 泪腺多形性腺瘤:(属眼眶肿瘤) 平扫:略长T1长T2信号,包膜、信号均匀、内见小囊。 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 眼眶静脉曲张:(属眼眶脉管性疾病) 平扫:颈部加压前、后检查。呈长T1长T2信号。 增强扫描:缓慢明显均匀强化。 颈动脉海绵窦瘘:(属眼眶脉管性疾病) 平扫:眼上静脉动脉化,呈流空信号,海绵凑扩大,形态失常,眼上静脉扩张。 MRA:可明确引流途径。

诊断要点:眼上静脉扩张、海绵窦扩大。主要依据DSA。 等T1长T2信号 (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稍高信号) 眼眶炎性病变: 平扫:左侧外直肌、下直肌及眼上肌群增粗,于T1WI呈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 增强扫描:病变明显强化。左侧泪腺及眼睑受累。 神经鞘瘤:(属眼眶肿瘤) 平扫:眼眶扩大,眼眶上象限见类圆形呈等T1、混杂长T2信号,内部可见一弧形等T2信号。 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弧形信号(紧密排列AntoniA细胞区),其余部分未强化(疏松排列AntoniB细胞区)。呈不均匀强化。 诊断要点:实质部分呈等T1等T2信号,囊变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呈双轨征或袖管征。 鼻及鼻窦、耳部、颈部、涎腺各病变 MRI表现 鼻及鼻窦 短T1长T2信号 (T1WI呈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 真菌性鼻窦炎: 平扫:鼻腔、鼻窦软组织结节影,T1WI呈稍低(|或等|)信号,T2WI多呈低信号。 增强扫描:侵袭型病变可明显强化。

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学总结

一、鼻窦炎症 一、概述 按病因分为:过敏性、化脓性、肉芽肿性;按发展过呈分为急性、慢性 二、病理 急性期:粘膜充血、肿胀,炎症细胞渗出,脓性分泌物产生; 慢性期:粘膜肥厚、息肉变性;粘膜萎缩、乳头状增生 三、临床表现:鼻塞、脓涕、头痛、 四、MRI表现: 1、鼻甲肥厚、鼻窦粘膜增厚; 2、窦内分泌物潴留,可现气液平面。分泌物呈T1低,T2高信号;蛋白含量较高时,T1高,T2高或低。 3、增强扫描,慢性期窦壁粘膜轻-中度强化。 4、可致骨壁骨质吸收或骨质增厚、硬化。 二、鼻窦囊肿 一、概述:分为粘液囊肿、粘膜囊肿。 二、病理 粘液囊肿:鼻窦开口阻塞,窦内分泌物潴留致窦腔膨胀性扩大行成囊性肿物。多见于额窦、筛窦。 粘膜囊肿:粘膜腺体分泌物在腺泡内潴留,又称粘膜下囊肿。一般较小,多见于上颌窦。三、临床 粘液囊肿:病程进展缓慢,膨胀姓生长,早期可无症状,增大后压迫窦壁可引起疼痛。囊肿突入眶内则出现眼球突出、眼球移位、视力障碍等。局部膨隆或触及有弹性肿块,额窦及筛窦分别位于额窦底及内眦部。鼻腔检査:额、筛寒囊肿突向中鼻道呈一隆起,蝶窦囊肿后鼻镜检查鼻咽顶壁向下突出,上颌窦囊肿可见下鼻道外侧壁向鼻腔内移位。 粘膜囊肿:平时无症状,常在检查中偶然发现.偶有头痛,有时囊肿自行破溃从鼻腔中流出黄液体。鼻腔检查正常 四、MR (1)粘液囊肿:1、多见于筛窦及额窦。2、窦腔呈类圆形膨胀扩大,有环形均匀薄层囊壁包围。3、囊内液体信号取决于囊液中的蛋白含量、水含量和水化状态以及粘稠度,如含粘蛋不太多,含水较多而粘度较低则T1WI为中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号;若含粘蛋白较多时T1及T2加权像均为中等或高信号:若水分吸收,囊内分泌物十分粘稠时,T1WI及T2WI 均为低信号。增强扫描后囊壁增强。 4.窦壁弧形变薄或外移,向外膨隆,但无虫蚀样破坏。 5、囊肿侵犯眼致眼球突出、移位,眼外肌、视神精受压移位。额窦粘液囊肿常先向眼眶内上方扩展。筛窦囊肿易向眶内壁及鼻腔顶部膨隆。 (2)粘膜囊肿:1、多见于上颌窦等大窦腔,常多发。2、囊肿一般较小,呈小结节形或呈广基位于窦底的半球形或球形(粘瞋獲肿),信号均匀,边界淸楚。3、粘膜潴留囊肿T1WI呈略低、中等或高信号,t2wi为高信号,粘膜下囊肿T1WI呈略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4、增强扫描无强化。5、个别囊肿较大可占据整个窦腔。 三、鼻咽癌 一、概述。 鼻咽部粘膜上皮发生的癌肿;是我国南方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此病有地区性,好发于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