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的历史、传统和现状

合集下载

中国“最老”的18所高校

中国“最老”的18所高校

中国“最老”的18所高校1.同济大学同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

创建于1907年,早期为德国医生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取名“同济”意蕴合作共济。

1912年增设工学堂,1923年被批准改名为大学,1927年正式定为国立同济大学。

2.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创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

也是中国在近代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

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3.清华大学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

1912 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 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4.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创办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5.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于1897年,1901年起曾几度易名并一度停办;1927年在原校址成立国立第三中山大学(由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和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改组为第三中山大学工学院和劳农学院);1928年4月1日改名为浙江大学。

6.南京大学1902年创建以来,她先后经历三江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时期;1949年8月8日,由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

7.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于1913年由国民政府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于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首批国立综合大学之一,湖北第一所高等学府。

8.天津大学天津大学前身为北洋大学,创办于1895年10月2日,至今已有110年的历史。

1951年经院系调整更名为天津大学。

9.暨南大学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是中国第一所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大学学校的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创立于南京的暨南学堂。

后迁至上海,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

清华的全称是什么学校

清华的全称是什么学校

清华的全称是什么学校清华大学,全名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是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也是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

清华大学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占地近1000公顷,地处世界科技创新中心之一的北京中关村科学园区。

学校历史清华大学的历史可追溯到1911年,当时称为“清华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创办的一所西式大学。

清华学堂的创办者是爱国人士、教育家顾颉刚,他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致力于培养国家的卓越人才。

在其发展历程中,清华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

1928年,清华学堂改为清华大学,并成为中国最早一批授予博士学位的高等学府之一。

1952年,清华大学成为全日制本科高等学校,同时开展研究生教育。

2000年,清华大学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并,成为中国科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科专业作为中国顶尖的综合性大学,清华大学拥有广泛的学科专业覆盖范围。

截至目前,清华大学设有14个学院,包括人文学院、社会科学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环境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工程物理系、自动化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航天航空学院、建筑学院、土木水利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数学科学学院。

除了以上学院,清华大学还拥有多个著名的研究机构和实验室,如清华大学研究院、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前沿科学交叉研究院等。

这些机构和实验室为学校提供了广阔的研究领域和科学创新的机会。

教学和研究清华大学以其严谨的学风和卓越的教学质量享有盛誉。

学校致力于培养拥有创新思维、扎实专业知识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清华大学的本科教育深受学生和家长的追捧,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

清华大学在各学科领域都有杰出的研究成果。

学校在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航空航天等领域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清华大学拥有一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包括许多国内外学术界知名的教授和研究员。

这些教师们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具有深厚造诣,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和突破性进展。

《清华校史大纲》课件

《清华校史大纲》课件

清华大学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研究水平
师资力量
清华大学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包括多位中国科 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教师队伍中博士比例高,教学 和研究能力强。
教学研究水平
清华大学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学校注重 教学质量,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了大批优秀人 才。同时,清华的科研成果也具有国际影响力,为国家和人 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词
抗战胜利后,清华大学回到北京复校, 并在改革开放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VS
详细描述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清华大学回 到北京复校。在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迎 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学校不断扩大规模, 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成为了中国最 顶尖的高等学府之一。同时,清华大学也 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为中国的国际形象和 国家竞争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03
清华大学的校园文化和传统精神
清华大学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
清华大学的校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建筑风格独特,是典 型的中国园林式校园。这里的文化氛围浓厚,学术气息活跃 ,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清华大学的文化氛围开放包容,注重创新和探索,鼓励学生 自由思考、勇于实践。这里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 ,他们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形成了独特的清华学派。
清华大学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贡献
科研成果
清华大学在科研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 包括多项国家级科技奖励。在基础研究方面 ,清华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 泛的影响;在应用研究方面,清华的科研成 果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 展。
学术贡献
清华大学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一是为国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 要的科技支撑;二是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为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输送了大量高素质 人才;三是推动了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为全球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清华发展历程简述

清华发展历程简述

清华发展历程简述一、创办与初期发展(1911—1949)清华大学的前身可追溯到1911年的清华学堂,这是清政府为了振兴中华民族而设立的一所新式学堂。

成立初期,清华学堂主要以培养留学生为主,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提高中国的科技和工程水平。

1912年,清华学堂升格为清华学校,并陆续开设了矿业、工业、农业等系,拓宽了学校的专业领域。

1925年,清华学校与北洋大学合并,成立了国立清华大学。

这一重要事件标志着清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国立清华大学实行了现代大学制度,引进了许多优秀的教育家和学者。

在这一时期,清华大学逐步扩大了专业设置范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国家政治、社会动荡的影响也给清华大学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清华大学因为战争而被迫撤离北京,转移至重庆。

抗战胜利后,清华大学返京,开始恢复和重建工作。

二、建设新中国的重要基石(1949—1978)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清华大学成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了学校名称的改为“清华大学”,并充分肯定了清华在培养科技人才、推动科学研究方面的贡献。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清华大学逐渐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20世纪50年代,清华大学经历了一次规模化的建设和发展。

学校的院系设置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开设了更多的学科专业。

同时,清华大学积极参与国家的大型科研项目,为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支撑和技术支持。

文化大革命给清华大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重创。

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干扰,许多知识分子被迫下放插队。

然而,清华师生坚持科学思想,保持了独立思考的意识,并在文革后期开始逐步恢复和重建。

三、改革开放与国际交流(1978—至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清华大学也积极参与了国际交流与合作。

1978年,清华大学成立了第一个外国留学生教育办公室,招收了一批来自不同国家的优秀学生。

学习清华校史有感

学习清华校史有感

学习清华校史有感今天真聆听了有关清华校史的精彩报告,以下为简要总结,并谈一下我对清华历史和清华人文精神的感想。

清华的历史清华大学的发展分为1911-1949年,1949-1978年以及1978年至今以下这三个阶段。

(1)清华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并于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

1925年设立大学部并开设研究院。

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拥有文、法、理、工等院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于1938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并由清华校长梅贻琦出任联大校务委员会主任,实际主持校务。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

(2)解放后,1952年经过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科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

1952年11月蒋南翔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后,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办学道路,在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和尖端科技人才方面成绩卓著。

(3)1978年以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清华逐步复建了理科、经济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各学科,恢复了综合性大学的布局,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目前,清华大学设有理学院、建筑学院、土木水利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法学院、美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医学院等院系。

清华大学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工、文、法、医、经济、管理和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感想:从这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来看,清华早期的历史诠释了“国之不强则受辱”,清华建校乃清政府利用美国政府“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而办起的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

庚子赔款乃国耻之痕。

国耻的痛楚和重负,与振兴国运的责任和决心,就这样交织着凝结在清华的百年历史和过去一代代清华学子的身上。

如今这种社会责任感在祖国经过改革开放之后日益繁荣昌盛,国际地位与日俱增的环境下对于我们新一辈的清华人却更加强烈。

清华大学介绍

清华大学介绍

清华大学介绍(一)清华大学的发展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4月29日,是清政府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所建,当时为留美预备学校。

1925年改办大学,1928年正式命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成为当时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

“国立清华大学”实行“教授治校”,体制,实施“通才教育”,学制四年,共设文、法、理、工四个学院,16个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组建“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迁至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抗战胜利后,1946年迁回原址复校,有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26个系。

1948 年12月,清华园解放。

清华大学开始了新的纪元。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员,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

1978年改革开发以来,逐步恢复了理科、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

目前,清华大学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工、文、法、医、经济、管理和艺术等学科的综合大学。

(二)清华大学有关统计数据面积:404.6公顷。

建筑面积:239.2万平米院系:15个院,55个系专业: 本科专业62个有权授予硕士学位学科、专业159个;有权授予博士学位学科、专业123个学生:本科生14285人;硕士生14090人;博士生6994人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3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2人教职工:7062人(三)清华大学校园“清华园”现泛指清华大学校园。

原来则专指以工字厅为主体的一组清室园林。

清华园原是熙春园的一部分。

熙春园是康熙的行宫,与圆明园同期建设,后各代皇帝世袭。

至道光时分赠子女。

熙春园被分为两处:西部称“近春园”,东部仍用“熙春园”旧名。

咸丰即位后,将“熙春园”易园名为“清华园。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近春园也被毁于兵火,沦为“荒岛”。

清华园则幸存完好。

今天的工字厅大门是原清华园的二宫门,现悬挂于工字厅大门上的匾额是咸丰皇帝的御笔所书。

清华大学校史

清华大学校史

清华大学校史清华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可溯至民国前一年(公元一九一一年)的「清华学堂」。

最初之酝酿,是在前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间,我国驻美公使梁诚,因美国国务卿海约翰(John Hay)氏有「美国所收庚子赔款原属过多」之语,一方面分向美当局劝请核减,一方面上书清廷请以此款设学育才。

中间虽因发生粤汉铁路废约之关系而生阻,但梁氏努力不懈,卒得美国国会之赞同,将处置赔款全权付与总统罗斯福。

照条约我国应付美国赔款二千四百四十四万七百七十八元八角一分,经总统决定将当时尚未付足之一千零七十八万五千二百八十六元一角二分,从一九0九年一月起退还我国。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一九0八年)七月十一日,美国核减赔款之文告由驻华公使柔克义送达我国,我外务大臣庆亲王答复上述公文说:「体会新近贵国总统希望鼓励我国学生赴美入学校及求高深学问之诚意,并有鉴于以往贵国教育对于我国之成效,大清帝国政府谨诚恳表示此后当按年派送学生到贵国承受教育。

」同日,外务部致美国公使馆函称:「从赔款退还之年起,前四年我国将次第派送一百学生;迨四年终局,我国将有四百学生在美,从第五年起,直至赔款完毕之年,每年至少派送五十名学生。

」并派唐绍仪为特使赴美表示谢意。

民国前三年(宣统元年,公元一九0九年)是为美国退还赔款之第一年,外务部与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商定学生游美细则后,会同学部奏请设立「游美学务处」及附设「肄业馆」。

六月初四日游美学务处奉准设立,派外务部丞参周自齐为总办,主事唐国安及学部郎中范源廉为会办,驻美公使馆参赞容揆为驻美学生监督。

初赁北京东城侯位胡同民房一所为办公处,后又迁入史家胡同。

九月奏准将北京西直门外「清华园」作为游美学务处兴建「肄业馆」馆舍之用。

是为清华得名之始。

清华园原系道光帝赐其第五子惇亲王(奕综)之赐园,俗称小五爷园。

惇亲王死后,长子载濂袭爵为王。

庚子之乱,拳匪曾集于园中设坛,事后载濂被削职,赐园为内务府收回。

因外务部在呈奏游美学生办法内,建议在京城外清旷地方设立肄业馆,中堂那桐等颇表赞同,派员各处觅地,认为清华园比较相宜,即拨作馆址。

清华大学校史讲义

清华大学校史讲义

华”胜景,称为“园中园”。 取自晋代诗人谢混诗句“水 木湛清华”。
(二) 清华大学的建立与发展
清华大学是前身是清华学堂,1911
年4月29日在清华园正式开学,这是 一所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 建立起来的留美预备学校,被称为 “赔款学校”。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
国,清政府战败后签订了丧 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赔 款4.5亿两白银,加利息共 9.8亿两白银,即骇人听闻 “庚子赔款”,分39年 (1902-1941)还清。
是想通过培养亲美领袖的方 式,控制中国的发展,谋求 自身的战略利益。
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1906年给美总统的信) “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青年中国人, 那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 在精神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得最大的收获。如果 美国在三十年前已经做到把中国学生的潮流引 向这一国家来,并能使这个潮流继续扩大,那 么,我们现在一定能够使用最园满和巧妙的方 式,控制中国的发展。这就是说,使用那从知 识上和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袖的方式。” “为了扩大精神的影响而花一些钱,即使从物 质意义上说,也能够比用别的方法获得更多。 商业追随精神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

死后,又留给长子载濂。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载濂
弟载漪是义和团首领之一。义 和团被八国联军镇压后,载漪 获“重罪”发配新疆,载漪也 被革职,清华园被皇室收回, 长期弃用。这为后来在此办学 提供了可能。

清华园初建时有两道宫门
大宫门→“二校门” 二宫门→工字厅大门
工字厅后门外,是“水木清
荷塘月色,水群,佼佼学子;
科技重镇,英才摇篮。
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建校百年,世界一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华大学的历史可追溯至1911年,其建立与庚子赔款密切相关,初名为清华学堂,后改为清华学校。在早期,学校主要培养留美预备生,并设立了国学研究院,拥有王国维、梁启超等大师。经历多次校长更迭后,1928年正式定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逐步建立起文、法、理、工四学院。抗战时期,清华与北大、南开合并成立西南联合大学,在艰苦条件下培养了大批人才。抗战胜利后,清华迁回原址,并继续扩大规模。新中国成立后,清华经历了院系调整,虽有损失,但也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做出了贡献。梁思成教授等设计的国徽、张奚若教授提出的国名建议均得到采纳。文革期间,学校受到严重冲击,但教师们仍坚持教学。改革开放后,清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向多学科、综合性大学发展,并明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影响力逐渐增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