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创造更大的教学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如何创造更大的教学空间

新课程赋予了我们教师更大的教学自由空间。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并且创造更大的教学空间呢?在我看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1、把握机遇,主动参与新课程的探索与建设。

新课程改革赋予教师很大的教学空间,也给教师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这其实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我们只有主动参与新课程的探索与新课程的建设,才能把握这种机遇,为自己创造更大的教学空间。然而,新课程改革推行到现在,很大部分教师由于习惯的惰性,由于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等因素而一味消极应付甚至对新课程改革产生抵触情绪,这其实是非常不理性的。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果还有人怀着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怀着观热闹或者走过场的想法,无疑等于坐以待毙。因为,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这无疑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事实上,在任何时候,但凡勇于投身改革的教师必然不会是平庸的。而那些消极应付甚至抗拒改革的人必然是平庸的。

在这里,我又要来说一位语文教师的故事。他叫黄玉峰,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一个被认为是“语文教育叛徒”的人。他在上世纪80年代就举起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大旗。他首先拿语文课本开刀。首先把那些平庸之作剔除掉。同时增添了大量名家名篇,比如《论语》、《孟子》、《庄子》中的片断,《大学》全文,《滕王阁序》、《前赤壁赋》、《人间词话》等,也引进了近现代的如周作人、朱光潜的文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王小波的《一个独立特行的猪》等等,增添的原则,是与所教课文有关的,扩展开去。与课文并无关系,但对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兴趣能力有益的也有选择地引进。同时根据不同学生,开一些书目,让他们进一步地开拓视野。

在此基础上,黄玉峰大胆改革语文课堂。每周六节语文课,安排出一节到图书馆泛读,一节练笔,其余四节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己看、背、抄。作文教学他基本不命题,让学生写随感、写读书笔记、写课题报告和研究论文,使学生一头沉入书海之中。辅之以适当点拨,从兴趣出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学习语文的良好氛围。学生读有所获、学有所得后,再上台谈体会、交流,如同开记者招待会。

他甚至把课堂搬到了山上、水上、路上,他曾带领学生到浙东演绎文化苦旅,他还请大学教授、学者担任评委,举办论文答辩会。

这一系列与众不同的做法遭到了语文界许多教师的批判,有人甚至与他公开划清界线,斥之为语文教育的叛徒。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叛徒”却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并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黄玉峰用自己的行动创造出语文教学的广阔空间。也为广大教师探索教学的自由空间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现实的挑战面前,却又赋予了我们更大的探索的空间。比如,语文选修课程的开设,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开出让学生欢迎的课程,在选修课程的开设过程中,教师的空间得到拓展,教师的才华得到展现。

2、研究学生,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新课程改革与过去相比,它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和终身发展。凸现了人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如果说,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存在的话,那么,新课程改革则张扬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存在。因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一切教育思想与行为都应该以学生为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研究学生,关注学生,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和终身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事实上,研究学生,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是任何时期教育的终极目标。然而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很多教师甚至责任感很强的教师都认为只要把学生送进了理想的大学就足以证明自己对学生的负责,就足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想法当然不算错,但问题在于考上理想的大学并

非中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尤其是在现行高考制度下,分数至上的现实中,我们对学生的关注事实上成为了对分数的关注,只见分数不见人的状态下,学生异化为分数就是必然的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随着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随之高考改革体制的改革,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地位将日益凸现。教育的重心必然从对分数的追求转到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发展轨道上来。学生的喜怒哀乐,学生的思想言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都将成为我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将更加强调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事实上,学生成长空间的拓展,也是教师教学自由空间的延伸。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将自己的一切教育活动限制在应试之下,教师和学生的空间都是异常的狭窄。在这种状态下,很显然地,教师的教学无任何自由可言。而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随着教育重点的转移,随着学生的学习空间的拓展,教师的教学自由必然在扩大。教师与学生的自由空间休戚相关。教师还学生以自由空间就是给自己以自由空间,教师给学生松绑就是给自己松绑。

3、加强修炼,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要争取更大的教学自由,一方面要抓住机遇,主动为新课程的建设贡献力量,另一方面,我们要研究和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但最为根本的是教师本身的能力和素养,这也是任何时候任何一个教师不可忽视的。因为,要提升学生的素养首先要求教师有这个提升的能力,教师本身拥有这样的素养。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教学自由的创造靠的是我们自身的素质。能力越强素养越高的教师,其教学就越自由,反之,能力越弱素养越低的教师,其教学就越不自由。因而,要为我们自己创造更大的教学自由空间,我们就得加强修炼以提高自身素质。

在语文教育界,教师的素养与其自由是成正比的。大凡在教学上游刃有余甚至在教育界有影响的教师,其素养相对是比较高的。比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王栋生老师,以笔名“吴非”名冠杂文界,其写作功底甚是了得。教育界有名的李镇西老师,是一位作家,教育学博士。在杭州,活跃于当下语文教坛的郭初阳老师,以其渊博的知识、广阔的视野的深邃的思想撑起了语文教育的自由天空。

《人民教育》杂志编辑赖配根用这样的话来诠释郭初阳,“一个希望创造有思想深度的课堂和给教学带来无限可能性的语文老师,必然要在思想上进行历险,甚至成为‘叛逆’。但要成为有价值的‘叛逆’,还需要至少做到:一是具有现代意识,怀抱理性的怀疑精神,深刻理解普世的价值观,并藉由自由的思想走向思想的独立;二是保持旺盛的阅读兴趣,通过广泛的阅读积累良好的学识,同时通晓文学理论,善于把前沿的文艺思想转化为课堂教学的手段——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对文学没有独到见解的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去拓展精神的疆域。”在我看来,赖配根的这番话是当下语文教师获得更大教学自由的最好注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